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即将破裂的财富仓库

许多人企图从一篇文章明白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分析中国经济的文章都是盲人摸象,局部看来似乎很有道理,放到全局却完全经不起推敲。中国改革为何举步维护艰?根本原因在于完全没搞明白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作为引子,我先用“人民币外升内贬的真正根源?”一章告诉大家要真正理解经济必须要找出影响经济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仅凭表面现象。再说一次:必须找出影响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还要告诉大家:为何人民币超发而不通货膨胀?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告诉大家,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危局的根源所在。当然,很多人看到这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在带着固有观念来看待一切。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比率;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其货币会贬值。直观上,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是一个铜钱的两面,应该是一致变化才对。但中国长期出现货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现象。自2005年7月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升值,至今已逾30%。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也随着汇率扶摇直上,在2008年4月甚至高达8%,汇率升值的同时伴随着明显的通货膨胀。

对于人民币外升内贬,专家们给出了多种解释,但到目前为止这些解释都是站不住脚的,在这个问题上,包括林毅夫、周其仁、陈其武、樊纲、李稻葵、郎咸平以及众多财经名嘴都摔了大跟头。无他,中国的专家学者们没能真正弄懂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内在逻辑,仅仅看到货币表面。
好了,专家们的观点就不列举了,给出正确答案才是要务。为什么会出现货币的外升内贬呢?为了彻底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假定:假设美元与人民币发行量都是固定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当美国对中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时,人民币将会对美元升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此时的人民币绝对不会表现出对内贬值,因为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并没有增加,同时与流通的人民币相对应的实物商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人民币的对外升值而略有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在对外升值的同时对内也会表现为略微升值。
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增加了461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2007年1:7.5的汇率比价,全年就有34642亿元的基础货币被投放。
然而,一旦人民币被以外汇占款形式大量增发,形势就将截然不同。一方面由于中国巨额贸易顺差而表现为人民币对外升值,而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大量增发而显现出对内贬值。在这里,很多人的一个共同疑问是:既然人民币都表现为对外升值了,那么人民币的购买力应该提高,又怎么会对内贬值呢?对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两类商品: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

