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

8.94王长史云:“江思悛思怀所通,不翅儒域。”
解释:
王濛评价江惇。江惇是西晋名臣江统的儿子,东晋名士,朝廷多次征辟皆不就,他“性好学,儒玄并综……著《通道崇检论》,世咸称之”。
翅:啻,止。

8.95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于所闻。”
解释:
许询许玄度,见2.69、4.38等,萧山的来历就是他,与孙绰在当时并称为“一时文宗”。据2.69记载,在347年以后,“许玄度出都,就刘宿”,他到南京曾经住在刘惔家。但22.4中说:“许玄度停都一月,刘尹无日不往”,看样子许询还有其他住的地方。
定:究竟、到底。2.17“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9.34“抚军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
在世说新语里,以识人著称的刘惔对许询评价很高。

8.96阮光禄云,王家有三年少,右军,安期、长豫。
解释:
阮裕夸琅琊王家出色的子弟,王羲之、王应(王敦侄儿,嗣子)、王悦(王导儿子)。

8.97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谢安认为伯父谢鲲(曾任豫章太守)与竹林七贤是同道中人。《晋书·刘伶传》:“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
田余庆认为,陈郡谢氏原是儒学世家,谢鲲却改尚玄学,渐入元康玄风,取得了进入名士行列的必要条件,使得家族地位得到提高,是谢氏家族社会地位变化的重要转折点。
东晋以来,竹林七贤获得越来越高的声望,这很可能是因为东晋士人经过长期战乱,外族入侵,北伐失利等,在有生之年看不到统一复兴的希望,转头追问生命的意义。他们的认识与尼采的酒神精神有所相契:人生是幕悲剧,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它没有终极根据,但生命敢于承担自身的无意义而并不消沉衰落,这正是生命的骄傲。于是复杂的竹林七贤成为他们各取所需的选择:可以嗜酒痛饮,在酒精的作用下,暂时忘却自我,一切规则制度已没有约束作用,从而与世界意志融合,领悟到生命永恒轮回的真谛;爱好自然,钟情山水,不仅为欣赏体悟自然,又为摆脱尘寰的羁縻,以山林为自由的安身乐土,“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要做官即可,可以像山涛、王戎那样官至司徒,可以像阮籍一样当步兵校尉,无所任事嗜酒三百斛,不做官即可,可以像嵇康那样“七不堪”、“二不可”,拒绝出仕;可以藐视礼法放纵欲望自污其身,像阮咸一样阮咸重孝期间抢了姑母家的婢女就跑,像刘伶一样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裸体纵酒;可以像阮籍一样创作诗歌咏怀恸哭,可以像向秀那样专心学术“大畅玄风”……他们时常聚首,在新亭宴饮,在回首历史、回首往事中观照当下和自身,不由个个泪流满面。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08 12:54:59 +0800 CST  
8.98王长史叹林公:“寻微之功,不减辅嗣。”
解释:
王濛赞美支道林对《庄子》的研究不亚于王弼,见4.32对支道林学术的解释,“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是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其中一首《咏怀》写道: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偃蹇收神辔,领略综名书。涉老咍双玄,披庄玩太初。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俯仰质文蔚,仰悲二匠徂。萧萧柱下迥,寂寂蒙邑虚。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途……
大意是说,我正襟危坐,孤灯单影诵读经典,幽思玄远,令人心荡。收敛精神,披阅众典,怡悦于《老子》所讲的有无之论,玩味《庄子》研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清风徐来,神思敏捷,感触良深。咏叹老、庄的文彩,悲叹他们的谢世。秋风萧萧,蒙邑空虚,不见他们的身影。千载空虚如同梦境,纵有消液长生之术,也终归于空无。本来都是无,又哪来的感伤,纷纭的大千世界终将走在同一条路上……
诗反映了一个僧人在“寻微”道家学问,而且发生深刻共鸣。

