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帝国1

第十三回 故人庄杨修猜谜 选松烟韦诞造墨
诗云:
龙井老人称墨仙,有家近在荆溪边。
铁臼秋鸣竹屋雨,瓦篝春扫桐窗烟。
玄玉初成敢轻用,万里豹囊曾入贡。
日长小殿试乌丝,光迸骊珠欲浮动。
世间潘李今已无,黄金满箧争来沽。
词臣供写上林赋,画史用作瀛洲图。
文物年来颇凋弊,丧乱谁言少知贵。
便须从子乞双螺,醉草檄书磨楯鼻。
上回我们说到曹娥死了,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舜江改成了曹娥江。《曹娥碑》碑文的撰写,是在曹娥去世八年以后的事情了。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当时的上虞县长度尚为了表彰曹娥的孝顺,就把她改葬到了更好一点的地方,他原想请魏朗撰文,因为魏朗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然而,魏朗担心写不好会贻笑后世,就假装自己还没有写好,让度尚另请高明。度尚一时情急就让自己的弟子邯郸淳来写碑文,邯郸淳当时才二十岁,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赞叹不已。魏朗看了邯郸淳的文稿后,大加赞赏,就把自己的底稿销毁了。
邯郸淳的曹娥碑碑文是:“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铭曰:‘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庙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利之义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7 09:30:57 +0800 CST  
曹娥碑立好后,加上碑文妙绝,所谓碑以载孝,孝以文扬,一时间引得观者如潮。消息一出,惊动了神人蔡邕,那时候蔡邕正在逃亡途中,白天不敢见人,选了月黑风高无人夜,蔡邕潜到了曹娥碑前,手摸着碑而读,读完后蔡邕含泪在曹娥碑的后面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写完就随风而去,一直到蔡邕辞世,也没有人知道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曹操率兵出潼关,路过蔡邕的故居时,入庄探望,见到了蔡文姬,寒暄过后,一抬头看见壁上悬挂着一幅碑文图轴,蔡文姬就讲了曹娥孝行和度尚为之立碑,先父摸碑题了八个字的事情。曹操问起这八个字的含义?蔡琰回答说:“这虽是先父所题,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曹操辞别蔡文姬后,想着这八个字,百思不得其解,就请教身边的谋士谁能道破天机。正当大家都面面相觑之时,主簿杨修拱手答道:“这八个字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曹操马上制止他说:“你先不要讲,让我再想想。”就这样大家又走了三十里地,曹操忽然茅塞顿开,对杨修说:“我现在知道了,你先说出来让我听听。”杨修解释道:“‘黄绢’就是有色的丝,丝旁加个色字是‘绝’字;‘幼妇’,即少女也,女旁加个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旁加个子字,是‘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辤’(‘辞’的异体写法)字。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听后高兴地说:“我们俩猜的一样。”因为有了这个故事,曹娥碑获得了“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8 14:32:57 +0800 CST  
可惜的是这块碑早年散失,第二块曹娥碑是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由王羲之亲笔所写,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后来这块碑又叫人给偷走了,传说是皇宫里的人干得,庆幸的是此碑的绢本王羲之手书真迹保留了下来,现存辽宁博物馆。我们今天看到的曹娥碑是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的,此碑也历经了千年,弥足珍贵。邯郸淳因为写了曹娥碑的碑文而名动天下,后来又专心编写古代的笑话,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所以这个“绝妙好人”最后活到了九十岁,在当时堪称人瑞。