可贸易商品是指在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上与外国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这类商品在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而不可贸易商品主要指区间的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的商品,主要包括同时也把不可移动的商品如不动产和其他劳务、服务等项目,以及交易成本太高(如运输费用太高等)的商品。比如,相对中国来说,美国的手机、飞机、电脑等是可贸易商品,而美国的房地产、蔬菜等就属于不可贸易商品。可贸易商品的价格由全球市场决定,一国货币升值,则该国消费者购买该类商品的能力必定提高,如人民币升值后中国消费者就能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到苹果手机。而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主要由该国的消费者需求决定,与他国货币升贬基本无关。比如人民币相对美元就算再升值50%,中国消费者在国内也无法消费低价的美国房子,美国蔬菜再便宜对国内消费者来说也等于零。
因此,判断汇率是否合理主要依据可贸易商品。拿中美两国来说,美国部分国内产品(在此显然就是不可贸易商品了)就算再便宜也构不成人民币高估的依据;同样道理,部分中国国内商品价格远高于美国也不是人民币被高估的证据。
在此基础上再来看人民币在升值的同时对内贬值的机理。以一碗牛肉面为例,人民币汇率从8比1升值到8比1,中国牛肉面价格却从6元/碗涨到10元/碗,而同期美国牛肉面价格基本不变。为何人民币升值了中国牛肉面价格反而上涨?根本原因在于餐馆牛肉面属于不可贸易商品,其价格决定因素在于国内的供需。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大量人民币以外汇占款形式增发,此时,各行各业的薪资都在上涨,作为牛肉面价格主要组成部分的人工工资、房租等必然上涨,这自然带动牛肉面涨价。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人民币一边对外升值,一边又对内贬值。
事实上,人民币外升内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假设人民币本来可以升值到更高,但政府出于经济稳定的需要,可以通过稀释人民币来减缓升值幅度,此时就出现外升内贬。
许多人抱怨物价上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物价不上涨你的收入又怎么能增加?人民币对内贬值了50%,而你的收入增加了五倍,这有什么影响呢?关键并不在于人民币对内贬值了多少,而在于你的实际购买力是否提高。与人民币的票面价值相比,你月收入的实际价值更反映真实的人民币状况。
但无论如何,人民币外升内贬主要体现在不可贸易产品,对可贸易产品,人民币外升内也升。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07 14:00:00 +0800 CST  
我曾从货币、政府、经济周期等各个角度思考经济,最终发现只有从财富储存角度才能真正合乎逻辑地解释清楚各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何会发生经济危机。
人们生产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但并不是产出多少马上消费完多少,而是出于总体收益的考虑,财富的消耗是一个长期与连续的过程。在自然经济社会,家庭在丰裕的年份会将部分产出储存起来留到来年消费。自从有了货币以后,由于货币易于保存、携带、兑现等特点成为人们储存财富的首选。而货币系统就构成了社会财富仓库。
在没有社会仓库以前,人们的收入都是实物财富,收入全部储存在家庭仓库。但进入货币社会后,由于实物商品的储存会存在损耗、变质、占用空间、储运等不利因素及成本,因此人们除了在物资极度匮乏或严重通货膨胀时期在家中储藏大量实物商品外,平常只储备少量实物商品用于日常生活,余下的收入都储存在由货币系统构成的社会大仓库。这个社会大仓库不仅仅指单纯的货币,也包括通过货币金融系统连接起来的财富系统。比如证券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对于社会个体来说,只要这个仓库系统稳定,存钱就相当于储存财富。
虽然对社会个体来说社会大仓库相当于一个财富仓库,但就整个社会来说这个仓库并不存在财富储存作用,这是家庭仓库与社会仓库的根本不同点。比如家庭一年产出粮食1万斤,那么3年后共存储的粮食就是3万斤,假如这期间共消费了2万斤粮食,则家庭仓库里将余下1万斤;如果粮食产量每年增加1万斤,则三年共储存粮食6万斤,除去消费的2万斤,家庭仓库中还余下4万斤。然而,社会仓库并不直接储存财富,因为它并不是由一个个具体仓库组成,而只是一个市场均衡系统。假设粮食价格稳定,那么家庭将4万斤粮食卖掉后所获得的钱就相当于储存4万斤粮食。但是,当你的粮食增产时别人的粮食可能也会增产,此时社会上的粮食将过剩,价格就会下跌,你卖掉粮食所获得的钱到第二年时将买不回4万斤粮食(因为到时粮食供给平衡时价格将回升)。很显然,社会仓库只是由货币系统、商品供应方、需求方等组成的一个市场均衡系统,这个系统对财富的容纳是有限的。
假如社会仓库容量是无限的,则全球经济将无限繁荣下去,因为每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找到出路,企业不会存在裁员,整个社会不会存在失业。
遗憾的是,社会仓库容量十分有限,一旦人们要储存的财富超过社会仓库容量,经济就不能顺畅地循环下去。资本主义历次经济危机与日本失去二十年、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的根源都与之相关。
既然危机的根源是财富仓库容量不足(或者说储蓄过剩),那么化解危机的方法无非如下三种:
第一种是通过危机摧毁部分生产能力。本来一年产出1万亿,危机后整个社会处于极度萧条状态,社会产出变为6千亿,这时候人们已没有太多的收入可用于储存,社会仓库容量不足问题就暂时得到了缓解。于是失业率开始明显下降,消费者收入提高,消费增加;企业家对未来又充满希望,投资大幅增加,社会产能大幅提升。当产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后,社会仓库容量不足问题又重新出现,于是又一轮危机爆发。这种惨景是否似曾相识?不错,就是罗斯福新政之前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实情景。
第二种方法是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在社会财富仓库容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化解仓库容量不足的办法是减少储蓄。要减少储蓄就必须增加消费,这就需要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福利,增加普通群众收入。这是否又一个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罗斯福的主要内容,也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化。
第三种方法是增加社会财富仓库容量。既然仓库容量不足,增加仓库就能化解危机。最常用的手段是国债、净出口与房地产市场。为什么国债、净出口与房地产能增加财富仓库?将这几种手段用到极致的是哪些国家?中国与日本!接下来你们将看到中国与日本走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扩张之路:刺激出口、房地产泡沫、债务扩张。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09 00:13:12 +0800 CST  
1、国债与财富仓库
投资者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政府的国债主要用于民众福利或政府投资支出,用于福利的国债通过民众的消费成为总消费的一部分,而用于政府投资的国债则成为社会总投资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过剩储蓄就转化成了消费或投资,而民众通过购买国债实现了财富储存。
2、净出口与财富仓库
出口也是过剩储蓄的一个财富仓库,但必须是净出口,因为进口相当于别国的财富仓库。一国出口实物商品,拿回他国货币,就相当于将财富储存在该国的货币上,只要这些货币币值稳定,则所储存的财富就能保值。中国用大量实物商品换回4万亿美元,这些美元就成了中国的财富仓库。但法定货币并不稳定,因此这些储存在别人钞票上的财富早晚会大幅缩水,这也是中国政府担心的事。
更重要的是,如果所储存的财富过多,则这些财富实际上是很难拿回的。以中国4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说,即使每年只花掉2000亿美元购买国外商品供应国内消费,中国自己也承受不了。因为这时候中国市场上将多出1万多亿人民币的国外商品,这就意味着国内企业的产出将减少1万多亿(假设国内外的产品能完全代替),如此一来将会出现大批国内企业破产。因此,中国的4万多亿外汇储备所代表的财富绝大部分是不可能兑现回来的,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只是纸上财富。

