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社】最后的游牧帝国——日本学者外眼中的外蒙与大清那些事

准噶尔噶尔丹之灭亡-噶尔丹败于清西路军
寄托着康熙帝最后希望的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指挥的清西路军此时正在何处?
长话短说,言归正传。费扬古西路军的主力与皇帝的中路军同时于4月1日从归化城(呼和浩特)出发,指向翁金河。另外,由振武将军孙思克指挥的一支队伍在此前的3月22日从宁夏(银)出发。以下的记述依据从军孙思克部队的宁夏总兵官殷化行的笔记。
孙思克的部队于5月4日到达预定与主力汇合的巴刺哈孙之地。此时,费扬古已经通过该地继续前进了。孙思克的部队约在5月20日到达翁金河。但途中在沙漠中马和驮畜多有倒毙,逃兵也不少。孙思克只好挑选精锐,把残余部分留在翁金河畔,疾行数日,勉强追上了主力军。
翁金河一带系山地,气候寒冷,直到5月嫩草芽尚未发出。由于敌人把上年的枯草已烧光,数百里内一片灰烬。主力部队的疲劳也达到极限,马匹倒毙,粮食被遗弃,士兵也接连不断地倒毙,然而6月3日,西路军到达了土拉河畔的克连和硕之地,并从这里沿土拉河向东面噶尔丹的营地巴颜乌兰前进。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17:00 +0800 CST  
6月12日,西路军于黎明时分拔营出发。不久,哨兵报告已接近敌人。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下达命令,展开战斗队形前进,到达了昭莫多地方。该地位于今乌兰巴托市以东30公里,即特勒尔济国立公园入口处的桥边。
该地北面群山连绵,山下是一片宽数里的河滩,土拉河蜿蜒流过茂密的森林。在河的南岸,突现着一座马鞍形的小山,它与南面的山连接在一起。当时,西路军的前锋已经在山对面特勒尔济河汇人土拉河之处与敌人发生接触,佯装败走,将敌人引诱出来。
殷化行为了抢在敌人之前占领此座小山,麾兵登山。登上山顶后就见到噶尔丹军已登上半山腰。他们见到清军已登上山顶,就停在东边的山崖下,放开了小火铳。费扬古率领的清军主力也在一边登山,一边在山上布开战阵。清军的后续部队沿着土拉河南岸,从山的西面到北面布开了阵地。
噶尔丹军企图全力从清军手中夺下小山,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清军全部下了马,在炮兵的掩护下,改为步战。噶尔丹及其阿乃哈敦亲冒弹雨,弃马而战。双方多有伤亡,但并未决出胜负。日落时分,土拉河清军的一支部队从林中迂回,对噶尔丹军的左翼发起攻击,另一支清军则南向迂回出击噶尔丹军右翼,对见到的敌军后方的家畜及妇女、孩子们进行了袭击。噶尔丹军军心动摇,山上的清军对噶尔丹军发起了总攻,噶尔丹军仓惶逃跑,堕落于崖下,尸体遍布河滩。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18:00 +0800 CST  
就是在1696年6月12日的昭莫多之战中,噶尔丹的阿乃哈敦战死,其主力也被消灭了。尽管噶尔丹在少数部下掩护下得以逃脱,但他已经是遭到两次重创,从此一厥不振了。康熙帝获知清军大捷
由于噶尔丹的逃走而怀着闷闷不乐心情踏上归途的康熙帝得知清军的捷报已是战斗发生两天后的事了。首先是6月13日,等待已久的西路军阻断噶尔丹军退路的消息到达了皇帝那里。翌日,14日半夜,从中路军分兵追击噶尔丹的平北大将军马思喀那里将昭莫多之战的捷报首次传到皇帝的营地。马思喀的信中写道:

