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

1.29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解释:
王长豫:王悦,字长豫,是王导的长子,死的较早,但在王氏家族中得肯定,曾经陪太子读书,是东宫侍讲。
色养之孝:色,《论语》中子夏问什么是真正的孝。孔子说,最难的是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色难)。有事的时候,年轻人承担些体力活,有酒饭的时候,让长辈先享用,这些并不难做到。难的就是始终如一的好态度。养,《论语》中子游问什么是真正的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即便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在本文中“色养之孝”是偏义复词,主要是指色孝。
敬豫:王恬,字敬豫,王导的次子,王恬年轻的时候好武,不拘礼法,王导不太喜欢他。悦、恬、豫都是愉快的意思。王导不喜欢孩子能带兵,有武功,也许是为了避帝皇之忌讳,也许是东晋名士之风,看不起当兵的人。王恬其实多才多艺,书法、围棋都很出色,他的棋艺被认为是当时东晋第一,“中兴第一”。
还台:台,中央机关的官署,这里指尚书省,当时王导录尚书事。每次王导去上班,那可是早上3、4点钟,王悦都起来送他上车。
曹夫人:王导的妻子。王导很怕老婆,但还是喜欢女性,就在另外地方养小妾。曹夫人知道了,带领婢女杀向王导的别馆。王导看远处烟尘滚滚,一打听是妻子杀来了,美妾也不顾了,“飞辔出门,左手攀车栏,右手提尘尾,以柄打牛”,抱头鼠窜,成为一时的笑谈。后来司徒蔡谟对王导开玩笑说∶“朝廷欲加公九锡(九锡,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属嘉礼,指衣服、朱户、纳陛、舆马、乐则、牙贲之士、鈇钺、弓矢、秬鬯等九种器物及待遇,多授予对国家有大功的权)。”王导当真了,连说不配。蔡谟接着说∶“九锡中我不记得其他东西,惟有短辕、犊车、长柄尘尾。”王导又羞又怒,无可奈何。曹夫人可谓爱之深,责之切,同时也说明晋代风气的开放,女性自觉意识的高涨——不甘心当男人的附庸和玩物。
并当箱箧:整理收拾箱子。
长豫亡后:王悦身体不好,《晋书》上说,有一次王导梦见有人用百万钱向他买王悦,王导梦里答应了,醒来很后悔。过了不久,王导家里挖地,挖出一百万钱,王导命人赶快掩埋上,心情很糟糕。不久王悦病重,王导忧心忡忡,几天吃不下饭。一天王导又梦见一人,形状伟岸,披甲持刀而来。王导问:“您是谁?”说:“我是蒋侯(东汉蒋子文,官至秣陵县尉,因追盗贼负伤致死,葬于南京钟山。蒋子文死后,他原来的部下曾在路上看见他“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生”,疑为他已成为神灵,故建“蒋王庙”。 三国时期吴帝孙权追封蒋子文为蒋侯,因避祖父孙钟之名讳,遂改钟山为“蒋山”,蒋王庙易名蒋山寺。于是东吴大江南北,民间广建“白马将军庙”供奉蒋侯塑像,除设庙宇,民间家家均有“白驮将军”或“白马大将军”牌位,专供驱邪避凶之用),知道王悦身体不佳,特地而来,希望大人不要忧心了。”王导醒来很高兴,于是开始吃饭,竟然吃了几升。后来又梦见蒋子文说:“大人的忧患,我无法相救了。”不久王悦就病逝了。
这是《世说》中难得的几个感人的故事之一,老年丧子,睹物思人,情不能堪。文章通过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两个细节,让读者能真切地体会王导和妻子无限的悲痛,这种悲痛,千百年后一样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体味。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07 22:48:05 +0800 CST  
strongwind13兄,宣传教育总是那么浅薄和令人恶心,恶心得甚至让人佩服——真敢把别人当成傻子,也算是中国一大特色。这几个月全国政法系统在大学“永康同志”的某个讲话,领导们在引申阐述其中的微言大义,我又领略了几次当年在党校昏昏欲睡的风味,远比兄在购书中心要难受得多——没有逃跑的自由,连睡觉的自由也没有。
秋英君,“弃子存侄还可以勉强接受”,文化洗脑拉吧,我是做不出来的,赵氏孤儿那套更看不惯,礼教杀人啊!周作人曾经讲过,喜欢看书其实和喜欢打牌、喜欢抽烟、喜欢女孩子一样,不存在高雅之分,所以我又喜欢看书、喜欢打牌、戒不了抽烟,戒不了和女性厮混。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07 23:07:16 +0800 CST  
1.30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解释:
桓常侍:桓彝,字茂伦,安徽怀远人。他在晋明帝王敦叛乱时曾任散骑常侍,是皇帝左右的顾问官,从此建立了与皇族深厚的情意,后来结为姻亲。苏峻叛乱,桓彝义不投降,力战而死。他有个儿子叫桓温,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是曹操一类的人物,有勇有谋,武功卓著,曾经废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当时东晋第一大势力就不在是王家,王、谢、庾三大世家全都需仰仗桓温鼻息。桓温的儿子桓玄甚至自己当了两年皇帝玩玩,东晋司马家的正统地位从此烟消云散,由此而灭。
