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南明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那就是袭人跟宝玉已经有过一腿,如果黛玉影射明朝政权,如果黛玉也能跟宝玉来一回,那是多好的事。可是,有一回宝玉心神迷乱,错将她当作黛玉,说了好多小情人之间才能说的话,将袭人吓得够戗,并因此向王夫人提出自己的担忧。这次进言,王夫人对她更加信任,给她姨娘待遇。但却没有给她名分,这说明影射鲁王的朱以海虽然穿过龙衣,可还是名分的。而袭人不愿看到宝玉与黛玉闹出丑闻,实际上也是希望他们要名正言顺,也就是希望鲁王能正式登基。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05 20:09:44 +0800 CST  
探春的在书中的地位也挺有意思。她是庶出的,她的能力除了凤姐和深藏不露的宝钗外,那些女子似乎也没有比得上她有能力能决断的,而且在凤姐病后,她还真正管理过一回大观园,虽然这一次管理大观园,对贾府的颓势无补于事,对大观园的改革也算是小打小闹,而且还要靠着平儿借凤姐之威在后面撑着,但她的能力和眼光,却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只可惜没有给她更大的舞台。脂评也称如她不远嫁海外,贾府子孙在贾府没落后也不致于无依无靠。
从这些描述来看,她只能影射永历政权(不是永历帝),在南明政权中,这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政权(前提是鲁监国政权在鲁王取消监国后不存在是事实,但事实是鲁王的手下力量还存在),但她对大观园的影响并不太大,虽然她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是凤姐和平儿在背后撑着,她能做的事就更有限了,虽然她是当时正统的政权,而且是唯一的。
第五回中判词中,作为迎春之妹,她排位在迎春之前,决非作者疏忽。在宝黛两个主角之后是元春,再就是探春,这说明元春影射整个南明,而探春影射最重要的永历政权。更值得玩味的是,在探春之后不是紧接着迎春,而是妙玉与湘云。
史书在写某人传记时,如有人与这个人相关联,或其参与的事件与之有交集,便作为附传放在此人的名下。很显然,妙玉和湘云是作为附传放在探春的名下,也就是说,妙玉与湘云是探春名下的两个历史人物。探春是永历政权,湘云与妙玉是属于她的两个什么政权呢?
熟悉南明史的人,基本上都会脱口而出,郑成功与李定国。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06 22:20:48 +0800 CST  
妙玉影射郑成功,前面说过了。湘云影射李定国,这个南明第一战神,似乎也说得通,但她更像影射黔国公沐天波。沐天波是开国元勋沐英的后裔,永历帝在昆明过了几年比较像样个皇帝的日子,朝是首席大臣就是这个黔国公沐天波。后来沐天波随永历帝被清朝大军逼到缅甸,缅人发动咒水之难,天波殉国。不久李定国也因复国无望而气死。
湘云判词前的画,天上几缕云彩,影射天波两字,且湘可拆成沐与目,这两个字又同音。
三十一回目录中有“白首双星”四字,让无数红楼研究者竟折腰,莫衷一是。白首双星应是由黔国公一名而来。黔国公,贵州的最高长官,即黔首,黔首的意思是老百姓,即黑脸。黔国公是黔首,可沐天波不是老百姓,所以作者反其意,称之为白首。至于双星,很可能就是指沐天波与李定国,也可能指沐天波与永历帝。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07 17:30:11 +0800 CST  
忙了几天,没来这儿看看,先自个提一下,明天再续。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0 23:08:17 +0800 CST  
续之前还想说几句:红楼梦如非影射南明,怎么会有那么多巧合?
一,南明几个政权,南京、福建、西南(西南的永历帝居无定所,不像南京和福建都个定点都城),而红楼梦中的宁府和荣府,凑巧就是南京(宁)、福建(榕)和西南(蓉)的简称?
二,南明就那么几个皇帝,而贾府中凑巧也有那么内个男人?
三,郑成功最后一战也是最辉煌一战是打南京,妙玉的脂评中凑也有“瓜洲渡口各示惩罚”字样?
四,白首双星用来说湘云是沐天波为什么又说得通?
