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4、皇太极:努尔哈赤八儿子,四大贝勒排在最末(排第四),人称“四贝勒”。皇太极的生母是海西女真族的叶赫那拉人(后世慈禧太后也是叶赫那拉人)。当时,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部落交恶,经常打仗,皇太极的生母夹在夫君和娘家人之间,两面不是人,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因病离世。皇太极同样有着幼年丧母的悲痛经历,但生活的苦难让皇太极磨练出独立、沉稳、老练、心思细密、谨慎的性格,这对于他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由于皇太极出色的治国、军事手段而得到了努尔哈赤的赏识,被提到“四大贝勒”位置上,统领正白旗。在四大贝勒里面,皇太极是四个人中年纪最小、辈分最低的一个(但和阿济格三幼子比,皇太极辈分高),努尔哈赤去世时,皇太极34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5:00 +0800 CST  
现在再来看看阿巴亥四母子的基本情况,本人按照阿巴亥四母子对四大贝勒的威胁程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和介绍:
1、威胁最大(排第一)的是阿巴亥: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宠爱的女人,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老婆,努尔哈赤去世时,阿巴亥36岁(多年轻)。为什么说阿巴亥的威胁最大?首先,阿巴亥是整个阿巴亥四母子集团的核心人物,因为有母亲的存在,阿济格三个幼子才能团结一致(子听母),假设有一天母亲不在了,三个幼子未必就团结一致,所以,阿巴亥是整个集团的首领;其次,该集团与四大贝勒斗争的时候,由于阿济格三幼子年纪轻,讲权谋、心计肯定不是四大贝勒的对手,主要还是依靠阿巴亥出谋划策,对付四大贝勒,因此,阿巴亥是整个集团的头脑;最后,阿巴亥四母子一旦成功夺取汗位,不管三幼子谁当大汗,阿巴亥都可以利用后金太后的地位垂帘听政,插足后金军政两界,成为真正的幕后操纵者。因此,阿巴亥对四大贝勒的威胁最大。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5:00 +0800 CST  
2、威胁排第二的是阿济格: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努尔哈赤去世时,阿济格21岁。很多历史著作、论坛里面都夸大了多尔衮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如果当时阿巴亥集团成功夺位,多尔衮就会当大汗,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阿巴亥集团成功的话,会当大汗的是阿济格(而不是多尔衮),那是因为:阿济格此时已经21岁,相对于两个只有10多岁(多尔衮和多铎)的弟弟来说,阿济格是三兄弟里面唯一具有成年人思维的人,由阿济格当大汗更服众、更稳定。其次阿济格有镶黄旗,是努尔哈赤生前最爱的儿子,而多尔衮连旗主都不是,只能依附在自家兄弟的部队里。因此,不论从辈分、年纪、军事实力来看,一旦阿巴亥集团成功夺取汗位,做大汗的是阿济格,威胁甚大。但正所谓“慈父多败儿”,努尔哈赤太溺爱阿济格,阿济格早期的路太顺,从而让阿济格逐步形成任性、说话不经大脑、冲动、暴躁等性格缺憾,并不是当大汗的最佳人选。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5:00 +0800 CST  
3、威胁排第三的是多铎:多铎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的弟弟。努尔哈赤去世时,多铎才12岁,却掌握了后金最强军队---正黄旗。八旗之中战斗力最强的是两黄旗,而两黄旗之中又以正黄旗(45牛录)为最强,正黄旗虽是一旗的番号,但已经有着两支旗的人数规模,且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战斗力非常强悍。多铎虽然年幼,但手拿最强的正黄旗,威胁也不容忽视。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6:00 +0800 CST  
4、最没有威胁(威胁排第四)的是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三兄弟里面排中间,努尔哈赤去世时,才14岁。多尔衮年幼、又不是旗主(无军队)、无军功、无政绩、无人望、无影响力,竞争力不如阿济格,所以多尔衮对四大贝勒的威胁反而是最小,和四大贝勒的冲突也是最低。很多史书夸大了多尔衮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的作用,都是因为后来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位高权重,进而巴结、奉承多尔衮而说出来的无稽之谈。更准确来说,此时的多尔衮只是被迫(被动地)卷入汗位争夺战中,因为阿巴亥集团和四大贝勒集团的对立,多尔衮只能站在母亲和自家兄弟的阵型,走到了四大贝勒的敌对面。然而多尔衮此时无任何优势(还不如弟弟多铎),无法对四大贝勒构成威胁,因此,多尔衮与四大贝勒间的冲突最小。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6:00 +0800 CST  
阿巴亥四母子对四大贝勒的威胁程度:阿巴亥>阿济格>多铎>多尔衮,实际上主要是阿巴亥和阿济格正面与四大贝勒抗衡,而两个幼弟(多尔衮和多铎)从旁协助。当然,阿巴亥集团如果胜利了,对多尔衮是有好处的,到时候他母亲阿巴亥做了太后,哥哥阿济格做了大汗,多尔衮就等于在努尔哈赤(旧靠山)死后找到了新的靠山(母兄),继续在母兄保护下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一旦阿巴亥集团失败了,四大贝勒继承汗位,多尔衮将失去靠山,从此过着寄人篱下、靠自己的生活。那么,这场汗位争夺战最后结果会如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6:00 +0800 CST  
第六节后记晚上前更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07:58:00 +0800 CST  
细说多尔衮一生(第六节)后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7:00 +0800 CST  
