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受限下的经济危机和人类社会的热力学平衡: 技术大进步的停滞

但在论文很牛逼的背后,却又有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生物类的博士/博士后大都混的很不如人意。

最典型的就是方舟子(本人只论述事实,对方舟子没有任何意见),做了那么多年博士后,现在竟然靠完全和生物无关的职业谋生。

笔者同学圈里就有血淋淋的案例,我一个初中同学看了媒体的报导,高考选择读生物工程,后来被迫出国,被迫读博士,做博士后,现在不知道有没有结婚,07年他回国一趟,说想捅陈章良(90年代在媒体上天天宣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一刀。关键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人遭遇,生物工程专业普遍是这样。

转帖一篇文章:
为什么生物类专业这么难就业
http://bbs.tianya.cn/post-no20-201048-1.shtml
-------------

也许有人会说,本科生当然是这样了,如果是博士生那就不一样了。
好的,现在我们看一下大约6年前厦大博士的就业吧。
http://bbs.pku.edu.cn/blog/cpread.php?serial=26691
--------------------------------
先说下,想在厦大生物系做个老师,国内的生物博士毕业是绝对不可能的,清华北大的都不行。厦大自己的博士毕业只能留校做个实验员,月薪4000不到,能留校做实验员的还是一些比较牛的和导师关系比较好的博士。至于那些不牛的博士,他们看中的是广大的中学校园,很多生物博士为了争夺一两个中学生物老师的职位打的头破血流。
当时去四个人应聘两个生物老师职位,其中两个是厦大博士,一个是武大硕士,一个是泉州师范学院(二本),最后得到该职位的是一个博士和那个泉州师范的。
---------------------------



另外有一位网友写的,关于国外的生物博士后:

--------------------------------------------
F1出来的中国学生读了5年博士,好容易毕了业,但是生物公司就那么几家,根本不够分的,为了生存只好做博士后,30岁的人一年拿3万左右的工资,周末还 经常加班。3万多的年薪在美国是什么概念:普通办公室文员,都是2万多起薪,随便一个烂校的计算机出来,只要能找到工作,起薪都是5,6万。
我周围好多朋友是从国内H1 J1直接出来做博士后,一来才发现,学校攒了无数4,50岁干了快10年博士后拿着3万块的中国人!!!
博士后其实只是一个训练阶段,干几年应该去公司赚钱,或是做教授。但是生物很难出文章,很多人几年出不来文章哪里也去不了,就算出了文章做小老板 Assitant professor也就是6万左右的年薪,小老板压力更大,不出文章和成果就申请不到基金,实验室就要关门,所以不比博士后轻松,周末照样加班,没有个人 生活。干到小老板时也差不多35岁左右,以这个年龄,在其他任何一个行业,早就是资深的专业人士了。就算熬到教授日子也差不多。
---------------------------------------------

到网上搜一搜,生物方面的就业难度是理工科中首屈一指,
公认的是十大最难就业专业拍第一名
http://gaokao.juren.com/news/201306/415244.html
生物类退学改行找工作指南
http://bbs.gter.net/archiver/index.php?action=tid&value=555311
为什么生物类专业这么难就业
http://bbs.tianya.cn/post-no20-201048-1.shtml
谁再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一个大嘴巴子打死
http://dzh.mop.com/whbm/20061015/0/lzl35I7119a78a7F.shtml


一个专业就业如此之难,如此之普遍,深深衬托出背后的技术困境。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6 15:47:03 +0800 CST  
生物技术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个人认为,
生物技术的门槛不是社会伦理,
而是生物学还处于最原始阶段,处于数据整理阶段。
生物学的哥白尼有了,施莱登,施旺,达尔文和孟德尔,
生物学的伽利略也有了,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
但生物学的牛顿和莱布尼茨迟迟不能出现,
生物学的瓦特更是不见踪影。

前面讲到生物技术陷入困境,很多人会反驳,粮食增产,人均寿命延长不算大突破吗?
首先,人均寿命延长正如网友q75前面所论述的那样,是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带来的进步,人的生理性寿命(无疾而终)时间并没有延长的迹象,而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的技术半个世纪以前就取得了。
至于粮食增产,水利,化肥和能源投入所做出的贡献更大,而种子的培育,很大程度上沿用的是老方法,老技术。
人类所期盼的基于基因的生物技术并没有大突破。

说到这里,我先来谈谈转基因食品。最近一两年转基因食品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围绕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辩论。
我对转基因不熟悉,但我用另外一个技术上的例子来侧面剖析一下转基因。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绝大部分人从来没有担忧导弹试验的安全性问题。甚至在导弹装载了核弹头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也不去杞人忧天,担心导弹落到自己头上?

