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即将破裂的财富仓库

@十字路口888abc 393楼 2014-06-12 03:23:10
顶楼主,好的分享,带来更深刻的思考。希望楼主在看明白经济现状的情况下,能够更多的指出方向。看明白出了什么问题,一个小老百姓都可以做到。但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能人才可以办到。
借用楼主原话:当今中国经济的制约因素早已不是效率,而是财富仓库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照原来的单子按方抓药,必然无法化解中国经济困局。中国改革到了重新定方向的时候了!
其实当今老大们一直在致......
-----------------------------
最佳方案是减少财富储存量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2 12:48:05 +0800 CST  
@changhua4929 161楼 2014-06-11 12:07:37
财富仓库是否唯一?如果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是扩大仓库。如果不唯一,似乎可以通过更换新的仓库来解决问题,通俗的说:旧的泡沫破灭,新的泡沫吹起。而这不会导致均貧富的结论。要通过均貧富来解决问题,只会出现在怎么也找不到新仓库(吹泡沫)的时候。看来治理一个国家的能力,就是吹泡沫和维持泡沫的能力。
-----------------------------
@包海松 166楼 2014-06-11 12:52:19
建新仓库是一种办法,摧毁生产能力也是一种方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储存财富量,那就要缩小贫富差距,这就是北欧模式,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化。
-----------------------------
@szwe 352楼 2014-06-11 23:25:16
北欧国家搞得是降低产能啊,现在北欧也一样有出口下降的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案是work share,也就是原来一个人工作6天的岗位变成两个人换班各作3天,每个人只拿一半的工作。并且北欧的高等教育也和东亚没有可比性,与东亚大量把中专升级为大学刚好相反,他们是增加职专教育人口比例,这样国内这种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的问题根本不会在那里发生。
-----------------------------
这也是我的解决方法中的一种。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2 12:51:35 +0800 CST  
@atp_uestc 486楼 2014-06-12 20:15:20
楼主的文章描述的很清晰,不学经济的也能了解大半。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忘楼主解答一下:
为什么楼主说债券是财富仓而股票不是。债券和股市融资不是都可以提高生产,投资人赚的钱都可以扩大消费吗?
-----------------------------
国债是财富仓库而股票不是。因为国债变成了政府投资,实物产出被有效储存,而买卖股票只是投资者之间发生货币转移,实物产出并没有被有效储存。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2 20:41:12 +0800 CST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财富仓库不足

自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来,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会引起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但直到今天对于危机的根源仍然没有取得广泛共识,不但对当前的全球债务危机见仁见智,对于80年前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也是众说纷纭。
楼主认为,从1825年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开始,到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再到当今的欧洲债务危机、日本失去20年、美国债务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对投资与房地产的依赖,其根源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财富仓库不足。当人们希望储存到社会仓库中的财富超过了投资需要后实际产出将下降,失业率上升,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危机爆发。
自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资本主义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危机使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随着危机发展,英国等其他国家的经济也深受打击。
为何每隔一段时期就要爆发一次危机呢?原因是要通过危机调整产出与储蓄,解决仓库不足问题,实际上是市场的一种自我平衡,通过摧毁产能来平衡财富的产出与储存。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87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又分别于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发生经济危机,但论危机的破坏性与影响力这几次危机远不能与1929年—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美国经济大萧条与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储蓄过剩引起的市场调整。一些人认为美国大萧条与原先的经济危机有本质不同,这是错误的,任何一场危机都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的是某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有的是金融泡沫,有的是房地产问题。如果我们仅盯住具体问题,或者是过于在意危机的破坏力大小,只会陷入思维误区。大萧条之所以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与当时美国的泡沫经济有关。大萧条前美国经济很大程度上是由信贷消费、信贷扩张以及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所支撑的,泡沫成分巨大,这是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破坏力十分惊人的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危机的破坏力也肯定会越来越强,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事实上,从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开始一直到美国经济大萧条为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总体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剧烈、破坏力越来越强。可以肯定,即使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没有演变成大萧条,经济大萧条也会于某一时期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那么为何自美国大萧条至今世界经济不再频繁出现危机?这要归功于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所确立的现代福利保障体系及缩小贫富差距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财富仓库不足问题(当然随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加以调整),这是战后西方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主要基础。
罗斯福新政对解决财富仓库不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缩小贫富差距。罗斯福新政出台了一系列的抑制富豪的措施。首先是在全国实行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的税。1934年政府颁布了新税法则,规定年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者,税率为59%,到1935年又提高到75%。1935年起,开始向富人征重税,提高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同时对拥有丰厚土地、房屋等不动资产的人征收财产税。”贫富差距缩小能有效减少财富储存。
二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罗斯福建立了一套美国的福利保障体系。1935年后,罗斯福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平劳动标准法等立法,创立失业保险、老年保险、最低工资标准、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保障工薪族的经济安全。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增加了人们消费信心,从而减少财富储存。
三是缩减工作时间。1937年10月罗斯福提出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国会于1938年6月通过),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40小时工时,每小时40分最低工资。工作时间的减少就会减少总产出,从而减少财富储存。
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西方发达国家逐渐缩减每周工作时间,缩小贫富差距,建立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终于迎来了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黄金发展20年。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2 22:48:04 +0800 CST  
必须要对富人征更多税

