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5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机会,终于来了。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出兵攻打孟格布禄,正式对哈达动手。
其实叶赫与哈达的恩怨已久,从祖辈开始,就仇杀不断。直到哈达部王台统治时期,矛盾才稍有平息。不是两边讲和了,而是因为王台太强了。前面我们提到过,王台的势力相当大,一度相当于海西女真名义上的领袖,甚至在整个女真部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再强大的人,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再说的直接点儿,就是死亡。
王台去世以后,哈达便陷入了内部纷争之中。他总共有五个儿子,包括四个亲生,一个私生。四个亲生之中,老二、老三已经先他而去,当时剩下的只有老大扈尔干和小儿子孟格布禄。
孟格布禄当时还小,只有十八岁。
虽然说那个时候十八岁并不算小,早已能弯弓射箭,跃马扬鞭,但对于统治部落而言,如此年纪,还稍显稚嫩。因为要搞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威望。作为大儿子,扈尔干当仁不让,继承汗位。
自古以来,继承人问题总会有些纷争。这次也不例外,有人反对。大家也能想到,反对的人就是那个私生子,名叫康古鲁。
当然,反对无效。
当康古鲁提出异议时,立刻遭到了扈尔干训斥:“你一个私生子神气个啥?再不***远点儿,小心我弄死你!”(汝,我父外妇子也,宁得争父业乎?不避我,我且杀汝!)
虽然扈尔干脾气有点不好,用史书上的词儿,暴戾,但话粗理不粗,即便按现在的道德标准,康古鲁似乎也没资格继承。
康古鲁倒也识相,真的滚了,只不过,滚的不远,投奔到邻居叶赫部。当时叶赫部的两位老领导清佳砮和杨吉砮还活着,并且清佳砮将女儿许给他为妻。就这样,康古鲁摇身一变成了叶赫的女婿。
在老丈人的支持下,康古鲁意气风发,准备杀回哈达,找扈尔干雪耻。可惜,还没等他动身,就永远失去了机会,因为扈尔干也死了。
当然,对于康古鲁来说,这算好事,而且,他还应该感谢努尔哈赤。
前一章中提到,努尔哈赤刚起兵时,族人李岱带领哈达兵偷袭瑚济寨。这里“哈达兵”的领导就是扈尔干本人。当然,我们也知道,结果被安费扬古打得很惨。
对于这个结果,扈尔干相当愤怒。一气之下,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看来,脾气不好,没什么好处。
略懂中医的人,都喜欢劝人莫生气。生气实际上是发怒时的一种状态,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怒伤肝”。现代医学也承认,生气是百病之源,伤的不仅仅是肝。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8-13 22:24:00 +0800 CST  
(5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扈尔干的突然离去,让本来就混乱的哈达,在继承人问题上,更加复杂。
首先,孟格布禄成为王台硕果仅存的亲儿子,自然具有继承的资格。而扈尔干的儿子岱善则认为,子承父业,天经地义。虽说当时的女真应该没有这种传统,但并不影响他这样认为。就像某位德国女诗人的逻辑,“我爱你,与你无关。”
另一个觊觎汗位的,便是在叶赫做女婿的康古鲁。他摩拳擦掌,随时准备杀回哈达。
理论上,孟格布禄和岱善应该站在一条战线,毕竟是亲叔侄俩,枪口要一致对外。但实际情况,孟格布禄却支持康古鲁。理由既复杂也简单,源于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温姐姓叶赫那拉,而且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清佳砮,一个叫杨吉砮。换句话说,叶赫的两位领导是他舅。这样算来,康古鲁的媳妇,也就是孟格布禄的表姐,还得管孟格布禄的母亲叫姑。
俗话说,“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当然,并非说“姑表亲”就比“叔伯亲”更亲,这里面肯定还有许多更加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不管怎么说,结果只有一个,简单用一句话来形容:孟格布禄在他舅的怂恿下,帮助他姐夫康古鲁,侵害他的侄子岱善,并攻击自己的同胞。
这一结果,拉开了纷争的帷幕,造成了哈达长期的混乱,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清佳砮、杨吉砮为此而死。由于掺和的太深,难以自拔,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按朝廷的意愿,最好能息事宁人。然而,两人坚决不同意。在百般规劝无效的情况下,被李成梁就地正法。
第二,康古鲁到死也没能真正成为王台的继承者,因为明朝廷支持岱善,虽然康古鲁大权在握,名义上也只能辅佐岱善。
第三,因为不满儿子孟格布禄彻底(焚其所居)投靠叶赫,温姐跟娘家断绝往来,郁郁而终。
我们知道,孟格布禄投靠叶赫之后,跟随纳林布禄兄弟参与了征讨建州的行动,结果他的队伍先后两次被努尔哈赤一顿胖揍。不过,孟格布禄倒还算硬气,并未向努尔哈赤服软,也没有像其他部落一样跟建州的关系走的很近。然而,令他郁闷的是,背后的靠山纳林布禄变了,居然低下头跟努尔哈赤结盟。虽然种种迹象表明,这种结盟也并非出于真心,但在他看来,纳林布禄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必须与之划清界限。
再说纳林布禄这边,也感觉到跟孟格布禄之间紧张的气息,本就郁闷的他,心里更不是滋味,常想:“打不过努尔哈赤,我还收拾不了你?”