为什么?

因为严格且清晰的计算会表明,导弹发射后,每一秒的轨迹,方位和速度都是可以知道的,甚至导弹如果发射后出现了内部故障,导弹内部的处理措施也会保证弹头的安全性。

所有计算和处理措施都是数学上清晰可见,地面实验中可以重复实现。任何一个具备理性思维的成年人,都不会对其产生怀疑。

正如前面提到的,生物学的哥白尼有了,生物学的伽利略有了,但生物学的牛顿迟迟不能出现。

牛顿的系统化理论,数学工具以及实验验证是近代科学技术大爆炸的源头。

遗憾的是,生物学到现在为止,整体上依然是一门基于实验和经验的科学,大部分相关工作者其实都是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

无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是生物技术最大的缺陷所在。

比如,有人是双眼皮,有人是单眼皮,生物技术只能告诉我们,这和基因有关。但DNA是如何控制相关物质分子,一步一步的构建出双眼皮或单眼皮?在这构建过程中,基因的稍许差别是如何被放大,出现单眼皮和双眼皮的差别?

再复杂一点,人的手是如何被DNA依据自身信息造出来的?

终极问题,智慧生命所具有的思维本质是什么?(不认清此点,人工智能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

生物技术无法用清晰的数学模型来回答上述问题,甚至目前根本没有人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

生物个体的高度复杂性和自洽性,决定了任何现有的数学工具都无能无力。
人类只有苦苦等待下一位牛顿的出现。

转基因安全性问题,其根源在于生物技术上的模糊和难以预测性。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6 16:02:02 +0800 CST  
回复第238楼(作者:@开封小白杨 于 2014-02-20 17:34)
为啥终止了
==========
外地奔波中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0 21:16:33 +0800 CST  
回复第240楼(作者:@开封小白杨 于 2014-02-20 21:56)
@资水东流 239楼 2014-02-20 21:16:33
回复第238楼(作者: ……
==========
实际上已经在国际观察写完,但那里比较零乱,不系统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0 22:22:26 +0800 CST  
9 可控核聚变的难产
9.1 可控核聚变的意义

在各个论坛发现一个现象,任何关于可控核聚变的报导,只要表面上看来有进展,立马会引来热烈的讨论,如果进展是别国取得的,一般是祝贺人类文明进入新纪元,顺便嘲讽石油国家马上要完蛋,如果是中国获得了突破,更不得了,满屏的强国梦和屠日灭美。
之所以对可控核聚变如此关注,是因为人类亘古以来就有一个梦:永动机的梦。

在很早的时代,即使没有对热力学定律有所认识,大众潜意识中都明白,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需要动力,用比较专业点的话:文明的进步在于从外部引入负熵流,而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开发出更大规模的负熵流。
人工核聚变是人类历史上造出永动机的第三波努力。
第一波被热力学第一定律否决了,能量不能无中生有,
第二波被热力学第二定律否决了,能量不但讲量,还要讲质。
第三波就是人工核聚变这个准永动机,目前理论上是成立的,不可控核聚变也实现了,所以人类孜孜以求。

网友 @hooya754 有如下论述:
不看好光伏,再怎么发展也有天花板,那就是单位面积的太阳能极值。就算100%转换了也没多少。
如果人口这么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每个人需要的能源会超过地球能够分配给他的阳光。就算到太空放电池板,每平米的收到的能量和需要的材料也是成正比的。能源需求会几何级数增长,而材料总是有限的。
总之能源问题,必然是要动用E=MC2公式才可能解决。


前面已经讲过,通过农业活动来把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所提供的负熵流根本不能支撑如今的工业化社会。
人类主要通过化石能源----过去数千万年沉淀下来的太阳能来提供负熵流,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大规模开采煤矿。资本主义所展示出来的生产力是过去农业社会所不能想象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和电力(部分通过水力发电来实现)成了能源产业的核心,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相应内燃机与电动机的开发和利用,让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
节奏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戛然而止。我们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从能源供应和控制角度来讲,只能算是半次工业革命。
从能源的获取角度来说,裂变核反应堆被大规模推广开来,但从目前角度而言,根本不能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的比例很低,全球核电占一次能源比例中,世界各国平均水平是5.8
http://news.bjx.com.cn/html/20130812/451949-2.shtml,