美国《时代》周刊于2013年3月25日出版了一篇题为《马克思的复仇:阶级斗争如何塑造世界》的文章,文章认为,马克思不仅诊断出资本主义的缺陷,而且诊断出这些缺陷导致的后果。如果决策者找不到新的办法确保经济机会的公平,全世界的工人可能真的团结起来,通过阶级斗争维护自身利益。马克思的理论是,随着世界财富集中在少数贪婪者手中、引发经济危机并加剧富人和工人阶级的冲突,资本主义制度将不可避免地使大众陷入贫困。
无独有偶,近日,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轰动全球,一经出版便引发东西方各国的热议和争论。作者提出,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当前在美国,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财富。现有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他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连发三篇评论,盛赞它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或将是这个10年最重要的一本书”,他进一步认为《21世纪资本论》可能会改变经济学思考范式,人们会更加关注收入分配与不平等;另一位诺奖得主罗伯特?索洛的评论也直接给出标题“托马斯?皮克迪是对的!”而同时,美国保守派则大惊失色,拼命反驳和批判。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力的反驳观点认为,皮克迪的结论缺乏理论支撑,仅仅依据数据统计。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曼昆就认为,皮克迪的政策建议是出于意识形态的激情而非经济学的逻辑。《21世纪资本论》与本文都主张对富人征更多税,但皮克迪数由据统计得出结论,本文主要从逻辑推理入手,《21世纪资本论》的缺陷可由本文弥补。
这本书在中国从政治界到学术界也产生了巨大反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何帆说:“这本专业性很强的书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社会思潮出现巨大转折,对资本主义的反思越来越深入。不平等将是21世纪经济学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之一。”

许多人认为对富人征税是劫富济贫,会抑制人们的创富积极性,最终导致人人贫穷。然而,如果考虑到实物财富如何保存的问题你就会发现,这一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在财富仓库不足的条件下不对富人征更多税才是真正的不公平,最终必定导致社会崩溃。
为什么要对富人征收重税?最直观的观点认为是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因为少数人掌握了巨额财富,而许许多多的穷人温饱都难以解决。然而,假如贫富差距是合理的,则不管多么悬殊的差距都不应成为对富人征税的理由。比如在包产到户之初一些相对富裕家庭年产出粮食数以万斤,而另一些贫穷的家庭只能年产一两千斤,如果因此要对高收入家庭征收重税补贴低收入家庭,则整个社会将回到共同贫穷的人民公社时代。改革开放之初的事实证明,少数人先富起来会带动其他人收入增加。

