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

游子兄,谢谢抬爱。白洁小弟也是看过的,好像是要评职称,校长就以此要挟白洁,我觉得这么有名的小说应该是系列小说,可是后面的却没见过,可惜。我有个表弟,也算是人杰,曾经收藏了数万张图片和N部电影,记得五六年前在乡下的除夕夜,放完烟花亲戚们全睡觉去了,我和他两人坐在天井里,在手机上大看情色电影,寂静的大宅子里一时间全是嗯啊呀啊的声音,正是此夜无月,此夜无虫鸣,天地间唯有我两无聊之人,实在令人怀念。
多年前我也买过一些影片,不过长期不看,现在不知道在家里的哪个角落,我一直在担心,过几年孩子长大,翻出来看,我如何向他解释。所以现在我就开始向他打预防针了。前些天期末考试前,老师布置家长和孩子一起写几段描写春天的文章。我告诉儿子,你就这样写:每当爸爸坐公交车上班,我就知道春天到了,爸爸的春天到了。因为爸爸说,春天一到,公交车上的女孩子就穿的少少的,爸爸冰冷的心也开始融解了,他就怀着神圣的使命,轻轻地来到女孩子身边,悄悄地伸出温柔的手……还没说完,妻子在旁边怒斥。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15 21:25:25 +0800 CST  
1.20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解释:
王安丰:王戎,字浚冲。当时爵位安丰侯,职务吏部尚书。
艰:父母丧,王戎母亲去世。《诗经•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亟”。父母生我,抚育我、养活我、拉拔我、教育我、照顾我、舍不得我,时时都怀抱着我。父母的恩情如天一样广大,怎么报答得尽。“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好。没了父母,我依靠谁,我仰赖谁?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爱午睡的宰予问孔子,三年守丧是不是长了点?孔子说,孩子在父母怀里呆了三年,用守孝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你说长吗?假如你觉得一年够了,那你就一年吧!按儒家丁忧的规矩,王戎要离职守孝25个月。古时候这方面非常重视,除了很特殊时期,皇帝要求“夺情”,三次下诏,才可以继续留在职位上。守孝的来源可能是祖先崇拜,但经过儒家改造,对守孝和祭祀的规矩要求就变得很高,就连守孝期间哭几声、跳几次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很有些宗教活动的意味。儒家是试图通过这些仪式,引起人对生命的尊重,实现由人自然的朴素情感向道德信仰体系转化,从而起到教民化俗的目的,正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道上升到政治哲学高度,成为国家维稳定保平安求和谐的工具。
至性:纯真的天性。
裴令:中书令裴楷。裴楷和王戎是发小,娃娃的时候就穿一条开裆裤了。他们有一次结伴去青年学者钟会家玩,顷刻就受到钟会的赞赏。钟会成为司马昭心腹得宠后,立刻举荐两人同时进入政坛,当司马昭的副官。裴楷和王戎两人是姻亲,裴楷的侄子裴頠是王戎的女婿,两人也常常一起升官,甚至同列三公,执掌朝廷。
恸:本义是大哭,引申为悲痛。
灭性:指因为哀伤过度伤害身体,以至丧失性命。《曲礼》:“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所以哀伤过度而伤害生命,古人认为是不合圣人之教的,也是一种不孝。裴楷看着好像是批评指责,其实是反过来劝说。不过我们可以再恶意揣度一下,王戎是名士,是嵇康的粉丝,家里又有钱,自然要和嵇康一样服用五石散(寒食散),据鲁迅先生讲,五石散这个东西需要喝大量的酒、吃大量的冷食来缓解它的毒性;据苏轼讲,“服寒食散以济其欲”,这还是一种助欲之药。王戎在居丧期间想必还在服用五石散,但总要控制一下食欲和性欲,结果搞得憔悴不堪,我们只要看看毒品教育片和宣传画就可以想见王戎骨瘦如柴的模样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社区常常打出这样的标语。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16 20:30:49 +0800 CST  
游子兄,在《晋书》中有记载,说那是王戎母丧时的表现,所以这点没有疑问。王戎和阮籍交好,阮籍说过一段很俏皮的话,大意是杀父可以理解,杀母亲就禽兽不如了。所以我开玩笑说“这当然是母亲去世,如果是父亲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如今正逢盛世,河清海晏,小弟欲拔剑而茫然,在单位当打字员,打打八股文无非是混迹江湖,得个五斗米以教养子孙罢了。至于读过什么好书,列名单太麻烦了,我要想一想。
秋英君,6岁的孩子就知道摸女孩子,8岁就知道爱和喜欢了,真是天生的情种啊,怪不得高僧青眼相加。那个女孩子更加成熟,直接可以写入《列女传》和《贤媛记》,供后人瞻仰。一个幼儿班出两位高人,神往不已。我儿子现在还只知道在床上拿两只恐龙厮杀,人和人差距太大了。不过我儿子也蛮滑稽的。
前些天六一节,中午我问他:六一节老爸要给你什么礼物啊?他看着我说:“我说了你别生气啊,不准骂我!”“好的,说吧。”孩子斩钉截铁地说:“第一不要吃晚饭,第二不要做作业!”
