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王阳明(长篇连载)

太监刘瑾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大明王朝的政局又经历了一次震荡。明孝宗驾崩,年仅36岁。遗诏太子朱厚照即皇帝位,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受顾命。
朱厚照就是后来的明武宗。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身边就有几个常年服侍他的太监,感情颇好,朱厚照当上皇帝后,这几个太监也得了势,遂称东宫旧人,朝野却视之为“八虎”。领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太监刘瑾。
应该说,王华也应算是东宫旧人之一。
弘治九年(1496)三月,王华成为明孝宗的经筵讲官,赐金带四品官服。王华这个人外形佳,口才好,所讲的内容又明白晓畅,很受明孝宗的眷顾。当时太监李广甚得明孝宗的欢心,王华却引古讽今,矛头有所指。旁人皆吓得“缩头吐舌”,明孝宗却并不怪罪,还给王华“赐食”慰谕。
王华成为经筵讲官不久,明孝宗又要他辅导东宫。辅导的对象正是太子朱厚照。弘治十一年(1498),明孝宗又十分信任地让王华兼任东宫讲读。这么一来,王华可谓明武宗的东宫旧人了,这将为后来的一些事埋下伏笔。
明孝宗临死前,拉着大学士刘健的手嘱咐说:“东宫聪明,但年纪尚幼,劳烦各位先生多多辅导,做个好皇帝。”于是顾命三大臣,变着方让明武宗好起来。问题是,八虎变着方想让明武宗高兴起来。
读书是明武宗最不高兴做的事,不读书是明武宗最高兴做的事。
新皇帝带给大明王朝的新气象,就是在朝堂之上出现了新撕扯,顾命三大臣对阵东宫八虎。中国历史就在这种谁也不让谁的撕扯中,缓慢地向前去。
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既是顾命大臣,相当于是先帝指定给明武宗的法定监护人,最有说话、管教的资格。他们着实见不得八虎这样的搞法。《周易》说“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脚踏在初秋的轻霜上,预示着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照八虎这样玩下去,不玩出个指鹿为马,看来是不会罢休的。顾命三大臣再也坐不住了,遂策划了一系列后来证实是失败的拯救行动。
正德元年(1506)二月,大学士刘健上奏,明确指出了内阁大学士当前尴尬的处境:名义上“位处重地”,手握重权,实则“徒拥虚衔”,什么事也干不了。原因自然是八虎在幕后操作着局面,不愿管事的明武宗又充分信任着他们。刘健因此恳请明武宗勤政,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太监干政——没有点名。
明武宗没听。
六月,刘健就这个问题再上疏。言官亦从天灾示警的角度,纷纷上章弹劾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等。
明武宗没搭理。
这里需要解释个专有名词“言官”。明朝的都察院是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是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监察工作(明朝设两京一十三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官。
是年七月,以御史陆昆为首的南京臣工,亦上疏,这次是指名道姓地指责“马永成、魏彬、刘汉、傅兴、罗祥、谷大用”等六虎干政,惑乱朝纲,请求明武宗与之划清界线。
明武宗表示没空答理。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5 14:27:41 +0800 CST  


到了八月,大学士刘健第三次上疏,请求明武宗亲政勤政。明武宗先是答复说“知道了”,接着口头承诺“我当从而施行”。刘健兴高彩烈地等了半天,可是依然不见动静。
一而再,再而三,这回彻底把廷臣给惹恼了。十月,户部尚书韩文,联合六部九卿联名上疏,点名弹劾刘瑾等八虎,并且口气强硬地请求明武宗杀了他们,以绝后患。
我看了韩文的上疏,的确措词严厉,而且言外之意更严厉。明武宗要不答应杀了八虎,大明王朝若有个三长二短,你明武宗得负责。到底只是个十六岁的孩子,怎经得起这帮大人的连恐带吓,《明史》说:武宗“惊泣不食”。
处理八虎的动议正式启动。明武宗的意见,把他们安置南京得了。大学士谢迁不同意,力主杀之。大学士刘健附合了谢迁。大学士李东阳的意见是,八虎尚没有那么罪大恶极。耿直的司礼太监王岳,站在谢、刘一边。他从中策应,促使明武宗同意诛杀刘瑾等人,时间就定在明天。
所谓夜长梦多,这是真的。
刘瑾到底是八虎的头脑,他有眼线。吏部尚书焦芳得知实情,第一时间驰告刘瑾。生死关头,刘瑾连夜率领其他七虎,环跪在明武宗面前泣哭。边哭边说。明武帝好容易才弄懂刘瑾的意思,司礼太监王岳欲置他们于死地,其目的是要勾结阁臣,限制陛下的人生自由。
明武宗好玩,这不命他的命么。
明武宗闻言大怒,当即下令逮捕王岳,当场提拔刘瑾掌管司礼监,马永成、谷大用掌管东、西厂。就是说,朝廷的要害部门一夕之间尽皆由八虎掌控。
刘瑾深知事不宜迟的道理,当夜处理了王岳等人,并打发他们上路。然后穿戴整齐,就等着天明的到来。
然后顾命三大臣之刘健、谢迁就被退休了,李东阳被挽留。王岳发配南京,刘瑾遣人追杀于途。
首先提出要杀掉八虎的户部尚书韩文,刘瑾在日后找了个理由,撤了他的职,勒令归乡。犹不解心头之恨,刘瑾秘密派人盯梢韩文,妄图找他的茬。结果发现韩文虽一度贵为朝廷大臣,却只孑然一身,骑着一匹瘦骡,悄然南归。
什么金银财宝也没有。
赢家是不学无术的焦芳,进入内阁。
于是中外大权悉归刘瑾。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6 12:11:34 +0800 CST  