深公:竺法深,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据说是琅琊王氏一族,他18岁出家,师从名僧刘元真。晋代大乘佛教的传译已经大备,玄学家们借般若思想来丰富玄学的理论,而佛教学者则迎合玄学思潮以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于是社会上很快兴起一股佛玄合流的思潮,僧侣中涌现出一批与玄学名士的风貌接近的僧人,竺法深便是最先出现的这类名僧之一。“永嘉之乱”后,竺法深南渡,和朝廷皇帝大臣保持长期交往,后来隐居绍兴嵊州,以弘法为己任,讲学30余年,牵引老、庄思想阐释大乘般若学说,创立本无异宗,大意谓“诸法无本”是佛家第一义谛,但“无”能生万物,即“无”在“有”先,从“无”出“有”。他的这一宗派都养成了“内(佛学)外(世俗学问,主要指老、庄玄学)兼洽”的治学特点。
宿名:宿,老,长久。宿名,久为人知的名望。
先达:前辈贤达。
先人:先父,桓彝的父亲桓颢。桓彝,276-328年;竺法深,285-374年,所以程炎震说:根据两人年龄考订,桓彝比竺法深大十岁,这话可能是桓温说的,而不是桓彝说的。
竺法深本来不姓竺,这个姓在佛教中有使用,就像现在的僧人姓释一样,属于外来姓氏,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的姓,成为竺姓。佛教有时候也称为竺教。桓温不评价竺法深,因为他是长辈,评论不符合儒家的学说。佛教传入中国有个过程,有些舆论认为他们殊服异制,不拜帝王和父母的作风是不忠不孝、违法乱俗的行为,朝廷曾下令要求沙门跪拜帝王,引起纠纷;而且僧人交游帝王大臣,不符合佛教出世的宗旨,有其矛盾之处。这一则放在“德行”里面,是说桓温“孝”,同时也是说讲别人好话也是德行。这些天普陀山的胖和尚、“武僧”戒忍,日子也不好过,因为他引起了上层领导的反感,其中内幕我没打听,恐怕要问全国政协的人士,不过当今寺庙之乱象,佛法之堕落,是很好的谈资,真可谓“人间佛教”。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10 21:36:13 +0800 CST  
strongwind13兄,把王悦这一条放在德行中而不是伤逝中,也许是因为要突出王悦的孝而不是王导夫妻的感伤,而他们的感伤正说明王悦的孝。
秋英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概是克罗齐说的吧,他的原意记得是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认识人。49年以后有种种不是,不过49年未必比过去更糟,没有断裂,而是继承,3000年的文化,终于培育出绽放在地狱边缘的巨大的恶之花。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10 21:54:06 +0800 CST  
1.31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解释:
庾公:庾亮,字元规,河南颖川人。东晋四大世家王、谢、庾、桓之一的族长。他妹妹是是东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当时司马宗主掌禁兵,曾在司马绍生病之时,拒绝给庾亮宫中的钥匙,并斥责他说:“这是皇宫,难道是你家的门户吗?”司马绍二十几岁就早逝了,司马绍病危时,一概不见大臣,颇有托孤宗室之意,庾亮强进宫门,直入寝室,劝阻司马绍不要单独托孤宗室,一定要与大臣共同辅政,才能确保政局稳定。司马绍终于被说服。庾亮受遗诏与王导等辅立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应该说,统治阶级内部民主制更适合东晋王朝的实际情况,从后世晋孝武帝加强皇权成功而导致东晋王朝走上末路来看,庾亮为东晋立了大功。后来王家的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叛乱,王家受到沉重打击,王导心中有愧,步步退让,庾亮一改前任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的做法,不讲情面,均按法规办事,于是庾家一跃成为当时的第一世家。庾亮对宗室进行大清洗,诛杀司马宗。直到苏峻之乱后,晋成帝还不知道司马宗已被杀害,他问舅舅庾亮,“往常那位白头公何在?”(司马宗一头白发)庾亮奏道:“司马宗谋反伏诛”。晋成帝流泪道:“舅舅说人家做贼,便杀之,如果人言舅舅做贼,又该如何?”庾亮脸色大变,无言以答。一般认为,庾亮为人正直,但是过于理想主义,世家观念较重,不能很好的整合力量,执政成果并不理想。
的卢:马名。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叫的卢。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刘孝标引用散佚的《伯乐相马经》中说 “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下等人骑坐客死他乡,上等人骑坐被处以死刑)。”说到的卢,大家当然记得刘备的故事,刘备有匹好马的卢,刘表喜欢上它,刘备将此马送于刘表。可是刘表的重臣蒯越认为此马是凶马,表示了疑问。于是刘表将马又还给了刘备。接着伊籍告诉刘备的卢不祥,刘备说“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后来的卢马跃檀溪,救了刘备的命。刘备被蔡瑁追杀的故事也许仅仅是个故事,未必能当真。的卢还有种说法,就是它眼下有泪线,就像有些相书中说人眼下有痣,象征着会不停地流泪,命运孤苦。
或:有人,《晋书》等中说是庾亮的好朋友兼下属殷浩。
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就像收到假钞,再把它用掉就是害人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能做到的人很少。
