『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

577 赵武入卿

随着郤氏的消亡,晋国四军八卿一下空出三个名额,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晋国最新的人事任免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就在三郤被杀的半年之前,晋国还有另外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去世,这个人便是中军佐士燮。
鄢陵之战,这是中军将栾书的代表之作,也是三郤留给晋国的最后荣光,但是对于一直极力主和的士燮而言,他所看到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以至于自打从鄢陵回到晋国之后,他就令主持祭祀的祈祷者帮他祈求,愿望是能够早点死去……

士燮表示:晋厉公平日骄横而奢侈,如今又战胜楚国,这是上天故意在增加他的毛病,晋国的祸难很快就要到来。爱我者唯有祝福我早点死去,不要被祸难所波及,这已经就是范氏的福气了。
公元前574年,6月初9,士燮如愿而死,比起三郤之难要早了六个多月。
截止到目前晋国四军八卿名单如下: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偃;上军将韩厥、上军佐荀罃;下军将魏相、下军佐『士鲂』『音同房』;新军将魏颉、新军佐赵武。

对于这份名单中的新人我们简单进行介绍:
魏相我们并不陌生,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战前有过『吕相绝秦』,魏相便是吕相,吕相就是魏相,他是魏锜之子,魏犨之孙,因魏锜因被封于吕邑,因此吕氏相当于魏氏的一个分支,魏相也就有了不同的称呼;
士鲂是士会之子,士燮之弟,士燮去世之后由他扛起范氏大旗;
魏颉是魏颗之子,魏犨之孙,三郤之后,我们看到魏氏悄然已经占据了八卿中的两席,当然,魏颉和魏相分属魏氏两个不同的分支;
赵武就不需要我们多做介绍了,公元前583年的庄姬之乱后年幼的赵武成为赵氏唯一的希望所在,作为赵盾之孙,而今赵武逐渐长大成人,他将从新军佐做起,身上所肩负的则是复兴赵氏的使命。

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得旧人哭。
公元前574年,12月,随着三郤的死去,春秋以来在晋国有着显赫历史的郤氏就此陨落。
在这之前有先轸一族的先氏,再往前还有狐偃、狐毛所代表的狐氏,一将功成万骨枯,风光的背后,更多的是道不尽的落寞。

对于三郤,我们简单说几句:
郤氏家大业大,日子久了难免招惹是非,郤锜、郤犫因与人抢夺田地分别与夷阳五、长鱼矫结仇,加上当年胥氏的衰落也因郤缺而起,这是郤氏遭遇报复的内因所在;
晋厉公平日生活奢侈而亲外嬖,甚至是打算清洗原有臣子而启用这些与政治无关之人,士燮令人祈祷只为早日死去,他对晋厉公以及朝中氛围的失望程度可想而知,这是胥童等宠臣能够公然对三郤下手并陈尸于朝堂的外因所在。

同时,出于对郤至的不满,栾书在晋厉公对郤氏下手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栾书先是设计让晋厉公误认为郤至在鄢陵之战中的积极表现是为了向楚共王示好并借机做掉他而拥立新军,随后又故意安排远处洛邑的孙周接见郤至,一来二去郤至想要谋反的形象便被定格。
到了最后,太监孟张成为拖垮郤氏的最后一根稻草,孟张夺野猪、郤至杀孟张,晋厉公却认为郤至这是在赤裸裸的欺负他,事态愈演愈烈,终究一发而不可收拾。

『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
也许,无数的政治斗争与对错无关;
也许,按郤锜的套路与晋厉公正面冲突结局不一定会更惨;
但是,郤至的一番话告诉我们,郤氏的灭亡仅仅是因为他们最终选择了站着死去。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06 22:08:00 +0800 CST  
578 胥童之死

子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做官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看法区别自然会很大,权力、财富、或者是美女,如果不考虑风险,按照我们的理解,通常答案是都选……
但是,对于做官孔子早就给出了他的答案:君子步入仕途,仅仅只是为了践行君臣之义。

诗云,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三郤虽死,但是无愧礼义;
郤至已杀,栾书是不是又该为扫清一大政治对手而拍手称快?

胥童表示:人是我杀的,收尾工作还是由我来吧。
只见这边三郤才被陈尸于朝堂,那边胥童带领一众甲士又公然在朝堂之上劫持了栾书和新任中军佐荀偃。
栾书:……

栾书又没得罪晋厉公,胥童这是闹的哪一出?
长鱼矫:不杀这两个人,忧患必然会到国君身上来。
栾书:……

对于栾书来说,原本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郤至在鄢陵之战抢了风头引起他的不满,于是便趁着国内的形势令晋厉公对郤至心生怨恨,结果晋厉公的一帮宠臣非但杀光三郤,而今甚至是要拿中军将和中军佐下手,如此一来,晋国朝中还真有可能全部换成晋厉公的外嬖。
万幸,晋厉公也没想到事情会越闹越大,所以当即表示:一天之内已经有三位卿士的尸首摆在朝中,我实在是不忍心增加下去了。
晋厉公动了恻隐之心,仅仅只是因为今天杀人的名额已满……

眼见加害栾书不成,长鱼矫不作久留,马上就逃亡至狄人部落,胥童则被晋厉公启用入卿。
至于栾书和荀偃,晋厉公则表示既然郤氏已经伏罪,两位还是不要把在朝中被劫持的事情放在心上,接下来该干嘛就干嘛。
问题是栾书和荀偃接下来能干啥?

首先,他们得向晋厉公道谢,毕竟国君讨伐像三郤这样的『有罪之人』却又赦免了他们,这是晋厉公对他们的恩惠……
其次,郤氏如此轻易就被灭族于各位大夫而言无疑敲响了一记警钟,朝中被劫持、胥童由外嬖而参政成为卿士,对于栾书和荀偃为首的传统三军六卿乃至四军八卿,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最后,栾书和荀偃两人一合计,与其像郤氏那样被动的等待,不如先下手为强,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公元前574年,闰12月的最后一天,晋厉公一行外出游玩,栾书、荀偃出其不意派兵抓捕晋厉公,一同被抓的还有胥童。
为拉拢更多臣子站在自己一边,只见栾书先是召唤士燮之子士匄,新任下军佐士匄对于中军将的热情表示万分感谢,但是顺道又对中军将的邀请委婉的表示了谢绝;
栾书:……

紧接着,栾书又派人召唤前不久已升至上军将的韩厥,韩厥则表示自己当年在赵氏家里长大,庄姬之乱晋军众将讨伐赵氏时他就按兵不与他人结党。
再说了栾书、荀偃等人这次针对的是国君,所以同样表示不掺和。
栾书:……

既然大家都不是那么支持对晋厉公的行动,栾书表示那就先拿胥童下手吧。
胥童:……
咔嚓……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07 21:49:00 +0800 CST  
579 胥氏远去

有人问: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于『以德报怨』,孔子的认同感其实并不强:德,就应该以德来回应;怨,则应该用『直』来作为回应。

何为直?
孔子想要表达的是,就算有人做了令人让怨恨的事,我们也应该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他。
可惜更多的人既做不到以直报怨,亦做不到以德报怨,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更多留下的只是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

