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宗教研究

注释:① 郭朋:《明清佛教》,第194 页。
就会患上更甚于"有"病的"空"病。在论述三教关系时,真可也是快人快语:"我得仲尼之心而窥六经,得伯阳之心而达二篇,得佛心而始了自心。虽然,佛不得我心不能说法,伯阳不得我心二篇奚作,仲尼不得我心则不能集大成也。且道末后一句如何播弄:自古群龙无首去,门墙虽异本相同"。真可不仅将三教归之于"湛然圆满而独存焉"的"妙心",而且将儒家的"五常"佛教化:南无"仁"慈佛。爱人如己,此心常不昧,如来即出世。
南无"义"气佛。爱人必得所,临事不苟且,立地成正觉。
南无"礼"节佛。事事要明白,长幼序不乱,世尊即是你。
南无"智"慧佛。变通无滞碍,扶正不扶邪,化苦而为福。
南无"信"心佛。真实夫所改,一念与万年,始终常若一。
如是五如来,人人本自有,善用佛放光,不善佛灭度。
(《五常偈》)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15:00 +0800 CST  
(3)憨山德清德清(1546-1623 年)早慧,12 岁入寺院攻读儒书,"习举子业",17岁时已能宣讲《四书》,且能诗赋。19 岁于金陵栖霞寺出家,26 岁后云游四方。后到京师广交权贵,奔走豪门,并与皇室结上关系。然成势于政治的德清亦失势于政治,1595 年,年届50 的德清遭皇帝母子及宫廷内不同派系争斗之殃,被充军雷州。
"以金鼓为钟磬,以旗帜为幢幡,以刁斗为钵盂,以长戈为锡杖,以三军为法侣,以行伍为清规,以纳喊为潮音,以参谒为礼诵,以诸魔为眷属,居然一大道场也"。前后近20 年,于1614 年"恩赦"而还。晚年"掩关念佛",归心净土。现存其遗著有《华严法界境》、《楞严通义》、《法华通义》、《观楞伽记》、《肇论略注》、《憨山绪言》、《憨山老人梦游全集》(55 卷)。
德清和真可一样,"行在有中",因而能够提出"空非绝空"这样的命题。所谓空,非绝空之空,而只是像俗话所说的"傍若无人",傍人是有的,只是在"高著眼"看来,"不有其人耳"。即使将"傍人"视为一种"幻有",虽非真有,但也不是绝无;关键在于这种"傍若无人"的境界是一种保持"真心"的境界。德清提出"空非绝空"的命题,不是出于哲学的冥想,而是为了"涉世利生":世之士绅,有志向上、留心佛学者,往往深思高举,远弃世故,效枯木头陀以为妙行,殊不知佛已痛呵此辈,谓之焦芽、败种,言其不能涉俗利生,此政先儒所指虚无寂灭者,吾佛早已不容矣。佛教所贵,在乎自利利他,乃名菩萨。。。菩萨舍世间无可修之行,舍众生无断烦恼之具(《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五)。德清认为"禅道既久",后学多半都"不能顿悟"了,于是才有了参禅、提话头之说。所谓"话头",就是随便拿古人的一件公案,"蕴在胸中",作为疑、参的题目,这就是话头;"参究"的过程即是"工夫"。参来参去,"久久忽然心地迸开",犹如大梦方觉,即所谓"开悟"。德清也主张和会禅教性相,晚年尤倡禅净兼重,他说佛为众生开示一心,但迷有深浅,故教分顿渐,诸教中显密所谈者不一而足,但"执教者迷宗,执禅者毁教,皆不在佛了义之旨耳"。其实,诸宗诸派非独源于一理,就是"六度万行,皆是求明一心之行"。而在百千法门中,"其最要者,为参禅、念佛而已。而参禅,乃此方从前诸祖创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门,乃吾佛开示三贤、十地菩萨,总以念佛为成佛之要"。
在倡导三教圆融方面,德清不仅以佛释儒、以佛释老,而且反过来以儒释佛,他说:"佛制五戒,即儒制五常: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但从佛口所说,言别而义同"。三教功能有别,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则不能出世。德清甚至提出,孔子和老子"即佛之化身也",儒以仁为本,释以戒为本,"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以迹求心,则如蠡测海;以心融迹,则似芥含空。心、迹相忘,则万派朝宗,百川一味"。
(4)藕益智旭智旭(1599-1655 年),年少时意气风发,著文"辟异端","誓灭释老",17 岁时阅袾宏《自知录》和《竹窗随笔》等著作,改变对佛教的态度,24 岁正式出家,26 岁后"遍阅律藏,方知举世积沩",并"决意宏律"。32岁时,拟注《梵纲》,通过拈阉选定台部,虽依据天台教义注释戒经,但他并不愿做天台宗人。35 岁时又通过拈阉选定做"菩萨沙弥"。智旭一生著述40 余种,主要著作集有《净信堂初集》、《绝余编》、《闽游集》、《净信堂续集》、《灵峰宗论》、《阅藏知津》等。
在当时的思想界,三教圆融是一种潮流,智旭亦在此中,他也是融会性相,兼重禅教,并推崇净土,而稍有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禅、教、律三者兼重。他认为僧侣无戒律,就像人没有了身体,那就只能成为无所依靠的"无主孤魂":禅、教、律三,同条共贯,非但春兰、秋菊也。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世安有有心而无语无行,有语而无行无心者乎?