于是,终于在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出兵讨伐孟格布禄。
事实证明,孟格布禄的军事实力远没有他的脾气强硬,很快力不能支,屡战屡败。走投无路的孟格布禄,只好放下架子,并再次根据“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向建州求援,还送上自己的三个儿子作为人质。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8-14 20:41:00 +0800 CST  
(5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努尔哈赤见时机成熟,当即同意孟格布禄的请求,并派亲信费英东和噶盖带兵两千驰援哈达。
事实上,这次援助,并未产生正面冲突。因为得知建州出兵的消息,叶赫部识相地选择提前撤退。然而,令孟格布禄惊讶的是,叶赫退兵以后,完成任务的费英东并没有马上离开,反而在他们家门口安营扎寨,明显有在此常住的意思。
原来,因为觉得机会难得,在他们出发前,努尔哈赤便下达命令:协防哈达。
所谓协防,实质上就是驻军。
对于这种严重侵犯哈达主权的行为,孟格布禄颇为愤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他也无可奈何。
得知这样的结果,比孟格布禄更震惊的,是叶赫的纳林布禄。他急的直跳脚,很可能也深情地问候了努尔哈赤的父母及祖先。但冷静之后,他发现自己也毫无办法。
对待打算长期滞留的小股部队,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打吧,没理由,毕竟人家在哈达的地盘,跟叶赫没半毛钱关系,孟格布禄都不撵,其他人有啥资格;不打吧,提心吊胆,虽然对方人数不多,但配置很高,领军的是努尔哈赤手下两个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
费英东自然不必说,五大臣之一,前面重点介绍过。噶盖也不得了,伊尔根觉罗氏,深得努尔哈赤信任,就在此前不久,刚刚主持创造了“满文”。而在此之前,女真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他是这个民族文字的创始人之一,可谓文武双全。
这么两个人往那一摆,着实让人难受。
即使换成今天,如果哪个国家突然把自己的大军区司令派到边境驻防,即便他只带一个团的兵力,邻国估计也得紧张得够呛。
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纳林布禄决定再利用一下孟格布禄。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只有他才能将建州兵赶回去。不过,鉴于自己刚跟对方撕破脸,现在跑去讲和,难免碰一鼻子灰不说,成功的可能性也极小。于是,纳林布禄花大价钱买通了开原城的一个通事,作为中间人与孟格布禄联系。
通事是个官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翻译官。
通过翻译官,他写信给孟格布禄说:“你把那俩带头的抓起来(汝执建州来援之将),换回你儿子(挟赎质子),其建州兵全干掉(尽杀其兵),这样的话,我以前答应给你的女人,照样给你(汝昔日所欲之女,吾即与之为妻),咱俩还想原来一样,还是兄弟(二国仍旧和好)。”
一般人看了这样的信,估计不能答应,第一反应就是,“早干嘛去了?”而且按照孟格布禄的性格,更不应该同意。
然而,孟格布禄居然同意了。
前面我们也一再强调过,想要理解他们的关系,需要记住,无论叶赫,还是哈达,他们都姓“那拉”。在他们看来,努尔哈赤无论如何也只能算外人。更何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孟格布禄也不愿意建州兵在他的地盘上长期驻扎。
另外一点,也是纳林布禄高明的地方,让大明的通事送信,等于传达一种信号,暗示大明朝廷支持他们。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8-16 19:48:00 +0800 CST  
(5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既然同意和解,总要坐下来谈谈。不过孟格布禄不敢亲自去叶赫,只派两个妃子前往谈判,地点定在开原。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除了带兵打仗之外,努尔哈赤最擅长的莫过于搞侦查。无论女真诸部,还是大明边关,到处都有他的密探。以至于后来的袁崇焕也认为,想要战胜努尔哈赤,第一要务既不是修城,也不是练兵,而是清除城内的奸细。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努尔哈赤的眼睛。
之所以没有行动,无非等一个结果。
历史后时候很残酷,有些人精心筹划的一切,却成为别人消灭他的借口。
得到确凿的证据,同年九月,努尔哈赤以弟弟舒尔哈齐为先锋,亲帅大军,讨伐哈达。
舒尔哈齐率领一千铁骑,一路长途奔袭。按照他的设想,哈达人如果见到建州兵,必定望风而逃,而他需要做的,只是接收一座空城,再建一功。然而,事情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
哈达兵非但没逃走,反而主动出城来“迎接”他们。
舒尔哈齐没有心理准备,立刻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没过多久,努尔哈赤率主力赶到,见前军按兵不动,便上来责问。
舒尔哈齐赶紧说:“我看敌兵居然敢出城迎战,想必有所准备,说不定还有埋伏。”
实际上,舒尔哈赤对孟格布禄缺乏了解,并不知道这个人的脾气比能力大得多。之所以出城迎战而非坚守,无非想证明自己不畏惧、不服气。至于“不服”之后咋办,那几乎不在他考虑的范围。
不过,努尔哈赤倒十分了解自己这个亲弟弟,听了他的报告,立刻讥笑道:“咱们来干啥来了?不就为了打仗的吗?难道你还指望人家奉上一座空城给你?”
眼看自己的心思无意间被当场戳穿,舒尔哈齐非常尴尬,一时语塞,愣在那里。
努尔哈赤见不得他那个怂样儿,怒斥道:“让你的人退后,别当我路”说罢,策马前行,留下不知错所的舒尔哈齐。
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努尔哈赤属于典型的军事天才,打仗是把好手,但与人沟通方面略有欠缺。尤其在战场上,他根本没有耐心听其他将领解释太多,无论亲疏远近,一旦做错,训斥起来,毫不留情面。或许在他看来,为了胜利,这都属于正常的业务交流。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被训斥的人,难免在心里记恨他。事实上,努尔哈赤跟许多人的关系,包括他的干儿子、五大臣之一的扈尔汉,也都是这样闹僵的。
“古来贤者皆寂寞”,大概也有这层含义吧。
虽说先锋队伍人数不多,毕竟也有一千多人,一时也难以调整。更何况,舒尔哈齐也不敢真的下令后撤。努尔哈赤更没工夫跟他们废话,带领主力绕过前军,继续进攻。
此时,哈达兵确实也已经收缩回城,全力防守。
努尔哈赤下令围城,但并不怎么顺利,遭到了城上哈达兵的射箭反击。
双方互射,箭如雨下,损失也颇多,战斗转入僵持。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8-17 21:36:00 +0800 CST  
(5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就这样昏天黑地的打了七天,眼看建州的部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突然,有个将领一马当先,带兵冲破哈达营寨,乱军之中,如若无人之境,直接活捉了正准备逃跑的孟格布禄。