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宰相)。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一定有善报。
达:旷达、通达。
如今迷信之风又盛,戴高帽的说法是继承传统文化,其实不过是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生活中茫然不知所措罢了。葛洪有句名言“我命由我不由天”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解。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16 15:39:56 +0800 CST  
1.32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解释:
阮光禄:阮裕、字思旷,阮籍的族弟(同一个爷爷),曾经被召为金紫光禄大夫(三品的高级文官),不肯俯就。不过也因此而用官名称呼他。有人问阮裕,那你为什么当过两郡的太守呢?阮裕说,我从小没有当官的情致,但也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要生活下去就要有点收入,所以当过太守。他也曾经深受王敦的赏识,当他的主簿,但觉察出王敦的不臣之心,就和堂兄阮籍一样终日饮酒避祸,最终得以全身。
剡:绍兴嵊县,现在的嵊州。晋唐之间,嵊州可是出名的风光美好的地方,阮裕就在此隐居。据说“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我在嵊州、新昌住过个把月(新昌以前也属于嵊县),山水之美令人怀念,杜甫曾经说:“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不过现在那里厂很多,有些污染。
这个故事没有难解之处,这个细节很能反映阮裕大气和助人为乐的品性。让人想起季札子挂剑的典故。季札子是春秋时吴国贵族,他奉命出使徐、鲁、齐等国。他经过徐国时,徐君十分欣赏季札子身上佩戴的宝剑,却说不出口。季札子明白徐君的意思,不过,他还要出使其他的国家,宝剑暂时不能送给徐君,他打算等他出使各国后,再送给徐君。不料,待季札子出使完各国,再途经徐国回国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子感到非常遗憾,想到自己曾打算把宝剑送给徐君,便解下身上的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还有一个典故,据说一天孔子要出门,天下起了雨;有个弟子说:“子夏有把漂亮的伞,您向他借了伞再出门吧!”孔子笑笑说:“子夏为入比较吝啬,我听说和人打交道要扬其长避其短,这样才能交往长久。我不是不知道子夏有伞,只是不想因借伞而显露他的小气罢了。”所以后人说:“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17 11:35:39 +0800 CST  
1.33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解释:
谢奕:终于谢家出现在《世说》里面了,而且是谢安打头阵,哥哥谢奕配角。谢奕,字无奕,河南阳夏人,最后当到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安西将军、豫州刺史。谢奕为人任性,和桓温是布衣之好,即使桓温权倾朝野之时,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拉着桓温喝酒。桓温怕他撒酒疯,每次最后都要跑到老婆那里避风头,谢奕就拉过桓温帐下的老兵一起喝,别人责怪谢奕这样做有失身份。谢奕说:“跑掉一个老兵,又拉来一个老兵,有什么好责怪的!”(在魏晋时期直呼别人老兵是很侮辱人的。)谢奕死得较早,有个聪明的女儿谢道韫,是有名的咏絮之才,还有个儿子谢玄是淝水之战中的名将,这些名人的性子应该是受谢安的熏陶,和谢奕区别很大。
醇酒:度数高、味道厚的酒。成语“醇酒妇人”正是男子及时行乐的标志。老人家犯了罪罚喝酒,可见其罪尚轻和谢奕行事滑稽。冯梦龙《古今谭概》中有个笑话:李载仁,唐之后也,避乱江陵高季兴,署观察推官。性迂缓,不食猪肉。一日,将赴召,方上马,部曲相殴。载仁怒,命急于厨中取饼及猪肉,令相殴者对餐之。复戒曰:“如敢再犯,必于猪肉加之以酥!”不过还不真要说,无论是喝酒还是吃肉,多了真是一种可怕的惩罚。
太傅:谢安,字安石,谢奕的弟弟,后任中书监、录尚书事,进位太保,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东晋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小时候看过他的一本传记,其中淝水之战后他的无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谢安的种种故事我们在《世说》中会陆续接触到,不用在这里展开。值得一提的是,谢安病重的时候回南京,是从西州路进城的。谢安死后,他的外甥兼朋友羊昙很悲痛,平时就不走西州路了,有一次酒喝醉了走到那里,下人告诉他,到西州门了。羊昙悲感不已,以马鞭打着门,歌咏曹植的诗歌“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后来苏轼有首词《水龙吟》中唱到:“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歌咏的就是这件事。南京想必还有西州路吧,曾经出差南京,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宾馆里洗了个所谓的温泉浴,外加开车兜了一圈南京城。哎,不去也罢,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逛什么名胜古迹啊,不如看书!