智旭在强调戒律重要的同时,还在"以佛释儒,以儒附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郭朋先生对此概括了10 个方面:(1)以心性解释"人心惟危";(2)以禅解《易》;(3)以佛解《四书》;(4)孝为菩提之基;(5)把学问、思辨等同于习教、观心;(6)以"直心"解释忠恕;(7)佛化"格物致知";(8)五常等同于五戒;(9)佛化"无级"与"太极";(10)直儒即直释,"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16:00 +0800 CST  
明代中叶,自宣宗至穆宗(1426-1572 年)的百多年间,佛教各宗派无凤鸣之声。但到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 年),却接连出现袾宏等所谓明末"四大高僧",给人一种新气象的感觉。他们当中有三人早年开蒙于儒学,这对于他们毕生倡导三教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不仅主观上有融会儒释的愿望,而且由于他们学贯儒释,也使之真正地有所作为。就佛教内部宗派而言,他们也不是固执于一家之说,而是保持一种开放的胸怀,力图使佛教在禅、教、律等方面较为健全地发展。他们的贡献主要见之于二个方面:一是他们继续北宋年间业已开始的三教融合、禅教结合、禅净结合的进程;二是他们鹤立鸡群于当时窳滥的僧界之中,树立了比较清正的人格形象。
明初佛教经过朱元璋下力整顿,在萧条中多少有些约束,然而在永乐之后,崇佛以致于"佞佛",造成僧界"言之可耻,思之可伤"(智旭语)的状况,虚伪腐败之气严重。黄宗羲曾说当时的空门"什百为偶,甲乙相授,类多堕窳之徒"。张潮指出"今保社中,正同演戏,平时串习,临时你知我知,你拍我应,谓之明大法"。元贤则批评说:"近世禅者,多是大言不惭。不守毗尼,每自居旷达;不持名节,每籍口于圆融。迨一旦逐势力,则如饿鬼觅唾,争人我,则如恶犬护家"。智旭对僧徒堕落深恶痛绝:"今时丧心病狂无耻禅和,影响窃掠,听其言超佛祖之先,稽其行落狗彘之下"。面对如此僧界,虽能洁身自爱,甚或振臂高呼,激昂斥责,但却挡不住江河日下。因为,这不仅仅是佛教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一天天地"烂下去"。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16:00 +0800 CST  
四大高僧蕅益大师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18:00 +0800 CST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19:00 +0800 CST  
3。宗派与典籍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19:00 +0800 CST  
(1)存亡若何的其他宗系除了禅、净二宗外,佛教的其他宗派在明代都不大景气。华严宗在正德至嘉靖年间(1506-1566 年),一度在北方有些起色。无极经20 余年传授教旨,培养出洪恩,后者在江南传法,小有名声。其弟子慧浸善于讲说,通润则精于著述,并影响明河与苍雪,前者曾疏《楞伽》、《楞严》二经,并著《补续高僧传》26 卷;后者善讲《华严大疏》,并工诗文,有《南来堂诗集》传世。有些专家认为,他们的著述"都是陈陈相因",思想价值不高。天台宗在宋元二代盛传于江浙,但明际只有东溟慧日,原璞士璋,白庵力金等数家。尽管慧日之后,有无碍普智,万松慧林,千松明得,百松真觉等人,但一直无甚起色。直到万历年间无尽传灯(1553-1627 年)住天台幽溪高明寺,重立天台祖庭,大开讲席。其著作有《法华玄义略辑》和《天台传佛心印记注》等,时誉为"天台中兴"。其后智旭虽不是天台宗人,但其所著《教观纲宗》却成了后人讲、学天台教义的必读"课本";而且智旭当时的名望,无形中扩大了天台宗的影响。
唯识宗在宋元间渐已失传,至明初"几乎成绝学"。明中叶以后,随着诸教诸宗合会趋势的发展,渐渐出现一些"兼职"(旁及)讲习唯识宗的僧人和学者。雪浪曾辑有《相宗八要》;一雨著有《成唯识论集解》;明昱(1527-1616 年)曾在南京、北京和杭州等他讲解唯识,并著有《成唯识论俗诠》;王肯堂(?-1614 年)编撰《成唯识论正义》等。学者王夫之曾撰有《相宗络索》,对唯识宗的29 个范畴(八识,九缘,四缘,十二支,三境,三量,三性,见分三性,五位唯识,二障,我法二障各二,四分,五受,三界九地,三有身,二类生死,六位心所,六识五种,八识十证,八识三藏,八识所熏四义,七识能熏四义,邪见五种,迷悟二门,八识转四智次第,四加行,资粮三位,十地,八识转成四智)进行诠释。