郤氏被灭而尘封于晋国历史,这与胥克当年被郤缺以『患精神病』为由罢免而结仇有很大关系;
郤氏能够在郤芮密谋暗杀晋文公的消息泄露后一步步中兴,又与当年作为晋文公五贤之一的胥臣赏识并举荐郤缺有着直接关系;
成也胥氏、败也胥氏,郤氏之兴由郤缺而起,之衰也自此埋下祸患。

反观胥氏一族,从贵为五贤之一的胥臣到被赵盾逐出晋国的胥甲,再由胥克被罢官到胥童短暂步入政坛,胥氏有过辉煌、有过失落,有过对郤氏的提携,也有过对郤氏的报复。
一报还一报,最终却也难逃消亡。
对于胥氏,我们简单说几句:

作为胥氏的代表,晋文公时期的五贤之一胥臣毫无疑问是这个家族最为显赫的人物。
晋文公始创三军六卿、先轸担任中军将之时胥臣时任下军佐,后又升为上军佐,胥氏自晋文公称霸中原起便是晋国的一股重要力量,这是其一;

当年晋文公流亡至秦国时,秦穆公为拉拢晋文公一口气送了他五个老婆,其中包括原晋怀公的夫人怀嬴,晋文公一开始扭扭捏捏并不太愿意娶自己侄子留在秦国的老婆,正是胥臣说服晋文公成大事当不拘小节,晋文公最终还是娶了怀嬴为妻;
城濮之战中,下军佐胥臣令人将战马全部蒙上虎皮并率先领兵对楚军最弱的右军发起猛攻,奠定晋文公霸主地位之战由这里开始。
一直低调而不被我们重视的胥臣其实也有过自己的高光,这是其二;

另外,除了赏识并举荐郤缺,胥臣识人、用人的眼光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晋文公想让阳处父做公子欢『即晋襄公』的老师并询问胥臣的看法,胥臣顺道说了他对于用人的看法:『夫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若川然有原,以迎浦而后大。』
胥臣说,搞教育就得因人而异、加以因势利导,好比驼背的让他去敲钟,个子矮的让他表演杂技,瞎子让他演奏音乐,聋子让他掌管烧火。糊涂的、哑巴,实在没有可利用的,还可以让他们去充实边远的地区……
因材施教,不过如此,孔子之前,胥臣有话说,这是其三。

总之,如同郤氏走过的路一般,胥氏的风光亦成为过眼云烟,随着胥童被栾书和荀偃杀害,又犹如胥童残害三郤那般,胥氏自此告别晋国政坛。
至于被抓的晋厉公,栾书和荀偃又会怎样处置?
公元前573年,正月初5,栾书、荀偃派大夫『程滑』杀死晋厉公并在都城东门之外简单埋葬晋厉公,仅仅只用了一辆车作为陪葬,离『诸侯葬车七乘』的标准相去甚远。

随后,荀罃、士鲂去往洛邑迎接孙周回国。
独掌晋国大权、又或者成为权臣傀儡?
对于孙周来说这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毕竟,这时他年仅14岁。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08 22:17:00 +0800 CST  
580 晋悼公即位

胥臣曰:若川然有原,以迎浦而后大。
诚如胥臣所言,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每个人又都有不同的特质,如同每条河流有着自己的源头,引导得当,就能汇入大海而奔流不息。
但是引导不当,最终也会像郤氏、胥氏一般提前干涸,顺带还有晋厉公……

公元前573年,正月,孙周从洛邑出发,他将回到晋国,在以栾书、荀偃为首的权臣拥护下成为晋国国君。
论辈分,孙周的父亲『姬捷』是晋襄公之孙,晋厉公的爷爷晋成公则是晋襄公的异母兄弟,所以孙周是晋厉公的侄子。
论年龄,孙周目前仅仅14岁,加之在晋国毫无势力可言,眼见国内才经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晋厉公更是被栾书、荀偃所杀。

往前一步,是权利,又或者是陷阱?
就在众大夫在『清原』『今山西闻喜县一带』准备迎接孙周回国出任国君之时,孙周想明白了,这往前的一步不能随便走,所以停在这里不肯走了。
栾书:……

孙周对前来迎接他的大夫们是这样说的:我原本没想过能当上国君,如今走到这不,定是天意使然。然而你们拥立国君仅仅只是为了让他来发布命令,立了之后如果不听国君的,哪里又用得着国君?
孙周短短几句话蕴含了几层信息:
他能回国当国君并非出自栾书、荀偃等权臣的拥护,而是来自天意,天意是不可违的,这是其一;
大夫们拥立他的真实意图恐怕只是晋国需要一个『吉祥物』般的国君,年纪轻轻又远在洛邑的孙周自然是理想之人,这是其二;
孙周要当的是国君,而不是供群臣摆布的吉祥物,这是其三。

所以孙周又说到:诸位大夫愿意用我,就在今天;不愿意用我,也在今天,但是既然让我来当这个国君,就得恭敬且听从于我,这是受神灵所保佑的。
看来封建迷信也不全是一无是处,毕竟威望不够,神灵来凑……
各个角度来看,孙周一席话都无懈可击,众大夫只得当即表示这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

公元前573年,正月15日,众大夫盟誓听命于孙周,孙周终于进入国都新绛,12年前晋景公才由绛城迁都至此,自此我们也得称呼孙周为『晋悼公』。
郑国郑悼公在位时我们说到悼这样的谥号其实并不算好,『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这个略带剧透性质的谥号来看,即便年纪轻轻就表现出对臣子极强的控制能力,但是晋悼公的前途看起来似乎仍然不够光明……

无论如何,路终究是人走出来的,晋悼公未来的路究竟通往何方,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这不没过几天,晋悼公便朝见君臣,并当着众臣之面驱逐了七个不适合做臣之人。
哪些人不适合做臣?
很显然是晋厉公时期的哪些外嬖,诸如夷羊五等人。

到了二月初一,晋悼公在朝中任命百官,并制定各项政策,比如施恩惠、舍劳役;比如匡乏困、救灾患;比如禁淫邪、薄赋敛;比如节器用、时用民。
提一点,『时用民』指的是农闲时才使用农民,不过多占用农民的时间。
又比如任命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任命『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这其中栾黡为栾书之子,韩无忌为韩厥之子,荀家、荀会出自荀氏。

接二连三的事情表明,郑悼公在用人治国之上都有着超乎于其年龄的过人之处,我们唯一的疑问是,如此驾轻就熟,晋悼公身处洛邑之时难道就真的没想过当国君的事情么……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09 21:54:00 +0800 CST  
581 庆克之乱

晋悼公即位,晋国开始新的篇章,就在此时,就在公元前573年的正月,我们不妨把把视线转移到齐国,因为这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准确的说,一年多来齐国发生了很多事,这年正月所发生的事情不过是一年多来所有事情的一个爆发。
正月29日,齐灵公派遣大夫『华免』刺杀国佐。当年齐顷公战败于晋军,国佐不辱使命同郤克讲和,如今惨遭杀害,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因为华免使用的武器也是戈……

齐灵公为什么要置国佐于死地?
我们先说一个人,这就是齐国大夫『庆克』。
我们再说另一个人,这就是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