著青布绔:此句突兀,不过正是写小说的技巧之一。契河夫告诫一位作家朋友避免概括化和平常化:“我认为,对于自然的真正描写应该相当简略并与主题存在相关性。应该避免落人俗套的描写,……在描写自然时,要抓住细节,而且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使闭上双眼,也仍能看到你所描写的场景。”
可念:可怜。关汉卿《窦娥冤》“念窦娥身首不完全”。
阿奴:晋代对亲近的人的第二人称称呼,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上等人往往对下等人通过恶作剧的行动来达到自己的快乐,而谢安年纪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道德高尚者的怜悯之情——不要作弄弱者。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17 21:54:28 +0800 CST  
北游兄,写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自娱自乐来着,网友们已经给了我不少鼓励了,非常感激。不过即使没有,我也会把它解释完的,用它来消磨意志和时间。这些天主要是在看奥运,用佛洛依德的说法是荷尔蒙用另外一种方式释放了,所以有所耽搁。
秋英君,你一个女孩子,何必看世界如此暗淡呢,想象中你是个快乐的人啊。:)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17 22:17:45 +0800 CST  
1.34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解释:
谢太傅:谢安。
褚公:褚裒,字季野,曾任兖州刺史,他的女儿是司马岳晋康帝的妃子,可惜康帝实在短命,只活了22年。褚裒死后赠侍中、太傅。他大谢安17岁,是谢安的堂姐夫。从《世说》后面的故事看,褚裒不愧是一个温和洒脱的人,不过实在不是军事家。公元349年,后赵石虎去世,征讨大都督褚裒带着三万人趁机去光复中原,其中的一支军队在代陂一战即败,全军败退京口。此时二十多万饱受少数民族奴役的汉人趁乱渡过黄河,恳求东晋接他们渡过长江,回到自己的国家。褚裒却只能退兵江南。之后没过多久,二十多万汉人就被追上的鲜卑人等赶尽杀绝。褚裒深以自己的无能忧愤发病,在京口听了很多人在哭,更加自责,47岁就病逝了。
常:经常,也有人说通“尝”,曾经。
四时之气:春夏秋冬,风雨阴晴。《晋书•外戚传•褚裒传》说:桓彝认为“季野有皮里阳秋”,就是说他虽然口不臧否人物,可心里是有褒贬的(阳秋,指《春秋》,孔子表面上不评价人物,但在用词上隐藏着自己的爱憎褒贬)。这两者是一个意思,都是说褚裒深沉。我看过一本管理学的书,其中说,批评与事无益,没有人会因此改变,人永远只需要激励。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18 22:09:28 +0800 CST  
1.35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解释:
刘尹:刘惔,字真长,汉家子弟,曾任侍中、丹阳尹等。惔应该通“淡”,淡则长久。刘惔是当时永和名士之代表,“清言冠世”,我们可以在后面陆续接触到他的清谈风采。丹阳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三品官,因为刘惔36岁去世,所以官位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刘惔和桓温是连襟,都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刘惔做官以“ 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著称,在东晋由于门阀政治的关系,如果行法家严峻事,就不能保持大局的稳定,一味进取内部必定先生祸乱,有见识的政治人物一般是“全欲德被江汉,耻以威刑率物”。
绵惙:绵、惙都是软弱的意思,引申为病重弥留之际。
阁:这里应该不是是指官衙,而是供神的阁楼。东晋的五斗米道(天师道)很是盛行,名士豪门也多信这一套。
祠神鼓舞:击鼓舞蹈来祭祀神灵,替刘惔除病祷告。五斗米道除以符箓咒术为人治病,以祈禳斋醮为人谢罪除灾。即使现在的很多宗教、邪教都认为人生病是上天的惩罚和磨难,不用上医院看病的,而是要通过信仰神灵和祷告得到拯救。
淫祀:滥行祭祀。《礼记•曲礼》“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祭祀不合礼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叫淫祀。儒家对祭祀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看来刘惔虽然是清谈的领袖人物,但骨子里还是正统的,不认可民间迷信文化,但家里人和下属还搞那一套。
杀车中牛祭神:晋代官僚一般坐牛车不坐马车,所以庾亮有匹好马有人劝他不要,还有的贵族见到马以为是老虎,非常恐惧。到了隋唐以后贵族们又开始用马车了。杀牛祭祀一般是贵族的祭祀典礼,《礼记•玉藻》: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庖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说: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唐以后杀牛渐渐少了,唐玄宗下《禁屠杀马牛驴诏》说:自古见其生,不食其肉,资其力,必报其功。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