这个将领名叫扬古利,舒穆禄氏。前面也提过,他是努尔哈赤的女婿。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女婿”中,他不见得是最优秀的,但绝对是最不要命的,而且有点认死理儿。他幼年随父亲归顺建州,个人经历跟额亦都差不多,很小时父亲被仇人所杀,十几岁亲手杀死仇人报仇。
只不过,他这个仇报的,比额亦都更生猛。
因为在他父亲被杀后不久,他的仇人也归顺了努尔哈赤。 “仇人”转眼间变成 “自己人”,便不能想杀就杀。毕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这里,生杀予夺都归努尔哈赤说了算。否则“有组织,无纪律”,“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这样一来,只要努尔哈赤不点头,恐怕“杀父之仇”没法再追究。
扬古利不管那一套,操起马刀便要去和仇人拼命。
他的额娘(母亲)坚决反对。
扬古利的母亲,前面我们也介绍过,比较通情达理,为了努尔哈赤还跟何和礼的老婆交过手。她十分清楚,在人家的地盘上杀人,得请示老大。于是,她死死拽住扬古利的衣服,不让他去。
结果扬古利抱着“不报仇,毋宁死”的态度,硬是把仇人干掉了。
据传说,他不仅把仇人杀了,还给吃了。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难道以为这样可以毁尸灭迹。
努尔哈赤得知消息,也小吃了一惊,但并没有太生气。在战场之外,他还算通情达理,明白“杀父之仇”也有情可原。
再一个,毕竟才难得,而且一个有血性的男人,在战场上必然能奋勇杀敌。
因此,努尔哈赤非但没有处罚他,反而提拔他为侍卫,表示对他充分信任。随着接触的愈多,愈发对其恩宠有加,之后还将女儿嫁给他。
这次战斗中,扬古利果然不负努尔哈赤的厚望,在其他人已经疲惫时,越战越勇,率先打破僵局。不过,除了对仇人、对敌人比较冲动之外,平时他还可以稍微冷静一些,不敢擅自处置孟格布禄,直接押到努尔哈赤面前。
上一次两人正面交锋,大概可以追溯到六年以前,双方都因为“马有失蹄”差点命丧对方手里。如今努尔哈赤稳稳地骑在马上,看着跪倒在地上的孟格布禄,感慨良多。
众将士异口同声,劝努尔哈赤杀了孟格布禄。
努尔哈赤却力排众议,斩钉截铁地说:“勿杀”。
他不仅放过孟格布禄,还将自己的貂皮大衣赐给这个手下败将。倒不是努尔哈赤大度,还是那句话,追求不同。杀死孟格布禄易如反掌,但收服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哈达部绝非易事。留着孟格布禄,就是这场“收购”的最大砝码。
像《三国演义》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努尔哈赤挟哈达贝勒,之后“尽收其国而回”。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8-20 22:37:00 +0800 CST  
(5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当然,所谓“尽收其国”,不过只有孟格布禄所控制的部分,还算不上整个哈达。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充分证明孟格布禄的价值只有一个。等到努尔哈赤彻底吞并哈达之后,觉得留着孟格布禄完全没用,便找了个借口,将他处死。为此,还搭上了建州的重要将领、老满文的创始人噶盖。
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孟格布禄和噶盖的罪名是“通谋欲篡位”。而《清史稿》里说,孟格布禄要谋反,而噶盖知情不告,因此将他们一同诛杀。
这两种说法,光从表面上看,就不怎么靠谱。
即便努尔哈赤真的死于非命,无论孟格布禄,或者噶盖,都不可能继承大位。既然这样,何来篡位?
如果说孟格布禄谋反,那么谋反成功之后呢?他将何去何从?
回哈达吗?不可能,哈达早已不存在。
投奔叶赫?也不现实,同样寄人篱下,跟在努尔哈赤这边有啥区别,值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再说,噶盖为何要帮孟格布禄造反,或者隐瞒?他深受努尔哈赤器重,在建州地位也不低,何苦要放弃现有的一切,帮助一个“丧家之犬”。
难道努尔哈赤冤枉他们?也不应该。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除掉孟格布禄,随便找个借口就行,何必搭上噶盖,牺牲有点大。
如果上面的记载都属实,那么就细思极恐了。因为只能有一种可能,他们背后有更高层人士支持,而这个人必定有资格继承汗位。在当时的环境下,有资格,也有想法,嫌疑最大的人,莫过于舒尔哈齐。
如果有人问我,亲兄弟,为了一个汗位有必要弄成这样吗?
我只能说,有此一问,就该放下问题,再去多读些历史。标准答案是,请把那个“吗”去了。
不相信的话,百度搜索关键词“玄武门之变”和“烛影斧声”,看看那两位“太宗”的具体操作。
其实,从后来舒尔哈齐的命运,也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至于孟格布禄为什么要帮他,我也不怎么理解。有些书上说,舒尔哈齐娶了孟格布禄的妹妹。对此,我没找到可靠的记录。不过,我隐约记得,当年索长阿的女儿嫁给王台,两家连上了姻亲。索长阿有个儿子叫龙墩。龙墩跟孟格布禄、舒尔哈齐之间,也许有某种联系。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真相只有一个,已经和当事人一起永远埋葬。
不管怎样,努尔哈赤暂时解决了哈达的问题,挖掉了扈伦四部的墙角。这样的行动,也完全符合他一贯坚持的“伐木理论”:面对强大的对手,就好比伐大树。慢工出细活,要一点一点的锯。
树,当然还要继续砍。
不过,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认定,扈伦四部(现在可以叫三部)已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征服他们,只是早晚的事。因此,他并不急于求成。
目前,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搬家。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8-21 18:44:00 +0800 CST  
(6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然而,一个意外,再次打破了来之不易的平静。而引发意外的,既不是努尔哈赤,也不是海西各部,而是来自更远处的东海女真。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正月,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蜚敖城主策穆德黑进见努尔哈赤,表示愿意归顺。
努尔哈赤有点为难,因为这个蜚敖城原本在布占泰的控制之下,而布占泰又是他在海西女真中唯一的坚实盟友。
不仅如此,他前几年娶了布占泰的侄女(满泰的女儿)阿巴亥,而且跟她的感情一直不错。自从失去爱妃孟古哲哲之后,内心空虚的努尔哈赤,逐渐把大部分的爱意转移到了她身上。
不管从哪方面讲,也不值得为这点小利跟布占泰撕破脸。更何况,努尔哈赤觉得,在布占泰的控制下,就等于归他所有。按照现代商业的逻辑,乌拉部相当于努尔哈赤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布占泰相当于他认命的总经理。蜚敖城又属于乌拉部的全资子公司,那么,它自然也属于努尔哈赤集团。