全家大笑。

前些天我躺着看电视,大概是《亮剑》,孩子也爬上来看。
我问:“作业做完了吗?”
“没有。”
“做完再看!”
“我做完你要给我看得哦!”
“好,好。去吧。”
没想到没过两分钟,孩子又凑上来了。
“作业做完了?”我很吃惊。
“做完了,数学作业嘛,你叫我做完,又没叫我做对,我全写了1、1、1、1、1、1、1!”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16 21:14:52 +0800 CST  
1.21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解释:
王浑:字长源,浑,大水涌动声,《荀子•富国篇》财货浑浑如泉源。父亲王雄是幽州刺史,与王祥是同族弟兄。魏晋时候还有一个王浑,是太原王家的,徐州刺史,在灭吴国的时候是晋国的重要将领。当时吴国投降,镇南大将军杜预等在吴宫宴请吴国旧臣,酒过半巡,志得意满的王浑挑衅地说:“诸君,吴国灭亡了,你们没有一点忧愁吗?”吴国旧臣低头无语。这时候周处应对道:“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国灭亡在前,吴国灭亡在后,说到亡国的忧愁,怎么只是我们才有,而阁下却没有呢?”王浑非常没趣,比吴国旧臣更加羞愧。《世说》后面还有这位徐州刺史王浑和妻子、儿子的故事,王戎的父亲王浑在《世说》中只有这次遗体告别机会。
令:美好。《论语》“巧言令色”,《孔雀东南飞》“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凉州刺史:凉州是现在的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寒凉,所以称凉州。凉州在后来的唐代诗歌中是一个醒目的符号,无论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还是王晗的“葡萄美酒”,都是七绝中的杰出作品,形成了固定的曲调。刺史本来是西汉时中央派到州的督察专员,多用年轻人,品级并不高,但权力很大。到东汉品级也提高了,超越了太守,成为州的第一号人物,往往统领所有事务。汉代把天下分为十三州,
薨:古代王侯死叫做薨。王浑曾封为贞陵亭侯,所以他的死称薨。汉朝的侯爵分为三个等级:县,乡,亭。亭是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一般封了一个县就叫县侯,一个乡就叫乡侯。王戎安丰侯是县侯,比父亲高二级。
九郡:据《晋书•地理志》,凉州管辖八个郡,所以有以为这里的九郡应是八郡。但是也有说《御览》是引作“州郡”的,认为“九”是“州”的误字。
义故:义从和故吏。指自愿受私人招募的人员和老部下。东汉豪强有招募私兵的做法,这些人没有朝廷的俸禄,是主人的门客和打手,等豪强得势以后,这些人就是亲信,往往最受重用。三国时候最有名的义从是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杀得少数民族心惊胆战,望风而逃。
赙:送给别人办丧事的财物。《礼记》:“吊丧弗能赙”,《仪礼》:“知死者赠,知生者赙”, 《说苑》:“玩好曰赠,货财曰赙”。
虞预的《晋书》中说,因为这件事,“戎由是显名”。王戎后来是著名的小气鬼,这时候的表演到叫人跌破眼球,是演戏还是复杂的人性?晋代是非常奢侈的时代,照道理说天下初平,百废待兴,君臣应该励精图治,重振山河,可事实上朝廷上下享受成风,武帝司马炎光妻妾就要一万多人。官僚都过着时不待我,朝不图夕,痛饮生命中黑暗甘泉的生活,如此甜蜜而又如此绝望。正如《古诗十九首》中唱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17 21:20:49 +0800 CST  
strongwind13,家里夫人在看电视时,常独自融融泄泄,不过我那时是“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母亲、妻子齐声怒斥。平时妻子说理之确、时间之长,令我常常面有惭色,退避三舍。逢妻训斥之时,我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必诚必敬,万不得之有触焉而矣。
秋英君,真是善良啊,连孩子的借口也能听之信之。年少慕艾,正当其时。我最看不惯酒桌上一些些曹小吏,狐朋狗友,拉住女同志的手,大谈手相、面相、星座等等,苍白的借口,豺狼的欲望,小孩子则天真可爱多了。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17 21:57:13 +0800 CST  
1.22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解释:
刘道真:刘宝,字道真,山东山阳人,可能是孔子的老乡。刘宝文武全才,对汉书有研究有作品,而且勇敢善骑射,后来做到安北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等职,关内侯。我看过一本笑话书,大概叫《启颜录》,里面他的故事,他有点像徐文长,出句嘲笑农村妇女,结果自讨没趣,被狠狠羞辱了一番,这种故事未必可信,因为联句或者出对联,从历史上说是唐代以后的事情,但从另一方面理解,刘宝可能是个滑稽和热情的人。故事也告诉我们,三步之内,必有芳草,读了点书也得谦虚。
徒:刑徒,罪犯。我不知道刘宝犯过什么事,不过估计不是见不得人的罪,也许是勾引女孩子,因为史书上说刘宝音乐才能很好,许多人喜欢,闻者无不流连。
扶风王骏:司马懿的第七子司马骏,字子臧,封扶风王。据《晋书》上说,司马骏是宗室中最文采风流的人,很小的时候就通诗书了,年岁大了声望也最好。他当王时倡导农桑,身先士卒,自己和属下每人限耕40亩。司马骏本来是汝阴王(河南),西晋时少数民族侵扰,秦州刺史胡烈、凉州刺史牵弘先后败死,司马骏“善抚御,有威恩”,多次给予打击,出现了“遣入质子”和 “二十万口来降”的局面,汝阴王徙封为扶风王(陕西),使王国与都督所在地相近,并且一直在那里当了18年都督,直到死去。死的时候“泣者盈路,百姓为之树碑,长老见碑无不下拜,其遗爱如此。”
疋:《说文》匹,四丈也。