那么,既然贫富差距不能成为对富人税收重税的直接理由,对富人征收重税的理由又在哪?
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还是要回到经济的两种状态(即财富仓库充足状态与财富仓库不足状态)这一基点。
在财富仓库充足的条件下,无论多高的储蓄都不影响经济增长,反而因为储蓄率上升而促进增长。日本与中国就是因为在经济起飞阶段的高储蓄率而获得令人惊艳的成长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财富仓库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富人将财富储存在社会仓库虽然会扩大贫富差距,但其他人也因此利益,结果将是共赢的。
但在财富仓库不足状态下就将不同,此时富人免费使用社会仓库损害了他人利益:
如果没有社会大仓库,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不会扩大,或者说贫富差距受到抑制,因为实物财富是不易保存的。但有了社会大仓库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改变,因为富人无论获得多少财富都能通过社会大仓库得到保存。
由于社会仓库的存在,富人就能够不断累积更多的财富,也能余下更多的财富用于投资。可以看出,每过一个产出周期,富人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就增加一些,不断累积的结果是贫富差距将不断扩大。富人占社会总财富的份额不断上升,而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的份额不断下降,如此不断循环将造成财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社会崩溃。

富人免费使用社会仓库会损害他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方面,高收入者通过社会大仓库储存收入实质上是改变了社会资源的占有比例,因为无论是货币还是各种市场,都是与实体经济相连的,而实体经济最终都是以资源来体现价值。因此,假如在产出的一瞬间财富差距是合理的,那么将产出所得出清自然也是合理的。但如果接下来高收入者将财富储存在社会大仓库,实质上就改变了资源的占有比例,从而可能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大家设想一下:宗庆后坐拥数千亿家产,假如要真正合理分配,他就应该将这些财富搬回家中储存,他能将几千亿家产存放何处?他要存放在社会仓库可以,必须交纳保管费,这个保管费就是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因此要维持现代经济的均衡发展,必须对巨富征收高额遗产税,类似千亿家产应该征收超过50%的遗产税。香港为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遗产税、财产税太低,超级富豪的财富越滚越大,穷人所得份额越来越少,这样下去香港社会必定崩溃。象李嘉诚这种巨富将财产传给儿子的时候,香港政府应该征收上千亿财产税,这样才能使香港维持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在财富仓库不足之下,富人的过多储蓄将使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为让更多人理解,小结一下:
在财富仓库充足状态下,无论贫富差距多大都不影响效率,因此也不应对富人征税;
在财富仓库不足状态下,必须对富人征收重税。
一直以来经济学界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向富人征税,其政策主张只有在财富仓库充足条件下成立。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3 07:06:35 +0800 CST  
中国应尽快提高富人税