但策穆德黑坚持认为不一样【我们不一样,不一样……】,坚持要归顺,还痛哭流涕地讲述布占泰对他们的欺凌(彼甚虐吾辈),仿佛努尔哈赤如果不收留,他们只能选择集体自杀。
努尔哈赤只好应允。
策穆德黑又提出,希望努尔哈赤能派人去接他们的眷属归来,否则布占泰一定不许。
事已至此,努尔哈赤也只能愉快地答应了。反过来想,去一趟也行,如果布占泰看到他的旗号,大概能明白他的意思,应该不会阻拦。因为他相信,以自己对布占泰的恩情,别说一座小城,即便整个乌拉,布占泰也一定会拱手相让。
当然,也正因为他这次过于自信,才导致了意外的最终发生。
对方远道来归,为表隆重,努尔哈赤派出了重量级的迎接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舒尔哈齐,随行人员有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次子代善,还有费英东、扈尔汉和扬古利等重要大臣,全团总共三千多人。
其他名字大家想必都已经耳熟能详,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努尔哈赤的儿子。
再生育方面,努尔哈赤比较高产,一生总共有十六个儿子。之前我们介绍努尔哈赤的帮手时,重点以那些将领、大臣为主,基本没提到他的儿子。而事实上,他的儿子们,包括侄子,对他的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远远大于那些将领。之所以前面没提,因为那时他们还小。
当初努尔哈赤起兵时,老大褚英只有四岁,老二代善就算刚出生。别说上战场打仗,就连抱着看打仗都有些困难。如今,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也是他和阿巴垓的第一个儿子阿济格已经诞生。算起来,长子褚英也已经有二十八岁。
出于对将来的考虑,努尔哈赤也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儿子多跟将领们接触,出去走走,增长见识。然而,他没料到,这次本该平静的旅程,却因意外,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军事实战课。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8-24 22:31:00 +0800 CST  
(6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话说代表团深入东北,迎接新归附的部众。为了显示明人不做暗事,避免产生误会,努尔哈赤特意要求代表团声势稍大一点。
于是,一路上红旗招展,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去的时候倒还好好的,没想到,回来的路上出问题了。
半路,代表团遭到了布占泰方面的堵截。
这些年来,布占泰虽然表面上感恩戴德,但心底并不服气,常常暗地里招兵买马。几年间,乌拉军力显著提高,兵马充足,器械精良。
其实,努尔哈赤虽然过于自信,但并不盲目。为了避免跟乌拉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他事先派使节访问朝鲜,向其“借道”,以便让代表团从朝鲜绕道回建州。这样的考虑,已经相当周到。即便布占泰真的不顾恩情和后果,想要阻拦代表团,也无能为力,因为迎接的队伍在朝鲜境内。作为一个地方武装,乌拉部应该不会无所顾忌,贸然进入他国领土。
只可惜,千算万算,到底失算。
布占泰不安套路出牌,公然闯入朝鲜境内,阻截建州代表团。
地点,乌碣岩(今朝鲜境内钟城附近)。
乌拉方面,为首的是布占泰的叔叔博克多,统兵一万有余,兵力已超过建州三倍。
大敌当前,舒尔哈齐的老毛病又犯了,畏葸不前。只不过,这次犹豫的原因跟上次不太一样。
主要因为他和布占泰的关系比较复杂。
舒尔哈齐先娶了布占泰的妹妹,后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布占泰。也就是说,他既是布占泰的妹夫,又是老丈人。如此复杂的关系,可能令他在关键时刻难以下手。
不过,同去的大将扬古利、扈尔汉等人没有这么多顾虑,立刻上山扎营,并留下重兵保护蜚敖城的部众。随后,他们身先士卒,只带领二百多骑兵,冲向敌阵,与乌拉的前锋部队正面火拼。
与此同时,褚英和代善各带五百军士,从两翼包抄,也冲向敌阵。他们虽然没什么战斗经验,但发扬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作风。
三月的图们江,天寒地冻,飞雪漫天。褚英等人轻骑快马,踏雪疾驰,寒气之中透着杀气。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在努尔哈赤的儿子们身上体现的比较完美,几乎没有例外。
之前也许只经历过小规模的“模拟测试”,如今两人突然面临“大考”,却毫不怯场。褚英在敌阵中奋勇厮杀,左冲右撞,如若无人之境。代善也异常英勇,竟然还亲手斩杀乌拉主将博克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们的带领下,建州兵愈战愈勇。
与之相反,乌拉兵则节节败退,丢盔卸甲。甚至有一些士兵,在逃跑过程中,发生了踩踏事件。最终,乌拉一败涂地,包括主帅博克多在内三千余人阵亡,损失惨重。
布占泰冲动的发动战争,可谓赔了叔叔又折兵。
乌碣岩大战结果,不用说,建州代表团完胜。
不过,据我猜测,乌拉兵可能并没有记载中的那么不堪一击。因为历史记录的最终解释权通常归胜利者所有,难免对失败者有所贬低。当然,不管贬不贬低,失败的结果肯定客观存在。
我觉得,乌拉部失败的原因,简单说来,无外乎只有四个字,缺乏经验。
依然老生常谈,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算数,胜负往往跟人数多少无关,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著名的将领和兵法。如果人数能决定胜负,那干脆不用打仗,两军列队,当面报数就完了。战争是残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许多名将都是从小兵干起,从堆积如上的尸体中爬出来,才有机会指挥千军万马。个人需要成长,由个人组成的部队,更需要成长。
乌拉虽然兵强马壮,装备精良,但他们有个最致命的弱点,没有经过大战的洗礼。平时,他们充其量欺负一下周边的小部落,有时候可能不用动手,气势就让对方屈服了。
然而,建州兵的战斗力,新一代的乌拉士兵根本无法想象。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8-29 14:38:00 +0800 CST  
(6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乌碣岩之战,还有个成果,它让努尔哈赤看到了儿子们的实力。尤其褚英,表现非常出众,已经具备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条件。
努尔哈赤不失时机地让褚英参与军政大事,以便于其日后能独立处理政务。
眼看努尔哈赤要重点培养大儿子,舒尔哈齐表示非常不满。在他看来,建州的事业是他们兄弟二人共同打拼的结果。如果努尔哈赤有何不测,也应该“兄终及弟”。如今有意传给儿子,明显想吞噬他在建州的份额。
对于舒尔哈齐的不满,努尔哈赤也早有感觉,碍于兄弟之情,一直没跟他计较,正好也想借着这次机会,敲打他一下。
论功行赏时,不仅没有舒尔哈齐的份,还批评他临阵退缩。
舒尔哈齐当然不肯承认,争辩说,没有退缩。
努尔哈赤没有被他牵着鼻子走,不再继续争论,直接下令将他的手下郭络罗·常书等人正法。反正有人后退,不是你就是他们。
舒尔哈齐一听,当时就懵了,近乎咆哮的吼到:杀他们跟杀我有啥区别?不如连我一起也杀了吧?反正来个痛快的!