赎:用财物来抵销罪过,解除刑罚。在唐以前,布匹是一种货币,因为农民交税,布是其中之一,于是成为中间货币。《卖炭翁》中说“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当然也可能货币本身叫布,《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布”指流行于周、郑、卫、韩、赵、魏、燕、楚等地的镈(钱、铲)形铜币。用钱财抵罪的做法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以民事赔偿代替刑事处理,估计有什么条件,我不懂法律史,资料待查。我有朋友在监狱系统,有的农场卖西瓜,罪犯是有指标的,比如说卖掉2万斤给加几分,加到一定的分数后可以减刑几个月,前些年这种做法一定是有的,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据说湖北还是湖南有个监狱,办宾馆效益不好,就搞人性化管理,叫犯人家属来队住,夫妇可以同房,为监狱创收还可以加分,这也可以理解。可是发展到后来宾馆变成了青楼,一篇内参,据说原司法部部长吴文英因此去职。
从事中郎:官名,大将军府的属官,职参谋议,主管文书、谋划。
以为美事:暗含百里奚的典故。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隶送往秦国。百里奚以为耻,逃脱到了楚国。在楚国,他开始帮人养牛,养的牛都膘肥体壮,结果楚王知道了,把他招去,让他为自己在南海养马。秦穆公看到礼物中的百里奚不见了,就问公孙枝怎么回事?公孙枝把百里奚的逃跑的事报告了一遍,然后说:这个百里奚,是个了不起的人,可惜没被重用。秦穆公说,我要备重礼去楚国,把百里奚换回来。公孙枝摇头道:大王这么做,就得不到百里奚了。现在楚王叫百里奚牧马,就说明楚王还不知道百里奚的价值。若现在备大礼去赎百里奚,就是在告诉楚王,百里奚是个人才啊。我们只需对楚王说,有个叫百里奚的老奴逃跑了,为了惩一儆百,我们要抓他回来。拿老奴的价钱,五张黑色公羊皮去交换就好啦。后来秦穆公授百里奚以国政,号“五羖大夫”,成为秦穆公称霸的辅助重臣。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18 21:41:32 +0800 CST  
秋英君,我们在这里谈论孩子的喜欢和爱,到时候寻常兄又要说暧昧,ernie兄又要发光发热,于是我会失去你这位网友。你我在网上相识有两年了吧,给了我写作的快乐。
游子兄,小弟哪里能早慧,甚至是晚熟品种,常被妻子批评为毫无情趣。
北游兄,其实在党锢之祸中,有些士人表现出极为高尚的品德,给后人很大的激励;魏晋时期有些士人的通达透彻,也包含着生命的热情。不过这些在现在的时代可能都没有影响,德行之衰,令人感慨。
怒花甲,既然是晋人风采,乘兴而写,兴尽而罢才是正常的,也许我不必继续。不过我会尽量写完,因为到时候还有给孩子看。我儿子小学一年级,就表现出良好的阅读能力,我平时和孩子接触不多,总得让他长大后理解自己的父亲。
msconfig016兄,我看过个别网友评论世说,他们是在搞文学创作,是用自己的主观在行文遣句。小弟仅仅是在解释和提出自己阅读时的疑问,那种创作感情我学不来的,见谅。
常山日月兄,兄台这种说法未必准确,似乎是套用岳飞之死的评论,太取巧了。历史由无数个偶然组成,从史料看,司马昭未必早有杀嵇康的决心,而是众多偶然因素的推动下的临时决策,而钟会揭发嵇康试图谋反是最主要的因素。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18 22:21:07 +0800 CST  
1.23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解释:
王平子:王澄,字平子,山东琅琊王家,王衍的弟弟,王戎、王敦的族弟。王戎怀抱目的认真做隐士,达到目的后认真做官。而王澄没做过隐士,始终在官场,但完全是认真的隐士派头,在《世说》的后文中,他还有奇特的表演。王澄文武全才,曾任荆州刺史,爵南乡侯,但他政事、军事上应该说是个失败者,在文学和思想上也没有留下什么后人可以佩服的东西,但那些目无旁人、不以世务经心的放纵言行和家族势力的影响,使他得到了崇高的声望,最后引起了族中以凶狠著称的王敦的记恨,把他杀害。我讨厌王澄,因为西晋的统治太严酷,流民成为一大问题,有一次流民杀死了王澄治下的一个县令,王澄派兵镇压,流民请降,王澄假装答应,然后解除流民武装,把他们的妻子作为部下的赏赐,沉八千余人于江中。于是益州、梁州四五万家流民俱反,政局大乱。王澄这样胡作非为,横死人手也算老天有眼。
胡毋彦国:姓胡毋,名辅之,字彦国,山东奉高人,曾任陈留太守、建武将军、湘州刺史等职。胡毋这个姓本来就表明是齐国王族的后代,是田姓的分支。胡毋辅之家穷,曾经为当县令戒过酒,也表现出能力,但后来环境改变,又开始醉生梦死地生活,枉费父母的美好愿望。胡毋彦国自己不拘小节,也放纵儿子不拘小节。他儿子从不把父亲放在眼里,吃醉酒时,直呼父亲的名字,没得酒喝就骂老头子无能。胡毋辅之听了,就招呼儿子一起来喝酒。
任放:任性放纵。王隐《晋书》中说:“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为通,次者名之为达也。”这些世家子弟没有了竹林人士的如履薄冰和悲愤压抑,而继承了他们的醉酒疯痴,完全是享乐主义生活,这样过分的生活当然包含着玄学精神,也许和五石散有必然的关系。魏晋和明代中晚期有点相似,不过魏晋时期的放纵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普遍状态,如阮籍《咏怀》中感叹“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岗,万代同一时 ”,体现了齐万物的思想。而明代官僚的放纵与下层社会对礼教的严格遵守,与对女性贞洁的严酷要求往往并行不悖,糅合在一起。就像现在,官僚们人格分裂,嘴上喊着要过好“权力关”、“美色关”,作报告头头是道,日常生活却往往缺乏道德,虚伪成为常态,完全是无哲学意义的放纵。