臣等十四日(阳历6月13日)在距巴彦鸟兰15里之地,询问过随哨兵前来的卫拉特人本泰。据他说,噶尔丹于特勒尔济地方与大将军费扬古军会战。噶尔丹败退后,重整旗鼓进行迎击。我军改为徒步,攻入敌阵,噶尔丹军崩溃逃走。正在逃跑的我仰慕陛下,前来归顺。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19:00 +0800 CST  
卫拉特人本泰也同时被送到皇帝那里。皇帝亲自讯问了本泰,并于午前四时给皇太子写了一封心情愉快的信。从抚远大将军费扬古那里来的正式捷报,是于6月17日中午送到驻于进军基地土林布拉克的康熙帝手中的。从军的内蒙古王公及喀尔喀汗、众领主们欢呼雀跃,接着在皇帝大本营的南门前设下祭坛。皇帝本人、皇族们、文武诸大臣、官员、蒙古首领们顺序列队,举行了行三跪九叩之礼谢天的盛大庆祝仪式。
噶尔丹的心腹丹巴哈什哈率众投降了清军,康熙皇帝亲自给他们赐坐,逐一问讯了每个人。康熙皇帝在给皇太子写的信中说:我以前就知道此人,到底是原本就出身高贵,说话很明确。丹巴哈什哈对康熙帝说道:原来,噶尔丹有能力而且得人心。现在他悔恨深入乌兰布通之地作战。居于克鲁伦河、土拉河等地之间,对喀尔喀人及内蒙古人进行宣传,使其动摇,尽管似乎尚未做好布置,但认为此正是成大事的机会。计划打听到满洲人来的少,就进行战斗,来的多就避退,待满洲人回撤时,再尾随相机歼灭小股队伍。这样不出数年,他们的粮食和费用一定要耗尽,队伍疲惫。他的志向原本就很大,现在,陛下意外地率此大军,穿越不通人迹的沙漠,突然到来,显示了兵力,全体卫拉特人胆战心惊,七日(阳历6月6日)早晨转瞬间都逃跑了。由于连夜撤退,把所有的东西全部舍弃了。后面大军紧追,在逃跑的混乱中,十三日(6月12日)在特勒尔济之地与西路军突然遭遇。此时,自己尚有兵力5000余名,小铳不足2000挺。从克鲁伦河的巴颜乌兰之地以西一直受旱,没有一根草。在5天5夜于没草的地方疾驰中,不断有人掉队,到了特勒尔济之地的人很少。见到清军占领了高地,得了地利,卫拉特军占领了一个小山脊,徒步而立,等待清军进攻。清军徒步进攻,一边放炮和小铳,一边整齐地、缓慢地前进,到了只有十步之遥的地方。然后矢如雨下,飞了过来。噶尔丹的阵地前方开始动摇,之后丹济拉、丹津温布便逃跑了,阿拉布坦的部下尚在支撑。满洲的骑兵把自己的辎重完全包围起来,掠获了全部女人、孩子和非常多的骆驼、马、2万余头牛、4万余只羊。听说他看到如此情况,阿乃哈敦中弹身亡,噶尔丹带四五十人逃走。在混乱中,我也未看清。纵然他逃了出去,也只有饿死,不是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么。
关于这次昭莫多之战的描述,与前述殷化行的笔记完全符合。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19:00 +0800 CST  
康熙帝决定再次亲赴前线指挥作战,在回北京后只有3个月的1696年10月14日从北京出发了。这次的路线是通过居庸关由张家口出长城,沿戈壁沙漠之南西进。与前次亲征不同,这次在各地受到了称臣的蒙古人的欢迎,是一次每天围猎、快乐惬意的远征。11月30目,皇帝渡过了已结冰的黄河,进入鄂尔多斯之地,在此滞留了近1个月。根据康熙帝的书信,鄂尔多斯草原的野兔、野鸡实在是太多,由于往往是数只同时出现,所以停住马,手脚不停地进行射猎。有时野兔还会跑进休息时搭起的帐幕里。兔子这样多,如果没有见过,在300年后的今天是不可想像的情景。
噶尔丹则穷乏至极,流浪于杭爱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噶尔丹的部将丹济拉窥伺清西路军留在翁金河的粮食而南下,反而被清军于10月413击败。从卫拉特方面降清的人持续不断。其中一个人说,在噶尔丹麾下有数百名士兵,饥寒交迫,所以逃跑的人非常多,还有的已经死去。这样,到了12月13日,噶尔丹派往青海、西藏使团的160人被清军俘获,他们携带的给达赖喇嘛及摄政的14封信也落到了清军的手中。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0:00 +0800 CST  
12月19日,从噶尔丹那里来的暗示要降清的使臣来到了皇帝处。康熙帝认为这正是结束远征的机会,便于1697年1月12日结束了为期91天的亲征,返回了北京。1697年2月713,正是农历正月上元节庆祝活动的高潮,传来了噶尔丹之子色布腾巴勒珠尔在哈密被捕获的报告。康熙帝判断噶尔丹在近期也要出动了。他宣布要再次亲自指挥作战。对这第三次亲征,尽管有不少反对意见,康熙帝力排众议,于2月26日从北京出发了。这次通过大同,沿长城抵达宁夏。康熙帝准备了在此展开对噶尔丹的最后讨伐作战。费扬古的军队从今内蒙古西部出击,副都统阿难达的军队从今甘肃省西部出击。越过戈壁沙漠,准备袭击住在阿尔泰山脉东端的噶尔丹的大本营。