曹操招纳的第三个书法家叫韦诞,他字仲将,陕西西安人,他不但擅长各种书体,而且还是个制墨的专家,韦诞师从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字写得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韦诞最精通就是写大字,所以魏明帝时建造的很多宫殿楼阁都让韦诞去题写名称。相传魏明帝曹睿曾修建了一座凌云阁,非常壮观。就让韦诞去写“凌云阁”三个字的匾额。可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字还没有写上,就把匾钉上去了,好好一楼挂了块空匾,曹睿不乐意了,就让韦诞站进一个筐里,用辘轳把他拉上去,在空中写匾,筐拉得越高,晃悠得也越厉害,韦诞非常害怕,颤颤巍巍地写完了“凌云阁”三个字。韦诞被放了下来时,大家全都惊呆了,因为他上去的时候头发胡须都是黑了,但下来的时候头发胡须全都吓白了。韦诞写完字回到家中,叫齐了儿孙立马定了一条规矩: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29 09:17:30 +0800 CST  
“韦家的子子孙孙以后都不准练习题写匾额用的大字,以免发生意外。”这件事成了韦诞胆小的笑柄,大家笑了几千年。我一开始也跟着笑,后来看到了韦诞被吊起的高度,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因为韦诞当时的离地高度是二十五丈,折合成现在的长度是58.5米,这个高度您别说是用筐把我吊上去,您就是让芙蓉姐姐来叫我,我也是不去的,打死我也不去。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韦诞不但自己的胆够肥,而且对子女的安全教育也非常的重视,兹事体大,防微杜渐,刻不容缓。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魏明帝曹睿的愚蠢,为了一块破匾差点折杀了中国书法界的一位巨匠,他后来托孤司马懿,把自己的儿子搞成了魏废帝,其实在此处就早已埋下了用人不清的伏笔。
我之所以称韦诞是中国书法界的一位巨匠,跟他的字关系不太大,关系大的是他的墨。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据《述古书法纂》记载:“周宣王时,歙县有一个叫邢夷的人,有一天他在溪边洗手,见水中漂浮了一块松炭,无意中随手捡起,手上染了黑色,当时就很诧异,取回家去,捣碎成炭,先用水和之,并不凝在一起,接着又用粥和饭之类拌和,效果很好,这就是墨最初的来历。”但那时的墨是用天然石墨研磨而成的。到了秦汉时期中国才开始规模性的人工造墨,最早见于记载的制墨家就是韦诞,韦诞制作的墨被称为“韦诞墨”,是古代的珍贵之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韦诞也因此被后人尊为墨的发明者。
您要说了:“不就是块墨嘛!卫夫人在笔阵图里已经交代了,墨要用庐山的松树烧成的烟灰,加上代郡出产的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鹿角胶作为原料,就可以造出好墨。”这话没错,但卫夫人说得这种墨和韦诞的墨比起来,就只能叫“黑土”。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30 15:41:02 +0800 CST  
因为韦诞制墨的方法很特别,他是先把珍珠和麝香捣成细末,然后合上松树烧成的细且清纯的烟灰放在铁臼里,捣三万下,经捣杵及筛滤,除去一切附着的杂质,最后才调制而成。文中的关键词是:“珍珠、麝香、细且清纯、三万下。”, 珍珠、麝香、三万下大家都明白。这“细且清纯”可不一般,它说得是古人用松树烧烟时的取烟方法。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叙了松烟制墨的方法,古人先将松树里的松香去除,给松树去香的方法是先在松树的根上凿一小孔,用一盏油灯放在旁边慢慢炙烤,松树里的松香就会都流出来,等松香流尽了才可以伐木备用,伐下来的松树要斩成规定的尺寸。然后用鞠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数日,等到火灭烟冷之后就到烟道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徹尾。也就是说古人烧松烟时,有一条十余丈长的烟道(地沟似的烟囱),烟道又按照比例分成无数节,松烟指的是烟道壁上的烟灰,而“细且清纯”指的是靠烟道尾部一二节的烟灰,因为这种烟灰离炉体最远,所以杂质最少,颗粒最细腻,古人称它为“清烟”, 也就是“细且清纯”四个字的来龙去脉。
