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第一部民国清流大师们的集体传记)



1945年8月25日,毛泽东飞抵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时,茅盾偕夫人到毛泽东下榻的八路军办事处拜望。后毛泽东又约茅盾和马寅初谈了两个多小时,主要是内战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曾任文化部部长,1981年3月27日逝世。

茅盾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七部、中篇小说六部、短篇小说五十多篇,另有十多本散文集和一出剧本。他的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触及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能引发读者关于民族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深沉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值得深思的是,茅盾的作品太过崇尚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对人性开掘却缺乏深度和广度,而且1949年后,鲜有一篇与他文学才情相匹配的文学作品问世。这是文学研究会作家叶绍钧、冰心们的悲剧,也是巴金、沈从文、郭沫若、老舍、曹禺们的共同悲剧。

这些有才华的作家们原本可前仆后继,咨嗟于民族国家之忧乐,寄怀于江山风景之兴替,践行自己的庄重使命,把人民的焦灼与痛苦、追求与奋斗浓缩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来折射古老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变革中的真容。但政治却限制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文学成为一曲悲壮的交响乐曲。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6-01-27 21:13:08 +0800 CST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已经上市,系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之二,敬请关注。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6-04-14 10:31:58 +0800 CST  

2

在1919年12月,胡适就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响亮口号,之后的20年代,胡适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整理国故”的事业中,与旧的“国故社”针锋相对。既使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又对全盘否定中国文化遗产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起到重要的阻遏作用,文化意义非常深远。

胡适是以过人的胆识和眼力,整理、考证、研究古典白话小说的,把它们提升到“中国活文学应有的地位”。他用“合乎科学方法的批判与研究”方法,即“对这些名著作严格的版本校勘和批判性的历史探讨——也就搜寻它们不同的版本,以便校订出最好的本子来。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更要找出这些名著作者的历史背景和传记资料来。这种工作是给予这些小说名著现代学术荣誉的方式,认定它们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与传统的经学、史学平起平坐”(《口述自传》)。

他于1921年出版了《红楼梦考证》。其书充盈着新眼光、新见解、新思维、新哲学和新文化观,以大破大立的气概,向旧红学宣战,为中国现代学术界开创了一个“新红学”派。为整理国故,为整个中国的文艺复兴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文化影响。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6-04-14 13:09:24 +0800 CST  

他接着在1922年发表《跋〈红楼梦〉考证》、1927年发表《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1928年又有《考证〈红楼梦〉新材料》发表、1933年发表《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等,“一扫笼罩了《红楼梦》一百五十多年的疑云迷雾”。鲁迅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史”时,便屡屡引证胡适的考证,批驳种种谬说,认为胡适的观点“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在他的小说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就赞同了胡适的结论:

然谓《红楼梦》乃作者自叙,与本书开篇契合者,其说之出实最先,而确定及最后……迨胡适作考证,乃较然彰明,知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著书西郊,未就而殁。

后经胡适的学生俞平伯、顾颉刚等人的承袭、推扬,后又有刘大杰、周汝昌等人的阐发,胡适的研究成果,已无“疑辨的余地”。

1921年,胡适为研究《红楼梦》曾与俞平伯、顾颉刚有过大量书信往来,期间俞、顾二人也有大量讨论《红楼梦》的文章发表。据统计胡适与俞平伯通信二十七次,后由赵肖甫辑成《考证〈红楼梦〉三家书简》出版。他们师生通力合作、努力开拓的精神颇令人感动。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6-04-16 21:10:54 +0800 CST  

有趣的是,自诩“当代庄子”的北大教授刘文典,后来在西南联大,竟也开了“红楼梦讲座”。刘文典称自己是“红学家”,不同意吴宓的对《红楼梦》的某些观点,常常别出心裁。一次他在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字,接着说道:《红楼梦》“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看了一幅题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花溆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属意薛宝钗当弟媳妇了……”刘文典讲《红楼梦》,还是“索隐派”的老套。看来新旧红学的争论,还在继续。到了1949年后,因意识形态的原因,胡适的“新红学”,更是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唯心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精神,此不多赘。

3

《新青年》内部终于分裂。标志着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人继续高举“个性解放与自由”的旗帜,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走向无产阶级战斗集体主义。中国文化史上可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相比肩的一个文化思想高峰大好形势,由此逐渐变化成两峰对峙的充满阴谋和血腥的局面。是进步还是倒退,历史已给出答案。从此,民国清流开始分化瓦解,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他们的风范情怀和人格魂魄。

1920年岁尾,陈独秀接受陈炯明的电邀,去广州出任教育委员长。这之前,他是准备去西南大学的。

临行前,陈独秀想让陈望道负责《新青年》工作,并写信给在京的胡适、高一涵等《新青年》的同人。陈独秀此举有些欠妥,他去广州,可将《新青年》拿到北京来办,同人本可有能力办好刊物,突然宣布交由素不相识的陈望道来办,自然引起同人的不满。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6-04-16 22:52:23 +0800 CST  