律宗在明初也很衰微,正统(1436-1449 年)年间,朴原主持杭州昭庆寺,奉命开坛传戒,"时称宗师"。万历初年,如馨(1541-1615 年)在南京古林寺传戒,三昧(1580-1645 年)继之,"律学大振",其著有《梵网经直解》,"其法嗣见月继制《传戒规范》,古林遂成律宗道场"。此外,元贤,道丘和弘赞(著有《四分律如释》和《四分律名义标释》)对律学的复兴也有贡献。至于净土宗,自宋元以来已成为各宗的共同信仰,明初梵琦等都弘赞净土,万历时期三学(禅、教、律)兼重,但都"指归净土"(以袾宏为代表),提倡"禅净双修",其影响延至今日。
(2)教义研究与典籍朱元璋登基后,于1377 年下诏,明令天下诸僧讲习《心经》、《金刚经》和《楞枷经》,并令宗泐、如玘加以注释。受此影响,属于《心经》方面的,有宋濂的《般若心经解义节要》,真可的《心经注解》,德清的《心经直说》,李贽的《心经提纲》等;属于《金刚经》方面的,有真可的《金刚经释》,德清的《金刚经决疑》,智旭的《金刚经破空论》,曾凤仪的《金刚经宗通》等;属于《椤伽经》方面的,有德清的《观椤伽经记》,通润的《楞伽经合辙》,智旭的《椤枷经玄义》和《义疏》,曾凤仪的《楞伽经宗通》等。不过,明代佛教教义的研究,以《楞严经》为最盛,著述达数十种,较重要者有真可的《楞严正脉疏》,德清的《楞严通议》,通润的《楞严合辙》,智旭的《楞严文句》和《玄义》,钱益谦的《楞严经疏解蒙钞》,曾凤仪的《楞严宗通》等。此外,有关《法华经》的著述也很多,如通润的《法华大窍》,一如的《法华经科注》,如愚的《法华经知音》,德清的《法华通义》和智旭的《法华会要》等。律宗的著述以研究《梵网经》为最,有袾宏的《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寂光的《梵网经直解》,智旭的《梵网经音义》与《合注》,今释的《梵网戒疏随见录》等。
明代问世的佛教史籍也很多,禅僧语录百余种,其中较重要的有玄极的《续传灯录》,文琇的《增集续传灯录》,加惺的《大明高僧传》,明河的《续补高僧传》,幻轮的《释氏稽古略续集》,元贤的《继灯录》,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如卺的《禅宗正脉》,净柱的《五灯会元续略》,通容的《五灯严统》,通问的《续灯存稿》,朱时恩的《佛祖纲目》与《居士分灯录》,黎眉的《教外别传》,郭凝之与圆信合编的《先觉宗乘》和《优婆夷志》,心泰的《佛法金汤编》,屠隆的《佛法金汤录》,夏树芳的《名公法喜志》等。
值得重视的还有明代在家居士对佛教的研究。宋濂为明初翰林学士,他曾为许多高僧题写塔铭,有关文字后由袾宏辑成《护法录》;李贽出入儒释之间,著有《文字禅》,《净土诀》和《华严合论简要》等。此外,袁宏道的《西方合论》,矍汝稷的《指月录》,焦竑的《精解评林》和庄广还的《净土资粮全集》,也都有一定的价值。
明代汉地佛经的刻藏前后有5 次,洪武年间有初刻于南京的《南藏》,永乐年间有再刻于南京的《南藏》和刻于北京的《北藏》,这二种大藏以及后来刻于杭州的《武林藏》,都是官板大藏,其中《武林藏》为中国第一部方册大藏经。《嘉兴藏》(亦称《径山藏》)属于民间刻藏,开雕于万历年间而完成于清朝初年。此外,在永乐年间(1410 年)和万历年间(1605 年)还翻刻过二次藏文藏经(甘珠尔)。
(3)与周边国家的佛教往来明初实行和平外交,朱元璋登基不久(1370 年),便命慧昙出使,开创"以僧为使"。慧昙率领使团20 余人,访问西域各国,1371 年秋慧昙病逝于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1377 年,宗泐奉命率领佛徒30 人,再使西域,往返6 载,从印度取回《庄严宝王》与《文殊》等经。明朝初年正值日本的南北朝时期(1336-1393 年),洪武四年(1371 年)南朝太宰府怀良亲王派遣日僧祖来前来致书通好,朱元璋派禅僧祖阐与天台讲僧克勤送祖来归国。以后又往来僧使数次。1384 年,智光等奉朱元璋之命出使尼八刺国(今尼泊尔),从麻诃菩提上师受传金刚曼陀罗42 会,后国王马达纳罗摩遣使与智光返回。智光回国后译有《八支了义真实名经》、《仁王护国经》、《大白伞盖经》等。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0:00 +0800 CST  
(三)多元化的藏传佛教传说5 世纪拉脱脱日年赞在位期间,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明确的历史记载却始于松赞干布(617?-650 年)时代。9-10 世纪西藏地区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978 年,佛教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回西藏,由此藏传佛教的发展进入"后弘期"。在西藏经济、政治区域化发展的同时,佛教势力与地方领主相结合的形式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形成若干各自为政的政治文化中心与佛教宗派。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1:00 +0800 CST  
