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南明

红楼梦对“雪”字情有独钟。不但作者有个雪字,二号女主角宝钗的家族也是个雪字,她本人与黛玉的判词也有个雪字。雪芦庵吃鹿肉那一回,在女子中写出是名士自风流的气概。此外还有许多处写到雪。很多人因此认为作者是北方人,因为他对雪的偏爱。是不是北方人姑且不论,只是雪作为北方寻常之物,如此着墨,有没有其他的意思?作者特别爱雪,并非没有可能,一个作家,对自己喜爱的东西反复吟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我还是觉得,这个雪字,是报仇雪恨的意思。书中出现雪的地方,就是南明大获全胜,痛杀清人的时候。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1-18 19:35:38 +0800 CST  
如果孔梅溪的那个圣人姓就是朱姓的话,那么,孔梅溪,就是“恐没戏”,作者是个戏曲迷,用这个词来说明朱姓没戏是可信的。那么吴一峰呢?三国的吴在长江以南,红楼梦中的这个吴,就指当时郑氏占据的福建。吴一峰,也就是说东吴这一带,汉人还有一点地盘。曹雪芹则指沦陷的中原广大地土,雪芹,雪芦,向虏报仇雪恨,作者认为还是有希望的。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1-21 21:50:56 +0800 CST  
有人将红楼梦版权归于吴梅村,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吴氏不得已降清,且深以为耻,这个应都是不争的事实。但作者应是个世家,吴梅村不符合这个条件。且从后二十八回文字水准看,不像出自吴氏之手,至于借其名成书,再由他人润色成前八十回并非不可能。吴伟业如与红楼梦有关,他就是吴玉峰。吴祖籍昆山,昆山县衙后那座山,名即叫玉峰。(2月3日 13:39)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04 02:19:02 +0800 CST  
本想放弃这个贴子,也不再想红楼梦的事,可因为生计关系,电脑还是得打开的,博客中加了几位红楼研究学者,看了他们的文章,才大概感觉到红楼梦研究到现在,原来是一个战国局面,这是以前从没有想到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局面呢?照我看,现在要解开红楼之谜,可能性太小,尤其是关键的作者问题,每个人抓住一点灵感,就以为解开红楼梦之谜,那也太小看了前人的智慧了。但关于作者问题,还想说几句话:
一,作者是个世家子弟。
二,参加过反清复明。
三,最后是个和尚。
四,明亡后仍与抗清势力有联系。
五,千万不要忽视明亡后仍有一股巨大的反清势力,这些人暗地里仍是有财有势。
六,不要局限于仅是朱姓子孙参与。
七,正经史料找不到这个人,可从族谱中去找这个人。工作量太大,也许这个作者偶然会冒出来。
八,明亡后,遗老贵小们只怕让人给认出来,千方百计隐瞒身份,难度就更大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0 12:11:18 +0800 CST  
不要猜,要拿出硬货。自欺欺人,给人提供线索那是没有问题的,但太不严谨。中国能拿出手的小说,也就是这么一部,此外就是《西游记》,可西游的价值,还不为世人所完全了解。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0 12:18:29 +0800 CST  
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当首推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石涛是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他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这种感情,与他的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石涛生于明朝末年,十五岁时,明朝灭亡,父亲被唐王捉杀。国破家亡,石涛被迫逃亡到广西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以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他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画中那种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笔墨中包含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2]所用世人皆知又让人费思的古怪别号:苦瓜和尚,瞎尊者。苦瓜何解?石涛双目明亮,又何以称瞎尊者?传说版本很多。较流行的说法是:苦瓜者,皮青,瓤朱红,寓意身在满清,心记朱明;瞎尊者,失明也,寓意为失去明朝。失明之人,岂有不想复明之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0 23:18:05 +0800 CST  
朱耷的字、号、别名特别多,他原名朱由桵,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后做道士,居“青云谱”。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岁。号雪个始于41岁,用到55岁。号个山始见于46岁,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56岁,最晚是58岁。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雪衲、卧屋子、弘选等。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0 23:19:07 +0800 CST  
我一直有个疑问,那就是从李纨的判词来看,她影射台湾的郑氏王朝是再明显不过的,因此她的丈夫贾珠应是隆武帝。可为什么隆武帝还没有出场就死了呢。很可能有两个种可能,一种是隆武这个人大半生都在牢中度过,不好写,再就是作者与隆武帝有过节,不好写,毕竟过节再大,也大不过江山被清人夺走那么大。如靖江王朱文享(朱元璋侄儿朱文忠后人)称监国,被丁溪楚所卖,落入隆武手中,被害。这个仇对于靖江王后人来说那可够大的,但比起江山被夺来说,又算不上大事。因此作者干脆不写他算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靖江王后裔中寻找作者,可惜只有这个大画家石涛,别无发现。
如果石涛是红楼作者,他跟孔尚任有交集,那么那个孔梅溪是不是孔尚任呢?还有那个吴玉峰是不是吴梅溪呢?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0 23:29:50 +0800 CST  
画家写小说?