声孟子我们再熟悉不过,不久之前由于鲁国三桓的斗争,叔孙侨如自鲁国逃到齐国后没有闲着,因为他和声孟子勾搭在了一起。
叔孙侨如很快就闲了下来,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在不能再堕落下去,于是很快又逃到了卫国。
只是声孟子却没有闲下来,没错,她又私通了,这次与她私通的便是大夫庆克……

庆克是谁呢?
他是公子无亏之子,和齐顷公一样都是齐桓公之孙。
与叔孙侨如有所区别的是,庆克玩出了新花样,只见他乔装打扮,穿着妇人的衣服、混入一堆女人中乘车偷偷溜入宫中,毕竟作为齐灵公的长辈,偷情、而且是和齐灵公母亲偷情,这事得低调……

然而,庆克虽低调,但也是没什么用的事情,因为就在他混入宫中想要与声孟子幽会一番时还是被人给发现了……
发现这件事情的人是鲍叔牙的重孙『鲍牵』,鲍牵二话不说马上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国佐,国佐二话不说又马上把庆克找来吧啦吧啦批评了一通,效果还算不错,庆克老实了,躲在家里连门都不出。
问题是,声孟子又闲下来了……

等到声孟子弄清庆克之所以不来见她是因为国佐的责备后那是相当生气,一生气就决定搞点事情来教训教训国佐。
这不,鄢陵之战后,晋国继续组织诸侯会盟,郑国则因鄢陵之战中楚国积极救郑而与晋国交恶,郑国态度之强硬,晋国只得又召集了宋、齐、卫、鲁等联合伐郑。
联军伐郑的结果是因接连讨伐陈、蔡导致兵力不够集中,加之警惕性不够,被郑国大夫子罕半夜偷袭,导致宋、齐、卫被击溃。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74年,6月,晋灵公再度召集齐、鲁、宋、卫、曹等商议攻打郑国一事,结果子重带领楚军驻扎于郑国附近的首止,一众诸侯代表只得再次无功而返……
就在国佐陪同齐灵公参加盟会之时,鲍牵和大夫『高无咎』作为留守却遭到诬陷,声孟子表示鲍牵和高无咎密谋造,并准备拥立齐灵公的兄弟『公子角』为君,国佐也有暗中参与这次行动。
国佐:……

虽然国佐逃过一劫,不过鲍牵和高无咎还是难逃惩罚,高无咎被驱逐而逃亡到莒国。
鲍牵更惨,双脚被砍……
对于鲍牵的下场,子是这样曰的:『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葵是谁呢?
葵其实是冬葵,一种植物……
葵的叶子总是朝向日照的方向,因此遮住了其根部,按孔子的意思,鲍牵保护自己双足的水平还不如一颗葵……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10 22:23:00 +0800 CST  
582 国佐叛乱

葵,叶子总是朝向日照的方向。
有的朋友会问了,确定不是向日葵?
其实很好确定,孔子压根就没见过什么向日葵,因为向日葵到了很晚很晚的明朝才会传入中国……

借此机会,我们不妨聊聊舌尖上的春秋。
『葵、藿、薤、葱、韭』,这几种是当时能够吃到的常见蔬菜,并称『五菜』。
葵即冬葵,藿指的是豆类的嫩叶,薤『因同谢』,野蒜一类,由于后来人选择的品种越来越多,除开葱和韭,葵、藿、薤其实已经少见于餐桌。

好吧,我们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在孔子看来鲍牵甚至是连五菜之一的葵都不如?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回顾另外一个叫做『泄治』的陈国大夫。
当年,陈灵公伙同大夫孔宁、仪行父与夏姬均有奸情,看不过去的泄治劝谏无果反遭孔宁、仪行父杀害,孔子对于泄治的评价并不高,因为泄治的劝谏既起不到任何作用,反倒又不能做到明哲保身。

所以,鲍牵告发庆克与声孟子偷情一事本无可厚非,但鲍牵既不能审时度势,手段也不够高明,非但是没能阻止事态更加恶化,反而是导致自己被陷害以致砍去双足,在孔子看来只是做了一场无用功。
总之一句话,劝谏当然是臣子的义务所在,但不加权衡而白白送死,孔子表示必须不能给高分……
当然,也不光是孔子不给高分,被牵连以至于被驱逐出国的高无咎肯定也不会给高分……

说起来,高氏一族在齐国影响其实一点都不差,早在公孙无知作乱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时期,大夫高傒就和国懿仲等齐国臣子在平叛乱并拥立公子小白为国君的过程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才有了后来称霸中原的齐桓公。
高无咎、国佐分别是高傒、国懿仲的后人,高、国两家几代人下来在齐国也是家大业大,如今却无端被卷入到这样的事件当中,想想也是郁闷之极。
这不高无咎被逐迅速就产生连锁反应,其子『高弱』在高氏的封邑『卢地』『今山东济南一带』就地发动叛乱,为解除叛乱,齐灵公又只得派了大夫『崔杼』率领军队包围卢地,庆克也有前往辅佐崔杼。

高氏被逼叛乱,联军伐郑又无功而返,国佐只得赶紧回国处理高弱一事,他是如何处理的呢?
只见国佐来到崔杼所在的齐军,二话不说直接就把庆克给杀了……
高氏叛乱之际国佐杀庆克,这事显然不好向齐灵公交代,国佐干脆也坐拥『穀地』『今山东济南一带』宣布加入叛乱的队伍。
齐灵公:……

庆克之乱,原本只是乱在后宫,乱在他和声孟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倒好,在齐桓公当上国君之时起到关键作用的高、国两家相继叛乱,庆克虽死,事态显然是越闹越无法收场。
为化解难题,齐灵公只得先安抚国佐,表示罪过并不在他,只要国佐不继续犯错,一切都好商量。
随后,齐灵公与国佐结盟,国佐官复原职,到了这一年的12月,高氏独木难支也宣布投降,齐灵公派国佐之子『国胜』到晋国将齐国这一内乱做了汇报并让国胜在『穀地』『今山东聊城』一带停留待命。

事已至此,庆克之乱应该说已经圆满解决,但是国佐的命运我们已经提前公布,翻过年的正月,齐灵公还是以国佐丢弃君命、专权杀人、穀地叛变等并罪齐罚,国佐被华免用戈刺杀,清地待命的国胜同时也被杀死,国胜之弟『国弱』逃往鲁国。
对于国氏而言,唯一的好消息是不久齐灵公又召国弱回国并让他继承了国氏宗嗣,香火总归一时半会是灭不了的。
鲁国乱完晋国乱,晋国乱完齐国乱,中原看来真是乱成一锅粥,当然我们对比一下的话,鲁国叔孙侨如逃亡,叔孙豹顶班使得叔孙氏得以延续;齐国国佐被杀,国弱被召回接班国氏;动不动就灭族这样的大招,估计晋国早就申请了专利……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12 21:40:00 +0800 CST  
583 韩厥救宋


公元前573年,正月,晋悼公初立。
对于年轻的郑悼公而言,坏的消息是近几年中原各国内乱不止,鲁、晋、齐相继有权臣落马,晋厉公更是被栾书、荀偃所杀;
好的消息是各国争斗逐渐平息,郑悼公上任之际便出台各项措施,上能任命百官、下能惠及百姓,颇有一改晋国朝中颓势的迹象。