相信现代社会大部分人对能源危机这个词是耳熟能详,过去几十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基本都是和能源危机纠缠在一起,人类社会要想大步前进, 外界必须能提供更多的负熵流。信息技术改进了能源的控制,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但无法解决人类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新层次能源的来源和转换。

如果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人类理论上获得了几乎无限的负熵流,人类工业文明第一次能够在理论上永久持续下去,否则的话,人类文明耗尽化学能资源后,无法维持现今的水平,更不要说向外拓展。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4 16:38:20 +0800 CST  
.2 可控核聚变的难产

有一本书,书名是“瓶中的太阳”,是《科学》期刊一名记者写的,写尽了50年来可控核聚变的辛酸。

可控核聚变已经研究了50多年了,人类科研历史上,可控核聚变的研发难度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理论是没有问题的,人工不可控核聚变---氢弹也早就实现了,自然界中也有核聚变---太阳的燃烧。但在地球上搞可控核聚变真是达到几乎让人绝望的地步。

我初中时看报纸,说可控核聚变在20世纪末会实现,1999年时,说再过15年,可控核聚变会商用,到了2013年,在网上搜索,据《自然》杂志报道,预计在2019年ITER核聚变装置将完成建设,比预期的要晚1年。而第一次ITER氘-氚聚变试验则计划在2026年进行,比NIF要晚15年左右。至于商用化,2050年后再说吧。

在网上看到一位物理学博士如此评价可控核聚变:
二十年前刚大学毕业到美国留学,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等离子研究中心,庞大的研究中心让我激动得不能呼吸。二十年后再去,还是那个样,什么实质性进展都没有。不知道花了多少亿美元了。

难点在什么地方?

除了太阳这样的巨大天体靠自身引力来实现核聚变外,在地面上搞核聚变最麻烦的反应条件就是——需要瞬间上亿度的高温才能引起核聚变反应(过去几十年的冷核聚变全部被证明是骗局,请见“瓶中的太阳”一书)。而如此高的温度是用传统加热方法所无法达到的。人类研制氢弹时,用原子弹作为雷管来引爆氢弹!即通过原子弹引爆得到达到核聚变反应的温度,从而引起核聚变使得氢弹爆炸。但必须注意,氢弹是一锤子买卖,不能用来发电。



在把粒子加热后,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几亿度的高温下,用什么容器来容纳反应材料,约束微观粒子把核聚变反应长时间持续下去?

美国NIF走的技术路线是用激光来加热,惯性约束,另外一条技术路线托卡马克,采用磁场来约束。

目前看来,NIF的路线基本是死胡同一条,除了忽悠经费和用于核武器试验外,不具备任何可实现意义。

而托卡马克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包括杂质的处理,高温等离子体的Great Disrupture,很多现在还没有任何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更不要说技术实现。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4 17:00:01 +0800 CST  
@匡蛰云庐 243楼 2014-02-22 17:42:36
你尽扯些3D打印干嘛?这个只能算技术改进型,根本谈不上技术革命。何况前两个世纪的技术革命都是百花齐放,每个领域每个行业都有革命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电脑互联网革命有局限性是因为一花独放不是春,更何况所谓3D打印只能算技术革新改进,有必要大张旗鼓大肆吹嘘吗?
-----------------------------
@动力阿剑 245楼 2014-02-23 08:25:57
3D打印:
1、可能使中国的飞机制造业赶超西方;
2、大幅降低了研发费用和研发周期,加快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步伐(与西方相比,中国多数制造业,研发差距很大)。
对于中国,3D打印有极重要的价值;但放眼全人类,其价值就说不上革命性了。
-----------------------------
某些技术改进对技术领先者是一种噩梦,正如通往目的地的路原来只有一条,很长很坎坷,但后来又发现另一条路比较近,先行者回头再来没有意义,而后来者可以省下大段路程。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4 17:27:02 +0800 CST  
回复第250楼(作者:@动力阿剑 于 2014-02-25 09:41)
@资水东流 247楼 2014-02-24 17:00:01
“瓶中的太阳”,......
……
==========
想起了前一阵子的探月宣传,探月工程无可非议,但把到月球上收集氦3作为探月的理由之一很搞笑,就如上面所说,地球上的成本低多了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5 09:53:36 +0800 CST  
10 费米悖论所隐含的恐怖前景和宇宙大筛子

