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社】最后的游牧帝国——日本学者外眼中的外蒙与大清那些事

把东西突厥斯坦纳入自己统治之下的窝阔台家族的海都,把察合台家族第十代(应是第九代译者)家族首领都哇的属民合并为己有,其后于1301年死去。在此期间,几乎每年都与元朝进行战争。海都死后不久,都哇恢复了察合台家族的祖业,并于1303年与元朝及伊儿汗国媾和。

另一方面,由于加入阿里不哥军而被忽必烈粉碎的卫拉特,在其后的动向完全没有了消息。这大概是由于都畦所统治的地域距离元朝的中心地带十分遥远,大约是在其势力圈之外吧。从《元史》仅有的一点记载中,可以得知在海都之乱的最盛期,卫拉特兵曾与元朝军队作过战。

在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中,卫拉特出身的人几乎没有起过什么作用。唯有卫拉特人八鲁思不花之子别忽勒迷失仕于元朝,由于讨伐投奔海都的蒙哥汗第四子昔里吉之功而从淮东行枢密院迁升为中书右丞,后又升为同知枢密院事。13世纪末,他因过失而被处刑。
北元时代的开始明朝的建立与忽必烈家族的断绝14世纪中叶,在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开始了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1348年,盐商方国珍首先掀起了反抗,接着由宗教秘密结社的白莲教徒组织的红巾之乱在各地兴起。由此引起了元朝政权的衰落。1368年,红巾军余党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攻击元大都,惠宗妥欢帖睦耳(顺帝)逃往开平府,后退至内蒙古的应昌府。1370年,明军追击至应昌府,顺帝病死,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勉强脱走后继帝位,这就是昭宗。此后,昭宗以喀喇和林为根据地,对明朝进行防御。这时,元朝残余势力依旧强大。1372年,明军15万人分三路进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军迎击,数万人战死后退却。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3:00 +0800 CST  
1378年昭宗爱猷识理达腊死去,继承他的是被认为是其弟的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1387年,明军进入东北地区,木华黎国王的后人纳哈出率领的20余万元军降于76明军。为了挽救由此产生的东部战线的危机,脱古思帖木儿汗亲自前往捕鱼儿海湖畔,打算与高丽取得联系夹击明军。然而,翌年却遭到明军奇袭而大败,在数十骑的陪伴下,向喀喇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后人也速迭儿的军队杀死。《明太祖实录》对此有如下记载:

初,虏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为我师所败,率其余众欲还和林依丞相咬住。行至土刺河。为也速迭儿所袭击,其众溃散,独与捏怯来等十六骑遁去。适遏丞相咬住、太尉马儿哈咱领三千人来迎,又以阔阔帖木儿人马众多,欲往依之。会天大雪,三日不得发。也速迭儿遣大王火儿忽答孙王府官孛罗追袭之,获脱古思帖木儿,以弓弦缢杀之,并杀其太子天保奴。根据此时耻于在也速迭儿处为官而投降明朝的捏怯

来的报告,即甲种本《华夷译语》所载《捏怯来书》:阿里不哥之子孙也速迭儿等人与卫拉特人一起做反,毒害了我们的汗,夺去了大印,尽将百姓杀掉。为此,我们,捏怯来、大臣等和军士、百姓相率,众人同意前来投降。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3:00 +0800 CST  
阿里不哥家族的也速迭儿这时是在卫拉特的支持下,取代了忽必烈家族得到了蒙古的汗位。这是从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124年后的事情。长期以来毫无音信的卫拉特从此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也速迭儿于1391年死去,据说其子恩克汗成为了后继者。但是,从此时开始,明朝方面只有部分情况能够传达出来,而蒙古高原的汗的家族等等也没什么消息。蒙古人自己对自己祖先的系谱及传承的书写和传世,是在3个世纪后的17世纪进行的,在几部编年体史书之间,对于汗的系谱也是有差异的。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4:00 +0800 CST  
鞑靼与卫拉特抗争之误
元朝于1368年失去中国退回到蒙古高原后,直到1634年元朝的创始者忽必烈汗的直系后代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死去这段北亚史,被我们蒙古史研究者称为北元时代。北元时代的蒙古高原,是新的蒙古民族和卫拉特民族对立、抗争的历史。