打入天牢



明朝很奇特,皇帝多不上班。明朝的文官集团更奇特,他们以打工仔的身份,竟然比私有制的皇帝还上心,把不属于他们的天下事当自家事看待。这是程朱理学教育出来的必然成果。北宋二程倡导:
“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
就是要把天下事当自家事。
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眼下,王阳明正与湛甘泉修程的路线。他发现,“浑然”与大明“同体”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与正义同呼吸正命运。这几乎是命中注定了,王阳明无论如何,都无法侧身这起事件之外。
针对刘瑾的专横,刘健、谢迁的去留,南京官场又沸腾了。科道给事中戴铣、十三道御史薄彦徽等共同上疏,弹劾八虎,请留刘、谢。
刘瑾对这些人的处理意见只有四个字:“廷杖除名”。
“除名”就是开除公职。“廷杖”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屁股。除名好处理,一纸批文就成。廷杖则先得把人逮到北京来。于是,刘瑾即刻差锦衣卫前往捉拿。
就在戴铣等人枷锁脚镣地被押解进京的途中,有一个同样是愤愤不平的人,不顾安危,也奏了一本。
这个人就是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王阳明。
实事求是地讲,王阳明这份奏章火气并不大,语句亦不激烈,反倒有句斟字酌之嫌,并不如户部尚书韩文的上疏,喊打喊杀之声四起,也没有刻意要点名批评谁。
王阳明很巧妙地避开刘、谢之事不提,直冲戴铣诸人而来。因为在王阳明看来,戴铣和薄彦徽是有理的,有理就有理在他们是言官,向朝廷进言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否则就是尸位素餐,就是渎职。这意味着,刚继位不久的新皇帝涉嫌妨碍戴铣和薄彦徽执行公务,是不对的。基于此,王阳明认为可以力争。于是,他和气地说道:
“我听说,国君仁德,臣子就敢直言。大舜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向来避谈臣下的坏处,却大力宣扬臣下的优点。
最近我听说陛下因为戴铣等人上书言及国家大事,就差委锦衣卫前往捉拿进京。我不清楚戴铣等人在奏章中言及的内容是否在理,推测其中必有触冒忌讳的地方,所以惹得龙颜震怒了。
但戴铣等人是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倘若他们所说的话有道理,自当采纳施行。如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应多加包容,以保护和鼓励忠诚正直的作风。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朝廷赫然下令,远赴南京拿人。在陛下不过是想稍示惩戒,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言而无所顾忌的情况,并非真想拿他们怎么样。然而臣工百姓并不知情,不免有猜疑畏惧之心,实在是不值得。
当前,多数朝臣认为,陛下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然而之所以没人敢铤身而出,难不成是他们都没有忧国爱君之心?实则是惧怕陛下拿对待戴铣等人的办法来对待他们。如此,不但无益于国家大事,反倒放大了陛下处置失当的过错。这样一来,今后一旦再出现涉及国家安危的事情,陛下又从什么渠道获知呢?
陛下聪明超绝,想到这一层,难道不担心吗?况且今冬天气特别寒冷,万一派去的锦衣卫官校督束过严,戴铣等人在路上出现意外情况,或者就死在半道上了,这样陛下必要承担杀谏官的责任,群臣亦必就此事而议论纷纷,到时陛下再来追究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人出面提醒一下,为时已晚了。所以恳请陛收回前命,释放戴铣等人,仍回南京供职。放大大公无我的仁德之心,表明坚决改正错误的勇气,陛下的圣德由此而昭如日月,远近皆知,百姓欣悦,岂非美事。”
文中只字未提八虎,只标题蜻蜓点水地提到《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侑”是宽侑,“去权奸”就是去除弄权的奸臣,俱体指谁,王阳明谨慎地没说。
饶是如此,刘瑾也不乐意。他的存在哲学是,只要有人胆敢介入此事,就是和他刘某人过不去。既敢跟我刘某人过不去,就没有好果子吃。于是乎,戴铣等人可能还在路上,王阳明却已先期到了天牢里。
王阳明先挨了四十廷杖,险些被打死。
接着戴铣等二十一人到了京城。廷杖伺侯的结果是,戴铣立毙杖下,其余二十人开除公职,回家务农。
这二十一人从南京被押解进京的时候,被人当英雄,夹道欢送。素以正直闻名的南京兵部尚书林瀚,前往送行。刘瑾后来找了个理由,送他回乡养老去了。
至于还有不怕死的人就此事上书论救,比如官居南京副都御史的陈寿,也被刘瑾开除了公职,送回老家。
就这起事件,除了王岳、戴铣,尚有几人死于非命。司礼太监范亨、徐智是站在王岳一边的,也被刘瑾遣去南京,同样在半道上遭到暗杀,范亨身死,徐智折断了一臂,侥幸逃过一劫。还有一个死于非命的人是南京御史蒋钦,原本在二十一人的名单中。他在被打烂屁股、开除公职之后不久,又上疏揭发刘瑾,奏疏里没一句好词。结果又被捉回去打了三十廷杖,扔进大牢。“死不悔改”的蒋钦在狱中第三次上疏。“复杖三十”。这样一来,前后打了九十棍,谁受得了。蒋钦自然也受不了,杖后三日,死于狱中。
对王阳明的处理意见也出来了,贬官出京,前往贵州的龙场驿,当一个无品级的驿丞。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6 17:10:17 +0800 CST  
管理身心



根据《送别省吾林都宪序》一文,王阳明在狱中大概呆了个把月时间。他是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入狱的,来春即赴龙场。
中国是人情的社会。此时,其父王华仍是礼部侍郎,又是东宫旧人,明武宗的老师,这里头的情面多少有点。仅从结果来看,联名上疏的南京科道二十一官员,除戴铣立毙杖下之外,其余二十人皆开除公职。单独上疏的南京副都御史陈寿,亦开除公职。唯独王阳明贬官。这其间的差距就如开除党籍与留党察看一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王华为了儿子会去求刘瑾。刘瑾也的确这样期待着,但王华的确没有去。
状元公王华向以品格著称。还在年少的时候,一次在河边玩,见一陌生人来河边洗脚。喝了酒的缘故,那人连走路都不稳,临去,丢了钱袋,里头装有巨款。王华担心被别人捡走,就把它扔到水里,然后坐在河边守着。直到酒醒的陌生人再度寻来。巨款失而复得,那个人感激万分,一定要感谢王华。六岁的王华坚决不要。
就连王华的母亲对王华的定力,也是相当吃惊的。王母尝在窗下织布,年幼的王华坐在一旁读书。这时,大街上举办迎春活动的欢声笑语递了过来,里中少儿闻声而动,争先恐后地跑出去观看,独王华坐着不动。母亲说:“挺热闹的,也去看看吧。”王华说:“看热闹哪比得上看书。”
动人心魄的巨款打动不了他的心,凑热闹亦非他的天性,深夜在僧房独坐读书连神鬼都无惧的人,要他去登门拜访千夫怒目的刘瑾,谈何容易。除非王华老糊涂了。
事实是,刘瑾多次暗示王华,只要肯登门拜访,哪怕露一下脸,“立跻相位”。王华没答理。
刘瑾很不高兴,正德二年(1507)——王阳明动身赴龙场的那一年,做了个明升暗降的手脚,升王华为南京吏部尚书,享受正部级待遇,但得离开北京,到南京去。刘瑾一面又暗中派人告诉王华,先过渡一下,不久将大用。王华又不领情,又不去答谢。刘瑾这才恼了,寻了个不痛不痒的理由,将王华打发回老家养老去了。
这个王华,被罢官还挺高兴,说:“吾自此可免于祸矣。”
不管怎么说,这其间,当有刘瑾对王华的敬重,要说拉拢也可以。这当是事实。在王华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之前,他在北京呆着,王阳明在北京的狱中呆着,有这样强大的磁场,王阳明在狱中的日子当不致那么难堪。
王阳明甚至有兴致在狱中与狱友讨论易学,这说明他的狱中生活没有受到老虎凳辣椒水的惊扰。狱友之一的林省吾,入狱之前的职务是大理评事,也是因为刘瑾的问题,进去了。这两人就在皇帝的大牢里,锦衣卫的眼皮底下,大谈周易之学。关键词是“昼夜不怠”。锦衣卫仿佛把他们忘了一样,也不提审,也不过问。
如此,平静地渡过了正德二年的春节。
当然也有不平静的时候,那是指他的内心。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7 08:55:38 +0800 CST  