上面论述了这么多,可能很多人仍然认为,技术大进步的停滞,你有证据吗?在国观帖子中,很多从事技术工作的网友给出了各自领域的类似结论,但这些观点可能文科类毕业的网友难以理解,因此,再给出两个间接证据。

第一个是历史上的,

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转换过程中,农业,马匹,车轮,冶金,文字所代表的一次技术革命,把人类从蒙昧时代解放出来,对世界的改造远超之前的原始社会,但在这之后,人类文明的进化速度大大下降,之后几千年的时间里,社会生活和技术领域的变化只能用龟速来形容,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公元1500年的世界和公元前500年的世界差别不大。
从能量的开发和利用角度而言,在第一轮技术大爆炸后,人类文明基本没有大的创新,几千年的交流下来,当大航海时期到来时,全世界各个文明(美洲隔绝的文明除外)的技术差距很小,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300年前开始的第二轮技术大革命,随着复杂度的提高,很有可能导致同样的情况。

第二个是空间上的,从费米悖论推导得出的。

195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宇宙中存在技术远远超出人类的外星智慧文明,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未能观察到这种超级文明?这个问题现在被称为费米悖论。

过去半个世纪,大量的观点被提出来解释费米悖论,最近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刘慈欣的“黑暗森林”理论。

个人观点是技术进步并不是大众所认为的加速进行,可能某些技术门槛过高,导致绝大部分文明无力越过,无法进行恒星际航行。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7 22:51:51 +0800 CST  
10.1 寂静的宇宙

来做这样一项粗糙的估计: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一个高度智慧的文明,即使以千分之一的光速的速度飞行,也只需要一亿年即可横穿银河系,这个时间远小于银河系的年龄(100亿年)。因此,比人类早出现的智慧文明,如果向外传播的话,到今天应该早已遍及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了。

其中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是冯·诺依曼自动机,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机器:外星文明向外发射许多微型自动机,遇到合适的环境比如行星和卫星,彗星等后降落,采集原材料并制造出下一代自动机;然后以降落点为出发点,继续向外扩张。这样的自动机如果有5%的光速,在50万年内就可以探测完银河系大小的星系。如果银河系内有文明比我们领先哪怕50万年,我们也应该已观察到该智慧文明。

到今天为止,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在太阳系以内,所有行星和多个重要卫星都有飞船去勘察,对于小行星和彗星人类也发射过专门的探测器去进行研究;对太阳系以外的星体,人类一直在聆听来自它们的无线电信号;我们甚至可以直接用望远镜观测比较近的一些恒星,从恒星的光强和光谱中发现绕它们运行的行星,分析行星的大小,结构,大气成分,表面温度等信息。所有这些搜寻行动至今都没有发现外星文明的迹象。

用另外一位科学家的话说,宇宙从满了大寂静,几千年来我们人类不断通过各种手段都未能发现其他外星文明,感觉浩瀚宇宙就像一片大荒原,除了我们,啥也没有,一片寂静;

稍微按常理推想就可发现这样大寂静的现象是非常不合理的:地球产生地球文明的条件并不苛刻,时间也不长,宇宙那么大、产生的时间那么长,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地球产生了文明?从概率上来说,这是极不可能的,整个宇宙人类一枝独秀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7 23:02:46 +0800 CST  
首先表明本人对宇宙文明的一些基本观点:

1 宇宙是平庸的,宇宙太大,恒星繁多,绝对不单是地球能进化出文明。
也许有人说地球轨道离太阳近10%,或远10%,人类都要灭绝,因此人类文明很特殊。但个人认为,不能用现在人类的身体结构来认为其他智慧生物的身体结构应当与人类类似。
在其它种族认为恶劣的条件下,进化出来的智慧物种应该是适应其环境的,他们反过来可能认为地球很恶劣。

2 智慧生物的认知能力应该可以轻易的区分自然和人工。

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即使是未开化的原始人或未曾见识过现代文明的人)在原始深林里走着,忽然捡到一块手表,看到指针在有规律的转动,一定知道,这块表不是天生的,不是大自然构造的,一定是某个智慧人创造的。

同样,人类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分其它智慧文明的造物,而其它智慧文明,绝对可以判断人类发射的造物不是天生的。

