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帝国1

@u_99827467 2015-05-10 11:19:09
好文,很感兴趣。不知楼主准备连载多久?
-----------------------------我现在手中已经完成200多万字了 ,估计会有400万左右。有很多还要修改一下,还请老师斧正,要怎样更新更好一些。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1 10:37:37 +0800 CST  
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唐代的大书法家张旭有一次看到公孙大娘在表演剑舞,只见公孙大娘身法轻盈敏捷,舞姿矫健,双剑上下飞舞,忽隐忽现张旭在一旁凝神关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公孙大娘的剑上,一进一退,一招一式都看得极其仔细,不多时,自己已完全融入公孙大娘的剑中,一剑舞罢众人散去,张旭仍沉浸其中好久才回过神来突然他像是悟到了什么,手舞足蹈,兴奋不已回到家后,张旭马上练习书法,只见他仿佛将自己手中的笔幻化成公孙大娘的剑,时旋时转,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蛟龙出水,变化莫测,字字写得龙飞凤舞,神采飞扬从此,张旭的书法从此突飞猛进,这都是中国古代“观象悟书”的典型。后来这种技术被中国武术界剽窃了,发明了虎拳、猴拳、蛇拳、螳螂拳等各种打架斗殴的新拳法,扬威江湖,让蔡邕老师斯文扫地。破烂江湖不提也罢!我们还是来说说蔡邕流传百世的《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上书灵帝要求规范六经文字。皇帝批准后,蔡邕、张训等人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经典,用隶书刻于石碑上,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成了我国第一部官定石刻经本。《熹平石经》产生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当时上万太学生们门派众多,教材杂乱的问题。它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熹平石经》在当时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清华、北大的教科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蔡邕堪称中国教课书行业的鼻祖。后来《熹平石经》被毁,到了北宋才有一些残石出土。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银元从洛阳一个古董商人手里买来一块略似三角形的东汉刻石。关中著名史学家张扶万确认此石为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出,是《熹平石经》的一部分。于右任所得石经残石为两面刻,一面刻《周易?家人》迄《归妹》十八卦,存二百八十六字;另一面刻《文言》和《说卦》,存二百零五字。这是数十年来出土残石中字最多的一块,向来为书法界、考古界所珍视。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于右任为确保碑石安全,将其由上海转运至西安,后捐赠给了西安碑林,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三室。
编写《熹平石经》这么好的一件事情,让蔡邕给办了。蔡邕一高兴,就又办了一件事,这事叫“鸿都门学事件”。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1 10:44:31 +0800 CST  
@u_99827467 2015-05-11 21:50:26
更新有点慢哦。。。200多万的存稿,这样每天挤一点,要多久?。。。。。先MARK,等养肥吧
-----------------------------
朋友要是觉得慢可以到http://bbs.tianya.cn/post-no05-327113-1.shtml看看,在这里我是根据老板的要求在发的帖。祝好!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2 10:29:47 +0800 CST  
