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真正的国学问题都难不住本人的狂人贴

@地水火风空梵 2019-11-21 13:18:10
圣贤为什么而要求一个道呢?
-----------------------------
刚发现有人问了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好大的,但其实是个假命题。

圣贤为何求道?
圣贤不求道啊,应该是我们向圣贤求道才对啊。
如果没有得道,怎么配称圣贤二字呢?

圣贤到了现代,人们的认识已经贬低为了求道之人了。
很多书里都讲,中华圣贤都是追求真理的古人。
大家都在在潜移默化中,否定圣贤本人的真实境界。

为何呢?因为不敢相信。
总觉得现代人知识如此丰富,科技如此发达,又融汇了东西方多种文明,岂是几个古人可比的。
自然而然,会认为圣贤也不过是人,也有所不足缺漏。

对于圣贤来讲,得道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只要得道,即是贤者。
得而能行,行之无疆,行之于无量,即是圣人。
怎么可以简简单单,轻轻松松一个圣贤为何求道来认识圣贤呢?

圣贤对应到佛教:
在小乘讲,贤人即是得道而能解脱自在,圣人即是佛。
在大乘讲,圣人即是菩萨,圣王即是佛。
因此,孔子终生讲入世的君臣国民礼乐,而为大成至圣,他一生学问,是非常高境界的。
圣人一路上,他的儒家学问,是能够直接通达至大成至高境的。

孔子以下,传有几代圣人,可以确知的,曾子向下三代写出大学中庸几人,以及编辑论语之人,都是圣人。
孟子以下,圣人传承走向断绝,进入只知道世间领域学问的传统儒家范畴了。

圣贤当然也是凡夫而来。
圣贤身为凡夫时,为何求道呢?
这是个问题,不好回答。

如果老老实实回答,那自然是先天便有这个天赋取向啊。
生来就喜爱这方面的学问,愿意苦苦求索。

如果从根子上讲,是因为祖先累代有德,因为天星天时所降,
天地正气灵秀之气所钟,方才生出此人,生来爱道。

世人有好色者,就有好道者,你怎么不问别人为何好色呢?
不一定一个人干了正确而又伟大之事,就认为此人必然辛苦莫名。
人世间,成为什么人,真的只是天生如此啊。

那么,没有天生如此之人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圣贤教化了。
慢慢熏染,逐步靠近,总有一天也会成为一个天生之人的。

因此,不要过于崇拜羡慕圣贤多么了不起,能够如此高境界功果。
其实,我们普通人更了不起的。
明明不是这块材料,还能够学习修行,改造自我,转变命运,这些人才是最了不起的人。
有了此种了不起之因,自然就会有后来圣贤之果。

所以,为何凡夫也会求道,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假命题。
自凡夫求道之心一起,他已经不是一个凡夫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5-22 16:17:19 +0800 CST  
@denislu361218 2020-06-05 18:24:33
请问先生,西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咱们国学中的形而上学区别何在?谢谢
-----------------------------
首先,你要了解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古人定义讲出了形而上学四个字。
这个古人,是孔子。

后来,到了近代,西学渐进,在翻译的时候,借用了形而上学四字,来翻译西方的高于物质层面的东西。

两者是不是一回事,还不好说的。
所以,你再问东西方形而上学的区别。
我只能告诉你,根本不是一回事。
只是个语言学上的美好的偶遇而已。

很多学问或问题,引得人们思考研究,但其实大多荒谬。
所思所研者,根子上并不是个真实的研究对象啊。
这样做学问,聪明过万人,也只是南辕北辙。

所以,想研究西方的形而上学,尽管去研究。
想研究东方的形而上学,也尽管去研究。
但绝对不要把两个东西放一起研究。

风马牛不相及,马云和牛云也不是一回事。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6-08 16:55:21 +0800 CST  
@denislu361218 2020-06-05 18:24:19
请问先生,西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咱们国学中的形而上学区别何在?谢谢
-----------------------------
形而上学的出处,是孔子研易所写的心得,原话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是大道真理,器是物质器物。
几千年都是如此理解。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形而上的学问,也就是关于道的学问。