在我国(指日本国译者)高校教科书中,这段历史曾经被说成是鞑靼与卫拉特抗争,即使在当时的时代,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在蒙古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的人们,勿须多言,他们是蒙古帝国的后裔,他们并不自称为鞑靼等,而一直自称为蒙古。正如序言中所说到的,明知他们是与元朝有很深关系的蒙古帝国的后裔,又故意称之为鞑靼的是明朝方面。如果把他们称作蒙古,北亚的人民就成为了元朝的后裔,这对于以继承了元朝正统为己任的明朝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使唐末以来直到蒙古帝国时代被用于称呼北亚民众的名称鞑靼又得以恢复,要起到给人以他们只是称作鞑靼,在北亚游牧民中彻底抹去对蒙古帝国的任何记忆,又回到远离文明中心、野蛮的昔日的游牧民群中的映象这样的作用。鞑靼一词,是Tatar的汉语音译,不是Tamar。而Tataar一词也是存在的,但这是俄语。正如第二章突厥碑文中说明的那样,作为在蒙古高原东北部的、原本就不是突厥族的诸部族的总称,Tatar这一名称是出自古突厥语。这个词汇进入俄语后,被使用为复数形式Tatapb。俄罗斯人在蒙古帝国时代,把帝国的全部游牧民都称为Tatapb,这个名称又扩展到欧洲各国。但是,对于俄罗斯以西的欧洲人来说,14世纪以后的鞑靼,只是指术赤的后裔。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4:00 +0800 CST  
在中国的正史《明史》列传的最后部分有外国一项。在那里叙述了鞑靼和瓦刺的历史。在鞑靼项中,以鞑靼即蒙古,为故元之后裔为开始。编纂《明史》的清朝,由于是从元朝后裔蒙古人那里继承正统的,因此没有必要像明朝那样把蒙古换为鞑靼,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相当正确的认识。

瓦刺一项,是以瓦刺为蒙古之部落,居鞑靼之西这句话开头的。瓦刺是卫拉特的不同汉译,他们虽然是蒙古帝国的后裔,但是被元朝后裔新形成的蒙古民族称为异族。他们自称为卫拉特,蒙古人也这样称呼他们。蒙古语、卫拉特语都写作Oyirad。这个词汇的发音是才。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词汇在日本不是很普及吗?这大概是由于一于y这个德语词汇的复数形造成的吧。无论如何,写作鞑靼与卫拉特的抗争是错误的,而必须写作蒙古与卫拉特的抗争。
卫拉特与蒙古的对立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4:00 +0800 CST  
让我们把话头转回1391年阿里不哥家族的也速迭死去之时。继承他的是他的儿子恩克汗,在其后于1394年即位的是额勒伯克汗这样一个人物。

额勒伯克汗受到卫拉特的浩海太尉的唆使,贪恋哈古楚克洪台吉(据编年体《蒙古源流》为大汗之弟,据《黄金史》为大汗之子)之妃完者笃洪豁阿的姿色,于是杀掉哈儿古楚克洪台吉,娶了完者笃洪豁阿。完者笃洪豁阿为了报仇,欺骗浩海太尉喝酒,并将其灌醉,装作自己被其强暴,使大汗将浩海杀死。其后,大汗被浩海之子巴图拉和同是卫拉特人的鸟格齐哈什哈二人杀死。这是蒙古和卫拉特对立的开始。

蒙古编年史所传的额勒伯克汗暴卒的前年1398年,在帖木儿的传记《帖木儿武功记》中记载,实际上有一个名为台吉敖克兰的人物叛离了汗,从卡尔梅克(卫拉特)逃出,跑到了喀布尔的帖木儿的宫廷。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4:00 +0800 CST  
在西班牙王亨利三世派往帖木儿宫廷的大使克拉维赫的报告中说,乞台(实际上是北元)的前皇帝(恩克汗)死后,在三名皇子中发生了皇位之争,长子(额勒伯克汗)杀掉末弟(哈儿古楚克),但负于次弟(坤帖木儿),在绝望之际,放火烧了自己的营帐,许多从者被烧死。