在财富仓库不足情况下,向富人征收重税是完全合理的,中国应尽快立法向富人征税,目前最具分量的当属遗产税。在当今全球普遍出现储蓄过剩的情况下,越是对富人征收重税的国家,其经济就越稳健、民众满意度也越高。
遗产税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世界上税收最高的国家是瑞典,在这个以富裕和收入平均而闻名的国家 ,遗产税最高达98% ,上一代留给子女的财产,最少时只剩下2%。瑞典的累进税制,是瑞典人高福利制度财富的来源之一,也是瑞典控制基尼系数的有效方法之一。工资越高缴税越多,一些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纳税比例占到了总收入的近60%。这一高税收政策,为低收入者保证了享受福利的基础,也遏制了出现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恶性循环。而且瑞典的遗产税高得惊人,最高达到98% 的水平,也就是说上一代留给子女的财产,最少时只剩下2%。正是靠这种“劫富”得来的财富被用来“济贫”。瑞典各种福利补助内容复杂、体系庞大 、名目繁多,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福利政策。
遗产税能消解中国富人原罪,弥合社会裂痕。不能说中国富人的财产都来历不明,但许许多多的富豪都存在原罪,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赦免官员原罪来消除改革阻力,事实上通过遗产税是更好的办法,当一个有罪官员获得的巨额财富经历两三代又被社会收回后,民众对因腐败造成的贫富分化现实就会少几分痛恨,也更容易支持下一步的改革。
遗产税是抑制高房价的利器。房价居高不下,很多人呼吁通过征收房产税来帮助房价合理回归,但实际上遗产税比房产税更能抑制房产投机。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卞洪登就曾表示,抑制房价的杀手锏不是房产税,而应该是遗产税。遗产税能够真正遏制住那些投机、投资买多套房的人。遗产税还是支持富豪做慈善的重要动力。例如美国的比尔?盖茨,曾经宣布退休之际将名下的580亿美元悉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会,没留给子女任何财产。对于其裸捐的原因,很多人都猜测,遗产税是其重要动力。因为按照遗产税相关规定,比尔盖茨的遗产近半数需要用来缴纳遗产税。遗产税也是一国青年创新的动力。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中国都是房地产商云集,而美国却是一批类似比尔?盖茨等技术精英为主。从机制上看,遗产税的开征是促成良好的财富风气的关键。在美国,富二代现象之所以不很严重,诚然有着宗教、教育和文化原因,但体制原因同样不可忽视。总的来说,美国社会就是鼓励富人为社会做贡献,鼓励个人创新,鼓励孩子独立成长,不鼓励啃老,不鼓励骄奢淫逸。

美国虽然不是西方国家中税率最高的,但美国的扶贫抑富政策仍值得中国借鉴。按照美国华裔学者黄靖的说法,美国社会分配的重要特点是遏制财富转移。
一是遏制财富纵向转移,即通过征收遗产税等方式,避免财富在某个家族内部过度集中。以遗产税为例,美国联邦遗产法的基本框架由1976年的《税收改革法》确立,当时遗产税起征点60万美元,现上调为200万美元。遗产税收征收采用累时税率,即继承的遗产越多,税率越高。但如果富豪捐助慈善事业,则可减免一定的税费。
据统计,在美国,一些遗产继承人须缴纳的遗产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联合税率可能高达所继承遗产价值的70%。美国独立商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昂的税费使七成美国富人无法将自己的企业传给下一代。
二是遏制财富横向转移,防止富人将财富向国外转移。
如果说纵向转移财富还可能将财富留在美国那么将财富向国外转移等横向转移财富则对国家整体财富构成威胁。对此,美国一直进行严格管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更是通过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全面加强对富人的税收管理,集中打击偷税、漏税等行为。这样的管理也促使富人更加明智地使用财富,尤其是将财富用于慈善事业。
不仅是遗产税,美国整个税制都倾向于促进财富均衡分配,实行累进税率缩小贫富分化,促进社会公平。
美国富豪巴菲特一向支持对富人征收遗产税,针对美国废除遗产税的主张,他认为废除这一政策,将会继续扩大社会鸿沟,损害社会平等,受益人很明显是他这样的超级富豪。他说,“在一个家族中世代相传的财富,是构建精英社会的大敌,因为这有损机会平等。超级富豪和中产阶级之间的鸿沟日渐拉大,机会平等的原则也在日益受到侵害,如果没有一个渐进而又有效的遗产税进行约束的话,这种差距将更加明显。”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3 07:09:58 +0800 CST  
中国改朝换代的教训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中国,国家政权并不是由农民起义推翻的,而是由诸侯争霸推翻。
但从汉朝开始的两千多年来,中国基本每两三百年更换一个朝代。伴随着改朝换代的是大规模战争、长时间社会动荡。战火造成生灵涂炭、无数财富毁于一旦,社会经济倒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综合起来看,中国历史上不断轮回的朝代更替具有如下特点:
每个新朝代的建立都是由农民起义引起;新朝建立后重新平分土地;
朝代中前期经济繁荣;朝代中后期经济衰退;
朝代末期贫富两极分化、土地高度集中,引发农民起义,最终导致改朝换代;
持续时间基本上约在300年左右。