在前面,我屡次提到《晋书》,需要解释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晋书》是唐代修的,在魏晋时期,还有很多版本的《晋书》,在《世说》的注中就引用了很多部《晋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的人希望名垂青史的愿望比现在的人要强得多,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乐广:字彦辅,河南南阳人,寒族,得到裴楷、王戎的尝试,走上从政之路,最后接了王戎尚书令的班。应该说他深得中庸之道的精髓,自己要求严格,但通情达理,不讲别人的短处,名望很高。他不谈怪力乱神,成语杯弓蛇影的主人公就是他。他当河南尹的时候,据说官舍多妖怪,前任都不敢住,乐广一个人住着毫无在乎,左右皆惊。后来乐广看见墙上有孔,使人掘墙,得狸而杀之,其怪亦绝。乐广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人常思其遗爱,不由让人想起《后汉书》中写刘宠的那一段:刘宠在绍兴当太守的时候,不干什么事,后来要调离了,几个老头送来一百钱,说:“我们那里是山区,还不认识太守和衙门。你到任以前,常常有官吏到我们那里,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你上任后,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听说你要离开、抛弃我们,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有人说无为是道家治国之道,其实儒家也讲“礼治”,讲村民自治。乐广当官不管事,是在践行落实儒家的自治理论。
名教中自有乐地:找情人有找情人的痛苦烦恼,一夫一妻有一夫一妻的好处。乐广笑着批评,也算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中的宽容吧,理解而不赞同。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0 20:40:34 +0800 CST  
hhwwyzhw兄,我当时也认为徐稚是多此一举,不过后来想,当时的酒是米酒,很混浊,用布浸沥的动作可能是为了得到清酒,表达徐稚的恭敬。
ernie兄,游子兄,多谢挂念,感激中:)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0 20:48:23 +0800 CST  
明天开始要出差四五天,停止更新,见谅。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0 20:51:39 +0800 CST  
1.24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解释:
郗公:郗鉴,字道徽,山东高平人,王羲之岳父。他在西晋时受到东海王司马越的赏识,西晋灭亡时,其宗族乡人推为主,成为有实力的军阀,琅琊王司马睿(东晋第一任皇帝晋元帝,曾经是司马越的跟班)任命为兖州刺史,后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西晋由于实行分封制,部队往往成为私人武装)。司马睿儿子司马绍当上晋明帝时,拜安西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合肥,成为东晋皇家部队的主要将领之一,由于他忠于朝廷得到信任,最终打通了流民帅和朝廷的关节。他曾经击败钱凤、王含、王敦、祖约、苏峻、刘征等叛乱,最后做到太尉,成为东晋第一号军事领袖,和王导、庾亮同为东晋政坛的三巨头。纵观郗鉴一生的功绩,应该说正是他为人谦虚退让,又坚守原则,做事力求抑制矛盾,得到了皇帝和高门世阀的共同认可,各士族诸门户间的权力平衡状态得以维持,对时局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说:“东晋之臣,可胜大臣之任者,其为郗公乎!”这话应该是不错的。
永嘉丧乱:软弱而迷糊的晋惠帝司马衷吃了一块饼后暴毙,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个把持朝政的东海王司马越选中司马炎第二十五个儿子司马炽继位,世称晋怀帝,建元永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主刘聪派大将石勒、刘曜等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和名相王衍等大臣,掘晋诸帝陵墓,焚毁全城。使魏晋以来花费民力和资财,经过近百年的努力才建设起来的洛阳城,距董卓之后又一次化为灰烬,史称“永嘉丧乱”。5年后刘聪攻下长安,俘虏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建国52年。史书上说,后来刘聪志得意满地对司马炽说:“你当豫章王的时候,我和王济去拜访你,王济曾当你的面大大表扬了我一通。你说早就听说我的大名了,还送给我柘木做的弓和银制的砚,你还记得吗?”司马炽说:“臣怎么敢忘呢!可惜当时没能早识龙颜!”刘聪又问:“你家骨肉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自相残杀?”司马炽说:“大汉将要应天受命,所以为陛下自动扫除,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何况臣家里要是都能和睦相处,守住武帝创下的基业,陛下又怎么能得到它呢!”刘聪听得高兴,于是将自己宠幸过的女子赏给司马炽为妻,不久后刘聪还是不放心,又杀死司马炽。愍帝司马邺被俘后,刘聪也像对待怀帝那样,出猎时命令司马邺全身披挂,手执长戟,作为前导;喝酒时命令司马邺穿上青衣,替大家斟酒洗怀,甚至在自己小便时,命令愍帝替他揭开便桶盖。晋代被俘大臣见到的没有不痛哭的。司马昭父子得到天下用了卑鄙的手段,其子孙失去天下后又如此凄惨,虽说是皇帝家的私事,可是这种耻辱却是凌驾于汉人头上,东晋居然不思进取,只顾门阀内斗,可谓良心丧尽。后来北宋、明代又上演了这一幕,恢复始终无望,我们的唯物主义历史学家还大讲民族融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等等,令人感慨。