因此,就引入西方如何研究真理,东方如何研究真理,真理高于物质世界而存在,世界因为真理而存在运行,后来又进化为存在即合理,世界就是真理,真理就是世界,不外是这些方向吧。

这里面,很多人基本的文字都没有搞明白。
首先,形为何物。
形是形状吗?有个形状就是器,没有形状就是道,没有就是上,有就是下。
很多人如此理解。

古人理解天地宇宙,分为两类。
一种是天,一种是地。
凡是地上的东西,都是三维立体的,因此在地成形。
凡是天上的东西,都是四维时空的,因此在天成象。
地上只有长宽高死板的属性,天时却会带来时空变化,出现无穷无量的可能。

人类认识的最根本,就是认识万物之形,也就是拥有三维的观察能力。
视觉也罢,听力也罢,触觉也罢,嗅觉也罢,味觉也罢,都是如此,大小远近浓淡等三维感官决定人的一切认知。

一旦有个认知,知道对面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形。
有了一个客观三维的认知。
这个认知,即是佛家讲的现量境,现成如此,人人如此,只要本心初心去看世间万物,万物就会呈现本来面貌,是如何就是如何,没有扭曲染污,就是形。
所以,本心之人,是绝对可观的,绝对没有个人色彩的。

形之后,分为两途。
一者为上。
一者为下。
上为初生之心。
下为终了之心。
所谓君子和小人,即从这里开始分路而行了。
上者,即是君子。
下者,即是小人。
君子为乾,小人为坤。
君子大公,小人自私,是君子亦小人,小人亦君子。
不知此真密之门,怎能理解何为上下?

再回过头来看所谓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真是痴人说梦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6-08 17:39:25 +0800 CST  
@北朝修士 2020-06-13 16:09:40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这里的兴什么意思?
-----------------------------
这里好几层意思的。
这里只讲表层意思吧

传统解释,很成问题的。他们解释说:
孟子说:“等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的,是平凡的人。至于杰出人物,即使没有文王出现,也能奋发有为的。”
扯淡嘛,基本的常识都搞不明白。
所以你才对“兴”字如何解读产生疑惑。

这句话,有一个大背景,就是文王在中华文明中的定位问题。
这个背景不明白,能解释对才怪了。
文王是个什么地位呢?
释迦牟尼一样的啊,甚至就世间影响而言,是超越了释迦的。

所有人,都拿出孔子、释迦、老子三人并列,作为儒释道三教圣人。
其实,道和儒两大教,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文王。
文王下有两支:

一支为周公旦,此为儒家之元圣,辅佐君王,致君尧舜,实现国泰民安,教化君民百姓,所有这些儒家的追求,都是自周公而来。
周公,实际为孔子的真正法脉上的老师啊。

一支为姜太公,此为道家之一脉之祖。乱世道家出山,武略纵横,平定天下,阴阳神谋,奇门遁甲,诸多学问,都是自此而来。姜太公,一名姜尚,一名太公望。太公,即周文王的祖父,曾经预言未来会有圣贤前来辅佐他的孙子周文王,去王天下,复兴文明教化。尚者,尚父尚书,表示大成圆满之意。

老子的道家,很多人拿列子、庄子作为一脉,说道家历代隐秘民间,秘密流传有修仙的学问,这是后代内丹派道家的源头。
但其实上,老子作为图书馆长,正是周王朝的守道传道之人。
守的道,正是文王之道。传的道,也正是文王之道。

