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眼见努尔哈赤起了疑心,可是阿巴亥并没有收敛行为,反而亲自下厨,做了两盒饭,给代善和皇太极送去,努尔哈赤儿女众多,偏偏只送给代善和皇太极,这不是惹人怀疑吗?那么,皇太极和代善会怎样处理呢?皇太极面对后妈(阿巴亥)的盒饭,不接受则得罪后妈,接受的话,会让其他人怀疑他和后妈的关系,惹怒努尔哈赤(真是接也死,不接也得死),聪明的皇太极采用了“受而不吃”的办法,接受盒饭不会浪费后妈的一番心意(不会得罪后妈),但皇太极不吃盒饭,向努尔哈赤表明他和后妈没有暧昧关系(不会得罪努尔哈赤),这“受而不吃”的手法相当高明。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1:03:00 +0800 CST  
而代善面对后妈阿巴亥的盒饭,选择“受而吃之”。当皇太极打听到代善不仅接受了盒饭、还吃了的时候,皇太极立刻暗中派人去努尔哈赤面前打小报告,当努尔哈赤听说阿巴亥的盒饭皇太极是“受而不吃”、代善是“受而吃之”(最怕有对比),马上就断定阿巴亥与代善有染。努尔哈赤心想:“我还在世的时候,你们就那么明目张胆地传情,一旦我百年之后,那还得了,你们眼中还有我吗?”努尔哈赤感觉一顶活生生的绿帽子已经戴在头顶上了,正所谓“爱得越深,恨得越深”,正因为努尔哈赤太爱阿巴亥,所以当他误认为阿巴亥背叛他的时候,憎恨也是最深。结果,因为一个盒饭,阿巴亥被努尔哈赤囚禁起来,代善也遭到了努尔哈赤严厉批评和处罚,要代善在家中面壁思过(尽管经过调查,确实找不到阿巴亥和代善有染的证据,但努尔哈赤已经醋意大发)。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1:03:00 +0800 CST  
皇太极这小报告可是抢点很准,既打击了大汗宝座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代善),也打击了努尔哈赤身边最大的红人(阿巴亥),还让阿巴亥和代善产生很深的矛盾,从此二人无法合作(此事平息后,代善就很少和阿巴亥进行交流),可谓“一箭三雕”。但代善被努尔哈赤严厉处罚的下场,也不能去怪皇太极,皇太极为人沉稳、行事谨慎、城府颇深、心思细密,所以很难被人抓到把柄;但代善年轻时毫无城府、不会避嫌、不会防备,不明白“人心险恶”、“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落下把柄害了自己,这只能怪自己。同样面对一个盒饭,皇太极从容处理、安然无恙,代善却被严厉批评、面壁思过,两人手段的高低立现,所以,最后是皇太极当大汗(而不是代善)是有原因的。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1:04:00 +0800 CST  
努尔哈赤因为一个盒饭把阿巴亥囚禁起来,因爱生恨,然而,这一切就这样结束吗?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1:04:00 +0800 CST  
第四节后记中午更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1:08:00 +0800 CST  
细说多尔衮一生(第四节)后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2:27:00 +0800 CST  
首先说明一下“后记”的作用,我第一次在贴吧开《多尔衮的一生》的历史专题时,共写了23节,从“第一次汗位争夺战”写到“皇太极统治时期(权谋篇)”为止,在写“皇太极统治时期(军事篇、政治篇)”之前,因发现有两个问题不知道如何交待,遂删帖不写。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理清了思路,把遗留的两个问题解决之后,我决定重写《多尔衮的一生》,并打算在已经定稿的前23节正文中添加一个后记。后记并不是正文部分,甚至有些时候后记的内容要比正文内容超前,后记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正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人脉关系、历史使命等,是对正文写作时遗漏的一些必要细节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一种侧面补充,因此,后记的内容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等,用这些知识拓宽视野,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正文。正文内容多以叙述为主、议论为辅,但后记内容多以议论为主、叙述为辅,是正文内容的补充、总结与升华。把正文与后记结合,文章就可以呈现出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的立体感,有利于读者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把控文章、理解文章,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2:27:00 +0800 CST  
