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真正的国学问题都难不住本人的狂人贴

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其中悲可以方便的理解为悲悯和普度众生的意思吗?方便为究竟又是什么意思?
————————————————————

惭愧,刚刚上网查了一下此语出处。

这话,讲得太伟大了。根据这句话,可以证明密宗绝不是当今一些人攻击的邪道魔道。不但不是,而且是无上正法啊,能够直达成佛啊。

这三句话,涵盖一切。根本无法用语言讲明白的。

这里,笔者用大乘菩萨次第阶位来回答你。
首先,菩提为因。因即是果,本无先后。菩提即佛,平等无二。此为禅宗大彻大悟境界,也是地上菩萨境界。

接着,悲为根本。悲者,悲众生。众生为佛菩萨之根本,无众生,即无佛可成。地藏言,地狱不空不得成佛。实则地狱空了,也不得成佛。众生皆得成佛,我方成佛,此为真正佛境界。然而,众生皆成佛,无众生也就无佛。所以,用一个悲字,就代表了佛境界。

最后,究竟处,为方便。该吃午饭了,就不讲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6 12:31:58 +0800 CST  
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

世间一切都有因果。

比如,笔者发帖子是因,被一些人骂又被一些人认同,便是果。

学佛也一样,也有因果。
学佛的目标,是成佛。成佛是果,那么成佛的因,是什么?
有因才有果。开花才能结果。如果真心想成佛,那必须搞明白什么是成佛的因。

因,就是菩提。

我们常讲菩萨。菩萨是简称,全称为菩提萨捶。和我们把中央办公厅,简称为中办,是一样的道理。
其中,菩提是觉悟,萨捶是有情。觉悟为智,有情为悲,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境界了。

所谓花开见佛,见的正是菩提本心。此时见而未得,正如花开还未结果。
因此,要以众生为根本大树,以智慧光照耀,以大悲水浇灌,长养正果。

正果成熟,已是成佛,然而还不是究竟。
此处的“究竟方便”,并不是《心经》中讲的“究竟涅槃”。很多人,甚至是讲法的法师,都把两者当做一回事,认为究竟涅槃,就是成佛,是最高境界。
这种解释,不正确的。究竟涅槃之上,还有一个境界,究竟方便。

所谓究竟方便,你的问题,重点在此处。此为秘密。密宗之所以称之为密宗,之前的菩提种、悲根本,同显宗一模一样,唯独在究竟方便上,有所区别。
归根结底,密宗所有法,都是究竟方便法。究竟方便法,即是真正佛法。

很多佛法,名字叫做佛法,但境界并不是真正佛法。
真正佛法,即是真正佛的法。唯有佛境界大菩萨境界,才真实了知其秘密。
因此,称作秘法。

秘法,不是密宗独有。密宗,只不过是打响了秘密法这一招牌。很多宗派,虽然秘而不宣,但是也有秘法传承的。比如,禅宗,从不讲秘法,也真的没有秘法,但是禅宗大彻悟人,每一个都有密行。
你不知道,才是真的秘密。你都知道他是密宗密法了,还何谈秘密?

你看禅宗,吃饭穿衣是道,砍柴睡觉是神通。这就是究竟方便啊。

《法华经》讲,唯佛能开佛知见,唯佛能知佛境界,唯佛能于佛法自在。所谓方便,也是唯佛能行方便。不是佛菩萨,没有资格大开方便的。这个方便二字,只能如此勉强解释一番,实在是无法可传的,没有办法解释的。

不是佛菩萨境界,万万不可搞方便。
《楞严经》中,四种决定清净,最后一种,即是大妄语。所谓大妄语,即是非佛菩萨境界,而行佛菩萨方便。并不仅仅是说了几句大话那么简单。密宗有一天若是毁了,必是会在大妄语三字上。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6 17:36:57 +0800 CST  
@史为前鉴 2017-09-25 14:42:09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道德经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应该怎样理解?
-----------------------------
差点遗漏了这问题。此处补上

一般解释,反为正反。阴阳为正反,奇正为正反。这样来理解。

此反,应该为返回。

有些人,爱用自然科学研究道德经。却不知,此处的反,最应该用自然科学来解读。
自然界,都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去而又回,往而复返,即是道之动。