事情是这样的。东汉灵帝时,清流党人和宦官集团的斗争比较激烈,清流党以太学为阵地,反对宦官集团。宦官们为控制舆论和笼络人才,便在灵帝的支持另起炉灶,在鸿都门下招了些学生学习辞赋、小说、尺牍、字画与太学分庭抗礼。由于鸿都门搞得比较有创意,加上创办人都是黄帝身边的人,想不火都难,把太监们高兴的声音都跟李逵似的。面对这样的太监,支持清流党的蔡邕当然不可能袖手旁观,在熹平六年(177年)七月他上了《陈政要七事疏》,中间有一疏说鸿都门学校不好,治理国家要依靠太学里学习七种经典的人,靠鸿都门学校里学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的学生们治理国家不靠谱,汉灵帝就把鸿都门学校(中国第一所文艺大学)给停办了。蔡邕这件事情办得对,对在治国的确要靠熟悉经史子集的人才。但没有办好,因为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另外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太学里多为士族子弟),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中国历史上最光辉动人的灵感,被蔡老师无情地吹灭了,我欲哭无泪。
鸿都门学事件后,蔡邕算是和太监们有了矛盾了。说实话,太监里面也是好人多,坏人少,都是些可怜人,人情世故也远非“黑白”二字。历史上,孟子虽好,曾想休妻之踞(伸开两腿坐着)。严嵩虽奸,常怀糟糠之情,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有了矛盾需要去调和。但接下来的事情,让矛盾变成了死结。事情的起因是当时天下灾祸频发,人们都很恐慌,灵帝召蔡邕等人见驾,问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蔡邕说:“这是宦官专权、妇人干政导致的妖变。”不想宦官曹节在后偷看了奏章,并泄露了出去,封建迷信害死人说得一点不假,蔡邕的麻烦来了。蔡邕与司徒刘邰原有矛盾,其叔蔡质与将作大匠杨球也有矛盾。杨球是大宦官程璜的女婿,程璜就让人诬告蔡邕、蔡质,说蔡邕与司徒刘邰的矛盾是蔡邕公报私仇,汉灵帝就把蔡邕及蔡质关进洛阳牢狱,程璜等人网络罪名给蔡邕定了个死罪。宦官吕强(好太监)觉得蔡邕无罪,为他说情,灵帝就把死罪改成了流放朔方今后不得赦免。杨球知道后就收买刺客,让刺客在流放途中杀了蔡邕。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2 10:31:46 +0800 CST  
第十回 陈留宴琴鸣杀机 董仲颖知遇三台
《咏笛诗》
柯亭有奇竹。
含情复抑扬。
妙声发玉指。
龙音响凤凰。
上回说到杨球让刺客在流放途中杀了蔡邕,但估计蔡邕平日里和江湖中人暗通款曲,名头太大,杀手一听要杀的人是蔡邕,二话没说拍怕屁股就走人了。杨球被人放了鸽子不甘心,又贿赂了地方上的官员想毒杀蔡邕,被贿赂了的官员反而告诫蔡邕要严加防范,杨球才彻底死了害蔡邕的心。后来蔡邕转移到了五原安阳县服刑,服刑九个月后,天下大赦,汉灵帝收回了蔡邕“不得赦免”的成命,允许蔡邕返回故乡。蔡邕要走得时候,五原太守宦官王甫的弟弟王智亲自为他送行,喝到高兴处,王智与蔡邕搭讪,蔡邕却不予理睬。王智对蔡邕说:“你这是在藐视我”,蔡邕拂衣而去。王智记恨在心,密告蔡邕在服刑期间牢骚满腹,诽谤朝廷。朝廷里和蔡邕有宿怨的太监们更是火上浇油,蔡邕为了避祸,选择了亡命天涯的道路。蔡邕在官场里的事情聊了许久,我们也来说说蔡邕当老百姓时的二三事。
蔡邕早年在陈留的时候,他的邻居请他吃饭,等蔡邕到了门口,听到主人家有弹琴的声音,蔡邕在门口偷偷地听了一会儿,然后夺命而逃。仆人告诉主人说:“蔡老师刚才来了,到门口却又跑了。”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问蔡邕逃离的原因,蔡邕说:“你请我吃饭我来了,但我听到你家的琴声里有杀气,所以我就跑了。”主人说:“您可是我最尊敬的人,一定是有误会,刚才弹琴的人是我的朋友,我们回去问问他就清楚了。”主人带着蔡邕回来一问,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先生琴艺高超,已经达到了琴人合一的境界。”琴师:“⊙﹏⊙汗”。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3 10:27:18 +0800 CST  
后来蔡邕亡命天涯,逃到了东南吴会,他非常爱好音乐,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蔡邕听到木柴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燎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后世有联曰:“灵帝无珠走良将,焦桐有幸裁名琴”。 这架“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并列为天下四大名琴。
还有一次蔡邕在会稽居住的时候,他想制作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4 09:53:14 +0800 CST  
