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南明

@兰国沧海客 2015-12-19 23:03:35
红楼梦跟南明联系起来的思路没问题,但论证很扯淡。 虽然我说的不一定是真相,但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有兴趣到拙贴~红楼梦已完,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里一起探讨。
-----------------------------
论证的确很扯淡,而且我也没有兴趣,这在前面一再说过。偶然冒入这个领域,对我来说是个苦不堪言的事,只希望尽快结束,为这个耽误了不少事。有空一定去拜读大作,真希望有个能让人信服的结果,了一桩心事。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9 23:09:18 +0800 CST  
监国,就是皇帝不是朝,代他处理国家大事的人。成祖北征,太子监国。正德皇帝死后,嘉靖在进京前,由首辅杨廷和监国。1644年,李自成离北京不远,2月22日,组织大臣会议,结果一些人认为太子应到南京监国。这几个例子,大致能看出监国是什么意思。
鲁王这个监国,当然是代理皇帝的意思,可能是在得到天下承认之前,先履行起皇帝的职责。南明几个皇帝,都先监过国。还有几个监过国,但还没来得及当上皇帝就完了。鲁王监了几年国,虽然没有称帝,也算是既成事实的皇帝。如果他不自动取消监国称号,虽然人在郑成功监控之中,但当时他的部下尚有张名振、王翊等人,他们对清军所起的牵动作用,对郑成功意义重大,郑成功应该也不会对他怎么样。
但监国毕竟不是皇帝,红楼梦将惜春排在迎、探之后,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四姐妹中,元春是正出,迎春与探春都是庶出——她们代表的政权,其皇帝按继位顺位看,都不是正统的。弘光帝虽是神宗子孙,可还有个叔叔桂王、惠王比他更靠近,永历虽然在当时最接的近,但如果以隆武帝来看,又不是,接他当皇帝的应是其弟弟绍武帝。
惜春是正出还是庶出的?应是正出的,鲁王贵为亲王,监监国还是够格的,应该是正出的。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2 21:14:12 +0800 CST  
贾珍的老婆尤氏是个很值得玩味的人,那么重要的一个人,却连一个名都没有留下。秦可卿之死,本应由她操持,她却生了病,让凤姐抢尽风光,便贾敬之死,有名份的都入宫为老太妃守灵去了,她却又“独艳理亲丧”。她出身好人家,继母却是个二茬婚(这在封建时代不算小事)。两个妹子虽然与她没有血缘关系,但下场可伤,也是一桩怪事。脂评称她比凤姐周正,惜不能规劝其夫。凤姐倒是能规劝其夫,可将贾琏压制得好苦。
尤氏是个什么角色呢?
如果贾珍影射崇祯与弘光,这两个政权中排在第一的势力是什么?东林党人?太监?锦衣卫?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2 21:27:07 +0800 CST  
如果从封建社会的那一套伦理道德来看,尤氏三姐妹都没有问题,干净得很,问题出在他们的上一辈、尤老娘二茬婚,尤老爹娶个二茬婚,都不符合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话又说回来,尤氏三姐妹摊上这么个爹娘,身份自然就低人一等。贾珍老婆是这么一个出身干净却又低人一等,是明末是个什么角色呢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4 22:51:44 +0800 CST  
@汪臭臭 2015-12-25 12:40:21
真的寫得很好。索隱考證互參透,推理解讀相結合。算建立了紅學的一個新的流派。尤其樓主的努力的工夫,很令人敬佩。
-----------------------------
谢谢鼓励。但深感力不从心。才疏学浅关系不大,只要有人对这个思路感兴趣,能人多得是,比我厉害的人比比皆是,总有希望打开局面的。只怕现存的史料缺失,哪怕仅有几处史料跟现实不一样,那么就可能造成整个证据链断了,难以解读下去。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5 22:12:44 +0800 CST  