孔子是以臣道行王道,老子是以师道行王道,文王是以王道行王道,姜尚是以友道行王道。
姜尚为文王之友,到了周武王,自然是师长辈的称呼了。

反正溯源一切,皆因西周出生了一个周文王,集黄帝以来中华先民文化于大成,开创了王道乐土的周朝,培育教化了无数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的历代圣贤。
文王这样的历史定位,在孟子时候,孟子他们是非常清楚明白的。
就像佛教徒提起释迦,基督教提起耶稣,谁都知道的事情。

正因有了文王,这才有了后世儒道系统的诸多圣贤,这就是“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一句的本意。

“凡”不是平凡平庸的意思。
凡就是古人浇筑青铜器的模板,只要是一个模板,生产出来的器物,全都是一个标准。
因为有了文王,所以后人们全都得道。
这个道,如同禅宗讲的心心相印一般,前后历代圣贤都是完全一样的。
而最初的印,却是自周文王而来。
周文王,是这样一个定位。

孟子讲过,五百年而王者兴。
兴就是天亮,大光明出现。
历史是个循环,黑白交替,日夜轮转。
总有一个黑暗期,也总有一个光明期。

禅宗讲,明心见性,这个光明,即是兴。
兴,即是心光发明。
这个明,不是乱的,是前后印证的,是凡的一个模板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永远都是如此,所谓千圣一体一心,皆是如此。
无论你如何聪慧雄伟,只要是想得道,都不可能跳出文王之正道。

但到了战国时候,人人不行王道了,唯以霸道残杀,武力征伐,成败论人了。
这就是所谓的豪杰了。
豪杰是不会行文王之道的,他自己可以给自己创造出来他的道理来。
这样的人,当然是不需要文王也可以兴的。
古往今来,这样的豪杰,不要太多了。
这些人,哪一个会去听圣贤的道理呢?

第一层意思,至此讲完。
我这样的解释,估计两千年来独一份了,遇者珍惜了。
大道不轻传,这里其实已经把大道讲完了。
仔细仔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6-15 19:16:48 +0800 CST  
@zjjhpjhx2020 2020-06-18 16:42:29
请问楼主,孔子曰:耕者,馁在其中矣。究竟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馁,饥也。
饥,是谷物不成熟。大面积的不成熟,造成饥荒,就是饥。
个体的具体的谷物不成熟,就是馁。

耕是翻松土地。
耕种是两件事,耕是耕,种是种。
翻松土地,会发现土中还有因未成熟而不能发芽的种子。
最简单的意思,即是这个了。

这个问题,老的庄稼人,古代的农民,都懂得。
五谷不分,才会理解不了这句话。
可以自己去找找古代农民生活生产的记录,看看研究一下。
自然知道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6-22 17:34:20 +0800 CST  
@水煮权力0502 2020-06-27 17:27:02
我一直困惑的国学问题:
仁与义,在周以前的存在形式,或者更早,在黄帝时代的存在方式。仁文化与义文化在远古时代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
你这个问题,算是伪命题吧。
仁义作为一个概念出现,最早出自《礼记》。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礼记》是周公所制订,所谓圣人设教,喻教化之理于社会伦常制度之中。
这可以说是仁义出现的最早了。
孔子以周公为师,以礼乐为大道之载、立国之基。
这其中,世俗也是大道,大道也是世俗,二而一,一而二,是非常高妙的境界认识。
非其人,难以理解礼乐之大道。
以上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仁义者,随语境需要有多层意象,必须根据具体出处和语境文字进行。
自周代而上,当然有同仁义对应的概念,因周同黄帝、尧舜禹的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具体为什么,不好讲,因为周之前缺乏足够的典籍佐证。我们无法拿出来一个东西,讲他如何如何同仁义相关,却没有比较充分的证明。
这里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龙虎文化,这是有考古发现的,记得一个古墓葬中,墓主人左右各有贝壳排列构图的龙虎。一些专家认为这个龙虎是二十八宿的青龙白虎,归之于古代天文。其实这个龙虎,即是仁义之道。
龙虎一合,则为仁。
龙虎又一合,则为义。
不得妙诀,是不可能明白其中至理的。
可见这种传承,一直都有的,仁义不过是周代时圣贤们拿出来教化于人的名词而已。
名相不同,实质原一。