还有一次蔡邕在会稽居住的时候,他想制作一把竹笛子,一天午后,他独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觉来到柯亭,这个小巧玲珑的竹亭子却吸引住他。他迈步踏了进去,四边瞧瞧,忽然对着屋檐下的竹子数了起来,数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么,马上搬来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对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抚摸,越看越爱,并一边喊着“王大哥!王大哥!请把这第十六根竹子给我拆下来。”王大不解地说:“亭子昨天才盖好,拆不得啊!你要竹子,后面竹林有的是,我给你去砍来”。蔡邕着急地说:“我要的并非普通的竹子,而是丝纹细密,又圆又直,不粗不细的竹子。你看这竹子光泽淡黄又有黑色的斑纹,从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过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请你还是给我拆下来吧!”王大终于同意了。笛子作成后,果然不同凡响。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乃取名“柯亭笛”。“柯亭笛”后来成了中国好笛子的代名词。
此外蔡邕没有事情的时候还喜欢写点辞赋,他的代表作叫《述行赋》此赋主体部分是前七段,记叙了作者赴京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文隐寓对社会黑暗和世道艰难的忧思。除此之外,他还有三篇辞赋比较有名,第一篇是《青衣赋》,在这篇言情小赋中,他真实地坦露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的美女的爱情,他爱她的美貌: 盻倩俶丽,皓齿娥眉 ;爱她的麻利:精惠小心,趋事如飞 ;爱她品格: 关睢之洁,不陷邪非等”。 这种描写在崇尚 “男女授受不亲”的东汉社会里可谓惊世骇俗。第二篇是《检逸赋》又叫《静情赋》,中间有一句:“昼聘情以舒爱,夜托梦以交灵。”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白天在一起相互表达爱意,到了夜里我们在梦中相会。虽然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为了约束放逸的文辞而宗法恬静寡欲的风气,开始时放荡各种遐思,最后则归于娴静雅正,要用来抑制人们流转放荡的邪心,对人们进行委婉地劝谏的,但这种对男女之情过于直白的描写,变成了第二次的惊世骇俗。他的第三篇文赋是《协和婚赋》,里面又有了一句:“粉黛弛落,发乱钗脱。”描写了新婚之夜男女洞房时的情景。常言道:“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这回蔡老师有点过了,《协和婚赋》虽然全文已经散佚,但留下来的文字有:“ 惟情性之至好,欢莫备乎夫妇。受精灵于造化,固神明之所使。事深微以玄妙,实人伦之端始。考遂初之原本,览阴阳之纲纪。乾坤和其刚柔,艮兑感其□每腓。《葛覃》恐其失时,《标梅》求其庶士。惟休和之盛代,男女得乎年齿。婚姻协而莫违,播欣欣之繁祉。良辰既至,婚礼以举。二族崇饰,威仪有序,嘉宾僚党,祈祈云聚。车服照路。骖□如舞,既臻门屏,结轨下车。阿傅御竖,雁行蹉跎丽,女盛饰,晔如春华。其在近也,若神龙采鳞翼将举。其既远也,若披云缘汉见织女。立若碧山亭亭竖,动若翡翠奋其羽。众色燎照,视之无主,面若明月,辉似朝日,色若莲葩,肌如凝蜜。长枕横施,大被竟床。莞□和软,茵褥调良。 粉黛弛落,发乱钗脱。”本来也没有什么,连东晋文学家陶渊明都对朋友说:“蔡邕的这段文字写的好,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有什么难点一起讨论讨论。”说实话,我在这段文字里真没有看出什么难点,就看到了本能,钱钟书老师也看到了,所以他说:“蔡邕实为中国淫亵文字始作俑者”,意思是说蔡邕是中国色情小说的开山鼻祖,钱老师金口玉言把蔡邕给定了性,这就叫:“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蔡邕在亡命天涯的道路玩了十二年后,就又被朝里的人给惦记上了,朝里的人叫董卓。董卓立汉献帝把持朝纲后,很看重蔡邕,要他出来做官。蔡老师当老百姓玩这么很开心,加上董卓这人的名声黑的丢煤堆里都渗人,自然不愿去趟这个浑水,因此屡次推脱。董卓不高兴了,说:“我可以灭了你的九族,你还不放下你的清高,端正脚步给老子过来。”蔡邕没办法,只好出山了,一出山就受到了董卓的重用,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连升了三级),官拜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