1。三大法王与五王封授明王朝基本上承袭了元朝在藏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但不采用元朝单一扶植某个教派的做法,而是"多封众建以分其势",对有影响的佛教各派首领均加封号。1373 年,乌思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入朝时被朱元璋封为炽盛佛宝国师。此后多有封号,并在永乐年间形成体系:最高封号为"法王",次等封号是"王",再次为"大国师"、"国师"、"禅师"等不同的名号。西藏地区的宗教形势是后藏的萨迦承元代帝师的余势,仍具有一定的势力;前藏的噶玛噶举,对前藏地区与西康的大部分地区颇有影响;而帕竹地方政权扶植起来的黄教异军突起,势力日盛;其他如宁玛派、觉囊派等则势力不大。明王朝根据这种形势,将藏区三大宗教势力的首领分封为"法王"。1406 年,永乐帝以为洪武帝后做佛事为由,召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第五世得银协巴(1384-1415 年)至南京,1407 年,他在灵谷寺建普渡大斋,事毕后被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其弟子亦有数人先后被封为大国师或国师。
1408 年,永乐帝又派中官入藏召萨迦派僧人昆泽思巴(1349-1425 年)入京,他是元朝帝师衮噶坚赞的孙子,1413 年到达南京,受永乐帝召见,被封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乘法王"。并赐予在内地印行的藏文甘珠尔108 函。
此外,永乐帝于1406 年和1414 年先后二次遣使召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入京,但1406 年时宗喀巴正忙于筹备即将在拉萨举行的大祈愿会(即传大招),无法成行;1412 年患病,至1414 年永乐帝国第二次召其入京时,尚未痊愈,因此派其弟子释迦也失(1352-1435 年)代表他进京。释迦也失于1415 年受封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并赐内地印行的藏文甘珠尔一部。1334 年释迦也失再次入朝,明宣帝封其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静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王森先生在评价明政府册封法王国师的政策及其作用时指出:法王和国师既按期朝贡,所得回赐丰厚;至于互市,又受优先照顾;此外,明帝又每每赐敕护持(这是皇帝保护该寺院财产禁人侵扰的凭证),间或颁赐寺额;所以,西藏寺院声望财富,在有明一代迅速增长。看起来,明初对西藏的政策,在西藏地区,使宗教势力一直上升,起了相当的作用①。
明朝初年,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分封了五个王。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1:00 +0800 CST  
注释:①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240 页。化工、阐教王和辅教王。其中善赞王管辖甘青藏区,其余四王皆在今西藏境内。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2:00 +0800 CST  
赞善王著思巴儿监藏(?-1425 年)1406 年遣使入贡,受封为灌顶国师,1407 年加封善赞王,他死后由其从子喃葛监藏袭王职。
护教王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1414 年),元末曾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他可能和噶玛噶举有较深的关系,在当地是最大的地方势力首领,1406 年他遣使入京,受封为灌顶国师,1407 年遣使入谢,加封为护教王,他死后由其从子斡些儿吉剌思巴藏卜袭王职。
