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2、努尔哈赤打算把后金国托付给阿济格三兄弟让四大贝勒很不服气。从努尔哈赤年代,两黄旗就是大汗亲兵的标志,尽管努尔哈赤生前并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但努尔哈赤把象征大汗亲兵的两黄旗交给阿济格三兄弟,也就表明后金国的大汗宝座将会从阿济格三兄弟中选出来,这一点四大贝勒是心知肚明(努尔哈赤打算把汗位传给阿济格三兄弟的其中一人),所以四大贝勒更不服气。四大贝勒掌握后金的军政大权,在后金军政两界都是有威望、有势力、有地位、有实权的人,他们在后金根基稳固。反观阿巴亥四母子,阿巴亥虽然是努尔哈赤生前的大红人,但努尔哈赤不喜欢“后宫涉政”,所以阿巴亥一直在努尔哈赤身后,无法插足军政两界,而三个幼子年纪太小、资历太浅,既无打仗军功,也无治国的经验,所以三幼子在后金军政两界的威望、影响力都不高,假如当时三个幼子做了大汗,我想很多人对阿巴亥四母子能否带领后金继续发展壮大是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阿巴亥四母子在后金的根基不足(虽然他们是暴发户,一夜之间拿到了最强军队,但除了军队一无所有)。然而,努尔哈赤要把大汗之位交托给没人望、没资历、没军功、没势力、年纪轻、根基不稳的三个幼子,四大贝勒怎样想都是不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8:00 +0800 CST  
从汗位争夺战的初期开始,四大贝勒就站到了阿巴亥四母子集团的对立面,这不仅仅是因为努尔哈赤晚年极度偏心的行为(把两黄旗给了阿济格三幼子)引来四大贝勒及其他兄弟姐妹的妒忌,而且阿巴亥四母子集团本身就与四大贝勒矛盾重重,恩怨太多。首先,阿巴亥和代善有矛盾:上文已经提到,因为一个盒饭,代善被努尔哈赤处罚和面壁思过,这件事情上,代善是埋怨阿巴亥,所以这件事之后,代善就很少与阿巴亥交流;然后,皇太极与阿济格也有矛盾: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生的三个幼子宠爱有加,甚至到了纵容的地步,皇太极的小妾因为见到阿济格不行礼,被努尔哈赤知道了,努尔哈赤逼着皇太极与小妾离婚,这种无法无天的纵容,让皇太极对阿济格产生严重反感。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8:00 +0800 CST  
现在再来看一看八旗旗主分布的最新情况:
第一势力(阿巴亥四母子):阿济格的镶黄旗(20牛录)和多铎的正黄旗(45牛录),其中以阿巴亥为核心(子听母),多尔衮依附在哥哥和弟弟的部队里,共65牛录;
第二势力(代善父子):代善的正红旗(25牛录)和代善儿子岳托的镶红旗(26牛录),以代善为核心(子听父),共51牛录;
第三势力(阿敏):镶蓝旗,共33牛录;
第四势力(莽古尔泰):正蓝旗,共21牛录;
第五势力(皇太极):正白旗,共18牛录;
第六势力(无旗主):镶白旗,共15牛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8:00 +0800 CST  
就这样,因努尔哈赤晚年的一个举动,多尔衮被卷入了这场汗位争夺战中。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9:00 +0800 CST  
第五节后记下午更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50:00 +0800 CST  
细说多尔衮一生(第五节)后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5:11:00 +0800 CST  
第五节主要交代了努尔哈赤晚年把正黄旗(45牛录)和镶黄旗(20牛录)转交给阿巴亥四母子的过程。努尔哈赤晚年的一个偏心行为,让阿巴亥四母子获得了后金国号称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两黄旗,成为第一军事势力,正式加入到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之中。四大贝勒都是依靠军功、政绩,一步步发展起来,在后金军政两界有资历、有威望、有势力、有功劳,属于根基稳固型。反观阿巴亥四母子,都是属于年轻且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几乎没有插足过后金军政两界的人,她们没军功、没政绩、没人望(朝中大臣对她们不熟,对于她们能否带领后金继续发展壮大,持观望态度)、没势力、资历浅,除了拥有一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暴发户)外,毫无其他优势,属于典型的根基不稳型。但根据“枪杆子(军事)里出政权”的原则,有了军队就等于有了一切,阿巴亥四母子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依靠军队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威望和势力,所以,阿巴亥四母子集团在这次汗位争夺战中还是拥有相当强的优势,这种优势让四大贝勒均感到不安和威胁。本节后记要延续第四节后记的内容,说一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皇权)是如何对待相权的(隋唐到元):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5:11:00 +0800 CST  
