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南南阳卧龙冈的“诸葛亮躬耕地”见鬼去吧!

•网络作品推介•

写不得不写之书 发不得不发之鸣

让 河 南 南 阳 卧 龙 冈 的

“诸 葛 亮 躬 耕 地” 见 鬼 去 吧!

——向广大网友倾情推荐一位襄阳老人所
写的小书《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
地的历史聚焦》

雷雨天的猴子



湖北襄樊日报社退休老报人潘正贤, 因在退休前应邀校勘《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一书,对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多年来,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后续发展,注意跟踪搜集这方面的信息、资料,并潜心对照研读《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和《诸葛亮躬耕地新考》这两本分别结集“襄阳说”和“南阳说”论文的论文集,多方查考和梳理相关史料。他在有了心得和确有把握之后,以《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为书名,撰写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我见》、《拿唐明礼说事》、《在诸葛亮躬耕地宣传报道上奇特的“央视现象”》、《向王永民发问,用史实和事实作答》、《诸葛亮躬耕地归属没有结论也不能下结论吗?》、《为真正的纠错者叫好!》六篇文章,构成了这本小书。
本书六篇文章的着重点在于阐明:我国史籍文献中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大量确凿史料记载都聚焦于襄阳隆中, 襄阳隆中是历史上没有疑义的真诸葛亮躬耕地, 南阳卧龙冈是历史上传讹欺世的假诸葛亮躬耕地。

书中附录还收入了作者给中央电视台的三封信函和两篇研究其他历史问题的文章。给中央电视台的三封信,记录了作者跟踪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后续发展的足迹,收入以作备忘。《〈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吗?》一文,可让读者知道湖北荆州方面在研究《三国演义》中获得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的“研究成果”是多么离谱,联系河南南阳方面在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中的种种令人无法理喻的作为,可见当今社会少数人在严肃的历史问题上的造假作伪是多么严重。《夫人城修筑及得名时间考异》一文,涉及在史学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所谓“正史”和“野史”的问题。《晋书》这部“宸断”“正史”,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下诏编修的一部重要史籍,但它却是一部错误和疏漏最多的史籍。作者在为撰写《夫人城修筑及得名时间考异》一文查找《晋书》史料时,方知这部史籍所存在的错误和疏漏竟是“指不胜屈”,而被“南阳说”称为“野史”的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的著名史籍《汉晋春秋》所载的史料可信度却又是那样的高。这说明,“正史”未必皆可据,“野史”未必全无凭。

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说:“《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这本小书, 是一本不该写而又不得不写的书。说它是一本不该写的书, 是因为诸葛亮躬耕地归属在历史上并没有疑义, 而且早有定论, 在上世纪那场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中, 我国史学界又作出了权威性结论,而且在千余年的争讼中又出了难以数计的文章、专著,像敝人这样的小人物还有必要写这样一本小书吗?说它又是一本不得不写的书, 则是因为南阳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进行错误的恶意炒作, 使得这一问题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根本不可能通过正常的学术探讨和学术争鸣的途径来达成任何共识。面对如此反常的社会现象,一个多少还有点历史知识,还有点写作能力,还有良心和良知的中国人,能坐视不理,无动于衷吗?南阳方面在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上,敢于和能够公然挑战我国史学界和国务院的权威,是很有点来头的。看来, 不在‘泰山头上动土’, 不去触动参与炒作的各方‘神灵’, 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永远也无法解决, 早该平息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永远也别想收场, 因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而泛起的在历史问题上造假作伪的污浊世风就会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中蔓延渗透, 其恶劣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在当今社会上,如果纵容南阳方面这种造假作伪风气蔓延渗透,更多的人效仿南阳方面的坏样,那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和前途吗?堂堂的中国历史不就要由造假作伪者来改写了吗?”

面对“南阳说”者的种种作为,面对参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炒作的各方“神灵”的种种作为,作者仍保持着克制和冷静,他在对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作了理性分析后,不得不发出胸中的激愤。他在《为真正的纠错者叫好!》一文中写道:“历史拒绝赝品,世人厌弃假货。在笼罩在诸葛亮躬耕地上的迷雾被彻底驱散之后,在诸葛亮躬耕地归属完全大白于天下之后,南阳卧龙冈这个假诸葛亮躬耕地被历史所抛弃,被世人所遗忘,完全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毫不足惜!让河南南阳卧龙冈的‘诸葛亮躬耕地’见鬼去吧!”

作者在《向王永民发问, 用史实和事实作答》一文结尾处这样无奈地写道:“我在以沉重的心情续写以上题外之言时,总在琢磨这样一些问题:在南阳,如果没有南阳领导人的主使,少数南阳人能够掀起那样的大浪吗?在河南,如果没有河南领导人的默许,河南那么多主流媒体敢于冒公然挑战我国史学界权威,挑战国务院权威的风险,去为‘南阳说’撑腰打气吗?在中央电视台,如果没有能够在台内拍板定夺的人做‘南阳说’的‘内应’,南阳的造假作伪者怎么可能被请进台里做嘉宾贵客呢?他们那些错得离谱的东西又怎么可能被摄制编辑成电视节目最终被送上播出线呢?明乎此,南阳方面敢于面对我国史学界和国务院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所下的结论进行翻案反扑,也就不足为奇了。像王永民等等这帮南阳人敢于肆无忌惮地挺起腰杆胡说八道,除了我上面所说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我国史学界还有那么一两个不守史家操守、不要史家良心、甘心情愿做南阳酬庸的史学家在为他们撑腰壮胆。”

作者在本书《引言》中指出:“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是南阳方面挑起的,理应由南阳方面来收场。我想,南阳方面最体面的收场,应该是向历史低头,向真理投降。对历史和真理的尊重和敬畏,是人生的高格调,大境界,是值得称道的;对历史和真理的亵渎和傲慢,则是无知和怯懦的表现,是不足取的,是为世人所不齿的。”在《为真正的纠错者叫好!》一文中, 作者出于对“南阳说”者的尊重和期待,仍对“南阳说”者释出了浓浓的善意,满怀深情地说:“我殷切地希望‘南阳说’者通过这最后一次(但愿是最后一次)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洗礼, 能下定决心, 拿出勇气, 敞开坦荡的君子胸怀, 心悦诚服地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如果南阳方面能展示出这人生的高格调、大境界, 延续千余年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也许就会在南阳方面的转念之间最终归于平息。……若真能如此, 则南阳幸甚!襄樊幸甚!天下幸甚!到时候, 我也会为南阳方面这迟来的善行义举拍手叫好!大声喝彩!”

《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的正文约八万多字,加上附录共十万余言。网友和读者朋友们若对本书或其中某一篇章感兴趣,作者见回帖后,愿在网上提供书稿,并热忱欢迎广大网友和读者朋友批评赐教。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8-29 19:23:00 +0800 CST  
致 网 友

尊敬的各位网友:
自从我在《天涯虚拟社区》“天涯杂谈”和“煮酒论史”两个栏目发出《〈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吗?》这个帖子以后,一直未与网友们交流互动。原因之一是,在这段长约经年的时间里,我专心于《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这本小书的写作。现在这本小书已经完稿。一位名为“雷雨天的猴子”的网友以《写不得不写之书 发不得不发之鸣 让河南南阳卧龙冈的“诸葛亮躬耕地”见鬼去吧!》为题撰写了推介文章。这篇文章也已在本社区的两个栏目中推出,望各位网友予以关注,并请批评赐教。原因之二是,帖子发出后,需要一段时间听取网友们的反馈意见,方能有的放矢地与网友们交流互动。目下条件已经具备,我也有一定时间和精力与网友们交流互动。那就从今天开始吧!
感谢网友们的耐心等待,感谢《天涯虚拟社区》在时隔一年后还保留我这个帖子。
作者 潘正贤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8-29 19:32:31 +0800 CST  
答帖之一:我,一个襄阳人的心语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吗?》这一帖子发出后,曾引起过一些网友的关注。有些网友的跟帖,也许会对荆州方面的人士有所触动, 也许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思考。有些帖子,也向笔者提出了严肃的值得笔者深思的问题:你这样拿荆州方面的人士说事,是不是在为你的家乡襄阳说事呢?亲爱的网友、读者朋友们, 对于有的帖子善意的提醒, 提醒我不要学荆州方面人士的坏样, 为自己的家乡编谎言说假话, 我表示非常理解和非常感谢。但是, 我希望网友和读者朋友们理解和支持我的一个合理而正当的请求, 那就是:不要因为我是襄阳人就取消和剥夺我为自己家乡说公道话说老实话的权利, 因为这对襄阳人是不公平的。别人可以睁着眼睛说假话, 襄阳人为什么就不能理直气壮道真情呢?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怀有特殊深厚的感情, 作为古城襄阳的一介子民, 对有关自己家乡的事情保持特殊的敏感, 作出特殊的反应, 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你们说是吗?在严肃的历史问题上,我不仅与荆州方面的少数人较真,也与南阳方面的少数人过不去。请网友和读者朋友们相信, 我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突发“老年狂”的疯子, 也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者。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襄阳报》《襄阳日报》《襄樊日报》《襄樊晚报》的校对这一丁是丁卯是卯的职业, 较真就是我的性格特质(干脆就叫“职业病”吧!),我决不会做有的网友所说的“连脸都不要了”的那种人。我可以郑重地告诉网友和读者朋友们:如果《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市, 少数襄樊人又出来横加指责, 我绝对会义无反顾地站在荆州一边,为荆州说话;同样, 如果南阳卧龙冈确实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少数襄樊人又出来无端否定, 我也会毅然决然地站在南阳一边, 做一个襄阳籍的“南阳说”者, 为南阳鸣不平。但是, 现在的问题却是相反。至于有网友提到梁祝坟的归属问题,因为本人对此没有研究,自然没有发言权。不过,我可以告诉该网友的是,类似梁祝坟这样难以稽考甚至无法稽考的民间传说,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完全是两码子事。在这个帖子里,我骂过人了吗?——谢谢您的提醒。
潘正贤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8-29 19:34:17 +0800 CST  
楼 主 四 申