年轻的晋悼公带领之下,晋国究竟会有怎样的作为,还需要对手的进一步检验,第一个跳出来踢馆的是郑国。
夏,6月,郑成公联合楚共王对宋国发起进攻。
宋国哪是郑、楚联军的对手,『朝郏』、『城郜』、『幽丘』等城池相继被攻破,随后郑楚又继续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并把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等宋国旧臣安置在彭城,还派了三百辆战车的兵力作为留守,然后退兵回国。


鱼石等人我们不陌生,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之后,同为宋桓公后人的荡泽杀死太子肥导致华元逃到晋国,随后鱼石邀请华元回到宋国,结果荡泽被华元讨伐而死,鱼石等人与华元讨价还价不成被华元逐出宋国后只得逃到楚国。
郑、楚将鱼石等人安置于彭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来鱼石等人驻守彭城可以对宋国形成压迫;二来还可以从交通上截断晋国同吴国的联系,可谓一箭双雕。


虽然打不过郑、楚,不过对于这一举动宋国倒也是看得相当开,比如大夫『西鉏吾』就是这样分析的:现在这些大国啊,欲望都没有个止境,就算把宋国作为他们的一个边邑都不会让他们满意。鱼石这些乱臣占领彭城而阻塞各国之间的通道,吴国,晋国自然就会感到恐惧。
所以呢?
西鉏吾表示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晋国肯定会来援助宋国的。
晋悼公:……


果不其然,宋国随后包围彭城,子重领军救援彭城并再度进攻宋国,华元向晋国告急之后中军将韩厥表示:想要得到诸侯的拥护自然要先为他们付出,成就霸业,安定疆土,宋国的事就是晋国的事。
霸气不霸气?
那是相当之霸气,不过晋国的中军将不是栾书么……


原来,晋悼公上任不久就任命百官,当时我们说到晋悼公大面积启用新人,包括栾书之子栾黡、韩厥之子韩无忌、士会之子士鲂、魏锜之子魏相、赵朔之子赵武等人均得到重用。
但是,这些新人被重用的背后却又有着玄机,比如杀死晋厉公的栾书一个不小心就下课了……
栾书下野后,与他共同导演晋厉公之死的中军佐荀偃原地踏步,韩厥一跃成为了晋国的中军将,所以晋悼公时期的四军八卿名单如下:中军将韩厥、中军佐荀偃;上军将荀罃、上军佐士匄;下军将栾黡、下军佐士鲂;新军将魏颉、新军佐赵武。


荀偃、荀罃以及列入公族大夫的荀家、荀会让我们隐约觉得三郤之后荀氏俨然有急剧膨胀之势,不过虽然他们同为晋献公时期提出假道伐虢主意的荀息后人,荀氏双雄却在稳步发展中已经形成不同的势力。
因荀偃的爷爷荀林父曾率领中军,因此他们这一脉又被称为『中行氏』;
荀罃的父亲荀首受兄长荀林父的提携步入政坛后受封于被封于『智邑』,因此到了荀首、荀罃,他们这一分支又被称为『智氏』。


总之的是,无论是晋厉公时期的那些宠臣,又或者是栾书这样权力对国君地位产生严重威胁的权臣,仅仅只是在晋悼公上任一个月的时间内便通通被清除。
新官上任自然要烧上个三把火,为了再度成就霸业,韩厥表示宋国必须要救。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13 22:06:00 +0800 CST  
585 三岁即位

插播一条最新消息,公元前573年,8月初7,就在鲁成公朝见晋悼公后回国不久,『公薨于路寝』。
薨嘛,我们知道的,专指诸侯去世。
路寝指的又是什么呢?
『周礼』表示,天子、诸侯一般有『路寝』、『小寝』之分,路寝治事,小寝休憩,也就是说作为正寝这里是天子、诸侯办正事的宫室。
鲁成公在位18年,最后死在自己的高档『办公室』,并且没有可疑事件被发现,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成公在位期间,值得称道的事情并不算多,倒是其母亲穆姜因为与叔孙侨如的那档子事情几次三番威胁命令鲁成公令我们眼前一亮……
鲁成公去世后,其子『姬午』继位,史称『鲁襄公』。
比起十四岁出任晋国国君的郑悼公,鲁襄公显得更是『年轻气盛』,因为此时鲁襄公仅仅只有三岁。

三岁的小国君带来的直接后果自然是臣子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三桓什么的。
一不小心好像又剧透了点什么……
鲁国交代完毕,接着我们继续关注宋国。

话说鱼石等人在郑、楚的帮助下驻守彭城后,宋国当然清楚实质上目前这种局面仍是晋国与楚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所以倒也显得并不担心。
一来彭城毕竟实力有限,虽然有楚军帮助守城,一时半会却也很难对宋国产生更大威胁,这不等到郑楚退兵之后宋军迅速发兵包围彭城;
二来等到子重领兵再度救援彭城之时华元火速赶往了晋国,华元的目的当然是搬救兵,所以等到晋悼公领兵救宋,隐藏于郑、宋之后的两大巨头终于是走到前台来。

公元前573年,11月,因为宋国,因为彭城,晋、楚两军再次相遇,这是晋悼公上任以来第一次面对楚军。
子重表示不跟小朋友玩,楚军迅速退兵回国。
晋悼公:明明就是怕晋国……

楚军一退,对于晋悼公来说接下来的事情无疑更加好办,到了12月,晋悼公召集宋平公、卫献公、邾宣公、齐国大夫崔杼以及鲁国的孟孙蔑等共同商议救宋事宜。
宋平公的建议之下,盟会确定了联军共同发兵包围彭城的方案。
对于这次行动,我们提一下鲁国的几个小细节:

包围彭城之前,晋国下军佐士鲂曾前往鲁国要求出兵,鲁成公去世后目前大权在握的自然就是季孙行父。
鲁国到底出多少兵合适?
季孙行父表示跟上次荀罃来请求出兵攻打郑国时一样就可以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上次荀罃来请求出兵时的身份同样也是下军佐。
季孙行父的这个小细节告诉我们,鲁国对于晋国来使的爵位次序那是相当敏锐,一招一式还都延续着旧时的礼仪。
唯一的问题是到底出了多少兵,鲁国上次打郑国时就没告诉我们……

另外,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从8月鲁成公的去世到12月联军准备出兵,正好就赶上了鲁成公的葬礼,于是孟孙蔑参加完盟会后便向各位诸侯打过招呼先行一步。
毕竟他要赶回去先参加鲁成公的葬礼……
公元前573年,12月26日,鲁成公的葬礼顺利举行,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公元前572年,鲁国进入小小鲁襄公的元年。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14 21:24:00 +0800 CST  
586 齐伐莱国

按照国际惯例,先插播一条来自洛邑的消息,不过因为前面介绍郑成公去世的情况,其实已经算不上是最新消息……
公元前572年,春秋以来东周第十位国君周简王去世,在位共计14年,其子『姬泄心』继任,史称『周灵王』。
自公元前586年到公元前572年,比较有影响力的事情比如公元前579宋国华元组织的弭兵会盟,比如公元前575晋、楚鄢陵之战,但是大体上与贵为周天子的简王关系不大,所以我们还是接着看看各位诸侯的动态……