蔡邕从此又步入了公务员的队伍,虽然知道董卓名声不好,屡次想遁逃山东接着写“言情小说”,但都没有如愿。后来天下大乱,王允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把持朝政。董卓被杀的时候,蔡邕和王允在一起,想起董卓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蔡邕不经意地叹了口气,表现出很难过的神色。王允看到了很生气地说:“董卓是窃国大盗,你受到他的私人恩惠而忘了大节,和他是一路货色”,说完就把蔡邕投入了大牢。大家都劝王允放了蔡邕,蔡邕自己也说:“如果能刻额染墨,截断双脚,让我继续编写《汉史》,来减轻我的罪过,那是我的福气。”但王允说:“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司马迁写了谤书,流传于后世。现在国运中衰,国家不稳定,所以不能让这样的人在汉献帝身边写《汉史》,免得我们大家都受到他的非议。”, 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武帝刘彻阉割了司马迁,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里对汉武帝在位其间的种种重大政治措施一概不提,把他描写成了一个求仙问道的昏君。现在蔡邕也一样,我们要是把他放出来写《汉史》,他一定会像司马迁诽谤汉武帝一样诽谤我们,所以王允的意思是要蔡邕死。蔡邕知道后,就死在了狱中,时年六十一岁。挽云:“鹤驾已随云影杳, 鹃声犹带月光寒。 平生壮志三更梦 ,万里西风一雁哀 。”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5 10:46:50 +0800 CST  
第十一回 崔子玉儒骨侠心 座右铭淡泊明志
《座右铭》
不要去谈论别人不好的地方,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给别人恩惠不要想要求回报,接受别人的恩惠要感恩。
世人对你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有胸怀仁爱才是最好。
做事情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别人的诽谤误会不用管。
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谦虚谨慎是圣人提倡的。
洁白的品质是出淤泥而不染,表面上暗淡内含着光芒。
柔弱忍让是有生命力的表现,而刚强好胜易接近死亡。
平庸鄙俗的人有了刚强之志,时间长了就会带来祸端。
君子要少说话并控制好饮食,知足长乐可以避免不祥。
如果持久地实行上面的道理,你就会感受到芳香四溢。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座右铭,座右铭的意思就是写在座位右边,作为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格言。到这儿您要挑刺了,说我放在左边行不行?那当然也可以,但放在右边它有个说道,据古书记载,以前有一种奇特的盛酒器叫欹(qī)器,这东西很怪,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又翻过去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很喜欢这个东西,因为它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所以齐桓公就在自己的座位右边总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您想啊,右手是主手,放在右边方便拿着把玩不是,所以就叫“座右”了。听说孔子当年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谦受益、满招损”。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我本来以为这个东西失传了,但天涯论坛的雁过留声0734老师说这个东西工艺不复杂,现在还有,所以让我们可以一睹为快。这是“座右”两字的来历,但后来的“座右铭”三字的来历就出自我们一开始的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是东汉时期一个杀人犯对自己人生幡然悔悟后总结出来的哲理。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5 13:14:38 +0800 CST  