今天,本楼主向众网友作四点申明:
第一,不怕挨骂。拙作《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欲在网上推出,我就预料它会招致少数南阳人的一片挞伐和谩骂之声。果不其然,我的这本拙作尚未推出,只是网友“雷雨天的猴子”在网上发了一个推介拙作的帖子,这种效应就立马显现,其猛如暴风骤雨,其烈似狗血喷头。因为我早有心理准备,所以对此仍心静如水,而且不以为忧,反以为喜。我所以如此,还因为少数南阳人帮了我这个大忙:他们帮助我告诉世人,南阳的少数人,他们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除了用“弯弯绕”的手法编谎言讲歪理以外,就只会骂人;这也使世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少数南阳人就是这种德性。但是,他们能骂得如此低级下流,不堪入耳,不堪入目,花样翻新,挖空心思,登峰造极,则是我始料未及的。为了给南阳少数人提供展示他们骂人“绝活”和独家“风采”的机会,我向网友们郑重保证,本人坚决做到挨骂不还口。他们想骂就尽情地骂,使劲地骂,骂到什么时候都中。但是,我要奉劝少数南阳人:在你们骂过之后可不要后悔,可别怪你们这些聪明人上了我这个傻逼老家伙的当。
第二,无伤大雅。拙作《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是在南阳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进行恶意炒作,不容他人置喙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来说,怎么能指望他像一个木头人一样去写那种不痛不痒、四平八稳的东西呢?他在谋篇行文遣词造句方面加入点“刺激性”、“火药味”的东西,以宣泄胸中的义愤,原本是情理中事,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我在书中使用的类似“见鬼去”的字眼确实有点不雅,却无伤大雅,其含义都控制在准确的范围之內。南阳卧龙冈所谓“诸葛亮躬耕地”已被历史事实证明是赝品,已被我国史学界的结论和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所否定。历史拒绝赝品,世人厌弃假货,南阳卧龙冈所谓“诸葛亮躬耕地”被历史所抛弃,为世人所遗忘,就是它最终的归宿,它还能不“见鬼去”吗?再如:诸葛亮一生都没有沾过东汉末南阳郡宛县(今南阳市)的边,南阳人王永民却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走遍中国》南阳系列节目之《南阳汉时三杰》中说,“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他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诸葛亮是南阳老乡”,“是‘南阳汉时三杰’之一”。他还说什么“和氏璧是南阳的独山玉”,“楚国的都城在南阳淅川”,并说湖北的丹江口也在他们南阳。我把他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发表的这么多无稽之谈说成是“开国际玩笑”,又有何不可,何罪之有?少数南阳人可以放纵自己肆无忌惮地破口骂人,肆无忌惮地编造谎言欺世骗人,却不允许他人用词用语有点不雅,这岂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在现今世界上,恐怕也只有南阳才有这样的道理!
第三,推出证据。拙作《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用彼此紧密相关的六篇长文阐明:襄阳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点,襄阳隆中是历史上没有疑义的真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冈是传讹欺世的假诸葛亮躬耕地。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的史实根据,我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我见》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概括:“在中国史籍和权威性辞书中,说明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的确凿史料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是上下贯通,左右逢源,从古至今,世代绵延。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在国外史籍中也不例外。”少数骂人的南阳人不是说我对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研究没有史实根据吗?那就让我拿出我所掌握的史实根据吧!从即日起,我将将拙作中的六篇正文和三篇附录连同引言后记相继推出,也让网友们看看我对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研究到底有没有证据。
第四,唯一排他。在拙作《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第一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我见》一文中,本人即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四个意涵——意指南阳郡邓县隆中;意指隆中在汉水以南又属南阳郡邓县管辖;意指十年中诸葛亮一直在隆中躬耕,未到其他任何地方躬耕;意指诸葛亮在隆中既是躬耕又是隐居——结合构成锁链的其他信史史料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指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不在南阳卧龙冈的根据是充分的,无可辩驳的。”我在阐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第三个意涵时,更明确指出:“这条史料只告诉我们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躬耕于南阳郡邓县隆中),没有说他到别的地方躬耕。这说明诸葛亮在躬耕期间只生活和活动在隆中及其周围,躬耕十年的时间也没有分割。这就笃定了诸葛亮躬耕地的唯一性或排他性,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是独一无二的。” 说句少数南阳人不爱听的话,那就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拙作推出后,望网友们热议评鉴,批评指教。谢谢!谢谢!谢谢!
楼主 潘正贤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0 11:35:25 +0800 CST  
附录1:

就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

给中央电视台的三封信



就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

给中央电视台、中央气象台负责同志的一封信


尊敬的中央电视台、中央气象台负责同志:
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气象台合办的《天气预报》节目,因为其密切关系着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因为我国的天气预报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得节目的质量很高,因而它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但是,长时间以来,中央电视台4频道(即中文国际频道)午间《天气预报》在预报河南南阳天气时配发的“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冈”这条违背历史事实、违背科学精神的假广告,却使《天气预报》这个科学品位很高的节目受到了玷污,蒙上了阴影,不能不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
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哪里?是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冈,还是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古隆中?
我是诸葛亮第二故乡襄樊市的一个老人,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知道诸葛亮躬耕地在历史上、在史学界一向是没有疑义的。众多史籍记载是清楚明白的: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郡邓县隆中(今属湖北襄樊市)。后来,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襄阳、南阳之争,并非诸葛亮躬耕地在历史上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河南南阳的少数人为了借名人旌饰乡里闹出来的,南阳方面把卧龙冈说成是“诸葛亮躬耕地”,是没有任何历史事实依据的。解放后,南阳有关党政部门和卧龙冈武侯祠管理部门都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正式出版的小册子和用于介绍武侯祠的材料中都明确指出:今湖北省襄樊市的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是他十年躬耕苦读的地方,并对隆中的山川风物作了热情洋溢的描述;南阳卧龙冈的武侯祠是诸葛亮的纪念性建筑,并特别加注“相当于纪念馆”。其实,建造和修葺武侯祠的古代南阳人也是说老实话的。武侯祠左侧碑廊一块明万历乙丑年四月立的《重修卧龙冈草庐碑》中就说:“草庐在襄阳者为真,在南阳者赝哉!玄德屯军新野三顾孔明者,实在隆中,非今所称在南阳西南七里者,故曰赝也。”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阳的少数人又挑起了一场诸葛亮躬耕地的襄阳、南阳之争,在海内外史学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在这场史学论辩中,“襄阳说”以充分确凿的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而“南阳说”却拿不出一条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冈。史学界据此对这场史学论辩作出了权威性的结论,为这场史学论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对襄樊市和南阳市两处名胜地作了明确表述,襄樊市为“隆中诸葛亮故居”,南阳市为“武侯祠”。
为了说明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指明“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冈”是一条假广告,我作了以上简要叙述。
媒体刊播广告是有严格规定的,虚假广告是不能在媒体上刊播的,一旦刊播了这类广告,应当进行清理或给予适当处置。对此,我特就这条假广告的处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要求:
1、这条假广告长时间播发,已对广大观众产生了历史知识的误导。为避免其继续误导观众进而造成更加不良的后果,应停止播发。
2、这条假广告长时间播发,迄今未见终止迹象,大概至今尚无人作出反应,无疑已被不少观众所认同,造成了以假乱真、以假充真的恶果,使诸葛亮躬耕地隆中这一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为了消除影响,造成正与误的强烈对比,在观众心目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应在停播假广告之前与襄樊方面联系,在午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襄樊的天气时配发“诸葛亮躬耕地——襄阳古隆中”,在假广告停播的时候,推出襄樊的真广告,一正社会视听。为了表明媒体对假广告的播发负有责任,可否免收襄樊的广告费?我不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我坚信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气象台合办的《天气预报》节目的从业人员在知悉诸葛亮躬耕地归属之后,是决不会充当为这条假广告“推磨”的“鬼”的。
信中所言如有错误之处,请赐教批评。盼回函。