从噶尔丹所住的阿尔泰山脉之南的萨库萨套格尔克之地西南越过戈壁沙漠,就是哈密城。可是青海和硕特部、策妄阿喇布坦统治下的准噶尔部均已降清。另外,支持噶尔丹行动的五世达赖喇嘛大约于16年前的1682年死去这件事,于这年(1697年)4月才被人们得知。

5月5日,从北京出发已经近70天了,康熙帝离开待了18天的宁夏,踏上了归途。在自塔待了10天,后乘船顺黄河而下,6月3日到达包头。此时,噶尔丹的死讯传到了皇帝那里。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0:00 +0800 CST  
根据费扬古的报告,噶尔丹的部将丹济拉的使者齐克尔宰桑一行前来,报告说噶尔丹已于4月4日死于阿察阿穆塔台之地。早晨发病,晚上即死去,不知是什么病。

康熙帝不知为何确信噶尔丹的死是服毒自杀。因此,此后清朝编纂的汉文史料都把噶尔丹说成是服毒自杀,但这并不是史实。

本书将在第六章详述这一问题。噶尔丹作为藏传佛教高僧尹咱呼图克图的转世而诞生,就是所谓的活佛。他于其同母兄僧格被异母兄弟暗杀后,为兄报仇并当上了准噶尔部的首领,娶了其兄的妻子阿乃达喇。噶尔丹从五世达赖喇嘛那里得到了对其继承亡父的珲台吉称号的承认,而且还在准噶尔部第一次被授予汗的称号。虽然已还俗,但作为活佛而出生的人是不会自杀的。

冈田英弘说,康熙帝大概是想否认曾使他如此劳顿可恶的敌人噶尔丹的作为活佛的神圣性吧。蛐死于感冒的噶尔丹的遗骨

康熙帝的第三次亲征费时129天,于7月4日回到北京。由于噶尔丹的遗体在死去的那天夜里即已火葬,康熙帝打算把其遗骨弄到手,在刑场上碎骨扬灰。可是,与皇帝的希望相反,噶尔丹的遗骨并非容易到手。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1:00 +0800 CST  
噶尔丹的心腹丹济拉带着噶尔丹的遗骨和噶尔丹的女儿准恰海,逃到了天山山脉东端的吉木萨。那里有策妄阿喇布坦部下的营地。在那里,等待与住在博尔塔拉的策妄阿喇布坦联系之际,清朝的使者到达了吉木萨,说服了丹济拉归顺康熙帝。有意于此的丹济拉从吉木萨出发不久,他们一行遭到了策妄阿喇布坦派遣的准噶尔军队的袭击,噶尔丹的遗骨和准恰海被抢去。丹济拉逃往哈密,从那里又到了返回北京途中的康熙帝的营地。康熙帝将丹济拉招入自己的帐篷,只有他二-人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谈话。对于非常感激而宣誓效忠的丹济拉,康熙帝授予其散秩大臣资格,并在张家口外的察哈尔正黄旗划拨给了属民。