王阳明写了《狱中诗十四首》,留下来八首。
第一首《不寐》,叙述了寒冷的北京之夜,又是身在监狱,王阳明失眠了。失眠似乎又导致寒冷的冬夜被无限的拉长,柔软的面团一样。这时,王阳明想到:
“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
我虽非铁石心肠,然而岂能为忧愁欢乐而动心。
很久之前,他有意不为落第动心,眼下是有意不为入狱动心。这说明,王阳明已注意到身心是需要管理的。身心只有在逆境中磨炼,时刻不忘做克除私心杂念的功夫,“方能立得住”,逐渐减少乃至干脆利落地杜绝外界的干挠。后来他在学问成熟期,总结对身心之管理需要达到的层级:
心转《法华》而非心随《法华》转(1)。
意思就是处变不惊,遇事泰然。
这非常非常重要。他后来亦常以这段经历为教案:“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与王纯甫》)”
本心不动,做官就能做个有益于人民的好官,做百姓亦能做个独善其身的好百姓。至于出处荣辱,做官还是做百姓,那就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能够转移得了的。因此,在这首诗的末尾,王阳明提到:
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久。
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
深山老林有静美的景色,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归林。景色留人就如刀下留人。这时,王阳明不免又陷入深深地挫败之感,仿佛多年前学圣不成反遭遇内心困顿一样。他再次质疑了自己的资质,怕是才力不济,无力匡济时局,不如归去,做个自食其力的农夫好了。
这里面,我以为有王阳明对未来出路的猜测。其他人不都被“除名”了么,王阳明估计自己也逃不离这个命。
黑夜漫漫,他饶有兴致地审视起所处身的这个环境,于是有第二首《有室七章》之:
有室如簴,周之崇墉。
窒如穴处,无秋天冬。
囚室就如古代挂钟磬的立柱一样,周匝是高耸入云的高墙,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也模糊了时间的概念。就算是好天气,阳光也休想照得进来(高檐白日不到地)。兀自坐着,都快成木石了(兀坐经旬成木石),总不能老跟爬上床来的老鼠玩躲猫猫的游戏吧(深夜黠鼠时登床),于是王阳明就在狱中《读易》。其中有这几句:
《遁》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
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遁卦九四爻的爻词说:“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意思是说:心怀恋情,而身已退避,君子可获吉祥,小人不能办到。(2)
蛊卦上九爻的爻词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意思是说:不从事王侯的事业,把自己逍遥物外的行为看得至高无上。(3)
王阳明特别提拎出这二爻,意在重申他可以接受放归田园的生活,如颜回一样箪食瓢饮,悠哉游哉。王阳明特意强调,这不是他的矫情,他真可以这样做到。
只是,无情的事实再次将他的美梦击碎,一纸文书让他前去遥远的龙场驿报到。在那里,王阳明将遭遇到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
注:
(1)《标注传习录》第189页。
(2)《周易译注》第276页。
(3)《周易译注》第164页。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7 14:57:47 +0800 CST  
告别北京



正德二年(1507)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北京街头一派生机。从容步出诏狱的王阳明,回首向狱友告别:
居常念朋旧,簿领成阔绝。
嗟我二三友,胡然此簪盍。
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
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
所恨精诚眇,尚口徒自蹶。
天王本明圣,旋已但中热。
行藏未可期,明当与君别。
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
——《别友狱中》
在狱中,王阳明并不敢忘了师友之道。追求人间真理的乐趣,足以打发身陷囹圄的无奈岁月。他可以和林省吾讲易学,也可以和其他人讲点其他学问。王阳明勉励狱友,不要忘记初衷,努力追寻前哲的脚步,做个有品格的人。
前来送行的人,多是王阳明此前提倡师友之道时,结识的朋友。其中有王抑之,弘治六年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做到礼部尚书。王抑之品行高洁,行事磊落。王阳明有《答汪抑之三首》,再次重申了“良心忠信资,蛮貊非我戚”的行事准则和心理准备。我行端身正,虽远谪蛮貊之地,又有何惧。相反,王阳明倒觉得,王纲不振,道义衰微,才是值得担心的咧——间关不足道,嗟此白日微。
我想起《中庸·素位章》的一段话:“君子根据所处的时位行事,不做本分之外的事情。处于富贵时,就以富贵之道行事;处于贫贱时,就以贫贱之道行事;处于蛮荒之地时,就以蛮荒之道行事;处于患难之中时,就以祸难之道行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能安然自得。”
真是妙不可言的人生,孔子说“随心所欲”,概如此吧。那么,如何“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呢?子贡想了又想,报告了自己的心得:“虽然贫穷也不谄媚,虽然富有也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如何呢”孔老师回答说:“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贫穷仍能乐道、富贵仍然好礼的人啊!”在狱中,王阳明与林省吾论《易》,与狱友探讨人间真理。“讲诵未能辍”说明他做了很多工作,直把囹圄当杏坛。“素患难行乎患难”无非如此吧。
随着时日的推移,王阳明在无限接近那个目标。
人群中冒出了湛甘泉那张充满忧郁的脸。他作《九章》以赠别,崔子钟和以《五诗》。崔子钟,名铣,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因得罪大太监刘瑾,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
湛甘泉的《九章》,把王阳明比作怀才不遇的屈大夫。
王阳明以一组《八咏》答赠二人。
湛甘泉《九章》之《天问》说:
天地我一体,宇宙本同家。
与君心以通,离别何怨嗟。
浮云去不停,游子路转赊。
愿言崇明德,浩浩同无涯。
王阳明答之以:
此心还此理,宁论己与人。
千古一嘘吸,谁为叹离群?
浩浩天地内,何物非同春!
我们在前面说过,弘治十八年的时候,王、湛两人一同关心的课题是,如何才能做到“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眼下,湛甘泉似乎找到了与天地万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只要此心同,此理同,在咫尺在天涯,又有何区别呢。王阳明回答说,那是,学问到哪里都可以做,只要有那心,就如眼下春回,万物无一例外地与我同沐光辉一样。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8 09:18:33 +0800 CST  