辅教王南渴烈思巴(1399-1444 年)为萨迦派僧人,八思巴的第五代侄孙,1354 年失去萨迦寺后,他们以达仓为基地保存了萨迦派的实力,1413年受封,并承袭了三四代王爵。
第一代阐教王真巴儿吉监藏(生卒年不详)为止贡噶举僧人,1413 年受封。止贡在元初是一个势力较大的"万户",1290 年遭到萨迦派沉重打击,1349 年时,大部分领地又被帕竹所兼并。15 世纪初,止贡派势力略有恢复,其领地兼有农牧二区,且当交通要道,其管辖区域内有农牧交易市场。
绛曲坚赞(1302-1364 年)执政时期以武力扩充领地,逐渐成为前后藏辖区最广的地方政权,并推行农奴主庄园制度,以"宗本"为"宗"之首领,培养新贵族,颁布"十六法"等革新措施。1352 年建泽当寺,经费由帕竹家族供给,其"座主"由其家人担任。扎巴坚赞(1374-1432 年)于1381 年继任泽当寺座主,1385 年改任帕竹的行政首领,1388 年被朝廷封为灌顶大国师,1406 年加封为阐化王。但传二代后家族势力渐衰。
在明代藏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阐化王扎巴坚赞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担任帕竹地方行政首脑有40 年之久,在此期间,西藏地区"社会繁荣,文化发展,达到了这一时期的顶点":就是这位阐化王扎巴坚赞,从14 世纪末即已开始支持并利用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在1409 年的藏历新年时,他亲自带头并号召他属下贵族们捐献大量物资,于拉萨大招寺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祈愿会。。这个名义上是以宗喀巴为主持人,实际上是帕竹政权支持举办并为帕竹的声誉。。服务的。会后,并为宗喀巴创建了甘丹寺,从此形成格鲁派①。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2:00 +0800 CST  
2。萨迦派与噶举派至元朝末年,西藏地区先后形成的佛教宗派既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内分四大八小)等大宗派,也有希解派、觉域派、觉囊派、郭扎派、夏鲁派等小宗派。但到明代,在宗教和政治上还较有影响的只有萨迦派和噶举派。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3:00 +0800 CST  
(1)萨迦派贡却杰波于1073 年在后藏萨迦建寺弘法,后以此寺为中心形成萨迦派。
由于该派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条纹,俗称"花教"。教主由贡却杰波家族世袭相传,分血统和法统二支传承。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此派至元代势力最盛,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帝师,并领西藏13万户,掌西藏政教大权,西藏地方僧侣贵族统治由此开始。萨迦派的喃加巴藏卜,曾为元朝的摄帝师,他以"藏族地区故元藏族最高官长”的身份首先归顺明朝。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4:00 +0800 CST  
注释:①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248 页。分",于1373 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炽盛宝国师,其所推荐的百余名部下,也都授以不同的官职。但是在元末之际萨迦派原来控制的前藏地区已被噶举派的帕木竹巴所兼并,后藏也已堪分裂之势,萨迦昆氏家族的内部斗争也愈演愈烈,这时的萨迦寺座主,已经不再是影响西藏全区的政治和宗教的领袖,而"只是管辖萨迦寺的宗教事务和寺属土地、农奴的首脑而已"。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4:00 +0800 CST  

这段度娘非说有广告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8:00 +0800 CST  