湖北襄樊观众 潘正贤
2001年8月23日

附言:我是一名退休干部,原供职于襄樊日报社。现住武汉市。



就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

给中央电视台领导同志的一封信


尊敬的中央电视台领导同志:
我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几乎每天都观看贵台的电视节目,可谓贵台的一名忠实观众。贵台不断开拓传播领域,开辟十余个频道,制作和播出了大量内容充实、形式精美多样的电视节目。在这些节目中,绝大多数都堪称国家级水准,给了广大观众以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享受。贵台全体从业人员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理应受到广大观众的肯定和赞许。但是,毋庸讳言,在贵台播出的节目中,确有少数不尽人意、甚至是大失央视水准的节目。我以为,作为贵台的忠实观众,在对贵台精美上乘的节目表示由衷赞许的同时,也应对贵台极少数节目的瑕疵提出善意的负责任的批评意见和看法。这应被视为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今天,我不揣冒昧给贵台领导同志写这封信,就是要表达我对贵台近年来在个别节目中不知为何违背历史事实,错误地宣扬“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躬耕地”这一问题,提出我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诸葛亮躬耕地究竟是在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冈,还是在湖北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答案早已成为历史的铁案,现在也无法更易。
湖北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是诸葛亮躬耕之地,这一历史事实已被魏晋以来的史籍文献载明,不存在悬案,没有疑义。经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场震动全国史学界并波及海外史学界的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辩之后,我国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在科学精细论证的基础上,对这一历史事实又作了确认,下了结论。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对襄阳和南阳两处名胜地作了明确的表述,襄阳是“隆中诸葛亮故居”,南阳是“武侯祠”。这就是说,前者是遗迹性名胜,后者是纪念性名胜。
在此大背景下,在确凿的历史事实面前,贵台在制作与播出有关诸葛亮躬耕地的节目时,本应与历史事实、我国史学界作出的权威性结论、国务院的文件相一致,以对历史、对中央人民政府文件、对广大电视观众和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传播和普及这一历史知识,但是,贵台的个别节目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对错误的谎言一次又一次加大力度传播,起到了极为不良的误导观众、误人子弟的作用。下面特将贵台个别节目的三次错误传播依次分列如下:
1、几年前的一天,贵台戏曲频道在一期《梨园中原行》节目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主持人白燕升站在南阳武侯祠前,说:“卧龙冈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2、2001年,贵台在午间《天气预报》节目中播出“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冈”的广告画面,时间估计达数月之久,直到我同年8月23日向贵台和中央气象台负责同志写信后才告终止。
3、2003年8月,《走遍中国》栏目在播出南阳系列节目之《南阳汉时三杰》中,其所邀嘉宾——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人、南阳老乡王永民公然编造大量谎言,说“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他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诸葛亮是南阳老乡”,“是‘南阳汉时三杰’之一”等等。主持人洪涛也与之相唱和。
以上所列是否属实,请贵台领导同志核实。如信中所言不假,我请求贵台对这一问题作出恰当妥善的处理,以消除不良影响。
信中如有错误之处,望贵台领导同志批评指正。盼回音!

贵台的忠实观众 潘正贤
2003年9月9日

附言:我在给贵台领导同志写这封信的同时,也给贵台《走遍中国》栏目主持人洪涛同志写了2000余言的冗长信件,特作说明。



就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给中央电视台

《走遍中国》栏目主持人洪涛同志的一封信


尊敬的洪涛同志:
我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自从您主持《走遍中国》这个栏目以来,我一直是这个栏目的忠实观众。十分感谢这个栏目和您本人为广大电视观众传播了而且还将继续传播丰富的祖国各地的历史和现实的知识信息。但是在今天,我在这封信里,对您在8月份主持的关于河南南阳市的节目中的某些内容,特别是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南阳卧龙冈”、“诸葛亮是南阳老乡”的内容却不得不表示遗憾!您和你们的这个栏目,因为对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无知而违背历史、误导观众、误人子弟,是应该付出人格和道义代价并承担责任的。最近,我听说在播出南阳节目的同时,贵栏目摄制组又在襄樊拍摄节目,接下来你们将面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上难以处理的麻烦和尴尬。我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把这一问题处理好,说清楚,给广大观众一个满意的交代。贵栏目邀请的嘉宾王永民先生,是著名的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人。我想,你们请他做嘉宾,一则因为他是名人,二则因为他是南阳老乡。基于这两点,他本来应该尊重自己的人格与声望,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与主持人默契配合,把祖国南阳这块风水宝地的历史和现实信息如实地传递给广大观众。这样既可使广大观众开眼界受教益,也可使南阳父老扬眉吐气,又可大展名人风采。但是,这位大名人却借做嘉宾之机,代表长期以来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编谎言、说假话的极少数南阳人施展骗术。他大人不做做小人,睁着两眼说瞎话,昧着良心把诸葛亮躬耕地说成是南阳市的卧龙冈,把诸葛亮说成是“南阳老乡”,还把诸葛亮列入南阳的“汉时三杰”。(还说丹江口也在南阳,和氏璧就是南阳的独山玉,楚国的都城也在南阳淅川。对此我表示质疑。)他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为南阳贴金添彩,为南阳父老争光,殊不知,他这样做不仅砸了自己的招牌,在自己脸上抹了黑,也在南阳父老脸上抹了黑,让南阳父老蒙羞。
孔老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洪涛同志,我在对王永民先生在《走遍中国•南阳》中的拙劣表现表示义愤和鄙夷的同时,想通过您将孔老夫子的这句千古名言作为忠告,转达给我的这位可敬(作为名人)而又可厌(作为行骗者)的南阳老兄,希望他以此为戒,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历史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开历史的玩笑,在严肃的历史问题上耍花招,图个人和少数人的一时之快,是会得罪大多数人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齿的。现在是他应该做沉痛反思的时候了。
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哪里?为了简便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请洪涛同志查阅《辞海》里“诸葛亮”、“南阳”和“襄阳”三个辞条。看了这三个辞条,您便可以明白:诸葛亮这位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系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东汉末隐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属湖北襄樊市)。刘备在这里“三顾茅庐”,著名的“隆中对策”就发生在这里。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一直为刘氏父子出谋划策,征战操劳,最终死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一生从未踏上过南阳市(当时的南阳郡郡城宛)的土地。因此,南阳市不可能有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辞海》里,“襄阳”辞条的释文说“县城西隆中为诸葛亮隐居处”,而“南阳”辞条的释文却说“名胜古迹有西郊的卧龙冈武侯祠”。
如需深究,我向您推荐1991年东方出版社(即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一书。
1987—1991年间发生了震动中国史学界并且波及海外史学界的关于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大辩论.。这本书就是在我国史学界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作出结论后出版的,它收集了我国著名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的论文30余篇。这些论文以严肃的治史态度,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运用魏晋以来历代史籍文献材料,对诸葛亮躬耕地问题进行了精细科学的论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据史籍明确记载,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是当年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
专家学者们指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不是指南阳郡郡治所在地宛县,而是指南阳郡所管辖的一块地方,这块地方,就在今天襄阳西边的隆中,离襄阳城很近,而离南阳郡郡治宛较远。但在行政区划上,当时隆中是属于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北周时撤销邓县,此后隆中改属襄阳。东汉末年,刘表任荆州刺史,将州治迁至襄阳。诸葛亮随叔父投靠刘表,只能是在襄阳,决不可能到远离刘表数百里且兵荒马乱的南阳郡郡治宛县(今南阳市)去躬耕。诸葛亮的师长和亲友庞德公、黄承彦、蒯祺和崔州平等都住在襄阳。
论文集还引用了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内容。文件对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和南阳“武侯祠”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明确表述,前者是遗迹性名胜,后者是纪念性名胜。
论文集中除涉及大量史籍文献外,还收集了1922年到1989年出版和发表的研究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图书和文章453册(篇)的目录,供读者查阅。
洪涛同志,在向您推荐《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的同时,我还要向您特别推荐199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诸葛亮躬耕地新考》一书。书中论文内容旨在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市卧龙冈,并兼及诸葛亮文化现象方面的研究。后者可与前者对照阅读,以收比较鉴别之效。
洪涛同志,您是个大忙人,我是个闲散老者,很不好意思,打扰您了。信中冒犯之处请原谅,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我将继续做《走遍中国》栏目的忠实观众,期待着观看《走遍中国•襄樊》,更期待着《走遍中国•襄樊》能还诸葛亮躬耕地真实的历史面貌,以消除《走遍中国•南阳》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误导观众、误人子弟的不良影响。
洪涛同志,希望您在百忙中能耐心地阅读这封信,并盼望您能以您认为合适的方式给我一个回音。切盼!