这一节,剩下的四个重要人物终于登场:阿巴亥、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政治利益集团---阿巴亥四母子集团。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主要是围绕阿巴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8个人的爱恨情仇、反复斗争而展开的故事,但争夺战到了最后,就变成了两大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互相抗衡,即四大贝勒集团(以皇太极为首,代善、阿敏、莽古尔泰) vs 阿巴亥四母子集团(以阿巴亥为首,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最终,四大贝勒集团赢了这场汗位争夺战,而为首的皇太极自然就登上了大汗宝座,对于失败的阿巴亥四母子集团,为首的阿巴亥就被送上了断头台,这充分体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血腥性---“胜者为王、败者身死”。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2:32:00 +0800 CST  
从这一节后记开始,我打算用三节后记去介绍---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反复斗争的情况,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与矛盾是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作为最高统治者(皇帝、皇权),面对全国各地多而繁琐的军政事务,也是力不从心,于是,必须请几个能人(得力助手、相权)来协助皇帝处理各项事务,进而就产生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皇帝离不开得力助手,需要得力助手出谋划策、协调统筹、处理事务(必须用得力助手);另一方面,皇帝又怕得力助手在办事的过程中掌握过大的权力,进而架空皇帝,甚至取而代之(不能尽用得力助手),“用但不能尽用”(可见皇帝心里是非常矛盾)充分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复杂性、矛盾性、长期性。下面来看一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皇权)是如何对待相权的(秦到魏晋南北朝):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2:52:00 +0800 CST  
1、秦始皇时期:秦始皇不仅是千古一帝,还是个权谋高手,他为了防止得力助手权力过大,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把相权一分为三---行政(丞相)、军事(太尉)、监察(御史大夫),实现“以分权(相权)达到集权(皇权)”的目的,这些在第三节后记里面都介绍过。在三公里面,丞相负责行政线、太尉负责军事线、御史大夫负责监督线,只要三公(相权)肯听命于皇帝(皇权),则所有的权力都会在皇帝的控制范围内,权力(行政、军事、监督)就会高度集中在皇帝身上。但办事过程中,总会坐大得力助手的势力,当得力助手的实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得力助手就有可能不听皇帝指挥,例如丞相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实力不断膨胀,如果任由其发展而不加阻止,丞相的势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不听皇帝指挥,行政权就会从皇帝手中脱离出去。因此,皇帝把相权一分为三,让他们形成三个派别,派别势弱的,皇帝扶植;派别势强,皇帝就会联合其余两派进行打压,其结果是三个派别互相牵制、无法坐大、取得平衡,只能听命于皇帝,皇帝就是通过“拉一派、打一派”和“扶弱压强”的手段来巩固皇权统治。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2:52:00 +0800 CST  