3 任何文明都有探索的欲望。
外星智慧生命或许已经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了毁灭。这些原因可能包括核战争,生物恐怖主义或者失控的纳米技术。但即便如此,他们的一部分技术成果应该还会保存下来。这并不是科幻,而是现实。事实上我们人类已经这样做了:即便有朝一日人类作为一个种族彻底灭亡,我们至少还将有5个人工探测设备游荡在星系之外,述说着曾经的人类文明的故事
人类文明在未来肯定会继续向宇宙发射探测器,数目还不会少。

宇宙天文数字的恒星,天文数字般的文明,只要能进化到比人类目前这个技术水平高一筹,发射成本大幅降低,发射的探测器数目会把宇宙塞满。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7 23:09:51 +0800 CST  
大筛选,像自然筛选一样,我们人类之所以无法发现其他文明,一个更合理、更可能的解释是某个筛子特别难过,能够通过的宇宙文明将变得极少,绝大部分文明都在此处折戟沉沙,所以我们也就至今未能轻易发现其他外星文明。


个人认为,文明层次的划分可以用群体能到达的距离来标记
第一级,原始层次,个人体力所能到达的距离大致为100公里,典型就是原始社会
第二级,借助初级工具所能到达的距离,最远为行星直径,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农业社会的极限
第三级,借助化学能引擎所能达到的距离,最远为行星所在的卫星,1969年人类做到了这一点。
第四级,自由航行于所在恒星系内,人类目前还无能为力。
第五级,恒星际航行。

人类目前可以说是达到了第三级,倾其所能,借助化学火箭勉强能到达火星,但其它行星是无能为力的,飞出太阳系更是遥不可及。

理论上,只要人类能达到第四级,即使最终被困死在太阳系内,但发射无人探测器的成本将会很低,人类在宇宙中会留下大量的痕迹。
其它文明也一样。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宇宙如此寂静?

个人认为,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复杂度发展趋势来看,难以通过的筛子就是从第三级文明跃进到第四级的关键技术:可控核聚变。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8 14:37:13 +0800 CST  
可控核聚变的意义无论如何叙说都不过分。

一方面,任何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文明,理论上获得了几乎无限的负熵流,即使技术层次上没有再度发生质变,也可以近乎永远的生存下去,到达此阶段的文明,发射无人探测器的成本会变得很低,在近乎无限的文明延续时间里,最终发射的探测器数目将会达到一个惊人的地步。

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文明的航天推进技术就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正如上面一位发帖者所说,宇宙飞船的航行速度将会大大提高,恒星系内航行将变得很容易。而任何能发展到第四级的文明,骨子里都不缺乏冒险精神,如果有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相信会开始建设恒星际飞船,即使是一去无回,但可控核聚变技术使得生态自循环系统成为可能,飞船能够维持上万年,有人探测器将会一代代的出发,飞向茫茫星空。

如果这样的话,星空绝对不是现今看起来那么寂静。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8 15:10:44 +0800 CST  
@superyl2007 263楼 2014-02-28 15:14:36
楼主啊,不要把这个帖子写成科幻了。毕竟绝大部分中国人对这种幻想性质的东西不感兴趣,认为是胡言乱语,包括大部分知识分子。借用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一句话: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怦然坠地,因为现实的引力太重了。
看看咱们流行的影视文化,无非就是古代飞檐走壁的侠客梦; 文学 ,无非就是现实主义的莫言贾平凹。你的这个帖子已经是另类中的另类了。
有个小问题:小型化核裂变设备是否能够应......
-----------------------------
小型核裂变发动机?基本上不可能。核电池已经用到了宇航上,但作为发动机,功率太小。
航母上的核反应堆靠加热水来生成动力。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8 15:33:58 +0800 CST  
但实际的星空是一片寂静。

人类文明到达现今这个程度很不容易,
三十亿年前,原始海洋中出现了第一个可复制自身的有机分子,
三亿年前, 动物从海洋登陆,
三百万年前,古猿人笨拙的走下树木,靠着双腿蹒跚向前,
三万年前,原始人类开始尝试着播种,尝试着把太阳能固定下来。
三百年前,牛顿第一次系统的描述科学,瓦特准备改进蒸汽机,
人类通过了一层又一层的筛子,
1969年,在土星五号火箭的轰鸣声中,人类认为星空是那么的近,人类是天眷种族。
但人类现在可能真的遇到了一个大麻烦。
一个打猎人,在山里遇到大雪,只得停下来,收拾树枝,准备点一堆篝火。这时,他掏出了他唯一的一根火柴……,如果火柴没有把树枝点燃,猎人就会完蛋。
如果人类没有在化石能源耗尽之前掌握可控核聚变,那么。。。。。