准噶尔的策妄阿喇布坦对于康熙帝引渡噶尔丹的遗骨和女儿的要求坚决拒绝。到了翌年(1698年)秋,策妄阿喇布坦勉强仅把遗骨引渡给了清朝。被送到北京的噶尔丹的遗骨,在城外练兵场上,在整齐列队的满洲兵、蒙古兵、汉兵的注视下,被随风扬撒。曾经称霸中央亚细亚、构筑了一大游牧帝国的噶尔丹就这样灰飞烟灭了。1701年,噶尔丹的女儿准恰海被策妄阿喇布坦引渡给清朝,康熙帝免她一死,让她和兄弟色布腾巴勒珠尔住在一起。色布腾巴勒珠尔被任命为一等侍卫,使准恰海与二等侍卫沙克都尔结了婚,成为了青海和硕特济农的儿媳。噶尔丹的另一位女儿不知所终。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1:00 +0800 CST  
四、所谓的准噶尔是什么?
蒙古、卫拉特
由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而成为满洲皇帝臣下的喀尔喀部领主们及其属民,于1697年噶尔丹死后逐渐回到了故乡。然而其结果是蒙古民族丧失了其所有的独立,清朝的统治扩展到戈壁沙漠之北。

那么,侵入蒙古高原,促成喀尔喀人臣服于清朝的准噶尔究竟是什么呢?准噶尔部是卫拉特的一个部族。卫拉特没有被称作蒙古民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卫拉特与蒙古在某些方面不是有些区别吗?

准噶尔的噶尔丹汗为什么对喀尔喀左翼的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如此仇恨,卫拉特与喀尔喀右翼的关系究竟如何?

为了说明这些问题,就必须追溯历史的发展。关于噶尔丹与哲布尊丹巴的对立要追溯到他们诞生的17世纪前半叶(第六章),关于卫拉特与喀尔喀的关系,要追溯到16世纪后半叶的阿勒坦汗时代,关于准噶尔的起源,要追溯到15世纪也先统治下的卫拉特帝国时代,至于蒙古与卫拉特的关系,则要追溯到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时期。
首先来看一下蒙古人的出现、13世纪中央欧亚草原所有游牧民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建立。蒙古帝国的传统,在其后直到18世纪,在草原游牧民的社会中还在延续。
蒙古人的出现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2:00 +0800 CST  
1206年春,在今蒙古国东北部的鄂嫩河源地方,召开了蒙古高原游牧部族代表者们的大聚会(库列儿台)。出身于蒙古部族一位氏族首领之子的铁木真,在这次大会上由降于其军门之下的游牧部族首领们推举为最高统治者。铁木真的义兄弟巫师(萨满)选中了成吉思汗这个名称,并授予了他。这就是蒙古帝国的建立和蒙古民族的诞生。

蒙古,这一部族名最初出现在历史上,是在距此事件500年前的7世纪。然而公元7世纪的蒙古还既不是民族也不是国家。

7世纪初的北亚处于突厥游牧帝国的统治之下。在中国,618年隋朝灭亡,出身于游牧民族鲜卑族的名叫李渊的将军建立了唐朝。唐高祖为了防止突厥的介入,对突厥帝国的君主可汗(以后汗的称号起源于此称号)执臣礼。高祖的儿子李世民,即唐太宗,于630年派兵进入草原剿捕了突厥可汗。突厥第一帝国至此灭亡。在突厥统治下的北亚游牧民推举唐朝皇帝为自己的天可汗。此后,北亚的情况就为中国所熟知。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2:00 +0800 CST  
在中国正史之一的《旧唐书北狄、室韦传》中,首先出现了蒙兀这一部族名。综合《隋书》及《新唐书》的记载,可对蒙兀部作如下考察。

作为契丹别种的室韦广泛分布在以大兴安岭山脉为中心的北方,东与黑水棘韫、西与突厥、南与契丹为邻,北面是海。所谓北面的海,就是贝加尔湖。他们分为众多的部落,小部落有上千户,大部落有数千户,没有统率全部室韦的君长,大酋长们统治各自的部众,附属于突厥。室韦部在唐武德、贞观年间(618~649年)向中国派遣使者后,频频对中国朝贡,到开元、天皇年间(713~756年),每年或隔年进贡。

