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六道


在“道2”=“说”的前提下,要表达“道如果可以说明白,那它就是平常的道”这个意思,需要要将原文做如下改动:

道(若)可道,则常道(矣)。(把“非”换成“则”)

或:“道不可道也,(因其)非常道也。(前句加“不”)

或:“道,可谓(说它是)非常道也。(把“道2”改为“谓”)

(“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说”,一般表示“指的是”,“说的是”,“对*说”。所以,可以“子曰”,不可以“子谓”,只能“*谓*”。如“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可惜,我们只能按原文去译解,无法更改。

其实,以上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症结是“‘道’不能够说明白”和“‘道’不是普通的‘道’”本身就是“伪命题”。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05 21:18:06 +0800 CST  

“‘道’不能够说明白”和’“‘道’不是普通的‘道’” 本身就是“伪命题。“

由于“道”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概念,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所以无形无质,颇带神秘色彩。“以为近乎,游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韩非子•解老》。这就给人一种不可言说感觉

其实不然,因为抽象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推理过程,而思维推理始终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从某种意义上,抽象过程可说是语言在大脑中合乎逻辑的推演过程,抽象的最终产物就是形成概念。概念的表达包括两个方面——概念名称及其定义。用语言推演出来的概念当然可以用语言来表述。所以,不管多么抽象的概念,都一定能并必须给出明确的界定,这是得以进行正确思维推理的基础。

拿一个不明确的概念作为理论文章的基石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们还承认“道”是《老子》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就必然能够用语言说出概念名称(道)及其确定的定义。任何概念都是一定可以说明白的。只有理解不同的道,没有不可说的道;只有说得正确不正确,准确不准确,没有可说不可说。

“道”这个概念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

物质世界所固有的共同属性及其运动规律。

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

[道就是万物所共有的规律(普遍性),是所有具体规律(特殊性)的总汇。]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06 21:22:02 +0800 CST  

在一些人看来,“道”是高深玄妙,神秘莫测的,所以一定不会是普通的,平常的,但是这个高深玄妙的“道”是从哪里来的,又存身何处呢?它就来源于普普通通的天地万物,存在于平平常常的具体事物之中。

《庄子•外篇•知北游》说: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万物皆循道而行,这是道的普遍性。人们之所以要认识道,不是要认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是要拿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以是“道可道(导)”;但道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各具体事物的道又各有其特点,这是道的特殊性。只有具体地分析不同事物中的道,用不同的道指导不同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预想的成功,所以是“非常道”。

道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高深玄妙的,又是普通平常的。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09 22:06:24 +0800 CST  



初雪 雪落地时化潦水 路到尽处是太平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10 20:58:14 +0800 CST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为《道经》开篇首句,理应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后文所论述的并非“道”和“名”能不能说得出,是不是平常的“道”和“名”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和怎样循“道”和“名”而行的问题。

由此也可证明“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也不是永恒的名。”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道经》的基本思路大致可这样表述:只有顺着道路行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引申推广到人们的一切行为也要顺(无名)“道”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天地万物(名)具有无限的多样性,所以(有名)“道”并非是唯一不变的。人们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为”的境界,就可以做到“无不为”了。

所以这段话应该这样解释:

“道”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成功,“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只有一条(因“名”不同而不同)。“名”是人赋予(命名)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这段话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1、道的重要意义——正确地导向;

2、正确区分和认识不同的事物中的道。

这样的开篇才符合说理文章基本要素——提出论点。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12 21:58:06 +0800 CST  


那雪正下得紧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14 21:24:05 +0800 CST  

认为“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的东西情有可原,因为两千多年来,在一帮大忽悠的忽悠下,难免有人腿被忽悠瘸了,脑被忽悠残了。但如果说“名”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那可真算是傻缺中的奇葩了。比如“爹”这个“名”,只要不是残病之人,他肯定能指认出他的“爹”是谁。像孔子,虽然他是其母与人野合而生的,且从小就没在孔家生活过,但他依然知道他爹是叔梁纥。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就是“名称”,名称不但是区分不同事物的记号,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时间地域不同,认知便不相同,名称也就各异。如汉语称“月亮”,英语则叫“the moon”,这是因地域不同所致。古时候人们认为月亮上也和地上一样,人可以居住,所以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月亮也因此得名为“婵娟”,于是就有了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佳句。月亮中的阴影,古人认为那是一棵大桂花树,还设计了一个砍树人叫吴刚,于是有人写出了“问讯吴刚何所有,呈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诗句。

现代人对月亮的认知有了很大的不同,一般表述为:“它是地球的自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太阳系已知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等等。

这种包括名称及其认知的同一就是概念。所以这前一个“名”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一个具体事物的概念。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16 22:14:21 +0800 CST  