这个杀人犯,他姓崔名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父亲是东汉著名学者崔骃。崔瑗15岁那年,父亲崔骃去世了,少年崔瑗勤奋好学,志向远大,18岁时投奔到了父亲的朋友贾逵门下。贾逵是东汉时,明帝、章帝、和帝历任三朝的元老,加上他博古通今,学究天人,所以人们称他是“学者宗之”(天下读书人的楷模)的通儒。贾逵很喜欢崔瑗,对他自是倾囊相授,因而崔瑗很快就通晓了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受到当时学者们的普遍推崇。
崔瑗与著名学者南阳人张衡、扶风人马融交情很深。南阳人张衡后来成我国东汉时期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家的中国人妇孺皆知。扶风人马融的名头没有张衡的响亮,但故事比张衡的要好听。这马融,他是东汉名将马援的重孙,年轻时师从著名学者挚恂学习。挚恂有个女儿名叫碧玉,她见马融长得面如冠玉,目如朗星,自是芳心暗许。没曾想,这马融揣着两分的聪明,就不肯下八分的力气好好读书。碧玉姑娘不乐意了,便提出要和马融比比学问,想挫挫马融的傲气。马融那会儿眼高手低,目无余子。于是两人便要求挚恂出题比个高低,挚恂就在地上写了句:“一牛生两尾”的字谜叫两人猜。马融搔头挠耳好半天,想不出谜底。碧玉却不假思索地在地上写了个“失”字。马融心里不服气,要求再出一谜,挚恂又在地上写了“牛嫌天热不出头”。马融苦思冥想后抢着说:“是伏字”,挚恂摇了摇头。只见碧玉手脚麻利地写了个“午”字,挚恂赞许。马融不服输,强辩说:“我现在学得是推理周易,没有学习字谜,这不能算。”挚恂笑了笑,又出了个题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6 11:10:19 +0800 CST  
挚恂笑了笑,又出了个题:“以前有一个妇女,兵荒马乱与丈夫、孩子失散,寄宿在庵堂里。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庵内尼姑,命她推磨磨麦子,妇女累得浑身无力,越想越伤心,就投河死了。满塘荷花也觉伤情,花瓣全部落下。这个梦该怎样解释? ”马融听得懵懵懂懂,憋了半天说:“恐怕是妇女思念丈夫、孩子心切,精神出毛病了”。挚恂对马融怒目而视,回头看着女儿,碧玉答道:“磨麦,可见夫面,莲花落瓣,则可见子,妇女这个梦,是说要和丈夫,孩子重逢了。”三个回合一过,马融惨败,羞愧的无地自容。所谓:“知耻而后勇。”马融就在仙游寺旁,造了一间石房子,住在里面发奋读书,几易寒暑,成了名噪一时的学者,挚恂后来把女儿碧玉许配给了他。
崔瑗的身边都是这样的良师益友,听的是出尘雅韵,古笛名琴,看的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被这环境熏染的舌粲莲花,腹隐珠玑,要是不出什么意外,他的眼前就是一片景秀华堂。就在这雏鹰展翅、鱼龙入海之机,一个消息彻底改变了崔瑗的人生。崔瑗的哥哥崔章死了,崔瑗的父亲走得早,现在哥哥又死了,噩耗传来,惊得崔瑗天魂落地、地魂升天,人魂离体,背过了气去。半天后醒来一问,才知哥哥是被冀州来的人给杀了,常言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但杀人大案冀州的官员办起来需要辨明原由。杀兄之仇,不共戴天,崔瑗本就心高气傲,如何等得,终日里嚼穿龈血,铁拳紧攥,过了几天依然没有等到惩办凶手的消息。所谓物极必反,刻骨的伤痛和仇恨逼出了崔瑗的原始血性和草莽侠情,他二话没说,跨马扬鞭奔到了冀州,问清楚了仇人底细,找上门去抽刀便刺,当场就血祭了兄仇,文曰:“莫道文人无肝胆,只为柔肠恨不深。”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6 23:19:46 +0800 CST  
仇人死了,崔瑗从学者变成了一个杀人犯,通天的坦途路断了。剩下的日子叫做“逃亡”,天色苍苍再无可投之亲,地纹杳杳何来安身之所。胆颤心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栗栗危惧,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崔瑗终于明白了“江湖不是神仙路,易水荆轲是妄言。”复仇!最好的方法只有一个,它叫做“国法”。但现在自己沾满了血污的双手还能够洗得干净吗?答案是:“能。”因为朝廷 “大赦天下”了,这个中国古代法律中最温情脉脉的双手把崔瑗带回了故乡。
故乡!故乡已是家徒四壁,满目疮痍,但弟弟还在,兄弟俩相见时宛如隔世,崔瑗抱着弟弟哭得撕心裂肺,地动山摇,那个年少轻狂的人在泪水里走了,那个温文尔雅的人从劫难中来了。曾经博学强记的经史子集此刻燃起了一把涅槃之火,重生出一个个朴实的文字烙成了崔瑗的“座右铭文”。
崔瑗和弟弟在故乡一起住了几十年,相亲相爱的骨肉之情让周围的人都很感动,大家慢慢地原谅了崔瑗的杀人之错。崔瑗四十多岁时,才好不容易当上了郡衙办事的小官,没当几天就因为违法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监狱里一个官员精通《礼经》,崔瑗就虚心地向他学习,人们对崔瑗的这种精神大加赞赏。后来很多人才都受到了崔瑗的启发,在监狱的大熔炉里奋发读书,拜师学艺。奋发读书的大多修成了正果,拜师学艺的往往在劫难逃。