据《隋书》及《北史》,在离洛阳6000里、契丹之北3000里有南室韦,其国土低下潮湿。相当于现在的黑龙江省嫩江一带。从南室韦北行11天,其地有北室韦,西南行4天有深末怛室韦。从此往西北数千里有大室韦。到那里道路险阻,语言不通。据《旧唐书》、《新唐书》,在大室韦之南是其蒙兀(蒙瓦)部。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3:00 +0800 CST  
《旧唐书》还说道,大室韦的驻地在大山之北,望建河畔。望建河发源于俱轮泊,流经大室韦地界,通过蒙兀室韦北境,向东注入海。这个大山就是兴安岭山脉,望建河就是额尔古纳河,俱轮泊即呼伦湖。

这样,根据中国史料,7世纪时的蒙古是被总称为室韦人的一个部族,其住地相当于额尔古纳河谷。蒙古部大约也像其它室韦部一样,在酋长的率领下附属于突厥吧。

突厥帝国方面的史料中最古老的,就是刻于8世纪的阙特勤碑刻。据该碑刻记载,8世纪,在贝加尔湖东岸方面的骨利干和锡拉木伦河边的契丹之间,居住着三十姓塔塔儿。即由三十姓这样的多个部族构成的塔塔儿,居住于克鲁伦河中下游、额尔古纳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方面。这个塔塔儿的名称,无疑是中国史料中的大室韦、蒙兀室韦及其它部落总称的古突厥语。

根据同样是8世纪的毗伽可汗碑以及取代了突厥帝国的回鹘帝国的磨延啜碑记载,九姓塔塔儿曾经在色楞格河下游附近与突厥及回鹘进行过激战。尽管三十姓塔塔儿与九姓塔塔儿的关系尚不明确,但九姓塔塔儿的住地与突厥及回鹘最近,可以说他们是塔塔儿诸部中文化最开化的部族。回鹘帝国于9世纪中叶被黠戛斯所灭。可以认为,尾随黠戛斯而到了漠北中心地带鄂尔浑河流域的即为九姓塔塔儿。在13世纪蒙古部强大起来之前,塔塔儿的统治部族克烈部,恐怕就是九姓塔塔儿的后人吧.
是突厥系。还是蒙古系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3:00 +0800 CST  
从7世纪时的室韦或称塔塔儿中产生出在13世纪成为蒙古帝国统治者的蒙古部,这大体是没有问题的。尽管室韦或塔塔儿是蒙古系民族,但不能简单地说就一定是蒙古系民族。在中国方面的文献中,由于是通过契丹而获得了关于北亚人们的相关知识,所以室韦成了契丹的别种或是分类。然而,比如说在《隋书》的记事中,经过钵室韦和深末怛室韦到大室韦,语言不能互通。以室韦为总称的人们并不是操着同样的语言。

另一方面,中亚的突厥及回鹘把区别于自己的人们总称为塔塔儿。尽管称作塔塔儿,但从冠以九姓和三十姓这样的数字来看,突厥人、回鹘人是知道塔塔儿由形形色色的集团构成的。

中国史料对从首先出现于中国史料中的北亚游牧民匈奴开始,直到被称为突厥系民族的祖先突厥,其中包括众多的部族都进行了记载。例如,在《隋书-铁勒传》中记道: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接着列举了40余种部族名称,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隋书突厥传》所载高祖的话中也有:突厥之民绝非纯一,乃千种万类。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3:00 +0800 CST  
中国正史记载了在北亚自古以来众多游牧民的兴亡。在民族兴亡之际,构成各民族的人们是不会全部灭绝的。《后汉书鲜卑传》永元年间(89~105年)记事中有如下记载:匈奴余种十余万落,自号鲜卑。由于哪个时代都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说活跃在中央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从未有过由单一种族构成的时代。

如此考虑,则匈奴属于蒙古系,还是属于突厥系?鲜卑及契丹是蒙古系民族吗?这样的争论,不能不说是无意义的议论。由中国文献音写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匈奴)词汇,其意思即使是可以用现在的蒙古语和突厥语给予解读,但也不能成为总称为匈奴的游牧民全体是一个民族的证据。统治阶级以及附属的游牧民之间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的可能性很大,这是因为语言既可以简单地借用,又可以互相学习。

