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是可耻的

以“国学”的名义,名正言顺搞传销。传播“谬种”。
楼主 弹指123  发布于 2018-06-03 07:41:31 +0800 CST  
“红学班”课程设置严谨,从第二批学员开始,将原先的两年制缩短为一年制,将原有课程进行改良和精简,尽量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整个学习时间为一年两个学期,每学期两门课程,学期末进行考核。第一学期开设的《周汝昌传》和《曹雪芹传》两门课程已结束考核。“红学班”的学员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复习,并用自己真实的成绩交出了让老师深感欣慰的答卷。有一次,刚刚开始上课,班主任老师发现门外有两位家长在焦灼地等待,平时家长来接孩子总是在临近下课时,而这两位家长刚刚上课就在门外等候,肯定是有什么事吧?经过询问,原来是一位叫元绍琦学员的家长,今天恰好亲戚家有喜事,原不打算来了,但孩子却坚持要来上课,家长只好耐心等待。在交谈中,家长高兴地说,自从参加了红学班的学习,孩子有了很大变化,课余时间不再迷恋网络游戏,而是翻阅一些书籍。开始只是看看和《红楼梦》相关的书,后来渐渐地对历史方面的书籍产生了浓厚兴趣。现在这孩子说起《红楼梦》和周爷爷,有时候连大人都觉得很新鲜。班主任听后非常感动,“红学班”只是课余读书班,既没有功利性也没有任何约束力,全凭学生自己的兴趣。这样好的学生,这样支持的家长,对“红学班”是最大的鼓励和褒奖。
---------------------------------------------------------------
鲁迅语录:“救救孩子。”
楼主 弹指123  发布于 2018-06-03 07:44:51 +0800 CST  
少年宫迁入新址后,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资金修建了“汝昌书苑”,作为“红学班”新的学习场所。为了在情境上给孩子更强的代入感,“汝昌书苑”在装饰装修上花费了不少心血,既有古色古香的垂花门,也有各种红学相关的影像资料。常常是“汝昌书苑”里书声琅琅,书苑外的走廊上,家长们静静旁听、默默观看。有的家长还随身带着小本子,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下来。有位老人尤其认真,不仅每次回家后都要和在“红学班”学习的孙女一起温习笔记、讨论问题,还几次专门到书苑来找老师请教。
----------------------------------------------------------------
煞费苦心。苦心经营。无效。
楼主 弹指123  发布于 2018-06-03 08:00:25 +0800 CST  
青少年《红楼梦》兴趣研习班

学术馆已成为人们拜仰大师、研究红学诗词唱和的好所在。一张檀色大书案,一把高背太师椅,背后是满架诗书,面前是满座学童。老先生说书一般娓娓道来:“话说清朝末年有位秀才姓周名景颐,他就是红学大师周汝昌的父亲,家住在海下咸水沽……”孩子们听得入神,百多年前家乡的风土人情、名人掌故,就在故事里慢慢铺展开来。红学家周汝昌就降生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经历了怎样的艰险人生,才有了后来的丰富阅历?他历尽了哪些波折苦难才取得最终的红学成就?红楼梦、曹雪芹、脂砚斋,一个个影像就在这间“汝昌书苑”里回放展开,在小小的孩童心里生下根。这就是津南区少年宫的特色公益性活动——青少年《红楼梦》兴趣研习班。
---------------------------------------------------------
阮籍语录:文革时期,时无英雄,随时竖子成名。
楼主 弹指123  发布于 2018-06-03 08:02:20 +0800 CST  
2007年9月,经过半年多的筹备,津南区青少年《红楼梦》兴趣研习班正式成立。市校外联、市少年宫、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各区少年宫的负责同志,出席了“红学班”的启动仪式。来自咸水沽镇内的一百名小学生,作为第一批学员,课余时间正式开始了他们在“红学班”为期两年的课余学习生活。“红学班”的成员由咸水沽镇内几所小学的部分四年级学生组成,平均年龄不超过10岁。授课内容除介绍周汝昌先生生平和学术成果外,还有了解《红楼梦》故事梗概,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相关知识,普及诗词基础知识、作文技巧等内容。2009年,第一批“红学班”学员毕业。2010年,第二批小学员由咸水沽镇内三所小学中的50名四年级小学生组成。
---------------------------------------------------------------------
周汝昌成为红楼梦的代言人。
无知群众随声附和。
楼主 弹指123  发布于 2018-06-03 08:15:00 +0800 CST  
假戏真做 [ jiǎ xì zhēn zuò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iǎ xì zhēn zuò ]
指戏演得逼真或把假的事情当作真的来做。
楼主 弹指123  发布于 2018-06-03 12:52:27 +0800 CST  
文革时期,没有高级专家。有个词,叫矬子里拔大个。文革时期,挑出来的大个,搁现在来说,也都是小个。
矬子里拔将军。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英雄。阮籍语录: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楼主 弹指123  发布于 2018-06-03 18:55:06 +0800 CST  

楼主:弹指123

字数:9384

发表时间:2018-05-30 02:15:5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4 21:26:07 +0800 CST

评论数:9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