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后金第一次汗位争夺战的主要人物已经逐一登场,那么,这次汗位争夺战就开始进入白热化的状态(高潮部分),四大贝勒和阿巴亥四母子集团之间围绕大汗宝座(最高权力)的争斗终于开始了。这种通过谋略、实力等手段去夺取权力的行为,我们有一个很通俗的词去形容它---权力角逐与斗争,而它还有一个很专业的名词---权谋(权力的谋划),进而引申了一个专业学科---权谋学。那么权谋学的精髓是什么?我们伟大的毛爷爷又教给我们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他说:“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把敌人搞得少少”,权谋学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各股势力并存的局面下,如何拉拢大部分人或势力支持自己(把朋友搞得多多),并且分化、瓦解敌人势力(把敌人搞得少少),进而获取权力的学问。这场后金汗位争夺战就充分体现了权谋学的智慧,他们这些竞争者谁能够获得大多数势力的支持,谁就能胜出。一开始,四大贝勒并不齐心,他们各自为战,所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都是争夺汗位的候选人,而阿巴亥四母子是一个集体(集团),他们只能派出一个代表参战,争夺汗位宝座,那个人就是年仅21岁的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阿巴亥幕后操纵)。那么,这场汗位争夺战的强有力候选人(俗称大热门选手)基本确定是5个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阿济格,现在再来回顾一次此时八旗旗主的分布情况: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2:00 +0800 CST  
第一势力(阿巴亥四母子):阿济格的镶黄旗(20牛录)和多铎的正黄旗(45牛录),其中该集团以阿巴亥为核心、阿济格是候选人、多尔衮和多铎从旁协助,共65牛录;
第二势力(代善父子):代善的正红旗(25牛录)和代善长子岳托的镶红旗(26牛录),以代善为核心,同时代善也是候选人,共51牛录;
第三势力(阿敏):候选人之一,镶蓝旗,共33牛录;
第四势力(莽古尔泰):候选人之一,正蓝旗,共21牛录;
第五势力(皇太极):候选人之一,正白旗,共18牛录;
第六势力(无旗主):镶白旗,共15牛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2:00 +0800 CST  
前文已经叙述过,这场汗位争夺战归根到底是军事实力的大比拼,单纯从这一点出发,从一开始阿巴亥四母子就占据绝对优势,四大贝勒任意一人都无法与两黄旗抗衡,5位候选人的军事实力情况是:阿济格>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3:00 +0800 CST  
先说皇太极,皇太极在这次汗位争夺战中(面对5位候选人)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讲军事实力,皇太极在五个人里面最弱(垫底);讲资历辈分(论资排辈),皇太极不如他的三位哥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也就是说,如果排队做大汗,也轮不到皇太极;讲德高望重和影响力,皇太极暂时不如二哥代善。因此,皇太极所有条件都有(军事权、行政权、威望、根基等条件),但没有任何一个条件是占绝对优势,是一个优势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候选人。接着是阿济格,阿济格只有唯一一个绝对优势,就是有了一支号称后金“最强战斗力”的私人武装,但只要拥有这个优势就足够了,除了这个以外,根基、辈分、人望、资历、功绩等条件,阿济格均不占优势。最后是代善,代善是综合实力较强的竞争对手,讲军事能力,代善排第二,有一定竞争能力,至于威望、辈分、根基、势力等条件均是代善最高,所以代善综合竞争力最强。然而有着最强军事实力的阿济格、有着最强综合实力的代善均在这场汗位争夺战中失败了,而处于明显弱势的皇太极反而做了后金大汗,在大部分人都不看好皇太极的情况下,历史发生了奇迹。到底代善、阿济格输在哪里?而皇太极又赢在哪里?下文将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3:00 +0800 CST  
为什么上文要把皇太极等三个人单独拿出来做说明呢?因为斗到最后,就剩代善、阿济格、皇太极三个人,那阿敏和莽古尔泰他们将何去何从?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3:00 +0800 CST  
阿敏的考虑 1: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二儿子,当年是通过出卖父亲而投靠努尔哈赤,进而获得努尔哈赤的信任,成为四大贝勒中的“二贝勒”,统领镶蓝旗(33牛录)。虽然论辈分、功劳、地位、根基、势力等条件阿敏也有,但由于阿敏不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支持他当大汗的人肯定不多,毕竟当时努尔哈赤在后金的威望很高,大部分人都希望由努尔哈赤的儿子继位。既然阿敏当大汗的可能性不高,野心勃勃的他现在只考虑一个问题---谁当大汗能够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人都是唯利是图的),所以,阿敏绝对不会选阿济格或者代善,因为他们二人在军事实力上都比阿敏强,阿敏控制不了他们,尤其是阿济格,年纪轻轻就做了旗主,已经引来了阿敏的妒忌,如果阿济格还当了大汗,阿巴亥这个女人就会骑在自己头上,阿敏作为后金国的开国功臣、铁铮铮的汉子能忍受终日受一群无知妇孺指挥的耻辱吗?所以,不能选阿济格和代善。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3:00 +0800 CST  