3、房地产与财富仓库
房地产是一个典型的财富仓库。
对于民众来说持有黄金、货币、证券等金融资产都是储存财富,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些并非财富仓库,因为这只是储存了货币收入,所对应的实物财富收入并没有被储存起来。房地产市场就不同,投资者购买商品房就会促进房产商增加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与投资者货币收入所对应的实物财富收入通过房产商转化为商品房,这就相当于实物财富被储存在商品房上。
为什么其他商品如电视机、汽车、大米等,不象房地产一样成为财富仓库?因为这些商品存在难保存、不易保值等缺陷,而房地产存在一定的资源稀缺性,且品质可以保持几十年不变的优点。
但是房子本来是用来居住的,一旦被当作财富仓库就具有了投资属性,这时候房子的价格就得重新估算,房价就打开了上涨的空间。房价上涨吸引大批资金进入,人们发现一套50万的房子,两年后就能够升值到100万,投资房产远比做实业来钱快,于是更多的资金又被吸引进来。这只是中国的故事么?不是的,美国、日本、西班牙、爱尔兰……数不清的国家和地区都曾上演同样的故事。
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一方面是为过剩储蓄找到了出路,另一方面是财富效应带来消费与投资的大幅增长。房地产火爆的地区,GDP大幅增长,失业率显著下降,这些无疑是各国政府最乐于见到的。
然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房地产并不能储存财富,只能用来居住。房地产升值能给民众带来财富只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谬误,即个人房子升值能给自己带来财富增加,但若全社会的房子都升值,则不会使每个人的财富都得到增加。因此,一旦泡沫破灭,投资者将发现房子的价格在急剧缩水,投资在房子上的钱不但没能实现预想中的财富增值,连本金都亏损不少。这时候个人就会减少消费,而房地产投资商也大幅减少投资。如此一来储蓄过剩程度将比泡沫形成前更严重,伴随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必将是经济严重衰退与失业率大幅上升。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09 00:15:33 +0800 CST  
房地产泡沫——无奈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房价整整涨了两倍。日本当时为何要刺激经济?根源还是储蓄过剩。如果没有过剩储蓄,政府根本不会为经济增长操心。
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
泡沫总会破灭。由于担心资产泡沫,日本政府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从1989年3月到1990年8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提高贴现率;1990年4月,日本大藏省开始就日本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进行总量控制。1992年起开征土地持有税,从根本上消除了房子作为财富储存仓库的作用。在如此背景下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房地产价格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而日本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陷入“失去的十年”。
再来看看美国次贷危机。进入2000年后美国经济步入疲软状态,为刺激经济,2000-2004年美国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6.5%下降到1.0%。美国政府的意图是促进投资,进而带动消费。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美国政府的目的,却导致了房地产泡沫。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心,美联储2005年-2006年又先后17次加息,利率由1.0%提高到5.25%,造成2007年后大量次贷家庭违约,房地产泡沫破灭。美国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
对于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写道:在上一个十年(2000~2010 年)的中期,美国经济的两大推动力是大规模的房屋建设和强大的消费能力。这两者反过来又受到不断上涨的高房价驱使,由此引发了一场建筑热潮和消费热潮。但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终究是基于不切实际期望的泡沫经济。当泡沫破灭时,建筑工程和消费都随之锐减。2006 年,在泡沫经济的顶峰时期,建筑者们破土动工,建造了180 万个住宅单元;2010 年,他们只建造了58.5 万个住宅单元。2006 年,美国的消费者购买了1650 万辆轿车和轻型货车;2010 年,他们只购买了1160 万辆。房产泡沫破灭后的约一年时间里,美国靠增加出口苦苦挣扎,但到了2007 年年底,美国再也坚持不住了,并且至今经济仍未真正复苏。