在这样的时候,努尔哈赤当然不能公开跟弟弟决裂。于是,他保持了冷静,收回成命,只罚了常书他们银两和牛录了事。
事情过去了,但并没有结束。在此之后,努尔哈赤便逐渐剥夺舒尔哈齐的军事指挥权,将他排挤在最高领导层之外。
从此,舒尔哈齐在建州的地位一落千丈,变成一个徒有虚名的领导。
不甘心失败的舒尔哈齐,带着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和少数部众,迁移到黑扯木(今铁岭东南与开原交界处),图谋另立门户,与大哥分庭抗礼。
任何历史时期,搞分裂都是不可饶恕的。
最终,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努尔哈赤只好将其囚禁,并处死了他的长子和三子。
有关舒尔哈齐的结局,有说囚禁致死,郁郁而终,也有说被谋杀。不管怎样,都不重要,因为对于建州来讲,他已经变成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在这次变故中,舒尔哈齐的二儿子阿敏也险些被处死,幸亏皇太极求情,再加上他确实也没参与,才幸免于难。
不过,后来羽翼渐丰的阿敏居然也要搞独立,结果被皇太极幽禁致死。有关事情的经过,后面皇太极的章节里我们再细说。
在这里,只想说:
遗传这东西,有时候很可怕。
权力这东西,有时候更可怕。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9-01 19:54:00 +0800 CST  
(6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拜音达里只好硬着头皮来见努尔哈赤,原本编好几个理由,准备狡辩。可当他面对目光如炬的努尔哈赤,顿时不知所措,一股脑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全都吐露出来,并且跪下说:“我受了纳林布禄的欺骗,辜负了您的情意,我现在别无他法,只能斗胆请求您,赐一女与我为妻,我将终身以父汗之礼待您。”

努尔哈赤冷笑道:“怎么个意思?你交不出儿子给我,我还得送个女儿给你做人质?”
拜音达里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又连忙爬起来,边磕头边说:“不敢,不敢,万死不敢,实在是真心请婚,再不敢辜负汗王。”
努尔哈赤看着下面这个懦弱的人,只冷冷的说了四个字:“但愿如此。”
他并不喜欢拜音达里这种人,但仍然同意了他的请求。经过这些年的磨练,努尔哈赤早已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变成如今的老谋深算。他知道,如果拒绝,或者干脆杀了拜音达里,就等于直接将辉发彻底推向叶赫。这么做,虽然出一时之气,但结果并不理想。如今的局面,还要尽可能争取能争取的人。而自己所要做的,只有伺机而动。
果然,拜音达里回去以后,很快又反悔,不肯娶努尔哈赤的女儿。
至于原因,大家也能猜到,纳林布禄又一次出价:除送还叛逃的部众外,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
这样的承诺,在正常人看来,只能用四个字形容,纯属扯淡。
这世上还有更扯淡的事吗?
有,拜音达里居然相信了。
一个人被石头绊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希腊格言
对于这个猪一样的对手,以及他墙头草式的作风,努尔哈赤彻底失去耐心,最终决定亲自出征将其一举歼灭。
这一次,努尔哈赤没有像以往一样,保留原原班人马做傀儡统治,而是将拜音达里和他的家臣全部杀死,并且屠杀了辉发全部有战斗力的士兵,收编了全城百姓。
不为别的,就图个清静。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9-10 20:31:00 +0800 CST  
(6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至此,扈伦四部之中,哈达、辉发已经被努尔哈赤所灭,乌拉基本也被控制,只有叶赫苦苦支撑。
对于这样的情况,大明朝廷难道没有反应吗?
虽然我们前面说过,万历不管事,而且对努尔哈赤持放任态度,但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朝中难免会有“有识之士”出来说两句吧。
事实上,也有人对女真的问题提出过异议,朝廷也派人下去调查,可不知为何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我猜测,有人在其中起了屏蔽作用,使得女真的真实情况反映不到朝廷,而朝廷对女真的政令也无法执行。
那么,谁会这样做呢?
我觉得,不是别人,正是努尔哈赤的“仇人”李成梁。
之前我们说过,李成梁遭到弹劾,离开了辽东。其实,早在几年前,他又被重新启用,已经回到这里。
那么,为什么一直没有提到他呢?
因为他对主角努尔哈赤的事业完全没有阻碍,有点插不上空档出场。
不仅没有阻碍,在潜移默化中,还提供了帮助。这些年,他不遗余力地翦除努尔哈赤周围的威胁,时不时还默默地拉一下偏架。
所以,在仇人两个字上,加了引号。
就在努尔哈赤扫平辉发的前一年,李成梁突然宣布,放弃宽甸六堡(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一带),将那里的六万四千余户居民向内迁移,理由是六堡孤悬难守。
这就奇怪了,最初那里比较荒芜,正因为李成梁的建议,朝廷才从别处迁移人口过去搞建设。经过老百姓开拓耕种,如今人丁兴旺,沃野千里,而且每一堡相当于一处屯兵据点,扼住女真的咽喉。现在却因为一句“难守”,要将数年的建设打水漂,这不可疑吗?
更何况,所谓难守,应该有个前提,就是需要防守,或者说有人要来进攻。辽东是你李成梁的天下,有谁敢来攻?还是知道将来有人要来攻?
细思极恐。
老百姓当然不愿意走,李成梁居然出动大军,进行强拆,发生了很多恶性流血事件。
撤出宽甸六堡,使得大明和女真之间形成地理上的真空地带。
此后,努尔哈赤便在他的独立王国里自由驰骋。
看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想问:why?为什么他要帮助努尔哈赤?
首先,可以排除他怕努尔哈赤。
东风吹,战鼓擂,李成梁同志怕过谁!
之前敢于挑战其威严的,都被他无情地剿灭。
那么,他收了努尔哈赤好处?