第六节主要介绍了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8个重要人物(阿巴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基本情况、作用和地位,以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下文更深层次去分析做好铺垫。本节后记也延续了第五节后记的内容,分析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皇权)是如何对待相权的(明到清):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7:00 +0800 CST  
8、明朝时期: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统治中原后,蒙古人沿袭了宋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但让蒙古人不明白的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何要用三四个部门一起决定?原本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事情,却偏偏要让三四个部门共同去做,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为何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蒙古人看不懂。因此,爽直的蒙古人决定废三省,设一省(中书省),中书省设左右丞相负责政务,形成了“皇帝---丞相---六部”管理模式,把行政流程简单化(蒙古人最终选择了简单的事情简单化)。一省六部制确实简化的行政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但同时造成另一个问题---丞相(相权)权力过大,这直接导致了元末丞相权力过重,进而架空皇帝的现象频繁出现,到了这个时候,蒙古人彻底明白到中原人为何要用三省去牵制相权了,但为时已晚,相权已经坐大,而元朝也紧接着灭亡,蒙古人也只能在灭国之恨的后悔中去反思一省制带来的恶果了。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7:00 +0800 CST  
接下来,轮到明朝登上了历史舞台,我之所以把明清单独用一节后记去说,是因为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本文(多尔衮的一生)有着非常紧密、非常重要的联系,只有深刻体会了这一节后记的内容,才能深刻地明白到皇太极统治时期,对后金国的汉族化改革有着怎样的生死攸关的意义。元朝的残暴统治以及民族歧视政策,最终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的部队就是农民军中的一支。朱元璋起兵于江淮地区,西灭陈友谅、东吞张士诚,逐步统一了长江以南地区,随后朱元璋以徐达、常遇春为帅,派大军向北渡过长江,攻下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把蒙古人赶回老巢---漠北地区。就这样,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7:00 +0800 CST  
明朝建立初期,沿袭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建立起“皇帝---丞相---六部”的政治制度。鉴于元末丞相权力过大、屡屡出现架空皇权的现象,加上朱元璋本人疑心重,使皇权与相权(丞相)之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猜疑。朱元璋早年困苦,家里穷,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好不容易当上起义军领袖,击败群雄,坐上皇帝宝座,过上美好生活(从草根变皇帝),因此,朱元璋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非常害怕别人抢了他的位置(皇帝),抢走他的美好生活(对他不利),尤其放心不下权力甚大的丞相,以至于把丞相看成假想敌,整天担惊受怕、患得患失、夜不能寐。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再也无法忍受整天担惊受怕的日子,他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以此为理由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管六部,形成了“皇帝---六部”的行政管理模式。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7:00 +0800 CST  
为了清楚说明朱元璋废丞相的意义,我以上市公司的营运模式做一个生动比喻。如果把明朝比作一间上市公司,那么朱元璋就是董事会里面的董事长,丞相就是总经理,总经理下面设有人事部、财务部之类的部门就是六部。一般来说,由于上市公司涉及的面广,而且业务量大,董事长是不直接参与公司营运,而是由总经理去负责管理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董事长既可以保持高位,也不用为繁琐的事务日夜操劳。但某一天,董事长不信任总经理,撤销了总经理职务,董事长自己去管理整个公司的营运,这就是朱元璋废丞相后的实际情况。从此,朱元璋身兼二职,既是皇帝(老板),也是丞相(总经理),皇帝统帅六部,并亲自管理政务,再也不假手于人。从明朝起,皇权与相权的身份重合了,变成了同一个人。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7:00 +0800 CST  
朱元璋认为,废除丞相,亲管政务后,再没有任何人可以威胁自己,但繁琐的政务让朱元璋力不从心。朱元璋是军人出生,早年家里穷,没读过书,处理政务的能力一般,现在他要把国家政务全都包揽在身上,他也颇感吃力。但朱元璋抓关键工作的识别能力很强,任何工作都有关键环节和次要环节之分,政务工作也不例外:政务处理的过程中,起草文件、打印、复印、接电话、搬东西等杂务全是次要工作;而起草的文件能否生效的最终决定权(国家大事、政治事务的最终话语权)是关键工作,有了这个主次分明的工作思路,朱元璋最终想到了一个让自己舒服地处理政务的办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8:00 +0800 CST  