凡房地产繁荣的国家,其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往往都很高,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表面印象。理由很简单,房地产市场繁荣增加了财富仓库,能给过剩储蓄暂时找到出路,也促进了投资增长,经济当然表现抢眼。然而,这样的经济是建立在虚幻的泡沫基础上的,民众将财富(收入)投到房子上面,以为财富得到了保值、升值,但泡沫破灭后才猛然发现这不过是一个陷阱。同为“欧猪五国”的爱尔兰与西班牙都是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债务危机,其背后的房地产泡沫演进路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税收优惠与信贷支持,促使房价上涨,使房地产成为财富仓库,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受到强劲的房地产市场增长驱动,1999至2007年,爱尔兰年均GDP增幅达到了10%,爱尔兰成为欧盟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西班牙2006年GDP增速为3.9%,为欧元区内主要国家的最快速度,2007年财政预算实现盈余。但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西班牙的财政赤字剧增,失业率与从2007年的8%飙升至2012年的25%。
说了国外的泡沫,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对于中国是否房价过高虽然存在争议,但理性思考一下应该不难得出答案。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城市房价已经将工薪家庭远远抛出了商品房市场,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只有月收入在3万-4万的家庭才可以负担当前的房价。中国地产巨头王石认为:“中国楼市存在泡沫,非常危险。如果破裂,将是一场灾难。”他举例称,上海的普通居民买房需要支付的房款可能是其收入的45倍以上。
对于房地产泡沫之争,地产红人任志强的名言是“没有破灭的泡沫都不是泡沫”。但是,如果泡沫真的破灭,中国经济能承受得了么?这或许是中国房价泡沫还没有破灭的一个原因。
从泡沫演化路径看,中国与日本十分相似,都是通过高储蓄、高投资维持经济高增长。到了投资无法完全容纳过多的储蓄的时候,就靠净出口来接纳过剩储蓄;当海外市场也饱和的时候,房地产就成为了新的财富仓库;等到房地产泡沫破灭,国债就承担了财富仓库的重任。
日本的情况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依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但对日本来说,不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情况注定了这种模式是不会长久的。外汇市场上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产品变得更为昂贵。其他低成本亚洲生产商的崛起取代了日本,成为新的出口平台。
贸易顺差减少后房地产成为日本的财富仓库,而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政府维持经济稳定的筹码就押在了国债上。此前日本财政一直盈余,而自此之后政府债务急剧膨胀,政府债务已达到GDP的240%,高估全球傍首。
当时日本贸易顺差所占GDP的比重为4.5%,而中国最高曾达到8.8%(2007年)。此后中国贸易顺差显著下降,2011年占GDP的比重下降到2%。此时,吸纳过剩储蓄的重担就落到了房地产与政府投资身上。这就不难理解房价为何要暴涨、政府投资因何连年剧增。
如今的中国,房地产已发展到难以为继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债务的依赖开始逐渐增加,尤其是地方债务的增加速度惊人。这是保增长的必然结果,政府不是不想减轻债务,但在稳增长的压力下只能两害相权取取轻。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09 00:17:16 +0800 CST  
中国房价为何难调控?
对中国房价泡沫的警示声不绝于耳,中国政府也对房价进行了多轮调控,但房价似乎不理会政府的警告,依然在涨个不断。是调控真的没效么?当然不会,任何政策都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但调控政策只是影响投资者做决策的一部分因素,如果其他有利因素的影响超过调控政策,则房价依然会存在上涨动力。在中国恰恰具备众多有利房价上涨的因素,货币过量发行与地方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是人所熟知的其中两点。人民币发行量持续多年大幅增长,目前已高达100万亿,民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十分强烈,这无疑会促使房价继续走高;而地方政府在保增长、保就业、以及财政收入方面严重仰赖房地产,使得各地都在尽力维持房价稳定。
中国房价为何如此难调控?根本原因是房地产被当作了财富仓库。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冲抵政府印钞的最好手段;而对中国政府来说,房地产是吸纳过剩储蓄的财富仓库。如果房地产崩盘,大量的过剩储蓄将无处可去,中国经将立刻陷入衰退。因此,中国政府并不是不想调控房价,而是既想调控房价,又不想让经济下滑,这本身就是一个两难问题。
由此,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就形成了几个相互矛盾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出于对房价泡沫的担心、民众对高房价的痛恨,政府不能不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另一方面,出于保增长的需要,又不能让房价泡沫破灭;与此同时,印钞机的快速转动又给房价上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样的系统里调控房价当然难上加难。回头看中国政府历年对房价的调控基本都遵循这一思路,既不断出台力压房价快速上涨,又一边给予资金支持。
事实上,对房地产的依赖基本是世界通病,即使刚刚经历过房价泡沫破裂的韩国也不例外。由于对增长预期感到悲观,韩国新政府也在打房地产的主意。受到日元走弱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韩国经济增长不及预期,2013年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有2.3%。目前,消费和投资已经陷入了结构性泥潭,出口也在原地踏步,而就业问题仍然没有丝毫好转。在这种情况下,2013年4月1日,韩国政府公布了以减免税等为主要内容的楼市振兴新政。这是继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政府推出楼市振兴政策后最大力度的振兴,也是韩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出台包括“供给、税收、金融”在内的一揽子房地产政策,不仅明确宣布将暂停公共住宅建设,而且史上第一次对旧住宅也实施堪称破格的转让税减免。
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来说,虽多年来房价越调越高,但真正要控房价非常容易,去掉其财富仓库属性即可。当不能投资房子获利后,房地产就会回归居住属性,这时候无论房价高低都不会成为问题。因此,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最佳手段是房产税,中国新政府应尽快推出房产税。
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税赋手段来平衡房地产市场,用免税、抵税的手段来鼓励居民自住自用;用累进税率中高额的空置税、房产税、交易税,通过各种“惩罚性税收”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
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德国法律对房屋出售牟利设置了“防火墙”,“在德国没有炒房的概念。”按照规定,在德国购房后10年之内就出售的话,得利部分将被征收15%的“投机税”。如果再加上其他各项费用,投机客想要通过短线炒房获得暴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09 00:18:32 +0800 CST  
为何中国房地产泡沫必破
房地产被当作财富仓库,但不是真正的仓库,而是虚拟的,实质上就是一种泡沫,泡沫必破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另一方面稳增长对房地产的依赖也导致房地产泡沫必破。为何20年前不保房价,而今天地方政府要保房价?原因是20年前不需要房地产作为财富仓库,而今天需要。不过政府保房价的目的是为了卖地,而不是为了房价本身。如果不是为了卖地,政府才不管房价跌多少。或者说政府要保的是房地产这个财富仓库,因为失去了这个仓库,政府将举步维艰。但是,既想保房价又想多卖地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如果不能多卖地,房地产作为财富仓库的作用就会失去,增长将保不住,到这时房价也将保不住;而土地供应越来越多,房子的供应量就越来越多,泡沫破裂也将不可避免。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2010年北京平均地价大概为8000元/平方米,北京国土面积为164.1亿平方米,两者相乘,可以得出当前北京土地总市值为13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美国GDP总量大概为14.5万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为95万亿元。理论上,北京土地总市值已经超过了美国的GDP总量。据此,“卖掉北京,就能买下美国?”成为媒体热炒的话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二战后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期,其GDP增长率曾一度保持在两位数。巅峰时期的日本也曾经出现过诸如“卖掉日本皇宫可以买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说法。结局是日本得到“失去的20年”。