画家能不能写小说我不知道,但在中国古代,能写诗文的人不一定能画画,能画画的人,一定通诗文。在古代,一个画家不通诗文,是很难想像的,诗文是必须会的。他们能下笔成文,正像我们现在懂得用电脑,懂得用手机,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然这个说法只是不靠谱的猜测之一,但起比吴梅村是作者的那种说法应更靠谱。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0 23:51:48 +0800 CST  
还有《桃花扇》中那个张星瑶也是个很达得关注的人物。他的父亲张可大,吴桥兵变时上吊自尽,星瑶得以世袭指挥。崇祯上吊,他到灵前痛哭尽哀,并护送到天寿山,这跟死金丹独艳理亲丧那一回是不是很像?弘光亡后,张星瑶做道士了。
孔尚任、张星瑶、吴梅村、冒襄、石涛,这伙人很可能都跟红楼梦有很大关系。
当然这仅是就《桃花扇》得到的信息而言,其他还多得是。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1 00:25:37 +0800 CST  
从贾(假)家和甄(真)家的设计来看,作者很可能就是以一个家庭作为原型,来揭示南明那段历史,所以贾家只是小说的原型,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又设计了一个所谓的甄家,只是这个甄家在小说中几乎不露面,这样描写起来就方便多了。然而,从评书人所说的一字不可更改来看,红楼梦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但现在读这部小说,又很难与史料中的的南明史丝丝入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看到的南明历史,毫无疑义,已经让清人给篡改过的。篡改多少呢?谁也不知道。如果将红楼梦当作真的南明史来读,可能就得大胆推翻许多现在能看到的史料。可是,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学者都不会这么做,除非他在推翻现有的史料之后,能得出一个无可挑剔的历史。
现在能做的是,找出那个原型。这个原型是个世家,那是不用多说的。但在明末世家还有那么多,除宗室之外,有爵位的也不在少数,鼎革之际,这些世家正如树倒猢狲散,很多人就隐姓埋名了,保况遭遇剃发变服?变乱之际,许多人连姓都改了。如刘伯温后人,将姓中的金与卯去掉,改成金。就算降清世家,也有私自的秘密活动。
作者之谜,也许永远都解不开了。只是不要再拿曹家那个雪芹来胡弄了,可能性太小
找作者,大概只能从族谱去找,也就是这么一个理。
不再说这个所谓的作者了。反正中国古代小说作者,因为小说不入流,一般有身份的人是不肯写上真实姓名的,这跟现在是大不一样的。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2 23:08:43 +0800 CST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如果红楼能解开,还原一个真实的南明史应不成问题,这对史学研究当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解开南明历史,并不等于解开其他历史时期的真相,因为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每个时期是不一样的。
可如果能解开一个南明的史实,那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我们可以参照红楼梦来反思历史是怎么写的,那可是太有意思了。
这可能解读红楼梦最有意义的地方,为解读而解读,值得敬佩,但还不是真正的学霸。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2 23:26:26 +0800 CST  