朝代更替必定伴随着财富重新分配,此时广大贫民重新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此时由于资源分配平均,普通阶层的收入与原来相比大幅提高,从而增加消费需求,使产出与需求旺盛,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但是,社会个体之间始终存在能力差异,即使资源分配均等,贫富差距也会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收入者储存下来的财富越来越多,所占社会财富总份额越来越高,大部分社会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当这种效应达到某一临界点时,无法再忍受的农民就会揭竿而起,改朝换代就成为了必然。所以我们看到每个朝代的中前期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到了中后期都是社会积弊丛生、民不聊生的动荡时代。等到旧朝代被推翻,社会又再来一次土地均分。于是新的一个轮回又重新开始。

土地(资源)从起点平均到高度集中是一个相对慢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社会产出效率、市场活跃程度等有关。产出效率越高则高水平生产者与普通生产者之间收入的差距往往也越大。自唐以来的朝代除元朝持续时间不足百年外,其他朝代持续时间都在300年左右,这并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与在当时条件下贫富差距的扩大速度相关。元朝与清朝虽然都是由相对汉族而言的外来民族统治,但是清朝完全采用明朝的规制,而元朝却实行种族等级制统治,这是元朝只延续了一百多年的主要原因。
中国朝代更替的过程实质上是财富从过度集中到分散的过程。自汉代以来中国历朝实行的是商品经济,作为主要财富载体的土地事实上是可以自由买卖的。自每个王朝建立伊始,社会财富就一直往少数人手上集中。等到了矛盾无法调和的地步就会出现改朝换代,社会财富又会从少数人手里向大众分散。显然,中国无法改变朝代频繁更替规律的原因是因为无法解决财富过度集中对社会造成的伤害,使社会不得不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这种状态,即使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代价极为高昂的推倒重来。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3 07:12:29 +0800 CST  
欧洲为何极少改朝换代?