8.99殷渊源在墓所几十年,于时朝野以拟管葛,起不起以卜江左兴亡。
解释:
几:将近,差不多。《礼·乐记》:知乐则几於礼矣。贾谊《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诸葛亮自比管乐,当时陈寿说,诸葛亮和管仲萧何差不多(管萧之亚匹矣),郭冲说,超过管仲晏婴(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到了东晋,诸葛亮名声超过乐毅,变成了管葛,习凿齿说,“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到了唐代杜甫这里,诸葛亮“大名垂宇宙”,成为“万古云霄一羽毛”;到了宋代,由于南北对峙形成,士人借古讽今“复兴汉室”,诸葛亮地位继续上升,成为了完人,戴少望说,“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明代后《三国演义》再改造诸葛亮,突出他的智慧,后人但凡有点小聪明,都会自称或被称“小诸葛”。
殷浩在某些方面和诸葛亮相似,生活俭朴,吏治严明,广纳贤才,他的同事顾悦之说:“出镇寿阳,驱其豺狼,翦其荆棘,收罗向义,广开屯田,沐雨栉风,等勤台仆”,他的对手桓温说:“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殷浩在才华、作风上也许和诸葛亮差不多,但由于政治制度、斗争形势和文化风尚等不同,他决定不了东晋的兴亡。