五,李纨判词“如冰水好空相妒”用来说明她是影射整个郑氏政权,也就是最后的台湾,为什么跟历史如出一辙呢?“到头谁似一盆兰”,谁都不如贾兰,因为贾兰是指在台的明朝宗室,他们比其他宗室日子好过多了。李纨也不是因为贾兰中进士云云而晚景好过,事实是贾兰最终是依靠李氏过日子。如果李纨晚景好是因为贾兰出息,哪来“枉与他人作笑谈?”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收养明朝宗室,却自己作王,这才是其可笑的地方。那个时代,一个女子守寡那是荣耀的事,谁去笑她?如冰,即如兵,也就是台湾海峡,清人越不过去的,如百万雄兵驻守的地方。
还有红楼梦即朱皇梦,袭人即御衣,宝玉即玉玺,他的生年即崇祯登基之年,迎春判词跟弘光和隆武兴亡如出一辙,等等。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0 23:42:26 +0800 CST  
史湘云判词前画着几缕云彩,一弯逝水,词曰:“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她可能指李定国,但更可能指明朝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沐天波,开国元勋沐英之裔。沐英是朱元璋老婆大脚皇后马氏的养子,马皇后去世,沐英哭杀。沐家世守云南,与明朝国祚一样长久,崇祯元年,沐天波嗣立公爵,挂征南将军印。
当时天下大乱,云南仍比较安定。但好境不长,崇祯末年,沙定洲造反,杀进沐府,沐府一家不愿受辱自焚。天波逃脱,备历艰辛逃到楚雄,沙定洲跟随而至,围困楚雄。后来张献忠旧部孙可望归顺永历帝,打败沙定洲,却将永历帝劫持到安龙。几年后李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天波成为永历朝重臣,过上一段较平静的日子。清兵进攻云贵,天波决志殉国,随永历帝逃亡缅甸,君臣备受凌辱。缅方要求永历帝派大臣过河议事盟誓,天波率四十二人过河,甸方忽然发难,天波使流星锤反击,杀九人,最后寡不敌众被害,四十二人全部遇难,史称咒水之难。实际上,沐天波如果想苟且偷生容易得很,他的老祖宗沐英镇守云贵,世代袭封,跟少数民族相处融洽,找一个地方藏起来,逃过清兵追杀并非异想天开,而跟永历帝跑到缅甸,基本上是死路一条。可他义无反顾,走那条不归路。
天上几缕云彩,可暗示“天波”两字,一弯逝水暗喻沐天波牺牲在河边,既咒水之难。史湘云的“湘”字,拆成“沐”与“目”,音同。
展眼吊斜晖:眼(目)喻沐,斜晖——西斜的阳光,古人将皇帝比成日,向西而去的日头,比喻永历帝出逃缅甸。这一句就是说沐天波跟随永历帝逃往缅甸。
襁褓之中父母违:意思是天下大乱,云南地处偏远,与朝廷交往困难,形同没有君父的孤臣,且天波被叛军所苦,四处逃亡,也像个孤儿——书中史府最早没落,既影射这段历史。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永历帝进入云南。所以,湘云判曲说:“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堂,水涸湘江。”意思是好不容易来了个皇帝,有名有实当明朝的臣子,天波也结束流离颠沛的日子,哪知没过多久就殉国了。《红楼梦》用婚姻比喻君臣关系,君是阳,臣是阴。做臣子的,与君主相对应,处在“臣妾”地位。古人就那么个境界,咱们看不惯,人家却认为天经地义。湘云与她的丫头有一段对话可阐明此义。书中很早提到湘云婚事,却迟迟没有着落,既影射在永历帝进入云南前,沐王府与朝廷若即若离。从判词看,湘云嫁过人。有人说是宝玉,但据脂评,宝玉的局结是扔下宝钗、麝月出家去了。湘云只能在凤姐死后嫁给影射永历帝的贾琏。她将“二哥哥”说成“爱哥哥”,既影射这桩婚姻,书中称贾琏是“二爷”,并非无意。
第三十一回目录“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白首双星”将传统红学搞得一头雾水,什么说法都有。白首其实由“黔首”而来,古人将老百姓称作“黔首”,黔即黑色,沐天波是“黔国公”——贵州最高首领,可以称为“黔首”,但他不是老百姓,所以只能反其意称白首。“双星”是什么意思?应是与永历帝并称为帝星与将星吧。也可能是指天波与李定国。再说湘云嫁与卫若兰一事,似有很多可疑的地方。卫若兰仅在秦可卿丧事时出列出一个名字,但显然是个世家子弟。湘云的婚事书中很早就提到了,如果当时提就是卫若兰的话,照当时的习俗,成与不成是不可能不明确的。如果湘云跟别人有过婚约什么的,卫家也不可能娶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能说湘云经过一段不幸的婚姻(照现在的话说,不是事实婚姻),但书中没有明确说出来。后来再嫁给贾琏这个大表哥,也算是顺理成章的事。
湘江水逝楚云飞:湘没水了,云也没了,湘云没了,以湘云之死,暗喻沐天波随永历帝进入缅甸后被害。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1 20:54:09 +0800 CST  
与明朝国祚同样长久的世家,除沐英外,还有徐达、张辅。此外都不太重要,像刘伯温,中间还空了几代。此外还有负责漕运的陈家,也不是太突出。最能代表这些世家的,还是沐、徐、张三家。而能像沐家那样忠烈,最后如沐天波那样慨然殉国的,并无第二家。红楼梦如果真的是南明史,不可能不重彩浓墨写一写。当然,湘云也许影射这个群体。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1 21:03:46 +0800 CST  