等这些东西都备齐了,韦诞才开始制墨,第一步是去杂,就是筛去制墨原料“烟灰”中的杂物,使其成匀细粉末状。第二步是配料,把筛过的烟炱与珍珠、胶、朱砂、麝香、涔皮等胶和辅料,按配方要求匹配混合。第三步是舂捣,是把配好的料置于铁臼中进行舂捣,舂捣次数不能少于3万下,越多越好。第四步才是合墨,即将舂捣过的墨泥,按要求制成成品墨。制墨时间要求在每年的二月和九月,此时天气不冷不热,是合墨的最佳时机,因为天热了墨容易变质发臭,天冷了墨块不易干燥。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韦诞制造墨需要的条件了,第一您要有大把的钱;第二您要有强健的体魄;第三您要有充足的时间;第四这样的条件韦诞还玩的不好,估计魏国的老百姓都不答应。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5-31 16:52:53 +0800 CST  
据说当年韦诞写字之前,都会先准备好张芝制的笔,左伯制的纸,和他自己制的墨。有了这三样东西,他就可以姿意书写一丈那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写下千言小字,这些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韦诞书写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他的哥哥韦康也工习书法。他的儿子韦熊也擅长书法。当时人们都说:“名书法家的儿子,不会有第二种事业的。”以此来赞美他们父子。韦诞死于魏齐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岁。

曹娥碑局部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1 10:24:24 +0800 CST  
第十四回 鸿都门梁鹄偷师 太祖文遗羞千年
《祭魏太祖文》
最伟大的德行是生命,它凭借阴阳日月运转而生成;最伟大的帝王宝物是上天赋予的次序位置,它顺应五行的运转而接替兴盛。富贵下贱衰落兴盛,没有不是上天命运注定的。所以龙颜日角这些怪异的相貌,显现帝王不俗的面目特征;闪电奇异的影像和彩虹特殊的光彩,表露天地的祥瑞。帝王的位置不可用智慧竞争,不可用力量争取。以前汉朝天下分裂成三国,群雄割据并存。人民流离失所政治混乱,安定国家的是通晓哲理的人;道德沦丧时局危险,稳定政治的是贤良辅助朝廷的人。伊尹匡复殷商,王道从昏暗变成光明;霍光辅佐汉朝,皇纲从败坏的极点转化为好运的开端。树立忠诚履行节操的道理,就包含在这些贤人的事例中啊。你魏武帝凭借雄才武略的资质,在艰难的环境与肩负重任的机会,一起出现的时候;树立匡复汉代扶正朝纲的功绩,超过了以前时代的贤人。可是你眼看汉朝衰亡就像人在溺水而不去拯救,目视国家遭到颠覆而不去整理秩序,既违背忠诚国家的臣属情义,又有目无君主的迹象。不久汉朝分裂成三国,而你福运的开始就是汉桓帝时黄星的显现,它久远地彰示五十年后你兴起的时间,帝王的命运就属于这样,这是天意啊,难道是人努力从事的结果吗?
上回我们说到的人是韦诞,这一回我们说说曹操的招纳的第四个书法家,他叫梁鹄(hú),字孟皇,安定乌氏人。我叫他梁子,因为他真的和曹操有“梁子”(过节的意思)。当年梁鹄在汉灵帝手下任选部尚书时,曹操刚刚踏入仕途,曹操想做洛阳的县长(正处级),梁鹄却让他做了洛阳的公安局长(副处级)。后来三国鼎立,群雄割据,梁鹄到荆州投奔了刘表。曹操攻下荆州以后,立即召见梁鹄,梁鹄一想肯定要掉脑袋了,急忙登门谢罪。没想到曹操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对他的书法大加赞赏,让他当了代理司马一职(国防部长),编写军赋,以发挥他书法上的特长。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2 11:42:28 +0800 CST  
梁鹄少年时就非常喜欢书法,曾在鸿都门(被蔡邕灭了的学校)学习,梁鹄深厚的书法功底就是在那时打下的。他在鸿都门里的书法老师叫师宜官,是汉灵帝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师宜官有时喜欢写大字,一个字直径就有两米多,有时又喜欢写小字,一片小小的竹简上,他也要写上一千多个字。这位喜欢在阴阳两端玩蹦极的老师,最钟爱的饮料是酒,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喝完了酒不给钱,最刺激的是老板也不生气,反而高兴得很。因为师宜官喝完了酒就会在酒店的墙壁上写几个字,东汉时期人们的业余生活实在是很乏味,大家的爱好也就是看看名人都在干什么,所以师宜官的字一写出来,立刻观者如潮,观者来了是要付酒钱的,所以酒店的老板心里笑开了花,只是老板的小酒窝还没开利索,就看见师宜官拿着一把小铲子,跑过去对着自己的字一顿乱铲,铲完后笑着跟老板打声招呼,扬长而去。原来师宜官估摸着来看字的人,付的酒钱足够抵消自己的欠账时,就把字铲了,给大家下回再来留个念想。一个人吃白食居然可以吃出细水长流的智慧,这让梁鹄同学很郁闷。因为师宜官在鸿都门当老师的时候,也是这么干得,上课时教学生写字很用心,下了课就把自己在课堂上写得字,刮得干干净净,刮不干净的就丢到火堆里烧了。师宜官这种公私分明的教学方法让梁鹄同学很不适应,书法成绩一直上不去。梁鹄就想了个办法,他知道师宜官非常喜欢喝酒,喝多了又喜欢在墙壁或字版上写字,梁鹄就经常带些好酒去看师宜官,等师宜官喝高了,就让老师在自己准备好的字版上写字,然后把老师的书法作品偷回来细心钻研。有一次,梁鹄又在师宜官酒后研究他的字,没想到,师宜官酒醒了,看见梁鹄正低著头,走近一看,才发现他已把自己的字,练得分不清真假,忍不住称赞他:“你太认真了,以后一定可以超越我。”于是,师宜官将自己的全部技法教给梁鹄,继承老师书法的梁鹄,后来终于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3 10:23:34 +0800 CST  