同道相违背的,我们一般理解的动,都是自此而前去。比如动身前去某地,比如汽车发动,一动就会离开本来。此动,非道之动。道之动,是回归回来。

弱者道之用。很多人都理解为后发制人,示敌以弱,类似这样。还有柔弱胜刚强。有个功用,有个使用,有个利用,有个用途。
怎么讲呢,都是似是而非。

老子还有一句,当其无,有器之用。弱,就是无的另一种形容词。无,是空无,绝对化了,断灭了。弱,是有而近乎无。
一个人,说他没力气也不对,说他很有力气也不对,那就是弱了,绵绵若存,似有若无。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6 18:56:41 +0800 CST  
@佛境人生 2017-09-27 09:28:45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请善知识开示。
-----------------------------
这是孔子的境界。自己总结自己。

很多人看不懂孔子的书,也听不懂孔子的话语。讲三十而立,是成家立业,或是坚定一生追求,立定脚跟。

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几千年来几乎无人讲对。

立,就是本来。禅宗在人开悟后,都会告诫说,要绵密守持保任。这句话,就是立的本意。
立,本义为站立。
比如,我们平常会走路,圣人也会走路。都是一个人,都一样走路的。
圣人的走路,就是走路,用禅宗话讲,一直去。
我们的走路,心思不定,眼睛乱瞅,或是好风景,或是美女帅哥,或是崎岖不平七弯八拐,或是说笑玩闹走走停停,或是迷路绕圈进进退退,总之事情太多。

稀里糊涂的人,也就稀里糊涂随大流走了。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走,为什么前进为什么后退,人潮人海把他席卷了,无可奈何随波逐流而走。

这时候,其中有一个人,忽然想明白开窍了,说,先别急着走,我们看看路径对不对再走不迟。因此,他停下来,不再跟着瞎转悠了。

一停下来,马上发现了问题,马上看到了大家的痴迷,马上看到的大道,马上知道该如何做才对。

但是,你都不知道那个人潮人海人流,有多磨恐怖。你一个人站住,但是别人还来拥挤着你,推推搡搡着你,裹挟着你,把你挤得脚步落地悬在空中飘走了。可见做到一个立字,是有多难啊。

有句成语讲,中流砥柱。这就是孔子所讲立的境界了。
以佛家讲,立,就是金刚心啊,不可磨灭,不可动摇。
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啊。所以之前笔者问你,菩提心还如何不退转。菩提心绝对不存在退转一说的。

一个立字,就是如此了不起的境界。


至于以后,四十五十,就不讲了。对于我们来讲,更加遥远了,讲出也是毫无意义的。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7 11:31:00 +0800 CST  
下面,大家多问些文化方面的国学问题吧。

最近,来了几位真修行的朋友。问的问题,比较深。不得不回答,有些话可能过于专业了。
话题有点沉重,因此,来写文化文学方面的,大家都轻松一下。

话说硬菜太多也不好,很多人消化不了啊。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7 12:23:33 +0800 CST  
@孤独常伴于心i 2017-09-27 14:48:55
楼主 请教一下 以前我意识很混沌 但啥事都似懂非懂 不管今天发生啥生气的事一觉过后都散了注意力也集中 如今意识清晰了 但别人的眼光 心眼 都挥之不去 并且意识外放 感觉好累 就制不住外放
-----------------------------
不知你今年多大了。怎么听起来,嗯,是长大了的原因?呵呵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7 15:18:38 +0800 CST  
关于山海经上记载的黄帝大战蚩尤,有人解读为羌人入侵蜀人,可信吗
————————————————————————————————————

为什么让朋友们问一些文化方面的?因为一提到正法,人们必然会跑远远地。古人讲,堂前草深三尺。无人问津啊。

稀奇古怪,于身心毫无用处的知识话题,人们反而更关心些。
比如,你的问题。黄帝大战蚩尤。

此问题是个伪命题。原因有三:
1、到现今,也无人能够确凿定位,黄帝的时代是哪个时候。有人提出是公元前2500多年,但是不能服众,没有比较可靠的证据。那么,怎么知道他所讲的羌人就是黄帝时候的人?
2、羌人也罢,蜀人也罢,都没有历史的。他们的历史,全部都在汉人的典籍中。这些典籍,同记载黄帝事迹的典籍,既不是同一个人所写,也不是同一个时代所写。怎么知道所写的就是一个东西呢?
3、山海经的问题更加严重。更加说不清楚。根本无从考证,古人早就放弃了考证山海经,认为是荒谬的幻想的神话传说一般的东西。这样一个神话传说,竟然有人严密考证,得出结论,你不觉得荒谬吗?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7 15:26:36 +0800 CST  
说跑题也不对,我也觉得自己在修行,跟他们不同,他们问的也算国学问题吧,嘿嘿。道德仁义礼智信,我理解的你看有误没:后面五个做到一定程度可以说德行、品德也就有了,第一个道是要后面的做到后再念头通达,不受世俗约束,身心自由。像格物,诚意,真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道德和仁义,是对应的,是一回事。不能讲,道德高于仁义。