这次骚乱之后,成为大汗的是坤帖木儿。坤帖木儿汗于1402年死去,其后北元的大汗是兀鲁克帖木儿。在《明太宗实录》中,兀鲁克帖木儿被称作鬼力赤,

他和部下阿鲁台经常与卫拉特发生战斗。明成祖(即太宗)虽然于1403年通告了他的继位,但还是一方面向兀鲁克帖木儿汗和阿鲁台、另一方面向卫拉特的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别派遣了使者。由此看来,蒙古和卫拉特正处在分裂之中,而卫拉特的首领有三人。

不久,完者秃或称本雅失里皇子于1408年从帖木儿朝的撒麻耳罕经由别失八里回到了蒙古高原,兀鲁克帖木儿汗被部下废位杀掉。据《明实录》说,忽必烈家族的重臣阿鲁台这次迎接了本雅失里,并与之协力和卫拉特进行对抗。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5:00 +0800 CST  
据帖木儿朝史料《突厥系谱》,兀鲁克帖木儿是窝阔台家族的人,本雅失里是阿里不哥的子孙。

这位本雅失里在蒙古编年史中被称作完者帖木儿。据上述《武功记》记载,1405年帖木儿猝死后,台吉奥克兰逃往卫拉特,并在那里成为汗,数日后(原文如此译者)又被杀掉。这个台吉奥克兰就是《明实录》中的本雅失里,在蒙古编年史中被称作完者帖木儿的皇子。之所以认为北元历史从这个时期进入了黑暗时代,就是由于根据不同语言的史料,同一人物被称作种种不同的名字这样的情况。

再回到《明太宗实录》中来。这位本雅失里,于1410年被明成祖永乐帝的亲征军击败,逃往西方。到了1412年,卫拉特的马哈木等人报告明朝,他们杀掉了本雅失里,得其传国玺。因此,1413年卫拉特的三位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联合在一起,再次推戴阿里不哥家族的答里巴登上汗位。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5:00 +0800 CST  
1414年,永乐帝再次亲率大军攻入蒙古高原,在肯特山中粉碎了答里巴汗和马哈木等人的军队。答里巴汗于第二年1415年死去,大汗之位依然由阿里不哥家族的后裔继承。

1416年,卫拉特的马哈木也死去,其子脱欢继位。

另外,在蒙古方面,也另立有大汗。忽必烈家族的重臣阿鲁台杀掉了自己拥立的大汗,其后,阿鲁台又拥立了上述窝阔台家族的兀鲁克帖木儿之子阿岱为大汗。

1431年,卫拉特的脱欢大破阿岱和阿鲁台,夺取了其根据地克鲁伦河流域。1434年,脱欢攻杀阿鲁台,与脱欢结成同盟的、蒙古的脱脱不花于1438年将阿岱汗杀掉。这样,卫拉特的势力就笼罩了整个蒙古高原。

脱脱不花其人,最初与阿鲁台等人都是兀鲁克帖木儿的重臣,在兀鲁克帖木儿被杀,完者帖木儿即本雅失里即位之际,于1409年降归明朝,住于甘肃边外的亦集乃(额济纳)。脱欢召回了脱脱不花,于1433年拥戴其为大汗。在蒙古编年史中,这位汗被称为岱总汗。在442年这位汗给朝鲜世宗王的信中,把忽必烈汗说成是祖薛禅皇帝,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认为他是一度断绝了的忽必烈家族的后人。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5:00 +0800 CST  
也先的卫拉特帝国
脱欢太师死于1439年,后其子也先继承为卫拉特的领导者。也先太师时代的卫拉特,在东方越过大兴安岭山脉,征服了满洲地方(我国东北译者)的女直人,在西方压制察合台后裔蒙兀儿斯坦汗家族,击破术赤后裔阿布尔海伊尔汗。这样,卫拉特帝国的势力几乎就成为了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再现。

在与中国的边境方面,也先太师于1444年设置了已有120余年没有设置的甘肃行中书省。1449年,也先太师的卫拉特军与岱总汗(脱脱不花王)的蒙古军协同,兵分四路进攻了明朝的领地。也先太师所率领的本部攻击了山西的大同。