与中国频繁更换朝代不同的是,欧洲王朝的延续时间却长得多,一般连续上千年不变。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源是欧洲的土地制度。工业革命前欧洲的土地制度是封建采邑制,土地属于封建国家所有,领主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能买卖。土地的领主主要通过层层分封、继承、战争等获得土地。同时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有一批人依附在上面,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小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体系下很难通过市场交换形成财富向少数人的集中,社会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因此虽然当时的欧洲小战争不断,但几乎没发生过大规模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大规模战争也就很少发生。
在秦朝以前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前的欧洲较为相似,都是禁止土地买卖,而朝代也都延续较长时间,如周朝791年,商朝540年。但自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后就发生了根本改变,自此土地的买卖、兼并就成了富人们扩张财富的利器,而贫富差距也就伴随着土地兼并进程不断扩大。事实上用土地储存财富古今皆然,古人买地,今人买房,一样的道理。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3 07:13:10 +0800 CST  
@卑鄙的我1 451楼 2014-06-12 14:01:06
包老师,我想请问一下:战争能解决目前的财富仓库问题吗?比如美国正是二战才促使它真正走出危机,走向繁荣,而非罗斯福新政!希望您能回答我!
-----------------------------、
战争能解决财富仓库:
一、战争摧毁了部分财富,仓库变空了
二、战争摧毁了部分生产能力,能储存的财富减少了
三、战后往往是财富重新分配的开始。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3 09:49:22 +0800 CST  
回答一些蠢才的问题,以免误导他人。
为什么不从货币角度而是从财富仓库角度思考问题?
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这是造成经济理论界无法解释众多经济现象的主要根源。许多人拿着书本教条训导别人,其实西文主流经济学界都在反思经济学为何不能适应经济现实的问题。如果真有本事,就来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别人信服。
二是储存货币对个人而言有用,而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无益的。因为个人把钱存在银行,并不能同时有实物财富被储存下来。
三池子论只是吸收货币,并不能解决实物经济过剩。
四、在财富仓库充足的状态下,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是相一致的,本文实际上提出了目前主流经济学的适用条件。
五、任何经济理论如果不能有效解释经济现象,那其就是值得怀疑的。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3 10:14:50 +0800 CST  
作者:dingdong_din 来自:iPhone客户端 时间:2014-06-11 13:22:18
很少回帖,我是经济学研究生,理论性的分析每天都在学习,从以资源禀赋概念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到以破译经济周期为目的的新古典理论,到现在加入复杂计量以期探求新发展的现代经济学,我的感想是似乎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美的解释乃至预测当代经济的发展实践,而能够稍微窥探其走向,如次贷危机的预警者们,已经可以名扬天下。因此众多批评者们未免太过吹毛求疵,反驳依据和力度比楼主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从楼主以购买力平价为开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楼主的理论基础是相当扎实的。楼主所说的财富仓库,在我看来更类似于当下的生产力水平下一国对其产能的消化和分配能力,进出口也是其中一方面。如果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带动新的消费和投资增长,在产出不变以维持经济总量及就业率水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财富重新分配以提高消化能力。当下这一仓库并非饱和,而是发展极度不均衡导致的部分地区和产业总供需,记住是总供需而非个体趋近饱和,如房地产;而其他需求无比急切但没有有效供给,如教育,医疗,养老,环境治理等。如果资本导向能够有效向这些领域倾斜,那么房地产的会逐渐恢复其居住本质。
那么现状为什么没有如此?我认为原因很简单,资本有其逐利属性,而上述产业的投资周期长,对资本而言风险大,因为回报率短期不能确定。这时候政府导向就尤为重要,而当下未能发挥相应作用。在国内,基础保障完善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拉动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而不必将财富单一用于储蓄,达到新的更为完美的均衡,也就是楼主说的财富仓库。
大多数人认为这一过程没有政府的主导无法完成,政府力保地产增长,那么新的均衡永远无法达到。我不这么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永远比看得见的手更理性,更精密,更奇妙。当极限到达时,如90年代的日本,财富的重新分配需求根本无法以人力约束。当然,

(用此帖作为对部分质疑者的回应)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4:56:15 +0800 CST  
本文以汇率问题开头,本意是想开拓读者思考经济的思路,但从结果看绝大多数读者是看不明白的。这部分内容发在凤凰网,被放上头版,也被和讯网添加编者按:作为学术界与理论界的参考。我想这充分说明了专业人士对该文一定程度的认可。
从网友回帖看,大多数都是针对汇率部分的误解,及对房价泡沫部分的反对。在此,建议读者直接跳过汇率部分。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5:20:17 +0800 CST  
@蠹虫满朝 612楼 2014-06-14 15:28:09
楼主:包海松 时间:2014-06-14 15:20:17
本文以汇率问题开头,本意是想开拓读者思考经济的思路,但从结果看绝大多数读者是看不明白的。这部分内容发在凤凰网,被放上头版,也被和讯网添加编者按:作为学术界与理论界的参考。我想这充分说明了专业人士对该文一定程度的认可。
............................
卤煮的奇葩理论没被《(The Economist》和《财经》收录看来是世界的损失啊。
......
-----------------------------
要反驳就来点实质内容。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5:38:45 +0800 CST  
张五常的财富仓库论