据说曹操最喜欢梁鹄的书法,他把梁鹄书挂在帐中,或者钉在墙壁上,时时赏玩,认为他的字比他的老师师宜官还好,魏国的宫殿题署,也大都出自梁鹄之手。梁鹄的书迹流传下来的极少,据传《鲁孔子庙碑》是曹植文,梁鹄书,康有为也认为此碑是梁鹄所书。《魏受禅碑》世传为梁鹄书,也有将《受禅碑》说成是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刻字,故又称三绝碑。梁鹄之所以排名第四的原因是他干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东汉时,梁鹄曾任凉州刺史,他和凉州属郡的一个长史叫盖勋的人是好朋友。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仗着朝中有人,横行霸道,为害地方,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敢怒不敢言。这件事情被梁鹄的属官苏正和知道后,苏正和不畏强霸,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梁鹄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拿不定主意,就想听听好朋友盖勋的意见。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本来就是一对冤家,盖勋的朋友劝他借此机会,通过梁鹄的手灭了苏正和。但谁也没有想到盖勋当场就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梁鹄后来和盖勋讨论苏正和的事情时,盖勋劝梁鹄后说:“喂养鹰鸢(yuā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成语“乘人之危”的来历,因为梁鹄在里面的角色不太光彩,所以就只能当老四了。因当时处战乱年代,梁鹄书迹所留甚少。传世佳作珍品有《孔羡碑》、《修孔子庙碑》、《孔子庙碑》、《魏上尊号碑》等。梁鹄是汉末魏初隶体书法发展和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家,传世的碑刻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4 10:35:12 +0800 CST  
曹操身边都是这样的一些书法名家,所谓:“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曹操自己的书法也是兼学百家,自成一派。从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上看,他的确具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英雄气概。但就凭上面说得这些还真不能说曹操这个人是个“伟大”的书法家,要评价一个人还要走走“盖棺定论”的程序。“盖棺定论”?曹操的棺材在什么地方?他的墓穴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传说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就有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说,并从此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成为了曹操生性奸诈的佐证。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在唐朝以前是褒贬不一的。到了贞观十九年(公元654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经过了邺城,想起了曹操,就亲自写了《祭魏太祖文》祭奠曹操。李世民在祭文里,一方面肯定了曹操的治世之才,另一方面又批评曹操说:“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意思是说曹操眼看汉朝衰亡就像人在溺水而不去拯救,目视国家遭到颠覆而不去整理秩序,既违背忠诚国家的臣属情义,又有目无君主的迹象,《祭魏太祖文》最终的结论是皇帝的命运和国家的归属都是由上天安排的,曹操也是一样。从感情上说李世民是肯定曹操的,不然他也不会写祭文祭奠曹操。