1646年隆武政权覆灭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监国,没几天,清兵攻陷赣州,朱由榔吓得一蹿蹿到梧州。隆武帝的弟弟趁机称帝于广州,既绍武帝。朱由榔在群臣劝说下回肇庆,数日后称帝,既永历帝。永历帝与绍武帝为争正统兵戎相见,恰好清兵袭取广州,绍武帝殉国。永历政权是南明最后一个小朝廷,也是维持最久、最强大的一个政权,数次出现中兴迹象。永历帝胆子特别小,清军攻占广州后,他开始再次逃亡,此后长年逃亡于两广、云南,颠沛流离,处境险恶,成为中国历史上行踪最飘忽不定的一个皇帝。
李自成余部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联合抗清,辖区最大时覆盖西南七省。但内部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加上何腾蛟被俘牺牲,收复的失地相继丢掉,永历帝再次大逃亡。当时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占据贵州,1651年,孙可望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归顺南明,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置在安龙府。此后数年被孙可望控制,备爱凌辱。
1656年,李定国接走永历帝定居云南,以昆明为滇都。次年孙可望攻打李定国,被李定国所败,奔长沙降清。清廷尽得永历政权的军事部署,1659年分三路进军云贵。是年正月底,永历君臣数百人乘船逃入缅甸境内,被甸方安置在都城的隔河对面,以竹为城,建十间茅屋供他们居住,状况十分凄惨。吴三桂逼缅方交出永历君臣。1661年7月29日,甸王诱骗永历帝的重要官员过河饮咒水盟誓,趁机将他们杀害,史称“咒水之难”。1261年12月2日,缅方将永历送交吴三桂,翌年4月25日在昆明篦子坡被勒死。
永历帝死后数日,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仍沿用永历年号,因此这个政权名义上仍在台湾延续下来。
探春影射永历政权。
探春判词前的那幅画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上有个女子在掩面哭泣。探春远嫁海外,暗喻永历政权的香火延续到台湾,而台湾孤悬海外。这幅画表面上看是探春远嫁海外思亲哭泣,其实影射明朝彻实际上已灭亡,且在台湾有名无实。两人放风筝,暗示朱、郑两姓为台湾这个政权有争义之意。
探春判词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才自精明志自高:这一句是夸探春的,也是暗示永历政权最强盛。另外一层意思,应当将“才自”解释作“刚刚”,精,既精忠。整句意思就是刚刚精忠于明朝,就自以为功高盖世,目空一切,同室操戈,架空皇帝,最后导致永历政权覆灭。这个人当然指孙可望。
生于末世运偏消:指永历政权出现在末世,气运又不好,未能恢复故国。
清明涕送江边望:一个意思是明朝最后的政权流落到台湾,清明祭祖,只能到水边遥望大陆,挹一掬清泪聊以为祭。另一个意思指咒水之难,永历帝在江边涕送大臣过河盟誓,看他们被杀掉这个史实。也指永历帝君臣流着泪乘船进入缅甸时,回首故国,泪眼婆娑。这里的清明暗喻“探春”——既永历帝,古人清明必要郊外踏青,踏青又称作郊游、寻春、探春,所以作者以清明来暗喻探春。
千里东风一梦遥:即复国梦想彻底破灭。
探春(影射南明永历政权)居住在大观园的秋爽斋,爽,爽约。永历帝在吴三桂进攻时,由云南进入缅甸避难,缅甸人爽约,发动咒水之难,最后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时间是7月秋天。她还想取个笔名叫“蕉下客”,缅甸穷人,茅屋以蕉叶为盖,那是寻常事,缅方提供给永历帝住的是茅屋,称他蕉下客也无不可。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2 18:28:16 +0800 CST  
探春的“附传”湘云与妙玉,妙玉判词解读前面说过,为了完整,再贴在这里:
妙玉判词前的画是一块美玉掉在泥垢中,判词称:“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心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个判词不得要领。应从六十三回邢岫烟介绍妙玉的话解读。妙玉自称畸人,“畸于人而侔于天。”大意指一个人不符合人伦习俗的标准,却符合天道。妙玉有洁癖——《红楼梦》中,洁比喻臣子的忠心。有洁癖,就是忠得不合常理。邢岫烟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僧是出世的人,指不当官的,相对应的“俗”指当官的。《红楼梦》以男人比喻君主或君权,女人比喻臣子或政权。明末有没有这么一个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人,或者政权呢?