崔瑗从监狱出来后,先跟着度辽将军邓遵,没多久,邓遵因案被杀,崔瑗也因此被免职,回到家乡。后来又接受了车骑将军阎显的聘请,阎显是阎太后的亲戚。汉安帝快死的时候,阎太后为了达到自己垂帘听政的目的,在阎显和中常侍江京、陈达等人的支持下,废黜了安帝唯一的儿子太子刘保,另立了济北惠王刘寿的儿子刘懿为帝。崔瑗认为这种做法不对,会给阎显带来灭门之祸,就对长史陈禅说:“中常侍江京、陈达等人,不是好人,他们废黜了合法的太子,另立旁支子弟的做法不对,刘懿即位的时候,在宗庙中就生了重病。我们一起去劝劝阎显,让他废黜刘懿,迎立太子刘保。”陈禅心想阎显和阎太后本就蛇鼠一窝,我可不凑这掉脑袋的热闹,就没敢去。崔瑗就一个人去了,但阎显宿醉未醒,闭门不见。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8 10:21:09 +0800 CST  
谁知没过几天,刘懿病死了,这孩子也够可怜的,当了二百多天的皇帝,但因来路不正,被排除在了东汉黄帝的世系表之外,成了无人认领的孤魂野鬼。刘懿一死,宦官王康、孙程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这就是汉顺帝。阎显兄弟自然难逃一死,崔瑗也被连累丢了官。崔瑗的学生苏祗对老师的冤屈知道的明明白白,想上书皇帝说明这一情况,崔瑗听到后,马上加以制止。当时陈禅任了司隶校尉,把崔瑗找来说:“你就让苏祗上书说明,我为这件事情作证。”崔瑗说:“您就当这话像小孩子们说的悄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于是辞职回家,再也不应州郡的征召出来做官。
这样过了几年,崔瑗又被推荐为优异的人才,担任了湔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县令,他在任上勤政为民,学习古代水利专家李冰的方法,开沟决渠,拓展田地,加强对都江堰的维护和修缮,他离任后400年,湔县都没有遭到大的水灾。湔县感激他的功绩,作了首诗歌颂他,四处传唱:“天降神明君,锡(赐)我仁慈父。临民有德泽,恩惠施以序。穿沟广灌溉,决渠作甘雨。”
崔瑗除了政事外,自己也非常酷爱书法,尤其是草书。他的草书代表作是《贤女帖》,释文为:“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惟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当时有人说崔瑗担任湔县县令时,常常一个人站着都江堰的大堤上,看着岷江水大气磅礴,摧枯拉朽的锐气,喃喃自语、如醉如痴。好一个崔子玉,那正是草书的真谛,一道道潮鸣电掣的笔势,一波波横扫千军的气概,崔瑗心中蓄积已久的壮志豪情,随着奔腾的江水纵放出了奇异的画面,《草书势》一文就此应运而生:“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黑知)(黑主)点(黑南),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其中慷慨淋漓的气势,让人感觉到了他人生乾卦里 “飞龙在天!”的境界。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19 10:45:04 +0800 CST  
第十二回 曹孟德书法璀粲 邯郸淳钟繇归魏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首乐府旧题,大家耳熟能详,作者姓曹名操,字孟德,安徽亳州人,他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事迹从古到今,工、农、兵、学、商,谁都可以吐上两槽。学生实在是不忍心再吐了,所以我来爆个料:“曹操是个伟大的书法家。”曹操的书法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之美。南朝的书法评论家庾肩吾在《书品》中把曹操的书法作品列为中中之品。唐代书法家、评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专著《书断》中称曹操的书法作品为妙品,这两本书可都是古代书法界的名家排行榜,
所以曹操是个书法家,为什么还要说“伟大”,这跟他的行政级别真没有多大关系。曹操的“伟大”是说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写得还特有才。相传,曹操当年西征张鲁到了汉中栈道咽喉石门时,看到河中白浪翻腾,如千堆雪涌,一时兴起写了“衮雪”二字,写完了才知道坏了,“滚”字掉了三点水旁。旁边一个小兵不懂事,说:“丞相,这个字错了。”小兵心想:“什么文化程度?跟着这人靠不靠谱啊?”曹操一笑,指着旁边汹涌澎湃的河水说:“这个字没错,那不就是水嘛!”。曹操心想:“好险,幸亏我聪明,不然指不定被人笑话到什么时候?”小兵叹道:“丞相高才,我等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曹操的“衮雪”二字存放在陕西博物馆,这也是他唯一传世的墨迹。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0 10:34:09 +0800 CST  