5、隋唐时期:进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最终取代了“三公九卿制”,成为新的中央政治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称为宰相(相权),下设吏、户、礼、兵、工、刑六部(六部直接由尚书省统辖),形成“皇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六部(由尚书省直接管辖)”的垂直行政管理模式。现在来说一说“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对于每一件国家大事所产生的问题,首先由中书省起草解决办法的文章(起草诏令),然后把文章交给皇帝和门下省审核(封驳审议),皇帝和门下省同意了文章内容后,再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对文章提到的解决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毕竟天马行空的措施,无法执行),认为可行后,由尚书省和六部根据文章提供的解决措施共同执行(负责执行,所以六部直接归尚书省管辖)。在这个过程中可谓一环扣一环:没有中书省的起草文章,就没有后面皇帝和门下省的审批文件;中书省起草文章之后,不仅要经过门下省和皇帝的同意,还要被尚书省认定可以执行,这件事才会交给六部去具体落实,也就是说,一件国家大事至少要由中书省、皇帝、门下省、尚书省四者共同决定,在走流程的过程中,他们四者任意一方持反对意见,都要把文章退回中书省,重新起草意见。西汉时,汉武帝把三公(相权)的决策权收归皇帝(皇权)所有,但到了相对开明的大唐皇朝,皇帝又一次把决策权赋予给了三省长官(相权)。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5:11:00 +0800 CST  
三省六部制的优劣点。优点:三省六部制由皇帝、中书、门下、尚书四者共同决定国家大事,让四者互相制约、互相监督、无法一家独大、防止相权坐大、取得均势平衡,维护了稳定以及巩固了皇权。缺点:如此复杂的行政管理流程,必然导致一个问题---行政效率低下(俗称“办事难”),所以任何事物都是有得必有失,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是完美的,总有优缺点可以比较。举个例子,一个群众去办事,先要到中书省起草文件,然后拿着文件到门下省和皇帝那里盖章,还要去尚书省那里进行文件的可行性分析,完了之后还要拿着盖有各部门公章的文件交给六部,这才算完成整个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任意一个部门出现不同意的情况,群众又要回到中书省重新起草文件,重新跑一次流程,但人与人之间总会有意见分歧,可能第一次跑流程的时候门下省不同意了,第二次跑流程的时候可能是尚书省不同意了,其最终结果就会变成人民群众以前常说的:“跑了无数个部门,盖了无数个章,事情非常艰难地才办成或者直接办不成,行政效率低下。”三省六部制在维护皇权、维护统治方面确实是有利的,但行政效率方面确实不敢恭维。从秦始皇开始建立起的中央制度---“三公九卿制”,历经西汉、东汉,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汉武帝时期建立的中朝机构,历经东汉、南北朝发展,逐渐演变成尚书台---尚书省---“三省六部制”。到了隋唐年间,“三省六部制”正式取代了“三公九卿制”,成为新的中央政治体制。“三省六部制”不仅在隋唐被广泛应用,而且一直为后世(宋、元、明、清)所仿效,奠定了宋、元、明、清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态。但宋元明清也不是完全照搬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而是在唐朝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和调整。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5:11:00 +0800 CST  
6、宋朝时期:唐朝在唐玄宗的领导下,达到鼎盛,但到同一时间,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当时的大唐疆土周边,存在着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强国,为了守卫唐朝疆土,唐玄宗不断加强唐朝边境的将领(节度使)的军事实力,造成地方军事实力过大的现象。最终,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节度使进攻唐朝中央所在地---长安(即今天陕西省西安市),引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地方反抗中央)。