8.100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
解释:
重出,见8.80,《世说新语》有点像《庄子》, 重要的话说三遍,兴之所至,根本不介意重复,根本不在乎行文规矩。
王羲之清高尊贵、有见识、能抓住事物的要害。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09 18:14:11 +0800 CST  
感谢慕白兄抬爱。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09 18:15:48 +0800 CST  
8.101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遽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因下共语至瞑。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
解释:
谢安出山是当时的一件大事,他上任去湖北江陵的时候,“新亭朝士悉送”。到了桓温大将军府后,桓温很器重,还主动去谢安住所拜访。
此事《晋书》有不同记载: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温见,留之曰:“令司马着帽进。”其见重如此。
不知《晋书》选裁的出处是哪里。从这里看,当时帻是礼帽,帽是便帽。
颇……不:表疑问,可……吗,慧琳《一切经音义》:“颇,犹可也,皆语辞也。”陈寿《三国志》:“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世说新语·伤逝》:“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桓温对王猛和谢安都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们最终都拒绝依附桓温,并不是看出桓温当年就有篡位的想法,当时桓温也不可能就有如此大志向,而是他们有自己理想。王猛如随桓温入朝,无非就深度介入东晋的门阀纠葛仕途被打压,无法舒展怀抱;谢安出山目的是维持谢家的门阀地位,必然和桓温产生冲突。东晋期间英雄人物如陶侃、桓温、谢安、王猛、祖逖、郗鉴、王羲之等,虽然他们大多数功业不凡,但或是天不假年,或是受制度制约,没有一个能真正舒畅怀抱的,生活常纠葛,理想总消磨,一生如叹息。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10 16:42:34 +0800 CST  
纠正,思前想后,8.100“清鉴贵要”不必想得复杂,清鉴也许就是清识、见识高明的意思,贵要就是尊贵的意思。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10 17:07:46 +0800 CST  
8.102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悦子以告宣武,宣武云:“且为用半”。赵俄而悉用之,曰:“昔安石在东山,缙绅敦逼,恐不豫人事。况今自乡选,反违之邪?”
解释:
门生与先秦的门客差不多,但东汉以来以经书传家,门生起初是在大儒门下学习的人,有师徒关系的情感纽带,自然承担的义务比先秦来去自由的门客更多,随着时代变化,门生性质发生变化,学术成为一种门派,汉末党争就和门生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而后人身依附关系继续加深,《三国志·公孙度传》:“仕于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譬如汉末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特别是在九品中正制、屯兵制、门阀和战乱的背景下,有的甚至世代相传,变成了部曲。东晋时期,谢方明“父冲,为孙恩所杀。……刘牢之、谢琰等讨恩,恩走入海。方明结邈门生义故得百余人,掩讨嗣之等,悉禽而手刃之。” 祖逖的“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经常打家劫舍。
搞门生制度有利可图,豪门大族有的会大肆招收,笑纳门生之奉献和服务。南朝刘宋年间的沈勃“自恃吴兴土豪,比门义故,胁说士庶,告索无已。又辄听募将,委役还私,托注病叛,遂有数百。周旋门生,竞受财货,少者至万,多者千金,考计赃物,二百余万,便宜明罚敕法,以正典刑”。
寒门庶族依附权贵当门生,权贵有义务和出于自身需要安排某些门生出任低级官吏,朝廷也安排了这种制度。南朝刘宋年间,琅琊王琨为吏部郎“吏曹选局,贵要多所属请,琨自公卿下至士大夫,例为用两门生。江夏王义恭尝属琨用二人,后复遣属琨,答不许。”选局指“补内外要局”,主要是典军、令史、主书这些低品和不入品的吏员。“例用两人”,不知是刘宋之例还是东晋延续下来的惯例,如果是长期形成的惯例,当时谢安要桓温安排几十个门生当官吏,也许是一种试探。桓温也破了例,“一半”。
那么为什么要掌管农事的赵悦赵悦之安排职务呢,可能谢安的这些门生不是文士,而是帮助谢家打理庄园的助手,是“力田”之人。谢家长期经营在浙庄园经济,规模甚大,譬如《水经注》中说谢玄在上虞的庄园“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沓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其曾孙谢灵运更是写了《山居赋》,细数谢家始宁别墅庄园区,后人测算“南北绵延长约四十公里,东西距离宽狭不一,约十五公里,总面积约六百平方公里”,其中风光秀丽,物产纷呈,谢灵运甚至“钦鹿野之华苑,羡灵鹫之名山,企坚固之贞林,希庵罗之芳园”,要建设成传说中的佛教圣地。
敦逼:敦促逼迫。
不豫人事:不参与政治。
乡选:乡举里选,就是指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度。靠举孝廉、秀才或者九品中正制入仕总是极少数,当时大量的基层管理人员还是要当地推荐,在汉代本来就设置了“孝、悌、力田”科,汉文帝曾下诏书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 ,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得此举者实为掌管教化的乡官,数量比孝廉、秀才多得多。今据尹湾汉墓出土《集簿》一号木牍记载,东海郡170个乡,共有“孝、悌、力田各百廿人”。田曹中郎赵悦一下子能任用数十人,也是有依据的。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12 15:17:04 +0800 CST  