仁义礼智信五个并列,是后世错误的见解。

老子的学问,道德二字概括。
孔子的学问,仁义二字概括。

另,念头通达,不受世俗约束,身心自由,这句话也是错。
应该是,不受自己的世俗思想所约束。
世俗本身,并不能约束任何一个人。约束你的,是你的世俗思想。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7 15:32:47 +0800 CST  
关于山海经
————————

古人写书,起书名,都极其关键。
一个标题,就是全书核心。

比如,金刚经。核心就是金刚。
道德经,关键就在道德。

山海经的关键,就在山海二字。

山,不是山峰。
海,也不是海洋。

比如,大地是平的。平的里面,土石特别集聚的地方,就是山。
一座大山,可以左右方圆生态。
一座大山,可以长养各种生命。

山对于古人的认知,和我们后世人截然不同。是超乎你想像的深邃的。

再者,比如佛教讲的须弥山。笨蛋们,就会理解为喜马拉雅山。
懂风水的就会知道,有一部《撼龙经》,开篇第一句,即是须弥二字。讲群山之祖,即是须弥山。
很多后世人,比例解须弥二字的妙义。硬是把须弥二字,改为了昆仑。说现实世界中,西藏的昆仑山,方才是全天下龙脉的共同祖宗。
这不是扯淡吗?
我们你,非洲美洲澳大利亚的山,也是以昆仑山为祖宗吗?显然不是的。

举风水的这个例子,是告诉你,很多古人讲的话,都非常妙的。不能傻傻笨笨的去理解。把古人讲的东西,当做自己日常见到的东西。

山海经的山和海。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有他的其妙处的。

至于其妙处如何,就不讲了。若是本帖子有一天,非常荣幸得阅读量过百万,有心人可提醒笔者讲解一番。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7 18:55:16 +0800 CST  
关于回答问题的说明
——————————————————

发现一个尴尬现象,大家看帖还没我发帖快啊。
因此,以后特定两个答复问题的办法。

1.积累够10个问题,集中回答。
2.一周内积累不够10个,则周末集中回答。
其他时间,只作为交流时间,不再答复问题。

关心的朋友,可每天刷刷贴,让本贴不要沉了。
能让更多朋友看到,有机会解答他们的问题,是一件幸福的事啊。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7 21:20:14 +0800 CST  
@不许放手 2017-09-28 09:43:18
从来没如此认真的看过一个帖子,因为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地看过很多遍,还要特意在安静的环境里看,但悲催的不得不自己承认,除了几个极少的问题回复真正看懂了,其他的都觉得好深奥,哭~.~默默地走了,此地只适合能看懂的人流连。
-----------------------------
记得曾经,笔者也把四大名著、武侠等小说看了十几遍的。也把南怀瑾的书,看了不知多少遍的。也把很多诗词背了很多遍的。那时候,我也是都不懂啊,看不懂他们在讲什么。

不过,现在回忆起来。那些不懂,都是现在懂的原料。懂,你要懂什么?那个对象,正是不懂。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8 17:47:19 +0800 CST  
@真理之仆 2017-09-28 16:44:03
问题两个:
1,不知道儒家对于礼法制度造成的历朝历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亡国)有何解决之道?
1,不知道儒家对于提倡的阶级压迫体系(周礼)而导致的政治僵化,腐败,家族和小团体的分裂导致的全国一盘散沙问题,有何解决之道?
-----------------------------

首先,关于礼法制度造成的历朝历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亡国),这话是同孔子完全相反的见解。

孔子当时,忧心于礼崩乐坏,未来周朝将会导致国家危机、亡国之祸。到你这里,颠倒了,礼法制度反而造成国家灭亡了。
你好好想想,到底哪里不一样。你的这问题,是否是个正确的问题?

