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真正的国学问题都难不住本人的狂人贴

@鹿摇摇 2017-09-24 09:17:44
孟轲这个人是不是假大空
-----------------------------
非。此为圣贤。
古人多谈孔孟之道。把孟子同孔子并列,也不是没有原因根据的。
会读孟子,必然就会修道。
至于孟子境界具体有多高,笔者暂时还未定性。但是他的修身养性,必定不凡。

出世之外,还有入世。孟子的入世,在他的文章中占了绝大多数内容。这些文字,都是绝妙文字。真会写诗,真读懂诗的人,才有资格听笔者讲,究竟如何绝妙。否则,讲了也是难以体会。

学者经常把先秦诸子百家放在一起,归为一类进行研究。但是,读孟子,同读孔子的论语诗经等,绝对绝对大有不同的。
这两个时代,虽然仅仅相隔百年,但已经是出现文化的断代。
史书记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略一思维,便知道孔子学说的传承,在孟子的时候已经出现问题了。若不出现问题,何必“述仲尼之意”?
因此,把《孟子》一书,当做论述孔子学问精髓的论文,可能更合乎其本意。

《孟子》一书,非已入国学之门者,建议不要轻易去读。读也读不懂的。只有懂了孔子,才能读懂《孟子》。
这很荒谬吧?本来孟子写《孟子》一书,本意是阐述孔子之道。结果呢,现在反过来了,不懂孔子就不懂孟子。实在是太多人被《孟子》一书中的政治言论所迷惑了。

有一句俗话,明白人不可细提。对聪明人,不可把话讲实了。话讲得太实,就没有了味道。聪明人同聪明人交流,都是言外之意。笨蛋们,听不出言外之意,却把言语当真加以学习研究。却不知,言语的用途,只是用来传递言外之意的。
这样的笨蛋,几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太多了!
这类人,古人的言语,背下来很多。言语的言外之意,却一句也没听明白。如此的笨,却还沾沾自喜于对于各种古人言语的研究和学识,自我感觉非常之良好。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4 10:26:27 +0800 CST  
@天他个涯 2017-09-18 22:01:59
谢楼主不吝时间回答了我两个不入流的问题,隐约体会出了些正道之意!确实,本人偏好呢,有些玩味气息,本应该学有小成,自然明白其中奥妙,而不是追求。但是还是想要楼主指条明路,能够给点建议。读书不按理,学也走弯路,能否建议几部经典!
-----------------------------

一说建议几部经典,笔者脑海中一时浮现太多经典了。都不知该夸那一部为好了。呵呵

经典的重要性,大致有三。

一者,使人发起大信心。任何经典,都会用不少的篇幅,去强调此经典的无量功德。归根结底,是帮助你生起信心。这一丝信心,若是具备的话,经文中所讲的无量功德就全都是真的。这一丝信心若是不足的话,经文中所讲的无量功德都只是文字。
从这一点讲,你问我,让我建议,也是借助我给你增加信心啊。真的非常之荣幸。
但正是因为知道其中的厉害之处,因此笔者更加不敢轻易向你建议推荐了。
你明白了吗?

二者,使人获得清净心。人心本自清静,但七情六欲、思维分别、散乱昏迷使得人失去了清净心。因此,借助经文的力量,可以帮助人熄灭世俗心,寻回清净心。
很多专家或大儒,对佛道两家的经文,嗤之以鼻,认为经文的内容,同样一句话能重复讲几十遍,文字太过粗浅了,都是一些没文化的人写的,也只有那些为文化的人才会去读去念。
他们不明白,正是这些重复的语句,使得经文具有了念诵的价值,具有了静心的功用。

三者,使人见到菩提心。很多学佛的人,都把菩提心当作菩萨心肠,大慈大悲,仁爱助人。错了!菩提二字,应该是古人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真正得道了。真正的经典,必然都是以帮助人们得道为唯一目的。否则,古人有不贪图什么稿费或是作协身份、诺贝尔文学奖的名望,谁会吃饱了撑的写那些废话?
以此标准看,经典的文字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阐释大道,一部分是引导指导你如何得道。任何一部圆满的经典,必然都具备这两部分。

