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受限下的经济危机和人类社会的热力学平衡: 技术大进步的停滞

@lashende 94楼 2014-02-12 21:48:58
楼主觉得科技奇异点会出现吗。
-----------------------------
刘慈欣笔下的奇点?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14:47:19 +0800 CST  
@hhuther 105楼 2014-02-13 15:10:11
学过?物理化学?的表示支持楼主的观点,当时学到熵增加原理的时候就在想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最终的命运是不是就是灭亡?如果人类在寻找新的能源(能量密度更高)方面没有任何进展的话,(因为人类在对自然非能源类矿产已经全面认识和开发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及水平几乎就是我们使用石化能源所能达到的极限了。在没有发现新的更高效能源供给的前提下,如果化石能源供给量开始出现转折的时候,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是就此可以认为已经达......
-----------------------------
如果可控核聚变(目前有实现可能性的唯一新层次能源)没有突破,人类十有八九被困在地球上。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15:25:29 +0800 CST  
@lashende 107楼 2014-02-13 15:33:31
就是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从此这个发明会替人类做任何事,人类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思想会思考的机器人替人类发明创造,毕竟肉体大脑会老化,缺陷太多。
-----------------------------
可能性无限趋近于0.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15:38:44 +0800 CST  
7.5 从中心极限定理和大数定律来看当前科研机制的缺陷性


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是概率论中讨论随机变量序列部分和分布渐近于正态分布的一类定理。这组定理是数理统计学和误差分析的理论基础,指出了大量随机变量积累分布函数逐点收敛到正态分布的积累分布函数的条件。

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一类定理,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背景。在自然界与生产中,一些现象受到许多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的影响,如果每个因素所产生的影响都很微小时,总的影响可以看作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就是从数学上证明了这一现象。


如下图中每一黑点表示钉在板上的一颗钉子,它们彼此的距离均相等,上一层的每一颗的水平位置恰好位于下一层的两颗正中间。从入口处放进一个直径略小于两  颗钉子之间的距离的小圆玻璃球,当小圆球向下降落过程中,碰到钉子后皆以1/2的概率向左或向右滚下,于是又碰到下一层钉子。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滚到底板的一个格子内为止。把许许多多同样大小的小球不断从入口处放下,只要球的数目相当大,它们在底板将堆成近似于正态 中心极限定理 的正态密度函数图形(即:中间高,两头低,呈左右对称的古钟型),




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大量的随机因素叠加起来,可能结果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而大数定律告诉我们:随着样本容量n的增加,样本平均数将接近于总体平均数。
换句话说,随机波动性逐渐变小。

现今流行的科研机制普遍如下:某个人向拨款方(比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递交申请报告,把自己想研究的科技突破点描述一下。拨款方会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看你的想法是否有实现意义,如果大部分专家赞同,就给与拨款,否则,驳回。

问题来了,专家委员会每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不同,或者说,具有随机性,但大部分人集合起来,按照上面的数学定律,随机性可能被削弱,最终结果是通过的申请都会趋向一致。

而科技史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突破都是孤独的,与众不同,换句话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当科研是个人兴趣为主时,人类涌现了不少大师和重大创新,当科研需要专家委员会审核时,人类的科技遇上了天花板。