其次,你理解周礼为阶级压迫体系。若你坚持此见解的话,笔者就无从回答你问题了。比如,西方倡导平等自由,难道就没有政治僵化,腐败,家族和小团体的分裂、全国一盘散沙这些问题了?

基于以上两点,所以笔者认定你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都是否定周代礼仪制度为前提。是礼仪制度导致了所有问题的出现。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继续坚持的你的观点。但是,还是建议围绕“礼崩乐坏”四个字,想一想。不要仅仅研究周代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也去研究各个朝代中后期的礼崩乐坏。

人们研究历史,都把春秋和战国并列,认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种分类法,非常的错误。

实际上,战国时期,周代作为一个朝代,已经亡国了。

战国之于东周,正如三国之于东汉。显然,并没有哪个人,脑子坏了,把三国也当做东汉去研究的。

所以,东周的真正衰败灭亡的过程,都发生在春秋。研究懂了春秋,自然知道任何一个朝代衰败灭亡的程序步骤。

都大同小异的。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30 10:06:40 +0800 CST  
@过时老王 2017-09-28 19:26:46
老师:我就提一个了,是心中有惑。看了您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断句,我似有理解,但不敢肯定,于是求助度娘。我现在的理解是,“不"作“鸟飞上翔不下来也”解,而“以"作动词解,其义与“不”相反。若确为此解,则与未知学院的南山空同版主所论极为相近。但,南山空同版主言必无师自通,似上神转世,又批孔子为盗(周)贱并妄改之,故想信又不敢信。望老师解惑。
-----------------------------

可把他关于这一句解释的原文发过来,我们再研究。

另,你所理解二字的意思,并不正确。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30 10:10:07 +0800 CST  
@史为前鉴 2017-09-29 07:46:29
请教先生,中士闻道,为什么会若存若亡,士是指什么样的人?上善若水怎么解?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老子原文如上。

一直以来,大家都把上中下,作为老子区分人群的分类法,说,人有三种,最上等人,不怀疑,不退心,一门精进,勤而行之;中等人,一会儿记得修道,一会儿忘了修道,进进退退,在那里转圈圈;下等人,不但不修道,而且还耻笑修道之人。

这种解释,可以说,把老子太过于庸俗化了,太过于世俗见解了。只问一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一个圣贤的心态吗?禅宗讲,人人皆具佛性,众生平等。怎么可能悟道的人,和我们世俗人一样,也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要理解上中下,在老子原文中就有答案。上中下为三,后面明道夷也是三,上广建还是三。都是互相对应呼应的。

要解释的话,全部一起一体做解读,方才能讲明白上中下。不过呢,懒啊,就不说了。你先自己参悟一番,讲讲心得,然后我们再谈此话题,可好?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30 10:18:47 +0800 CST  
@皮扎诺 2017-10-01 00:21:01
李渔《闲情偶寄》<慎用上声>段这样说道:
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用之词曲,较他音独低,用之宾白,又较他音独高……
李渔认为上声字唱曲时偏低,吟词时又偏高,这又偏高又偏低的,请问楼主能帮解释下那是为什么吗?
-----------------------------
首先,这个问题,必须抛开普通话的影响。其次,还要抛开拼音一二三四声的影响。

抛开这些,还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言古语为标准。方才能谈论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无法谈论或解答。因为李渔所讲的,是实际经验体会。只有你懂音律,同时也实际唱诵,才会在实际中感受到他讲的感受。才明白他讲的是什么。

总之,这个问题,当面聊天的话,可能随便聊一句诗词,就明白了。换成文字解释,讲半天,也许也不明白的。

而且,同样是宋人,李清照和苏东坡,所使用的韵律,都有不同的。认真研究起来,根本没法讲的。

大致而言,古人诗词,有一种韵脚,是根据音乐走的。还有一种韵脚,是根据诵读走的。
根据音乐走的,就是正宗的歌词。根据诵读走的,是朗朗上口的地方方言或当时的官话。
比如,柳永李清照,即是非常懂行的歌词创作者。
比如,苏东坡辛弃疾等,即是非常口语化朗诵派。