如果一定要将作者扣上吴梅村,那也太看不起吴老先生了,这个人虽是个降臣,但其降清不得已理由,这里就不说了。肠子都悔青了。但照其为人,再来一次还是降清,因为他是个真性情中人,倒不是怕死,你让他死一百回,他不会拒绝,但要是拿亲情去要挟,他还得降。这就是吴伟业,吴梅村,一个让崇祯皇帝特别关照过的文人,一个让人敬佩的人。这个人一定对郑成功佩服到五体投地,因为他做不到的,郑成功做的了。
所以说,当时借他名写这部朽作品,不是没有可以有,而且他很可能参与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12 23:37:53 +0800 CST  
李纨暗喻从崇祯元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收回台湾为止的整个郑氏政权。她的判词前画着一盆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女。判词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如冰好水空相妒:如冰指什么?冰合起来三个水,就是三点水,暗喻清朝说得过去,如冰山将倾,比喻将要灭亡的南明也说得过去。水好是什么?台湾海峡呀。清朝或者南明,对台湾郑氏小王朝再怎么忌妒,可也跨不过那道“好水”呀。
由此可见,红楼梦创作当在清朝攻取台湾之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这两句话可不是在夸李纨的儿子贾兰。前一句暗示三春已尽,南明实际上灭亡了。后一句,贾兰影射在台湾的几个朱明王室成员,只能依靠郑氏王朝过日子,南明其他几个政权的君主,是有政权且称帝,台湾名义上还是明朝政权,但这几个王室成员没有称帝,所以说“到头谁似一盆兰”,不是称赞他好,而是感慨他不好。当然他也不是一点都不好,至少南明灭亡后,其他王室成员到处逃命,一不小心就被清廷逮住,唯有依靠台湾的这些人,还能悠哉游哉过日子,郑氏对他们还可以,据说他们因为没有接济,日子过得颇为艰难,但郑氏对他们还算尊重。
郑芝龙在归顺明朝之前,一直在台海做贸易,兼做海盗,后来听福建巡抚劝,归顺朝廷。弘光帝在南京建国,郑芝龙家族的军事力量成为弘光小朝廷的军事重镇。弘光帝失国被浮后,福建巡抚张肯堂、南安伯郑芝龙等人拥立隆武帝。事实上,只存在一年的隆武政权,一直掌控在郑芝龙兄弟手里,因为兵权在他们手里。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继续反清,反不成就跑到台湾去。
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拒不投降,导致郑芝龙被清人杀害。隆武帝死后,他的弟弟与绍武帝与永历帝几乎同时称帝,绍武存在四十余日即被降清明将李成栋所灭,永历帝成为唯一正统,可郑成功仍有一段时间只认隆武不认永历,这段时间也可以说是郑氏独立的时期,所以用带发修行的妙玉来影射这个延平王政权,尼姑是不嫁人,没有主,而这个时期的郑氏政权也是没有主的。一直到郑成功承认永历帝为止。
永历帝死后,南明灭亡,可台湾仍奉永历年号,因此,永历小朝廷,名义上仍在台湾留下一脉,并延续二十几年。但这块小地方,名义上属于朱明,其实是郑氏的私家之物。
封建时代以“三纲五常”为伦理基础,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所以《红楼梦》以夫妻关系暗喻一个政权终结在谁手里,也以夫妻关系暗喻君臣关系,以男女关系暗喻一个人的贞节。明朝灭亡后,郑经仍是明朝的臣子,但明朝没有皇帝了,形成郑氏政权“有臣无君”的局面。郑经没有自立为帝,影射郑氏政权的李纨也就是个寡妇,始终为明王朝守节。郑氏政权始终奉明朝正朔,所以李纨也没有失节再嫁,这一点得到作者的谅解,所以李纨没有被当作反面角色。
枉与他人作笑谈:暗喻大明朝在这儿有名无实,郑经只是表面上认可明朝而已。要不然,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死后,金门的朱以海还活着,在台湾还有明朝宗室成员,如朱以海的儿子朱弘桓,被隆武帝封为宁靖王的朱术桂。尤其是朱术桂,始终参与郑氏政权的军政活动。为什么不从他们当中挑选一个立为帝呢?郑经没有这样做,反而奉已死的永历帝的年号为正朔,这种虚伪的作法不是很可笑吗?