对于财富仓库,中国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最近也提出了他的观点。张教授认为,财富累积是大难题,许多知名经济学家如费雪、他的老师赫舒拉以及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对此都一筹莫展。恨不得赫舒拉发还健在,因为我终于找到一个可以破案的的角度看财富累积……
张五常的财富仓库包括古物收藏、房地产、知识产权等有形与无形资产,他认为“累积财富的仓库不需要是有产出回报的资产,不需要是公司机构,不需要是今天的产品,也不需要是书本说的生产要素。需要的是市民有钱购买,由他们的共同兴趣可以促成一个健全的仓库的形成,有持久不破的能耐。本身没有产出功能的收藏品,可以用作抵押借钱投资,或因为对收藏者的生计给予保障,会鼓励多作有产出的投资。收藏的市场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要我藏的,我要你藏的,累积财富的仓库就坚固起来了。”
张五常财富仓库实际上类似于金融证券市场,消费者将收入中消费后余下的部分投入金融市场,金融资产总值随投入额的增加而上涨,消费者从中得到了财富保值作用。当然金融市场价格既可能上涨也可能下跌,而张五常所设想的财富仓库是坚固的。

然而,张五常的虚拟财富仓库是错误的,他没有考虑实物财富的不可储存性。即使他的仓库是坚固的,其所能保存下来的也只是货币资产而不是实物财富。货币资产虽然被储存下来了,但实物资产并没有被相应储存下来,这样的储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比如社会一年实物财富产出100万单位,按货币计为100万元,假设每年余下30万元投入张五常的财富仓库,那么十年后财富仓库中将存在300万元的财富,对应实物财富是300万单位。然而,社会产出的每一元商品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投资,并没有任何一单位商品被储存下来。事实上这30万单位也不可能储存在他所称的财富仓库,因为全部实物商品产出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投资,不可能有一部分是被储存起来的。如果全社会在得到100万收入后有30万投入这个财富仓库,那么这个仓库里面的资产价格将会上涨,而其他商品价格将下降。