人类目前极有可能在科技树上走进了死分叉,但缺少"随机性"来刺激人类跳到主干上。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16:12:14 +0800 CST  
补一张图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16:12:58 +0800 CST  
@superyl2007 109楼 2014-02-13 15:53:26
楼主的知识真广泛
回忆一下热力学三定律
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第二定律 自发过程不可逆
第三定律 熵增定律
熵代表的是微观粒子的混乱度,如果熵增定律是准确的话,宇宙的最终归宿就是“热死论” 但我记得热力学第三定律是一个统计规律,它具有普适性吗?尤其是把自然界的这些规律用来解释人类社会,恐怕也不是很合适吧?
楼主说的科技界的种种问题深感认同
-----------------------------
你的第二和第三是同一回事,第三定律是另外一回事。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16:36:13 +0800 CST  
@苏维埃赌局 114楼 2014-02-13 16:48:12
上个帖子我已经论述过,楼主说的还是有参考价值的,确实应该要有这样的担心。
我提出3D打印是颠覆性的制造技术,要是和IT 和AI技术整合,应该能前进一大步,而且核聚变也是我们看的到的方向,但是如果一定要泰山压顶般的增加自己对人类未来的忧愁也完全没有必要。
-----------------------------
3D打印制作模具有用,大部分制造场合的成本比现有流水线要高得多。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16:55:33 +0800 CST  
@苏维埃赌局 116楼 2014-02-13 16:56:56
就目前的宇航技术和还天文技术,我们能预见的开发疆界还是比较乐观的,并且因为宇宙大爆炸和膨胀理论以及时空理论的不断验证,时间在随着空间的延展后会出现慢行和停滞,就此一点,我认为完全有理由对太空和星际移民升腾起新的信心。
-----------------------------
一张图说明航天技术的停滞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20:29:14 +0800 CST  
@ITOintegral 126楼 2014-02-13 20:40:19
进来少有的好帖,最近一直想开个主贴记录一下这个方面自己一直以来的思考,看到楼主如此大才觉得还是先跟帖说点自己的看法和对你主贴内容的理解好了。
首先说说标题中的"空间受限",我觉得这个限制放在楼主这里定义的经济危机之前十分完美,有点类似于在经典时空观的边界内谈牛顿三大定律,依此悲观的未来一定会是命定的,如果这个"空间受限"的前提无法打破的话。楼主的结论是合理和必然的,观点和我最近看的一篇Robert......
-----------------------------
我最近也看了Robert J. Gordon的文章,数据很全面,IT创新只是短暂带来了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期的生产率提升,很快,生产率增长率又掉了下去。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21:02:32 +0800 CST  
@chufeng887 130楼 2014-02-13 23:10:02
科技发展的相对停滞必将对未来世界格局带来重大影响.美国不是在讲制造业回流吗?为什么要回流制造业呢?显然美国人当初高估了科技进步的速度.科技的进步速度已经不能为美国人提供足够的收益,导制美国佬不得不重操旧业,虽然美国捅有全世界最多的科学家,但这些科学家如果不能拿出有实际意义的干货,那只能相当于美国人养了一群废物.不过结论也不能下得太早,万一某天真的拿出了干货,美国人就赚大了,前几十年美国人一直是赚的,最近......
-----------------------------
个人感觉,美国说要制造业回流是噱头,成本太高。再说,美国人吃不了这苦。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3 23:41:36 +0800 CST  
《恐惧之邦》…克莱顿所质疑的却是当下环境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全球变暖。书中,克莱顿描述了一个007似的科学全才科贝尔作为自己的代言人。科贝尔认为,所谓全球变暖并未得到证实,全球变暖这个概念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忽然热起来的。大家炒作这个概念,是因为人们需要敌人。当下的环境运动的很多基本观念在这本书中都遭到了批评和否定。在以往的作品中,克莱顿批评的对象都处于强势地位,但是这部作品设置的反派人物则是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的环境组织。很多情节都显得非常怪异。比如书中的环境组织头目试图炸裂南极冰盖,制造海啸,不惜以很多中小学生的生命为代价,其目的竟然是要在一次国际环境会议的时候,强调全球变暖的严重性,从而获取更多的资助。这个目的未免太过荒谬。一来,处于弱势的环境组织根本就没有能力做那么大的恶;二来,为了破坏这个阴谋,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大学里有良心的科研机构,都不需要躲躲藏藏,更不需要科贝尔上天入地地用007的方式来拯救人类。
----------------------------------------------------
@动力阿剑 151楼 2014-02-14 10:31:33
克莱顿是正确的。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有很多地方经不住推敲:
1、二氧化碳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与海水温度呈反对:海水温度越高,海水中的二氧估碳数量越低,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深度越高,这是对南极冰芯中提取到的几万年原始大气分析后所证实的。
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对气温的影响几乎为零。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呈正反馈状态,则气温将单方向上升。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几万年来(甚至更长),地表......
-----------------------------