只有郑成功的延平王政权。郑成功的官爵从隆武帝而来,可隆武仅一年就灭国了,郑氏政权后来基本上单干,跟南明没有实质上的君臣关系。政策政令、军事行动、官吏任免,都是自己说了算。你说他是君?是臣?
郑成功有没有做过惊世骇俗的事?当然有,父亲郑芝龙降清,他与父亲断绝关系,自已拉队伍抗清。郑芝龙让人劝降说,不降老父就没命了。郑成功不为所动。在封建社会这是不得了的事。妙玉判曲说:“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说明世俗不赞同他的做法,面对忠孝的两难选择,他选择孝更能让人同情。跟大量降臣相比,他既不像他们“深受国恩”,父亲又在清廷手里,投降不会有闲话。可他以恢复大明为已任,选择做忠臣,致使父亲被杀。在正统封建观念里,这样做是符合天道的大道理,然而世人——尤其是降臣们,必定众口藉藉,所以说“过洁世同嫌”。
妙玉自称“槛外人”,槛内人自然是郑芝龙。“槛”指槛车,装囚犯的。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心空”,郑成功大义灭亲,但他的儿子郑经没有立明宗室为帝,实际上背叛大明。所以说“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再看看判曲,“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郑氏王朝最终辜负朱明(红粉朱楼),与明朝无缘。
由于郑成功大义灭亲,所以宝玉表现出对妙玉近乎膜拜的情结。
脂批称“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得不屈从于枯骨”,这句话又让传统红学摸不着北。
1659年,郑成功会同张煌言率部北伐,连克镇江、瓜洲,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也收复十几个府县,江南震动。后来在瓜洲遭清军突袭,败回厦门。南京之战是郑军最辉煌一役,也是反清复明泡灭的最后一战。
后人以为郑成功中缓兵之计,果真如此?南京是蟠龙卧虎形胜之地,帝王由此而兴不在少数,以郑成功之才之抱负,有力量拿下南京,岂容敌人有喘息之机?其实是后继力量不足。脂评中“瓜州渡口”指这件事,“红颜固不得不屈从于枯骨”(“枯骨”指清朝,蔑喻),说明作者也认为郑军后续力量不足。脂评中有个“各”字,说明被“劝惩”还有张煌言。书中以谁暗喻张煌言呢?应是与妙玉为邻十年的邢岫烟吧。
妙玉有个能神机妙算的师父,临死前劝妙玉留在京城,以完劫数。《红楼梦》中,京师指留都南京,北京反而称作长安。作者认为郑成功既使拿不下南京,也该留在南京城下死拼到底,完此劫数,好博取一个辉映古今的完人美称。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2 18:40:58 +0800 CST  
“蕉下客”,就是鹿。古人将争天下称作逐鹿,影射永政权的探春,在明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就是那只可怜的鹿,谁都想拿下她,不仅是清人,还有各路军阀反王,再怎么说正统还在她哪儿。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2 18:49:32 +0800 CST  
当然,按照第五回判词排列顺序,宝黛、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也可这样解读:
宝钗、黛玉、元春和探春是一组。这四人元春和黛玉似乎非正常死亡,宝钗和探春的婚姻都不美满。
湘云、妙玉、迎春、惜春是一组。这四人湘云和迎春的婚姻不如意,妙玉和惜春都出家了。
很可能她们两人一级共同影射什么。