这就是李纨可笑的原因。如果按传统解释,贾兰后来中进士,母以子为贵得以凤冠霞帔,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谁会笑她?且一个女人守节一辈子,在封建社会是十分光彩的事,有什么可笑的?不要以为作者很人性化,会同情一个守寡的女人,这不现实,作者不但没有那么超前,而且在明王朝灭亡后,外族文化入侵,信念中更加坚守三纲五常那一套。图中美女凤冠霞帔,只是暗示郑氏政权自享荣华富贵而已。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24 21:51:13 +0800 CST  
“如冰”,冰与兵谐音,暗示那道台湾海峡抵得过百万雄兵,这与凤姐那幅画中的冰山是同一个道理的,凤姐画中的冰山可以理解为大兵压境。实践上,如果不是熟知水战的施琅等降将起作用,旱鸭子清兵要跨过台湾海峡,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甚至可能与清朝共存亡都说不定。
李纨很有可能还顺便影射朝鲜。朝鲜虽然在清初就归顺清朝,但仅是名义上的,归顺后仍然保诗明朝的服饰。服饰与头发是那个特殊时期一个非常敏感也非常重大的问题,关系到主权的大事。朝鲜既然没有改变服饰,也没有剃去头发,理所当然被遗老遗少们认为仍是明朝所有(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承认自己已经灭亡了,或者说他们仍然指望着复兴大明——被判定灭亡那是后人依照历史事实作出的,并非他们当时的想法),如果大明朝复国了,朝鲜因为穿戴问题,是可以得到宽恕的。
由此可见,李纨也影射朝鲜是很有道理的。
郑成功因为时势不利,为喘一口气,曾与清人谈归顺条件,他列出的条件就是比照朝鲜,不剃发易服,主权独立,仅名义上归顺。此外要求将南方一些省份给他,则显示他根本无意降清,自然谈不成。但朝鲜在明朝遗老遗少眼中的形象是什么,可略见一斑。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24 22:17:21 +0800 CST  
“如冰”,冰与兵谐音,暗示那道台湾海峡抵得过百万雄兵,这与凤姐那幅画中的冰山是同一个道理的,凤姐画中的冰山可以理解为大兵压境。实践上,如果不是熟知水战的施琅等降将起作用,旱鸭子清兵要跨过台湾海峡,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甚至可能与清朝共存亡都说不定。
李纨很有可能还顺便影射朝鲜。朝鲜虽然在清初就归顺清朝,但仅是名义上的,归顺后仍然保诗明朝的服饰。服饰与头发是那个特殊时期一个非常敏感也非常重大的问题,关系到主权的大事。朝鲜既然没有改变服饰,也没有剃去头发,理所当然被遗老遗少们认为仍是明朝所有(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承认自己已经灭亡了,或者说他们仍然指望着复兴大明——被判定灭亡那是后人依照历史事实作出的,并非他们当时的想法),如果大明朝复国了,朝鲜因为穿戴问题,是可以得到宽恕的。
由此可见,李纨也影射朝鲜是很有道理的。
郑成功因为时势不利,为喘一口气,曾与清人谈归顺条件,他列出的条件就是比照朝鲜,不剃发易服,主权独立,仅名义上归顺。此外要求将南方一些省份给他,则显示他根本无意降清,自然谈不成。但朝鲜在明朝遗老遗少眼中的形象是什么,可略见一斑。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24 22:18:30 +0800 CST  
“如冰”,冰与兵谐音,暗示那道台湾海峡抵得过百万雄兵,这与凤姐那幅画中的冰山是同一个道理的,凤姐画中的冰山可以理解为大兵压境。实践上,如果不是熟知水战的施琅等降将起作用,旱鸭子清兵要跨过台湾海峡,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甚至可能与清朝共存亡都说不定。