所以,是不是平时朗诵诗词时,发现苏东坡的可以一句话一句话脱口而出,更加朗朗上口些?而李清照柳永的,总是需要你一个字一个字,去咬文爵字般念诵。

关键就在于创作时,一个想的是如何念起来好听,一个想的是如何唱起来好听。

念和唱,显然区别很大。不信,找一首流行歌词,分别唱一遍念一遍。

这种区别,能够发现找到。相信,对于你的问题,你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就可以明白李渔讲的是什么感觉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10-01 13:38:27 +0800 CST  
@史为前鉴 2017-09-29 07:46:29
请教先生,中士闻道,为什么会若存若亡,士是指什么样的人?上善若水怎么解?
-----------------------------
@易生儒道 2017-09-30 10:18:47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老子原文如上。
一直以来,大家都把上中下,作为老子区分人群的分类法,说,人有三种,最上等人,不怀疑,不退心,一门精进,勤而行之;中等人,一会儿记......
-----------------------------
@史为前鉴 2017-09-30 14:13:46
我就说说我的看法,上中下是整体中的部分,从整体看没有等级,之所以说有等级,是因为站在各自的立场去看别人,是己而非人.从上士,中士,下士,这种说法来看都是士,士就是整体,上中下是其中三个部分.一部分领悟到在做的,一部分正在悟还没坚定去做的,还有一部分根本就不信也不打算做的.再者,还可以看出一点的是,道只可由士来闻.士起码也是有条件读书的人.
-----------------------------
提示一下。所谓下士,并不是下等哦,并不是老子否定它哦。

应该如此去看,老子的原话翻译一番,为:

世间所认为最上等最好学最有智慧的上士,勤而行之,你看他真的非常勤奋好学的,上大学,清华北大,士大夫贵族教育,最好的老师,佛学院毕业,佛活亲传弟子,每天修行十几个小时,一天年多少遍金刚经,种种了不起的行为。

世间所认为中等好学中等智慧的中士,看着是在学,又看起来没有怎么学,看起来没学,但又天天在学,像个修行人却又当官,当了和尚却又天天到处跑闹革命,是个觉悟的人却又天天写书卖钱努力出名,不好分辨这个人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世间所认为最下等最没有文化的,甚至是大字不识的,大笑之。一笑即已悟道,何来的学不学?何来的多余话?

上士,是小乘。中士,是大乘。下士,反而是无上等的金刚乘。

关于下士,建议多看看禅宗公案,有很多民间人士,杀猪的,卖茶的,老太婆,妓女,各种人物,大彻大悟,一笑了之。这些人,正是人们最看不起的贱人贱民,社会的下等人。

几千年来,人们对老子这句话,都解释错误的。一叹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10-01 13:54:40 +0800 CST  
突然觉得,回答问题,好傻。

傻处在于,对牛弹琴。牛倒是不傻,弹琴的你傻。

以后也许不再会如之前一般,把秘密直截了当全盘推出了。
笔者也学着,说一说你们爱听的废话吧。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10-01 14:16:15 +0800 CST  
@欢欢又 2017-09-30 10:10:08
如果不是假(估且或代)立.则为什么再历经十年才不惑.再再十年才真知?
-----------------------------
你是真容易被骗。不惑就是不困惑?知天命就是真知?
别人告诉你,你就信了,就听了,就以此为真知,拿来同我辩论?
你倒是问问你自己的真知,是真知?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10-01 14:31:01 +0800 CST  
这两天,帖子里乱相横生啊。闯进来一头牛,汪汪汪汪叫。话说,不是一个在别人帖子里发自己广告的楼主,就不是一头好牛啊。

人不能明道,原因没有其他,只是坏在一个自私上。
自私,不仅是金钱名利上自私,学问上的自以为是也是自私。

禅宗首重去我执。我,正是自私。无私则无我。无我则明道。就是如此简单。

可是,有几个人,知道审视反思你的自私心?
不但不反思,反而狠不得全天下人都欣赏你崇拜你的学问,并为之无所不用其极。
此心自私如此,何谈学问二字啊?

劝一些好学的朋友,先认识自己,做好一个人,再来读书搞学问吧。无德行必无智慧,此是千古不易之定律。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10-03 22:51:59 +0800 CST  
@孤独常伴于心i 2017-09-27 21:49:37
楼主可以说说中医吗?
-----------------------------
抱歉,遗漏了此问题。

此问题不是个问题啊。请具体点好吗?
中医很了不起,所涉及内容非常宽泛的,也很高深科学的。若有具体一点的,互相讨论学习,也是我的愿望。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10-05 11:25:53 +0800 CST  

楼主:易生儒道

字数:194318

发表时间:2017-08-29 03:43: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4 09:48:07 +0800 CST

评论数:43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