阿敏的考虑 2:那选谁对阿敏最有利?选最弱的当大汗对阿敏最有利,选个弱的去当“傀儡大汗”,便于阿敏控制,然后阿敏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强迫“傀儡大汗”听从自己的号令,到时候阿敏虽没有“大汗”之名,却有“大汗”之实,在后金一手遮天,对阿敏最有利。比阿敏军事实力弱的只有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但莽古尔泰有“手刃生母”的恶名,胜算也不高,那就选最弱的皇太极吧,他名声好,实力弱,以后皇太极当了“傀儡大汗”后,我阿敏便于控制,而且我在皇太极最艰难、最弱势的时候选他,他一定对我感恩戴德,只要皇太极当了大汗,我阿敏就可以无法无天了。基于上述考虑,阿敏最终选择:退出汗位争夺战,转而支持皇太极继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4:00 +0800 CST  
莽古尔泰的考虑: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五儿子,当年为了取悦努尔哈赤,莽古尔泰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从而获得“手刃生母”的恶名,在后金军政两界大部分人都怕了他,知道他冷血无情,所以人缘不佳,支持率也不怎么高。况且莽古尔泰是个粗人,打仗等体力活他做得很出色,但动脑治国他很多时候要依赖皇太极,莽古尔泰自知做不来,综合考虑下,他也打算退出争夺赛。同理,他也在考虑一个问题,谁当大汗对自己最有利?莽古尔泰绝对不会选阿济格、代善和阿敏,因为他们三人军事实力都比莽古尔泰强,莽古尔泰欺负不了,而且莽古尔泰也妒忌阿巴亥四母子不劳而获夺得两黄旗,也不愿意被一个女人、三个幼童骑在头上。那谁最好欺负呢?当然是最弱的皇太极,选最弱的皇太极当大汗,莽古尔泰同样可以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控制皇太极,对莽古尔泰最有利。莽古尔泰最终选择:退出汗位争夺战,转而选择皇太极继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4:00 +0800 CST  
现在就剩下阿济格、皇太极、代善三个候选人,他们各自军事势力排名如下:
第一势力(皇太极势力):皇太极的正白旗(18牛录)、阿敏的镶蓝旗(33牛录)以及莽古尔泰的正蓝旗(21牛录),以皇太极为核心和候选人,共72牛录;
第二势力(阿巴亥四母子):阿济格的镶黄旗(20牛录)和多铎的正黄旗(45牛录),其中阿巴亥是核心,阿济格是候选人,共65牛录;
第三势力(代善父子):代善的正红旗(25牛录)和代善长子岳托的镶红旗(26牛录),以代善为核心和候选人,共51牛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4:00 +0800 CST  
除了镶白旗暂无旗主、忽略不计外,其余七支旗均分配到三股势力之中。历史就是那么有趣,弱有时候也是一种优势,皇太极因弱得福,因弱而强,得到了莽古尔泰和阿敏两个爪牙的支持,进而跻身第一军事势力。到目前为止,皇太极势力(72牛录)在人数上稍占上风,但考虑到两黄旗的战斗力强悍,并不一定输给皇太极势力,因此,皇太极势力(72牛录)和阿巴亥四母子集团(65牛录)目前不相伯仲、旗鼓相当,陷入了相持不下的局面。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4:00 +0800 CST  
此时排在第三势力的代善,有三个选择:继续竞选、支持皇太极、支持阿济格。代善选择继续竞选的话,这种僵局将持续下去;但若果代善退出竞选,转而支持阿济格或者皇太极的话,那么代善这一票是关键一票,代善倒向阿济格,则阿巴亥集团获得绝对军事优势而胜出,同理,代善倒向皇太极,则皇太极集团获得绝对军事优势而胜出。正因为代善的选择是整场比赛胜负的关键,因此,阿巴亥集团和皇太极集团都利用各种手段拉拢代善,希望代善能站在自己一方,那么代善将如何选择?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5:00 +0800 CST  
第七节后记今天补上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7:03:00 +0800 CST  
细说多尔衮一生(第七节)后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17:43:00 +0800 CST  