(2)噶举派噶举派注重"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此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创立者为玛尔巴(1012-1097 年),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论,其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以证理通达大印的智慧,并以苦修为特色。该派支系繁多,有香巴噶举和达波噶举二大传承,在达波噶举内部又有"四大八小"之分:香巴噶举一支在明朝初年尚有活动,以建铁索桥著名的塘东杰波(1385-1464 年)属于此派,据传宗喀巴也曾向这一派僧人学法,但以后便"泯没无闻"了。
达波噶举一支分为四脉,其中噶玛噶举一派在明代依然很活跃,王森先生说"这一派是西藏佛教各派中采取活佛转世相承的最早而又最久的一派。它先后建立了好几个活佛转世的系统,其中最著名的是黑帽系和红帽系。他们在西藏从未执掌地方政权,但是在前藏和西康都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势力,
① 参见班班多杰《藏法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92 年版。
他们和内地帝室、西藏地方行政首脑有过比较密切的关系"①。黑帽系的第4-10 世活佛生活在明代。第四世活佛乳必多吉,相传他懂60 种字体,曾于1360 年至大都,为顺帝父子传授显密教法,明太祖即位后,他于1374 年开始派贡使向南京进贡。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1407 年被永乐皇帝册封为"大宝法王"。前后二次在前藏各地传法,"听法僧俗官民,不计其数"。第七世活佛却扎嘉措,曾与蒙古王族有所往来,并与黄教激烈斗争。第十世活佛却英多吉,其时正值明王朝衰败,格鲁派势力大发展,噶玛噶举与后藏的仁蚌巴、藏巴汗联结为一方,格鲁派与帕竹为另一方,双方各引蒙古的盟军争权夺势。
【黑帽系】。。(第四世)乳必多吉(1340-1383 年)--得银协巴(1384-1415 年)--通哇敦丹(1416-1453 年)--却扎嘉措(1454-1506 年)--弥觉多吉(1507-1554 年)--旺秋多吉(1556-1603 年)--却多英吉(1604-1674 年)。。【红帽系】。。(第二世)喀觉旺波(1350-1405 年)--却贝耶歇(1406-1452 年)--却扎耶歇(1453-1524 年)--衮乔演拉(1525-1583 年)--却吉旺秋(1584-1635 年)。。此外,这一派的红帽系共转世10 世,"其中近半数是热衷于政治权势的人。也终于由于他们的政治活动发展到叛国的地步,被清廷查抄了寺产,停止了转世"。红帽系第一世曾以黑帽系第三世为师,黑帽系第五世又以红帽系第二世为师。此后,二系活佛个人之间互为师徒的关系遂成定例。红帽系四世却扎耶歇、五世衮乔演拉和六世却吉旺秋先后与仁蚌巴及藏巴汗结成反对格鲁派的联盟。最后格鲁派一方取得胜利,噶玛噶举一派(无论是黑帽系还是红帽系)在前藏的势力及影响都大大减弱。
蔡巴噶举和拔绒噶举二派在元代已经衰败。但帕竹噶举一派的朗氏家族在元明之际(1354 年)控制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帕竹地方政权,1406年,明成祖朱棣册封帕竹首领扎巴坚赞(1374-1432 年)为阐化王,"郎氏家族在经济、政治和宗教上的实力达到极盛"。1481 年,帕竹政权被其部属仁蚌巴以武力推翻,帕竹噶举随之衰落,很多人转入帕竹家族扶植起来的格鲁派。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29:00 +0800 CST  
3。宗喀巴与格鲁派(黄教)的崛起一般认为,1409 年甘丹寺的建造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格鲁派的产生,是对西藏佛教此前长期多元化发展的一次综合性改造,并奠定了"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它从产生到制度化的过程,基本上是在明朝完成的。(1)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 年)出生于青海湟中县塔尔寺一带,3 岁受业,7 岁出家,16 岁入藏深造,25 岁时已深入研究了"弥勒五论"、《俱舍论》、《量释论》、《入中论》及律藏、五明等,并在寺院立宗答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时的西藏佛教内部,无论在理论上、修行上,还是在修学次第上,都存在许多混乱现象:有一类密咒人,他们能把背诵的密经写成文字,其中文句如有遗忘,便自作聪明,任意杜撰,乱加妄造。又有一类人竟以己意改动经读的名字,并随便杂入
①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103 页。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30:00 +0800 CST  