另外,从血统角度看,必须在不同姓氏的人们之间才能结成婚姻关系,保持族外婚习俗的游牧民,是完全没有现在我们认为的是单一的种族及民族的可能性。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4:00 +0800 CST  
把中央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进行突厥系和蒙古系这样分类的是19世纪欧洲的比较语言学者。他们学习奥斯曼语,或者学习东方的蒙古语,规定与这些类似的语言为突厥系或蒙古系,其结果导致把中亚的一大半人们认为是突厥系。现在被分类为突厥系的人们只是在历史时期上有着千差万别,但都是最后皈依了伊斯兰教的人们。他们的语言中加入了波斯语及阿拉伯语等起源于西方的词汇,变得与现代蒙古语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在蒙古帝国时代很久之后的事情。

另一方面,被分类为现今蒙古系的人们就是不仅原本就出身于东方,而且在16世纪以后成为藏传佛教信徒的人们。虽然其语言由于接受新文化而有变化,但与血统却无关系。现在的语言分类受到以前时代投影的影响,将其作为民族分类的基础,只能说是个时代错误。
蒙古高原诸部

7世纪还是额尔古纳河谷中~个小部族的蒙古,10~11世纪之际,在契丹所建立的辽帝国的外缘成长起来,12世纪它成为取代契丹的女真金帝国的同盟游牧部族之一,并分为许多有力的氏族。

出自蒙古部乞颜氏族的成吉思汗,在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高原的全部游牧部族(落),并且被推举为最高君主,使草原上的全部游牧部族(落)成为蒙古民族。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4:00 +0800 CST  
为了解蒙古帝国建立时,就是13世纪中央欧亚草原游牧诸部落的分布状况,有一很好的史料值得一读,这就是服务于统治伊朗的成吉思汗子孙(伊儿汗)的犹太人宰相拉施特于1307年编纂的波斯文史书《史集》。

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于蒙古帝国第四代君主蒙哥汗时代由于帝国大库列儿台的决议,受命指挥远征波斯。在组织蒙古帝国远征军之际,为了给各部落公平分配战利品,使各个部落或氏族的代表都参加进来。后来,远征军留在了被征服的地方,并建立了国家。在此情况下,在远离蒙古高原的地方,所有的蒙古部落及氏族的子孙都有人生活在这里。那些在伊朗生活的蒙古青年贵族的大多数正因为他们对祖先的姓名、系谱、武功不知道,所以这部著作就有很大的必要性。著者拉施特在序文中如此写道。

在《史集》第一卷中,对于通常我们称作部族篇的第一部分的题目,如依据拉施特自己的说法,即:关于突厥民族的出现和他们分化成各个部落的详情。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谈到蒙古民族(即部族联合体)和卫拉特民族(部族联合体)的对立、抗争时,大部分都会将部族的起源追述到拉施特的分类中去。该书是如此重要的文献。我领会,14世纪初在伊朗所使用的中央欧亚大陆游牧部族的分类方法如下所示。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5:00 +0800 CST  
第一部第一章关于乌古思和起源于他的后裔与归附他的若干亲堂兄弟的24部落的历史和民间故事。第二章详述现今称为蒙古,但以前各有其特殊名称,各有其首领这样的突厥部族。并列举了札刺亦儿、雪你惕、塔塔儿、篾儿乞惕、古儿烈兀惕、塔儿忽惕、斡亦刺惕、巴儿忽惕、帖良古惕、森林兀良合惕等部名。

第三章以前各有首领,但与前述的突厥诸部、蒙古诸部均无多大联系和亲属关系、尽管在种族和语言方面与他们相近的部族。列举了克烈、乃蛮、汪古、唐兀惕、畏兀儿、乞儿吉恩、哈刺鲁、钦察等部名。

第四章记述过去就通称为蒙古的突厥诸部,详细说明由其所出的众多部落。举出了兀良合惕、弘吉刺惕、哈塔斤、散只兀惕聂幕冗惕酮司笏习曰聩灭丽冈盯只剌惕等一般我们认为是蒙古部族中各氏族的部族名,并叙述了他们与成吉思汗祖先的关系等等。