也许从另一角度可以反推也尤氏指的是那个群体。那就是尤二姐、尤三姐与柳湘莲、凤姐的关系来解读。南明在抗清过程中,流寇成为中坚力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只要局面稍好一点,甚至还不怎么好的情况下,南明的正统力量就要想方设法打击那些联合抗击清军的流寇残部。这方面史料似不太多,总是泛泛而言。但正统力理打击流寇残部也无可厚非,毕竟北明灭亡,更直接灭于流寇,对正统的明臣来说,亡国乃切肤之痛,这个心结是很难解开的。如果当时有个雄才大略的命世之才,完全是可以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可惜,那些命世之才,基本上被崇祯这个不可理喻的家伙给收拾光了。
如果凤姐影射这些正统的朱明力量,她跟尤二姐的恩怨也就说得清了。贾琏影射南明一个皇帝,他娶尤二姐,可以理解成招安反贼——二姐出身毕竟因为上一代人有污点,用她来影射流寇余部说得过去,可凤姐吃醋,导致二姐胎死腹中,贾琏的后代也可以说是朱明后继有人,这个死胎说明明王朝绝后了!谁造成的?凤姐。她自己不能生出一个儿子来(即给朱明留个后),还害得朱明绝了后。脂评对此事的评价,可以用愤慨已极来形容。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这些流寇余部支撑,还真的不成。
从脂评来看,柳湘莲也是个强盗。三姐喜欢上湘莲,其实也就是反贼政权不想跟朱明联合,要走上单独抗清的路子。但没有一个正统号召,又没有命世之才,那一盘散沙又能成什么事?所以这伙亡命之徒,最后也只能以失败告终,三姐自杀了事。而宁府的贾珍和贾蓉之流,对尤氏姐妹的淫邪,也可以看出当时朱明对这些流寇余部并没有真诚。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5 22:37:14 +0800 CST  
有一些反贼被明朝招安,为朝廷所用,尤二姐与尤三姐如果影射这些强盗出身的人,那么尤氏就是影射招安他们的人了。所以她只能与凤姐相对应——凤姐影射明末将帅,尤氏则影射各镇总督与巡抚。
明代各镇主官其实有仨,文为总督和巡抚,武即总兵官,还有一个就是太监。坐堂时,因为太监是皇帝家奴,也既钦差之意,所以坐中间,文武两主官反而坐左右。但是,打板主要在文臣。明朝重文轻武,总督和巡抚头一回上堂时,总兵官即便有爵位,官居一品,也要顶盔戴甲行庭参之礼。巡抚除少数不带提督军务、只管粮饷外,都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权力大得有很。招抚反贼这种事就是他们的责职之一,如郑芝龙,就是时任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的。尤氏和尤二姐、尤三姐成为一家人,应是这么一个意思。
如果说,总督、巡抚的权力比将帅大过许多,为什么书中的尤氏一点都不比凤姐强势呢?照理影射将帅的凤姐头上还压着一个巡抚或总督,没有道理这么横。其实,弘光政权之后的南明,总督巡抚这个官所剩无多,即便有,也没有什么权了,权都在将帅手里了,他们也就是虚设一个幌子罢。其实从弘朝开始,因为当时扶弘光登上帝位的四镇横得不成个样,尤其是那个刘泽清,左右朝政,暗杀朝臣,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派了几个巡抚,也没有人敢去上任,总算史可法还多少能压得住他们。弘光灭后,到处兵荒马乱的,也没法派个文官去干巡抚什么的,能派去人家也不当回事,这个官职就没能起什么作用了。手里有兵就有权,说话算数,想怎么干,别人也没法干涉。凤姐那么横,也就是那么个原因。
再来想想脂评说尤氏比凤姐周正,可惜不能规劝其夫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也说得过去。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6 19:04:57 +0800 CST  
红楼梦中的女角如影射一个群体,都有中心人物,凤姐影射武臣将帅,以秦良玉为代表;史湘云影射永历朝的藩王,以沐天波为代表;宝薛影射明亡后的汉人政权,以郑经为代表,黛玉影射南明政权,当以鲁监国政权为代表。
尤氏呢?