郑成公去世,郑僖公继任,朝中大臣倾向示好于晋国,这就意味着晋、郑、楚之间的三角关系将会出现新变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得留意一下经常游离于晋、楚两大体系之外的另一强国,也就是齐国。
公元前571年,春,郑国发动了郑成公生前对宋国的最后一次进攻,此时齐国也没有闲着,齐灵公发兵讨伐齐国以东的『莱国』。

说起莱国,这个由东夷部族所组建的国家在周朝之前便已存在,与齐国也有着颇深的渊源,毕竟当初西周建立时武王把姜太公、周公封于中原东面的齐鲁大地时为的就是对付像莱国这样的东夷势力……
齐国建立之初,诸侯国的领土面积与爵位有着一一对应的标准: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齐国作为侯爵虽说属于第一档,但是区区百里地的实力使得姜太公在初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一带』时因国都毗邻莱国双方没少发生过摩擦。

当然,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王之所以把三公之二的姜太公和周公封在齐、鲁,其实也就是让两大巨头与东夷人多多摩擦来为天子排忧解难的……
姜太公封于齐国以后修明政事,顺应当地风俗而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并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此很快得到附近百姓归附而成为大国。
再到成王时期,齐国平定三监之乱立下大功得到『得专征伐』大权,齐国政治上的大国地位也由此确立。

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元年,齐国经历建国后的第二次迁都,都城也从营丘来到临淄『今山东淄博一带』。
在此之前,齐国曾短暂迁都『薄姑』『今山东博兴一带』。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熟悉了,齐桓公联手管仲大兴齐国直至称霸中原。

虽然后齐桓公时代的齐国今非昔比,风头早已被晋、楚抢去,毕竟有了几百年的积淀之后的齐国在国力上也是远非今胶东半岛一带的东夷小国所能比的,所以齐灵公干脆趁着晋楚斗争的空当欺负欺负莱国,顺便还可以扩张下领土面积。
眼见打不过齐国,莱国倒也会想办法,只见莱国派人给齐国的『夙沙卫』送去精选的上等牛、马各一百匹。
通俗点说,这叫行贿……

夙沙卫是谁呢?
他是齐灵公贴身的寺人,也就是太监。
牛马送出之后果然有了效果,齐军迅速退兵回国。所谓乱而不损曰灵,齐灵公的谥号最终为『灵』,齐国讨伐莱国一事上可见一斑。

好了,了解完齐国的动态,加之郑成公7月去世的消息,我们再来看看晋国。
话说郑成公才去世,晋国又动起了对付郑国的心思,这不上军将荀罃便联合宋国华元、鲁国孟孙蔑、卫国孙林父以及曹国、邾国大夫等共同商议如何才能降服郑国。
提一点,晋悼公即位不久,齐国此时对晋国并不服气,所以并没有派代表前来,不仅如此,滕国、薛国、小邾国等依附于齐国的小国也没有参与此会。

晋国究竟该如何才能让强硬的郑国顺服?
就在这次盟会中,孟孙蔑给出了他的办法。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15 21:10:00 +0800 CST  
587 虎牢筑城

孙子兵法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打仗而言,当然是力求胜利;
但是战略来看,逼得只有通过不断的战争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哪怕实力强大到足以百战百胜,却也仍不是最为高明的策略。

什么样的策略才称得上最顶级?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最高境界,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亦是同样道理。
对于晋国,如何才能拿下郑国这块硬骨头而且还不费力气,这还真是件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

适逢郑成公去世,局面有了新的转机,于是乎在荀罃的组织之下各诸侯国又聚在了一起,为的是商讨征服郑国的办法。
对于伐郑,来自鲁国的孟孙蔑是这样建议的,不如在虎牢筑城以对郑国腹地施压,这样可以逼得郑国主动求和。

虎牢是哪里呢?
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这里东接洛邑、西邻郑国,北上则是晋国,加之地势险要,属于典型的战略要地。
据闻当年穆王打猎时见到老虎游荡,由猛士『高奔戎』生擒老虎并进献给穆王,穆王高兴之余令人打造牢笼并将老虎饲养于此,于是便有了虎牢这一称呼。

一开始,穆王放虎于虎牢时此地尚属于东虢国,平王东迁后郑武公迅速扩张,东虢国被灭,虎牢自然被郑国吞并。
再后来,郑国扩张太快引起平王不满,郑武公主动避嫌而迁都,虎牢又回到了天子手中。
不过紧接着惠王在位期间发生王子颓之乱,郑厉公勤王有功,惠王又将虎牢以东的地皮打赏给郑国以示奖励,说来说去一句话,虎牢与郑国的历史渊源颇深,并且虎牢地处晋、郑以及洛邑之间,因此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孟孙蔑提议在虎牢筑城,究竟妙在哪里?
这和之前郑、楚将鱼石等宋国旧臣安插于彭城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鱼石等人占领彭城,楚国留下三百乘兵车驻守,不仅可以随时危及宋国的安全,同时还能切断晋国由此去往吴国的交通要道,实在一举多得。
同理的是,晋国在虎牢筑城布阵,等于是在郑国的腹地埋下一枚重磅炸弹,不但限制了郑国往西,更为重要的是比起楚国布局于彭城,晋国在地里位置上显然更接近郑国,一旦晋国意图发兵,借助虎牢作为跳板显然是如虎添翼。

孟孙蔑如此妙招,刚刚上任的郑僖公又会如此回应?
郑僖公:和,赶紧跟晋国讲和……
俗话说的好,打蛇打七寸,孟孙蔑一下子就抓住郑国的软肋,郑成公以来一贯坚定与晋国作对的郑国立刻主动求和,关键是晋国压根还不用出兵厮杀一番,随便找上几个包工头在虎牢开发开发房地产就把难题给攻克了。

到这里我们的问题便来了,万一这蛇比较小,本身都没有七寸长,那么我们又该打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楚国更头疼,因为眼看郑国倒戈楚国却又无暇顾及,毕竟楚国国内此时也不太平。
原来,子反自杀后,楚国朝中主要权臣有令尹子重、右尹子辛等,还有比如右司马『公子申』。

这位公子申平日喜好敲诈勒索楚国的众小弟,眼瞅着腰包鼓了、实力雄厚了便有了新的追求,他把目标转向子重、子辛,打算夺掉二人权力。
所以答案到此就得揭晓了,七寸当然不是指的蛇的长度,而是指的蛇的要害,也就是心脏所在,平日公子申作威作福欺负楚国小弟也就罢了,如今竟然欺负到子重、子辛头上来,那还说啥,必须打七寸,必须往死了打。
咔嚓,右司马公子申死……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16 21:16:00 +0800 CST  
588 鸩兹之战

公元前570年,春,楚国解决完争权夺势的右司马公子申后再次出兵。
我们都知道,就在不久前随着郑成公的去世,随着郑国朝中大臣大多倾向于归附晋国,随着晋国在虎牢筑城威胁到郑国的安全,郑僖公上任后很快就调整郑成公以来外交策略再次同晋国和好,所以楚国发兵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子重领兵打的其实是吴国……