叶出树染绿,花开风送香。  2018. 5. 10.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18 21:38:26 +0800 CST  

道和名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表述:道是抽象的名(或理),名是具体的道。

万物之“名”是人类赋予的,所以“名可名(命名)。”有人类之前,天地万物只是一坨“自在”的物,这种没有类别名称的“自在”就叫“混沌”,所以“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万物开始的时候没有名)人类为万物(命)“名”之后,天地万物不再是“自在”的混一状态,变成了在人类意识中存在的各有不同性质特点的万象纷呈的多彩世界,所以“有名,万物之母”(有了“名”世界才有了“万物”的区分)。

为了形象易懂,我们不妨拿计算机来作一个类比:

比如说你弄了一大箱装配计算机用的部件,如果这些部件没有名称,也就不知道它们各自的功用,那它只是一堆东西而已,这就是“无名”,这堆无名的东西的状态就叫“混沌”;

如果我们按照对这些部件的认识,分别予以命名,并按序组装在一起,,于是一台计算机华丽丽地诞生了,这就是“有名,计算机(万物)之母”;

只有硬件的这样一台计算机(裸机)它仍然是不能运行的,要计算机正常运行离不开一样东西——软件(程序),这个程序软件就是计算机的“道”,程序是引导计算机正确运行的,所以“道可道(导)”;

软件(程序)是一个统称,它是从多种软件中抽象出来的,如果在存贮程序软件时不用文件名加以区分,计算机就无法识别调用这些文件,所以,每个具体程序文件都必须有(文件)“名”;这就是“名可名”;

无论是系统程序或应用程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早期的道斯,到现下的WINDUOS10,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非常道”“非常名”。

“名”在人们认识、改适、利用自然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概念的思维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没有“名”就没有人的意识,从而也就没有人本身。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19 18:12:14 +0800 CST  

今日小雪,发个图片应下景。


今日小雪偏不雪,昔时清明也无晴。世事自古多乖谬,多少怅惘杯酒中。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22 15:38:09 +0800 CST  

作者:酒醉扶墙走Lv 13 时间:2018-11-23 15:24:52

有几个观点分享一下:

1.第二个道,可以是表述,说的意思。因为“道”可以从老子这里开始有说意思。这是推断的,推断是有理由的。

————————————————————————————
分享:

语言不属于个人,是群体交流的工具。观点可以首创,语言词(音、形、义)不能。交流者每一个语词的使用,都是以交流对象领会默认为前提的。《道德经》是写给当时周所属地域的所有人看的,这个词的义项必定要得到所有人的领会并默认。

印证是个好方法。

先拿《道德经》本文来印证:

1、 本文中出现的道字,是否还有与此相同的意思?

结果是:没有。

2、 本文中凡有表示“表述”“说”义的地方,是否也用“道”字?

结果是:没有,文中所用的是曰、云、言、谓等。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再拿同时代的文献《论语》印证:

《论语》中共出现89个道字,除去重复的约有60个左右,全不具有“表述”“说”义。

再用权威的字书《说文解字》印证:

结果,查不到相关义项。

说明到《说文》成书时(东汉),“道”尚无“说”义。

根据以上“印证”,胡子以为这个“道”字不可以解为“说”。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26 12:53:20 +0800 CST  
作者:酒醉扶墙走Lv 13 时间:2018-11-23 15:24:52
......

2.可以说的道,不是常(恒)道,也能理解为“我”(老子)常说的道。名同理。 3.可以说的道,是人类社会认识的规律,常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可以定义的名,是人命名的名,常名,是万物本来的名(无名),把可说的和常道、可定义的和常名区分开,是更广博的宇宙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算得上是颠覆性理解。

是“道”分为“可说的道”和“常道”,还是“常道”涵盖了“可说的道”?

胡子纠结的是:

既然道不可说,那么这洋洋洒洒五千言都说的是啥?

阁下不是也把“常道”说得明明白白,头头是道吗?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26 21:08:50 +0800 CST  

作者:酒醉扶墙走Lv 13 时间:2018-11-23 15:24:52
......

4.道德经开头就是警醒人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这5000个字上,这只是个认识工具,要去自己体验常道的存在,按规律做事。

————————————————————

如果“道”不可说,只能靠自己体验其存在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由于“不可说”所以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没有世代之间的传承,在道面前,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一个孤岛。那么,要顺道而行(按规律办事),只能是按每个人所体验出的“道”行事。其实就是按个人的“想当然”行事。

“道”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个人的体验是否合“道”却是不一定的,所以用这种个人体验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的活动的指导是完全不靠谱的。

“道”不可说论只对宗教的“道”来说才有意义,也就是“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法门,这个“道”之所以不可说,并不是因为其神秘高深,而是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

承认“道”是客观的,也就承认“道”是可认识的,因为语言是认识的唯一媒介,所以认识的结果就一定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无它,言为心声也。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1-28 21:56:51 +0800 CST  

名为什么“可名”?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区分事物,区分事物就是确定不同事物各自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分”也就是“名分”。所以,名不仅是一个符号,它是名和实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月亮不能叫月饼。

老子这样说: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什么意思?