至于究竟黄帝时候,仁义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并不好明确。
据传,黄帝时有《归葬易》,也有《黄帝内经》,也有广成子问道相关记录,里面很多内容,应该有相对应的存在。
懒得翻书去了,以后也许有机会讲到,看机缘吧。

但是,什么仁文化、义文化这种提法,是非常有问题的。
这不是哪一个文化,而是中华文化的精真神髓。
你这个仁文化义文化的定义,完全是错误的。
估计是学术研究方面东西,你涉猎过多的缘故吧,所以带出来这种语言思维上的问题。

至于演化,没有演化,只有不同的名相而已。
大道之载,可以是万物。
万事万物,都可以拿来演示大道至理的。
贝壳可以,帛纸也可以。
图画可以,文字也可以。
龙虎可以,仁义也可以。
就看你自己明白不明白了。

第三层意思,真正孔子讲的仁义,不要说凡夫俗子,即便是道德高士,很多也不能够深入了解的。
很多人认识仁义,就拿着仁义道德四个字说事,引用老子的仁义出大道废来理解仁义。
道德经的文字,很成问题的,是多少代道家隐士秘密流传中,不断精炼编排修正的产物,反正绝对不可能是老子当时的原文。
即便是儒家,也对仁义二字的认识,出现极大偏差。

不要说汉以后的正统儒家,即便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也已经很有问题了。
正因战国时期的儒家人士已经偏差,所以出现了道德经中对仁义的否定,道德经中对仁义的否定,恰恰是战国时期道德经传承者对当时学问混乱的拨乱反正之语啊。
战国时期儒家的偏差,已经把仁义偏向了世俗化,具有了道德观念和文化观念,堕入了是非对错正义邪恶的滥觞,同大道南辕北辙得十分严重了。

真正孔子最求的仁义,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百年有一半个人明白,不使之断绝。五百年有一半个人达到,成为圣王一般的人物,就已经是万民洪福了。
岂是一点点文字学时之人,能够踏足的境界?
更何况开展所谓的研究,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并加以明捧实贬了。
仁义二字, 不要谈研究,谈研究都是亵渎。

以上三层意思答复。
更深入的,就不谈了,经过两年天涯时间,若条件不是特别成熟,已经不想过于深入讲解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6-28 17:13:14 +0800 CST  
有朋友拿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来和我讲仁。
说实话,我笑了。

这句话的解释,说克己复礼就是仁,典型就是死记硬背的秀才,自汉朝以来,顺着文字的语气,像大白话一般解读经典所导致。

为什么我一直以来,把宋明理学不当一回事,甚至是当做笑话来看,更何况学这些东西的近现代的一些专家爱好者了。
很简单的原因,朱熹这帮人,就是拿着这句话,拿着克己复礼四个字,自欺欺人几百年。自以为明白什么是仁,却彻头彻尾的错了。
我只根据这句话,就可以笑尽几百年间理学的所有人。

这句话,超级简单。原文出处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是三件事,第一是克己,第二是复礼,第三是为仁。
他讲的是如何达到仁的境界,而不是告诉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并不是仁。

这里面,克、复、为是三个动词,是三个递进的层次。
这个学问,是来自于周易的真传。
周易中具体如何,抱歉,我不会讲出来的。
这三个阶段,是总的大纲,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大道修行的学问,都离不开这三个阶段。
所谓理学的克己复礼那一套东西,走到尽头,也不过是克己的前半步而已,幼儿园水平吧,至多是个小学生。

颜渊问仁,这实际上表明,这个学生的水平境界已经极其高超了。一般孔门弟子,根本没有资格认识到仁的边边。
对于这样一个弟子,真正的摸到了至高境界的一个弟子,他死去后,孔子才极度伤心难过。因为只有这样的弟子,才有资格传大道啊。

很多人,对于论语这段文字中牵涉到的,谈论到的对象,究竟是个什么,都不明白。自己只能看到三米高的小山,十米大的池塘,听到别人在谈论山川,就也参与进去,讲东讲西,解释什么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存天理灭人欲,尽讲的是幼稚的外行话,却自己觉得自己见过山川,岂不是可笑至极?