当时,明朝的英宗皇帝年仅23岁,是一位刚愎自用,处事轻率的君主。朝廷内最有势力的宦官是王振。他在十分强烈病态的名利欲驱使下,使皇帝对卫拉特产生了超出正常范围的好战情绪。明朝和卫拉特二者之间决裂的直接原因,是卫拉特使者的人数问题,即英宗皇帝严格限制其使者人数超过3000人,给卫拉特回赠的物品也被大幅度削减。这些激起了也先的愤怒。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6:00 +0800 CST  
得知卫拉特军大举入侵的英宗皇帝和王振决定亲征。8月5日,他们与50万军队一起从北京出发。皇帝所率领的明军出居庸关,经宣府,于19日到达大同。此时,也先的军队大概已经结束掠夺而退去了,被战火和惨害震惊的王振恐惧之心遽然而生,决定返回北京,28日到达宣府。

然而,危险立刻降临了。在承载着皇帝和宦官们全部日用品的数万辆牛车车队缓缓而行之际,察知了皇帝所在位置的也先的骑兵部队全速追来。9月4日,皇帝的殿军从宣府出发,遭到了卫拉特军队攻击,万人战死。5日,皇帝所率部队好不容易行至宣府以东的土木堡,却被二万卫拉特军包围,移动不得。6日,卫拉特军发动总攻,明军数十万人被全歼。以王振为首的扈从官员、大将皆死。这个事件史称土木之变。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6:00 +0800 CST  
在乱军中,英宗帝眼见乘马突围无望,绝望地坐在地上,成为了俘虏。一个卫拉特兵要剥掉皇帝的衣服,皇帝拒绝,士兵怒而欲杀之。此时,另一个卫拉特兵制止说,他不是普通人。并把他带到他们的首领赛罕王面前。赛罕王是也先太师的一个弟弟。见到皇帝后赛罕王非常吃惊,估计是逮住了明朝的皇帝,立刻急报也先太师。也先太师让以前作为使节去过北京的部下前来辨认,确认是明朝皇帝无疑,也先甚是高兴,对英宗帝给予了很好的待遇。

也先太师打算把英宗帝作为有利的筹码送还明朝进行交换,但北京方面却新立正统帝之弟景泰帝,不欢迎英宗帝归国,和议难成。恼羞成怒的也先太师于是年秋再次侵入明朝地方,带着英宗帝将北京包围了5天,但还是没有效果,结果,于1450年9月无条件地送还了英宗帝。蒙古的岱总汗(脱脱不花)把肯特山脉以东的克鲁伦河流域作为驻牧地。他名义上是也先太师的君主,但在汗位后继者问题上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岱总汗的正妻是也先太师的姐姐,她所生的儿子没有被汗立为皇太子,而是要立别的妻子所生的儿子。因此,也先太师产生了怨言。岱总汗率兵来攻也先太师,战败,逃往有姻亲的兀良罕部,后在那里遇害。此时为1452年1月19日。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6:00 +0800 CST  
岱总汗被灭后,也先太师尽杀北元皇族,只有卫拉特人母亲者才得以活命。1453年,也先自己登上汗位,号大元天圣大汗。@可是,第二年即1454年,发生了部下阿刺知院反叛,袭击了也先汗,也先汗在逃跑的途中被杀,卫拉特帝国倾刻瓦解。
北元时代的称号

脱欢和也先都有太师的称号。这个称号起源于元朝时国家军队总司令官的称号。由于卫拉特的首领们不是成吉思汗的父系子孙,得不到蒙古帝国后裔的游牧民对其称汗的承认,无论有怎样的实力,如果不拥戴成吉思汗的子孙,就掌握不了权力。这正如上章所说明的成吉思汗血统原理。

当对产生于游牧民族并被他们传承的蒙古帝国的传统进行考察时,我们的一个问题是蒙古人对他们几乎统治了中国1个世纪的记忆是否忘记了呢?实际上,在只生活在故地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的生活中,几乎没有曾经统治过中国的影响残留下来。原因是即使在元朝时期,蒙古高原上的生活也和以前一样,大汗及诸王等人拥有中国内地和游牧地两方面领地(正确地说是属民),以饮食为主的各种生活习惯几乎没有改变。另外,云南等地的驻屯军没什么变化地成为明朝的臣属,生活在中国内地的游牧民在后来没有返回蒙古高原。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6:00 +0800 CST  
在后来蒙古人生活中仅有的统治过中国的痕迹,就是在其称号中留有中国式官职名称。搜集一下蒙古编年史中的记载,对活跃于蒙古高原诺颜们的称号进行整理,可见到如下情况。