李纨很有可能还顺便影射朝鲜。朝鲜虽然在清初就归顺清朝,但仅是名义上的,归顺后仍然保诗明朝的服饰。服饰与头发是那个特殊时期一个非常敏感也非常重大的问题,关系到主权的大事。朝鲜既然没有改变服饰,也没有剃去头发,理所当然被遗老遗少们认为仍是明朝所有(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承认自己已经灭亡了,或者说他们仍然指望着复兴大明——被判定灭亡那是后人依照历史事实作出的,并非他们当时的想法),如果大明朝复国了,朝鲜因为穿戴问题,是可以得到宽恕的。
由此可见,李纨也影射朝鲜是很有道理的。
郑成功因为时势不利,为喘一口气,曾与清人谈归顺条件,他列出的条件就是比照朝鲜,不剃发易服,主权独立,仅名义上归顺。此外要求将南方一些省份给他,则显示他根本无意降清,自然谈不成。但朝鲜在明朝遗老遗少眼中的形象是什么,可略见一斑。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24 22:20:03 +0800 CST  
如果李纨影射台湾或朝鲜是对的话,那么还可以说一说作者的问题,因为没有直接证据,作者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纠结的事。其他的可以用也许大概的胡乱说一通,作者那可是版权问题,乱说一通就不好了。
在大观园中,李纨是老大,老太太将她放在大观园,是要她约束那一伙小姐妹,也就是说她是大观园的直接领导人。可是,真正喊得动的,却是凤姐,李纨的权威,也许还不如平儿。如果李纨是郑氏政权的话,她的话语权也就在台湾,可以说在台湾,郑氏比明政权还权威。但如果大观园是南明舞台的话,郑氏的权威就没有那么大了,毕竟正统不在台湾。即使在台湾,郑氏仍要尊崇朱明的皇子皇孙。
再来结合甄家独自接驾四次这事。南明那个皇室成员接到四次驾呢?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那个宁靖王朱术桂。荆州破后,术桂与兄术雅逃亡。术桂投奔南京弘光政权,被封为将军。头一次被封王,则是鲁王给他一个长明王,但这个封号是术雅的。后来他知道术雅还在人世,就退还这个爵位,接受隆武给的宁靖王爵位。隆武亡后,他又认永历。如果弘光算在北明,那么他接驾的可以说是四次。
红楼梦中的甄家,很可能就是宁靖王朱术桂家。这个家在弘光建立后首次被灭(荆州城破),所以在书中抄检大观园前甄家就被抄了。因此,贾家很有可能说的就是朱术桂在辽王府破灭后的南明历史。由辽王府直到宁靖王府的命运,来说明败亡在于自己抄自己。而贾家的原型,很可能就是荆州的辽王府。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荆州辽王府,那个王府的设置,是不是可以找出一点大观园的影子?也就是说,以辽王府以及朱术桂为原型,来影射南明的历史。而大观园正是因为影射整个南明的元春而设立的,可以看作是宁靖王的来历是由南明而来的。
这么一来,作者的范围就可以缩得很小了。至于脂砚斋,我仍坚持与朱术桂密不可分,原因为是朱术桂上吊前在砚上留诗,那首诗是他的血泪之作,称之脂砚,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解释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24 23:25:29 +0800 CST  
宝玉的一个身份是影射玉玺,认同这个看法的人应不在少数,可大概还没有人想到,贾珠的另一个身份也是影射玉玺。珠,拆开是朱与玉,也就是说,贾珠影射的是朱姓的那块玉玺,就是崇祯灭亡前的大明玉玺。