明白了以上三点。笔者个人介绍建议经典,就是多余的了。有心人自己就能够选出适合自己的极好的经典来的。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4 11:15:18 +0800 CST  
@qimingshen 2017-09-22 18:54:23
楼主你有些观点确实很独特,但是中国文化的难点就在此,对于古代经典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解释,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对的,自己的理解才是当时古人要传达的本意呢?你有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理解也许也是不正确的呢?你如果只是推出自己的见解,无法加以证实,我想别人也是不服气的。
我说此话,没有抵触你的意思。只是这个问题早已困扰我许久。所以在此一并提出。
-----------------------------
禅宗有句话,叫一悟千悟。我们世间学问,都是一个学科一个领域,一个课题一个项目,逐渐去学习研究。为什么禅宗就敢讲一悟千悟这种话?你想过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世上根本没有千种百种学问,只有一种学问。

你所讲的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解释。比如,解读论语。论语大多为孔子一人所讲。难道世上有这样的奇葩人物,在说一句话的时候,在这句话中能够藏有一百种意思吗?讲话,是为了表达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必须准确到位,才能够实现交流沟通。你一句话里,有一百种意思,别人还怎么和你交流?
因此,若是有一百种解读,必然一百种都是错误的,必然有且只有一种解读是孔子原意。

现在有一般人,标榜思想自由,认为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经典的权力。这种思维,现今大行其道,有太多人受其迷惑。每一个人,都想提出同别人不一样的见解来。
但是,你看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都知道追求一个大一统理论。我们的古人,更是早已找到天地间唯一的真理大道。
如果,你有一个道,他也有一个道,道随人而异。
如果,今天这个道,明天那个道,道随时变化。
这样的道,还是道吗?

既然古人得道,见一切处都是此道。那么,我们现代人得道,必然也是见一切处都是此道。难道古人的道,和你的道,能是两个吗?到此时,你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就是古人要传达的本意?

至于证实一说,道是什么?是个可以被证明的定律吗?
你都不知道为何物,就提出要人给你证明。这种逻辑,还是世俗思维罢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4 11:52:57 +0800 CST  
@zjw921128 2017-09-24 19:36:56
楼主,外行人学金刚经和道德经,哪个对人帮助大,哪个入门容易些?
-----------------------------
首先,必须告诉你,每一个没有得道悟道的人,都是外行人。所以,你不必着急着把自己定位。别人不见得比你更高明的。

其次,若是悟道了,金刚经和道德经,都对你帮助非常大,都入门很容易。若是不悟,两者都对你帮助有限,都入门很难。

最后,相比而言,金刚经的文字,更圆满些。不是道德经写的不好,而是现今流传的道德经的文字版本,存在一些缺憾。因此,建议先每天读一遍金刚经试试。

读后,有问题的话,欢迎随时来这里交流研讨。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4 20:56:40 +0800 CST  
@礼赞周易1 2017-09-24 18:59:34
欣赏楼主的狂傲。
提一个问题,分三个层面:
1、 请解释成语“否极泰来”;
2、 请说明“否极泰来”中的“否、泰”含义,与《周易》“否、泰”两卦的关系;
3、 请用《周易》“否、泰”两卦的卦爻辞解释“否、泰”两字含义。
希望听到楼主的真知灼见,
请别用史上那些胡说八道的“易学理论”糊弄人。
-----------------------------
这个问题,你并没有问出水平来。
你只知道问否极泰来,否先泰后。怎么不问,为什么易经卦序,先泰而后否?
应该研究这个。而不是问了三个问题,一个也没问到关键处。

再者,你这语气,改的更虚心些,再来提问吧。看似有个请字在,听起来却像,告诉前面挡路的人,请你让一让的口气。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4 21:01:37 +0800 CST  
@咸吃萝卜888 2017-09-24 13:38:33
想向楼主请教一下:始终.
看楼主愿不愿意了
-----------------------------
找艮卦研究去。有脑子,有悟性,半天就研究明白了。
若是明白了,你就知道自己,正好问反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4 21:03:26 +0800 CST  
@qimingshen 2017-09-24 13:24:06
有一句俗话,明白人不可细提。对聪明人,不可把话讲实了。话讲得太实,就没有了味道。聪明人同聪明人交流,都是言外之意
此话讲得有点牵强。你如果讲话总是要人去猜,难保别人不会误解你的意思。你又说任何一部经典都是为了帮人得道,如果话说得如此晦涩,又怎么能帮人得道呢?这不是又违反了作者的本意了吗?难道圣贤们在人性上也是像世俗之人一样遮遮掩掩吗?这样又如何配得上是圣贤呢?
-----------------------------
所以啊,孟子讲,天下俊才而教授之,为人生至乐。这种乐趣,就是两个聪明人,互相装糊涂,但却互相心知肚明。

不要说圣贤了。即便是本帖子中,笔者也先后讲到十多次大道的秘密了。可是,你听懂了吗?你发现了吗?