王阳明放不下的,还有刚起个头的光复圣学之事:
洙泗流浸微,伊洛仅如线。
后来三四公,瑕瑜未相掩。
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远。
屡兴还屡仆,惴息几不免。
道逢同心人,秉节倡予敢。
力争毫厘间,万里或可勉。
风波忽相失,言之泪徒泫。
“洙泗”指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这里指代孔老师的学问。
“伊洛”指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故连称。程颢、程颐兄弟是洛阳人,尝讲学伊洛之间。这里指代二程理学。
孔子的学问衰微,二程理学微如一线,此正存亡继绝之秋。王阳明表示,以其一己之力,想光大圣学,不免如跛者赶远路,的确不自量力,但他不会就此放弃。
就如他从不放弃心中的理想一样。
往后的事实证明,王阳明的确把圣贤之学一路带到了遥远的龙场驿。
这时,人群又起了小骚动,原来徐爱、蔡希渊、朱守忠三个人要当场拜王阳明为师。明年,即正德三年(1508)是三年一度的科考年,估计他们是提早来京师,以便复习功课,赶巧碰上了王阳明的事。徐爱是余姚人,其他二人是绍兴人,都与王阳明有渊源。二十一的徐爱来年即考中进士。蔡希渊正德十二年进士,朱守忠正德九年进士。
徐爱还是王阳明的妹夫,也是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其一生追随王阳明,著名的《传习录》,即是徐爱的首创。不幸的是,徐爱与颜回同德,亦与颜回同寿。
蔡宗兖,字希渊,号我斋。为人孤介,拒绝通融,所以不为上司所喜欢,蔡宗兖索性弃官回家。王阳明告诫他说:“工作环境不如意,辞职回家也是可以的。但稍嫌急迫了一点。若迟个二三月,找个借口再辞职,既不会激怒别人,又能成全己身的耿介,岂不更好。世道如此,就是圣贤处事,有时也难免要委曲自己一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与操守。假若自己一意做君子,把别人都打成小人,也不符合有品格的人推己及人之意(《寄希渊》)。”
蔡宗兖不久又出任莆田府学教授,复不为当道所喜。王阳明再次引导他,力行孔老师的“忠恕”之道。忠,就是尽心为人;恕,就是推己及人。
王阳明因材成就,由此可见一斑。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8 21:40:25 +0800 CST  
朱节,字守中,号白浦。官居御史,号称以天下为己任。王阳明认为他是汲汲于建功立业,而非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不是他那个样子。因此,告诫说:“一个人的德行才是最大的事业。德行不立而去追求所谓的事业,这就叫希高务外,只是表面现象,并非真正的事业。”朱节后来累死。
此时,在王阳明的眼里,徐爱温和恭敬,蔡希渊沉默寡言,朱守忠聪明机敏,王阳明自谦地认为,这些长处都是他所不可及的。王阳明不免陷入沉思:真想和他们痛快地游故乡的山,玩故乡的水,然后讨论最感兴趣的学术问题,追慕濂、洛之遗风,寻求孔、颜之真趣,这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孟子说,要不是责任所在,尧早就不想做天子了,偷偷背着父亲,逃走,在海边住下来,享受快乐的时光,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干净。(2)
尧都这样想了,无怪王阳明也这样想。
可是不成,对于徐爱、蔡希渊和朱守忠来说,磨练更是一种成长。虽然他们纷纷表示,科举不科举的无所谓,却是极真诚地想追随王阳明寻求人间的真理。
王阳明明确告诉他们:极想做的事,偏不让你做;不想做的事,偏要你去做,这就是上天对你们的考验。美玉之成,全在工匠的切磋琢磨。我看好你们此行。
至于老师,你们去找湛甘泉吧,见他如见我。
说完这些,王阳明大踏步离开了本想有所作为的北京。


=============
注:
(1)《中庸·素位章》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孟子译注》第294页。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8 21:41:01 +0800 CST  
一度逃遁



正德二年春,王阳明乘船南下,目的地是著名的杭州而非偏远的龙场驿,理由是风景秀丽的杭州更有利于养病。
肺病是王阳明一生无法摆脱的困扰。
途中夜泊。王阳明梦见与王抑之兄弟,共坐论学,湛甘泉和崔子钟都在。“纵言及微奥,会意忘其辞”(1)。俄尔梦醒,却是空江明月,一时不知身在何处。
接着在一个荒村借宿,甫一落脚,忽然雨声大作。雨点打在残荷上,顿时化作倾泻。江面上更是景象万千,密集的雨点砸将下去,水花跳跃,仿佛“万里沧江生白发”。就在这黄昏的雨声里独坐,王阳明: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2)
比起南下龙场驿,这是可触摸的另一种生活。
王阳明在考虑着什么。
到达杭州北新关的时候,弟弟们早候在那了。齐齐拥上来,问长问短。王阳明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守俭、守文和守章,一个妹妹,即徐爱的妻子。
兄弟们打闹了一回。又问起父亲的近况,又问起哥哥如何打算。王阳明说,无妨无妨。又说:
携汝耕樵应有日,好移茅屋傍云山。(3)
大不了回家务农去,你们回去先把茅屋收拾利索了。
看来王阳明不像是在闹着玩的。
养病就得有养病的样子,他不能回绍兴,也不能回余姚,就住在杭州南屏山山麓的净慈寺里。净慈寺以钟声宏亮著称,“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便诞生在净慈寺令人怀念的钟声里。于是,他写了一首《卧病净慈写怀》:
卧病空山春复夏,山中幽事最能知。
雨晴阶下泉声急,夜静松间月色迟。
把卷有时眠白石,解缨随意濯清漪。
吴山越峤俱堪老,正奈燕云系远思。
首联、颔联写的是净慈寺的景色,颈联是写王阳明在净慈寺的生活形态。关键点在尾联。吴、越山水可养老,可是他又不能不关心北京的天气变化。
老父在那呢。
是年六月,王阳明移居胜果寺。在《移居胜果寺》第一首诗中,王阳明再次表达了这样的倾向性:
富春咫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
富春江有严子陵钓台,那是与东汉高士严子陵有关的典故。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是同学,他不做光武帝的官,宁愿在钓台隐居垂钓。
陶渊明一样,挂冠离去也是可以考虑的。
于是,王阳明有了个大胆的计划。
从结局来看,王阳明经过一番秘密的游历之后,再回杭州,然后以之为起点,大摇大摆地前往龙场,这说明,王阳明在杭州养病是请了圣旨的,是得到皇帝批准的。这就是说,如果王阳明胆敢擅自离开杭州而不请示,那他就是抗旨不遵,后果相当严重。
从这个角度分析,刘瑾派人盯梢王阳明,情理之中。
他就找过户部尚书韩文的茬。
这么说,王阳明伪造自杀现场,就好理解了,旨在摆脱盯梢,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掩护。应该说,这时节,王阳明还没有彻底下定决心,到底是逃往山中好,还是去龙场驿好。因此,需要先期营造一个足以回旋的余地。
王阳明不愧学兵法出身。
《王阳明年谱》记载说:王阳明为了摆脱刘瑾的追杀,伪造了跳水自杀的现场,然后上了前往舟山的商船,不料途遇台风,被刮到了福建地界,遂在深山的一庙中,遭遇二十年前在南昌铁柱宫相识的那个道士。在道士的劝说下,王阳明又返回了杭州。
对于年谱的这段记载,我先表示不信。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9 08:59:45 +0800 CST  