洪台吉(皇太子)原意为继承帝位的后继者,后似乎由此转变为仅次于汗的副王之意。济农(晋王)为成吉思汗庙(四大斡耳朵)领主的称号。台吉(太子)就是皇子。这些称号,只允许成吉思汗子孙所拥有。在清代汉文文献中,这些词汇的起源被忘掉,音写为济农、台吉等。王是成吉思汗诸弟子孙们的称号。

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是乞颜氏的首领,但其儿子们为了区别于其他乞颜氏人,称自己为孛儿只斤氏。上述称号是非成吉思汗一系男性子孙,即非孛儿只斤就不可拥有的称号。

另一方面,丞相的称号来源于过去的中书省左右大臣。宰桑(宰相)不是一个正式称号,它是指皇帝身边的私人秘书而言。知院来源于枢密院长官。太师之称来源于国家军队总司令官。其它还有少师、太尉、大夫等称号,这是授与皇族以外的臣僚的称号。太后、中宫、比吉等是后妃的称号,公主意为汗的女儿。位于最高位置的称号只是汗和哈敦,作为来源于柔然语可汗、哈敦的称号,是北亚游牧政权传统的称号,当然不是起源于中国。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7:00 +0800 CST  
然而虽说是残留下了这些称号,但毋须多言,这也不过是称号而已。在元朝崩溃后的蒙古高原上,并没有存在长期的宫廷。只有与成吉思汗的关系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秩序的依据,而凭借实力握有蒙古高原霸权的脱欢、也先父子的卫拉特帝国,在后世蒙古人的眼中,也不过是违背成吉思汗血统原理的谋反而已。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7:00 +0800 CST  
再谈成吉思汗血统原理
上述成书于17世纪的蒙古编年史《蒙古源流》对卫拉特的霸权进行了强烈的批评,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岱汗据守在圣主的斡耳朵(成吉思汗庙)

内,由于没有武器,被卫拉特围杀。之后,脱欢太师骑马绕圣主的斡耳朵三圈儿,挥刀劈帐项,说道:你是速图之身的白帐,而我是速台的后裔脱欢。此时,四十蒙古和四卫拉特的首领们及属民议论道:这圣主(成吉思汗)不仅仅是蒙古的君主,而是收服了整个五色四夷皇天之子。他要招灾引祸了。(又说)你的言行太悖谬了,你应该向圣主谢恩叩拜,以求活命。

脱欢太师不听,他说:我自己的命还要向别人去求吗?现在全体蒙古人众都已经成为我的,我要按照从前蒙古皇帝们的规矩即汗位!说完给圣主奉上了供物。

刚转过身,成吉思汗的金箭筒啪地发出响声,近处的人们一看,箭筒中孔内有一支箭在颤动。当时,脱欢太师口鼻流血,倒在地上。有人给他脱掉衣服看时,只见两肩胛骨中间有箭伤。到成吉思汗的箭筒前一看,只见中孔里有一支箭头上沾着血迹。四十蒙古和四卫拉特的所有人都说:圣主不高兴了。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7:00 +0800 CST  
脱欢叫来儿子也先,说:男家速图(成吉思汗)传下了自己的男子汗,女家速台却不能保护。

寻找[祖]母速台而来,

被圣主弄成这个样子。脚速图的意思是杰出,与圣主一样是指成吉思汗。与之相对的速台,是索多的阴性形式,被认为是用以指称卫拉特的祖先女神。

这则故事所说的脱欢继了汗位等事情与史实也有不符之处。脱欢之子也先在登上汗位的翌年,在部下的叛乱中被杀。大概是有此记忆而把上述事情混同了吧。无论如何,它是一个反映了对非成吉思汗系子孙的卫拉特首领掌握蒙古高原霸权反感,把卫拉特帝国的瓦解看作当然结局的蒙古人的想法的故事。

正如本章开始时所写道的,卫拉特是世代与成吉思汗家族联姻的部族。由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姑娘所生的儿子世代为部族首领,所以这些首领们因母亲一方面有了成吉思汗的血统。尽管如此,在北亚游牧民族的父系制原理中,认为人们从父方延续的是骨,而从母方延续的是肉。即使从母方继承了成吉思汗的血统,但从成吉思汗血统原理来看,还是不能称汗的。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8:00 +0800 CST  
在下一章中,为了搞清如此争夺蒙古高原霸权的卫拉特部族联合体和由于对抗卫拉特而新形成的蒙古部族联合体的构成集团的起源,让我们追溯到13世纪去看看。之后,再把话题转回本章所述卫拉特帝国崩溃后的情况。在忽必烈系出身的达延汗时代又一次统一了的蒙古,从16世纪阿勒坦汗时代开始再一次取得了对卫拉特的优势。
所谓四部族是指什么?