聋子讲,你们都不是好人,都不和我聊天。你遇到这个聋子,你如何回答?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4 21:09:40 +0800 CST  
聪明人则不同,他虽然也是聋的。但你只要比划一下,给个眼色,他就明白了。
一旦明白,他就不再耳聋了。就终于听到什么是声音了。

但是,笨的人还是多一些。怎么给他比划,给眼色,他也明白不了。你即便在他耳边大喊,也是无用。然后,他还在抱怨你,怎么遮遮掩掩不讲的明白些。

明明是你自己遮掩自己的耳朵,变成了聋子啊。你不聋的话,自己就听到声音了,何必问我,逼得我给你比划呢?

所谓传道,所谓教化,所谓普度众生,就是如此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4 21:16:16 +0800 CST  
@礼赞周易1 2017-09-24 18:59:34
欣赏楼主的狂傲。
提一个问题,分三个层面:
1、 请解释成语“否极泰来”;
2、 请说明“否极泰来”中的“否、泰”含义,与《周易》“否、泰”两卦的关系;
3、 请用《周易》“否、泰”两卦的卦爻辞解释“否、泰”两字含义。
希望听到楼主的真知灼见,
请别用史上那些胡说八道的“易学理论”糊弄人。
-----------------------------
这个问题,你并没有问出水平来。
你只知道问否极泰来,否先泰后。怎么不问,为什么易经卦序,先泰而后否?
应该研究这个。而不是问了三个问题,一个也没问到关键处。
再者,你这语气,改的更虚心些,再来提问吧。看似有个请字在,听起来却像,告诉前面挡路的人,请你让一让的口气。
----------------------------------
@礼赞周易1 2017-09-24 21:55:15
@易生儒道
哈哈哈哈,显然,楼主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没有真正读懂《周易》。这不怪楼主,毕竟3000年来没人真正读懂过《周易》,包括那些被人称颂的圣贤,和不懂装懂的“易学大家”。
楼主自视颇高,大有“我不懂的谁敢懂”的架势,确实有狂傲的资本,非常可爱。
但想说,五年、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很多东西,都成了当今中国的现实。这背后,是许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对传统文化也......
-----------------------------
有自信也是非常好的。好处就在,可以支持你,继续学习研究下去。难道你以为,周易是读懂的吗?
你这话一说,就是问题。
再问一遍,周易是能够读懂的吗?

再者,说周易就说周易,说什么科技工作者?人家科技工作者的诺贝尔奖,和你有关系吗?

你自认已经解通易经,那你就传你的大道吧。不阻拦你,也不否定你,也不去看你。

最后,何来三千年无人懂周易?孔子距离现在,也没有三千年啊。他懂得。不但他懂,汉唐时候,也有人懂得。不过都是不讲出来罢了。若无极大意外,我也不会讲出来。

我懂,自然知道,自然发现历史上也有懂的。
你自以为只有自己懂,实际则不懂,必然就发现不了这些懂得人。呵呵。这逻辑关系,明白?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4 22:28:20 +0800 CST  
@qimingshen 2017-09-24 22:44:49
这就是不能实证的后果,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最懂的那个,然后谁也不服谁,打嘴仗,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
既然不能实证,最后不了了之。那怎么大家都知道释迦、老庄、孔孟是圣贤?都知道禅宗六祖是大彻悟人?他们怎么证明自己?他们也无法证明。但是,不影响我们向他们学习。

有时候,你就是知道,这就是那个对的人。这是人的灵性慧根,人人都有的。

若是证明的话,凡有个证明方法在,那计算机、智能机器人比你还会证明。你能将计算机得道悟道了吗?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5 09:27:35 +0800 CST  
@史为前鉴 2017-09-24 22:59:55
楼主高才,提一个问题,只是为难,并无冒犯之意,楼主见谅
既然楼主认为中是大道,为何盖楼时的门牌却定的毫无“中”意呢?
-----------------------------
这个问题问得极好。

帖子中,很有几个天天致力于为难盘诘笔者的。都太笨了。你也像 @史为前鉴朋友这般问问题,一下子问到关键处,也是一种见地和水平的表现啊。

我是楼主,起了个狂人帖的楼名。这就是门牌了。
既然是门牌,请问这位朋友,全中国叫做中的门牌,有几个?
人人都是中,不区分东西南北,你的方位怎么定?