下一节:中国保增长的实质就是增加财富仓库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09 00:19:51 +0800 CST  
@禹禹独行 21楼 2014-06-09 13:36:58
这篇文章的第一节在凤凰网财经频道看到过,作者就是楼主:)
不过这种干货一般都没人看的
-----------------------------
谢谢!真正能解释清楚问题的文章往往都枯燥,能看懂的人不多。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00:08:52 +0800 CST  
@壹抹晴天 27楼 2014-06-10 10:04:04
包老师许久不见,问好
-----------------------------
谢谢晴天!本帖才刚刚开始。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0:04:56 +0800 CST  
中国保增长的实质就是增加财富仓库
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中国政府保增长的实质都是增加财富仓库。
中国政府对改革的决心之大有目共睹,十八届三中全审议通过的 《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行动计划,三中全会决定的改革项目有336项。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2013年以来国务院开了40次常务会议,其中30次是研究改革相关议题。本轮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让市场发力,激活社会的创造力,要求在资源配置中赋予市场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些话看起来似乎很对,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比如政府简政放权了,但有几人因为政府简政放权而注册了公司?在目前形势下,就算零注册资金我也不会注册公司经营,无他,根本没有市场。政府认为减少干预就能使激活企业活力,实际上是一厢情愿。从实际效果也可看出这一点,在2013年上半年进行了新一轮经济刺激后,中国GDP的增长率由降转升,此时政府部门与多位专家学者都宣称改革红利正在显现,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然而,从2014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看,几乎全方位地疲弱过预期,这证实了在进入2014年后,中国经济增长急速恶化。
为何政府简政放权并不能化解当前危机?根源就在于当前面临的矛盾是财富仓库不足,也就是说中国民众每年要储存下来的财富超过的中国的财富仓库容量。在仓库容量有限的条件下,生产能力提高更多又有何用?为什么每年有这么多财富要储存下来,这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密切相关,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在此暂且不表。
好了,再回到正题:为何说中国政府保增长的实质都是增加财富仓库?政府保增长的手段无非如下几种:扩大出口、印钞、房地产、发债来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自主恢复性增长阶段、出口拉动阶段与政府投资主导阶段。
在恢复增长阶段财富仓库容量远大于人们地储存的财富,这个阶段决定GDP高低的是生产能力。这一阶段富人都产生在日常消费品生产领域,以及商品流通领域,万元户是对当时富人的尊称,他们一般都是小商小贩,或者是个体养殖户。那时几乎所有商品都供不应求,一切产品只要生产,就有满足不完的需求,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低端需求。整个20世纪80年代举全国之力扩大再生产,增加所有商品供给。也正是由于处在短缺时期,不论产品质量高低,只要能生产出来都有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第一阶段的结束,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短缺时代过去了,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即财富仓库容易不足时期。一个突出的信号是从90年代初开始国有企业普遍出现亏损。国有企业由于体制缺陷很难与活力四射的民营企业正面对抗,但在供不应求的80年代,国企的生存尚不成为问题。然而,随着过剩时代的到来,国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亏损越来越严重。从1993年开始,史无前例的国企大改革终于拉开帷幕,通过关停并转,国企变成了私企,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然而,代价是极为沉重的,数千万国企员工因此下岗;另一方面,当时的企业负责人大多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成为了企业的所有者,迅速拉开了与其他员工的财富差距,这也奠定了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基础。
1997年国务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抽样调查中的主要社会零售商品几乎全部供过于求,这标志着中国“短缺经济”时代终结,有选择的、更高端、更挑剔的“买方市场”时代的到来。
商品过剩实际上就是储蓄过剩,因为人们希望将更多的收入储存起来而不是消费,而投资的需求又不能完全将储蓄吸收。这时候要使经济继续增长,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提高消费率,要么为过剩储蓄寻找财富仓库。

1990年代初,实际主管经济的是当时还是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他为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是通过人民币大幅贬值扩大出口,以此带动经济增长。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从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自此中国的出口迅猛增长。1993年中国出口总额为11271亿人民币,汇率调整一年后的2004年出口额猛增到20381亿人民币,增幅高达80.8%,也使得中国外贸从1993年的逆差701亿人民币一举转变为顺差461亿。自此中国出口不断大幅增长,1995年达到23500亿,99年将近30000亿,2000年为39273亿,2002年是51378亿,2004年达到了95558亿。从1993年到2004年的11年间中国出口额增长了8.48倍,伴随出口高速增长的是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到1998年贸易顺差已达到3597亿。出口的快速增长与贸易顺差的大幅扩大化解了中国的商品过剩困境,可以说朱镕基通过人民币大幅贬值为中国的过剩储蓄寻找到了财富仓库,使中国GDP能够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出口与贸易顺差的高增长势头在2008年基本结束。由于受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消费市场出现萎缩,以欧美市场为主的中国外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中国出口制造业也遭到来自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国家的竞争,出口增长速度显著减缓。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外贸已无法维持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吸纳中国过剩储蓄的重任就落到了房地产与政府投资身上。