馁:饥饿。《说文》馁,饥也。
传:轮流。
饴:通“饲”,给人吃。
兄子迈及外生周翼:郗迈,字思远,郗鉴后来重用郗迈超过自己的儿子郗愔、郗昙,因为郗愔、郗昙有名士之风,不喜欢世务,不以才干见长。外生周翼:外甥周翼,字子卿。
同过江:世称“衣冠南渡”,东晋士族南迁,带去比较先进的文明,中原则是少数民族当家,东部文化至此逐渐赶上和超过中原文化。
席苫:《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古时父母死了,就要在草垫子上枕着土块睡。唐代贾公彦解释说:“孝子睡草席,是哀悼父母被埋在草下;枕土块,是哀悼父母被埋在土中。”
心丧:古时父母死,服丧三年,外亲死,服丧五个月。周翼完全按照守父母孝的做法,但他是外亲,后来不能再穿丧服,只能在心中服丧,所以叫心丧。据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都服“心丧”三年。
《世说》本来就是本小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这个故事本来就是随口说说的,只能表达民众对郗鉴的推崇,不能当真。因为在《晋书》中说,当时郗鉴“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咸相谓曰:今天子播越,中原无伯,当归依仁德,可以后亡。遂共推鉴为主”。正是因为郗鉴的仗义疏财,是家族中的“及时雨”,所以拉起了一批革命队伍,成为他起家的资本。郗鉴一日三餐鼓了个腮帮子给两个亲戚送饭,没提到他的好几个子女,是因为这两口饭显然喂不饱六七口人,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所以其他家庭成员过滤性消失了。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4 22:43:44 +0800 CST  
四天跑了两个市,大家煞有其事地说了一通没有营养的话,最后领导得出结论,奥运安保出不出上北京的事,只能靠运气了。早餐时聊天,为信访辩了几句,领导指着我说:你太危险了。我直接就顶了回去:靠现在擦屁股,哪管后来洪水涛天,继续人治吧。一天郁闷,大吃止痛片。

鲁-鲁网友,你这话从何说起,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小人,而是党的干部,社会管理和服务人员。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4 22:57:20 +0800 CST  
1.25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解释:
顾荣:字彦先,江苏吴县人(苏州),他的祖父顾雍在孙权那里当过10几年的丞相,有出色的才能和崇高的声望,但为人谦和,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张昭出名。司马炎灭吴后,北人鄙视南人为“亡国之余”,南人则有丧亲亡国之痛,故多有反抗之举。司马炎决定下诏招揽南士,顾荣和江南另一望族的陆云、陆机一起应诏到洛阳,去恢复祖先的光荣和家族的发展,当时被北人称为“三俊”。但是由于传统,北方人还是看不起吴国这些亡国奴。顾荣在八王之乱中给朋友杨彦明的信中说:“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常醉酒不问事以避祸,后来侥幸逃得性命回了江南。永嘉丧乱后,晋元帝司马睿南迁,江南士族国仇家恨,看不起被丧家犬司马睿。顾荣和王导积极配合,支持司马睿立足江南,“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顾荣去世时被授予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发觉传递菜肴的仆役有吃烤肉的欲望。现在我不把吃肉当回事,自己的孩子更是只愿意吃虾蟹,可是我看过一本日本人的书大概叫《中国人的气质》,里面说,在晚清中国的穷人可能一辈子也吃不上几次肉,很是怜悯;而厨师、上菜工吃不上肉,更是要痛苦加倍的。钱钟书曾经注释梅尧臣的《套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引用《淮南子》:“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得用,用着不肯为。”唐代于濆《辛苦行》:“陇上扶犁儿,手种腹常饥;窗下掷梭女,手织身无衣。”等等,我看过一首民歌,其中说: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种粮的吃米糠,磨面的吃瓜秧,炒菜的光闻香,编凉席的睡光床,卖鞋婆子赤脚走,抬棺材的死路旁。……从前书上说那是揭露万恶的旧社会和残酷的剥削现象,可是在物质条件相对比较宽裕的今天,以标榜要解放全人类的今天,在标榜自己伟大、正确、光荣的今天,依旧有人这样没有尊严地生活,这些历史记录还是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多么令人感慨。
因辍己施焉:于是自己停吃让给他。
遭乱渡江:指永嘉丧乱。
左右:帮助。《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所以:缘故。