那个3升车 好像在90年代后期火了一阵子,然后,就和大部分噱头一样,销声匿迹了。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4 11:04:53 +0800 CST  
《恐惧之邦》…克莱顿所质疑的却是当下环境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全球变暖。书中,克莱顿描述了一个007似的科学全才科贝尔作为自己的代言人。科贝尔认为,所谓全球变暖并未得到证实,全球变暖这个概念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忽然热起来的。大家炒作这个概念,是因为人们需要敌人。当下的环境运动的很多基本观念在这本书中都遭到了批评和否定。在以往的作品中,克莱顿批评的对象都处于强势地位,但是这部作品设置的反派人物则是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的环境组织。很多情节都显得非常怪异。比如书中的环境组织头目试图炸裂南极冰盖,制造海啸,不惜以很多中小学生的生命为代价,其目的竟然是要在一次国际环境会议的时候,强调全球变暖的严重性,从而获取更多的资助。这个目的未免太过荒谬。一来,处于弱势的环境组织根本就没有能力做那么大的恶;二来,为了破坏这个阴谋,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大学里有良心的科研机构,都不需要躲躲藏藏,更不需要科贝尔上天入地地用007的方式来拯救人类。
----------------------------------------------------
@动力阿剑 151楼 2014-02-14 10:31:33
克莱顿是正确的。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有很多地方经不住推敲:
1、二氧化碳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与海水温度呈反对:海水温度越高,海水中的二氧估碳数量越低,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深度越高,这是对南极冰芯中提取到的几万年原始大气分析后所证实的。
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对气温的影响几乎为零。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呈正反馈状态,则气温将单方向上升。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几万年来(甚至更长),地表......
-----------------------------
那个3升车 好像在90年代后期火了一阵子,然后,就和大部分噱头一样,销声匿迹了。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4 11:05:04 +0800 CST  
@苏维埃赌局 141楼 2014-02-14 09:18:02
而且楼主说的关于技术大停滞也只是表象的,最新的天文和空间场论的研究事实一直在进行,再比如反物质研究和量子力学研究,上帝粒子的发现等,我们在国内还知之甚少,再者比如引力场研究,到现在还仅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第一定律都没法解释,只是知道空间弯曲导致的螺旋塌陷,还远没有进入能量场位移和空间轨道迁徙的研究。这些如果一旦有了介入性研究,都是大爆发式的大发现,而且美国、欧洲和俄罗斯都有不小的研究。
......
-----------------------------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到造其然,到利其然,要跨越的鸿沟太多。像核聚变,人类已能造其然,但花了60多年的时间还不能利其然。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4 11:08:02 +0800 CST  
@画大饼者得天下 159楼 2014-02-14 11:43:56
科技的确已经停滞,最近一个世纪是在以前的技术上优化改进,更本就没有新的重大突破和发明
-----------------------------
最近一个世纪还是有很多重大发明的,核动力,计算机,火箭等等,最近15年倒真是没有什么重大发明。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4 11:52:31 +0800 CST  
@动力阿剑 157楼 2014-02-14 11:31:47
美国三大(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弄出来了,采用的就是混合动力,但成本太高而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丰田,这个精益生产、成本控制超强的企业,实现了混合动力产业化。
但没有补贴,混合动力是没有商业竞争力的。因计算成本快带下降,控制成本不是什么问题,但电池性能和成本都是刚性的。现阶段迫切需要电池技术的突破,但难度非度大。(可能的储电介质,氢和锂是最轻的元素;但氢单质是易燃易爆......
-----------------------------
靠化学键存储能量有一个极限,印象中氢氧键结合的能量最多,换算出化学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一个上限。
哪为精懂化学的说一下?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4 11:57:12 +0800 CST  
回复第198楼(作者:@滨海一条鱼 于 2014-02-14 19:01)
@资水东流
美国核聚变技术取得突破 创造出“微型太阳”
http://news.163.……
==========
我才写了帖子揭穿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4 19:33:56 +0800 CST  
回复第202楼(作者:@滨海一条鱼 于 2014-02-14 21:44)
@资水东流 199楼 2014-02-14 19:33:56
回复第198楼(作者: ……
==========
同一回事,真正输入能量1.9MJ,宣称输出17KJ,实际输出0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4 22:34:48 +0800 CST  
回复第203楼(作者:@异域圆月夜 于 2014-02-14 22:33)
回复第189楼(作者:@宿舍303 于 2014-02-14 14:48)
光伏的成本还没有……
==========
光伏目前成本看不到大幅下降的可能性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5 11:46:27 +0800 CST  
8 生物技术的困境