2、汉高祖刘邦时期:刘邦提七尺剑,砍白蛇起义,最终建立西汉王朝,在整个过程中,有3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如果刘邦是皇权的代表,那么汉初三杰就是相权的代表。三杰之中,萧何掌管着刘邦大后方的政务(掌管行政权),韩信统领汉军对外作战(掌管军事权),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谋略),因此,他们三人分别是政治、军事、谋略的代表。从实权大小的角度来看,张良权力最小,他只是刘邦身边的参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力),对刘邦的威胁也是最小,而萧何掌握着西汉国的政治,韩信掌握着西汉国的军事,二人均是实权很大的得力助手,但根据“有政治权而没有军事权的人,容易被架空;有军事权而没有政治权的人,可以通过军事去夺取政权”的道理,因此,韩信(军事)的实权要比萧何(政治)大,韩信对刘邦的威胁也是最大,综上所述,汉初三杰按实权大小进行排名(对刘邦威胁程度排名):韩信>萧何>张良。韩信威胁最大,军事才能出众,屡战屡胜,功高盖主,凡此种种已经严重威胁皇权(刘邦)的统治,刘邦深怕驾驭不了韩信,所以在项羽被消灭后,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韩信,最终引发了皇权和相权的激烈冲突。就这样,开国功臣韩信(相权)就成了最高统治者(刘邦)巩固皇权的第一个牺牲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2:52:00 +0800 CST  
3、汉武帝时期:秦朝灭亡以后,西汉建立,西汉延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皇帝---三公---九卿)。传位到汉武帝的时候,汉朝边境的北部和西北部一直在匈奴铁骑的威胁之下,汉武帝决心向匈奴发动进攻,由于进攻匈奴既涉及军队粮食、武器等后勤补充工作(行政),也涉及军队调动、进攻方式等军事工作(军事),也需要有人监督这些事务的落实(监督),因此,汉武帝就攻打匈奴一事,把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督)三人请过来,共同商量对策,共同决定攻打匈奴的作战方针。当年,汉高祖刘邦曾发兵30万进攻匈奴,结果反被匈奴围困,差一点性命不保,从此,汉人对攻打匈奴的事情便存在着畏惧之心。这一次,当三公听说汉武帝要进攻匈奴之时,三公异口同声持反对意见,罗列各种理由阻止汉武帝兵伐匈奴,会议不欢而散。但汉武帝不肯就此放弃,过几天后又找三公商量攻打匈奴的事,三公依旧拒绝,就这样商量几次后,还是谈不出结果,皇权(汉武帝)与相权(三公)在攻打匈奴的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矛盾重重。于是,汉武帝决定不再找三公商量,汉武帝成立了一个新机构---中朝,中朝由汉武帝以及听命于汉武帝的心腹组成,所有国家大事都由中朝决定(决策权),决定之后再交由三公去处理事情(三公只负责执行),而中朝的人员都是武帝的心腹,不论武帝说什么,他们都会赞成的,实则汉武帝通过中朝实现了国家大事一人决策(皇帝决策)。在中朝成立之前,国家大事由皇帝(皇权)和三公(相权)共同决策,汉武帝会对三公说:“我找你们是商量事情,共同决策大事”;成立中朝以后,国家大事通过中朝实现汉武帝一人决策,汉武帝此时对三公说:“我不是找你们商量事情的,攻打匈奴的事我已经决定了,不论你们是否愿意,都要根据我的决定去做,我现在不是来征求你们意见的,而是命令你们立即执行”。正因为三公在攻打匈奴的问题上不肯让步,所以汉武帝索性把原来属于三公的决策权全部收归皇帝所有,三公就变成了只负责执行的人,这是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的做法,从此,西汉朝的权力向皇帝和中朝高度集中,中朝成为了凌驾于三公之上的决策机构,行政体系变成了“皇帝---中朝---三公---九卿”的模式。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2:53:00 +0800 CST  
4、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武帝建立中朝以后,把国家大事的决策权收归中朝所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朝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东汉时期,中朝逐渐演变成尚书台,尚书台在东汉统治者的领导下,权力也在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逐步更名为尚书省,并由此引申出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形成吏、户、礼、兵、工、刑六大职能部门(简称六部)。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以及吏、户、礼、兵、工、刑六部就形成了新的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最终在隋唐时期被广泛应用(未完,待续)。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3 12:53:00 +0800 CST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06:40:00 +0800 CST  
多尔衮的一生(5)---第一次夺汗位失败之谜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6:00 +0800 CST  