崇祯灭后,中原沦为外夷,南方则一片混乱。除了姓朱的自恃正统,以为当皇帝是名正言顺的事,还有为数不少的枭雄都在待机而动,想要君临天下呢?只是时机不到,仍奉朱明旗号。有些人投靠满清,也是一时权宜之计,有机会还是要争夺皇位的。这么一个局面,朱姓充其量只是有能力争夺大权的一个势力吧。这块玉玺,已经不是朱家的专利之物了。但从满清最后获取天下的史实,结合脂评称宝玉最后出家来看,他影射的这块玉玺,又不是清朝的那一块。他只能是影射汉人政权的玉玺。
因此我一直怀疑一些十分强势的研究者认为宝钗影射的是清人政权这个结论。除宝玉最后出家,说明这块玉玺已不管尘世是非这一个证据外,黛玉与宝钗判词合写也是个证明。
那么,有没有影射清廷的那块玉玺呢?想想,跑不掉就是贾环吧?贾政三个儿子,只有这一个是庶出的。清人以外夷入主中原,被称作以夷凌华,奴才凌驾于主子头上,他不是庶出的是什么?但好歹也是玉玺。
那个赵姨娘,跟那个马道婆要搞死宝玉,就是想要弄死汉人的政权,好让贾环这块玉玺派上用场。她们招来的是五鬼——李自成、张献忠、加上后的三藩,不正是五鬼吗?凤姐也被顺便捎带上,因为她影射武将,世乱思良将,在那种情况下,能力保汉人江山,只有那些敢于刀头舔血的将士们,他们是清人首先要消灭的对象。
再从贾赦说他们贾家的世袭跑不掉是贾环的这个情节来看,就更有可能了,且当时贾环获得贾赦认可的那首诗,竟是缺文。红楼梦中缺文当然不仅这一处,也许可以从缺文处研究出更多的东西。
这么看来,贾家也不单纯影射朱姓政权了!
宝玉、宝钗与黛玉构成一个关系,大致可以说是影射汉人政权属朱姓(黛玉)或外姓(宝钗)这么一个的关系。
贾珠与李纨也是一个关系,说明最后仍承认明朝正统的还有一个朝鲜,一个台湾。
元春从判词看,影射南明的朱姓政权,她是正统的,嫁与皇家的人。而她的同父妹子探春,应是影射那个时期的外姓政权。这个女孩在凤姐不能再支撑朱姓政权时执掌大观园,由此事见,凤姐应是始终忠于大明朝的。这两个贾政家的女子应与黛玉和宝钗相对应。而探春最后远嫁海外,也可以看出外姓政权最后只剩下郑氏一脉跑到台湾去这个史实。
具体影射南明朱姓政权的,应是贾敬与贾赦这两个有世袭权利者所出的迎春与惜春了。一个影射弘光与隆武,一个影射鲁王与永历。弘光和隆武都是一年就灭,与迎春判词符合。鲁王最后自削国号,不理世事,跟出家一个样,永历跑到缅甸,与寺庙为邻,且一度由寺庙提供食物活命,与惜春的“黑衣乞食”这个判词相符。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十二钗判词中宝黛排在最前面,接着是元、探,然后才是迎、惜的原因吧!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28 22:31:46 +0800 CST  
朱姓还有能力恢复江山吗?如果迎春与惜春真的是影射南明那几个朱姓政权的话,与这两个女子的性格,可以说明得很清楚了。迎春懦弱,一个活死人,惜春呢,才稍懂人事就要出家,就这两个女子,能充当什么角色,朱家失去江山自不待言。
迎春的弱,惜春的冷,正好是影射朱明政权的黛玉的特性。然而,作为玉玺的贾宝玉,曾经为朱家所用近三百年,前生种下的缘分,所以见面就似曾相识,死心塌地爱着她。
元春的权与探春的威,正好是宝钗的个性。可毕竟一个是代表朱姓,一个是代表外氏,所以宝玉对宝钗的爱可就复杂了,虽然拒绝,可也不是一点爱意都没有。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6-02-28 22:42:37 +0800 CST  

楼主:我是麦可

字数:116019

发表时间:2015-07-18 06: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4:55 +0800 CST

评论数: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