《走遍中国》的忠实观众 潘正贤
2003年9月9日

注:1、以上三封信函均附有详细的通讯联系方式。
2、以上三封信函在收入本书时,写信人对个别字句作了订正,不影响信函内容原意。为了备查,原件均作了妥善保存。



附录2: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0 11:52:36 +0800 CST  
楼主评赞“南阳说”

楼主在《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最后一篇文章《为真正的纠错者叫好!》全文结束和全书完稿的时候,对“南阳说”作了如下评赞:
不要小看和忽视“南阳说”存在的价值,不要小看和忽视《诸葛亮躬耕地新考》一书出版的价值,不要小看和忽视南阳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恶意炒作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的价值,不要小看“南阳说”和“南阳说”者否定、诬蔑和咒骂“襄阳说”和“襄阳说”者的价值。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价值是:“南阳说”从反面帮助了“襄阳说”,“南阳说”从反面肯定了“襄阳说”,“南阳说”从反面证明了“襄阳说”;同时,“南阳说”也彻底否定了它自身。从这层意义上说,“襄阳说”是应该好好感谢“南阳说”的。
这段评赞之词,虽然不免有些揶揄的味道,但是,“南阳说”这种反面之说和无稽之谈所起的正面作用,还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4 12:21:23 +0800 CST  
感谢上面这位网友,我这位老爷爷很平静,没有激动,没有生气,没有坏了身体.谢谢.您是一位很年轻很年轻的网友吧.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6 17:37:07 +0800 CST  
由顾嘉衡的对联想到的……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清朝南阳地方官员顾嘉衡为南阳武侯祠撰写的一副有名的堪称经典的对联。对这副对联,“南阳说”者也妄加穿凿。有的说顾嘉衡是肯定“南阳说”、为南阳说话而大加赞赏;有的说顾嘉衡在“和稀泥”,骂他是“糊涂虫”。但是,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朱绍侯却对这副对联作了与“南阳说”者完全不同的正确解读。他说:“笔者认为清人顾嘉衡所写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表面看是调和矛盾,实际明眼人一看便知其真义。这副对联既含有幽默,也引起人们深思。”(见《李兴与〈诸葛亮故宅铭〉》文尾)顾嘉衡这位在南阳做官的“湖北佬”是深通变化之术和变通之道的,他用“九头鸟”的智慧和机敏十分恰当地处理了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这个棘手的难题,又照顾了南阳人的特殊感受。说到顾嘉衡,我又想到了一件过往旧事。解放后,在咱们湖北,也有一位南阳人在省里做官。听襄樊的一位朋友说,有位本省籍的干部为诸葛亮躬耕地论争的问题请这位南阳籍的领导同志谈谈看法。这位领导同志坦言:“看来还是你们湖北搞赢了!”这十一个字出于一位领导同志之口,绝非随意脱口而出的戏言,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心语。他心悦诚服地认可“襄阳说”,充分展示了一位南阳籍领导同志的无私情怀和博大胸襟。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7 13:01:35 +0800 CST  
赞可敬的古今南阳人

我在向少数南阳作伪者表示强烈义愤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向纯真无邪、可钦可敬的古代南阳父老和解放后心地无私、崇尚求实求是精神的南阳党政领导及宣传文化部门的同志表达我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崇敬仰慕之情。纯真无邪、可钦可敬的古代南阳父老在建造和修葺南阳卧龙冈武侯祠时,曾刊刻碑石数通,留作永久证物,告诉世人:“草庐在襄阳者为真,在南阳者赝哉!玄德屯军新野三顾孔明者,实在隆中,非今所称在南阳西南七里者,故曰赝也。”(所引碑文,见南阳卧龙冈武侯祠左侧碑廊一块明万历乙丑年四月立的《重修卧龙冈草庐碑》)心地无私、崇尚求实求是精神的解放后南阳党政领导及宣传文化部门的同志,专门出版正规图书,编写印发内部宣传资料,告诉世人:南阳卧龙冈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相当于纪念馆”,襄阳隆中是诸葛亮十年躬耕苦读的地方,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并热情洋溢地描绘和赞美了隆中的山川风物和秀丽景色,还把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的寓意解释得清清楚楚。这是多么坦荡的君子胸怀,多么高尚的君子之风啊!这种皓若日月,浩如海天的大美大德,是南阳父老和南阳兄弟姐妹最为美好的,最为闪光的,比金子还要珍贵的东西!面对南阳父老乡亲的高大形象和高尚的君子风范,我不能不为之折服,为之倾倒。少数南阳作伪者,当你们面对家乡父老乡亲的高大形象和高尚的君子风范时,难道就不为之汗颜吗?他们最为美好的,最为闪光的,比金子还要珍贵的东西被你们藏着掖着,打入冷宫,不敢拿出来示人,难道就不感到愧对他们而引起你们深深的自责和反省吗?
为了永远铭记和传扬解放后南阳党政领导及宣传文化部门同志的求实求是精神和高尚的君子风范,我特将当时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和南阳市博物馆印发的《武侯祠简介》中字字珠玑的精彩内容摘引数段,以飨广大读者,也用以警醒南阳的少数作伪者。

诸葛亮17岁的时候(公元197年),叔父诸葛玄去世了。这年,他便在隆中盖了几间草屋,和姐弟一起定居下来。
隆中在襄阳西北20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县管辖。南阳郡地处荆、豫咽喉,交通发达,是东汉末年荆州七郡(包括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及长沙国。汉时国亦相当于郡)中最大的一郡,辖37城,528500多户,2430000多人。隆中山清水秀,有名的汉水从诸葛宅院北面向东缓缓流过,草屋周围是一片苍松翠竹,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摘引自南阳市委宣传部《诸葛亮小传》(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的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祠堂(相当于纪念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少年时曾随叔父诸葛玄去江西南昌,不久,因叔父的太守职务被他人代替,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
——摘引自南阳市博物馆编印的《武侯祠简介》

除此以外,胡世厚等五人编写的《河南风物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王彪著《中州风物记》(新华出版社1986年出版)、胡悌云主编的《中州大观》(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书,也都作了同样的记述。
圣人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今天的少数南阳人粗暴践踏和否定自己的祖宗全面认可的东西,现在的南阳主要党政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的少数人粗暴践踏和否定他们的前任全面认可的东西, 把“堂堂的历史”变成“谎言的代名词”, 这还有什么诚信可言!少数南阳人践踏和抛弃诚信这一做人处世、安身立命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还有何面目立身于人世间!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7 13:34:17 +0800 CST  
看!古代史学家的硬骨头!

我在《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我见》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文字:“行文至此,我不禁又忆起多年以前发表在《南方周末• 芳草地》上一篇署名袁靖宇的文章,题目叫做《史学家的骨头》。文章在颂扬了孔子、司马迁虽遭厄难仍保持铮铮铁骨直笔春秋的精神之后,特别颂扬了齐国太史刘氏三兄弟和南史氏不怕杀头、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直笔历史的硬骨头精神;同时无情鞭笞了汉代的刘歆、晋代的王肃和隋代的刘炫、王通这四位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作伪高手。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如此感叹道:‘我常常想,幸亏史学家并不全由刘歆、王肃之辈及其徒子徒孙担当,幸亏齐太史这样的老骨头、硬骨头杀不尽、砍不绝,否则,这堂堂历史岂不要沦为谎言的代名词了吗?苍天有眼,万幸甚幸!’”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7 13:49:08 +0800 CST  
看!现代史学家的硬骨头!

襄樊学者丁宝斋和晋宏忠在《一场不该发生的争论》一文中,曾抖出过这样一件事:

在南阳、襄阳两地因躬耕地之争召开学术论证会寻求史学界支持的时候,我们看到北京一位知名历史学者给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说:“今天某某市某某局副局长特来我家。他们好几人在北京四处奔跑,寻找单位发起召开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学术讨论会。他们请我主持会议,并许以重谢,而且会议要在大饭店召开,随后出论文集。那位副局长还讲了会议分三级开,先在本市,再在郑州,最后在北京。在北京开会时间定在3月中旬,准备用10万元花在会议上。……古人不卖论求官,我也不会卖论邀赏的。”
这位知名学者还对他的朋友说:“那位副局长请我写一篇支持诸葛亮躬耕于今天南阳市观点的文章,对我说,×先生,你是史学界有影响的人,你给我们写篇文章,我们不会亏待你的。他还许我带夫人到他们那里风景好的地方,在宾馆、别墅住几个月,一个钱不掏,休闲度假写作。我回答说,我只能按历史事实说话。无论从哪个角度论证,都无法得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宛县(今南阳市区)的结论。”

什么叫视节操如生命?什么叫史学家的硬骨头?这难道不是吗!
南阳方面在这件事情的运作上显然是有“猫腻”的,只是那位北京知名历史学者没吃他们那一套罢了。至于南阳方面在其他事情的运作上有没有“猫腻”,我不敢断言,那就请人们去自行判断了。不过,我要提醒南阳方面注意的是,如果今后在这类事情的运作上闹出大的弊案丑闻来,那可就不好说了。你们为南阳卧龙冈这块假诸葛亮躬耕地,到处砸钱烧票子,值得吗?你们干这些蠢事傻事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争“即使我这里不是躬耕地,也不叫你襄阳独吞”这口气吗?这又是何苦呢?
南阳方面策划的北京会议流产夭折说明,“南阳说”是得不到有识之士支持的,是没有出路的,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南阳说”者的一切努力最终必定归于失败。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7 13:54:50 +0800 CST  
楼主评赞“南阳说”