你的见解,只见到了静止的一个方面,变化发动的那一面还没见到。
体操运动员,翻腾跳跃,无一刻不是极其危险的动作,身体永远在动没有一个站得直直的姿势。但是,它的重心保持得非常好。反而,老人小孩你看走的端端的,平地上都可能摔跤。

所以,你提出笔者帖子名没有中意。烦请仔细思索一番,搞明白这个中,到底有没有意?有个中的意,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再者,比如有一个世界,所有人都是大胖子。
一个人有200斤重,他讲自己很苗条只有100斤,这叫做失了中意,因为说的是假话狂人话。
另一个人,虽然在一个胖子的世界中,但很神奇保持了100斤体重。他也说自己很苗条只有100斤。这时别人不信,说你失了中意,是在吹牛。人家本来真的100斤啊,本来就是中啊。何来的失了中意?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5 09:43:46 +0800 CST  
回复问题,近日有感
——————————
有些人,感觉他学习国学年限不少了。他的知识,讲起来一套一套的,思维已经固化了。因此,成见极深。根本见不得不同于他概念领域中的思想出现。

一看到不同于自己平日所学所知,马上跳出来,在显摆自己同时贬低别人。
要是讲出了真知灼见也就罢了,我还能长点见识呢。可惜,都是些让人非常好奇他的脑回路究竟是长什么样的奇葩言论。

说实话,比这个感受,一个是可怜可笑无奈,一个是恐怖。
太恐怖了,人的思想,竟然可以乱到如此程度。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不要识字,不要看书,不要学国学好了。

不学国学,他玩的不过是财色名利罢了,玩玩车,玩玩球,玩玩电动,玩玩女人,玩玩一些个人爱好,不过是这些罢了。他再玩,脑子思想起码还是正常的。

自宋代开始,不知怎么的,掀起来一股以去情欲为唯一目的的修道潮流。情欲是什么?情欲陷得再深,不过是身上的污垢罢了。洗一次澡,全干净了。那是最简单的。

而见地眼光,才是最最最要命的。禅宗最重见地,所谓放下屠刀,便能够立地成佛,核心意思就在见地上。外在的业力因果罪孽善福,都是外道。唯有见地,才是内在,才是根本。

建议一些人,与其越学越乱,越学见地越错,不如回家好好做人。情欲不过是枷锁,束缚人不得解脱罢了。不得解脱,如同坐牢,虽然痛苦,但是还在原地,没有迷路的。但若是见地错了,那就是误入歧途,远离于正道了。所谓魔,都是走错路的求道之人啊。

这里有大恐怖啊,大危险啊。怎可随自己心意,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想怎样定论就怎样定论,想怎样否定圣贤就怎样否定,想怎样解读解释就怎样解读解释,想怎样胡编乱造就怎样胡编乱造。

有人问笔者,如何证明得道悟道。很简单啊。
一个人,无论说什么,怎么说,都同一切圣贤不相违背,这个人,就是悟道了。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同一切圣贤不相违背,这个人,就是得道了。

可问题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一切圣贤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什么都不知道啊。只知道他脑子里的那些奇谈怪论。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5 12:15:15 +0800 CST  
@佛境人生 2017-09-25 15:59:25
从楼主对一些问题的解答能看出来,确确实实是有干货,绝非故作高深之辈。碍于提问的问题没啥深度,所以楼主的水平实在难以窥得究竟。
小弟近一个月以来在实修中违缘不断,但有幸结交大善知识一枚,今日又在网上得遇楼主这样的大善知识,蒙佛菩萨庇佑,幸甚幸甚!赶紧念三遍观音心咒先。
为了亲近楼主先生,方才注册此号,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有水平的问题,那就问两个我一直不明白的问题吧。
1、孔子所见之道于......
-----------------------------
关于第一个问题。
答案为:同一无二。为何如此讲?最少有两处证据,一处为《论语》,一处为《中庸》。
这两本书,都是孔门弟子的著作。书中见道境界,最高是佛境界。因此,佛弟子对于孔子,万万不可轻视。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5 17:35:10 +0800 CST  
关于第二个问题。未知生焉知死。
-----------------------------