首先要表明,本人的教育背景都是数理方面的, 做项目的时候,间接了解过某些生物方面的知识,主要是神经信号,CT图片等等,但没有系统学过生物知识。
但本人认为,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从从事科学研究中学到的方法和评价原则是通用的,某些时候,从外行的角度来看问题,反而能避免内行的利益角度和自我炫耀。
生物技术给我的总体印象就是一个词:
矛盾!
学科预期和现实的矛盾!
从业者自我认识和社会承认之间的矛盾!
宣传和就业的矛盾!

之所以专门把生物技术单列出来,是因为生物技术最全面的反应了技术领域的困境。 在90年代末期的时候,学校里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老师,在课堂上一时兴起,给学生讲述了一些相关信息。在阿波罗登月后,美国把生物工程作为下一个技术突破点,在上面投入了巨额经费,美国 NIH 的经费让NASA唯有羡慕嫉妒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时候,生物工程概念炙手可热,天天在吹嘘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
80年代初期的时候,没有太多人关注IT技术,但IT技术在后面30年异军突起,成为技术领域的大热门。而备受大众期待的生物技术,成果相对乏善可陈。

一方面,生物工程离大规模产业化(注意,有少许产业化成果)还有不少距离,另一方面,生物学上积累的专业人才堆积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博士已经不是最高学位,博士后成了事实的最高学位,单美国就养着十几万生物学博士后。

人多了,就会出一些奇怪的事。 前面说过科技利益集团是怎样维护自己利益,而生物方面的科技利益集团更是其中翘楚,因为绝大部分生物方面的科研资金来自于政府,政府只要稍微减少资金,生物科研就很难搞下去。
比如,最近的一个例子,美国政府这几年削减预算,NIH(美国卫生研究院)过去的预算大概是NASA的两倍,现在也要被砍了。结果大批生物科学家上街游行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411/c1007-21097988.html

其它大部分理工科领域也接受政府资金来搞研发,但好歹还有市场提供资助,从业人员可以到社会上去找工作,而生物技术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程度远超其它专业。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6 15:11:31 +0800 CST  
当年读博士的时候,和隔壁一位博导及其博士生来往比较密切,该博导还另有行政兼职,有一次在其桌上看到了一份招聘海外教师的统计资料,当时就发现生物方面来应聘的特别多,尤其是文章的档次很吓人。

而该博导告诉我,学校内部有有一个默契,生物医学类的影响因子和其它学科,尤其是工程类的要分开算,要知道,IT类的IEEE trans.on Info 也就比2多一点,有200多份生物医学期刊影响因子超过5,如果一位博士能在IEEE trans.on Info 上发1-2篇论文,应聘基本无问题,如果是生物类的,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只算初具资格。

2007年SCI的IF大于20的期刊
CA-CANCER J CLIN(临床肿瘤杂志)
69.026 (1)
NEW ENGL J MED(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52.589 (2)
ANNU REV IMMUNOL(免疫学年度评论)
47.981 (3)
REV MOD PHYS(近代物理评论)
38.403 (4)
ANNU REV BIOCHEM(生物化学年度评论)
31.19 (5)
CELL(细胞)
29.887(6)
PHYSIOL REV(生理学评论)
29.6 (7)
NAT REV CANCER(自然·评论:癌症)
29.19 (8)
NATURE(自然)
28.751 (9)
LANCET(柳叶刀)
28.638 (10)
从这个表单看出,生物医学类的期刊很牛逼哄哄,秒杀其它学科。
原因很简单,无法产业化,只有多发论文,相互引用多了,影响因子自然高了。
楼主 资水东流  发布于 2014-02-16 15:31:33 +0800 CST  

楼主:资水东流

字数:89140

发表时间:2014-02-09 05: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10-27 16:43:56 +0800 CST

评论数:22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