实际上,早在2000年开始,房地产就逐渐担负起吸纳中国过剩储蓄的重任。到了2003年之后,房地产日渐火热。中国政府虽然看出房地产过热的危险,并且多次采取调控措施。但由于在保增长上极为依赖房地产,因此调控措施历来都投鼠忌器,只是想稳住房价,而不愿真正打压。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心态,中国房价越调越高,2007年终于达到了新的高峰。
如果将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功劳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在房地产火热的同时,政府投资也没闲着。某种程度上,如果没有巨额的政府投资做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也不可能如此旺盛。反过来,没有房地产热,地方政府也无法获得巨额的投资资金来搞大规模基建。因此,房地产与政府投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它们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经济继续维持着高增长。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0:41:44 +0800 CST  
@软柿长 68楼 2014-06-10 20:38:26
@包海松
你这个牛肉面的例子就有问题。牛肉面是不能进口,但牛肉是可以进口的,如果牛肉便宜了,牛肉面自然会便宜。美国牛肉,全世界知名的便宜,出口到哪里,哪里就受冲击,比如前几年韩国就游行反对进口美国牛肉。 如果是你说的国内需求增长了,那完全可以拿用不完的外汇进口牛肉。牛肉面自然价格就降下来了。
有些问题,并不是可贸易与不可贸易品的问题。
比如,目前中国的粮食,大豆......
-----------------------------
牛肉能进口是不假,但人工与房租是不能进口的。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0:56:25 +0800 CST  
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也是扩大财富仓库的一种手段?事实上就是如此,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房地产投资,这个过程中民众收入增加,社会购房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印钞强化了人们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如此一来,房地产市场就能活跃起来,就能起到财富仓库的作用。
不但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扩大财富仓库的一种手段,其他国家的也大都如此。比如拿美国来说,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经济重新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为了刺激消费与投资,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并从2003年6月26日到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切无疑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房地产等资产市场的投资热潮,促使房地产市场形成巨大泡沫。持续低利率刺激经济扩张,美国房地产价格涨幅超过1倍。

就象每一次的房地产过热一样,繁荣的美国房地产市场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感觉良好,放贷机构坐收超常利润,贷款人赢得房产“升值”, 40万美元买了一套房子,再三年后价格升到60万美元。到 2006年末,次贷已经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
地产升值的财富效应加上持续低利息带动了消费热潮,为防止经济过热,2005年到2006年,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加息的直接影响是以房地产泡沫为代表的资产泡沫开始破灭,房子迅速贬值,而因利率上升购房者需要偿还的贷款又要增加。于是许许多多本是低收入者的次级贷款者还不了贷款,次贷危机爆发。
危机后的美国又如何呢?不断量化宽松,而宽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刺激房地产投资实现经济增长。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1:11:41 +0800 CST  
@软柿长 66楼 2014-06-10 20:28:31
@包海松
哈哈,一来就看到了新品了。支持一个。虽然你的好多分析个人觉得有问题,但还是要支持你理性思考。天涯能静下心思考的文章太少。
-----------------------------
谢谢!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1:14:22 +0800 CST  
@SATAN4L 82楼 2014-06-10 21:50:00
看了第一部分就知道楼主在扯淡了,基本概念都错的离谱,还敢自创理论!
什么可贸易商品、不可贸易商品。所谓商品就是可以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物品,只是市场存在地域差异。
你那不可贸易的美国住宅照样贸易不误,假如将市场的边界无视而视为全球浑然一体的市场,差异不过在与买了美国住房不能有效使用,也就是使用价值出现了折扣,而资产价值并不受影响
人民币内升外贬的根本在于在内的流通遵......
-----------------------------
对你的自大并不感到惊奇,关于人民币“外升内贬”争论了很久,不见你提出让人信服的东西,你拿出一大堆理论来只能说明你是半桶水。人民币外升内贬为何出现争论,是因为货币升值了购买力应该提高,为何在国内体现为贬值?根据你拿出的这些理论是推导不出来的。美国房子对中国消费者为何属于不可贸易商品?因为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拥有这些房子的成本太高。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2:13:05 +0800 CST  
@鹰志蓝天 85楼 2014-06-10 22:04:55
这么好的知识帖,竟然没人?!~ 如果不是书上的内容,我赞??32个!

-----------------------------
谢谢!本文很长,要说的东西很多,如果大家没兴趣看我也就没动力继续下去了。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2:18:19 +0800 CST  
@鹰志蓝天 84楼 2014-06-10 22:04:32
这么好的知识帖,竟然没人?!~ 如果不是书上的内容,我赞??32个!