回顾人类的历史,早期阶段,繁衍、采集,吃光了地上的产出,就迁徙到有食物的地方。慢慢的,人类走出了非洲大草原。
迁徙,是人类文明解决生存压力的最常见手段。最终,人类遍布全球。
可是眼下,人类又有压力了。
维持现在的工业文明,需要海量般的负熵,人类每年需要的能源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几亿年形成的化石能源在区区数百年里就会被耗尽。即使人类可以把矿井打穿地壳,获取深层次资源,但人类是在一个封闭的室内点火,大气圈内有毒气体的积累会扼杀人类的未来。

有时在想,其他文明的星球上如果石油煤炭要是少那么一点点,让他们还来不及点燃反应堆,来不及点燃加速器,对核能了解甚少,那他们的前途将是如何呢?
按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新能源还远不足以替代化石能源,更不要说比传统化石能源高一个层次。或许人类永远没有机会谈论“别人”。因为人类极有可能来不及点燃聚变堆。

人类已经在可控核聚变上花费了将近60年的时间,进展基本为0,人类科学史上,还没有一项技术耗费了如此长的时间,看似触手可及,但就是找不到突破途径。

地球文明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点。有网友称为文明的临界点!

要么冲破地球蛋,孵化成功,获得宇宙广阔新空间,要么,困死在地球上,和那些寂静的星球一样,依靠太阳能维持一个低层次的文明。

从宇宙大寂静来看,人类突破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面前的筛子可能就是人类的最终宿命。

无尽的星空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但也可能是人类永远达不到的目标。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28 16:11:20 +0800 CST  
回复第270楼(作者:@szwe 于 2014-03-02 03:02)
@hhuther 105楼 2014-02-13 15:10:11
学过?物理化学?的……
==========
太阳系内可控核聚变的资源很多,单木星就能使人类逍遥数十万年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3-02 14:04:19 +0800 CST  
11 总结和写贴原因

11.1 没有神来保证”未来会更好“

个人发帖说技术大进步遇到了问题,是希望能够引起大众的注意。
前面说过,所谓的技术大爆炸是一个噱头,是科技利益集团误导大宗的结果。许多与我争辩的网友,在现实和网络上,都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很简单的事情,比如说,某位网友曾经说:人类怎么可能困在太阳系内,曲率引擎一旦实现,马上可以跑遍全银河系。曲率引擎这个科幻小说中的概念,还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在很多人的思维中,似乎已经是触手可及。事实是,人类航天推进速度已经快50年没有任何稍大的进展。

如果说,个人思维太飞扬只是耽误个人,但整个文明都这样,后果就不堪设想。经过两百多年的飞速发展,我们整个社会潜意识中有一种基本信仰:未来科技是神魔般奇妙,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好。
我们的社会规划,资源开发和工业建设都是基于这种信仰。比如现在污染了没关系,以后会有办法解决;现在城市规划让人长期花费大量能源奔波两地,没关系,能源问题以后不是大问题;发达国家人买一双袜子,都是从万里之外运来,没关系,运输成本很低;等等。

-----------------------------------------------
转帖网友动力阿剑的一段论述:
作者:动力阿剑 时间:2013-10-31 15:51:54
现在的城市规划问题和能源问题真是问题。
城市规划问题:
以往大单位周围,家属区、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中都一应俱全,菜市场、百货商店、医院都有,日常生活几乎不需要开车(或乘公交),走路(最多自行车)都可搞定,是最低碳的城市布局。
现在倒好,城市都划一个个功能区,北京出现了好几处睡城,孩子上学、大人上班,每天通勤时间(来回)少则1小时,多则两小时,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严重,石油消耗大幅上升,把我们这个曾经的石油出口国折腾成了一个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使石油安全成了国家重要的外交目标。
但石油是有限的。虽然乐观估计,30年内不存在啥问题,甚至50年也不存在啥问题(考虑到深海石油、极地石油和其他非常规石油)。但百年之后呢?百年后我们都死了,但子孙还在。城市建设完成后,其规划格局想要动一下,可真是伤筋动骨。现在有些城市搞满城挖被骂得要死,城市规划要变革,可不止满城挖那么简单。城市规划可是真正的百年大计。真到了石油供应极限,再重新规划可能也有心无力。