朱元璋请了一大群人做自己的秘书,建立一个秘书团来协助自己处理政务,这些秘书全是硕士以上学历(大学士),朱元璋有感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小学没毕业),才导致了处理政务吃力,因此,朱元璋认为秘书团的人一定要高学历才可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这个秘书团叫做殿阁大学士,后来改名为内阁,内阁成员叫做阁臣,内阁制度正式诞生。朱元璋把起草文件、打印、复印等杂务全部交给内阁(秘书团)负责,而朱元璋只做一件事---阁臣把起草好的政务文件交给朱元璋审核,朱元璋觉得没问题后,就在文件上写“同意”,然后交给六部执行,如果朱元璋不同意,就退回给阁臣重新起草,实则皇帝握住了政务工作的最终决定权(把关键环节的工作握在皇权手上),皇帝在政务处理上要做的就是写“同意”或者“不同意”(古语称为“批红”)。皇帝通过内阁(秘书团)机构,实现了:第一、再也不用通过丞相处理事务,不用担心丞相威胁皇权;第二、可以让皇帝轻松地把所有政务包揽,把杂务留给内阁,把政务最终决定权牢牢握在皇权手里。阁臣实则就是一个秘书,地位低下,但由于阁臣是皇帝身边的人,又有起草文件的权力,权力大,因此,阁臣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之人,从内阁制度成立开始,就形成了“皇帝(内阁协助)---六部”的行政管理体制,并一直沿用到明末。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8:00 +0800 CST  
9、清朝时期:明朝末年,努尔哈赤起兵于东北地区,后金国(清朝前身)崛起,起兵初期,后金国人口很少,所以在政治上只需要进行简单分工就可以处理政务,刚建立的后金国就像现在的个体户一样,请两三个工人就可以进行营运。努尔哈赤本人是以满族(前身是女真族,为方便理解,下文统一用满族)为中心,不愿意学习中原人先进的管理模式,打算用建国初期由满族人创造出来的个体户管理模式继续经营和管理后金国。但随着后金国不断发展,后金国从个体户变成私营企业、再变成股份公司,甚至紧接着要管理明朝留下来的上市公司(中原大地),后金国的发展规模在不断膨胀,那问题就来了,努尔哈赤还可以用个体户这种简单的管理模式去管理日后拥有上市规模的大清国吗?很明显,努尔哈赤也没有意识到后金国落后的管理模式(个体户模式)已经远远赶不上其发展速度,这种个体户管理模式在后金国尚处于东北割据政权的时候还能勉强使用,但随着大清国入主中原去管理明朝遗留下的上市公司,这种简单分工的个体户模式是无法满足上市公司的管理需求,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是皇太极,因此,皇太极和努尔哈赤在为政理念上存在着巨大分歧。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8:00 +0800 CST  
汉族政权首先得维护汉族利益,蒙古政权首先维护的是蒙古人利益,这就好比你犯错了,你的家人会第一时间维护你的道理一样,因此,作为满族政权的后金国,皇太极和努尔哈赤都会以满族利益为先,这点无可厚非。但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不同点在于---对待其他民族创造的先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态度上:努尔哈赤的态度是看不起,不肯学习;但皇太极的态度是,虚心学习中原的各种先进文化和制度,让本民族的管理模式变得先进,进而让入主中原成为可能。明朝管理的中原大地,人口是按亿计算,它就是一个上市公司,后金国(大清国)人口不超过千万,一直用个体户模式管理着,但后金国要入主中原,就不可能用个体户模式去管理上市公司的,后金国首先要抛弃个体户管理模式,用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营运,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接管明朝留下来的上市公司。但努尔哈赤看不到后金国的发展变化,固执地要以旧路(个体户模式)继续领导后金国发展,其结果就会像元朝一样---统治中原不到100年就退回大漠(元朝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努尔哈赤的思想也代表了后金国大部分满族大臣的思想(包括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而皇太极希望实现后金国的封建化(汉族化),把后金国从落后的个体户管理模式变成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让大清顺利入主中原,在这个问题上,皇太极比努尔哈赤更有政治远见。但由于后金国大多数人持有与努尔哈赤一样的想法,因此,皇太极的封建化改革遇到了很大阻力,也因为这个政治分歧,所以努尔哈赤不太可能把皇太极选为继承人。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9:00 +0800 CST  
皇太极一生以入主中原为最高理想,虽然他最终没有领导清兵入关,但皇太极统治时期,一直为清兵入关做足各项准备,其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制度等准备,这才保证了清兵顺利入关并统治了中原大地长达268年(1644年至1912年)。皇太极继位后,于1636年把国号从“后金”改为“大清”,清朝设内阁和六部、称皇帝、立皇后、发展农业(以前是畜牧业)等文化和制度,无一例外都是照搬明朝,实则汉族文化已经同化了满族,清兵入关后,明清政治制度能迅速糅合在一起,是因为清朝从皇太极时期就采用了和明朝几乎一模一样的政治制度。表面上看,清兵入关是一个落后民族征服一个先进民族,实则是一个落后民族被一个先进民族的文化和制度同化了,才有了后来入主中原的可能。因此,没有努尔哈赤就没有后金国,没有皇太极就没有清兵入关的可能,这就是皇太极政治改革最重要的作用(未完,待续)。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5 15:19:00 +0800 CST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0:00 +0800 CST  
多尔衮的一生(7)---第一次夺汗位失败之谜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6 06:51: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