真的,不要乱讲乱想,没有资格的。
不要说你有没有资格讲,有没有资格研究甚至评论评价,即便是你跪到我面前三天三夜,也不一定有资格了解什么是仁的。

后面,孔子围绕这三个阶段,进一步解释。当然,他解释的重点,是针对颜渊的高层次而讲,重心放在如何为仁上。之前克己复礼两个阶段,在这里是为仁服务的。
首先,如何达到仁。
孔子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是自然而然就到达的,没有什么秘诀途径。
前面两步做到了,自然就仁了。

这里,有一个类似于佛家渐顿之争的问题。
一日之间,就达到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繁复艰难的过程。
但实际上,克己复礼这两个阶段,也任然存在的。
渐也必须,顿也必然,都是一样一样的。
因此,孔子特别针对克己复礼为仁三个阶段,反过来讲,没有什么阶段,一日之间就达到了。

达到仁,天下归仁,并不是为仁。
真正的为仁,是由己而由人乎哉。
并不是传统断句,说为仁就是实行仁道,实行仁道全在自己,不在别人。
可笑的,仁道就是救助别人,爱心别人,你帮别人,全在自己,不管别人愿不愿意接受的。这种思维流派下,很多人搞慈善搞爱国爱民那些,最后全都是自己的痴心妄想,往往反而影响他人甚至害人了。

这里的正确断句,应该是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既要由己,还要由人。
至于什么是由人,什么是由己,又是一片大文章了。
解释起来,特别是对小白,很麻烦的。
越是学国学研究国学的人,越是小白,和这些小白讲,很累的,还挨骂受气,让人家阴阳怪气说,我划得来吗?

就将这些吧,算是大福利了。
大家自己随缘悟入吧,能拿走多少,看自己本事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6-29 10:13:17 +0800 CST  
@易生儒道 2020-06-29 10:13:17
有朋友拿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来和我讲仁。
说实话,我笑了。
这句话的解释,说克己复礼就是仁,典型就是死记硬背的秀才,自汉朝以来,顺着文字的语气,像大白话一般解读经典所导致。
为什么我一直以来,把宋明理学不当一回事,甚至是当做笑话来看,更何况学这些东西的近现代的一些专家爱好者了。
很简单的原因,朱熹这帮人,就是拿着这句话,拿着克己复礼四个字,自欺欺人几百年。自以为明白什......
-----------------------------
@zhongcsir 2020-06-29 16:17:40
先生好:针对先生悬出的狂人贴标签,不才斗胆前来挑个刺:
上面讲“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是三件事,第一是克己,第二是复礼,第三是为仁。”
原文后面颜渊进一步发问:“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依据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否说明“克己复礼”应该是不可分开一件事?
请先生不吝赐教!
-----------------------------
复礼而后非礼啊,这不是很清楚吗?
礼后才是仁,仁具体的纲目,就是非礼啊。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7-01 09:40:04 +0800 CST  
@冻云迷雾 2020-06-30 22:20:26
国学要真的过了关,山医命相卜就能一以贯之,至少对医理和易理便能彻底贯通,我现在就卡在这里,特此向楼主请教
感觉上伤寒和金匮面上只是写的症和与症相对的方,但并没有写这些症,也就是病人的病症表现一定有内部的根源,这些根源和药理的匹配机理,伤寒和金匮都没有明确。后世医家大都依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些心得,提出一些理论,其中偶有能成体系者,但都有不少问题,都不究竟。
望楼主对此能给些指点。
-----------------------------
你所问,真正是内行人问题。
中国古人,真正有学问,都是如此的,写出来利益大家的东西,公布出去。
但是里面的玄妙,是不会讲的。
周易也罢,诗经论语也罢,老子庄子等等,诸多佛经,很多都是如此。
原因不是古人小气,而是必得其人方得真传。
这些没有写出来的,是门子弟子才能够得到的。
所以有外门,有内门。