明末出名的总督和巡抚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如洪承畴、孙过庭、卢象升,以及隆武、永历时的何腾蛟等等,尤氏影射的这个群体,谁为代表呢?她连个名都没留下,也没有她的判词,应该是没有个代表人物。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6 19:30:48 +0800 CST  
二姐死前,三姐托梦告诉她:“你我生前皆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败行,故有此报。”,又说:“自古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好还。你虽已悔过自新,然已将人父子兄弟致于麂聚之地,天怎容你安生?”
可见这尤氏两姐妹是个作过大恶的人,也就是干过强盗的人,将大明朝给搞坏了的人。她们那么一搅,大明朝就沉渣泛起,各种恶都犯了,以致于亡,而搅乱天下的强盗,虽然悔过自新,最后投靠朝廷对抗清人,仍然难逃一死。那是两种死法,尤三姐不与明朝来往独算抗清是死,尤三姐效力朝廷,也让凤姐甜言蜜语哄进荣国府弄死了。她们的死,对荣国府来说,后果也很严重,那就是绝了后。尤三姐起初还有意要进入荣府跟凤姐斗一斗,最终还是怕了,她的死,抗清的力量也被大大削弱了(狗日的柳湘莲因此出家去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6 19:48:24 +0800 CST  
柳湘莲既是强盗,又与倪二、蒋玉涵等人称为四侠,他们的身份除了反清势力,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释。倪二是泼皮,大概类似嘉定自发守土抗清的那些市井人物;玉涵是伶人,很可能是抗清组织且自己称王的那伙人。而柳湘莲被薛蟠误认为伶人,结果挨了打。可以想像,湘莲就是个看不惯清人统治,揭竿而起,却没有什么多大野心的组织。跟蒋玉涵不完全一样。
我一直以为,作者将朱明王朝当作红楼,那么还有一个妓女来影射清朝,因为妓女住的是青楼。可除了那个云儿外,并没有其他妓女来完成这个使命,惜乎哉。
问题来了,薛蟠因为挨了打,竟与湘莲结义。湘莲出家,这家伙猛下了几滴痛泪。这个呆霸王,是个“怒则吼,喜则跃”,凶狠粗率的家伙,那几滴泪水,可见他对湘莲是真心认兄弟的。如果以为薛蟠影射清人皇帝,或与清人有关,那么,湘莲出家,不管世事,也就是不再与清人对着干,薛蟠应高兴才对,何来一付痛泪?
因此,薛蟠如影射三藩的话,还是说得通的。因为三藩造清人的反,虽然目的是自己做皇帝,但还是需要汉人帮助,不管是强盗还是别的什么,他们都需要。没想到湘莲不再跟清人对着干,薛蟠当然要肉痛。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7 20:54:41 +0800 CST  
说了总督、巡抚与总兵官,支撑明末政权的主要力量,既各镇兵马,由尤氏与凤姐来影射,可还有一个太监呢?书中由谁来影射他们呢?各镇兵马三个主官,坐左右的都有人影射,坐中间的反而没有,也太说不过去了。
也许有一个疑问,明末各镇兵马真的对明朝那么重要,以致于红楼梦要用尤氏和凤姐这样两个重量级的人物来影射?尤其是凤姐,其作威作福,不仅在荣府,其实渗透到宁府了。各镇兵马重不重要且不论,南明几个政权都由那伙军阀所左右,这是不争事实。崇祯提拔官员,最注重的是“边才”,就是有没有军事能力,这个能力成为一个大臣能否被重用的最主要依据。
明朝太监跟其他朝代不一样,其他朝代,太监也是靠在皇帝身边的人,也弄权,但明朝太监权力是因为他们能参与政事而来的,既使不弄权,他们手中自然也有那个权力。其中司礼监和御马监权力最大,相当于内阁和兵部尚书。司礼监其实就是代行皇帝职权,权力大于内阁。地方是镇守和分守太监等,他们下到地方,等同于钦差,横得不得了。