楼主在《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最后一篇文章《为真正的纠错者叫好!》全文结束和全书完稿的时候,对“南阳说”作了如下评赞:
不要小看和忽视“南阳说”存在的价值,不要小看和忽视《诸葛亮躬耕地新考》一书出版的价值,不要小看和忽视南阳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恶意炒作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的价值,不要小看“南阳说”和“南阳说”者否定、诬蔑和咒骂“襄阳说”和“襄阳说”者的价值。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价值是:“南阳说”从反面帮助了“襄阳说”,“南阳说”从反面肯定了“襄阳说”,“南阳说”从反面证明了“襄阳说”;同时,“南阳说”也彻底否定了它自身。从这层意义上说,“襄阳说”是应该好好感谢“南阳说”的。
这段评赞之词,虽然不免有些揶揄的意味,但是,“南阳说”这种虚妄之说和无稽之谈对“襄阳说”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所起的特殊作用,还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7 14:06:20 +0800 CST  
公 告•心 愿


今天,本楼主特向众网友发出公告:近期我将对《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的书稿作一次认真的校读后推出,希望广大网友予以关注,更希望襄樊、南阳两地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及晚辈们予以特别的关注。
面对南阳方面少数人的恶毒辱骂甚至是死亡威胁,我毫不在意,我所在意的是不容践踏的历史和不容亵渎的历史尊严。如果因此而遭遇不测甚至因此而付出生命代价,我将无怨无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慰平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何须苟且度残生。
无论生前还是身后,我的这本小书如能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我希望社会上的热心人士,包括我的家乡襄樊的热心人士和出版单位能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促成这本小书的出版发行。如果这本小书有幸出版发行,我希望能首先在我的家乡、诸葛亮的第二故乡襄樊举办一次义卖活动,并将义卖所得作为一笔善款,献给地震灾区四川——诸葛亮曾经亲吻和眷顾过的土地,向四川灾区人民表达我个人和我家乡人民的一片爱心,一片深情。如果不能如愿,我将在收到广泛的回馈意见后,对书稿作进一步的修改,最后打印成册,作为我认真接受诸葛亮躬耕地历史知识普及教育、苦苦追踪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后续发展情况的一段经历和我人生历程中一段美好的却又是五味杂陈的记忆珍藏在自己的箱匣之中,传给我的后人。再一个心愿,就是想把这本小书作为我这个襄樊赤子的一颗赤诚之心献给襄樊市档案馆,希望襄樊市档案馆能够接纳收藏。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7 14:47:01 +0800 CST  
东汉末的南阳和襄阳

为了戳穿“南阳说”者的谎言,史界专家学者用确凿的史实为我们呈现出了南阳宛县和荆州州治襄阳一带截然不同的历史景象。
自董卓之乱后到建安元年这段时间,袁术和张济祸害宛县之事按下不提。建安元年(196)冬,张济在攻南阳郡穰县,为流矢所中死,济族子张绣领其众占领南阳郡宛县后,对曹操的许昌形成威胁。随即,从建安二年(197)春正月到建安三年(198)春三月,曹操连续三次征讨张绣,双方激战于南阳郡宛县和穰县一带。建安三年四月,曹操围张绣军于穰县时,闻袁绍欲攻许昌,遂解围北上。建安四年(199)八月,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十一月,袁绍派人与张绣结好,以借以牵制曹军。张绣从谋士贾诩计,率众降曹操。从此,南阳郡北部地区(包括宛县),成为曹操的势力范围。建安七年(202),刘表曾遣刘备北侵,兵至宛县东北叶县,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双方战于南阳郡宛城东北的博望县(此即发生在刘备建安十二年(207)“三顾茅庐”前五年亦即诸葛亮出山前五年的“博望烧屯”或“火烧博望坡”)。刘备烧屯退兵新野,后屯樊城。以后刘表再也不曾派兵北上,南阳郡除接近襄阳的新野、朝阳、邓县、蔡阳地区之外,大部分土地为曹操所占领。
让我们再看看襄阳一带的景象吧。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刘表任荆州刺史,把州治移至襄阳,并平定了当地的战乱。从初平三年(192)至建安十三年(208)的17年中,刘表所控制的以襄阳为政治军事中心的荆州地区,“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加以“招诱有方,威怀兼治,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于是“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史称“中平以来,荆州独全,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而且襄阳“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这里南北东西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被称为“水陆之冲”。陆路由襄阳往北,经新野、宛城,北至京都洛阳;往南经江陵、长沙可达广、交二州,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主要通道。从水路来说,发源于陕西汉中地区的沔水,流经襄阳、樊城,成为陕、鄂间的主要交通动脉。由襄阳沿沔水南下可达夏口,沿江东下直达扬州,溯江西上可达梁、益二州。由于襄阳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交通方便,从而成为当时各地文人学士的避乱场所,“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毋闿、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古典毕集,充于州闾”。王粲《荆州文学记》云:“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闿等负书荷器自远而至者三百余人。”他还对曹操说:“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镇南碑》曰:“吏子弟受禄之徒盖以千数,洪生巨儒,朝夕讲论,訚訚如也。”足见当时襄阳学术繁荣,人才济济的盛况。
以上所述,可见当时宛、襄两地的反差多么强烈!史实无可辩驳地说明,襄阳一带的确是一片安定的“绿洲”,说荆州州治襄阳是荆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信息中心,是名实相符的。社会安定、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文人学士云集的襄阳,给诸葛亮交游士林,寻师访友,增益学问,讨论当时政治军事形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南阳说”者把当时的宛县说成是什么“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完全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当时的宛县之于昔日汉光武帝中兴之世的宛县,早已是昨是今非,一片战争破败景象,说它是“战乱中心”倒还相差不多,哪里还有其他什么“中心”可言?请问南阳市市长何东成和南阳作家二月河:你们所谓南阳(那时的宛县)所具有的与诸葛亮这位“高级知识分子”相匹配的教育条件究竟在哪里?请不吝赐教一二,也让咱们开开眼界!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7 18:06:49 +0800 CST  
岳飞挥泪书两《表》