这个故事有很多相似的文本,如成语结草衔环的两个典故,如《战国策》中的故事:中山国的君主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由于羊羹不够,司马子期没能吃上。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煽动楚王攻打中山。中山是个小国,中山君只能裸奔了。这时只有两个人提着武器保护他。中山君回过头来问:“这时候你们为啥还保护我?”两人回答:“我们的父亲曾经快要饿死的时候,多亏您给了他饭吃。父亲在临死的时候叮嘱我们说:‘中山一旦有急难,你们俩一定要冒死去保护。’所以,我们是来保护您,为您献身。”中山君听罢仰天长叹:“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于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关键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当然,我们还能回忆起楚庄王开断缨会、专诸替阖闾卖命等典故,这种滴水之恩最后得到丰厚的回报,往往发生在穷人和贵族之间的故事,如果那个穷人后来发达了,也许会出现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一幕,所以古人常常说“仗义每多屠狗辈”。不过这个故事不是这样的,因为它还有一个《晋书》的版本:“初,荣与同僚宴饮,见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坐者问其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顾荣首先是看到那个仆役相貌不凡(可惜我活了三十多年,漂亮姑娘倒见识了几个,可是一眼就能看出气度不凡的男人却一个没有,只能怪自己眼神不好),其次是那个仆役后来发达了,当上了死刑监督官(督率要么是监狱长),暗箱操作救了顾荣一把。而出现两个版本的原因可能是《世说》采用了《顾氏家传》的说法,因为顾氏子孙既要感恩又要回避顾荣曾经是个死刑犯的不光彩历史。历史上后来还有类似的故事,想必西方也有吧,恐怕很难说大家都在编故事,寄托自己美好愿望。凡是美好的故事,请大家相信那是真的,不然人生太残酷了。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6 13:33:21 +0800 CST  
凹凸兄,多谢指正。记忆错误,王衍是先被捉的,小弟没记清楚,致歉,在修订稿中修正。兄好像写过几个讲课稿,后来没写了?可惜,小弟看过好几次的。
秋英君,我始终没有达到齐万物的境地,平时还是虚荣和浅薄。:)
鲁-鲁网友,还是不够好听啊,小弟曾立下宏愿:我在哪里,中国文化就在哪里。见笑,见笑。
北游兄,多谢抬爱。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6 13:48:26 +0800 CST  
1.26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力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解释:
祖光禄:祖纳,字士言,河北范阳人,闻鸡起舞主人公之一祖逖同父异母的哥哥,曾经的职位是光禄大夫。祖家是北方士族,但他们的父亲、当过太守的祖武去世早,家道中落。祖纳以践行儒家学说而著称,弟弟祖逖却完全是一派豪杰风范。
孤:失去父亲叫孤,孤儿寡母。《说文》孤,无父也。
常自力母:经常亲历亲为?自己动手为母亲?这种表述方法很奇怪,可能有漏字或是当时的语法现象。《晋书》中作:常自炊衅以养母。古代男人可能不用做饭,所以一动手就显出特别。最近半个多月父母回老家,妻子孩子回娘家,吃饭、洗衣成为我的一大困扰。我平时做家务,只有和父亲两个人的时候动动手,祖纳母亲还在,居然要他来烧,这样一想,真是奇怪。祖家有六兄弟,父亲死的早,起码有两个妻子,照道理她们的岁数不会大到哪里去,难道实行分居了,而且也许古代妇女身体比现代女性要差得多。
王平北:王乂,字叔元,山东琅琊王家王雄的儿子,前面提到王戎父亲王浑的弟弟,名相王衍的父亲,他当时是平北将军,督幽州诸军事,祖纳是他治下之民。乂是收割、治理的意思,不知道和“元”有什么关系。
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王乂送了两个女佣给祖纳,并选拔他当自己的侍从。要不然没有俸禄,祖纳更养不活四个人。
奴价倍婢:《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祖纳应该是低级侍从,所以近似于奴仆。
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略。
这个故事反映了王乂的仗义疏财和祖纳的自尊、自信,以名相百里奚自诩。后来岁月摧磨,祖纳的地位越来越高,当上中护军、太子詹事、军谘祭酒,封晋昌公等,只是天下越来越乱,于是祖纳平时终日下棋。朋友王隐劝他说,大禹珍惜寸阴,没有听说痴迷下棋的。祖纳回答:聊以忘忧罢了。王隐又说:你见多识广,少长五都,游臣四方,华裔成败,皆当闻见,为什么不记录下来,何必借围棋来忘记忧愁呢?祖纳回答道:你的话我同意,可我没有那种力量。祖纳只是在有一次辩论会上露出过锋芒,有一次他和同事钟雅聊天,钟雅说:“我们河南人,锋利如锥;你们河北人,愚钝如槌。”祖纳说:“那就用我的钝槌,砸你的利锥。”钟雅说:“自有神锥,你打不着。”祖纳说:“既然有神锥,也就有神槌。”钟雅就说不出话来。依现在看,这是一篇十分无趣的地域歧视贴,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这样不着边际的聊天居然作为《晋书•祖纳传》的最后一节,也许为了保留反映河南、河北人的区域文化特点和矛盾吧。

星期一还是要出差,就多写一点。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6 19:27:18 +0800 CST  
1.27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解释:
周镇:字康时,河南陈留人(现在的开封,战国时候是楚国的首都大梁,大家可能记得《三国演义》中汉献帝曾经是陈留王,曹操起兵反董卓的根据地也是陈留。我没去过河南和开封,但看过曹锦清写的《黄河边的中国》,真有抚今悼昔之感)。史书上说周镇“清约寡欲,所在有异绩。”古人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现在我们的政府考评官员制度,哪里是叫人做君子啊,简直是逼他们去当骗子、强盗、篾片、皮条客,这样才能有异绩的,不过日光底下无新事,古代想必也是如此。