太监这个集团,如果红楼梦是明末历史,不可能不写。
但到了崇祯皇帝搞掉魏忠贤,一度大大削弱太监权力,最后因为不放心,仍重用太监,可太监的权力还是大不如前。南明时,军阀当政,太监权力就更小了,只有在弘光时太监多少还能跟以前比,朝中大臣如阮大铖之流仍通过太监搞到权力,但那时候朝廷基本上看军阀脸色行事了,其作用也局限在都门内了。弘光以后,能干预朝政的太监就很少了,永历朝似乎还有一个叫王坤的,曾经左右永历帝干过不少坏事,余则寂然无闻。
这也许是红楼梦没有重笔写到太监的原因吧。
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太监前导,脂评称“画出内家风范,《石头记》最难之外,别书中摸不着。”为什么写内家(既俗所谓的太监,其实太监是极品,内家能称作太监的没有几个,就像现在能当到部长这个级别的也没有多少一样)是最难之处?夏守忠不是写得挺好的?写还是不写?写哪个时期的太监?崇祯前的还是崇祯后的?这应才是最难的。
太监是皇帝的家奴。贾府中家奴是哪一些呢?贾府的家奴有家生子,有买来的,分析下去,也是一出戏文。比如红玉、鸳鸯都是家生子,鸳鸯姓金,她的父母是贾府家奴,也就是太监,她这个当女儿,难道不可以说是影射内承运库,也就是皇帝存私房钱的地方?再去想想贾琏向鸳鸯借贷一事,除了向内承运库借,向谁借?
只是将太监当作是林之孝之流,也太辱没太监,太没将太监在明朝的作用当回事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7 21:46:31 +0800 CST  
@还没登陆 2015-12-27 23:02:04
楼主费那么大劲,做无用功
-----------------------------
谢谢关心。有用无用倒无所谓,苦的是欲罢不能。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8 19:55:26 +0800 CST  
凤姐判词前的画是一座冰山,一只雌凤。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一从二令三人木”有许多解说,莫衷一是。据脂砚斋评需用拆字法,以此为据,正确的解法应是“棒”字。
“一从”应解为一竖。古人从与纵通用,一纵既一竖。“二令”,应指那一竖让二来主宰,令有主宰之意,既那一竖只跟二横配搭。“一从二令”就组成“棒”的右下部分。三人木就无需解释了。
那么凤姐喻谁呢?应指明末各镇将领,以女将秦良玉为代表。从雌凤来看,应指女中豪杰。她的判词说的是蜀中女将秦良玉。
秦良玉的子弟兵号称“白杆兵”,以棒为兵器。冰山——一个解释是蜀地多山,终年积雪难消,另一个解释是明朝这座将倾的冰山,冰合起来是三点水,也可能指清朝。再者,冰与兵同音,可解释为大兵压境。
秦良玉率领“白杆兵”东征西讨,以功封忠贞侯。南明永历二年因病去世。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载入将相列传的女子,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
督师杨嗣昌围剿张献忠,采用纵贼入川策略,又将四川精锐部队调到湖楚,四川仅剩总兵张令及秦良玉两支能战之师。结果张令战死,秦良玉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她的失败,标志着四川彻底沦陷。这在明末是件大事。所以用棒来说明秦良玉因兵少造成四川沦丧,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
“哭向金陵事更哀”,秦良玉听说崇祯死了,大哭,几次昏绝。用金陵喻指北京,显然避免陷入清人文字狱。失去四川可悲,失去崇祯更可悲。过去总认为凤姐被休,哭着回金陵。哭着回金陵难道会被休掉更可哀?