说起来,自打公元前584年申公巫臣由晋国去往吴国后便鲜有吴国的新闻出现。
一来吴国当时的确还比较落后,申公巫臣手把手的教吴国人排兵布阵以及如何使用战车直至吴国战斗力的提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来虽然晋、吴交好,吴国自此也开始同中原各国交好,但信任和默契同样也需要时间去培养,比如公元前582年晋国组织盟会时第一次邀请吴国参加,吴王寿梦就没有派代表来;
三来即便晋、吴接下来没有过多亲密接触,但吴国与楚国之间倒也结下梁子,吴国隔三差五不是骚扰楚国便是欺负楚国小弟。

举一个例子,公元前576年时舒庸国趁着楚国鄢陵之战遭遇失败后仗引导吴国人进攻楚国的巢、驾、厘、虺等四邑。
意外的是,吴国倒没占多大便宜,楚共王反倒派兵将大举进攻而不设防的舒庸国给灭亡……
不管怎样,晋国、或者说申公巫臣的养狼计划算是初有成效,这边为了郑国的事情楚国要和晋国争来争去,那边大后方吴国时不时又来那么两下,所以处理完公子申的事情后子重兵并没有立马着手郑国的事情,而是精挑细选了一批士兵去讨伐吴国。

楚军一路所向披靡,先是攻克吴国的『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一带』,接着又抵达『衡山』『今安徽当涂县一带』,随后子重派部下『邓廖』带领穿『组甲』的兵士三百人以及穿『被练』的兵士三千人继续侵袭吴国。
什么是组甲,什么又是被练?
春秋时期,士兵的甲衣一般由皮革制成,作用当然是起到护身防御左右,组甲指的是一种按照组为单位而编排的甲,横向、纵向按组排列连缀;
被练同理,不过做工相对粗糙不少,一般由几块皮革简单连接而成。

再后来到了战国,随着冶炼水平的提高,金属『主要是铁』更多被运用于战场,这种由铁片打造的防护装具则被称作了铠。
铠甲铠甲,一开始其实也是有着严格的区分,皮谓之甲,铁谓之铠,再往后就如同姓氏一样慢慢融合而成为泛指。

回到正题,这场楚伐吴之『鸩兹之战』中楚军一路顺风顺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子重回国在太庙先行庆祝,并留下邓廖领着三千余人继续攻打吴国。
结果呢?
结果吴国并非子重想的那般不堪一击,只见吴军出兵狙击楚军并俘获了楚军首领邓廖。
子重:……

三天之后,吴军趁势继续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驾邑』『今安徽无为县一带』。
子重:……
最后,对于鸩兹之战我们简单盘点一下:
子重的庆祝实在过早,接下来局面发生大逆转,楚军邓廖被俘,三百穿组甲的兵士只剩八十人,三千穿被练的兵士更是只剩寥寥三百人,虽然攻克鸩兹,但楚国的驾邑也被吴国给抢了去,仔细一算,子重这是一笔包赔不赚的生意……

我们说,不到哨响的最后一刻,谁也无法预知最后的结果,提前庆祝而导致胜利的果实从眼前溜走的感受往往比直接失败还要更加难受。
这不,子重的骄傲托大、楚军的由胜转负遭到了国内众多指责,大喜大悲之下子重抑郁成疾。
很快,子重就『心病而卒』。

子重终究还是死于吴国,死于申公巫臣所培养起来的吴国,大概,这也是一种循环。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20 21:36:00 +0800 CST  
晕 哪里又被删了?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21 21:34:00 +0800 CST  
589 鸡泽之盟

公元前570年,楚共王在位的第21年,令尹子重郁郁而终,加之右司马公子申争权被杀,原右尹子辛升级成为楚国新科令尹。
为了证明公子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成为令尹的子辛很快便继承了他的光荣传统,开始对楚国的小弟们大肆搜刮……
对内,楚共王一贯行事风格较为温和,弭兵会盟宣告破产后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鄢陵之战便是在尚未分开胜负的情况下匆匆退兵,加之子重忽悠子反自杀、子重在舆论指责下患心病而终,楚国此时战斗力与凝聚力远逊于楚庄王的鼎盛时期;
对外,鄢陵之战中楚共王眼睛被射瞎换来的是郑国死心塌地的追随,可惜郑成公一去世郑国便再度投靠晋国,加之吴国愈加活跃,楚国争霸的局面也是很不乐观。

两个黄鹂鸣翠柳,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失意,就会有人得意,不用多说,眼前春风得意的自然是在位仅仅四年的晋悼公。
对比之下,14岁即位以来短短几年间,对内晋悼公重组四军八卿,对外归服郑国,我们不得不感叹后生可畏,这不,就在此时连鲁襄公也第一次来到晋国朝见晋悼公。
毕竟5岁的鲁襄公年纪不小了,礼数还是要讲的……

这次晋、鲁两国会谈上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鲁襄公见到晋悼公后作了『稽首』的动作。
何为稽首?
其实这是一种跪拜礼仪,行礼时下跪并拱手贴地,同时头也至地以示尊重,通常在行君臣之礼时会比较常见。

鲁襄公这样的举止自然表达了鲁国对晋国,小弟对大哥的景仰之情,只是荀罃有话说了:晋国之上还有天子,鲁襄公行这么大的礼实在是折煞了晋悼公。
简单一句话透露一个重要信息:天子虽弱,但截至到目前为止中原各国对于礼法还是多多少少心存敬畏之心的。
好吧,既然连晋国都对天子敬畏有加,这期的问题便与天子有关,请问目前在位的周天子是哪位?
没错,简王公元前572年去世后其子灵王继任,所以答案就是灵王,你答对了吗……

当然了,鲁襄公必然不是想故意折煞晋悼公,陪同他前来的孟献子孙蔑是这样回答的:我们鲁国挨着东海,紧邻仇敌,往后还得多多仰仗着贵国协助,因此鲁襄公的确是发自肺腑的一跪。
郑国顺服、鲁襄公稽首,晋悼公心情大好,趁着晋国人气高涨之际便有了同吴国进一步修好的念头,手段当然是会合诸侯搞盟会。
为了保证齐国到场,晋悼公还专门派了上军佐士匄前去邀请齐灵公。
果然,一开始齐灵公还真不想答应,不过在参加盟会或者被晋国讨伐之间,一番挣扎之后齐灵公还是选择了前者。

公元前570年,6月,为欢迎新朋友吴国,晋悼公与一众诸侯在『鸡泽』『今河北鸡泽县一带』隆重举行盟会,灵王也有派代表『单顷』来到会场,这次声势浩大,与会诸侯众多,充分说明了晋悼公即位以来晋国的大国地位。
唯一的遗憾是,最终吴王寿梦还是没有来……
吴国为什么不参与盟会?
这当然与大家还不够熟有关,同时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路途实在太远。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小国没有参加这次鸡泽之盟,这便是许国。
许国之所以不参加盟会,因为许国是楚国的小弟,但是这事比起吴国不来就实在不值一提。
因为,胖揍许国一顿就是了……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21 21:35:00 +0800 CST  
590 两位贤臣

虽然吴国没有参与鸡泽之盟,但是郑国、鲁国以及齐国等诸侯国一连串的表现还是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晋国的强大号召力,这与晋厉公时期朝中弥漫的骄横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这与晋悼公的领导能力又是密不可分的。
既然说到晋悼公,我们再来说说鸡泽之盟前前后后几件有趣的事情。