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允许向神祷告,孔子说:“丘之祷久矣”(我早就祷告过了),委婉拒绝了子路的请求。刘惔也很委婉和自信:我一生行为无愧于鬼神,没有需要忏悔的,我的所作所为本身就是对上天的祷告。刘惔深通老庄,不会把生死放在心上,不需要“终极关怀”的,这也算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但能做到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今后我们还得面对这个终极关怀的问题。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0 22:14:20 +0800 CST  
秋英君,车烧了还可以再造的,无非是表示一个姿态。要是因为谁不敢向我借车,我就把车砸了,这样的矫情我还真做不到。女孩子啊,难免对人苛责。:)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0 22:21:13 +0800 CST  
1.36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解释:
谢公夫人:谢安的妻子刘氏,是上文中刘惔的妹妹,管丈夫是一把好手,经常教育自己的先生,正应了“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位伟大的女性”的俗语,这次家庭辩论会谢夫人小负,算是很少有的。是啊,看看自己,和妻子讲过几次道理,哪次不是进退失据,郁闷填膺,落荒而走。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一定会很好地反诘谢安。
儿:谢安的儿子谢瑶、谢琰。谢瑶早逝,谢琰带兵过于自信,死于孙恩之乱。谢安的几个侄子倒很有出息。
我常自教儿:我常常以我的言行来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这话看来说的很好,但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刘孝标在注中说,当年太尉刘寔刘子真,道德高洁、一尘不染,行为处处符合礼的要求,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因为贪污罪太出名了被处理,刘寔也因此多次被免官。有人对刘寔说:“君行高一世,而诸子不能遵。何不旦夕切磋,使知过而自改邪!”刘寔回答:“我的一言一行,他们是能够清清楚楚看到的,却不能够向我学习,难道教育他们几句就能够改变吗?”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其实不可偏废,希望孩子自学成才,就像三岁的孩子,直接扔给他一本书,叫他自己学习,怎么可以做得到呢!再说,孩子可以受你的影响,也一样会受别人的影响,而且格调低下的东西才是相对吸引人的。等他长大后,虽然家长自己做得很好,但孩子已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再回头很难了——教育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的债务。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1 23:15:29 +0800 CST  
秋英君,你懂我的意思,可是压制不住女性热爱讲理的激情,蛮有趣的。如果只有我和你两个人,我一定会和你继续争辩下去的。不过在公共论坛上,我们就到此为止吧,别人不会接受我们的无趣味,让人笑话。
nightlilac兄,你的话深得我心。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1 23:31:17 +0800 CST  
1.37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解释:
晋简文:简文帝司马昱,他本来是琅琊王、会稽王,职务是抚军将军(三军分别为中军、镇军、抚军)、丞相等,当时权臣桓温以晋废帝司马奕不能经人道,而且让宠臣与自己的妃子乱搞借种,废了皇帝,司马昱就当了皇帝,但在位不过一年时间就病逝了。司马昱有名士之风,继位后听命于桓温,死前下遗诏,叫桓温仿效诸葛亮和王导。这还算好,起初的遗诏是同意桓温“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这话对忠臣说当然是收买人心,对桓温这样的枭雄说正投其下怀,这份遗诏被王坦之撕了。(这个故事流传出来估计是王家为了标榜自己的功劳。)司马昱风采不错,但当皇帝有些窝囊。正如后人评价李煜和宋徽宗那样:“做个名士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坐床:胡床,从西域引进,一开始指折叠椅(马扎),后来发展成现在的椅子,所以用“坐”字。椅子常常是用来体现身份等级的工具,宋以前往往一家之长或军队首领才能坐椅子。像后来的皇帝登位和和尚当家,也常常叫坐床。