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了,但唐朝中央再也没能力控制节度使(没能力控制地方),在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里面,各节度使凭借军事实力,划地为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于是,历史便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军阀混乱割据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用武力击败其他割据政权,重新统一了国家,结束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北宋。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5:12:00 +0800 CST  
宋朝建立后,在中央政治制度上沿用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但宋朝并不是照搬唐朝,而是在唐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和调整,尤其是鉴于唐末军事将领权力过大造成混乱割据的局面,因此,宋朝在制约军权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的。宋太祖赵匡胤从“权(政治)”、“钱(财政)”、“兵(军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在行政方面:宋朝鉴于三省的行政流程过于繁琐,于是加强了中书省的权力(长官是宰相,很多事务不再经三省审核,直接由中书省审批),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这就是“权”的改革;同时,宋朝认识到财政(钱)的重要作用,每一项活动离开钱都是办不成的,为了控制中央和地方财政,用财权(钱)来制约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防止地方坐大而产生异动行为(军事行动需要钱),宋朝用户部、度支、盐铁(合称三司)这三个部门单独负责财政工作,直接对皇帝负责,并加强财政的监督力度,这是“钱”的改革(这就是为何国税、地税系统都是由中央垂直管理的原因,向宋朝学习)。军事方面:宋朝创造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军事制度,由枢密院和三衙负责军事,三衙统领军队却无法调动军队,枢密院可以调动军队却不能统领军队,宋朝实现在军事上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加强了对各军事将领权力(军权)的制约,这是“兵”的改革。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5:12:00 +0800 CST  
中书省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中书省负责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两个系统互不统属(军政分离),这些都是由秦始皇时代就流传下来,所以,有句话叫做“千年尤行秦制度”(意思是,秦国都灭亡了千年,但秦朝的制度却一直为后世所仿效)。通过这些改革,宋朝确实非常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统治。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5:12:00 +0800 CST  
7、元朝时期:元朝是蒙古族创立的大帝国,是一个“会马上打天下,但不会下马治天下”的政权。蒙古人豪爽奔放,不像中原人迂回曲折,当时元朝统治者也是借鉴了宋朝的三省六部制,但性格直爽的蒙古人认为三省的行政流程过于复杂,效率低下,于是废三省,设一省(中书省),中书省设左右丞相管理政务,最终形成了“皇帝---丞相---六部”的管理模式。一省六部制确实提高了行政效率,元朝不愧是“简政放权”的积极推动者,但这也造成另一个问题---相权过大。一省制下,丞相(相权)权力过大,元朝末年,经常出现丞相权力过重而架空皇帝的情况。这种由“三省六部制”演变过来的政治制度,进入明清之后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请留意下一节后记(未完,待续)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5:12:00 +0800 CST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6:01:00 +0800 CST  
多尔衮的一生(6)---第一次夺汗位失败之谜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1:00 +0800 CST  