事实上对于个人来说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储存仓库就是自家的储存间,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个人的财富仓库是社会大仓库。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并不存在财富仓库,社会储蓄实际上也是社会投资,一些人的储蓄通过另一些人的投资而达到财富存储目的。很显然张五常的财富仓库理论是不正确的,他在此基础上得出的房价越高越好的观点当然也是错误的。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5:45:25 +0800 CST  
本文的财富仓库实质就是储蓄,但我认为比储蓄更反映经济的本质。储蓄主要从货币角度,而财富仓库是从实物经济角度,毕竟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实物财富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同一样东西换一个角度观察有时就能够得出不同结论,这也是本文用财富仓库而不是储蓄的原因之一。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5:52:15 +0800 CST  
@双料王者 620楼 2014-06-14 16:05:02
又把张五常拉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小儿科啊。
顺便说一句,张五常自己就是喜欢拉虎皮做大旗的俗人一个,写文章动不动拿早年国外读书时的学友、师长来撑门面,或者若隐若现自吹和北京高层的关系。
真有水平的,谁会玩这套路子的,呵呵!
-----------------------------
看你对张五常的评论,也是有料之士,你大可指出本文错在何处?或要在下回答谁提出的哪一个问题?至于你指出的@SATAN4L,有网友更直接的说了,他不过是要某人进入他的“茴”字几种写法逻辑。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6:15:48 +0800 CST  
@luocheng45 623楼 2014-06-14 16:17:40
人贵有自知之明
楼主属于思而不学则罔的典型
-----------------------------
用这句话回你是否也合适呢?既是高手何不说出错的地方。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6:23:56 +0800 CST  
楼主:包海松 时间:2014-06-14 15:38:45
@蠹虫满朝 612楼 2014-06-14 15:28:09
楼主:包海松 时间:2014-06-14 15:20:17
本文以汇率问题开头,本意是想开拓读者思考经济的思路,但从结果看绝大多数读者是看不明白的。这部分内容发在凤凰网,被放上头版,也被和讯网添加编者按:作为学术界与理论界的参考。我想这充分说明了专业人士对该文一定程度的认可。
............................
卤煮的奇葩理论没被《(The Economist》和《财经》收录看来是世界的损失啊。
......
-----------------------------
@双料王者 619楼 2014-06-14 15:58:29
要反驳就来点实质内容。
..................
前面好像那个 @SATAN4L
把你的内裤都扯下来了,一丝不挂的楼主除了把脑袋深藏沙中,连一个正面回应都不敢。就你这种态度和水平,哪个正常网友会拿你正眼看。
你去“某马甲”和“三高的浪人”帖子里好好学习学习,哪个论经济学水平不甩你几十条街,可人家都很谦虚。我这还没拿更高水平的来说事。
一孔之见,对错也无所谓的。这么......
-----------------------------
你若挑战,我定奉陪,可不要做了缩头乌龟。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6:36:18 +0800 CST  
@包海松
好了,专家们的观点就不列举了,给出正确答案才是要务。为什么会出现货币的外升内贬呢?为了彻底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假定:假设美元与人民币发行量都是固定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当美国对中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时,人民币将会对美元升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此时的人民币绝对不会表现出对内贬值,因为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并没有增加,同时与流通的人民币相对应的实物商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人民币的对外升值而略有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在对外升值的同时对内也会表现为略微升值。
-------------------------
@软柿长 320楼 2014-06-11 21:14:35
今天有机会来跟你交流下。
你这一段构成你逻辑基础的分析是有问题的。因为导致内升值和内贬的原因都是一个:贸易逆差。不在这里表现出来,就会在那里。升值不足,就会对内贬值。
根据你的假定来:
“假定:假设美元与人民币发行量都是固定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当美国对中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时, ”
我们把它量化一下
假定美国货币发行量是1000美元,中国的货币发行量是7000......
-----------------------------
你没有理解经济学上的均衡。你认为一国的产品是相对固定的,出口多了国内供应减少,造成通货膨胀。事实上出口多了的确会使国内价格上涨,但这种影响一下子就被均衡掉了,另一方面进口也会使国内价格下降。现在要研究的不是这种影响,而是基于均衡状态下,一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产品竞争力增强,贸易顺差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内升外贬。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6:57:09 +0800 CST  
楼主:包海松 时间:2014-06-14 16:15:48
@双料王者 620楼 2014-06-14 16:05:02
又把张五常拉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小儿科啊。
顺便说一句,张五常自己就是喜欢拉虎皮做大旗的俗人一个,写文章动不动拿早年国外读书时的学友、师长来撑门面,或者若隐若现自吹和北京高层的关系。
真有水平的,谁会玩这套路子的,呵呵!
-----------------------------
@流浪的剑齿龙 627楼 2014-06-14 16:40:42
看你对张五常的评论,也是有料之士,你大可指出本文错在何处?或要在下回答谁提出的哪一个问题?至于你指出的 @SATAN4L ,有网友更直接的说了,他不过是要某人进入他的“茴”字几种写法逻辑。
。。。。。。。。。。。。。。。。。。
看了下冲突焦点的来龙去脉。
SATAN4L的逻辑很清晰,先下定义,再就定义展开内容。
楼在主开篇文的两处就暴露出严重的常识性错误,1是将商品分成......
-----------------------------
理论上几乎任何商品都可贸易,但一部分商品因为贸易成本过高而事实上不可能成交,这部分就是不可贸易商品。不可贸易商品或许定义得不够完美,但用于理解经济现象足够。在这里我们要解释的是人民币为何外升内贬,而不是什么叫不可贸易商品,并给其一定完美定义。SATAN4L纠缠于这种定义,有意义么?
“一篇严谨的文章显然是不应该犯此类低级错误的。”首先这不是一篇严谨的文章,如果要严谨,遣词造句要小心得多。其次,你与SATAN4L并没有实质性驳倒本文人民币外升内贬的观点。
至于“当美国对中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时,人民币将会对美元升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此时的人民币绝对不会表现出对内贬值,因为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并没有增加,同时与流通的人民币相对应的实物商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人民币的对外升值而略有增加。”一段,不知错在何处?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4 17:11:37 +0800 CST  

楼主:包海松

字数:225116

发表时间:2014-06-07 22: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6-01 17:04:25 +0800 CST

评论数:34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