尘不听拂:听,允许。《魏书•世祖纪上》:“民相杀害,守牧以法平决,不听私辄报复。”《魏书•明帝纪》注引《汉晋春秋》:“燕王拥兵南面,不听臣等入。”
参军;将军幕府的军事参谋,唐以前是参谋长,唐以后一般是低品级的参谋。
手板:笏,古代下属和上司讲话,不带讲话稿,而是带块板子,上面可以记讲话要点,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言动辄上万言,得写几天,带多少纸啊。笏是八仙过海中曹国舅的法宝,在这里变成了杀鼠利器。
说:悦,高兴。司马昱不高兴,就开始责备那个不识名士情趣的下属,所以下文才说“以鼠损人”。
门下起弹:门客,虽说贵族家养的帮闲人物一般为捧哏,但除了捧哏以外总还有当直臣谏人的义务,所以站起来批评司马昱了。本文主题是赞扬这个直臣,但居然没有留下名字,实在古怪,难道主题是赞扬司马昱的英明?就像隋唐之间的名臣裴矩,在隋而佞,在唐而忠,他曾经千方百计奉承杨广,后来却常常“犯颜直谏”李世民,后来司马光评论说:“君明臣直。裴矩在隋炀帝面前是个佞臣,在唐太宗面前忠于职守,不是裴矩性格有改变。君主不愿臣下提缺点,则忠臣化为佞臣;君主喜欢臣下提批评意见,则佞臣变化为直言忠臣。可见,君主是表率,好像华表,臣下是影随。根子还在君主身上。”
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因为一只死老鼠而处分人,恐怕不可以吧?其中隐藏着一个典故:当年齐景公喜欢喜欢打鸟,派烛邹管养鸟,结果鸟却跑了。景公大怒,命令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一条一条地指出他的罪状,然后再杀掉他。”景公师出有名,欣然同意,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数他的罪过。晏子说:“烛邹!你替我国国君主管养鸟却让鸟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使我国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诸侯听到了这件事,认为我国国君重视鸟却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状。”晏子讲完,请求景公立即杀掉烛邹,景公却只能作罢。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3 13:54:43 +0800 CST  
1.38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
解释:
范宣:字宣子,河南陈留人,后来住在江西,虽然家境贫寒,但很小的时候就通儒家经典,恪守礼教,后来名声在外,多次被朝廷应召,但是都不接受,成为东晋初的隐逸派领袖人物。
挑菜:挖菜。
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当时越国断发纹身,就被认为是蛮夷的做法,中原人就不需要理发师的,幸亏满族入侵,从此三百六十行多了一门行业。以前海外华侨一般从事三种行业:剃刀、剪刀、菜刀。
韩豫章:韩伯,字康伯,玄学家,历任豫章太守、丹阳尹、吏部尚书等。儒家和道家同习《易经》,虽然范宣从不看老庄的文章,也从不入官门,但在《易》上和韩伯有共同爱好,所以交上了朋友。
遗绢:送绢匹,多了是送钱,送少是做衣服。一匹三丈,给两丈就要撕了。送东西这样反复讨价还价、不厌其烦地送,也算是有情致的。
裈:裤子。据说先秦以前的汉族着装像现在的苏格兰人,穿裙子,再在腿部绑上套布,叫做“胫衣”,后来渐渐使用满档裤,但内裤很晚才有。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要请教方家。韩康伯这话也有点奇怪,因为古代朋友之间的家属一般来说不大见面的,除非关系非常好。在《世说》中我们可以屡次看到女性在内室偷窥丈夫或儿子的朋友,然后品评人物。我想可能范宣家穷,没有佣人,所以妻子被迫出来招呼客人,而她的裸露的腿部给韩康伯留下了印象,范宣妻子的腿被别人看去了,所以尴尬的笑,尴尬的接受了必要的礼物。不过依我看,年轻的女性恐怕平时还是穿短裙子的好,因为它透露着美丽和健康的消息。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3 17:29:19 +0800 CST  
1.39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解释:
王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小儿子,大书法家,官至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近似于宰相了,我们上面见到的和峤、裴楷、庾亮、谢安都承担过这个显要的职务。后人也称呼王献之为“王令”。 王献之做官的事迹我们大多不了解,可是他《鸭头丸帖》、《中秋帖》的摹本,练过两天字的人大都看过,的确是让人又羡又妒的作品。王献之续弦是一位公主,女儿是皇后。他40几岁就去世了,如果天假以年,我们必定能欣赏到他更多书法作品。东晋直到唐初,一般舆论认为他的书法造诣超过了父亲王羲之,后来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王羲之。如果没有《兰亭序》,我也认为王献之更加伟大。