胡适原本就不同意把《新青年》办成宣传政治和主义的期刊,过去碍于情面,不好直说,既然陈独秀远去广州,《新青年》怎么办,由谁办确实是个问题。胡适只好写信与大家商议。1921年1月22日,他《致李大钊等〈新青年〉编委》,信中对守常、豫才、玄同、孟和、慰慈、启明、抚五、一涵说,陈独秀年底曾写信给他,信中有云:“《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弟近来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稍改变内容,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艺为是。但以此办法,非北京同人多做文章不可。近几册内容稍稍与前不同,京中同人来文太少,也是一个重大原因。”胡适说,对此,他曾致信陈独秀,“不料独秀答书颇多误解”。

在这封信中,胡适对如何办刊提出几点意见,“再请你们各位一看”。一、不再提“停办”办法;二、周氏兄弟“主张不必声明不谈政治,孟和兄亦有此意”;三、将《新青年》“移回北京编辑”。

此信发出后,很快就有了反馈,有赞同也有不赞同胡适意见的。周作人表示,“赞成在北京编辑,但我看现在《新青年》的趋势是倾向分裂的,不容易勉强调和统一”,“所以索性任他分裂”。鲁迅表示“不必争《新青年》这一名目”。钱玄同的意见,“还是分裂为两个杂志的好。一定要这边拉过来,那边拉过去,拉到结果两败俱伤,不但无谓,且使外人误会,以为《新青年》同人主张‘统一思想’,这是最丢脸的事”。孟和“主张停办”。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6-04-20 16:36:53 +0800 CST  

胡适和李大钊等“绝对的不赞成”停办。胡适说:“我以为我们对于仲甫兄的友谊,今昔一样,本未丝毫受伤。但《新青年》这个团体,本是自由组合的,即使其中有人彼此意见相左,也只有照‘临时退席’的办法,断不可提出解散的话,极而言之,即使大家对于仲甫兄感情真坏极了,友谊也断绝了,只有他一个人还是要办下去,我们也不能要他停办。”钱玄同附注:“至于《新青年》精神之能团结与否,这是要看各人的实际思想如何来断定,断不在乎‘新青年’三个字的金字招牌”(《中国现代出版史料》)。

摊牌以后,北京同人的意见令陈独秀颇为不满,他认为众人要重起炉灶,是反对他个人的。钱玄同是直性子,对陈独秀的霸道耿耿于怀。他觉得,陈独秀以提倡科学与民主而为学人敬重,怎么对《新青年》同人以家长自居?钱玄同听说,陈独秀两个儿子来京看他,他还让儿子先递名帖,上书“请求拜见陈仲甫先生——陈延年、陈乔年”。陈独秀封建家长式的行为,很被钱玄同瞧不起。两年以后,已成为共产党最高领袖的陈独秀,这一家长作风,仍无收敛,以致追随他多年的陈望道愤怒地坚决退党。同时,邵力子、沈玄庐也要求退党。

争执间,北京同人的稿件寥寥,《新青年》在上海陈望道的操持下,艰难地存活着。鲁迅的《故乡》帮了《新青年》的大忙。陈望道感动地给鲁迅回信,望继续得到他的鼎力支持。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6-04-21 11:54:45 +0800 CST  
谢谢大家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7-09-19 21:19:28 +0800 CST  

谁料就在2月11日,上海新青年发行部被法租界巡捕房查封,经理周少伯罚大洋五十元,限三天内离开租界。承印《新青年》的印刷所同时被查抄,排印中的《新青年》第八卷六号稿件全部被没收,并以“言辞激烈,有违租界章程”为由,禁止在上海发行。两个经理人各罚大洋一百元。
《新青年》被查封,陈独秀顺理成章地将刊物迁到广州。陈独秀从广州给周氏兄弟写信索稿,说“北京同人料无人肯做文章了”,唯望他们兄弟帮助。
就这样,一场无谓的争论烟消云散,北京学人失去了一块哲学文艺的重要阵地,新文化运动再无精神高地,呈现了复杂的局面。
胡适决定在北京创办《读书杂志》。他给住进医院的周作人写信,希望周氏兄弟加入进来。这样再加上与周氏兄弟交好的钱玄同,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与此同时,周作人、郑振铎等作为发起人,文学研究会在京成立,沈雁冰任主编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
孙伏园主编的《晨报副刊》,成为弘扬新文学、新思潮的一个重要园地。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最初是在这里连载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报刊远不如《新青年》激进,过多关注政治。诚如《晨报》社论《我们对于“人的生活”的责任》所提出的,促成一般人对于“人的生活”的认识,是着手改造社会的根本中之根本,是言论界的责任,而不是眼前抓住什么主义来应急。人们已看到,这些进步的报刊,“已渐渐地脱离私人式的言论机关的态度,而进入于社会式的言论机关的规模”。在某种意义上看,这正是早期《新青年》精神之精髓。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7-09-19 21:30:34 +0800 CST  