罢临川郡:临川是现在的江西抚州一代,《世说》的编辑者刘义庆就是临川王。《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下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上古时期一个职位要九年一迁,可见官位之少,衙门之小)。古代官员考评往往三年一大考,一般分品德、政绩、才能、年龄等方面,晋代估计也差不多,太守是五品至三品的官(地区不同品级也有区别,我买过一本古代官僚品级制度情况变化的书,书房太乱一时找不到,估计临川太守和吴兴太守的品级是不一样的,所以有这个故事,待核实)。这次周镇坐船回建康述职,三品以下由丞相、尚书等负责考核。
王丞相:王导,字茂弘,王览的孙子。王家三代经营,终于出了个王导,把王祥、王览的风光推向了新的高潮。王导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最后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门阀制度此时定型。王导曾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丞相等职,总揽元、明、成帝三朝国政。在晋成帝司马衍时候,司马衍见了王导,每次都要下拜。下手令给他,要加上“惶恐言”,诏书中也添上“敬问”的字眼。王家势力太大,几个亲戚都有不臣之心和不臣之举,而王导始终坚持维护正统,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晋的稳定,使老百姓少受一点兵火之祸,这是王导的历史贡献。
卒:通“猝”,突然。
舫至狭小,而又大漏:鲁迅诗“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是潇洒,周镇是俭朴。
吴兴郡:现浙江湖州。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安徽寿春人,在西晋时当过右将军、前将军、豫州刺史,尚书、青州刺史,加奉车都尉、封平春侯等。父亲胡质在魏国时候曾是征东将军、荆州刺史。父子俩都以清廉著称,后来司马炎问父子俩谁更加清廉一点,胡威说自己不如父亲,因为“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这话非常得体,直指人心,不过另外有个故事却反映胡质矫情做作。胡威小的时候告别父亲回洛阳,胡质给了他一匹绢作差旅费,胡威就问:“父亲清高,我不理解你哪里来的钱。”胡质说:“这是我俸禄里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故事到这里到还让人佩服,但是后来就过分了。胡威在路上遇到一个人,经常帮助他,胡威奇怪,多次盘问,才知道那个人是胡质手下的都督,因为心怀感激就请假与胡威一起回京。胡威把绢给了那位都督作为报酬。后来胡威写信告诉胡质这件事,胡质居然“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质哪里是恐人不知啊,就是拿手下作秀来抬高自己虚假的声誉。
古代官员任用、考评的确是个难题,汉代举荐制度大概是每年每郡从十万人里面选出一个孝廉,魏晋逐渐推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后实行科举。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七年在这里大概是个虚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王导虽然以和稀泥著称,曾经考察官员“吞舟是漏”,但这次突击考察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立即启用周镇,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政治家的无奈和微薄的努力。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7 11:29:40 +0800 CST  
北游兄,小弟30多岁还不知道自己该承担起什么责任来,所以只能上网打打字聊以忘忧,真是惭愧。
hutohe兄,一般来说现代的中国文化应该涵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我印象当中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教、道家是齐万物,道教是白日飞升、佛教是苦难、解脱和慈悲、西方是成功和契约、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是理想主义和物质主义。这当然是泛泛而谈,小弟也不会去考虑中国文化具体是什么,因为一展开就需要反复辩驳论证,要建立一个理论大厦,这显然也不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现在我写讲话稿,已经不用三个代表,而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文化发展之类的空话,在浙江当然也免不了加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十二次党代会的口号,这种八股文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不过是糟粕罢了。西方有句谚语,大意是说:知道的越多,越知道不知道的越多。我想这样的回答你不会满意,可对我来说,是没有办法的事。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7 12:15:34 +0800 CST  
游子兄,奴价倍婢的意思是祖纳当王乂的奴仆,换回来两个奴婢,所以叫价倍。
秋英君,一般来说被父母宠爱的人更任性一点,想必你是这样的吧。