一定要说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于情于理皆不通顺。要知道,首先提出要杀掉八虎的户部尚书韩文,并没有被暗杀,何况区区一个王阳明,而且在奏章中只字未提到刘瑾。
刘瑾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放出风声说刘瑾要追杀王阳明的人,我认为,正是王阳明自己,这样就可以为他不请旨而擅离杭州,提供合理的解释。王阳明完全可以振振有词地说:
“本想一死了之,不料被过往的船只救起,不料船只又被台风刮到福建地界,从福建回到杭州,得花时间。”
天才的计划,天衣无缝的构想。
王阳明一度确曾有逃离尘世的想法。
自打听到王阳明自杀的消息,湛甘泉亦表示不信——湛此时在北京,可见消息传播之广——说:“不过是王阳明故作姿态以逃避尘世罢了(佯狂避世)。”并就王阳明当时的心理动机作出推测:
佯狂欲浮海,说梦痴人前。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大道若得不到推行,坐竹筏到海上飘流去。湛甘泉认为,王阳明不过是师孔老师故智,然后找了个理由以掩人耳目。那些把此事当真的人,也太不了解王阳明了。
许多年之后,湛甘泉遇到王阳明,当面问起此事,王阳明“乃吐实”。这是记录于湛甘泉撰写的《阳明先生墓志铭》里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我认为,《王阳明年谱》里所说的,王阳明夜宿虎穴,在福建深山巧遇二十年前的铁柱宫道人之类,皆是王阳明为保护自己刻意放出的烟幕弹,实不足采信。实际情形当是:
王阳明确实离开了杭州,到了某处的深山里,也确实遇到了道人,但不一定就是二十年前铁柱宫的那个道人。道人也一定对王阳明进行了开导,要害的话是这样说的:“你若就这样无声息地跑了,刘瑾要污陷你背叛大明,叛逃到北边的胡人那,或者南边的蛮人那,到时候,你是落一身干净了,你父亲怎么办?”
一语点醒梦中人。王阳明于是写下《泛海》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一路以来波澜不兴的诗风,到此一变,格调突然高亢了起来。这说明王阳明想明白了一些事,也下定了必要的决心。诗风因此而豁然开朗,干净利落。
他知道该怎么做了。
此时,龙山公王华已就任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于是前往南京看望老父亲,是年十二月返回杭州。再从杭州起程,前往龙场驿。
=============
注:
(1)《梦与抑之昆季语.湛崔皆在焉.觉而有感.因记以诗三首》。
(2)《因雨和杜韵》。
(3)《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30 09:16:15 +0800 CST  
各位朋友,国庆愉快!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30 19:32:18 +0800 CST  
远谪龙场



此行,有三个仆人与王阳明为伴。
从京城到龙场驿,沿途,王阳明一共作了五十五首《赴谪诗》。仿佛是路标,我们据此大体可探测得王阳明的行程,依次经广信、袁州、长沙、沅州,进入贵州省玉屏,再经镇远、黄平、清平、福泉、新添、龙里等地,万里跋涉,于正德三年(1508)春三月,到达龙场驿。(1)
龙场驿驿丞是没有品级的官员。
从京官到龙场驿驿丞,其间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更为可怕的是,龙场驿地处万山丛中,基本是鸟不拉屎的地方。驿站是古代中国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要是大驿站,比如河北怀来的鸡鸣驿,俨然城市。可偏偏龙场驿规模极小,眉毛鼻子一把抓,也就“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幅”。
外加一个看驿站的工作人员,老态龙钟。
王阳明倒还无所谓,童仆奇怪了,再怎么糟,总是个驿站,总得有落脚的地方。三童仆睁大眼睛,在地平线上努力搜索了一遍,结果大失所望。以驿站现有的住宿条件,这三仆人估计得露宿荒郊,实在够荒凉的。
人迹亦罕至,好不容易碰着一个人,语言又不通。通语言的,尽皆来自中土的亡命之徒。
结邻这样的邻居,谁敢安心睡觉。
这鬼地方。
仆人心中慢慢就有了不乐意,仿佛天边云起。
春天的龙场,山花烂漫,问题是这当不得房子住。于是五人齐动手,搭了间草篷。王阳明远远近近地欣赏自己的杰作,虽然高不及肩,也无法宽敞,但至少可以容身。王阳明对此表示满意:万一漏雨了,修补起来也比较方便;起风的时候,茅草在风中忽啦啦地作响,权当是流水的声音。
王阳明这是在践行“素夷狄行乎夷狄”。
再者说,昔者尧舜在位,所住的地方也是茅草盖的屋顶,乃至连茅草的穗儿都没有剪去;台阶也是用泥土堆砌的,且仅有三级。照样是尧舜。王阳明此番思想工作做得不错,童仆不再唉声叹气,晚餐的时候,甚至喝了点小酒。
既然人迹罕至,自然没有什么公务可言,相较于繁忙的刑部,这里可谓世外桃园。王阳明就去爬山,结果发现了一处宽敞明亮的洞穴,不仅可以直起身行走,且足可容纳百余人。当地人称之为“东洞”,王阳明嫌不好听,就改成了“阳明小洞天”。这多少让他有种回到故乡的感觉。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10-01 11:10:40 +0800 CST  



童仆也是欢喜,叨叨地说比那草篷强多了。打扫卫生,砌灶,安床,忙得不亦乐乎。
王阳明得间写了三首诗,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在第一首诗的末尾,王阳明写道:
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素位”就是前面提到的“君子素其位而行”,其细目之一便是“素夷狄行乎夷狄”。活在当下,处身夷狄,就别考虑不切实际的事了,放宽心才是正理。
王阳明在不断地自我磨砺。
紧接着需要磨砺王阳明的是粮食问题。谁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出现有上顿无下顿的情况,童仆不免报怨起来。王阳明就向老农学习,自己动手耕种,自食其力。在《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一诗中,他提到:“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数亩的口粮,不仅足够吃饱肚子,且还有赢余酿点小酒。分明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了。苏东坡一度也在他的东坡耕过田。
当然,这并不浪漫,关键在于你怎么看。
童仆也认为这的确不浪漫,水土不服之外,又加心境逐渐恶劣起来,相继病倒了。这时节,王阳明想病倒也不敢病倒,于是一切亲历亲为。砍柴,汲水,做饭,并学着照顾他们,想方设法逗他们开心。
王阳明独自上山拾柴火,独自下到深谷去采栗子。深谷实在幽深,谷风凄清,吹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比他还早起的露珠,一路弄湿了他的衣裳。傍晚踩着斜辉回家,还得抱瓮去河边汲水。这就是他一天的生活。累坏了就坐在河边的卵石上歇一会,王阳明看见:
猗猗涧边竹,青青岩畔松。
直干历冰雪,密叶留清风。
他明白了祖父王伦为什么那么喜欢竹,父亲王华的官署为什么种那么多的竹。原来竹自有它的清规戒律。纵然“人事多翻覆,有如道上蓬”,竹就是竹,依然笔挺,“中通外直”。“中通”是放得下,中心无堵塞;“外直”是不弯不曲,不阿道求人。
王阳明得先把自己想清楚了,才好回家,面对三个愁眉苦脸的人。于是给他们唱家乡小调,聊以慰籍思乡之情。
唱着唱着,王阳明不觉眼角湿润起来,他自己也想家了:
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
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
南归断舟楫,北望多风埃。
已矣供子职,勿更贻亲哀。
末二句多少点明了王阳明此番南来的主题,不敢再增加老父的心理负担,父亲为他操劳得够多的了。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10-02 08:20:52 +0800 CST  