第一件事与大夫祁奚有关。
公元前583年,因为庄姬之乱,赵氏被晋景公讨伐险遭灭族,一开始赵氏封邑被转赐他人,这个『他人』便是祁奚。
不过,在有着赵氏成长经历的韩厥劝谏晋景公后,晋景公很快就又将封邑还给了赵氏,如今赵武逐渐长大成人并初入政坛成为新军佐,倒是祁奚不久前向晋悼公请求告老还乡。

四军八卿中貌似并没有祁奚,所以他是什么官职?
原来,就在晋悼公上任并任命百官时除了四军八卿外,还有不少人得到重用,比如祁奚做了『中军尉』,羊舌职辅佐他;比如『魏绛』担任司马,执掌晋国军法等等。
比起中军将,中军尉当然是要低了不少,但军尉在军中的地位也就仅次于军卿,再加上晋国上、中、下三军历来以中军为大,所以祁奚也算得上是晋国高官,他的告老也引起了晋悼公的重视,并询问祁奚谁接替他最为合适。

羊舌职行不行?
这位肯定不行,因为他前不久已经去世……
十分意外的是,祁奚给出的理想人选是『解狐』,因为这位是祁奚的仇人……

举荐自己的仇人来接替自己,只因祁奚赏识解狐的能力,德行高不高?
晋悼公表示那是相当高,所以当即就准备任命解狐,只是实在对不起,解狐还没来得及上任就死了……
解狐一死,晋悼公只得再次询问祁奚,于是祁奚表示实在没人的话『祁午』也是能胜任中军尉一职的,这位叫做祁午的当然是他的儿子了……

一波三折后,终于是祁午接班中军尉,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则在祁奚的推荐下接班成为中军尉佐。
比起直接推荐自己的儿子接班,解狐这一插曲让我们满满感受到的是祁奚不偏不私的人格魅力。
说完祁奚,我们再来说说同期被任命为司马的魏绛,就在盟会期间,他杀人了……

情况是这样的,此次盟会晋悼公的弟弟『扬干』也有同行,并在鸡泽附近一个叫『曲梁』的地方一不留神就扰乱了晋军的阵列。
按照军纪,掌管军法的魏绛毫不手软就杀了给扬干驾车的人来治罪,这下晋悼公不高兴了。
毕竟晋悼公搞盟会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各位诸侯面前秀秀自己的威风,这下风头全被魏绛给抢了……

晋悼公一生气,马上就对羊舌赤表示要立即马上处死魏绛,结果话刚说完魏绛本人就找上门来了。
魏绛也不多说,只见他交给晋悼公的仆人一封信,然后就准备抽剑自杀……
有人打架,就得有人劝架,这不士鲂等人赶紧就拉开魏绛,毕竟信都还没读……

好吧,晋悼公看信,我们也一起凑个热闹,内容是这样的:晋悼公上任时缺乏人手,所以让下臣担任司马一职。下臣听说军队服从命令叫做武,宁死而不触犯军纪叫做敬。如今君王会合诸侯,下臣岂敢不执行军纪军法?晋军不武、执事者不敬,都是死罪,而且还连累到扬干,罪责更是无可逃避,所以还是请求以死谢罪。
你看看,明明是扬干犯事在先,魏绛秉公军法处置在后,但是魏绛先表示晋军军纪不严的过错在自己,又表示诸侯会盟这样的重要场合他必须严格落实军法处置扬干,最后还表示是自己拖累了扬干。
如此坦荡,活脱脱的君子一枚。

是君子又能怎样?
道理我们都知道的,杀君子是不吉利的……
于是乎晋悼公在读完信后光着脚就赶紧站了起来给魏绛道歉,君臣和好,其乐融融。
唯一的问题是,晋悼公他为什么会光着个脚……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22 21:24:00 +0800 CST  
591 军不伐丧

鸡泽之盟先告一段落,即便吴国不来,对于晋国而言这仍是一次成功的盟会,至少中原各国如期而至说明晋国的号召力不减当年,至少灵王派了代表参加使得这次盟会档次提高不少,至少祁奚、魏绛等人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如今的晋国君子辈出。
当然,由于楚国的存在,也有一些小国并未到场,比如许灵公因事奉楚国就没有前往鸡泽,其后果是很快就遭到晋国的讨伐,领兵的是荀罃。
除了许国,还有另外一个楚国小弟陈国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就在这次盟会后陈国主动请求顺服于晋国。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以夏徵舒杀死陈灵公为由讨伐陈国,陈国短暂被划归为楚国一个县。
后在劝谏下楚庄王恢复陈国诸侯国地位,此后陈成公从晋国返回出任国君,近30年来陈国一直是楚国忠实的小弟。
陈国为什么会在此时也倒戈投奔晋国?

这事吧,说起来其实还真不能怪陈国跟风,也不能怪晋国风头太盛,要怪的话还是只能怪楚国自己。
原来,自打子重去世子辛成为令尹以来,他就如同公子申一般疯狂勒索小国,搞得陈国苦不堪言。
人家小弟跟着大哥混都是为了领几个赏钱的,你说像子辛、公子申这样的没事就想着从小弟那里抽点油水,又有几个小弟会受得了。
没办法,陈成公思前想后,唯有怒换大哥……

对于陈国的倒戈,楚共王会怎么看?
毫无悬念,楚共王随即准备讨伐陈国。
提一点,陈国倒戈的原因我们已经清楚,但楚共王这会其实是不知道的……

公元前569年,3月,楚国正式发兵。
意外出现了,就在楚军进攻之前,陈成公去世了……
陈成公的死打乱了楚军的进攻节奏,因为陈成公一死陈国自然就得为国君办丧事,陈国一办丧事楚军就只得停止进攻。

为什么呢?
因为『军礼不伐丧』,不打正在办丧事的国家,这是关乎礼节的事情。
不经意间我们好像发现了小国不被攻打的一个惊天大秘密:只要这个小国一直死国君、一直办丧事,似乎大国就永远不会进攻它……
当然,如此机智的套路最终还是没能被一个接一个消亡的小国所采纳,一方面的原因是没有哪个国君愿意主动送死,另一方面对于大国来说破解起来实在是太过简单,不讲礼节就行了……

陈成公去世后,其子『妫弱』即位,史称『陈哀公』。
通过陈成公去世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不光是身处中原的晋、鲁等国以尊重天子地位的形式来致敬传统礼节,被中原称为蛮夷之地的楚国其实也并非就完全不遵守基本的礼制规则。
但是,礼节是一码事,叛楚又是另一码事,陈国躲得了初一未必就躲得过十五,到了6月陈国丧礼算是办完了吧,楚国果然再次对陈国发起进攻。
陈哀公:……

先是郑、再是陈,楚国小弟纷纷转投晋国,晋悼公可谓一顺百顺,再度称霸中原指日可待,这不就连『无终』国都派了代表来到晋国请求献礼并求和。
无终国此前有过出场,那还是在齐桓公北伐山戎救燕时期。
作为戎人的小国之一,无终国代表广大戎人同胞希望能够与晋国和平共处,年轻的晋悼公又会怎样回应,我们不妨一起猜猜看。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23 22:24:00 +0800 CST  
592 魏绛和戎