现在基本可以确定,第一次后金国汗位争夺战的候选人主要由四大贝勒(拥有行政权和军事权)和阿巴亥四母子集团(拥有后金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组成。从牌面上来看,四大贝勒在后金军政两界经营已久,早就有自己的心腹和势力,早期出色的治国、打仗能力,早就为四大贝勒带来很高的人望和影响力,支持者甚众,而且四大贝勒在努尔哈赤的众儿子当中,均是年长的哥哥,辈分较高。因此,四大贝勒不论从辈分、资历、威望、功绩、能力、势力、关系、人脉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强的竞争实力,属于典型的根基稳固型。反观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幼子,在努尔哈赤众儿子当中均属于年轻的弟弟,辈分较低,且母子四人毫无打仗、治国经验,能力暂时没有充分显露于人前,没军功、没政绩、没行政职务,没有在军政两界形成自己的势力,他们只是依靠一个女人(阿巴亥)进而获得了战斗力最强的两黄旗(典型的暴发户,除了军队一无所有),甚至连两黄旗里面,一开始都有不少人对阿巴亥四母子的领导力表示怀疑,他们四母子人望不足、影响力不大,属于典型的根基不稳型。从后金军政两界的根基来看,阿巴亥四母子远远不是四大贝勒的对手。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2:00 +0800 CST  
然而,伟大的毛爷爷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枪杆子里(军事)出政权(行政)”,有了军队就可以直接动用武力获得权力(用最直接、最原始、最暴力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有熟悉历史的朋友,你就会发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可以下放司法权、行政权等权力,唯独军权不能放,那是因为有了军权,你的位置才能巩固。因此,这场汗位争夺战虽然是以政治、军事作为评判标准,但归根到底(本质上)还是军事实力的大比拼,在他们这些候选人当中,谁能够获得绝大多数的军队支持,谁就能用强大武力荣登大汗宝座(既然努尔哈赤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那么要解决大汗宝座的争端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实力、用武力说话)。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巴亥母子从一开始就有着绝对优势,因为阿巴亥母子手上握有后金国最强战斗力的两黄旗,四大贝勒任意一人都无法和两黄旗抗衡,威胁性巨大,阿巴亥四母子这一优势是四大贝勒不能比的,也是最致命的。现在来介绍一下四大贝勒和阿巴亥四母子集团的人员基本情况,首先介绍的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3:00 +0800 CST  
1、代善:努尔哈赤的二儿子,四大贝勒之首,人称“大贝勒”。自从努尔哈赤大儿子褚英因反叛被杀后,代善这个二哥就成了努尔哈赤所有儿女当中的大哥哥,现在努尔哈赤突然离世,那么根据“长兄为父”的原则,代善就成了整个爱新觉罗家族的族长,辈分高,手握军政大权,是汗位争夺战中很有实力的一位候选人。其实褚英之后,代善曾被努尔哈赤立为太子,最终因虐子事件(后文详细介绍)被废太子之位,又因与阿巴亥纠缠不清的关系而失去了努尔哈赤的信任,进而埋怨阿巴亥。努尔哈赤去世时,代善步入中年,43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4:00 +0800 CST  
2、阿敏:阿敏不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而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二儿子,四大贝勒排第二,人称“二贝勒”。当年舒尔哈齐反叛努尔哈赤,兄弟相残,阿敏通过出卖自己父亲(舒尔哈齐),投靠了努尔哈赤,进而获得努尔哈赤的信任(尤其在舒尔哈齐被囚禁后,阿敏完全倒向努尔哈赤一方)。简单来说,阿敏通过出卖亲人来取悦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不仅不认为阿敏背叛父亲是大逆不道,反而认为阿敏对自己是忠心耿耿,给阿敏高官厚禄,统领镶蓝旗。努尔哈赤去世时,阿敏40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5:00 +0800 CST  
3、莽古尔泰: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五儿子,四大贝勒中排第三,人称“三贝勒”。莽古尔泰的母亲原本是努尔哈赤的大老婆,但由于夫妻感情不好,经常吵架,最终离婚收场。这本来是努尔哈赤夫妻之间的事情,但莽古尔泰为了取悦努尔哈赤,亲手杀死自己母亲给努尔哈赤出气。从此,莽古尔泰就获得了“手刃生母”的恶名,但努尔哈赤同样不认为莽古尔泰大逆不道,反而觉得他对自己忠心耿耿,加上莽古尔泰打仗英勇,屡立战功(粗人一个),于是,努尔哈赤把他提到“四大贝勒”的位置上,统领正蓝旗。努尔哈赤去世时,莽古尔泰39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5: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