答案简直是一定的。
如果说他没有收过努尔哈赤的礼,估计没人相信。可问题是,他应该谁的礼都收过。整个辽东地区的部落首领,大概没有谁敢不给他上贡。即便努尔哈赤给的多点儿,他也没必要区别那么大吧。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9-13 22:24:00 +0800 CST  
(6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上有朝廷纵容,下有李成梁帮衬。
“这一年来,总的说来,高兴的事儿挺多。
身体不错,事业不错,心情也不错……”
就这样,顺利的来到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年景更不错。过完了生日,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努尔哈赤整好五十岁。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此时,努尔哈赤并不知道,他的“天命”也即将到来,会赶在六十岁之前。不过,现在的他,在喜庆之余,想到最多的,还是他的“干儿子”布占泰。
于是,寿辰刚一过,他便派大儿子褚英和侄子阿敏率5000士兵,攻打乌拉部的宜罕山城(今吉林省吉林市东部,临松花江)。该城处于建州进攻乌拉的必经之路,可谓咽喉要道。
按理说,布占泰本该亲自带兵增援,但考虑到褚英等人的战斗力,最终没敢露面。
结果,此战建州大获全胜,斩杀数千人,缴获铠甲三百余副。
当然,按照原定计划,褚英并没有太过深入。只不过想给布占泰一个教训,让他明白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然而,适得其反,布占泰不仅没有领会精神,似乎还犯了精神病。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在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布占泰率兵攻打已属建州的虎尔哈路(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和牡丹江之间的地区)。他以为,这种偏远的地方,努尔哈赤不会太在乎,因此,在太岁头上动点土,也未尝不可。
以他的智商,当然不会理解努尔哈赤的战略布局。
最关键的,对于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努尔哈赤根本不能容忍。
同年,十二月,努尔哈赤率领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等人,亲征乌拉。大军沿着乌拉河一路前进,连克数城,兵锋直指布占泰的老窝。
布占泰再次明白自己并非努尔哈赤的对手,赶紧独自跑来认错。
努尔哈赤气不打一处来,当众宣读了布占泰的种种罪行。
当然,这些所谓罪行,在布占泰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只不过,他现在不敢说,只好唯唯诺诺地答应。不管努尔哈赤说啥,他只会反复说:“我有罪,我该死,望父汗息怒”。
努尔哈赤原本打算一举将乌拉铲平,但看到布占泰的熊样,也没了脾气。痛斥之后,气也出完了,他便撤回部队,打算再给他一次机会。
没想到,等努尔哈赤前脚刚走,布占泰立马变脸,拿两个妻子(努尔哈赤之女穆库什和舒尔哈齐之女额实泰)出气。把她俩当靶子,玩射箭游戏,随后,又将二人囚禁。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9-23 12:21:00 +0800 CST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9-23 12:28:00 +0800 CST  
(6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很快传到努尔哈赤耳朵里。
就事论事,布占泰的行为确实有些过分。即使按今天的标准,也很不道德。一个真正的男人,无论在外面受多大委屈,也不该拿女人撒气。
当然,作为部落领袖,努尔哈赤所考虑的,肯定不止道德的问题。侮辱建州的女人,就等于侮辱建州。
因此,努尔哈赤决定,一定要彻底消灭乌拉。无论布占泰再说什么,也不能心慈手软。
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能相信布占泰那张破嘴。
于是,第二年(公元1613年),正月,努尔哈赤再次亲征乌拉。这次的队伍中,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汗、扬古利……能打的几乎都带上了。
也许有人好奇,为啥没有大儿子褚英。其实也好理解,总得有人留下看家吧,往大了说,叫主持国政。可万万没想到,本来好好的事,却搭上了他的性命。
关于这段故事,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解释,暂且回到征讨乌拉的主线上来。
话说努尔哈赤的部队一路挺进,连续攻克乌拉部数座城寨,很快又杀到乌拉城下。
被逼入绝境的布占泰,只好召集所有部众,打算跟努尔哈赤决一死战。
生死之战,双方都不含糊,交战之时,杀声震天。
努尔哈赤本人亲自冲锋陷阵,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的子侄、将领们也不甘落后,奋勇杀敌。
安费扬古保持一贯的作风,事先准备好装满土的布袋。一声令下,士兵们拼命地往城墙下堆。很快,土堆与城墙几乎持平。安费扬古率领部队冲上城头,攻陷了城池。
布占泰见大势已去,赶紧带领少数护卫逃跑。没想到,半路又遭遇代善截击。布占泰仅以身免,单骑逃往叶赫。
这样一来,乌拉部也算就此覆灭。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9-29 18:28:00 +0800 CST  
(7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关于努尔哈赤收服乌拉的原因,还有另一种说法,为了一个女人。
咋听起来,似乎有点影视剧的套路,没有女人不成戏嘛,就连注定是男人游戏的军事战争片,也非要有个女长官,比如《战狼》。
传说中,让努尔哈赤为之大动干戈的女人,姓叶赫那拉,名字不详,一般我们习惯叫她东哥,或者干脆叫叶赫老女。
因为她几次订婚,都没能顺利完成,等到真正出嫁的时候,年纪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的正常的婚龄,所以称她为“老女”。
大概意思跟现在的“大龄剩女”差不多,事实上并不算老。
东哥是叶赫贝勒布斋的女儿,早期确实被许配给布占泰。当然,属于政治婚姻,其目的在于诱使布占泰参加“联军”,共同讨伐努尔哈赤。那场战争,大家应该也能猜到,就是古勒山大战。至于结果,前面也说过,其中布斋战死、布占泰被俘。
等于说,东哥没了爹,未婚夫也成了阶下囚。
然而,打击并没有到此结束。
不久之后,她接到通知,自己要嫁给努尔哈赤。
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是她的叔叔纳林布禄。理由倒也非常简单,毕竟战败,总要拿出点“诚意”来讨好人家。
得知要嫁给杀父仇人,倔强的东哥死活不同意,并放出话:“谁能杀了努尔哈赤,我就嫁给谁!”这等于说,她不仅单方面撕毁跟努尔哈赤的婚约,还向整个女真部落公开征婚。
勇气可嘉,但也导致自己又一次没结成婚。
那么,有人敢应征吗?