因为一个盒饭,努尔哈赤醋意大发,结果,代善受到处罚,面壁思过,阿巴亥被打入冷宫,囚禁起来。 努尔哈赤身边最大的红人(大老婆阿巴亥)被打入冷宫,肯定是有人开心有人愁,那些努尔哈赤的小妾们看到这种情况,多半是幸灾乐祸,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听说母亲被囚禁起来,心急如焚,拼命向父汗(努尔哈赤)求情,虽然努尔哈赤对阿济格三兄弟保持一贯的宠爱,但唯独坚守一条底线---不能放了阿巴亥,就这样,阿巴亥被努尔哈赤冷落了长达一年之久。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7:00 +0800 CST  
努尔哈赤晚年,在宁远城碰到书生袁崇焕,想不到努尔哈赤这个常胜将军,最后竟然败在一个书生手里,被迫从宁远城撤兵,这件事让努尔哈赤颜面扫地,久久不能释怀。在努尔哈赤最苦闷、最无助、心灵最脆弱的时候,他又想起了阿巴亥(或者说努尔哈赤的心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女人),一年多的分离已经消除了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恨,努尔哈赤最终释放了阿巴亥,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阿巴亥再一次回到了努尔哈赤的身边。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7:00 +0800 CST  
在努尔哈赤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里,是这个叫阿巴亥的女人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开解他,开导他。就是因为这个女人的缘故,努尔哈赤在死前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非常震惊的决定---就是把后金国里面由努尔哈赤统帅的战斗力最强的两黄旗(正黄旗和镶黄旗)给了阿巴亥所生的阿济格三兄弟。简单来说就是镶黄旗(20牛录)给了哥哥阿济格,而两黄旗里面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正黄旗(45牛录)给了弟弟多铎。而多尔衮没有旗,所以,努尔哈赤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褚英的儿子,努尔哈赤长孙)调离镶白旗,使镶白旗变成没有旗主的状态,努尔哈赤打算把镶白旗交给多尔衮的,但努尔哈赤还没来得及把镶白旗交给多尔衮就突然离世。因此,多尔衮并不是旗主,只能依附在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的部队中。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7:00 +0800 CST  
八旗之中,两黄旗(正黄旗和镶黄旗)是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大汗的亲兵。努尔哈赤临死前把镶黄旗交给了阿济格、正黄旗交给了多铎(多尔衮依附在哥哥、弟弟的部队中),使阿巴亥四母子集团一夜之间变成后金最强军事势力(军事实力已经凌驾于四大贝勒之上,四大贝勒论单打独斗,他们四人都不是两黄旗的对手)。前面已经提过,这次汗位争夺战只有那些获得后金军政大权的人才有参赛资格,换句话说,现在获得两黄旗的阿巴亥四母子集团已经取得了参加这次汗位争夺战的资格,并且以“后金”第一军事势力的地位,成为四大贝勒最强有力的敌手(四大贝勒都感觉到阿巴亥四母子集团的威胁太大了)。对于努尔哈赤晚年把两黄旗给了三个幼子的举动,四大贝勒都不服、都认为不公正,其实准确来说,后金国很多人都觉得努尔哈赤这次太过偏心(不仅仅是四大贝勒这么认为),不服的理由如下: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7:00 +0800 CST  
1、四大贝勒靠战功获得旗主地位,而三个幼子是靠一个女人获得旗主地位。四大贝勒能够做旗主,是用性命、用热血、用汗水在战场上杀敌建功换回来的。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呢?努尔哈赤死时,阿济格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而四大贝勒中年纪最小的皇太极此时已经34岁),在三个幼子中,只有哥哥阿济格是上过战场,但年轻的阿济格建立的军功并不多,功劳没有到达可以统帅镶黄旗的地步,而多尔衮和多铎才10几岁,连战场都没上过,就更别说建功立业。客观来说,阿济格和多铎能够成为两黄旗旗主,真的是靠一个女人(阿巴亥)的功劳,不劳而获。人家四大贝勒是靠功劳、靠本事获得旗主,而阿济格和多铎是靠一个女人而做旗主,而且还是后金国最强战斗力的两黄旗旗主。面对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四大贝勒不服气是情有可原的。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4-14 11:48: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