龙场悟道




根据王阳明的观察,童仆所以病倒,固然跟环境艰苦有关,但关键点还在于心情。开心不起来的后果就是内外交攻,长此以往,再身强力壮的人都扛不住。
王阳明就想,往圣先贤处在这样的境地,会怎么做呢?“素夷狄,行乎夷狄”只是个总纲,具体怎么一个操作,水路还是陆行,还得看实践。蛮荒之地书实在不易得,无从加以考证。王阳明就垒了个石墩,日日坐在上面,默想此前所读过的书。偶有会意的地方,就记下来,并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整整花费了七个月时间,他才把《五经》从头到尾温习了一遍,所做的读书笔记多达五十六卷,是为《五经臆说》。
钱德洪后来讨要这本书,王阳明解释说,担心误导别人,所以早给烧了。
王阳明这里所说的担心误导别人,当是指担心求学者不能正确理解《五经臆说》的内涵,万一缠绕在文字上出不来,反会误了正事。这就是著名的鱼与筌的问题。
有弟子请教读不懂书怎么办。王阳明说:
“这是因为只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上钻牛角尖,所以弄不明白。如果像这样读书,反而不如做朱熹的学问。他倒是读得多,解得通。只是他治学虽然解释得很清楚,但却终生无所得。治学一定要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到自己心中来体悟,就可以读通了。其实四书、五经所说的不外就是这个心体,而这个心体就是所谓‘道心’,体明(明了自心本体)就是道明。再没有第二个要点了,这是治学最主要的关键。”(1)
四书五经的记述是路径,明了自心的本体才是目的地。倘若一直缠绕在四书五经的文本上,只懂得说文解字,其他一无所得,这就叫得鱼忘筌。
三国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去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过是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你说你事情多,比得上我吗?我就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论说天下大事,听到吕蒙的见解后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吴县阿蒙了。”
就是这个意思。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10-03 15:12:03 +0800 CST  


嘉靖四年(1525),五十四岁的王阳明写了篇《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其中提出:“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什么是“记籍”?就是记帐那个帐簿。《六经》其实是前贤往圣管理自家身心时积累下来的心路历程,只要老老实实按上面说地去做就成了。因此,在《大学古本傍释》一文中,王阳明屡屡提到“又说归身上”,就是要提醒读者注意,得从自家身心上用功,才不流于形式,不落空。
那位问了,自修有什么用呢,把身心管理得再到位,是能吃还是能喝?这个问题大了去了。《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于善。”“明明德”是自修,“亲民”是事功,这两者之间似乎不搭界,然而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自明不已,即所以为亲民”。思想问题是要靠自己解决的,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明明德、亲民的功夫,犹如研修自心,然后据以安定百姓。明明德、亲民没那么深奥,只是使人人都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至善)。每个人都能做到尽情发挥心之本体,这就叫止至善。‘至善’是心的本体。知道‘至善’只存在于自家身心,那么我们立志做圣贤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王阳明在《大学古本傍释》中的这段话重要之极,由是根本性地解决了“格物”是向心外寻个物来格——比如格竹;还是就自心上的事物进行格的问题。
阳明心学至此萌芽发蘖。
龙场悟道,悟的当是这个。
有了《五经臆说》的知识储备,在此之后,王阳明终日静坐于石墩之上,对他的新发现进行细致地打磨。《大学》之“止至善”,有一种译法是“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并且保持不变”。这个意思真好。
静坐是格心的功夫。
我在《王畿集》中找到了王畿的“调息法”,录于此:
“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为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坐时鼻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息虽无声,亦无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坐时无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冲融,情抱悦豫,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戾,守气则劳,守息则密。前为假息,后为真息。欲习静坐,以调息为入门,使心有所寄,神气相守,亦权法也。
调息与数息不同,数为有意,调为无意。委心虚无,不沉不乱,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愈调。真息往来,而呼吸之机自能夺天地之造化,含煦停育,心息相依,是谓息息归根,命之蒂也。一念微明,常惺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吾儒谓之“燕息”,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阖辟之玄枢也。以此征学,亦以此卫生,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2)
如此静坐久之,王阳明颇觉心中洒洒。
这种“洒洒”的状态,用胡直的话说就是:“一日,心思忽开悟,自无杂念,洞见天地万物,皆吾心体。”(3)
王阳明从石墩上跳了下来,也顾不得深夜,开怀大叫。
童仆睡眼惺松,以为游子可以归故乡了。
=============
注:
(1)《传习录全译》第43页。
(2)《王畿集》第424页。
(3)《明儒学案》第520页。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10-05 11:23:07 +0800 CST  

龙冈书院



多年以后,王阳明回首往事,写了一首诗,说道: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解决了“外头寻”还是“总在心”的问题,王阳明一路勇猛精进,心理力量越发强大。恰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情,无形中证实了强大心理力量的重要性。
正德四年(1509)入秋的一天,从京师来了位老吏,带着一子一仆,去更远的地方上任。路过龙场驿时,天已擦黑,况又绵绵下着秋雨,老吏便投宿在一户苗族人家。
王阳明透过昏暗的篱笆,影影绰绰地瞧见他们进了那户人家,本想前去打听消息,转念他们赶了一整天的路,定是累了,不便打扰,打算明天再去。可是第二天一早派去的人却问信说,他们更早的时候已经走了。
近午时刻,外头嚷嚷,那个老吏死在了蜈蚣坡下,接着一子一仆也死了。这真是件不幸而又令人伤心的事情。
王阳明不忍心看到他们的尸骨就这么寒冷地躺在荒野,无人收拾,于是带着仆从去料理后事。就在坡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了。王阳明还给他们供上一只鸡、三碗饭,一边止不住地叹息,叙叙叨叨地说些话,祭奠他们:
“唉,悲伤啊!也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我是此地龙场驿的驿丞、余姚王守仁。我和你们一样,都生长在中原地区,只是不知你们的家乡是何郡何县,为什么要来这荒山野岭做孤魂野鬼啊?古人不轻易离开故乡,出外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才来此地的,理所应当啊。你又因何罪责非来不可呢?听说你的官职,不过是小吏目,薪俸不过五斗米,你领着老婆孩子种种田,收成可比这强多了。为何竟要为了那五斗米而远来此地?又为何自己一个人来还不够,还要加上儿子和仆人?说到这,哎呀,也太悲伤了。你如果真是为了那五斗米,就应该欢欢喜喜地上路,为什么我昨天看见你愁眉苦脸的,似乎快要承受不住那深重的忧虑似的?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10-07 16:35:15 +0800 CST  