还有一条“南阳说”者认为最有力的史料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南阳武侯祠挥泪疾书前后《出师表》这件史事。在这里我倒真的奇了怪了!请问:岳飞在南阳武侯祠挥毫这件事,怎么就能证明诸葛亮躬耕地在你们南阳卧龙冈呢?如果真有这般奇效,那你们不是又可以依例像搞“万人签名”那样,像搞“百万南阳中学生小作家杯作文比赛”那样,像搞“千名小学生武侯祠朗诵《出师表》”那样,再搞一场南阳武侯祠百人、千人、万人挥泪写《表》的大型盛会吗?当然,如果能够组织一场千万南阳人的写《表》盛会那就更好了。但是,我敢断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谁也没能耐出来糊弄一千万南阳人民。即使哪一天有一位这样的“奇人”出现,能做成这件“奇事”,我也敢断言,诸葛亮躬耕地也无法搞到你们南阳卧龙冈去,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这铁一般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改变。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8 09:34:47 +0800 CST  
2003年8月,南阳人王永民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走遍中国》南阳七集系列节目之《南阳汉时三杰》中说,“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他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诸葛亮是南阳老乡”,“是‘南阳汉时三杰’之一”。他还说“和氏璧是南阳的独山玉”,“楚国的都城在南阳淅川”,湖北的丹江口也在他们南阳。王永民说得口若悬河,毫无顾忌,气壮如牛,非常自信。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让我对其所言一一以史实和事实予以回答。
第一,南阳卧龙冈真的是“诸葛亮的躬耕地”吗?真的是诸葛亮“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吗?诸葛亮真的是“南阳老乡”吗?诸葛亮真的是“‘南阳汉时三杰’之一”吗?关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我见》、《拿唐明礼说事》和《在诸葛亮躬耕地宣传报道上奇特的“央视现象”》三篇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南阳卧龙冈决不是“诸葛亮的躬耕地”,决不是诸葛亮“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诸葛亮一生与南阳郡宛县(今南阳市)这块土地毫不相干,因而他根本就不可能是“南阳老乡”和“‘南阳汉时三杰’之一”。“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哪里呢?他“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在哪里呢?答曰:在东汉末南阳郡邓县隆中,今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襄樊市。
第二,“和氏璧是南阳的独山玉”吗?2005年10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在《大家》栏目中,介绍了我国古玉研究的泰斗级人物、故宫博物院古玉鉴定家杨伯达在古玉研究领域所做的创造性贡献,展示了他刚直不阿的个性和大家风范。他被称为我国“古玉研究第一人”。这期节目提到了“和氏璧”。杨伯达老先生说,在新疆和田出产我国品质最好的玉。有人说“和氏璧”是由和田玉制作而成。对此他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明确指出:“和氏璧出自湖北荆山。对和氏璧可以讨论,但我不介入。”
《辞海》对“和氏璧”的注解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简称‘和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这条注文来自《韩非子》和《史记》,史料载明“和氏璧”出自荆山。
2008年1月31日起到2月5日止,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新的南阳系列节目,共六集,第三集是《探寻和氏璧》。节目中的南阳人众口一词,都说“和氏璧”就是独山玉,或者说“和氏璧”是用独山玉制成的。他们还搬出《韩非子》一书,说卞和在楚山下得一璞玉,这璞玉就是独山玉,因为“楚山”与“独山”读音相近。还说书中说独山玉正看呈白色,侧看呈碧色。于是他们便拿出了一块长条形的独山玉,说这块玉就具有这一特点。其实,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这块玉并不具有正看呈白色,侧看呈碧色的特点,而是上下白碧相间,根本没有什么正看与侧看的颜色变化。这集节目也没有给出令南阳人满意的答案。节目的答案是:谁也不能作出“和氏璧”就是独山玉的结论,还是应该尊重“正史”的记载。看来,《韩非子》中的“楚山”并不是南阳的独山,“楚山”应是荆山。为了说明“楚山”不是“独山”而是“荆山”, 还是让我们通过《辞海》来查一查史料吧!《辞海》“荆璞”辞条说:“未经雕琢的玉。比喻美质。语本战国时卞和得璞于楚山中的故事。楚本作荆,故作‘荆璞’。《晋书•景帝纪》:‘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南阳人在没有任何证据可以否定“和氏璧”湖北荆山之说的情况下,就一口咬定“和氏璧”就是独山玉,未免太武断了吧!我劝王永民也不要再到中央电视台瞎吹了,当心盗宝人到南阳独山去偷“和氏璧”的玉料。
第三,“楚国的都城在南阳淅川”吗?接触这个问题,我就想,王永民所说的“楚国的都城”是不是指丹阳呢?为此,我也查阅了《辞海》中关于“丹阳”的史料记载。《辞海》对“丹阳”的注解是这样的:“①古地区名。在今陕西、河南两省间的丹江以北。《通鉴》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胡注:‘此丹阳谓丹水之阳。’②古都邑名。⑴在今湖北秭归东南。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即此。后世称为西楚。⑵在今湖北枝江西,一说在枝江东北沮、漳二水合流处。春秋时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于此,仍名丹阳。后世因区别于西楚,称为南楚。”这条注文说明,如果王永民所说的“楚国的都城”与南阳淅川有关的话,大概其因由就是叫“丹阳”的“古地区名”。“古地区名”系指一个古时地域范围而言,哪有什么“楚国的都城”呢?作为“楚国的都城”的两个“丹阳”都在湖北,与南阳淅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新的南阳系列节目之《楚墓探秘》共两集,一集是《水下宝藏》,一集是《铁血春秋》。在南阳淅川,考古人员在丹江口水库枯水期发掘了三座楚墓,出土文物6000多件,80%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主墓的墓主人是楚庄王时期的楚国令尹子庚,其权力、地位十分显赫,享受诸侯王的七鼎待遇。但是,在两集节目中并没有提到淅川有什么“楚国的都城”。
当然,王永民所言也不是没有根据,其根据是河南的一家报纸《东方今报》记者李娟娟在其一篇新闻稿中所写的一段当地传言。她说:“(河南淅川)南王营香花镇……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境内龙城(已经淹没于丹江口水库中)是楚都城丹阳所在地。”除此以外,王永民还有更“权威”的根据,那就是知名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唐嘉弘所谓“淅川应为楚都丹阳”这样一句话。但是,唐教授并未拿出史料依据,其依据可能与李娟娟的依据同出一源。因为王永民的谎言来源于传言,加之楚国和楚文化的发源地在荆山(今湖北南漳西),楚国的中心区域在湖北,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即由此而来,是史有明载、尽人皆知的事实,两种不同概念的“丹阳”我已作过详细阐述,所以对“楚国的都城在南阳淅川”这样的传言或谎言,就不予置理了。
第四,丹江口也在河南南阳吗?襄樊市和十堰市原属一个专区,叫襄阳专区。当时的均县是襄阳专区的属县,因1958年至1973年在其境内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后来才改名为丹江口市。对于丹江口市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我们襄樊人太了解,太熟悉了,湖北十堰市的丹江口怎么会跑到河南南阳去呢?丹江口市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早已载入新中国的史册,权威性的辞书《辞海》也立了辞条,作了明确注解,而且丹江口市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就在襄樊人、南阳人眼前、身边,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王永民之所以要把丹江口说成在南阳市,其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输水闸——淅川陶岔口闸和丹江沾上了边。看来,像王永民这样的南阳人,对别处有名的人、有名的地方、有名的东西,只要沾点边,有点因由,就要拉到或拿到他们南阳去,为南阳装点门面,据为己有。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地道了。
王永民老兄,你是知名的计算机专家,在计算机方面的发明创造搞得好好的,干吗要到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去开“国际玩笑”,丢人现眼呢?这样做,值得吗?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8 09:55:05 +0800 CST  
一名央视忠实观众的心声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中,对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两处名胜地作了明确的表述:襄樊是“隆中诸葛亮故居”,南阳是“武侯祠”,一为遗迹性名胜,一为纪念性名胜。1999年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视察隆中时还为隆中留下了“江泽民 一九九九年五月廿七日于古隆中诸葛亮故居”的签名墨宝。在上世纪那场震动全国史学界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后,我国史学界根据史籍文献记载的历史事实,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作了权威性结论。我国史学界的权威性结论告诉我们:终其一生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有涉足过东汉末南阳郡郡治宛县(今南阳市)的土地,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只能在襄阳隆中,决不可能在南阳郡的宛县(今南阳市),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因为他躬耕隐居的隆中当时属南阳郡管辖。(关于我国史学界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的权威性结论的全面表述,集中在新华社所发的一则电讯中。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不作引述,特附于文后。)
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在我国史籍文献中记载是清楚的,在我国史学界向来没有疑义,不存在悬案问题,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中又讲得那么明确,我国史学界又作出了权威性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南阳少数人为了一地之私或一地之利,利令智昏,继续纠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谁能想到中央电视台这一国家级、权威性的传播媒体会站出来挑战国务院的权威,挑战我国史学界的权威呢?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这些人们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却真真切切地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
2001年,在央视4频道(即中文国际频道)的午间《天气预报》节目中,公然在预报河南南阳天气时配发“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冈”这一违背历史事实、违背科学精神、违反广告发布法规、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虚假违法广告画面。这一广告画面的长期播出,使《天气预报》这个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科学品位很高的节目受到了玷污,蒙上了阴影,并且严重误导了广大社会公众和他们的子弟。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央视这一节目拿了南阳的广告费,就为南阳播出这一虚假违法广告画面,难道不是在充当为南阳“推磨”的“鬼”吗!我在忍耐、等待数月之后,才不得不于2001年8月23日致函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气象台的负责同志,恳请停播这一广告画面。信件发出后约一周左右,这一广告画面停播,后改播“河南•内乡县衙”的广告画面近8年之久,今年6月又改播河南•内乡宝天曼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的广告画面。
几年前,央视戏曲频道在一期《梨园中原行》节目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主持人白燕升站在南阳武侯祠前,说:“卧龙冈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这期节目的内容与诸葛亮毫无关系,我不知道,白燕升这位央视著名主持人是对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无知,还是曲意逢迎?
2003年8月,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在播出南阳七集系列节目之《南阳汉时三杰》中,让其特邀嘉宾——电脑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人、所谓南阳人文学者的王永民毫无顾忌地编造谎言,开“国际玩笑”,说“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他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诸葛亮是南阳老乡”,“是‘南阳汉时三杰’之一”。他还胡诌什么“和氏璧是南阳的独山玉”,“楚国的都城在南阳淅川”,并说湖北的丹江口也在他们南阳。王永民的一派胡言,在节目主持人洪涛听来好似真的一般, 不时与之笑谈、应答、唱和。殊不知,这位漂亮的主持人却主持了一期很不漂亮的节目。