外门,就是拿着通行本的书,去学习研读。
几千年科举考试,考的诗词歌赋四书五经,都是外门学问。
同样的,中医也是如此,医术中都是外门学问。
外门学好了,可以治国,可以治病,可以修身养性,做个有益于社会国家民族的人。

而内门,才是真正掌握了核心的人。
这个核心,是超世间的,不是一般人需要明白,可以明白的。
因此,医书中不明确讲出来。
讲出来,反而不好,会引起不好的负面的东西。

古代巫医不分家,这就是你的问题所需要找到的破题之关键。
巫不是巫术,不是民间的画符念咒治病那些。
那些只是巫的学问,在民间几千年流传中,总结出的傻瓜式操作的皮毛。
真正的巫,就是儒释道出现之前的修行人。
只不过,那时候没有问题体系,所以无法流传下经典罢了。
只能够以口口相传形式,传下来一些痕迹,让我们后人能够了解一二。

有些专家,那非洲部落来对比研究我们上古的巫,认为和非洲部落的东西差不多。
这种专家,无脑且没有民族自尊、文化自信。
我们中华文明的巫,怎么会那样简单低级。
不要用巫这个字翻译非洲的欧洲的巫,就认定我们上古的巫也是那个样子。
就像用龙去定义欧洲的蜥蜴龙,去定义印度的海蛇龙,说我们中华的龙也是一样,这岂不可笑。

很多人,首先迷在了文字之中,出不来,研究什么都没有结果。
说这是修仙,这是治病,这是身体,这是脉络,这是精气,这是修心,各自有各自的领域。
其实古人根本不分家的,都是一回事。
因此,你让古人怎么写出来内部的根源?
难道让人家写,怎么修仙?
写出来让你看明白,结果人人都修仙了,谁还当医生?

中医就是修仙而来,没有其他第二个原因。
你想知道的内部根源,全部都在修仙的学问中。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这样的高人,但我对于其中具体玄妙也是不懂的。
修仙和成圣,还是有些差别的。
我这里圣人之学是没有问题的,修仙之学的素材还不多,不好具体下结论回答你的问题。
你可以这个方向去找找,所为中医从业者,应该总会能找到的。

有个传说,神农肚子是个水晶肚,可以看见肚子里草药如何变化发生作用。
传说不一定是传说的,有传说还是有其缘起的。
无风不起浪。

这个方向,抖音上都有不少人在谈论,感觉很多也是门外汉,在上面吹牛。
知道有这么个人,和认识这个人,和能够让这个人帮助你为你干事,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仅仅是知道有这个人罢了。
你可以去认识一下,最后让这个人帮你办事。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7-01 10:06:08 +0800 CST  
@不惊子 2020-07-01 11:11:38
楼主兄好。谢谢指教,拜读之后,对仁义我感觉有一点点模糊的认识……仁义礼知,人道具。施恩及物,裁断合宜,但这并非普通一般人所能达到,如若茫茫然谈仁谈义感觉毫无意义好像也没啥资格T-T,所以圣贤才要先从礼法来教化我们渐入吗?但是礼也并非易事吧,可否再详谈一下[节者礼也,权者知也]呢?节者,权者?这里的礼和克己之后的复礼,是同礼吗?谢谢楼主兄~~
-----------------------------

怎么给你讲呢?
举个例子,男人二字。
我之前讲仁义,是讲人类之男人。
你这里所举文字,是小说中陕西话讲一个村妇的男人。
一个是最高概念的男人,
一个是老公意思的男人,
放一起,用这个代替那个,自然解读有问题。