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饥渴劳累,再加上瘴气侵其外,忧郁攻其中,能免于一死吗?我固然知道你必死无疑,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更没想到你的儿子、你的仆人也会随你而去啊。都是你自找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不过是怜悯你们三人的尸骸无人收拾才来埋葬的,却引起我无穷的感慨。唉,悲痛啊!纵然不葬你们,那山崖上的成群狐狸,山谷中粗如车轮的毒蛇,也一样能够把你们葬在腹中,不致长久的暴露。你已经无所谓了,可我又怎能安心呢?自从离开故乡来到此地,已经二年了,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勉强保全自己的性命,主要是我努力保持心境的平和,不让它沾染一丝的忧戚啊。今天忽然如此悲伤,乃是为你着想,却轻视了自己。我不应该再这样悲伤了。
我来为你唱首歌吧。”
王阳明又唱了一首来安慰他们。
这是个奇特的葬礼,你要说这是精神胜利法,我实在不能同意。实际上,强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感染与鼓舞人。
还记得前文说过王阳明曾致力于光复师友之道吧?他把这个决心也带到了龙场驿。教夷人读书识字,感化亡命之徒。翼元亨与蒋道林乃至千里条条,奔赴王阳明门下。
冀元亨字惟乾,号闇斋,武陵县人。他后来的人生相当轰轰烈烈。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楚之常德人。
最初他们做学问是盲人摸象,没有机会和条件得到名师的指点。得知王阳明在龙场,他们就千里条条地去了,可见决心之大。蒋道林、冀元亨追随了王阳明很长一段时光,一直到王阳明离开龙场驿。
也有来去匆匆的,匆匆地来,问了几个问题,又匆匆地走了。王阳明不免失落:
人生的离别是那样多,象这样的相会很难再有。
为什么远远地赶来,才三天就要离去呢?
茅屋里有琴却不愿弹,酒壶里有酒却不愿喝。
你们老远赶来足见情深意厚,匆匆辞别莫非是我照顾不周?
我留在这里相伴山洞白云,有谁同我在溪边散步。
还记得在南寺的时候吗?天快黑了却又漫天飞雪。
没有忘记在西园那天吧?桃花绽放遮掩了道路。
时间飞快又过了几个月,现在已是秋风落叶的时候。
富贵犹如飞灰尘沙,浮名也象飞絮飘舞。
我的这几位门生呵,我们悟求的道是多么有益。
为什么不把书带来,一起住在茅堂再深入研究。
翼元亨、蒋道林,以及那些未知名的求学者,当属王阳明的第二批弟子。同属王门第二批弟子的,当有夷人。
受到王阳明强大的人格力量的感招,夷人无以为报,看看他们居住的草寮,太过潮湿,不利健康。于是,力所能及地为教书先生构筑了后来命名为“何陋轩”的建筑。
想起孔老师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在《何陋轩记》中,王阳明有“琴、编、图、史”的话,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慢慢聚拢了来,连奢侈的古琴都有了。王阳明遂将“何陋轩”布置成“龙冈书院”,这样就有了读书聊天的地方。讲学的地方也有了。
龙场附近的邻居,虽然不识字,也没那么讲究礼节,但在王阳明看来,却是“未琢之玉”、“未绳之木”,只淳朴这一点就足以慢慢商量培养。
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沾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1)”
我老丈人是教书先生,年轻的时候,所以在村里受人尊敬,是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年节乐得为村民写春联。这也是一种教化。文字金贵的年代,代人写写家书,也是教化。解答些关公战秦琼的知识,化解些鸡毛蒜皮的矛盾,也是教化。乃至童稚来求学,朗朗书声透远近,更是王阳明乐意的了。
这样的日子一长,老人小孩都乐得上门来坐。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10-08 09:28:35 +0800 CST  


何况还有远道而来的求学者,“龙冈书院”越发热闹。
《诸生来》一诗描写了王阳明与学生聚会的欢乐情景:
因为性格耿介遭受了灾难,廷杖囚拘却幸免于致残。
夷居生活虽然风俗习惯不同,质朴的乡风却是我心里的眷念。
思念亲人时心情是那样的内疚,常常使我忧虑痛心深深自谴。
门生们时常来相聚,也常常举杯痛饮。
向他们讲授学问心里高兴,记诵诗书再答复提问自觉惭愧。
我们在林间行走或在山涧散步,有时钻洞游玩有时去攀登山峰。
月光下坐在屋里弹琴,抑或在白云缭绕的窗前躺着看书。
淡泊的生活才能悟出道的真谛,不拘俗务的旷达并非行为荒唐。
难道一定要像东汉的庞德公在鹿门隐居才算隐居,只要心情舒畅随处皆可悠然自得。
王阳明的教育方法皆是这样的形式自由,随处指点,随时成就,并非一定要拘在屋里。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携友游同镇,一友指着岩石中的花树问:“天下没有心外的事物,像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王阳明说:“你没看到这花时,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静;你来看到这花时,这花的颜色一下就显现明白起来,就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外了。”(2)
这是心学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
也是随时成就的经典案例。
《诸生夜坐》诗,亦是王阳明这种特色教育的体现:
谪居此地生活平淡寂静,不免怀念与你们一起游玩的时光。
日薄夕山,雾蔼迷漫;凉亭俯看,平畴万里。
又见远处有人策马驰来,分头寻找路径。
渐渐近了才看清面貌,他们隔着树林在那边停下了。
放下马鞭依次走入亭中,随身还携带着美酒佳肴。
大家在草堂上分席而坐,酒杯与红烛辉映相交。
弹琴的弹琴翻书的翻书,行令赌酒杯筹流光。
欣赏映在溪水中的月亮,蹬上树林中的山岗观赏夜景。
村翁招呼一起饮酒,游人邀约去洞中探幽。
讲课学习是那样的有乐趣,闲谈说笑没有庸俗之流。
想到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情景,千年前的古人与我们的追求多么相同。
前文说过孔子的志向,要是天下太平,他才不会满世界乱跑呢,像丧家狗一样。他啊,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和几个得意弟子,选个晴好的天气,到溪边走走,看看日落,然后享受享受美好的时光。
《游来仙洞早发道中》,王阳明也这样思想着:
霜风吹落了树叶,秋天的萧条已渐渐显现。
早晨迎着启明星策马前行,将去来仙洞探幽寻奇。
成群的小虫在空中乱飞,道路狭窄草露打湿衣服。
天气太热特意早早地出发,从役的征夫已行走在路途。
在山石流水间淘米,在山间的小屋里烧饭。
太阳初升雾蔼缭绕在山峰上,树林间有鸟儿啼鸣。
心情舒畅觉得景物都很美,连瘦削的脸颊也渐渐显出了丰润。
现在才相信人世间重要的是行乐,富与贵并不是我的追求。
=============
注:
(1)《孟子译注》第296页。
(2)《标注传习录》第314页。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10-08 16:46:55 +0800 CST  