病笃:首先是五石散,重金属中毒;其次是脚痛(痛风?)。因为他的书法作品中多次说:“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奉承问,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脚重痛,不得转动。左脚又肿,疾候极是不佳”等,这些话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因为实在是书法出众。
道家上章,应首过:五斗米道治病方式是“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者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这种坦白自己的罪过,写下来向上天祷告除难消灾(上章首过)的精神疗法完全依赖病人求生的愿望和信念,自然是很不牢靠的。王献之又刚好没做过几件缺德事,更加没有效果了。
由来;向来;一向。
异同得失:偏义复词,异和失,特殊的过失。
与郗家离婚:王献之的婚姻故事比较曲折的。他小时候表现很突出,得到很多人的赏识,认为是王羲之几个儿子中最优秀的一个。他与表姐郗道茂从小青梅竹马,到了婚嫁年龄,王羲之就替王献之向大舅子郗昙求亲:“您家女孩有没有中意的对象?如果没有,就和我家小郎结婚,那是再好不过了。希望你考虑一下(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此亦当在君耶。)婚后两人恩爱,可是这时候简文帝的女儿司马道福和桓温的儿子桓济离婚了,她一向喜欢王献之,就央求皇帝哥哥司马曜将自己改嫁给王献之。司马曜一向欣赏王献之,就一道诏书令王献之休妻再娶。王献之后来官越来越大,但心里还是牵挂着前妻,曾经写信说:“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我和表姐生活多久都不会厌的。即使是年复一年地相对,也可以当作是一日之欢。那种额头触着额头的欢畅,只是遗憾不能再尽兴一点、更尽兴一点。正想着要和表姐成双成对,白头偕老,哪知道命运如此不顺,分离到这个地步!实在是伤心惆怅啊,什么时候才能白天晚上都见到表姐呢?我只能仰首低头悲叹呜咽,实在没有办法啊,要跟表姐见面,只能等到我断气罢了。)
王献之的爱情虽然真挚,但其他故事中说他还有一个女朋友叫桃叶,桃叶常常过河来和王献之幽会,王献之对桃叶往返于河流两岸很不放心,每次都亲自在渡口迎送,还作歌数首吟唱:“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后来那个南京的渡口就叫桃叶渡。爱情这个东西实在奇怪,从生理上讲,男人很少能接连与多名女性接触,而女性却能够接纳不同的男性,但从心理上讲,女性比男性忠贞得多。我曾经说过,爱情本身无可指责,它超越了生活的无聊和卑微,它使我们保持了对世界。对存在的一定的向往。爱情,也许就是与时间和遗忘作斗争的一种仪式。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3 21:37:50 +0800 CST  
今天打字,孩子在边上读,我指着一段文言问他看得懂吗,孩子居然翻译了一遍。真是奇怪,天天看动画片的孩子居然人品爆发,难道哪部卡通用文言对话了,后来想想,也许是被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给轰炸的。
秋英君,你在家有没有锤炼你先生啊?:)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3 21:49:07 +0800 CST  
1.40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解释:
殷仲堪:河南人,祖父殷融曾经当过吏部尚书。殷仲堪淝水之战时曾经在谢玄帐下当长史(幕僚长),后来很得晋孝武帝司马曜的赏识,授以东晋最为重要的荆州刺史岗位。殷仲堪和上面介绍过的韩伯同是当时玄学的领袖,对《道德经》、《周易》研究很有些成就。他父亲病了,就自学中医,成为有名的医生,据说他给父亲煎药,一边煎一边哭,最终哭瞎了一只眼睛。孝武帝死后,在朝廷的分化牵制的政策引导下,殷仲堪和桓温的儿子桓玄斗,兵败被杀,一般认为他文化水平太高,与军事政治多谋少断,故有此败。
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俭:歉收,旧时称青黄不接之时为“俭月”,荒年为“俭岁”。公元392年,殷仲堪任荆州刺史,394年以后,荆州地区多次水灾,人民疲敝不堪,399年,桓玄乘荆州水灾缺粮进攻,大胜。
五碗盘:据说是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应该就像现在的快餐盘,四菜一汤吧。
肴:一般指熟肉食。
率物:为他人做出表率
真素:真诚无饰;质朴。
方州:指州郡长官。《资治通鉴•宋顺帝升平元年》:“诉以其私用人为方州。” 胡三省注:“古者八州八伯,谓之方伯,后世遂以州刺史为方州。”王安石诗:“他年佐方州,说将尚不纳。”方州还有的意思如大地、帝都和州郡等,看具体语境。
豁:消除、放弃,如豁出性命。
平昔时意:平日往昔的生活习惯。
贫者,士之常:刘向《说苑•杂言》古代高士荣启期“衣鹿皮裘,鼓瑟而歌”,孔子见之,问其何乐,他回答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人以男为贵,吾既已得为男,是为二乐也。人生不免襁褓,吾年已九十五,是三乐也。夫贫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终,当何忧乎?”贫穷疾病,乃是人生常态;死亡,乃是人生终结。处常而待终,有何不乐?