8.103桓宣武表云:“谢尚神怀挺率,少致民誉。”
解释:
刘孝标注保留了原文,“《温集》载其《平洛表》曰:今中州既平,宜时绥定。镇西将军豫州刺史尚,神怀挺率,少致人誉,是以入赞百揆,出蕃方司。宜进据洛阳,抚宁黎庶。谓可本官都督司州诸军事。”
354年,桓温北伐收复洛阳,上疏朝廷请求任命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谢尚因病未上任。
谢尚是谢家崛起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担任豫州刺史12年,谢家势力得以进入军事领域,成为新出门户、后起之秀。
说到洛阳,在东晋之后当地人估计是很痛苦的,因为前赵、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刘宋等各方势力反复厮杀争夺,成为战乱之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到了北魏杨炫之写了《洛阳伽蓝记》,自述当时见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不免“《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恐後世无传,故撰斯记”。
神怀挺率:胸怀坦荡。见“言语”“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在“规箴”中,桓温认为谢尚比自己厉害一点点:“罗君章为桓宣武从事,谢镇西作江夏,往检校之。罗既至,初不问郡事,径就谢数日饮酒而还。桓公问有何事,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何似人?’桓公曰:‘仁祖是胜我许人。’君章云:‘岂有胜公人而行非者,故一无所问。’桓公奇其意而不责也。”挺率褒义,但换种说法是轻率,在刘孝标另一个注释注引用宋明帝《文章志》中说:“尚性轻率,不拘细行。”因为谢尚文艺才能很突出,经常表演才艺。
民誉:李世民讳,“人誉”。譬如屈原《离骚》,到底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还是哀人生之多艰?究其本意自然是人生。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15 17:17:50 +0800 CST  
8.104世目谢尚为令达,阮遥集云:“清畅似达。”或云:“尚自然令上。”
解释:
阮孚是谢尚的前辈,当过礼部尚书、丹阳尹等高官,去世时327年,49岁。当时谢尚不过19岁,因为还没成人,所以阮孚说谢尚“似达”——有待进一步观察。
令达:美好旷达,谢尚颜值正义,又是艺术家,而且没有架子,经常即兴表演才艺。表演艺术又能迅速拉进人与人的距离。
清畅:清悠流畅。
令上:美好优秀。
“达”在《世说》中很常见,当时的“达”已不是《论语》中说的“达”。《论语》中说,“子张问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 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孔子认为“达”是“品质正直讲仁义,善于观察人、体会人,担心(自己的品行)居人之下(谦虚待人)”。而应该是《庄子》中的“达”:“物固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庄子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只有通达的人,才能把万物看成一样,这样才能不固执成见,从而做到听任自然。郭象说:“夫达者,无滞于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当于自用,自用者,莫不条畅而自得也。”顺其自然、顺应本性到了两晋就成为放肆,而且是一种美德:“(王)澄放荡不拘,时谓之达”,“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生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王平子、胡毋彦国(辅之)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咸)群从昆弟莫不以放达为行,(阮)籍弗之许”……作为道教名人的葛洪却不认可道家或者说玄学家的这种“达”,他站在儒教的立场,认为大人物的“达”是量其材力的,而没有没有才学的,不过是好循迹而不求其本,“夫古人所谓通、达者,谓通于道德、达于仁义耳,岂谓通乎亵黩而达于淫邪哉!”,“轻薄之人,迹厕高深,交成财赡,名位粗会,便背礼叛教,托云率任,才不逸伦,强为放达”。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17 16:10:42 +0800 CST  
8.105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从东门入。桓公遥望,叹曰:“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解释:
见8.101解释。当初谢安初到桓温幕府,桓温说:“颇曾见如此人不?”今天谢安离开桓温府多时,来探望老领导,桓温又感叹“久不见如此人”。
从东门入: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桓温长期驻扎在安徽当涂(姑孰),很少入朝。他生病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年373年,因为《太平御览》引用时“病”后加了“笃”,侍中谢安奉命从南京(当涂东北方向)来看望他。
桓温确实雄才大略,但致命缺点首先是古人寿命旁边比较短,其次是生活在名士的社会环境中,欣赏名士的做派,想加入名士的行列。