下面是这些部落的分布情况。首先,第一章介绍的由乌古思的子孙及其一系而产生的突厥部族位于中央亚西部畏兀儿的领土抵达蒙古阿尔泰山脉。

在第二章介绍的诸部中,札刺亦儿部位于鄂嫩河畔,分为10个大的支系。塔塔儿拥有捕鱼儿海附近的根据地,分为6个部落。篾儿乞惕在第三章叙述的克烈部的北边。斡亦刺惕在构成叶尼塞河上游的谦河所在的八河地区驻扎,分为数个部落。斡亦剌惕又是包括巴儿忽惕、豁里、秃刺思、秃马惕等部落在内的总称。巴儿忽惕、豁里、秃刺思三部在色楞格河北边被称作巴儿忽真一脱窟木的地方居住,秃马惕的住地在其西方,接近乞儿吉思的住地。帖良古惕和森林兀良合惕住在散布着乞儿吉恩人的森林里。

在第三章叙述的诸部落中,克烈部以漠北中部的土拉河畔为根据地,并从鄂尔浑河扩散到肯特山脉,即鄂嫩河、克鲁伦两河的河源地方。乃蛮部的住地横跨亦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阿尔泰山脉,其西接畏兀儿领地,北越阿尔泰山与乞儿吉思相接,东邻克烈。汪古是女直族金朝皇帝的臣民,守卫着一段长城。唐兀惕领有中国陕西省的一部分和黄河河源之地,是于11世纪建立了西夏王国的部族。

第四章叙述了蒙古各部的住地。它从贝加尔湖南岸算起,直到鄂嫩、克鲁伦两河河畔。在东方与塔塔儿相接的呼伦湖地方有弘吉刺惕部在游牧,哈塔斤、散只兀惕人在其统治之下。泰亦赤兀惕人游牧于色楞格河畔。成吉恩汗之父也速该是乞颜氏族的首领,他拥有肯特山脉中的不儿罕山。不几罕山是座分水岭,其东侧为克鲁伦河及鄂嫩河,西侧是土拉河,其西边是克烈部的住地。就是说,成吉思汗一族是在蒙古各部的最西端。

拉施特把中央欧亚草原的游牧民都称作突厥民族,其中分成过去就称为蒙古的突厥诸部落及现在称作蒙古,但以前各有名称的突厥部落。由于蒙古这一名称与突厥相比是一个新出现的名称,所以,拉施特大概是运用养育他的伊朗地方自古就有的称呼方法,将突厥作为游牧民的总称来使用的吧。

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对构成蒙古帝国的全部游牧民都称作鞑砸习盯代的碑文中,是作为8世纪蒙古高原北部的游牧民的总称出现的,它就是那个塔塔儿部。就是说,13世纪的蒙古、突厥和塔塔儿,分别是不同地域指称中央欧亚草原游牧民的总称。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5:00 +0800 CST  
蒙古帝国的结构

能够使人搞清楚关于成吉思汗活动年代的是他与似乎有秘书员的克烈部的关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于1196年与克烈部首领王罕结为同盟,讨伐克鲁伦、色楞格、鄂嫩河畔的诸部落,1201年击败了呼伦湖地方的反铁木真同盟军。1203年,铁木真与王罕之间发生了对立,是年秋,铁木真袭击王罕,王罕在逃亡中被乃蛮部守边界的卫队杀掉。延续了200年的克烈王族就此灭亡。

在蒙古高原上,能够抗衡铁木真的除了乃蛮的太阳汗之外别无他人。1204年秋,铁木真挥师于鄂尔浑河畔击破乃蛮军,太阳汗战死。蒙古军队继续攻击北方的篾儿乞惕部,完成了对他们的征服。