传统都解释为,未能知道生,焉能知道死?生的问题都搞不明白,问那些关于死的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这种解释,似是而非。为什么不要去研究关于死的问题?世间还有比生死更大的问题?禅宗讲,生死事大。如果古人每一个都不去研究生死,只知道吃喝玩乐、钱财美女这些世间之事,何来的哲学,何来的科学,何来的宗教?
现代物理学研究太阳的死,宇宙的死,就是光荣伟大的科学。我们古人研究死,就是愚昧落后迷信。

人能看淡生死,方才能干出伟大的事业,方才具有高远的理想。一个堂堂国教一般的儒家,两千年只知道教人去搞这些世间求田问舍、升官发财的事情,岂不是最大悲哀?这样解释孔子的话,岂不是大罪?

还有一种解释,相比而言略好一些。他们解释,生和死,是一体两面,知道了生,就知道了死。不要纠结于死,只要明白了生是怎么回事,自然明白死是怎么回事。这种解释,已经比较入道了。此种解释,估计是一些人吸取佛家禅宗思想后,所产生的理解。

这个解释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还不是孔子原意。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核心,两个重点。
一个核心,是“知”。生也知,死也知。生不昏乱,死不寂灭,都能够了了常知的。
两个重点,一个是“未”,一个是“焉”。
这里必须借助文字学研究的成果。在此,具体就不细讲了,直接告诉你答案。

生的时候,如何知?“未知”。
死了以后,如何知?“焉知”。

此处的生死,孔子季路二人所问所答的生死,实际上并不是世俗之生死。
世俗的生死,这个人有生命,没有生命,叫做生死。
了了常知的人,他眼中的生死,一念发起即是生,一念归寂即是死。

一念发起,生出圆满妙有,即是“未知”。
一念归寂,不可思议休歇,即是“焉知”。

禅宗有句名言,“有踪迹处莫藏身,藏身处没踪迹”,即临济法师讲,一念清净心光法身佛,即“焉知”境界。
临济法师讲,一念无差别心光,即是化身佛。此即“未知”境界。
生也知,死也知,毫无分别,此一知即是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是报身佛。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5 18:05:22 +0800 CST  
@乖乖来吃酒 2017-09-26 00:44:49
真诚地请教先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应该怎么断句,所表达的真实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以及,对一个初学者来讲,《易经》应该怎么去读,有没有“能看”的辅助书籍推荐呢?
还望不吝赐教,谢谢!
-----------------------------
关于《论语》民可一句,因已成书。以后你会看到,因此,这问题就不讲了。

初学者,就不应该去看易经啊。孔子也是老了后才去读易。
易的境界,有多高?佛境界,即易境界。
孔子一生年轻时,到处求师,求学修道,到了晚年,在当时的时代,他已经无人可学。无可奈何之下,发现了易经的绝妙。因此借助易,而进乎大道巅峰。

易,又是周公最后编订。因此,孔子老年后唯以周公为师。

面对这样的一本书,建议初学者,先不要急切的去学。学也学不会的。
不但你学不会,只要是一个未能悟道的人,都没有资格学易的。

还是从切近处学起为好。
切者,切身。
近者,近心。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6 09:26:22 +0800 CST  
@欢欢又 2017-09-26 03:30:39
绕!初中生看不懂!孔小二长得太丑.李耳和释迦牟尼都挺好看的!好帖,看着不累,再通俗点就更好了!我师父说.世界上只有两个人(我和他)还没悟道.他的意思是不是告诉我只有我一个人还没悟道哇?
-----------------------------
你师傅的话,很妙啊。
你有福气,有个好师傅。

你师父讲的悟道,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悟道。而是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了,就是圣人了。