从宝钗和黛玉的姓来看,也是大有讲究的。林黛玉的姓比较容易解读,她影射明朝政权,而北明末后两个皇帝,由校和由检,名中有木,南明首尾两个皇帝,由崧和由榔,名中也带木,两枯木,就是林。木枯掉了,也就是大明朝慢慢死了。巧的是,北明的崇祯帝和后来的入台被称作明末帝的宁靖王朱术桂都是上吊自杀的,也许就是玉带林中挂的一个意思。我在网上查过玉带林中挂这个事,如认为与皇帝上吊有关也只提到崇祯,没有人说到这个朱术桂。其实朱术桂上吊,可以看作是明宗室对复明彻底死心了。所以这个秦可卿上吊,很可能也跟朱术桂有关。我在前面说过,南明的纪是到第五回判词结束的,也就是宝玉与可卿梦中乱伦为止。就是说,如果可卿影射朱术桂宁靖王政权的话,这个政权跟影射玉玺的宝玉只在梦中结缘,现实中根本就没有份于玉玺,所以这个让贾母视为在重孙中最为得意的媳妇,很可能就是影射朱术桂的宁靖王政权。她的辈份最低,她是终结者。她也上吊了,而且跟朱术桂一样上吊得莫名其妙,她的身份,也跟朱术桂一样,被宝玉认定是唯一可以继承家事的人。然后她的判词其实就是对明朝灭亡的总结。
在香菱判词中也有“可怜两地生枯木”,这个枯木跟黛玉判词中的枯木意思一个样,起到补充的作用,后文再述。
薛宝钗的薛,由于她影射的是南明后期造清朝反、或都跟清朝对着干的各路反清势力,所以她这个薛就是“削”的意思,这些反清的汉人政权最后都被清朝削平了,以削三藩为代表。
妙玉不知姓什么。史湘云的史是什么意思呢?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3 19:25:54 +0800 CST  
南明的纪到第五回宝玉与秦可卿梦中乱伦为止,说明朱术桂不是帝王,与代表玉玺的宝玉来一回,是乱伦,不过只是在梦中,作一场春梦而已。北明的纪,则要到秦可卿之死为止,说明崇祯上吊,北明完结。但秦可卿仍是影射凤阳皇陵,她的上吊影射这两人之死,只是为了说明大明风水被毁坏,气数已尽而已,她即不可能影射崇祯,也不可能影射朱术桂。
这给湘云影射的对象多提供了一种可能。
如果宝、黛与元春和探春配搭,宝钗影射南明后期的汉人政权(不一定是朱明政权),黛玉影射朱明政权,一个朱姓,一个外姓。以此类推,湘云与妙玉也应是影射一个朱明政权,一个外姓政权。妙玉影射郑成功的延平政权,那么,湘云只能影射一个朱姓政权。
那么,她最有可能影射朱术桂的宁靖王政权。朱术桂是辽王后代。国初,辽王朱植是塞王之一,成祖时移封荆州,在楚地。嘉靖时被削爵,就没有辽王了。术桂为辽王后裔,湘江水逝楚云飞,应是由此而来。
这个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搞不明白。
朱术桂在荆州被张献忠攻破后,所史长阳王术雅逃跑,途中失散。术桂到浙江,恰好鲁王朱以海称监国,因术雅不知所终,所以封术桂为长阳王。后来隆武帝封他为宁靖王。他大概是鲁王朱以海封的第一个宗室吧,也许这就是始的缘故吧。当然这个说没很不靠
谱。
她之所以姓史,很可能是贾史王薛可解读成“甲始亡削”而来。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4 20:22:27 +0800 CST  
朱术桂这个人,如果按照一个乱世的臣子来看,应算是个二三其德的小人,他最先得到爵位是鲁监国给的,可又投靠与鲁王为敌的隆武帝,最后又称臣于永历帝。但如果从都姓朱的角度来看,那可是他们家的家事,谈不上气节有问题。他只是想恢复大明江山而已,从1644年北明灭亡,到1683年6月27日上吊殉国,四十年间孜孜以求的就是大明江山,像他这么好的朱家子孙可谓凤毛麟角,南明那几个称帝的还不如他呢。
他的这个经历,从湘云与贾府和宝玉的关系似乎也得到证实。湘云与荣府有血缘关系,跟宁府却没有血缘关系。也许是说他这个爵位是南明给的(他到弘光是才得到一个辅国将军的衔)。而她自小就跟宝玉(鲁王)住在一起,说明他的爵位是鲁王给的。后来又离开了,不住进大观园,说明他对鲁王并非从一而终。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4 20:40:09 +0800 CST  
@懒人大浪 2015-12-15 16:23:31
@我是麦可 一楼主不仅在诠释红楼梦,关键他带我们认识到真正的 历史 和民族文化的演变,由此想通了许多事。所谓五千年文化我们该怎样面对,感谢楼主。一方面楼主之作惊世,一方面我等原来如此无知。