-----------------------------
原创。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2:19:04 +0800 CST  
@estasqq 80楼 2014-06-10 21:48:06
道路已经选择,过程一个都不能少。在下一个仓库建成之前破裂就是崩。

-----------------------------
对头,不过真正的出路是减少财富储存,结局就是对富人动手,缩小贫富差距。相信我,这是避免不了的,理由接下来会有详细分析。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2:27:14 +0800 CST  
@怪不得你2014 47楼 2014-06-10 16:42:14
我想问楼主当前欧元区货币宽松对中国金融政策的影响,以及美指上升至80.74三天人民币兑美元大升257点。楼主怎么看?
-----------------------------
欧洲宽松对中国影响有限,因为中欧之间产品基本不构成直接竞争,反而会促进中国产品出口欧洲。人民币大升两百多点有外贸表现优异的因素,但我认为主要是央行有意为之,故意反其道而行。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0 22:39:38 +0800 CST  
日本为何失去二十年?——财富仓库不足

日本小说家村上龙在他的小说中写道: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唯独没有希望。为何没了希望?原因在于主要表现为高债务、低利率、低成长甚至负增长与定量宽松为特征的“日本病”,一些人称之为日本经济的停滞,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日本经济衰退。
对于日本的停滞,在中国有一种观点将之归咎于日元升值。不过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主观癔想,缺乏理论与现实证据支撑。本币升值与经济衰退并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当时一起升值的其他国家如德国等并没有出现衰退。同时,日元升值并没有使日本的外贸顺差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反而增加了。此外,当一国货币高估时升值是必然的结果,不是直接升值就是通过货币增发形式升值,如同现在的人民币一样。事实上,就算日元升值真的对日本不利也不会造成长达二十年的衰退,因为市场会自我调整。
在经济学界,最主流的看法是认为货币政策失误造成日本经济衰退,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与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都是这一观点的主持者。克鲁格曼认为通货紧缩才是日本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为了抑制通货紧缩,力主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推动通货膨胀的发生为目标。伯南克更是主张政府发行国债以增加货币流通量,从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伯公会接连推出QE。
然而,宏观经济政策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条,二十年来总是选择了错误的政策,这需要怎样的运气才能错得如此离谱?除非每次都专门挑错误的执行,否则瞎子也有蒙对的一天。并且前几十年总能选对,近二十年的选择却总是错的,这无论如何也说不通。长达二十年的停滞、至今未看到曙光,这显然不是用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的对错能解释清楚的。
日本经济停滞的根源并非由于宏观政策失误,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系统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日本就面临财富仓库不足问题——也即是储蓄过剩。造成储蓄过剩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与投资发生了质的变化。起初日本人在每产出的100元中期望消费80元,投资50元;随着产出增加这一期望变成了消费70元,投资30元,在这一阶段储蓄与投资达到了自然均衡;后来,产出进一步增加,此时在每产出的100元中人们希望消费60元(相对应是储蓄40元),但人们期望的投资变成了25元,此时将出现15元的需求缺口,这一缺口就是日本病的根源。
日本增加财富仓库的手段显然就是净出口、房地产与国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依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但不幸的是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产品变得更为昂贵,另一方面其他低成本亚洲生产商的崛起也部分取代了日本,使日本的净出口越来越小。
失去了贸易顺差这个财富仓库后,房地产成为了日本新的财富仓库。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房地产成为了日本真正的经济引擎。
但众所周知,正如邓紫棋《泡沫》所唱的——全都是泡沫,只一刹的花火。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给了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政府必须寻找新的财富仓库,此时国债就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我们看到,为刺激经济景气,日本政府在1992年至2000年间接连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财赤率和负债率大幅走高,1999财年日本财赤率达到9%,2000财年日本中央和地方债务占GDP比重达到135%,到今年底这一比例将达到史无前例的240%。
虽然政府财政刺激手段能暂时扩大财富仓库,稳住经济。但是一旦政府支出下降,经济就会下滑。表面上日本经济较稳定,民众收入也较高。但经济的内在基础面存在仓库缺口,使得日本经济始终受到紧缩压力。财政刺激只能产生暂时性效果,却不能改变日本经济的财富仓库不足问题。
于是日本政府不得不年复一年的用财政扩大财富仓库。二十年来,日本政府不断采用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力度一次比一次大。然而,经济始终没有根本性改观,反而是政府债务越来越重。每当经济有千分之一的增长时,日本政府就会兴奋地宣布经济将走出衰退,迈向增长。但是,迎接日本人民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债务增长。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债务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而与日本政府债务增加对应的是日本国民储蓄的增加。与美国、希腊等国主要欠的是外债不同,日本政府所欠的债务基本都是本国投资者的。在这里,假如日本的国债与储蓄都平均分配到国民手里,则人们将发现日本既没有巨额的政府债务,也没有大笔的个人储蓄,所谓的储蓄与债务只不过是通过政府的手从国民的左口袋拿出来再放回国民的右口袋。换言之,只要调节好消费与储蓄,日本经济完全可以不依赖债务。