文字概念上的辨析不清楚,根本没法读儒家经典。
这个问题,我从这个帖子开始,反复讲反复强调,很多人还是在文字里上当。

你所举这段文字,是礼记中,专门讲丧葬之礼的时候,讲的东西。
必须紧密结合丧葬之事,丧葬之情理,去具体理解。

原话是:
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恩,是父母去世的恩。
理,是丧服制订的理。
节,是丧事规程的节。
权,是丧事操办的权。
先搞明白这究竟是那四样丧服上的东西,再说后面。

这里的恩,是父母生养之恩,没有父母,哪来的子女。父母即是天地,父母即是活佛。
这里的理,是文理,丧服必有文理,特别是天子诸侯所用的丧服。
这里的节,是孝子所谓的节具,所谓礼节,必有其节,使节也是如此,必有其节。节是必须有的礼器。
这里的权,是秤之杆、锤之柄、拄之杖,所谓权衡之具,即今人所用之孝杖,孝子伤痛过度,劳损身心,站立不稳,所以必有孝杖扶持身躯。

你们对这最基本的四个字,轻轻松松放过不研究。
却引申到十万八千里之外,用来印证自己的道理。
能知道什么是仁义礼知是什么,才怪了。

简单点一点吧,不讲里面深意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7-01 18:27:29 +0800 CST  
@地水火风空梵 2020-07-02 05:14:08
惠明为什么拿不动传给六祖的衣钵,老师可以简单说一说吗
-----------------------------
很简单啊,我们帖子里就有案例。
同样我所讲,有的人能够接受,有的甚至明白了我究竟讲了什么,评价很高,说明真的明白了。
明白的人,就好比能够拿动衣钵的六祖。

但有的人,不仅不明白,而且大加讽刺挖苦,人身攻击,污言碎语。这就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法益的表现了。
不明白的人,就好比惠明拿不动衣钵。

拿动拿不动,仅在见地而已。
拿不动的,不是物质的衣钵,而是所代表的正法。
若要拿衣钵,必须得了正法。
惠明来追衣钵,自然是自认自己得了正法。
但是六祖放下衣钵,让他拿走的时候,他自己却怀疑自己了。
衣钵拿走,正法未得,拿走有什么用?

所以,根本在于,惠明的见地,把正法粘连在了衣钵这个实有之物上了,所以不是无一物,不得清净心。
六祖放下衣钵,告诉他,衣钵代表的正法也无,正法也不要,才是正法。

惠明疑惑了,正法不要了,正法没有了,那是什么?
因此向六祖求法。
惠明其实就是一念执着产生了一丝之迷,破掉自然大悟。
惠明的境界其实也很高的,不要拿普通人思维对待他。

所以,再反过来看,为什么拿不动。
原因很简单,拿起来,就是与正法相反。
不拿,就没有正法。
这是个怎么做都错的难题,六祖给他一个话头,看他怎么办?
惠明拿不动,说明惠明很明白,不能拿,拿了就中六祖套了。

惠明破不了局,才知道六祖真的比自己高,因此虚心求法。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7-02 12:07:03 +0800 CST  
@alifaABC 2020-07-02 20:52:01
樓主,我替你把帖子改個名,大家就都清楚啦:但凡是真正的高手都打不過本人的吹牛貼。
你別說,真是賤起來也能自圓其說。!
-----------------------------
辩论不过,就换个小号骂人,天涯这种人太多太多。然后大号那边还继续道貌岸然的。线上喷粪,线下良民,这样的人格分裂之人,如何救治呢?释迦孔子活在当代,也只能被骂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7-02 21:51:20 +0800 CST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20-07-02 21:57:08 +0800 CST  

楼主:易生儒道

字数:194318

发表时间:2017-08-29 03:43: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4 09:48:07 +0800 CST

评论数:43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