《新青年》的分裂,自然是发动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分道扬镳,并不单单是陈独秀在办刊宗旨上与同人们的分歧所致。这里还有一个深层的主义问题。十月革命的炮声之后,共产主义幽灵开始借新文化运动,在古老的东方古国上空徘徊。陈独秀、李大钊等这些在新文化运动中横空出世的急先锋们,最早选择了马列主义,成为共产党人,《新青年》的分裂,正是他们豪迈狂傲地选择世界观的分裂。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为内务总长兼陆军总长。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去广州,其目的是办教育并趁机建党。他是拉着他在北京大学的弟子陈公博、谭平山一起赴任的。陈、谭曾以创办《广东群报》而小有名气。
陈独秀在其寓所门口贴了“看云楼”三字,意为笑看政治风云变幻。他一到任,就向陈炯明提出:

一、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
二、以广东全省收入的十分之一拨充教育经费……
三、政府的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之学说必须相一致。

陈独秀这类似霸王条款,竟被陈炯明全部接受。只是对第二条中一项“宣讲员养成所需三十万经费”不解,陈独秀坦然告之:“此乃宣传社会主义的教校,将来造就一大批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当时陈炯明与苏俄政府有所联系,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者,只好同意。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7-09-20 16:16:22 +0800 CST  

有了陈炯明的表态,“看云楼”车水马龙,成了激进派的中心。陈独秀每天忙于参加集会,发表演讲,夜深人静时,挥笔撰写政治论文,批判封建顽固派和无政府主义小集团。
在陈独秀的授意下,陈公博、谭平山建立了中共广东支部。当时,两位苏俄人米诺尔和别斯林也奉命到广州传播社会主义革命。有人将广东的无政府主义者引荐给他们二人,竟然也组织了共产党,除两个苏俄人还有七个中国人。苏俄人还在广州建立了通讯社,给九人以经济接济。陈独秀找到米诺尔与别斯林戳穿了那七个人的真相,并以教训道:“你们只有放弃这七个人,我才同意你二人加入共产党。”
结果是,两个苏俄人与七个无政府主义者分手。七人转而联手一些污七八糟的人,制造很多谣言,攻击陈独秀专横,掀起一个不大不小的“驱陈”运动。以致连陈炯明在一次宴会上,都向陈独秀问了个究竟。
6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荷兰人马林到上海。不久,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罢免了在上海搞共运工作的维经斯基,由尼科斯基代替他。来上海之前,马林在北京拜访过李大钊,希望中国早些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中国共产党。这正合李大钊之意,但因他正率“北京八校教职员索薪团”向政府请愿,无法脱身,便派邓中夏陪同马林到上海。有了共产国际代表的推动,李达发信给陈独秀及各地党小组,通知各派二人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七月正式建党,并派包惠僧到广州,请陈独秀至上海主持建党工作。陈独秀因正争取款项建大学校舍,便派陈公博和包惠僧代表广东出席一大。毛泽东接到通知后,也决定与何叔衡赴沪。李大钊因率团索薪,与军警冲突受伤,只能派张国焘、刘仁静到沪。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7-09-20 22:46:58 +0800 CST  

各路代表秘密聚集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博文女校。7月23日,中共一大正式开幕,有13位代表参加会议。他们代表全国五十多位党员。马林代表共产国际表示祝贺。
为了安全,众代表们又转移到望志路108号的厢房楼上,通过了会前陈独秀拟就的第一个党纲。就这样,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由一部分中国知识界精英为核心的共产党,在西方工人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学说引导下,高举铁锤镰刀旗帜,在农业社会小生产的汪洋大海中,开始了艰难曲折又充满光明的历程。
会后,马林派包惠僧再赴广州,让陈独秀尽快回沪干总书记的工作。不料陈炯明爱才心切,从广西桂林发回电报,极力挽留陈独秀,措辞令人感动:“望以教育为重,当风独立,我做我事,不萌退志为要。至于一切障碍,我当为委员会扫除之。”
陈独秀请辞不允,假借治病请假,偷偷回沪。甫一到上海,马林说,各国共产党都是共产国际的支部,中共的工作方针和计划,应在国际的统一领导下制定。陈独秀不干了,争辩说,中国革命应符合中国国情,凭什么按你们的旨意行动!谈得不投机不欢而散。马林的翻译张太雷找到陈独秀,说:“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都在第三国际领导下,中国岂能例外?”
憋了很久的陈独秀,把桌子拍得山响,怒斥:“我们必须保留独立自由的权利,绝不能让外国人对我们指手画脚!”
楼主 汪兆骞  发布于 2017-09-22 16:46:26 +0800 CST  

楼主:汪兆骞

字数:131805

发表时间:2015-08-07 00: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6 08:59:55 +0800 CST

评论数:79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