这样,把从杭爱山到大兴安岭山脉的蒙古高原的游牧民纳入自己统治之下的铁木真于1206年春在鄂嫩河源之地召集了大聚会(库列儿台)。在这次大聚会上,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诸部落的最高君主汗,称成吉思汗。此后,成吉思汗讨伐乃蛮部残余势力,并将北方的谦谦州、乞儿吉思、斡亦剌惕诸部也纳入其统治之下。成吉思汗在完全统一了蒙古高原之后,于1209年使河西的西夏王国和天山北路的畏兀儿王国服属于自己。

在1206年的大聚会上,降于成吉思汗军门之下,并推举最高君主的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们是拥有自己属民的领主。即使是成吉思汗,除了他自己所属的直辖属民外,也不能直接统治其他领主的属民。如果说成吉思汗所推行的政治是什么,那就是任命那些推举他为汗的游牧领主做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等等。

成吉思汗所任命的万户长、千户长的地位,被认为是一种身份或者说是在宫廷中的席位。与平常所说的不同,成吉思汗并未使蒙古帝国内的游牧诸部落全部解体,将其编成千户、百户,而是在原有的游牧集团首领的基础上,给予了千户长、百户长的头衔。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6:00 +0800 CST  
例如,拉施特《史集》说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时,他的军队是由129个千户构成的。他把从其中分配给末子拖雷的101个千户分为中军、右翼、左翼三军。中军由1个千户构成,是属于成吉思汗个人的军队,是他的侍卫队。这支军队由成吉思汗的养子、唐兀惕族出身的察罕诺颜指挥,察罕自己又是这支侍卫队第一百户的百户长。右翼由38个千户构成,受阿鲁剌氏出身的博尔术统率,博尔术还有自己的千户。
左翼由62个千户构成,受札刺亦儿氏出身的木华黎节制。木华黎在担任左翼万户长的同时,还是自己札刺亦儿氏3个千户的千户长。

其他许多将领也都是统领着其出身部落的军队。斡亦刺惕的忽秃合别乞是斡亦刺惕4个千户的将领,答里台统帅着其出身的八阿邻部的10个千户,阿刺忽失的斤保持着对汪古惕4个千户的指挥权。在成吉思汗侵入中原时投降的契丹人兀也而保持着对一万契丹人军队的指挥权,女直人秃罕则指挥着一万人的女直军队。

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等阶级制度是北亚游牧民自古以来就有的制度。据《史记》记载,匈奴的24位首领被称作万骑,分为左右翼,其官秩世袭。尽管同为万骑,但大者有一万余骑,小者仅数千骑。左翼诸王、将都居于东方,与中原相对,右翼诸王、将居于西方,与游牧民及绿洲之民相对。在这些被称作万户的首领之下,又被组织成千长、百长、十长。

女直人建立的金国的猛安、谋克制也是这样的函义。猛安是千夫长、谋克是百夫长。成吉思汗自己在被称呼铁木真的1194年,应金国之邀,攻杀了塔塔儿部的首领。由于此次成功,成吉思汗被金朝授予札兀惕忽里(百夫长)的官位。同时,克烈的脱斡邻勒罕也因协助金朝而受封为王,因此被称作王罕。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6:00 +0800 CST  
各游牧集团的千户这一单位,就是在战时可提供1000人兵力的集团,其内部情况各不相同。《史记匈奴列传》也说尽管同样都是万骑,但大者有万余骑,小者仅数千骑。蒙古帝国的各千户长也是如此,尽管他们的身份一样,但所率的兵力有种种差别。然而,在蒙古军队出发进行征服战争之前,必定要举行大聚会,在此确定关于军队组编的事项,分摊征发的兵员数,比如各千户应分摊多少人。按分摊兵员的数额提供了兵力的各千户便拥有了与之相应的分配战利品作为报酬的权力。对于千户、百户等的等级规定,将其看作类似股份的东西也未尝不可。

无论何时的远征,都从蒙古高原的所有游牧部落分摊一定的兵员并由其首领率队参加。因此,在蒙古帝国分裂为地方政权后,无论在中央欧亚草原的什么地方,都有拥有相同部落的集团存在。

楼主 无言281  发布于 2016-11-13 23:26:00 +0800 CST  

楼主:无言281

字数:55336

发表时间:2016-11-14 07: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03 21:42:02 +0800 CST

评论数: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