因此,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的关键是在财富仓库容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消费,减少储存。这就必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在这方面法国已大幅提高富人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连任后也提出要增加富人税,日本政府前不久也宣布准备提高富人税。有理由相信增加富人税将成为全球共识。日本经济停滞是一种现代经济病,任何一个经济体迟早都会碰到。日本之所以比其他发达国家更早遭遇这一问题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东亚的节俭传统,另一个是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福利水平是较低的。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1 00:28:41 +0800 CST  
楼主:包海松 时间:2014-06-10 22:13:05
@SATAN4L 82楼 2014-06-10 21:50:00
看了第一部分就知道楼主在扯淡了,基本概念都错的离谱,还敢自创理论!
什么可贸易商品、不可贸易商品。所谓商品就是可以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物品,只是市场存在地域差异。
你那不可贸易的美国住宅照样贸易不误,假如将市场的边界无视而视为全球浑然一体的市场,差异不过在与买了美国住房不能有效使用,也就是使用价值出现了折扣,而资产价值并不受影响
人民币内升外贬的根本在于在内的流通遵......
-----------------------------
对你的自大并不感到惊奇,关于人民币“外升内贬”争论了很久,不见你提出让人信服的东西,你拿出一大堆理论来只能说明你是半桶水。人民币外升内贬为何出现争论,是因为货币升值了购买力应该提高,为何在国内体现为贬值?根据你拿出的这些理论是推导不出来的。美国房子对中国消费者为何属于不可贸易商品?因为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拥有这些房子的成本太高。
-----------------------------
@SATAN4L 122楼 2014-06-11 05:19:10
呵呵,如果我是自大,那也属于比你远有底气的自大,不像你井底之蛙还自以为是。
行家看明道,外行瞧热闹
已经给你说的很明白了为什么人民币会外升内贬,你的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属于胡思乱想的癔症
连我告诉你这么清楚的内容都看不懂,只能用扣帽子来反击,呵呵,技止此耳
基础不过关,写上百万字都是废话
马克思的《资本论》够洋洋洒洒吧?不也一样都是扯淡,何况是你
......
-----------------------------
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把我关于人民币外升内贬文章的一个评论用来对你的回复:zrossy作者道理说得很清楚。赞一个!能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说清楚的人真的不多。可惜似乎没有几个人真心看懂,或本来就不愿意搞懂。也许你真的是叫不醒装睡的人。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1 05:51:14 +0800 CST  
楼主:包海松 时间:2014-06-10 22:13:05
@SATAN4L 82楼 2014-06-10 21:50:00
看了第一部分就知道楼主在扯淡了,基本概念都错的离谱,还敢自创理论!
什么可贸易商品、不可贸易商品。所谓商品就是可以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物品,只是市场存在地域差异。
你那不可贸易的美国住宅照样贸易不误,假如将市场的边界无视而视为全球浑然一体的市场,差异不过在与买了美国住房不能有效使用,也就是使用价值出现了折扣,而资产价值并不受影响
人民币内升外贬的根本在于在内的流通遵......
-----------------------------
对你的自大并不感到惊奇,关于人民币“外升内贬”争论了很久,不见你提出让人信服的东西,你拿出一大堆理论来只能说明你是半桶水。人民币外升内贬为何出现争论,是因为货币升值了购买力应该提高,为何在国内体现为贬值?根据你拿出的这些理论是推导不出来的。美国房子对中国消费者为何属于不可贸易商品?因为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拥有这些房子的成本太高。
-----------------------------
@SATAN4L 122楼 2014-06-11 05:19:10
呵呵,如果我是自大,那也属于比你远有底气的自大,不像你井底之蛙还自以为是。
行家看明道,外行瞧热闹
已经给你说的很明白了为什么人民币会外升内贬,你的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属于胡思乱想的癔症
连我告诉你这么清楚的内容都看不懂,只能用扣帽子来反击,呵呵,技止此耳
基础不过关,写上百万字都是废话
马克思的《资本论》够洋洋洒洒吧?不也一样都是扯淡,何况是你
......
说什么中国消费者拥有美国房产的成本太高就纯属扯淡了,好好自己把思路再捋一捋,看看自己的破绽在哪里
-----------------------------
中国消费者拥有美国房子为何成本太高?因为几点:一是无法用来居住,二是转让非常麻烦、转让成本很高等等。在这里成本不单指购买的价格,而是指整个机会成本,不过估计你不会明白什么是机会成本。从你的回复里充斥大量的“价值、使用价值、对外的价值”就知道你学的是什么理论了。既然你自认高人,我自愧不如,不如你也写一篇反驳文章上凤凰网、新浪网头版,让别人认可。
再看你这句:“什么可贸易商品、不可贸易商品。所谓商品就是可以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物品,只是市场存在地域差异”。如果改为:什么白马、黑马,都是马,只是存在地域差异。自己想想,有意义么?
不要用自己想当然的东西来反驳别人,先让自己的东西被别人认可再说。


楼主 包海松  发布于 2014-06-11 06:16:01 +0800 CST  

楼主:包海松

字数:225116

发表时间:2014-06-07 22: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6-01 17:04:25 +0800 CST

评论数:34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