第七节开始,第一次汗位争夺战正式打响。在汗位争夺战初期,皇太极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劣势太多。在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五个人当中,皇太极军事实力最弱,资历和辈分倒数第二(仅比阿济格强),一句话说就是皇太极的竞争实力太弱了。然而,“弱可为强,强可变弱,物极必反,亘古不变”,皇太极因弱得福,反而得到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两蓝旗支持,以微弱的优势压住阿巴亥四母子集团,成为第一军事势力,此时阿巴亥四母子集团和皇太极集团(爪牙是阿敏和莽古尔泰)的斗争进入白热化。从第四节到第六节的后记中,主要介绍了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激烈情况及其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秦到清),并由此引申了新的话题---皇太极的政治改革对清兵入关的重要意义,本节后记将继续围绕皇太极的政治改革进行论述,并提供更多的历史素材,让各位清楚地认识到,这场让后金国实现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的改革对整个大清国的未来发展产生着怎样的深远影响(三转型包括从畜牧业经济转型为农业经济、从分散的联邦政治制转型为高度集权的君主政治制、从奴隶制社会转型为封建社会,这三个转型,全是满清贵族向汉族文化学习的结果,都是在皇太极的政治改革中完成,日后会在皇太极统治时期(政治篇)中详细介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17:44:00 +0800 CST  
上一节后记中已经提到,努尔哈赤统治时期,一直打算走旧路---用简单分工的个体户模式继续领导和发展后金国,但到了皇太极统治时期,皇太极决定走新路---抛弃个体户管理模式,用先进的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去领导后金国发展,为清兵入关,进而接管明朝留下来的上市公司(中原大地)做好准备。但是后金国(后来的清朝)立国时间短,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且当时的满族勇猛有余而文化底蕴、知识储备不足,无法通过满族自身去创造一套全新的、行之有效的上市公司管理模式,那怎么办呢?只能向其他民族借鉴先进经验了,后金国的邻国---明朝就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上市公司,而且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上市公司(中原大地)管理模式,后金国只要把明朝的文化、政治等制度运用到自身当中,就可以拥有先进的管理手段,让后金国在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管理等)实现最全面、最彻底的转型升级(把清朝变成一个翻版的明朝),为下一步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做好准备。于是,在皇太极统治时期,便掀起了一场以学习明朝的文化、政治等制度为主的封建化(汉族化)改革。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17:48:00 +0800 CST  
所谓后金国的封建化(汉族化)改革,就是指通过学习汉人(明朝)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最终把后金国从一个落后的奴隶国家蜕变成一个像明朝一样的封建国家。封建化的标准(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封建社会)至少要看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行政机构的设置呈现合理化、专职化、制衡化、协同化的布局、实现军政系统分离;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等内容作为意识上的主要形态,当以上内容慢慢融入一个国家的时候,社会就会向封建帝国的形态实现转变,换句话说,皇太极要把大清国从努尔哈赤时期的奴隶、畜牧业、联邦式的落后国家变成一个地主、农业、高度集权的封建帝国(大清帝国)。尽管皇太极在改革初期,满族大臣都有着和努尔哈赤一样的思想(走旧路),改革阻力很大,但皇太极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最终还是把大清国引上了封建化、汉族化的道路。1636年,皇太极把国号从“后金”改为“大清”,仿效明朝,设立内阁和六部,在中央行政体系上实现“皇帝(内阁协助)---六部”的管理模式,从此,大清国大规模地照搬明朝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政治改革进入了高潮部分。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17:48:00 +0800 CST  
有人会提出质疑,皇太极如果真的重视汉人的话,那他为什么要对汉人犯下如此沉重的杀戮罪孽?这里面有一个误区,皇太极重视的是汉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先进制度,而不是重视汉人本身。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区别对待:一方面,皇太极不遗余力地提拔有治国能力的汉人做官,让他们身居要职,利用汉官去实现大清国的封建化改革;另一方面,汉族人口众多,满族人口较少,皇太极深怕控制不了汉人,所以利用屠杀来削弱汉族力量,进而加强对汉人的控制力度,但不论是利用汉人去改造大清国,还是削弱汉人力量去加强管理,皇太极的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巩固满族集团利益和维护统治,这里面并不存在矛盾(只不过在手段上,皇太极用了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做法)。