孙子兵法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但凡用兵之道,使得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此乃上策,击破敌国比起来就要差了一个档次。
无终国君『嘉父』派了大夫『孟乐』代表戎人各族来到晋国主动求和,按照兵法来看这自然是再好不好的事情。

不过,孙子兵法此时并未问世,『孙武』本人也还有一段时间才会出生,晋悼公不会有强大的军事理论作为指导,对于戎人的示好他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帮戎狄之人,既跟我们没有血缘关系,而且贪婪得很,和什么和,还是打他们来得实在些。
孟乐:……
年轻人就是年轻人,虽然戎人诚意满满,但是晋悼公压根就不打算同戎人讲和,还好有人站了出来,这个人便是鸡泽之盟时秉公执法的司马魏绛。

关于魏绛,我们首先得提一点,鸡泽之盟时他还是司马,但是他的一番表现赢得晋悼公首肯,晋悼公回国后马上就提升魏绛成为新军佐,原新军佐赵武则升级成为新军将。
那么原新军将魏颉呢?
晋悼公:肯定得有人死啊,要不我怎么给魏绛升职加薪……

对于晋悼公的态度,魏绛那是相当不同意的,但是如何推翻领导的想法这就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了,魏绛是这样说的:晋国最近召开盟会,诸侯们都相当顺服,连陈国都前来讲和,但是大家现在也都观察着晋国的一举一动。晋国有德,诸侯们自然就亲近,否则诸侯们就会背弃晋国。
你看看,魏绛这套路玩的真够深的,一上来压根就不提什么戎人,围绕着鸡泽之盟谈的还都是如何才能当好一名老大的事情,终极标准也离不开德这个字眼。
魏绛说的有道理,晋悼公听着也舒服,所以接下来魏绛就要进入重点了:打戎人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发兵打戎人,楚国一旦进攻陈国时晋国就没法前去救援了,这样是不是就等于丢弃陈国了?陈国一丢,中原的诸侯们肯定就背叛晋国。戎人嘛,的确很差劲,但是为了打戎人而丢掉整个中原,是不是有点不划算?
晋悼公:对啊……
你看看,魏绛这套路玩的真够溜的,三句两句就把晋悼公带沟里去了……

然而,晋悼公又从沟里爬了上来……
晋悼公:难道跟戎人讲和真是最好的办法?
套路玩得再深,没有干货也是枉然,魏绛之所以不建议晋悼公攻打戎人自然是有着深层次原因的,于是乎魏绛一口气列举了与戎人讲和的五大好处:

戎人逐水草而居,重财货而轻土地,可以买他们的土地,这是其一;
晋国边境安全,百姓可以安心在田野里耕作,这是其二;
如果戎狄都来事奉晋国,一定会对周邻的诸侯造成震动,诸侯也会更加顺服,这是其三;
用德行安抚戎人,将士不用辛劳,武器不用损坏,这是其四;
以德治国,才会使远方的前来归附,近邻的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其五。

最终,在魏绛一番精彩劝谏下,晋悼公接受了他的和戎策略,并派遣魏绛同各戎人部族讲和,这是晋文公、晋襄公时期都不曾做到过的事情。
对于晋国,对于整个中原而言,这都是春秋以来外交史上的一大壮举,要知道正是因为戎人的侵袭使得镐京沦陷、幽王被杀,乃至周朝都城东迁而从西周迈入东周;
也正是因为戎人与中原在文化、习俗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者历来采取的都是敌对者的态度,但是一位年轻人,一位年轻的国君却让戎人积极主动向中原组织递交自己的『入党申请』,这个人正是晋悼公。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26 22:58:00 +0800 CST  
593 鲁收小弟

接下来我们聊聊鲁国,聊聊鲁襄公。
公元前569年,晋国同戎人结盟后北方压力顿减,因此也将会有更多的精力向南发展,这一年的冬天,鲁襄公再次来到晋国朝见晋悼公。
比起5岁时第一次朝见晋悼公,鲁襄公这次明显又长大了不少,毕竟已经6岁了……

鲁国死心塌地认准晋国,晋悼公当然也不能怠慢,于是专门设宴招待鲁襄公,鲁襄公则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晋悼公能够批准让『鄫国』成为鲁国的附庸国。
晋悼公:不批。
鲁襄公:……

提一点,作为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封国,春秋以来鄫国虽然存在感是低了那么点,但存在的时间倒还真是不短。
地理位置来看,鄫国同邾国、莒国等小国紧邻齐、鲁两国,自然与齐鲁关系密切,比如当年齐襄公被杀后齐桓公便是抢先从莒国回到齐国成功当上国君。
跑题了,我们介绍的好像是鄫国……

鲁襄公打起鄫国的主意,晋悼公却并不同意把鄫国划归为鲁国的附庸国,6岁的小朋友能提出请求就不错了,所以讲道理的事情还是得大人出场,这次又是孟孙蔑。
为了让晋悼公收回成命,孟孙蔑是这样说的:虽然鲁国紧邻仇敌,但鲁襄公还是坚决事奉晋国,从来都不敢耽误来自晋国的命令。
但是呢?
套路又来了……

孟孙蔑表示:但是吧,鲁国实在是太小,又要不断向晋国纳贡,压力还是很大的,这不鄫国并没有向晋国纳贡,所以让鄫国成为鲁国的附庸能给鲁国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让鲁国更好的为晋国纳贡。
你看看,绕来绕去孟孙蔑表示鲁国之所以想收鄫国为小弟,完全是因为自己想更好的做好晋国的小弟,晋悼公能不批准让自己的小弟收一个小弟么……
鄫国:说批就批,就没有考虑小弟弟我的感受么……

你还别说,当小弟的虽说定期要给大哥交保护费,但有人砸场子的时候这保护费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就在鲁国成功收服鄫国作为附庸后不久,邾国、莒国两国合起伙来攻打鄫国,这时鲁国就得支援支援小弟了。
很快,鲁襄公就派了大夫『臧纥』『音同和』领兵救援鄫国。

话说这位臧纥是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智慧有余,缺点是身高不足,每每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悲伤就逆流成河……
臧纥:笑话我矮就算了,还抄袭别人的段子……
好吧,我们不抄袭,我们只是段子的搬运工,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鲁国的百姓是怎样嘲笑臧纥的,首先申明,这个绝对是原创……

鲁国国内为什么要嘲笑臧纥?
这不臧纥领兵救鄫么,于是臧纥有样学样的对邾国发起进攻,然后在邾国一个叫『狐骀』『今山东滕州市一带』的地方就和邾军遭遇了。
策略来看,鲁国这个套路我们实在是太过熟悉,结果来看,火力倒是从鄫国转移开来,但是臧纥却吃了败仗……

啊,『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
鲁国国人曰:我们的国君是个小孩子,他把一个侏儒当差使,这个姓臧的侏儒身穿狐皮袄。
侏儒啊,侏儒,使我们被打败在了邾……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7-03-27 22:34:00 +0800 CST  

楼主:o弘毅o

字数:750274

发表时间:2015-04-07 04: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8 13:17:59 +0800 CST

评论数:20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