传统看法认为凤姐的判曲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指凤姐会算计,最后算到自己头上。照第五回判曲前作者说明,这些曲子“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这句话应是感怀一事,即讽刺杨嗣昌私心设策,最后兵败自杀。“一从二令三人木”也可暗喻杨昌嗣围剿农民军的策略,先是纵其入川,再就是令蜀中精锐开往湖楚,最后造成四川沦陷,自己也因此自杀,这个过程岂不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凤姐精明厉害,可也处处招人嫉妒,这跟秦良玉的经历何等相似!秦良玉曾上奏朝廷说:“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秦良玉讥讽他们“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熹宗皇帝下令文武大吏对秦良玉要以礼相待,不得疑忌。秦良玉遭人忌妒,但皇帝总护着她,不管熹宗还是崇祯,都非常倚重她。这跟凤姐的经历何等相似,荣府大大小小的事总是她替姑母王夫人在打理,老太太又总护着她,而她仍然处处招人忌怕、嫉妒。
《红楼梦》第十二回凤姐戏弄贾瑞,表达作者钦佩秦良玉,以及对不忠将吏的极大愤概。《红楼梦》常以奸淫暗喻臣子不忠,贾瑞对着风月宝鉴意淫凤姐,既暗示凤姐像秦良玉一样受人猜疑,也暗示贾瑞是个不忠的臣子。贾瑞字天祥,贾天祥,假的文天祥。风月宝鉴正面是凤姐,背后是骷髅,比喻在臣子不忠的背后,是大明朝到处白骨成堆!
凤姐既然影射明末各镇将领为个群体,应包括秦良玉、左良玉、江淮四镇、郑鸿逵、郑彩、郑芝龙、黄斌卿等人,这些人有忠有奸,但都横得狠。之前各镇将领就是个领兵作战的战争机器,政治上的事没有他们的份,政治地位也不高,一个巡抚官,如果手里有旗牌,既可诛杀三品以下的武官,而官居一品的侯伯,也得以下属礼仪参拜一个二品巡抚。可到了崇祯后期,这伙将领渐渐自成一个王国,不要说巡抚,就像杨嗣昌这样带大学士衔的督师,也不一定能调动他们了。杨嗣昌剿匪,向左良玉“九檄征兵”,而左良玉“一旅不发”。左良玉的顶头上司巡抚,更是狼狈,不要说节制,时人称他似乎成了左良玉的传令兵。到了南明,各镇各成一个独立王国,能始终抬着大明旗号的就不算不错。江淮四镇中的有个刘泽清,其无耻,照后来一个叫弘历的人说,简直不是人类。拿国家粮饷,自己享受,什么有利国家的事他都不干,就等清人来了好投降。
凤姐影射这些角色,大权在握,为所欲为,但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至少南明江山主要还是依靠这个群体支撑着。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29 22:40:12 +0800 CST  
凤姐代替其姑王夫人管理荣府,以敛财不择手段、对待下人刻薄寡恩为人所诟病。其实,作者借凤姐管理荣府,为的是反映明末政治经济状况,用的仍是史笔。明末政治黑暗,东林党人以声气自高,实际上大多贪婪无耻,言夷行跖,又有门户之分,那更是赤裸裸地卖官鬻爵。官场上,大小官吏眼里只有钱,至于道德操守,嘴巴上说说而已。国家各项开支甚至军费、救灾款,经过各级官吏层层盘剥,落到实处所剩无几。作者反思这段历史,让凤姐以铁腕手段治理荣府,聊以发其感慨而已,实践上明末并没有出现这么一个铁腕人物,腐败局面一烂再烂,直至将明朝这棵大树蛀光败光方休。