心灵解缚



王阳明乃至需要给龙冈书院定立学规,这说明龙冈书院已小有规模。毕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书院,照此情形,一直以来魂牵梦萦的师友之道,极有可能得到光复。因此,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到:
弟子们追随我到龙场驿,情真意切。我担心没有什么能力帮助你们,用四条要求互相勉励,来答谢各位弟子的厚意: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你们要认真听讲,不要不重视。
接着详细陈述了如何立志,如何勤学,如何改过,如何责善。就中重点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
“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以做成的事,即使是各行各业的技能手艺,没有一项不是以志向为出发点的。现今的求学者之所以懒散怠慢,荒废时日,最终一事无成,都是由于志向没有树立的缘故。所以立志成为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可以成为贤人。志向不树立,就像没有舵的船随波飘流,没有笼头的马四处游荡,终究达不到目的地。”
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做学问方不敢松懈,方不吝改过自新,亦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意见。
作为这一活动的倡议者,王阳明表示,“诸生责善(劝勉从善),当自吾始”。
于是,在龙冈书院的前面,王阳明又修建了“君子亭”。四围遍植修竹,这回不格竹了,而是要学习竹子内在的君子之德、君子之操、君子之时、君子之容。王阳明解释说:
“竹节中空虚静,相通又相隔,象征君子高尚的品德;外表坚硬而挺拔,竹叶一年四季不变色,象征君子的气质情操;应惊蜇的节气开始生长,三伏天长势暂止,不管是阴晴雨雪,皆能适应,象征君子懂得时机;清风徐来,竹叶会发出美玉般的声响,如乐之作。风动之时它作揖拱手,犹如孔子在洙泗习礼讲学时的情景。风一停止竹就静下来,挺拔独立,不挠不屈,就像大臣上朝时衣冠整洁,手持朝笏,肃穆地站立两旁,象征君子的形象。”
所以称竹为君子。
这很可能是王阳明还了多年前格竹的帐。
“玩易窝”是个小山洞。王阳明效法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读《易》洞中。
读《易》似乎是余姚王氏的家学,王阳明的高祖王与准,号遁石翁的,就精通于《易》。
王阳明在牢里的时候,亦与同道研讨过易学。
至龙场驿,王阳明继续读《易》,初无所获。然而若干时日之后,发现惊人。王阳明乃至号称“精粗一,外内翕”。不管是细微的还是粗大的,皆能融合为一;不管是外表的还是内在的,皆能浑然一体,这分明就是惊人的“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王阳明与湛甘泉在京师时致力解决的问题,至此获得解放。人心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境界的解放,仿佛清风徐来。“视险若夷”,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王阳明不禁感叹道:
“哎呀,这就是古代的君子,为什么自甘囚徒的生活,忘记拘禁幽囚之苦,而不知老之将至的原因了。我现在终于知道终身努力的方向了。(《玩易窝记》)”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10-09 09:56:45 +0800 CST  

“玩易窝”读易的体悟,当是王阳明对“龙场悟道”的重大打磨。有这样的前行者,二三子自是要紧密追随。就如《春日花间偶集示门生》所说的一样:
闲来聊与二三子,单夹初成行暮春。
改课讲题非我事,研机悟道是何人。
阶前细草雨还碧,檐下小桃晴更新。
坐起咏歌俱实学,毫厘须遣认教真。
空闲时与两三位门生坐下聊天,正是穿着夹衣的暮春时节。如果讲课批改作业不是我的事,那研究世事之道的又是何人呢?台阶前的小草经雨之后更加碧绿,房檐下的小桃树天晴时愈加清新。行坐咏诗也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对任何细小的事都要认真对待。
阶前细草与檐下小桃,这是万物的生机,亦是我与万物的同体。不期然,又回到了从前。程颐不剪窗前茂草,程颢观鸡雏,说是要“常观造化生意”。张载“善观驴鸣”,说是要借此识得生机之趣。周敦颐不修剪爬上窗台的绿草,说是为了“浑然与万物同体”。
王阳明一一在给自己的心灵解缚。
随着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声名确起,有人不高兴了。
龙场驿行政上隶属于思州管辖。思州太守派来的人,便在龙场驿撒野,当着王阳明的面,出言不逊。龙场驿的左邻右舍不乐意了,狠揍了这飞扬跋扈之徒一顿。思州太守气急败坏,向有关当局告了王阳明一状。主管一省司法的贵州省按察司副使毛科,出面调停,晓以祸福之理——按字面意思,当语带威胁——要求王阳明去给思州太守赔礼道歉。
王阳明给毛科回了一信,义正辞严地加以拒绝:
“我来龙场,九死一生,死生对我来说,已不足以扰动内心。我不会因为一时的祸患就改变终生信守的原则。
我没有得罪思州太守,思州太守也没有得罪我。来自思州的小吏在龙场擅作威福,自是小吏的事,思州太守并没有要他这样做。龙场的百姓看不惯,与之争斗,自是龙场百姓的事,我也没有指使他们。又何赔礼道歉之有?”
毛科觉得有理。
思州太守自知理亏,只得作罢。
贵州水西地区的宣慰使安贵荣,风闻王阳明的大名,亦派人前来交好。
安贵荣是水西地区的土官。所谓土官,是指明代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土司,由该族上层分子担任,按等级分宣慰使、宣抚使、按抚使等武职及土知府、土知县等文职,由子孙世袭(1)。
安氏是水西地区的土豪集团,拥有强大的兵力。
安贵荣先让人送来米、肉,又派人前来听侯使唤。王阳明搞不清楚安贵荣的意图,不敢接纳。这位不死心的安大人,又派人送来金帛、鞍马,并真诚地表示结邻友好之意。盛情难却,王阳明只好收下米二石,还有柴炭鸡鹅之类,其他贵重物品诸如金帛鞍马,一概退还。
王阳明终于弄明白了安贵荣此举的意图:他想裁撤掉水西地区的驿站,一时没有万全之策,便向王阳明请教。
我们知道,水西地区尽管是安贵荣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是大明朝的地盘。朝廷在该地区修建驿站,意在确保水西地区的安定稳定,安贵荣要撤去驿站,分明有割据之嫌。
王阳明明确答复安贵荣,这样做实在不明智。天子尚不得逾越礼法,人臣又岂能做“拂心违义”的事,担心招来不祥。安贵荣遂打消了这个念头。
安贵荣野心不泯,又想并吞水西地区另一土豪集团——宋氏的势力。恰于此时,宋氏内部发生了内讧,有手下谋叛宋氏。安贵荣觉得坐收渔翁之利的时机到了,便不管,让他们打,打到两败俱伤再收拾。
王阳明赶忙修书一封,让安贵荣赶紧派兵平叛。王阳明警告安贵荣:你是水西地区的最高长官,如果坐视情况恶化,朝廷一旦派兵介入,你也难逃干系。安贵荣于是听从了王阳明的建议,出兵平叛,从而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
王阳明开始在龙场驿指点山河。
=============
注:
(1)《中国历代职官沿革使》第431页,昆仑出版社2013年版。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10-10 14:15:56 +0800 CST  

楼主:翰林祭酒

字数:129755

发表时间:2016-09-06 01: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12 09:08:25 +0800 CST

评论数:38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