就好比如我前面介绍的皇权与相权的复杂斗争一样,皇帝为了处理政务,离不开相权(丞相)的帮忙,但又惧怕相权坐大而打压相权,用而不能尽用,充分体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巨大矛盾,同理,皇太极重用汉人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反过来又担心汉族人多而无法控制,进而削弱其力量,道理是相通的,并无冲突,其本质只有一个---维护统治。对汉人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不仅仅是皇太极一个,随后执掌政权的多尔衮用了与皇太极一模一样的手段,清兵入关主要是由多尔衮领导,入关之后单是一个扬州十日就至少80万汉人被杀戮,简直丧尽天良;但另一方面,多尔衮保留了皇太极时期学习明朝的所有政治制度,使大清国的封建化得以保存下来,继续发展,本质上也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17:48:00 +0800 CST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对比。努尔哈赤对大清国(后金)的贡献主要在军事上,利用其优秀的军事才能,让大清国获得了第一块战略根据地---东北地区。努尔哈赤是一个出色的开拓者,不断扩大后金的规模,但攻下来的土地不是放在一边就可以的,是需要治理土地和消化土地,但处理政务(治理民生)就成了努尔哈赤的短板。努尔哈赤最怕的就是繁琐的政务,他曾一度把国政交给大儿子褚英和弟弟舒尔哈齐负责,让他们二人实现“一人监国”,但这样做反而坐大了褚英和舒尔哈齐的势力,以至于二人先后背叛了努尔哈赤。经此教训,努尔哈赤把政务交给了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共同负责,从“一人监国”变成了“四人监国”,让四人互相掣肘,维持均势,也因此维护了稳定。努尔哈赤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军事上,对于政务并不是十分理解,加上努尔哈赤以满族优越感自居,认为满族高于其他民族,盲目自大下,看不到满族的缺点,自然也不会有向汉人学习,进而改进本民族的欲望,因此在为政理念上,努尔哈赤倾向于保持满族本色(走旧路)去领导后金国发展。我认为,努尔哈赤有入主中原的野心,但没有入主中原的政治远见,如果当初不是皇太极继位大汗,而是一个有着与努尔哈赤同样的为政理念的人继位大汗,我想即使后来清兵能入关,也会像元朝一样,统治中原不到100年就退回去了,所以,历史选择皇太极是正确的。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17:48:00 +0800 CST  
皇太极对大清国的贡献主要在政治上,努尔哈赤在前线不断开疆扩土,皇太极在后方负责打理,维护后方稳定,并且在稳定国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版图,成功地运用政治改革把大清国转型为一个封建社会(俗称明朝的翻版)。皇太极政治上的成就固然出色,但军事上的功绩也是非常大,甚至一些军事行动连努尔哈赤都不敢做的,皇太极都做了,例如向西借道蒙古,南越长城入侵明朝关内地区(北京为首的华北地区);另外,皇太极领导的松锦战役中,清军夺取锦州,全占东北(实现了努尔哈赤一直以来的最大心愿),使明朝在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仅剩宁远一座孤城,为下一步清兵入关、抢夺中原做好准备。因此,皇太极文治(政治)武功(军事)同样出色,是一个稳重、成熟的守成者。皇太极是后金国里面少有的能理性地、清晰地分析出满、汉两族存在着巨大差距的有为君主,并虚心向汉人学习,让满族快速成长起来,并让满族政权逐步拥有了管理上市公司(中原大地)的能力。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17:49:00 +0800 CST  
皇太极继位初期,军事实力最弱,受到了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的军事威胁,做了一个傀儡大汗。但偏偏三大贝勒和努尔哈赤一样,认定满族优越于其他民族,不肯学习明朝的文化、制度,使皇太极的封建化改革无法进行下去。就在此时,多尔衮进入了皇太极视野,多尔衮不仅联合了皇太极,逐步铲除了三大贝勒势力,而且在推行封建化改革方面,多尔衮是全力支持皇太极,得到了皇太极的绝对信任。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但他并没有推翻封建化带来的成果,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化政权,让清朝在封建化道路上得以延续,可见,多尔衮对皇太极政治改革的支持更多是出自于真心,而不仅仅是为了奉承。总的来说,皇太极与多尔衮算得上志同道合,所以多尔衮才会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平步青云,如果没有了第一次汗位争夺战的冲突以及阿巴亥的死,造成两人之间不可磨灭的间隙,我想皇太极和多尔衮绝对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兄弟。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17:49: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