-----------------------------
谢谢夸奖。实不敢当。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6 19:32:33 +0800 CST  
通过上而的论述,我认为红楼梦一书,其结构与影射,跟事实比较接近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1、红楼梦写明末历史,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发发感慨。其结构采用纪传的方法,很少涉及具体事例,甚至涉及的具体人物也不是太多。
2、明末在崇祯灭亡后,并不是南明的开始,南明开始于弘光帝灭亡之后。即北京与南京两个都城都失去之后。
3、贾府影射从弘光到永历帝明末的三个政治中心。宁府影射与北京与南京为中心的明末(即书中所说的末世,南京简称为宁),荣府的贾政家影射与福建为中心的明末政权(福州简称为榕),荣府的贾赦家影射西南的明末政权(成都简称为蓉)。
四、崇祯与弘光的纪从第一回到秦可卿之死为止,隆武到永历帝的纪从第一回到第五回即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为止。
五、书中人物大多不是影射一个人,而是影射一个群体。大致如下:
(1)元春——整个南明;探春——永历帝;迎春——弘光帝与隆武帝;惜春——鲁监国。
(2)黛玉影射明末政权,宝钗影射明亡后与清朝对抗的清人政权,这些政权有的认明朝为正统,有的不认。如台湾的郑经仍认明朝为正统,三藩则不认,郑三桂自己弄个国号叫周。这群人以郑经为代表。
(3)秦可卿影射明亡这个历史现实,具体是几个事件,包括皇陵被张献忠所毁、汉人衣冠不再、崇祯与朱术桂上吊自杀,洪承畴松山之败这么几个说明明亡的主要历史事实。
(4)湘云影射永历帝的几个藩王政权,除郑成功的延平王政权外,包括黔国公沐天波的沐王府政权、李定国的晋王政权、在台湾的朱术桂的宁靖王政权等,以沐王府政权为代表。
(5)妙玉影射郑成功延平王政权。
(6)李纨影射整个郑氏政权。
(7)凤姐影射明末各镇将帅。崇祯亡后,明朝各镇兵马所剩无多,不是让流寇干掉,就是让满清收拾了,再不然就是让崇祯帝拿去杀了。这伙人命苦,左右是个死,一些人就投降了。到了弘光时,幸存在下来的,大致还有左良玉、秦良玉、江淮四镇、文武操江,以及郑芝龙、郑鸿逵、郑彩、黄斌卿、何腾蛟等人。左良玉势力最大,但他在弘光元年到南京清君侧时病死,此后由郑芝龙坐大。这些人以秦良玉为代表。其实张献忠破蜀,秦良玉手中兵力只能自保而已,而张献忠一向有点怕她,也不敢对她怎么样,彼此相安无事,直到秦良玉老死。作者拿秦良玉为代表,显然是羞辱那些男将领们。像秦良玉这样忠贞不二的将帅,明末不多,而且她是个女的,更有代表意义。
(8)贾巧儿指明亡后四外流散的宗室。刘姥姥是郑成功的姥姥,指日本人。日本人参与明末军事活动,起到一定作用,最后应也收留了一此宗室成员,免得他们让清人拿去杀了。
(9)脂砚斋这一名号由朱术桂的砚而来,就是他上吊时题诗的那个砚。畸笏叟是在郑成功政权中任职的人(从他可以命曹雪芹来看,官应做得不小,也许就是个宗室成员)。笏是古人上朝用的,畸笏,大概指没法上朝拜见皇帝之意。作者应只有曹雪芹一人。而参与创作的,倒是个群体,大概就是那伙批书人。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8 10:00:41 +0800 CST  
@经天纬地烟雨江南 2015-12-18 10:04:14
好贴
-----------------------------
谢谢。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8 23:08:32 +0800 CST  
书中女子不影射人,而影射事或物的,除秦可卿外,还有宝玉(玉玺)身边的那些丫头。其中袭人影射龙袍——这是别人看出来的,晴霁影射大明宫灯,没有判词的其他丫头影射什么呢?尤其是麝月,她接替袭人的位置,最后跟宝钗一块儿为宝玉守寡,似乎呼之欲出,但又很难明确。