曹操的“伟大”是说他不但写得有才,而且他对待当时书法名家的态度也是很诚恳的。曹操招募的书法名家按名头和人品排位主要有以下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钟繇、邯郸淳、韦诞和梁鹄,这一回里我们先说钟繇和邯郸淳。钟繇(yóu),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相传,钟繇小时候有次和亲戚出去遇着个算命的,算命的说:“这个小朋友有贵人之相,但要小心别被水淹到了。”亲戚没有在意,结果没走多远,上了一座桥,在桥上钟繇骑的马一个马失前蹄把他摔河里去了,要不是救得快,差点就淹死了。于是他的亲戚认为算命的话是说得很灵验,就出钱供他读书。
钟繇年幼时,喜欢书法,曾上抱犊山跟刘德升学习书法, 他在山中,焚膏继晷,手不释卷,学了三年都没有下过山。长大后,钟繇在东汉的朝廷里也混得很好,后来跟着曹操屡立战功,很受曹操的器重。钟繇在朝为官时,白天没事就一个人在地上练字,晚上睡觉也不消停,用手指在被盖上练习,被盖都常常被划破了。他博采众长,广泛学习了曹喜、蔡邕、刘德升等人的书法精髓,兼善各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什么书体都练。最终钟繇练成了一手出神入化的楷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由于他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历史时期,钟繇在这个转变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所以北宋《宣和书谱》评价钟繇的楷书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现代楷书的创始人)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1 10:37:06 +0800 CST  
@u_99827467 2015-05-19 22:24:46
MARK,翻页吧
-----------------------------
谢谢朋友帮忙!祝样样好!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1 10:38:19 +0800 CST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就失传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是临摹本,要么就是假的。一般地认为他写过 “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的是《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的是《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已远离钟体。“三碑”指的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此时钟繇只有3岁,显然是误传。
可能是钟繇受到的赞誉过多,再加上又和颇有争议的人物曹操在一起,所以有人就编了个钟繇盗墓的故事。故事里说钟繇有一次与曹操、邯郸淳、韦诞等人谈论笔法,忽然看见韦诞的座位上有蔡邕论笔法的书,向韦诞借,但韦诞不给, 钟繇便捶胸痛惜三天,胸也被捶青了,并因此而吐血,曹操用五灵丹药才救活了他。等到韦诞死后,钟繇就让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盗得了蔡邕的笔法论,因此钟繇的书法才名满天下。这个故事虽然很好听,可是杜撰的很荒诞,首先从时间上来看,钟繇死于公元230年,而韦诞死于公元253年,也就是说钟繇比韦诞先死了23年,所以钟繇没有作案时间。其次从蔡邕笔法的传承关系上来看,古书上记载的很清楚,蔡邕的笔法来源于《素书》,后来传给了女儿蔡文姬,蔡文姬又传给了钟繇,所以钟繇是蔡邕的嫡系弟子,他应该知道蔡邕笔法论的内容。但《素书》的归宿一直是个迷?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2 11:00:26 +0800 CST  
@孤房子的灯 2015-05-22 17:31:19
打住, 兄弟 ,你发得太快了!!!