崇祯帝曾好不容易节省四十万两用于买粮供军需,原定向民间购买,每担八钱,最终仍被京中奸商所左右,不但每担一两银子,而且米质极劣,时人称“金粟俱空,付之太息”。背后操纵者当然是当权者。吏治之坏,实无可救药。作者在书中,对荣府中唯利是图多有描述,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崇祯帝如有经验,一上台就抓吏治,甚至像其祖朱元璋一样,一次撸下成千上万贪腐官吏,时事仍大有可为,如其所为,因军事失机,今天杀一将,明天戮一帅,于局面实无益处,倒不如像他的大哥天启帝一样藏在深宫中干木匠活,将大事由文官作集团和太监去折腾,总比他那样胡闹强。
凤姐贪财,甚至不义之财,也是那个时候财政收入困难的真实写照。当时国用不足,借民间房租一年,民间讽刺崇祯为“重征”。崇祯帝即位之初就下令,知府没有完成税赋的不能升司道,推知不能参与考选。有的知府被停俸数十次,降八十余级。各级衙门往往血迹斑斑,就是交不起税赋挨板子者流下的血。崇祯帝为了补贴国用,甚至将万历年间贮积的辽参拿到市场出售,卖了数万两银子。开源节流,但仍入不敷出。李自成攻下北京,见内库仅有银子二十余万两,叹道:“天子富有四海,就这么一点钱,哪能不灭国?”荣府收支也是每况愈下,凤姐不择手段敛财,也没办法维持那个大家架子的体面,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典当首饰、向贾母借当救急(第七十二回),跟崇祯朝的财政状况何等相似?凤姐千方百计弄来的钱,用在支撑荣府这座将倾的大厦,而不是用来自己享受,跟贾府中的那些只会吃喝玩乐的人相比,人品优劣,不言而喻。
凤姐为了弄钱,甚至图财害命,其实也是当时领兵诸将为粮饷不择手段的写照。既然朝廷不能按时按量发放粮饷,将领们只能各显神勇,不择手段筹粮筹饷,在当时是普遍现象。李自成逼近北京,宰相李建泰代崇祯出征,搞不到军粮,自己都饿了三天才吃上一顿麦饭,最后降敌,估计饿得连殉国的力气都没有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31 09:31:45 +0800 CST  
一个朝代始终完结,天下大乱,枪杆子出政权,手中有兵权才有话语权,以前战争年代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就是那么一个意思。凤姐之所以在荣府甚至宁府都能为所欲为,是因为她手中有兵权。她尊敬贾母,可以说是她仍拿着大明朝旗号在凝聚人心。那么贾母影射什么,也就呼之欲出了,按下不表。但在明朝的和平年代,领兵作战的将领(主要指边将),钱是多得不得了的,地位却远不如文官。他们有钱,是因为霸占屯田,“买闲”兵额等。边镇盐与屯田并举,商人在边镇屯田种粮,再从盐场领盐引(支盐票证),这一套制度后来经孝宗时一个姓叶的改革,全都走样了。边将霸占屯田,竟成祖业,可以继承。买闲,各镇士兵名额固定,闲人太多,一部分人交一笔钱,想干啥干啥,就是不用呆在兵营,饷当然也不领,都落入上司的腰包。那时候武官有钱,文官有权。太监有权又有钱。这三者就是明朝的左班官(文)、右班官(武)和太监。
但到了明末,一切就变了,文官和太监没有权但有钱,将领们有权又有钱。贾府家的几个媳妇,李纨、尤氏、凤姐,再加上后为的宝钗,说的大致就是明末的权臣们。但又有不同。尤氏丈夫贾珍,凤姐丈夫贾琏,都是可以世袭的,她们影射的对像,跟李纨、宝钗所影射的对象应不一样。宝钗影射以郑经为代表的明亡后的各路藩王,那么李纨会影射什么呢?
相应的贾政的三个儿子又应影射什么才更合理呢?