不怕死的人,的确还有。
据说哈达部的孟格布禄率先报名,结果被努尔哈赤收拾了。
还有辉发部的拜音达理,当时不肯娶努尔哈赤的女儿,相传也为了能娶东哥。当然,最终也没成功,因为辉发很快也被灭掉。
实在没办法,东哥又想到了“前任”布占泰,并再次与其订立婚约。
被幸福冲昏头脑的布占泰真的去挑战努尔哈赤的权威,结果造成了前面说的局面:部落被灭,只身逃往叶赫。
可惜,东哥也属于比较现实的女人,并没有嫁给这个“丧家之犬”。最终,她选择了蒙古喀尔喀部的莽古尔岱。不过,这个女人显然命不太好,嫁到蒙古的第二年便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努尔哈赤也征讨了喀尔喀部,不知跟东哥有没有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一个女人的传说,但我个人认为真实程度不高。等于说,努尔哈赤征服海西女真的战争,其实是和女人较劲的过程。
这显然有点太过演义,但我仍然愿意把它写出来,因为一个朋友的建议。
他说:有些传说,虽然不在正史上,但也非常精彩,值得一书。只要事后说明一下,它来自野史或者民间传说即可。
他说的,很有道理。
一直以来,我也相信,所谓正史,只代表官方,不代表真相。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
如果写的不好,权当吃饱了撑的。
最后,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叶赫的这个女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因为当事人承认(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至于说串联了这么多的爱恨情仇,充其量只能算一种猜测。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09-29 18:29:00 +0800 CST  
(7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至于“成熟”的原因,在他看来,大概有三点:
其一,女真地区已经基本统一。原来那个松散的,以挖野菜、抓野味、打劫为谋生手段的农耕群落,经过他多年的努力,已经被改造成思想统一、纪律严明的强大种族。在他的统治范围,除了苟延残喘的叶赫,再无像样儿的反对势力。
努尔哈赤的称号中,“覆育列国”可以直译为“养育各国”。不难看出,他已经把自己看做天下共主了。
其二,完整的军事制度。也就是电视剧常见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八旗。
这里面的“旗”,大概是旗帜的意思。
那么,八旗制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八种旗帜来划分组织的一种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部落早先的“牛录制”基础上改造而来的。
牛录,本来是女真人在长期打猎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临时组织。
很早以前,他们生存的环境,跟现在完全不一样。自然生态没有被大规模的破坏,大片的原始深林里,虎豹豺狼,甚至毒蛇这类的野兽数量肯定比人多。
由于装备落后,在那个时候,打猎肯定不算什么娱乐,甚至还很危险。因此,每次外出打猎,他们总要成群结队,每个家庭或者寨子都会派出一定数目的人。这些本来不太熟悉的人组织到一起,各走各的肯定乱套。一般来说,大伙会选出一个领头的人,给他一支箭,为队伍指明方向。这个领头人称为“牛录额真”,汉语意思为,箭领。
因为属于临时组织,牛录的人数一般也比较随意。少的十几人,多达几百人。
为规范起见,努尔哈赤将每个牛录固定为300人。然后,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也设一个头领,称为“甲喇额真”。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头领为“固山额真”。
实际上,固山的汉语意思就是旗。
最开始,其实只有四个固山,也就是四个旗:红、白、黄、黑四色。后来,大家可能觉得黑色不太吉利。尤其黑、白两旗一同行动的时候,给人感觉好像努尔哈赤出了什么状况一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将黑色改成蓝色。
随着地盘逐步扩大,队伍越来越多,四个旗已经明显不够用。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将原有的四色旗,周围镶上一条边:白、黄、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这样就有了八种不同的旗帜。原有的四旗称为正红旗、正白旗、正黄旗和正蓝旗。后增加的四旗,因为镶了一条边,称为镶红旗、镶白旗、镶黄旗、镶蓝旗。
虽然后来部队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但旗的数目一直没再改变,只有八个,故而八旗制度流传下来。
与此同时,每个甲喇五个牛录的配置也保持不变,这样一来,只能通过调节甲喇的数量来解决规模扩大的问题。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10-04 21:29:00 +0800 CST  
(7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等到入关之后,固山额真又改叫固山章京,汉语译为都统。
这里需要注意,固山额真只是一个旗的管理者,并非拥有者。就好像现在公司里面的职业经理人(CEO)一样,只代表实际拥有者行使权力而已。
八旗真正的拥有者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家里人。
建国之初,作为最高统帅的努尔哈赤自掌两黄旗,二儿子代善掌握两红旗,侄儿阿敏掌握镶蓝旗,五儿子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八儿子皇太极掌握镶白旗,长孙杜度掌握正白旗。
掌旗的这些人,一般称为旗主。
各旗的固山额真,只需要对努尔哈赤和本旗旗主负责。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各旗相对独立,互不干涉内政。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所谓旗主,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整个旗都归他所有。(努尔哈赤除外)
努尔哈赤在封赏的时候,一般会以牛录为单位。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某个贝勒立功,就会被赐予N个牛录。随着时间的累积,某个贝勒在某个旗可能拥有相对多数的牛录,那他自然成为该旗的旗主。比如,代善父子就在两红旗掌握了绝对多数的牛录。
如果把一个旗比作一个股份公司,旗主就相当于董事长。
那么,也可以这样理解,八旗相当于一个大的军事集团,努尔哈赤相当于整个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该集团由八个分公司(八旗)组成,每个分公司又有各自的董事长(旗主)和总经理(固山额真)。八个分公司独立经营,但都要听集团的统一领导。
了解这些,对理解后面汗位争夺的时出现局面,会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人以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一定对比中原王朝落后。也许很多方面的确如此,但显然不包括军事方面。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多次入主中原的原因。按照我们上面的归纳,八旗制度基本已经具备了现代经营的理念。
当然,八旗制并不单是军事制度。因为八旗的士兵“上马出战,下马牧养”,平时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又变成老百姓,还要正常过老百姓自己的日子。在生活中,难免有鸡毛蒜皮的琐事,所以此时各级“额真”又变成地方行政长官,处理这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大事小情。因此,它又变成了一种行政组织。
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相对于大明冗余的官僚体系来说,明显简单高效。
数百年后,思科的总裁约翰·钱伯斯先生,对于类似的现象有句精辟的总结:现代竞争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10-07 21:33:00 +0800 CST  
(7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其三,人才济济。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一个家庭的生产力,主要还体现在人丁兴旺。我们说过,努尔哈赤开枝散叶的能力比较强,光儿子就生了十几个。另外,他还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所以侄子外甥也一大堆。更不用说,所谓的“宁古塔贝勒”所构成的整个大族群了。
当然,单凭数量多也不完全说明问题,关键还看质量。
很幸运,质量也相当不错。
能征善战者,不乏其人。