吃饭去,回来再发
话说人气好低啊好桑心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1:31:00 +0800 CST  
市井之言。
(很多喇嘛)不习经典,乱受灌顶,寺庙僧侣,尽同俗装。又有一类密咒人,对妻子说,你可酿造好酒,我将写完一部续经。又有从天竺来的名为红阿阇黎和绿君班智达等人倡言蹂躏妇女为合修,杀死敌方是救度,遂有号称为"合度"的邪法出现了。又有很多名为密咒而实则是行污秽之行的。
(而有些佛教徒)颇不注重广学佛经,甚至讥诽藏多闻者为别师或戏论,以为修学一种简略的法门,便能得到解脱;也有的人只学一部经论,就自以为从事闻思了;有些人则只重修密,不学显教①。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喇钦·贡巴饶萨和喀且班钦·释迦室利二人是戴黄帽的,并都以重视戒律而闻名于世。1388 年,宗喀巴为振兴戒律,改戴持律者所戴僧帽为黄色。以后其弟子也随戴黄帽,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黄帽派(黄教)。1393 年,36 岁的宗喀巴开始讲经收徒,他先后在各地讲授《现观庄严论》、因明、《中论》、《俱舍论》等,同时系统地研习密法,研究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中论》、《俱舍论》和噶举派的"大手印法"等,学习噶当派的教法及《菩提道灯论》等要籍,终于通达显密各派教义。在此基础上,宗喀巴以中观为正宗,以月称为依止,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综合大小乘各派显密教法,结合自己的见解,以实践和修证为主,建立体系。宗喀巴一方面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宗教改革。1395 年,他在精古寺以比丘衣具一套供于弥勒佛像,意示菩萨也应遵守比丘戒,所以无论显教、密教僧人均须属守戒律、住院,严禁娶妻生子,规定学经次第,严密寺院组织。另一方面,宗喀巴积极地著书立说,撰写佛教著作,其中较著名的有《菩提道谢次第论》、《密宗首次第沦》、《菩萨戒品释》、《密宗根本罪释放》、《事师五十颂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论》、《密宗戒注释成就穗》、《囊则敬寺所说比丘学处》、《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一切怛多罗吉祥集密广释明灯论贯注》、《安立次第解说集密要义明释》、《怛多罗王吉祥集密优婆提舍五次第明灯论》等。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3:49:00 +0800 CST  
宗喀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地奋斗,他努力复兴旧寺,建立新寺,广收门徒,挑选继承人,创立法会,讲经说法,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于形成一代宗风。1397 年,在聂地饶钟寺创办的法会上,宗喀巴出面调解当地四个头人之间的纠纷取得成功,既使法会由此变成各种地方势力相互协调和友好会晤的场所,又极大地提高了宗喀巴的威望,地方头人成了他的支持者和施主。1409 年,宗喀巴在阐化王及帕竹政权首领扎巴坚赞的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举办了规模巨大的祈愿法会,这是一次全藏性的,不分教派的法会,参加法会的各地僧众有1 万多人,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法会之后,宗喀巴在扎巴坚赞和帕竹贵族仁钦贝父子的支持下,在拉萨以东60里的旺古尔山旁建造了甘丹寺(全称"甘丹南结林"),成为格鲁派的主寺。该寺有二个显宗"扎仓"(意为僧院),规定全寺僧额为3300 人。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3:50:00 +0800 CST  

楼主:asd47725812

字数:95490

发表时间:2012-05-22 18: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5 10:45:17 +0800 CST

评论数:16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