就是道本来就无名,以后也不会有名,永久没有名。

为什么?因为道是无限的,因而没有边界,没有边界就不能区分,因而就“无名”。

道和名的关系也是无限和有限的关系。即无限的道存在于有限的名之中。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2-01 21:51:13 +0800 CST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的意思是:

要形成一个系统,就要有“秩序”(制),要建立秩序,组成该系统的各部分(子系统)必须分别处于确定的位置(层级)并按确定的方式运行,这就是“有名”(名分)。“有名之后,各部分都在各自位置上以确定方式运行就是“知止”,“知止”才能保持这个系统正常运行而不会遭到破坏。

以我们的太空家园——太阳系为例:

太阳系是由一个太阳,N个行星,N个彗星,N个卫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之所以能够形成,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万有引力即太阳系的“道”。

太阳是第一屋级,位于中心位;

各行星、彗星为第二层级,在各自位置按各自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卫星是第三层级,围绕各自的行星运行。

各成员各在其位,各按轨道,这就是“名”。

万有引力无位无轨,所以“道常无名”。

正名之后(名亦既有),各星体按既定轨道运行(夫亦将知止),一个秩序井然的太阳系才能存在并继续存在下去(知止可以不殆)。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2-04 20:19:07 +0800 CST  

概而言之,“名”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形态、性质、运动状态等的客观规定性。

老子这段话大致可以这样理解: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译:道(因为不是具体事物,所以)总是没有名分,(由道生发的自然物叫朴)这种自然的事物即使微小,但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支配改变它。侯王之类的人若能顺其自然,就能使万物为其所用。

原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译:(例如)天地相合于道,于是就降下甘露,由于没有人能支配它,所以万物得以均沾。

原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译:要认识事物运行的秩序,首先要给事物确定名分。名分确定了,就可以知道事物的(性质和运动变化的)起止边界,知道了事物的起止边界,做事才不会失败。

原文: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打个比方说明,道对天下万物的作用,就像溪流对江海的作用一样。

人之初,生存方式就是群居,所谓群就是小规模的社会,而要维持这个社会(群)的存在,其中的个体就不会完全平等,比如首领和其他个体之间,男女之间,长幼之间,对“社会”承担的任务不同,其地位也便不同,所以社会也同样是“初制有名”。

人类社会“名”的内容主要有两点:

一是尽职守(应该做什么);

二是守规矩(不该做什么)。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2-06 21:29:24 +0800 CST  


大雪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2-07 19:58:45 +0800 CST  

“名”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论语》中的这段话可谓经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话说有一天,孔子和子路师徒俩闲聊。

子路说:老师,听说卫国的国君想让您在卫国掌权施政,真到了那一天,您最先要做的是什么?

孔子一脸严肃地说:“是不是先要给我正名呢?”

子路不以为然地说:“这哪跟哪呀!您也太能扯了,这给不给您正名有那么重要吗?

”孔子一听不高兴了,拉拉着个脸子说:

“子路,你真是个大SB呀!有身份地位的人对自己不懂的事儿,就闭上自己的嘴不说。如果没有相当的名分,我就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政事就一定搞不好;政事搞不好,礼乐就不能昌明振兴;礼乐不振兴,对违反礼乐的人的处罚就不能公正合度;处罚做不到公正合度,子民就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所以,君子有了名分才能知道该说什么,说出的话就一定能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2-08 22:13:45 +0800 CST  

为什么必须要“正名”?

首先,名是权力的分配的具体体现。你有了省长之名,也就意味着你有了管理这一省的权力,你有了村长之名,也就有了管理这一个村的权力,你是一名吃瓜群从,你就只有管好你自己的权力。

其次,名体现了社会分工中各自承担的职责范围。比如农业部是负责国家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发展的,交通部,是管理海、陆、空交通运输工作的,穷吊丝是管自己干活挣钱吃饱了不饿的。

再次,名在赋予权力和职守的同时,也同时划定了权力和职守的边界。比如山东省省长不能管河北省的事,中学校长不可以指派警察工作,国家大事自有中央领导去办,你一介草民非要评头品足那就是妄议国政,这就是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句话:守规矩。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2-09 21:09:12 +0800 CST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楼主 江北胡子G  发布于 2018-12-10 21:15:08 +0800 CST  

楼主:江北胡子G

字数:34258

发表时间:2018-09-30 05:05: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28 12:00:36 +0800 CST

评论数:17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