至于贾府男人在历史中是个什么角色,以后再胡诌。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8 23:34:56 +0800 CST  
再者,这个框架比较接近事实的解读,只是我的看法,是不是有可能解开红楼之谜?我一点把握也没有,也没有那个闲功夫,活命要紧。真希望有个生活无忧,又对这个路子兴趣的人继续下去,不出数年,也许有个意外的惊喜。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8 23:45:57 +0800 CST  
1645年弘光帝被俘后,同时成立两个小政权:隆武和鲁监国。
郑芝龙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改元隆武。
钱肃乐、张煌言等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监国,摄政之意,以翌年为鲁监国元年,不奉隆武年号。为争正统地位,两个政权自相残杀,清兵很快攻占浙江,朱以海逃亡海上。清兵挥师南下,郑芝龙降清,隆武帝逃亡,时人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降敌)。”隆武帝下落有三种说法:一是在汀州被清兵射杀,一是被逮到福州绝食而死,一是出家为僧。针对出家为僧这一说法,郑成功数次派人寻找,无果。
鲁监国这个政权成立之初也是个不可理喻的小朝廷,时人称:“鲁监国之在绍兴也,以钱塘江为边界。闻守江诸将日置酒唱戏,歌吹声连百里……即此观之,王之调弄声色,君臣儿戏,概可见矣,何怪诸将之沈酣江上哉!”鲁王在绍兴称监国时,弘光政权刚灭亡不久,清朝大军压境,因数清人不善水战,就拿钱塘江为天堑,一味高乐,也太不拿清人当回事了。那知那条江忽地变浅,清人涉水而渡,淅东失去,以海流亡海上。
朱以海流亡海上,“水上为金汤,舟楫为宫殿”,时人称“海上天子”。1646年11月在厦门郑彩的驻地安顿下来。
隆武灭亡后,除郑鸿逵、郑成功、黄斌卿等人仍奉隆武年号,大多数奉朱以海抗清复明。当时清军主力北返,东南抗清形势好转,到1648年上半年,奉朱以海名号的义师克复福建3州27县。
然而,各派势力互相倾轧,所复州县很快又失陷。1649年9月,张名振杀黄斌卿,在舟山建立鲁王行宫,舟山群岛一度成为浙东抗清中心,牵制大量清军,郑成功因此得以从容布置福建沿海发展局面。
1651年8月,清将陈锦攻取舟山,朱以海赴厦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于隆武帝有知遇之恩,对朱以海很不满,不过仍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金门(其实是软禁)。1653年,朱以海主动取消监国称号,联合各部义军,与郑成功一起抗清多年。1661年永历帝被俘后,张煌言上书朱以海,请他速正大号,但没有得到郑成功父子的支持。永历帝遇害后,过几天郑成功病世,朱以海一度无人供奉,以地瓜度日,被当地人戏称为番薯皇帝。1662年11月13日,朱以海在金门病逝。
朱以海是南明几位君主活到最后的一个。
惜春影射鲁监国。判词前的画,是一个女子在庙里看经。看什么经?看台湾的延平王郑经,朱以海到金门后,完全看郑氏王朝的脸色了。朱煌言一直在东南沿海抗清,也一直忠于他,可十年当中一次都不敢去看他——怕郑氏猜疑。判词对朱以海的晚景说得更明显:“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时妆。”勘破三春景不长:朱以海发现大势已去。缁衣:尼姑服饰,指惜春出家,暗喻朱以海后来心灰意冷——《红楼梦》不仅以出家暗示一个人不为朝廷所用或不问世事,也以出家暗示一个人不再反清复明。此外,也说明朱以海晚景凄凉,连吃饭都成问题——脂评说惜春最后“为尼乞食”,指的就是这个景况。惜春的笔名“藕榭”,藕,水中之物,她的住处有暖香坞,坞,船所泊之地,无不影射鲁王以船为殿的“海上天子”经历以及晚年居住金门的事实。