8.106简文目敬豫为朗豫。
解释:
王恬字敬豫,王导次子,见1.29“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
朗豫:明朗的敬豫,譬如我们叫名人为“大郅”“超级丹”“大白杨”之类的。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18 11:30:08 +0800 CST  
8.107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孙遂沐浴此言。
解释:
孙绰是东晋中期的大手笔,“于时文士,绰为其冠”,他30岁前后在庾亮征西将军府任参军,随后任章安县令。
白石山:同名地较多,南京鼓楼区北部有白石山,又称幕府山。据说“幕府登高”习俗始于东晋,每逢重阳节,人们来到幕府山登高祈福,成为一大胜景。南朝徐钦业写过诗《登琅琊城》(白石山南):“表里穷形胜,襟带尽山峦。登彼起遐望,回首见长安”。
卫君长:卫永字君长,官至左军长史,庾亮、温峤、谢安等都夸赞过他。
不关山水:不关注于山水之乐。当时的文学创作一般都是写山水诗赋,人们对精神的观照企求外在感性化,对山水的体验又趋向内在精神化。
“倾倒”句:此句费解,想来是夸卫永的长处,大意总是“但也有许多令人钦佩之处”。谢安说:“卫自是理义人(玄学中人)”;祖约说:“此人有旄仗下形(将帅风度)”;温峤“每率尔提酒脯就卫,箕踞相对弥日”。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沐浴:蒙受,受润泽。《史记·乐书》:“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又如“沐浴皇恩”等。
当代学着严耕望说:读书不但要注意别人研究的缺失,更要欣赏别人的长处。
学者徐复观看了熊十力的著作后大为佩服,就写了 ,表示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徐复观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毫不客气地说:“你当年未必读懂,应当再读。”过了一些日子,徐复观再去,告诉说《读通鉴论》读完了。 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得?”徐复观觉得自己读得很认真很仔细,不免有些得意,说,书里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着就一条一条说了起来。
还没等他说几句,熊十力就怒声斥骂起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的它的坏处,这才象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这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那一段,理解该是多么深刻。这些你记得吗?你懂吗?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有出息!”
后来徐复观回忆说:“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19 12:46:50 +0800 CST  
8.108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解释:
王羲之评论三国时陈群之子陈泰。“赏誉”绝大多数是当代人评论当代人的,这里突然窜入东晋人评论三国时人,有点奇怪。按照袁宏的说法是遥想古人,“尚想遐风,载挹载味。后生击节,懦夫增气”(尊崇怀念他们的风范,仰慕品味其中。后辈击节赞叹,懦夫增添勇气)。
260年魏帝曹髦被弑,陈泰闻讯赶去,枕着曹髦尸体号哭,后悲痛过度病逝(见5.8,也有记载说是自杀)。东晋袁宏在《三国名臣序赞》中说:“玄伯刚简,大存名体。志在高构,增堂及陛。端委兽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大意是说,陈泰刚直简易,有坚决的正统名位观念。在朝廷中志向远大,当曹髦被害时穿着官服于朝门,义正辞严说了很多启发的话。在国家危难的时刻献出生命,竭尽了心力和人臣之节。
垒块:块磊,一说是不平之气,一说是奇伟貌。张岱《陶庵梦忆》“董文简斋中一石,磊块正骨,窋咤数孔,疏爽明易”,此处应理解为奇伟。
正骨:气骨、骨气在两晋之后出现连用,同义,骨就是气。《世说新语·品藻》:“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宋书·王微传》:“兄文骨气,可推英丽以自许”;梁袁昂《书评·蔡邕》:“蔡邕书,骨气风透,精爽入神”;《梁书·丘迟》:“父灵鞠,有才名,仕齐官至太中大夫。迟八岁便属文,灵鞠常谓气骨似我。”如要细分的话,大致可以认为,古人认为气是生命的依据,偏重于精神风貌,古人认为是气在骨中,骨是生命的支撑,偏重于精神力量。
《资治通鉴》记载陈泰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曹髦死后,司马昭“入殿中,召群臣会议。尚书左仆射陈泰不至,昭使其舅尚书荀顗召之,泰曰:‘世之论者以泰方于舅,今舅不如泰也。’”在弑君事件的表态过程中,陈泰表现了很大的勇气,守住原则以维护陈寔以来形成的巨大社会声望,并赌上了家族的命运。陈泰去世后,其家族与司马氏关系日渐疏远,颍川大家陈氏在西晋的社会地位逐渐衰弱。而荀家因为其表现柔软,继续保持了家族地位。
很多知识分子和技术型官僚并不关心政治,但不等于在某个关键时刻可以躲避道德挑战,回避政治原则,而能坚持道义和原则的人才是希望之光。英国思想家哈夫洛克·蔼理斯说,在道德的世界上,我们自己是那光明使者,那宇宙的历程即实现在我们身上。在一个短时间内,如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用了光明去照我们路程的周围的黑暗。正如在古代火把竞走——这在路克丢勒思看来似是一切生活的象征——里一样,我们手持火把,沿着道路向前奔走。不久就会有人从后面来追上我们。我们所有的技巧便在怎样的将那光明固定的火炬递在他手内,我们自己就隐没到黑暗里去。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22 16:00:24 +0800 CST  
8.109王长史云:“刘尹知我,胜我自知。”
解释:
东晋中期,“当时称风流者,以惔、濛为首”,两人关系好,家也近,经常出双入对谈天访友。譬如“政事”中“王、刘与林公共看何骠骑”,“赏誉”中“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排调”中“王、刘每不重蔡公,二人尝诣蔡”、“大司马乘雪欲猎,先过王、刘诸人许”,“任诞”中“王、刘共在杭南,酣宴于桓子野”……刘惔说王濛“性至通,而自然有节”(见8.87,本性最为通达,率真有节制),王濛认为刘惔了解他比他自己更多。
《美国人谈生活的艺术》中说:尽管人们常常被指责为对自己的弱点全然不晓,然而,也许几乎很少有人能够明白自己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和土地颇为相似。有时候,地下虽然蕴藏着金矿,而土地的主人对此却一无所知。
《论语》中说: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了解人。他还阐述,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韩非子》引用庄子寓言说: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庄子》说: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他方看不到的东西,从我方看就看得到)。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鬼谷子》说: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
《理想国》说:看见别人,就是看见自己。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21-03-23 10:45:12 +0800 CST  

楼主:linyi518

字数:543456

发表时间:2008-06-30 21: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3 15:54:32 +0800 CST

评论数:22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