登枝而捐其本:登上高枝就抛弃树干,身居高位忘掉做人的根本。
曹:等;辈:尔曹(你等,你辈);吾曹(我等,我辈)。
其存:其,表命令、劝告的语气副词,“还是、要”;存,存想,记得。
殷仲堪是个非常有特点的人,《晋书》中说他不是节约,而是吝啬;爱行小惠收买下属,而没有执政思路;精通老庄,而笃信天师道。“及在州,纲目不举,而好行小惠……仲堪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不吝财贿,而怠行仁义,啬于周急。及玄来攻,犹勤请祷。然善取人情,病者自为诊脉分药,而用计倚伏烦密,少于鉴略,以至于败”,后人评论说,打仗的时候还向天师祈祷保佑,那么上天不就是一个受贿之宵小的吗?“异端杀身,故学者当先明器识。”他爱行小惠,不就像现在的一些政府官员,照顾亲信,过年过节也表演一些爱心慈善家的活剧,但在行使职务的时候,你能见到他的哪些为民的举措?总之,殷仲堪是个读书人,一个处于有用无用之间的知识分子,很多人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4 19:04:41 +0800 CST  
子瞻兄,八卦了吧。吴文英当司法部长时间很短,大概在90年代中期。当时有两个吴文英,一个好像是解放不久后的纺织女工,后来当过一个什么部长(二轻工业部?),因为儿子有问题下台,一个可能是原司法部副部长升上来的,不知道有什么事迹。这些碌碌之人,不值得关心的。具体情况要问国务院的老同志,小弟只能保证自己引用的大致是有根据的,不怕她们起诉。
打“子瞻”的时候心里一动,居然和苏轼交谈,称兄道弟,幸运啊。:)
秋英君,执着了吧,不由浮起和女性抬杠的回忆,微笑中。:)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4 19:34:36 +0800 CST  
1.41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时论以此多之。
解释:
桓南郡:桓玄,字敬道,他虽然是桓温的小儿子,但那时候讲究相术,估计由于长得合符大贵之相,母亲生他的时候又有过感星而孕的神话故事,所以5岁时继承了桓温死后的爵位,封南郡公。桓玄七岁守丧期满,原桓温属下的文武佐吏聚会,桓玄叔父、荆州刺史桓冲抚摸着桓玄的头告诉他:“这些人都是你家的故吏!”桓玄应声痛哭,哀动左右,众人无不惊异。想来桓玄从小就被桓温的事迹所洗脑,以英雄自诩,所以依靠桓温的遗泽,一生跌宕起伏,风云变幻,在东晋末期门阀内斗中是第一男主角,最后居然当了两年皇帝玩玩,兵败身死,成全了寒族的刘裕。桓玄性格的缺点就是在小事上过于计较来体现自己的小聪明,生活上过于享受来体现自己的豪门身份,做事随心所欲,骄横跋扈,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和父亲桓温不可以道里计。
杨广:东汉太尉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主人公)之后,陕西华阴人,他的父亲杨亮南渡较晚,又有在少数民族王朝当过官的历史,所以受其他豪门排挤。而杨广、杨佺期兄弟又以为自己的家世比当时的王谢这些等要显赫得多,自己武功又好,心中多有不平。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时,因为他是名士,不通军事,所以把军旅之事交给杨广、杨佺期兄弟掌握。
殷荆州:殷仲堪。
殷觊:字伯通,殷仲堪的堂兄,当时任南蛮校尉,掌管南蛮地区。殷仲堪想邀他起兵谋取更大的势力,殷觊不同意;杨广劝仲堪杀了殷觊,殷仲堪不同意。殷觊后忧郁终。
树:树立;建立。殷觊自动离任后,杨广接替其职务。
因行散:趁着散步。服五石散后要走路以便散发。
率尔:急促或随意。《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晋书•袁宏传》:“ 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 。”
去下舍:离开自己住的房屋。
斗生:指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於菟指老虎,鲁迅诗“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不显露喜色;三次被罢官,不显露愠色。”(每次交职)一定要将自己这任的政令全部告知新来的令尹。生:先生的简称。《史记索隐》:“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者省字呼之耳。”
多:称赞。《韩非子•五蠹》“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
当不当官都无所谓,是因为殷觊家里薄有积蓄吧,“人如果能一世沉醉,爱爱,喝喝酒,打打架,谁不愿一早起来?谁不愿一晚就睡下?”工作以来,总有几个志得意满的领导在耳边聒噪“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之类不着边际的文字游戏,算了吧,自古“黄钟弃毁,瓦釜雷鸣”,生于流俗,心在星空。

楼主 linyi518  发布于 2008-08-25 22:37:42 +0800 CST  

楼主:linyi518

字数:543456

发表时间:2008-06-30 21: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3 15:54:32 +0800 CST

评论数:22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