虽然房子里有电脑,但刚住下,所以今天不能更新,见谅。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7-28 22:49:26 +0800 CST  
1.28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解释:
邓攸:字伯道,山西襄陵人。西晋时先后任淮南太守、汝阴太守、河东太守等。永嘉之乱时,邓攸被石勒俘虏,侥幸逃脱,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弃己子:石勒俘虏邓攸后,赏识他的文辞,征召邓攸为自己的参军。后来邓攸一家人寻机逃脱,其中有自己的儿子及他弟弟的儿子邓绥。他觉得没有能力保全两个孩子,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早亡,只有这一个儿子,天理不可以绝后,只好自弃我儿了。如果有幸能够存活,我今后应当有子了。”于是扔了自己的孩子。他的儿子可能有点大了,追了一天赶了上来。第二天,邓攸把儿子绑在树上离开。
取一妾:《曲礼》“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古代同姓不通婚,所买之妾若出于微贱,不知其氏族之所出,就要卜筮,以决其疑。邓攸没有走这个程序,而且过了一年才问小妾的姓氏,不免有伪君子的嫌疑。
攸素有德业:邓攸七岁时死父母和祖母,他小小年纪就按儒家的方式守孝九年,声名远扬。邓攸在东晋时得到吴郡太守的肥缺,他像当今美国的几个州长,载着米粮前去就任,表示只喝吴水,不接受俸禄。邓攸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去职的时候下属、百姓们送钱财数百万,邓攸不受一钱。数千人留牵邓攸的船,邓攸于是小停,夜晚偷偷离去。当时江苏人歌唱道:“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紞如:击鼓声。五鼓:五更,3点到5点。谢令:应该是前任太守,估计钱捞了不少,所以引起了朝臣的羡慕,吴郡太守于是炙手可热。)邓攸后来当上侍中、吏部尚书、护军将军、会稽太守、尚书右仆射等。
这两个故事都让人不舒服,甚至足够引起常人的愤恨。古人说父母是“在家佛”,对孩子的要求总会竭尽所能地给与满足,邓攸把孩子绑住离去,其坚决和残忍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能力。我也不知道邓攸的外甥女怎么面对这件乱伦事件,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也许她承担本应该由邓攸承担的命运——自杀。刘义庆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列入“德行”一章,省略了邓攸捆绑孩子的细节,也不交代其外甥女的下落,恐怕也是有所顾虑的。在“赏誉”一章中,讲到邓攸最终没有儿子,谢安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可以想见那个在荒野中被捆绑在树上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离去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哭喊;我们还可以触摸到那个以为逃脱死亡命运、一心一意对邓攸曲意承欢的女孩子,得知真相后害怕绝望的心。在《晋书》中编撰者也极度不满,批评道:“邓攸赢粮以述职,吴隐酌水以厉精,晋代良能,此焉为最。而攸弃子存侄,以义断恩,若力所不能,自可割情忍痛,何至预加徽纆,绝其奔走者乎!斯岂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卒以绝嗣,宜哉!勿谓天道无知,此乃有知矣。”现在我们见到的《晋书》是李世民要求编撰的,总编是房玄龄等,他们的态度是邓攸无子“乃天道有知”,这是唐代比晋代认识上的进步。我小时候看民间故事,大概是讲黄巢吧,他一路烧杀抢掠,见路边一个妇女背着大孩子、拉着小孩子逃命,心中好奇,一问,原来大孩子是亲戚的孩子,小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非常感动,饶了他们,这种类似的事在民间故事中还有不少,现在想来那妇女这样做恐怕也不合适,同样是不公平和虚伪的,它违背了人性。何谓真正的道德,需要伟大人物进一步明确。前天索尔仁尼琴去世了,世界上又失去了一位伟大人物,我回忆着他的那些作品,考虑着现在的中国,特别是二十天以来在各地检查奥运安保工作,我们的政策和各级领导在其中的言行,思绪烦乱——憎恶、无奈和厌世。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06 20:07:31 +0800 CST  
虽然昨天陪同督查告一段落,但接着又要写什么督查报告、情况通报之类言不由衷、空洞无物的东西,而且妻子也回来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那里,每天应该陪妻子散步聊天,也许不能做到每天补充,见谅。
“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外甥女应该为外孙女?该句要请教达人。
秋英君,你现在还在看书,难得。我认识的女性,大都只在看杂志、报纸,妻子在我的影响下,也偶尔看几本书,比较熟悉的朋友,据说都好几年不看闲书了。
helium2兄,谈文化这类大话题,不是我能胜任的。如果我能把《世说》解释完,也仅仅是对文化中极个别的问题的解释。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06 20:35:53 +0800 CST  

楼主:linyi518

字数:543456

发表时间:2008-06-30 21: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3 15:54:32 +0800 CST

评论数:22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