贾政的三个儿子应影射三块玉玺,北明、南明和南明实际已亡后的三块玉玺。贾珠,北明玉玺;贾宝玉,南明玉玺;贾环,明亡后的名义玉玺。明朝香火得以延续,李纨也。南明香火得以存续者,宝钗也。南明之后,仍有奉名号者,净是子虚乌有之事,也可以说遗老遗少们的意淫,已经没有实际力量支撑着,所以贾环应无妻。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31 21:05:43 +0800 CST  
也许会认为,薛家是四大家族之一,家势是李纨不能比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宝钗之父是个紫微舍人,也就是供职于中央的一个普通官员。李纨家也是世宦出身,可以说不分高下。而薛家最后是皇商,做皇帝生意的,钱当然多,钱多在任何朝代都是身份的保证。在明代,皇帝有庄田,也做一点小生意,宫中用度,也有专门负责的,可这些都是太监做的事。所以我刚开始一直怀疑,薛家指的是内官——即俗谓的太监。但终于不能让自己信服,也就罢了。明代最高利的三个行业是盐商、木材生意和典当,没有一定地位是做不了的。书中提到薛家做典当,其他两项没有提及。在正统观念里,商人的政治地位并不高,摆在农工之后。薛家这么一个身份列入四大家族之中,令人不解。
李纨家势虽然穷,但干净多了。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而李纨影射台湾郑氏,可以说是比较贴近事实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应用更开阔的眼光看等方可。
在乱世,用正统观念看待襄理,可以就不通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31 21:32:08 +0800 CST  
负责宫中采购的商业活动,叫做上供采购。一般由太监负责。宫中所需分成几大类,如碳火,绸缎,时令水果等。每一类都有专人负责,一些物品则指定地方生产,专产专用,如易山碳厂。这些专门负责采购的,手下有“报头”,大概是负责预算和组织采购的,从宫中领出银两,一部分落入私人腰包,一部分用来采购。薛家的皇帝身份是不是干这一行的,不得而知。但如果他们影射明末各路藩王,则当时的皇宫用度,都是他们提供保证的。永历帝在龙岗,孙可望帐册记着“皇帝一员月支若干,皇后一口月支若干。”算是最惨的经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1-01 19:52:35 +0800 CST  
第五回判词中,正十二钗排列顺序似乎有不合理的地方,如写的是曹寅家事,排列大致应如下才符合封建社会那一套:元春、李纨、凤姐、迎春、探春、惜春、可卿、巧儿;外姓妙玉、宝钗、黛玉、湘云。但书中排列如下:宝黛、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儿、李纨、可卿。
可卿排在最后,有人说她影射崇祯,按照这个排列,可卿绝无可能影射崇祯。她只能影射明朝风水,既皇陵。崇祯和朱术桂上吊,仅是作者用来说明这两个人上吊,是大明朝风水泄尽这个事实而已。
探春排在迎春之前,很可能是这样的,探春影射的永历政权存在时间最长,南明的历史基本上是永历的历史。但从帝王谱系来看,迎春影射的隆武政权不管存在长短,并不影响他排在永历之前。这个有点不好解释。很可能作者认为,隆武那个帝位来得不明不白。弘光帝死后,隆武虽然之前是个亲王,可他的爵位早让崇祯削了,那时候他仅是个没有爵位的罪宗,贸然称帝,与篡位何异?虽然是既成的事实,但作者却偏不承认。
凤姐排在李纨之前,应该也有个说法。
凤姐影射末世诸镇将领,李纨影射郑氏政权,就因为这个,凤姐排在李纨之前?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1-02 22:28:42 +0800 CST  
判词中还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将宝钗与黛玉的判词与判曲合在一块儿写。这是书中最重要的两个女子,为什么将她们合在一起写呢?其实,要解读红楼梦,这是个破解的关键,绝不能忽视的事情。
四十二回一条批语让人不知所云:“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前面说过,黛玉影射北明,宝钗影射南明。进入南明后,黛玉影射南明的朱姓政权,而宝钗则影射整个南明政权,不管朱姓还是异姓的。具体说,黛玉影射的是从南明开始一直到永历帝死为止,这个阶段朱姓政权还是正统。而永帝死后,又出现几个汉人政权,而永历的年号还在台湾存在着,宝钗就是影射从南明开始一直到台湾降清为止。她们之间影射的对像是有交差的,很长时间是同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将两人判词合在一起的原因,也就是脂评称的“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的缘故。黛玉逝后,永历年号虽然还在,但有名无实,这也是判词中“空对着的”意思了。
有人说宝钗影射清朝,我认为很有道理,但就是这个判词合写一事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将清朝与明朝合在一起写?这样写有什么意思?存疑以待高明。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没办法接受宝钗影射清朝的原因。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1-03 13:19:00 +0800 CST  
黛玉仅影射南明朱姓政权,宝钗不仅影射南明朱姓政权,还影射朱姓灭亡后的南明政权。这就是宝钗被写得正派,而不是个反面人物的缘故吧。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1-03 13:21:04 +0800 CST  

楼主:我是麦可

字数:116019

发表时间:2015-07-18 06: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4:55 +0800 CST

评论数: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