朱以海自削监国称号,这个政权无疾而终,不能用婚姻来暗喻其结局,所以惜春终身未嫁。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9 22:04:22 +0800 CST  
朱以海这个人,少年时在鲁王府中过日子,应该过得还挺快活,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说 的乐业。1642年,清兵入关捞好处,打破鲁王府,以海的兄长以派自杀。清兵要杀以海,结果三投刃不中,以为神人,饶了他一条小命。为什么砍他三刀,一刀没有砍中?朱以海真的是真命天子,百灵呵护?还是他本身活过什么神奇的武功?或都那个清兵因为那一次行动大捞一笔,心情高兴,一时喝高了把不准?反正朱以海在这次劫难中幸存下来了。1644年3月15日,崇祯上吊前四天,以海袭封鲁王。爵位到手就是大逃亡,一路向南,到了浙江。弘光命其监宁台州。
称监国后,朱以海完全可以跟隆武帝一样称帝,而且更有理由称帝。那时候他是亲王,而隆武帝不是亲王,隆武的唐王爵位1636年被削,还没有恢复呢。这是他头一次放弃机会。第二次是隆武死后,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称帝,他仍没有这么做。第三次是永历帝死后,这一次连个跟他争帝位的人都没有,他仍没有称帝。
也许只能说,朱以海并不喜欢做皇帝。史载,他这个人有责任心,但没有什么野心,很会说甜言蜜语,随便答应给别人好处,但所作所为都有点有三不着二的。这跟贾宝玉的性格是何等相似。
如红楼梦真的以出家来影射一个人不管反清复明大事,惜春影射朱以海也是很恰当的。惜春很小就对尼姑有好感,薛姨妈送宫花那一回,她就说过没落发为尼。
而且如果以荣府影射福建的话,浙东这一带应在宁府的范围,因为隆武帝没有占领过这个地方。这说明鲁监国原应是宁府,正如惜春是宁府的小姐一样,后来惜春跟宁府断绝关系,也可以看作是鲁王朱以海到福建居住这个史实。
朱以海最后的结局是不是正如目前史料所说的,在永历帝和郑成功死的那一年的11月“中痰”而死呢?
也许不是。从当过他旧部的张苍水、黄宗羲等人的诗文似乎都找不到印证。
有一种可能,就是郑成功死后,郑氏内乱,鲁王旧部乘机将他带离金门——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要知道,他那时候还有一支力量挺强的队伍,那些人怕郑成功,但郑成功死后,能跟他们一决雌雄的郑氏能人,也许还不放在他们眼里,从金门将朱以海带走,难道还怕郑氏兴师问罪不成?
问题是朱以海还是不想当皇帝。他也可能为了绝了旧部的念头,出家去了。这也是就是脂评称宝玉出家,舍宝钗与麝月而去,是所谓的情极之毒。无情到毒的地步,也就是忍心置大明复国于不顾,而在当时,他是唯一能负起这个重任的人!
张煌言很可能苦口婆心劝他上位,可他就是不为所动,宁愿当他的和尚。煌言劝了两年,也绝望了,便于1664年解散队伍,跑到一个无名小鸟打算终老一生,不料还是落入清人手中。煌言二十年都坚持下来了,为什么那两年挺不过去?如果以海真的在1662年就死去了,他为什么还要多挺这两年?以海真的死了,他多挺这两年肯定要有个理由。这个理由很可能是要看看天下大势还有没有变化,如果出自于这个理由,他不可能解散队伍,因为此后各地抗清又持续了几十年,他们那种人都是特殊材料做成,为这么一个师他肯定会坚持下去的。如果不是,那就是朱以海还活着,但出家了,让他绝望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2-19 22:42:38 +0800 CST  

楼主:我是麦可

字数:116019

发表时间:2015-07-18 06: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4:55 +0800 CST

评论数: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