作者:动力阿剑 时间:2013-10-31 16:06:52
能源问题:
鲁迅说中国掘起地下的煤来,可供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他绝对没想到现在中国每年要烧掉几十亿吨煤,已探明可采储量,几十年内会被挖光。
石油就刚才已经说了;当然,前几年石油集团为抬拉油价,说石油的开采已经到了顶峰期,导致国观比我悲观的人大有人在(如果美国不老在产油国的石油运输主要通道上挑事,油价会很快下来,那时候人们都会变得比我更乐观,多数人就这样短视)。
天然气也只能支持几十年时间。
当然,还会有可燃冰,虽然商业开采难度极大,但对于那些认为科技无所不能的人来说,那不算什么。
但这些都是一次性能源。甚至包括核裂变,如果都建核电站,靠核电生活,核燃料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核聚变真正的遥遥无期。
风电和光电成本很高。但光电的成本有希望降下来。白天用光电,晚上昨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把光电存储起来晚上用?确实可行,问题是成本。
---------------------------------------------------

人类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廉价能源基础上的,但现在能源技术遇到了大瓶颈,看不到革命性突变的任何苗头,估计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如若技术大进步突然停滞个百来年,没有找到大规模新层次负熵流的来源,全世界会变成啥样。
但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我最前面的帖子已经说过,第一轮技术大爆炸把原始社会转变到农业社会,之后整个人类社会在技术上以龟速爬行了数千年才迎来工业革命。
如果真的发生了停滞,人类社会根本就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3-04 10:38:59 +0800 CST  
11.2 新的科研思维
前面帖子中写到了科技利益集团和科技噱头。本意只是指出,媒体上所渲染的科技飞速发展,只是一种表象,而科技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是不会主动把真实情况向大众说明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科研经费,不少科技工作者刻意制造噱头。

技术大进步的停滞,到底原因何在?或者有什么办法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碍。人类现有的科研机制在过去100多年来发挥了作用,但现在看来,任何一种体制运行久了,都会劣币驱逐良币,沉淀出大弊端。为了找到下一个技术革命突破点,除了政府和工业界要努力,可能需要对科研机制作出大改变。

有一点我是确信不疑的,人年龄大了,创新性会下降,会固执己见,所以会陷在自己的思维圈子里挑不出来。曾经的成功者是未来创新的大敌。

但偏偏我们的技术前进方向由这些大佬所控制。

一位网友的帖子把我心中原来模糊的地方表达出来了:

作者:wwuw 时间:2013-10-31 17:34:00
大学创新或者说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于,由于技术发展导致微小领域泛滥,在这些小的领域中存在个别垄断技术的人物,他们既是领军人物同时也是阻碍发展的人物,后果是近亲繁殖,对其它领域莫不关心或者不了解,这些导致需要夸学科的技术发展出现了停滞。
现代,懂得多个学科并能跟踪多学科发展前沿,相对于个人来说确实很难,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
打破这个壁垒,目前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更多的寄托于偶然的出现一小群人物引领一个新的时尚,偶然性有多大完全依托科研体系的开放,也依托实验设备的开放,依托资金支持的开放。因为这些资源的调剂,是由权威评判的,而这些权威就是那些分支领域的带头人,所以必然会出现对偶然出现的人才的不公平。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3-04 10:53:55 +0800 CST  
@滨海一条鱼 286楼 2014-03-06 20:22:55
@资水东流 285楼 2014-03-04 10:53:55
英13岁小学生在学校实验室实现核聚变(图)
http://mil.21cn.com/webfocus/a/2014/0306/14/26621331.shtml?f=360
楼主八卦一下这个
-----------------------------
这种新闻隔段时间出现一个,去年版本是美国一个少年在家中车库搞成了核聚变。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3-06 22:25:09 +0800 CST  
回复第289楼(作者:@bzhf123321 于 2014-03-07 18:09)
楼主,本帖会不会太监,继续更新吗
==========
不会,但基本思路写完了,最近又很忙,可能无法持续更新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3-07 20:24:50 +0800 CST  

楼主:资水东流

字数:89140

发表时间:2014-02-09 05: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10-27 16:43:56 +0800 CST

评论数:22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