看过这期节目之后,我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愤懑,立即打电话向襄樊的一位朋友通报我对央视节目的看法,并询问襄樊方面的反应。从朋友的回话中得知,央视《走遍中国》摄制组正在襄樊拍摄襄樊的系列节目,摄制组的同志表示会在襄樊的节目中处理好这一问题,以消除南阳系列节目之《南阳汉时三杰》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回话还告诉我,由“教科书风波”引起的新一轮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南阳方面反应强烈,正在进行“万人签名”活动,襄樊方面反应相对平静,报纸已开始组织这方面的报道。随后,我便动手给央视的领导同志和主持人洪涛写信。信件请人打印后于9月9日寄出。信中陈述了我对《南阳汉时三杰》节目的看法,并请求央视领导消除不良影响。后来的情况表明,央视确实慷慨地履行了对襄樊方面的承诺。《走遍中国》摄制组在为襄樊摄制的七集系列节目中,有半数以上涉及了诸葛亮躬耕隐居襄阳隆中的史实和诸葛亮在襄阳结成的复杂社会关系等内容。在襄樊系列节目播出的同时,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还重播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语林趣话》栏目还播出了三国成语典故系列节目。看过央视上述节目后,我感到十分高兴和释怀。但是,时隔不久,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老毛病又犯了。
2007年9月23日和9月26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在“热点扫描”中报道了台湾记者在南阳感受河南文化和考察南水北调渠首工程的活动,又把卧龙冈说成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又把坐落在南阳淅川的南水北调渠首工程说成是“丹江口”,一古脑儿地把这些错误的东西传播灌输给台湾记者。须知,中国台湾的史籍、中国台湾的史学家也是肯定襄阳隆中的,中国台湾的记者不是傻瓜,是不会接受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误导的;须知,地名的管理是有地名管理法规的,丹江口是湖北的丹江口,是湖北的专利,南阳人硬要把丹江口“安”到南阳去,那是应该受到追究的,是违法侵权行为。
2008年1月31日至2月5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又一次和南阳方面联手,推出了一组新的系列节目,最后的重头戏是《南阳诸葛亮》。这个节目是以2007年7月网络上有人发帖子建议将《出师表》从初中语文课本中删除,南阳方面要打《出师表》保卫战为由推出的。但是,这个节目却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节目虽然只字未提襄阳隆中,网络上的帖子也与襄樊无关,但矛头所指却是襄阳隆中,“去隆中化”的意味十足。这个节目的“新意”和“创意”在于,他们自知单靠编造谎言、玩弄文字游戏那一套已不起作用,干脆死死地抓住“躬耕于南阳”这句话,一口咬定说:“诸葛亮就说他‘躬耕于南阳’,那他就是躬耕于南阳!”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他们在节目中搞的仍是篡改历史、歪解史料、编造谎言那一套。他们否认《三国志•先主传》关于刘备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博望烧屯”的史料记载,硬把“博望烧屯”强加在诸葛亮身上。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几位南阳人,包括南阳师范学院的教授在内,还到博望坡的树林中去寻找当年“烧屯”后留下的灰烬。请问:就算这灰烬是当年“烧屯”时的灰烬,谁又能证明这事儿就是诸葛亮干的呢?他们否认东汉末宛县一带是战乱多事之地,硬把宛县说成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他们说诸葛亮随叔父到湖北荆州(他们避开当时荆州的治所襄阳不提,硬要说湖北荆州,就是指今天湖北的荆州市,似在寻找“知音”。据我所知, 湖北荆州方面也有一项“研究成果”:“《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对此离谱的“研究成果”,我已写专文作过回应。东汉末偌大的荆州,今天湖北的荆州市岂能包容?)叔父死后,诸葛亮到哪里去了?他们说史籍没有记载,但因为诸葛亮对南阳(即指今南阳市)“情有独钟”,他就到南阳来了。南阳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说,原来南阳武侯祠叫“诸葛庵”就是证据。(但《辞海》“卧龙冈”辞条的注文却说:“在河南南阳市西南。旧时讹传为诸葛亮故居。”)这时,人们期待已久的南阳大作家二月河终于登场亮相了。他说:“诸葛亮到南阳躬耕一点也不奇怪。他在当时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应该有与他匹配的教育条件,只有像南阳这样的地方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还暗讽襄阳隆中,说:“在深山老林里是不行的。”言下之意是:当时作为荆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的襄阳一带不具备与诸葛亮匹配的教育条件。二月河在南阳大闹“教科书风波”时曾有过这样的名言:“历史不是一团泥巴,谁想捏个啥样是啥样;历史也不是有钱人的,历史是属于人民的。”但是,他自己在这个节目中却是把历史当作了“一团泥巴”,想捏个啥样就捏个啥样。那时,他对“南阳社会各界要求纠正教科书错误”曾表示过支持,可到头来,不仅没有“纠正教科书的错误”,反而纠正了“南阳社会各界的错误”。今后,二月河如果想在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方面有所作为的话,他不把自己那套文学虚构的绝活拿出来戏说恶搞,不把历史当作“一团泥巴”加以捏弄,是绝然做不到的。二月河说“历史也不是有钱人的历史”,这话显然是就襄樊方面用金钱走路子买通人民教育出版社而使《隆中对》复出这件事讲的。但是,这要拿出证据,如果拿不出证据,这话还是用在南阳少数人自身比较合适。拿不出证据,那是要负道德和法律责任的。至于说“历史是属于人民的”,就中国的历史而言,那就是属于今天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就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而言,它也是属于十三亿中国人民的,而不是属于少数南阳人的,更不是属于二月河一个人的。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这一历史铁案,是任何人也颠覆不了的。南阳方面推出二月河这位擅长编故事写小说的作家,自不量力地来挑战我国史学界的权威,挑战国务院的权威,不落个身败名裂,与造假作伪者同列为伍的下场才怪!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急切地期盼他的诸葛亮躬耕地归属南阳卧龙冈的大作早日“面市”。
在《南阳诸葛亮》这一节目中,少数南阳人喋喋不休地说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刘备三顾诸葛亮的地方”。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节目中使用的影视画面,却是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隐居,刘备到襄阳隆中“三顾茅庐”的影视画面,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不又是一个南阳卧龙冈“亦隆中也”吗?在这一节目中,南阳师范学院有点资历的文史专业的老师几乎倾巢出动,却唯独不见唐明礼老师的身影。如果这位还敢于讲真话的唐老师在节目中出场的话,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南阳方面联袂上演的这出“好戏”可就要演“砸”了;如果郑州大学的高敏教授和河南大学的朱绍侯教授这两位彻底否定“南阳说”、肯定“襄阳说”的史学家登台的话,那这出“好戏”可就更要演“砸”了。
在《南阳诸葛亮》这一节目中,南阳方面又打出了“传承诸葛亮文化”的幌子,推出了“百万南阳中学生小作家杯作文比赛”和“千名小学生在南阳武侯祠朗诵《出师表》”的活动。他们举办这样大规模活动的目的,与“万人签名”活动的目的一样,就是要营造一种气氛,制造一种压力,把南阳卧龙冈这个假诸葛亮躬耕地强行“灌”到南阳社会公众及其子弟的头脑中去,而把襄阳隆中这个真诸葛亮躬耕地从南阳社会公众及其子弟的头脑中强行“挤”出来,千方百计把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甚至把假的说得比真的还要真。面对一位人民教师在“教科书风波”中发起“万人签名”活动,面对南阳方面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南阳导演的戗害儿童少年纯洁心灵、诱使他们在严肃的历史问题上造假作伪的恶作剧,面对如此邪门儿的对儿童少年进行精神禁锢的做法,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呐喊:救救南阳的孩子!
以上所举实例说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诸葛亮躬耕地这一严肃历史问题的宣传报道上,完全视作儿戏,甘心情愿倒向南阳错误的一方,已经沦为“南阳说”的传声筒和代言人,自身还有什么国家级和权威性可言?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忠实观众,我只能表示痛心和遗憾。
走火入魔的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者(包括当今南阳市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的少数人)所搞的那一套,只能糊弄和蒙骗少数南阳人,河南的一些媒体起劲地为“南阳说”鼓噪打气,只能糊弄和蒙骗少数河南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那样为“南阳说”效力张目,也只能糊弄和蒙骗少数国内外观众。我相信,一千万南阳人、一亿河南人、十三亿中国人和广大外国观众,是绝对糊弄和蒙骗不了的。他们绝对不会任凭这种糊弄和蒙骗肆无忌惮地继续下去!
当然,中央电视台对诸葛亮躬耕地这一严肃的历史问题的宣传报道并非一无是处,2005年10月10日至15日央视10频道(即科学•教育频道)安排在《探索•发现》栏目里播出的六集电视专题节目《武侯春秋》,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宣传报道。这套节目的主创摄制人员,在充分掌握和透彻研究了蜀汉诸葛武侯一生史实的基础上,对节目进行了精心策划和拍摄、制作。这套节目以引人入胜的片头语“一位被神化的人物,多少真假难辨的传奇,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去追溯一段真实的历史”,把观众带进了历史的大课堂。十数位专家学者翔实精彩的史实讲述和生动直观的历史画卷,为广大观众扫去了历史的烟尘,追溯了一段远去的历史,还原了一位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使今天的人们看清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真实面容和人生历程。因为他是人不是神,他在青少年时期确确实实是随他的叔父来到当时的荆州州治所在地襄阳,叔父死后,他便到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隐居达十年之久,并因此在隆中周围、襄阳一带结成了错综复杂的姻亲和师友关系;因为他是人不是神,他就不会腾云驾雾、无缘无故地到当时战乱频仍的南阳郡宛县(今南阳市)的土地上去躬耕隐居;因为他是人不是神,他的一生只能在其特定的范围内生活和活动,不可能超越这个范围生活和活动在他不曾涉足过的其他地方。
《武侯春秋》这套节目在制作播出过程中,邀请了襄樊方面的人士参加,而没有邀请南阳方面的人士参加,我以为这是由节目的特定内容所决定的,不存在谁亲谁疏、谁轻谁重的问题。《武侯春秋》这套节目所作的这一安排说明,诸葛亮和诸葛亮躬耕地与宛县(今南阳市)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武侯春秋》这套节目的成功播出,不仅对科学•教育频道科学探索精神的传播、诸葛亮历史知识和诸葛亮文化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宣传作用,也会对中文国际频道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所作的错误宣传报道起到消除负面影响的作用。我对《武侯春秋》主创摄制人员为这套节目倾注的心血和付出的劳动,表示由衷的钦佩。但是,中央电视台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存在的不同频道间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互唱“对台戏”的情况,也反映出央视内部组织领导、工作秩序、节目运作、协调配合、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同时,由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强势推出的为“南阳说”效力张目的宣传报道,也必然削弱、冲淡甚至抵消《武侯春秋》这套节目的正面宣传报道效果。央视不同频道间互唱“对台戏”,就其总体而言,央视对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所作的宣传报道的效果就都是负面的。因为央视不同频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说的有理呢?它们留给观众的印象和感觉必然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一家国家级、权威性传播媒体在某一严肃而敏感的历史问题上公然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挑战国家史学界的权威,这在新中国媒体传播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在国外媒体传播史上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因此,我姑且把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在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宣传报道上公然挑战国务院的权威,挑战我国史学界的权威,并且在央视内部不同频道间互唱“对台戏”这种奇特现象,称为“央视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央视领导和相关人员也应引起重视,并认真进行深刻反思。
中央电视台拿出个别频道的个别栏目,用少数从业人员制作播出少数节目,为个别地方作错误的宣传报道,如诸葛亮躬耕地归属河南南阳的宣传报道、赤壁之战的赤壁归属湖北黄冈的宣传报道、东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就是今荆州市的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虽然可以凭借自己国家级、权威性的地位和声誉,让这些宣传报道去误导那些对相关历史知识全然不知和知之甚少的观众,短时间内无疑是可以收到化错误为正确,化谬误为真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的。但是,从总体和长远来讲,这些宣传报道对早已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的观众和经过普及传播而获得相关历史知识的观众则是误导不了的,中央电视台最终将为自己错误的宣传报道付出自砸招牌、自毁声誉的沉重代价。这些宣传报道留给广大观众的印象,决不是央视这家国家级、权威性传播媒体应有的博大与厚重,而是大大掉了档次的传播媒体的偏狭与浅薄。河南南阳等地的这些扎手的小钱是赚不得的,赚了也是得不尝失的,极不划算的。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忠实观众和传媒同行,我在痛心疾首的同时,殷切地希望中央电视台的领导和从业人员三思……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8 10:51:37 +0800 CST  
王永民做客央视中文国际频道