中国讲圣人,佛家讲佛菩萨。都是一回事。已经完全解脱自在。

到此境界的人,并无众生可度。因众生皆佛。
因此,你师傅讲,所有人都是悟道了。

到此境界的人,并无圣人可成。因廓然无圣。
因此,你师傅讲,只有自己没有悟道。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6 09:35:30 +0800 CST  
@欢欢又 2017-09-26 03:39:30
四十多了!马上又生日了!还没悟道.急呀!急得天天以酒浇愁夜不能眠.看了好多佛经也不管用.
-----------------------------

看了你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问题后,就明白了你为何有了第一个问题。

肯定没用啊。你还是处于到处看风景的阶段。

比如,修行有成,就好比事业有成。
两个同学,一个毕业后安定下来,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另一个,到处当驴友,今天这个城市好,明天那个地方美。十年天气下来,你觉得哪一个会是事业有成的那个人?

先定下来,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才能入门。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6 09:39:31 +0800 CST  
@wolf922 2017-09-26 10:16:47
楼主是读书人,应知道倘若单凭读书就能得道的话,古往今来该有多少圣人。世上的知识,不能只凭读书,更多的东西需要用心体会,要虚怀若谷,加上难得的缘分,才能上境界。
-----------------------------

你的讲话,永远是半对半不对。

比如,要用心体会,要虚怀若谷,加上难得的缘分,才能上境界。这话,还真的很对。

但是,比如,倘若单凭读书就能得道的话,古往今来该有多少圣人。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得道神仙讲的原话,未有神仙不读书。

再者,大藏经,道藏,诸子百家篇章,孔子六经。哪一个不是书?读书无用的话,写这些书的圣人,都是在干什么?

无言以对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6 11:53:47 +0800 CST  
@wolf922 2017-09-26 10:36:19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楼主先生,我问您关于墨家源流的问题,是知道您答不上来的;我和您打的“碎片”的比方,是确有其事;还有关于秘传的事情,恕我不能多说。就此别过,珍重!
-----------------------------
我问您关于墨家源流的问题,是知道您答不上来的
是答不上来你心目里的标准答案吧?

凡是心里装着顽固的成见一般标准答案的人,都是未悟道之人。
这类人,最容易同人产生纷争。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6 12:01:09 +0800 CST  
@wolf922 2017-09-26 10:16:47
楼主是读书人,应知道倘若单凭读书就能得道的话,古往今来该有多少圣人。世上的知识,不能只凭读书,更多的东西需要用心体会,要虚怀若谷,加上难得的缘分,才能上境界。
-----------------------------
@佛境人生 2017-09-26 10:55:05
楼主绝对不是书生,感觉至少是开悟的人。所谓虚怀若谷依然是相上,所谓缘分亦不出心识,世间之外,法界真如满满都是生机,虚怀若谷给谁看呢?
问题来了,楼主善知识:
1、我若以菩提心不退转为前提,以入欲界定为目标,以往生兜率都归趣,修行次第如何方是善巧?
2、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其中悲可以方便的理解为悲悯和普度众生的意思吗?方便为究竟又是什么意思?
-----------------------------
首先,感谢护法。开悟不敢讲,还没有的。只是明道而已。道不是大道,而是道路。
一些古人走过的道路途经,看的相比而言明白些罢了。

但是,你问我的这个途径,还真把我问住了。从未听过此途径。

菩提心不退转,这个提法,也不太明白是什么。难道还有一个退转的菩提心?
若是菩提心还能退转的话,恰恰证明你所认为的菩提心,不是真的菩提心啊。

后面什么欲界定更加没研究过。若是具有菩提心,必然只要一念发愿,当下就能到兜率见弥勒。这是丝毫没有问题的,决定如此。

有一个阶位,叫信心位。若是具有我上面所讲信心的话,就是信心位了。
由此而上,古人共有十个步骤,即是你想要的途径。
现抄录原文如下:

信心︰谓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
念心︰谓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
精进心︰谓唯以精明,进趣真净。
慧心︰谓心精现前,纯以智慧。
定心︰谓周遍寂湛,寂妙常凝。
不退心︰谓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
护法心︰谓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回向心︰谓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戒心︰谓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愿心︰谓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

楼主 易生儒道  发布于 2017-09-26 12:15:27 +0800 CST  

楼主:易生儒道

字数:194318

发表时间:2017-08-29 03:43: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4 09:48:07 +0800 CST

评论数:43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