在蒙古编年史中指称蒙古和卫拉特时说:都沁(四十)和都日本(四)。这是押头韵的词汇,同时也表示蒙古是四十个部落的联合体,而卫拉特是四个部落的联合体。13世纪初,所谓卫拉特部族,尽管是蒙古族,但他们的语言和蒙古语稍有不同,并且分为几个部落。13世纪中叶,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争夺汗位之际,卫拉特站在了阿里不哥一边,而被忽必烈粉碎。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8:00 +0800 CST  
14世纪末,在阿里不哥子孙推倒忽必烈系大汗,建立新王朝之际,帮助他们的还是卫拉特。他们曾经使其他部落加入到卫拉特之中,使其成为一个联合体。其根据之一是,在《明实录》中记有15世纪初卫拉特有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3个首领。到了马哈木之子脱欢时代,他统一了卫拉特。然而脱欢之子也先一旦被部下杀掉,卫拉特帝国即刻瓦解,再次回到游牧部落联合体的状态。在俄罗斯外交文书、蒙古编年史、清朝史料纷纷出现的17、18世纪,卫拉特是由4个以上的部落构成的游牧部落联合体,他们把自己称作四卫拉特,关于四卫拉特的四究竟是指哪几个部落,在古今东西方史料中及学者中作了种种解释。大约使卫拉特人自己感到麻烦的是1737年由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部的加班沙拉卜所著《四卫拉特史》列举了属于卫拉特的9个集团的名称,他们分为如下4个部分:

一、厄鲁特

二、辉特、巴图特

三、巴尔虎(巴儿忽惕)、布里亚特

四、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8:00 +0800 CST  
虽然这样的划分说不上就是正确的答案,但也具有恰如其分的意义,就是说,第四部分诸集团是作者所处时代17、18世纪卫拉特部落联合体的核心集团,第一部分是对古代情况的记忆。

其实,在四这个数字中,有追溯到蒙古帝国时代的历史根据。据冈田英弘的研究,加班沙拉卜所列举的卫拉特诸集团除了第一部分的厄鲁特和第四部分的和硕特之外,其他集团可分类如下:

一、旧卫拉特系的辉特和巴图特。蒙古编年史《大黄册》说:辉特的首领们是亦纳勒赤、脱劣勒赤的后裔。这正如在第三章所见,是卫拉特王忽秃合别乞两个儿子的名字。帕拉斯著《蒙古民族史料集》记云:据辉特人说,巴图特这一名称是由于他们勇猛的缘故而由中国人给的称号。

二、巴尔虎特系的巴尔虎和布里亚特。正如第二章蒙古高原诸部所说的那样,巴尔虎(巴儿忽)是对13世纪居于贝加尔湖东、西两侧的部落的总称(巴尔虎特是巴尔虎的复数形式),巴尔虎也是其中的一部。布里亚特是该同一地域居住的集团的新名称。

三、乃蛮系的杜尔伯特和准噶尔。加班沙拉h说:杜尔伯特、准噶尔一族的始祖出自上天。在一根管子似的树下有一个孩子,由于他吸食树的汁液长大,所以他的子孙称作绰罗斯。仔细分析一下即可看出,这与天山畏兀儿王国的传说极其相似。畏兀儿王国的分支有数个。从驻地范围考察,广泛分布在阿尔泰山东西的乃蛮,大概是杜尔伯特和准噶尔的前身吧。据系谱看,他们是握有蒙古高原霸权的脱欢、也先父子的后人。

四、克烈系的土尔扈特。土尔扈特是突厥语秃鲁哈(看守者)的复数形式,与元朝皇帝的侍卫队秃鲁花(质子)军同义。在卫拉特和蒙古的编年史中,都把土尔扈特的首领记作克烈部王罕的后裔。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39:00 +0800 CST  

楼主:无言281

字数:55336

发表时间:2016-11-14 07: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03 21:42:02 +0800 CST

评论数: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