2003年8月,南阳人王永民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走遍中国》南阳七集系列节目之《南阳汉时三杰》中说,“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他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诸葛亮是南阳老乡”,“是‘南阳汉时三杰’之一”。他还说“和氏璧是南阳的独山玉”,“楚国的都城在南阳淅川”,湖北的丹江口也在他们南阳。王永民说得口若悬河,毫无顾忌,气壮如牛,非常自信。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让我对其所言一一以史实和事实予以回答。
第一,南阳卧龙冈真的是“诸葛亮的躬耕地”吗?真的是诸葛亮“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吗?诸葛亮真的是“南阳老乡”吗?诸葛亮真的是“‘南阳汉时三杰’之一”吗?关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我见》、《拿唐明礼说事》和《在诸葛亮躬耕地宣传报道上奇特的“央视现象”》三篇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南阳卧龙冈决不是“诸葛亮的躬耕地”,决不是诸葛亮“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诸葛亮一生与南阳郡宛县(今南阳市)这块土地毫不相干,因而他根本就不可能是“南阳老乡”和“‘南阳汉时三杰’之一”。“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哪里呢?他“十年苦读、自学成才的地方”在哪里呢?答曰:在东汉末南阳郡邓县隆中,今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襄樊市。
第二,“和氏璧是南阳的独山玉”吗?2005年10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在《大家》栏目中,介绍了我国古玉研究的泰斗级人物、故宫博物院古玉鉴定家杨伯达在古玉研究领域所做的创造性贡献,展示了他刚直不阿的个性和大家风范。他被称为我国“古玉研究第一人”。这期节目提到了“和氏璧”。杨伯达老先生说,在新疆和田出产我国品质最好的玉。有人说“和氏璧”是由和田玉制作而成。对此他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明确指出:“和氏璧出自湖北荆山。对和氏璧可以讨论,但我不介入。”
《辞海》对“和氏璧”的注解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简称‘和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这条注文来自《韩非子》和《史记》,史料载明“和氏璧”出自荆山。
2008年1月31日起到2月5日止,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新的南阳系列节目,共六集,第三集是《探寻和氏璧》。节目中的南阳人众口一词,都说“和氏璧”就是独山玉,或者说“和氏璧”是用独山玉制成的。他们还搬出《韩非子》一书,说卞和在楚山下得一璞玉,这璞玉就是独山玉,因为“楚山”与“独山”读音相近。还说书中说独山玉正看呈白色,侧看呈碧色。于是他们便拿出了一块长条形的独山玉,说这块玉就具有这一特点。其实,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这块玉并不具有正看呈白色,侧看呈碧色的特点,而是上下白碧相间,根本没有什么正看与侧看的颜色变化。这集节目也没有给出令南阳人满意的答案。节目的答案是:谁也不能作出“和氏璧”就是独山玉的结论,还是应该尊重“正史”的记载。看来,《韩非子》中的“楚山”并不是南阳的独山,“楚山”应是荆山。为了说明“楚山”不是“独山”而是“荆山”, 还是让我们通过《辞海》来查一查史料吧!《辞海》“荆璞”辞条说:“未经雕琢的玉。比喻美质。语本战国时卞和得璞于楚山中的故事。楚本作荆,故作‘荆璞’。《晋书•景帝纪》:‘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南阳人在没有任何证据可以否定“和氏璧”湖北荆山之说的情况下,就一口咬定“和氏璧”就是独山玉,未免太武断了吧!我劝王永民也不要再到中央电视台瞎吹了,当心盗宝人到南阳独山去偷“和氏璧”的玉料。
第三,“楚国的都城在南阳淅川”吗?接触这个问题,我就想,王永民所说的“楚国的都城”是不是指丹阳呢?为此,我也查阅了《辞海》中关于“丹阳”的史料记载。《辞海》对“丹阳”的注解是这样的:“①古地区名。在今陕西、河南两省间的丹江以北。《通鉴》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胡注:‘此丹阳谓丹水之阳。’②古都邑名。⑴在今湖北秭归东南。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即此。后世称为西楚。⑵在今湖北枝江西,一说在枝江东北沮、漳二水合流处。春秋时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于此,仍名丹阳。后世因区别于西楚,称为南楚。”这条注文说明,如果王永民所说的“楚国的都城”与南阳淅川有关的话,大概其因由就是叫“丹阳”的“古地区名”。“古地区名”系指一个古时地域范围而言,哪有什么“楚国的都城”呢?作为“楚国的都城”的两个“丹阳”都在湖北,与南阳淅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新的南阳系列节目之《楚墓探秘》共两集,一集是《水下宝藏》,一集是《铁血春秋》。在南阳淅川,考古人员在丹江口水库枯水期发掘了三座楚墓,出土文物6000多件,80%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主墓的墓主人是楚庄王时期的楚国令尹子庚,其权力、地位十分显赫,享受诸侯王的七鼎待遇。但是,在两集节目中并没有提到淅川有什么“楚国的都城”。
当然,王永民所言也不是没有根据,其根据是河南的一家报纸《东方今报》记者李娟娟在其一篇新闻稿中所写的一段当地传言。她说:“(河南淅川)南王营香花镇……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境内龙城(已经淹没于丹江口水库中)是楚都城丹阳所在地。”除此以外,王永民还有更“权威”的根据,那就是知名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唐嘉弘所谓“淅川应为楚都丹阳”这样一句话。但是,唐教授并未拿出史料依据,其依据可能与李娟娟的依据同出一源。因为王永民的谎言来源于传言,加之楚国和楚文化的发源地在荆山(今湖北南漳西),楚国的中心区域在湖北,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即由此而来,是史有明载、尽人皆知的事实,两种不同概念的“丹阳”我已作过详细阐述,所以对“楚国的都城在南阳淅川”这样的传言或谎言,就不予置理了。
第四,丹江口也在河南南阳吗?襄樊市和十堰市原属一个专区,叫襄阳专区。当时的均县是襄阳专区的属县,因1958年至1973年在其境内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后来才改名为丹江口市。对于丹江口市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我们襄樊人太了解,太熟悉了,湖北十堰市的丹江口怎么会跑到河南南阳去呢?丹江口市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早已载入新中国的史册,权威性的辞书《辞海》也立了辞条,作了明确注解,而且丹江口市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就在襄樊人、南阳人眼前、身边,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王永民之所以要把丹江口说成在南阳市,其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输水闸——淅川陶岔口闸和丹江沾上了边。看来,像王永民这样的南阳人,对别处有名的人、有名的地方、有名的东西,只要沾点边,有点因由,就要拉到或拿到他们南阳去,为南阳装点门面,据为己有。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地道了。
王永民老兄,你是知名的计算机专家,在计算机方面的发明创造搞得好好的,干吗要到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去开“国际玩笑”,丢人现眼呢?这样做,值得吗?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8 10:56:11 +0800 CST  
尊敬的“阿拉贡的费迪南”网友:
请问:我哪里“乱搞”了?说来听听。您命令(哦,是“建议”)我删帖,这合适吗?——虽然您也是襄樊人。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8 11:46:59 +0800 CST  
楼主制联一副,恭请网友钧鉴雅正。联曰:
靠历史一介襄阳老求证襄阳古隆中皆为真凭实据以理服人
傍媒体少数南阳人炒作南阳卧龙冈俱是谎言诳语造假欺世
横披两个,任配其一:
清浊自见
泾渭分明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09-19 15:25:04 +0800 CST  

楼主:潘正贤

字数:22076437

发表时间:2008-08-30 03: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8 13:54:58 +0800 CST

评论数:1035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