当时比较突出的有四个,被称为“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前面提到过,努尔哈赤的儿子中,代善是老二,莽古尔泰是老五,皇太极是老八。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前面说过,舒尔哈齐的二儿子。
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四小贝勒”。分别是阿济格(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第六子)。这个时候他们还小,只有阿济格勉强算成年,其他三个只能算幼儿,多铎可能还没断奶。在这里,不妨稍微提一下,经过战火的洗礼,那些“贝勒”们也绝非等闲之辈。
还有很多暂时没提到的,也都不可小觑。此时就连努尔哈赤的孙子辈的杜度,都已经独领一旗,整个家族的能力,可见一斑。
大臣就更不用说,额亦都,何和礼,费英东,安费扬古,扈尔汉,还包括猛人扬古利,精通多国语言文字的额尔德尼等。他们的事迹前面已经介绍过,后面还会继续努力。
还有不少汉人,也加入队伍。
当时最有代表性的,要属佟养性。他本来因为跟努尔哈赤交好,被大明朝廷逮捕。后来,朝廷逼迫他做间谍,打探努尔哈赤的消息。结果,他成了双面间谍。后面我们会提到,努尔哈赤特别擅长谍战工作,跟他的努力不无关系。
后来,佟养性还拉拢整个家族,为努尔哈赤效力。
大概也正因为此,佟氏家族也成为爱新觉罗家族最亲密的伙伴。
总的来说,此时的女真,可谓兵强马壮,人才济济,上下一心。对于努尔哈赤来说,的确是绝佳的时机。
但,这似乎并不是全部。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10-09 22:08:00 +0800 CST  
(7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除了李成梁,还有一个人也死了。当然,这个人对于努尔哈赤选择何时登基来说,算不上至关重要的人物,充其量只能算个牺牲品。
这个人就是褚英。
对于他的死,《实录》中忌讳颇深,“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里根本没有记载,在“清世祖(顺治)实录”才轻描淡写地提到他被处死(置于国法)。
作为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本应该前途无量。虽然女真族没有嫡长子继承的传统,但他骁勇善战,又在乌碣岩大战中立过大功,一直被作为接班人重点培养。
然而,褚英有个缺点,心胸狭隘。
心胸狭隘的人,表面上看着有点狠,睚眦必报。其实,他们的心如玻璃般脆弱,受不了批评。别人稍微说他们两句,甚至有时候无心的言辞,都会令他们会怀恨在心。
这样的人,如果是一个家庭的家长,或者单位的领导,那就会很麻烦。
正因为心态问题,褚英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的弟弟们,还有底下这帮大臣故意跟他过不去。为此,他曾说过:“父汗若死,吾即汗位后,将杀与吾为恶之诸弟、诸大臣”
翻译成白话:等我爹死了,看我不杀了你们这帮跟我不对付的弟弟和大臣们。
类似的话,他总挂在嘴边。
很多时候,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如果将来能够顺利接班,到时候真的杀了这帮人也未尝不可。除了道义上可能受点谴责,别的没毛病。可现在权力还没到手,话先说出来,毛病就大了。
因为最关键的一点,“爹”还没死呢。
不用说皇家,就连普通老百姓家里,这话都特别犯忌讳。不信回家你可以试试,说一句:“爹,等你死了,我如何如何……”看你爹消不消你。
更何况,努尔哈赤不是一般的爹,是大汗,是皇帝。一旦做到这个位置,对于权力的欲望远远大于一切。历史上一桩桩、一件件的血案证明,在皇权面前,什么父子、兄弟、夫妻这些所谓至亲,都可以当狗屁。
就这样,努尔哈赤渐渐的冷落了褚英。
不过,即便权力游戏很残酷,毕竟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尽管努尔哈赤不想再用他,也没有打算对他痛下杀手。
褚英之所以最终落得处死的下场,关键还在那句话上。
别忘了,努尔哈赤只是那句话的间接受害者(感情伤害),它还有直接受害者(生命威胁),就是“诸弟”和“诸大臣”。
在他们看来,如果现在不起来抗争,将来肯定死路一条。如果起来抗争,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努尔哈赤不相信他们,或者偏袒褚英,将他们处死。当人被逼到绝路时,肯定要争一下的,就像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时的那句口号一样:等死!死国可乎!
于是,四贝勒、五大臣等联合上书,弹劾褚英。
这样一来,事情变得棘手。
一面是自己疼爱的大儿子,一面是自己的儿子和出生入死的战友,努尔哈赤该如何选择?
类似的事情,放在普通人家里,几乎无解。作为父母,即便孩子再不争气,做的再过分,都不会真正的放弃他们。如果兄弟姐妹之间不和,父母必定会做“和事老”。毕竟对一个家庭来说,和睦肯定是第一位的。
然而,努尔哈赤不是普通人,他的家庭也不是普通家庭。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家和万事兴”,首先要维护的,是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地位不保,家庭恐怕也难保。
努尔哈赤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最终无可奈何地选择处死褚英。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10-10 21:30:00 +0800 CST  
(7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为了这一天,努尔哈赤已经忍耐了很久。
他暂时放下杀父之仇,结交李成梁;他低声下气的装孙子,让大明朝廷放心;为了内部团结,他甚至牺牲了儿子。
如今,他不仅要跟大明皇帝平起平坐,还要逃回个公道。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大明要出事!
——除最后一句外,版权属于唐代诗人贾岛,特此声明。

当然,努尔哈赤同志不像我这么激动,并没有第一时间进攻大明。
既然已经建国,自然要跟大明决裂。只不过,他还有一些后顾之忧,所以并没有立即宣战。
那么,在大战来临之前,我们让努尔哈赤同志休息一会儿。先来介绍一下另外一些重要的势力,对于今后了解辽东的战局,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除了大明之外,刚刚成立的大金国还有一个邻居,虽说他们不完全算是敌人,但至少不是朋友。对于准备大展拳脚的努尔哈赤来说,它还算一个不小的顾虑。
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他的另一位邻居——蒙古部落。
前面在介绍女真族起源的【引文】中,我们曾说过,蒙古部落最开始也很分散,后来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崛起,不仅完成了自身统一,还逐步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
然而,物极必反,强大蒙古帝国内部出现了裂痕,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将其拆散。忽必烈留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在他看来,元朝皇帝,既是蒙古大汗。然而,不幸的是,其他汗国基本都不这样想,最终,蒙古帝国彻底分裂。
忽必烈的子孙们,已蒙古正统的名义,统治着中原地区。
蒙古贵族本打算从此放弃游牧,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直到,朱元璋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他们安逸的美梦。
朱元璋本来没有名字,代号朱八八,后来给自己改名叫元璋。璋是一种类似于刀形状的玉器,其实朱元璋就是“诛元璋”的谐音,他把自己当成诛灭元朝的锋利玉器。您还别说,这名字改的倒也名副其实,这个“八辈贫农”最终真的刺向了元朝脆弱的心脏。
于是,蒙古人再次被赶回了大漠以北,史称北元。
虽然丢掉中原,但余下的蒙古势力,部众不下百万,一时之间很难被彻底清除。
而且,不甘心失败的蒙古后裔,一直骚扰大明边境,希望重新入主中原。直接导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大明的都城从应天(南京)迁往北京。为了防止蒙古入侵,不惜“天子守国门”。
虽然朱棣决心很大,也起到了一定成效,但有件事他始终无法控制,就是子孙的素质。
他后面的“守门员”不乏昏庸无能之辈,使得蒙古屡次有机会威胁中原,有一次差点连北京城都丢了(明英宗朱祁镇)。
到后期,大明蓟辽地区拥有两位名将,多少缓解尴尬的局面。
前面我们也介绍过,一个土生土长的李成梁,一个外来支援的戚继光。
当努尔哈赤的崛起以后,蒙古与大明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楼主 历史票友康永聪  发布于 2018-10-12 18:18:00 +0800 CST  

楼主:历史票友康永聪

字数:216513

发表时间:2018-07-02 01: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31 08:00:38 +0800 CST

评论数:168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