-----------------------------
老师好!我想请教一下应该怎么发才对,谢谢了!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3 11:13:42 +0800 CST  
因为文姬归汉时,曹操曾经问过蔡文姬家中原来的四千多卷藏书的下落。蔡文姬说:“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了。”后来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给了曹操,一时传为佳话。另据《书苑菁华》记载,钟繇平日里就对儿子钟会要求的很严格,教导得很用心,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是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后来钟会在书法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父子俩被人们称为“大小钟”。 所以钟繇交给儿子的这部书法秘术很可能就是蔡文姬传给钟繇的蔡邕笔法论《素书》,至于这部《素书》是原版还是蔡文姬凭记忆写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素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书?谁也没有见过。无独有偶的是黄石公当年三试张良时,也是给了张良一本《素书》,张良后来凭借此书,帮助刘邦平了天下。两本《素书》不同的是,一本是笔法,一本是兵法。但学生以为这个“素”字的意思应该是“简单”,这两本书里包含的,肯定是一种最简单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在道家叫做“道”,说得是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本质规律,这种规律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参得透,唯有“沧桑”二字。这本书张良读懂了,蔡邕读懂了,钟繇读懂了,历史上很多人都读懂了,等到我也想读的时候,书?没有了!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4 20:54:39 +0800 CST  
曹操招纳的第二个书法家叫邯郸淳,他字子淑,是河南禹州人。邯郸淳博学多才,擅于翻译先秦的古书典籍。可惜的是先秦的古书典籍被秦始皇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了。后来到了汉景帝时,景帝封他的儿子刘余为鲁恭王,这刘余整一纨绔子弟,喜欢建造宫殿,在扩建自己的宫殿时,没打招呼就把孔子的故居给拆了,在拆的时候,忽然听到天上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结果就在一堵夹墙里面,发现了几十篇书本,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书,就把它们叫做科斗书。这些书被景帝藏到了皇宫里作为汉室秘藏,一般人根本看不到。到了魏初的时候,邯郸淳见到了这些书后,告诉大家这是《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大家才如梦初醒,都很佩服他的学问。
邯郸淳这人不但会翻译,而且生性幽默,没事的时候编了一本书叫《笑林》,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被后世尊称为笑林祖师,所以相声界的祖师爷真不是张三禄老师,而应该是邯郸淳,帮人正本清源的事情也干了,有什么表示不敢想,别打我就行。邯郸淳的《笑林》后来也就仅存了29个故事,被鲁迅先生收入了《古小说钩沉》里。邯郸淳这人除了生性幽默,书法也是一绝,字写得很好,所以绝灭了。您也别灰心,字肯定是看不到了,但他写的文章也挺好。最著名的就是曹娥碑的碑文。说起这曹娥碑,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至尊地位,千百年来无出其右者。什么人能有这么大的名气?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5 10:32:15 +0800 CST  
这个人叫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皂湖乡曹家堡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他的父亲叫曹盱,是个巫师,善于跳大神。公元143年五月五日,曹盱等人在舜江上驾船逆潮而上祭祀和迎接潮神。这个风俗,主要是为纪念吴越忠臣伍子胥和文种,传说这两个忠魂死后被封为潮神,伍子胥为前潮,文种为后潮,祈潮可保一方平安富足。没想到在祭神的时候,江面突然变的风大浪高,曹娥的父亲曹盱不幸落水而死,尸体也被浪涛卷走。年仅14岁的曹娥痛失慈父,昼夜不停地哭喊着沿江寻找。到十七天时,她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对天祷祝说:“若父尸尚在,让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让衣服浮起。”话音刚落,衣服就沉入水中,她就在此处投江寻父,五日后,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此事迅速传扬开去,轰动朝野。诗云:“一弄潮弦百感生,舜江之水泪涟涟。常恨不晓凡间事,误吞千古一人伦。”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6 09:41:31 +0800 CST  

楼主:玉案一家人

字数:4444289

发表时间:2015-03-26 19: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18:28:55 +0800 CST

评论数:30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