但《祭魏太祖文》里的“有无君之迹”这句话一说,唐朝的文人们开始对曹操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后来到了北宋时,曹操被定型为了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元末明初时,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书中更突出了曹操诡谲奸诈、残忍少信及其无君之心的一面,曹操的名声跌到了谷底。清朝时,乾隆说曹操为“篡”为“逆”( 封建时代特指臣子夺取君位),就成了官方的定评,清朝的人就没人再敢说曹操好的了。近现代的很多学者都试图给曹操平反,但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曹操还是个白脸的奸臣。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5 11:01:24 +0800 CST  
这个问题曹操自己也很头疼:“都怪李世民这小子,您说您姓李,我姓曹,我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平日里也不熟,您要打高丽,您去不就完了,在我这瞎耽误什么功夫?您来就来了,还偏要写篇祭文,害得老子在风箱里当了几千年的老鼠,里外不是人,我在棺材板上画个圈圈诅咒你。”曹操的“诅咒”后来被一个人听到了,这个人叫徐玉超,是河南省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一个农民, 1998年4月,徐玉超在挖土时挖出一块墓志,这块墓志埋在地下2米深处,高20.7厘米、宽31.3厘米,隶书志文,共14行126字。墓志的志文上说,墓的主人叫鲁潜,是后赵的一个正三品官员,属于朝廷的重臣,墓志里居然提到了曹操墓的地点,就在河南省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附近。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西高穴村南找到了曹操墓。
曹操墓,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曹操墓穴地势较高,漳河水不能灌溉,土质较差,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符合曹操所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首开先河者,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主张丧葬从简,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同时代的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而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曹操这个书法家无愧于“伟大”二字,文赞:“华夏饮泪,黎庶含悲。神翳功显,身沉名飞”。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6 10:30:46 +0800 CST  
@芝墨若航材樾 2015-06-06 11:10:25
@玉案一家人
罩堪藕嫌倮纲虑痰痔岛坑死
召透镜任壹庇焕
瀑星钡晃

偶险俾纲虑痰治导琳城咸歉严敖篮哪尾厥焊难慰刂纺敛耸崭囱职守云
巢绞歉蜒
翱贺钠未谔焊难慰刎菲链亢记锹淤睬嫉

莆屑谠孤冒蜕椎肝录淘茁栋郎酚孕臣吭陕影炯挤菩芯谥孤冒仙俜感戮
讨啄恫郎史孕稻也玫惶......
-----------------------------
谢谢朋友来访!是什么意思,有点看不懂啊!祝好!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6 22:14:02 +0800 CST  
第十五回 渊泉城北府一圣 洗砚台水显神通
《分流泉咏》
地涌澄泉美,环城本自奇。
一源分异派,两道入汤池。
波上青苹合,洲前翠柳垂。
况逢佳景处,从此遂忘疲。
这就是我的家,四面青山环绕,门前绿柳池塘,不远处还有几竿竹影,常常就着暮色迷蒙了我的眼。院中数朵萎落的小黄花,卧在雨后清新的地面上,一如千佛洞中空潭和尚的禅语。
因为我们的祖先有些来历,又住在渊泉城北,所以大家都称我们是北府张家。张家的家长就是我的父亲,他对我和弟弟都要求的十分严格,每天都让我们学习各种经史子集,春诵夏弦,载飏淑声。弟弟很聪明,对老师教的内容一览成诵,落笔成文。而我对书中深奥的义理却常常百思不得其解,一本书要看上十遍百遍才算稍有领悟。所以我也很想成为像弟弟那样的人,这种冲动伴我渡过了整个的少年时代,可木讷愚笨的天性完全无视我一次次的努力,以决绝的事实告诉我一切都是徒劳。终于我放下了,放下了风华绝代、头角峥嵘的少年梦。梦破!云淡风轻,一夜慈和的星月,照着旷野里轻悠的风在我的胸中弥散。
这一刻我真的蜕变了,我也学着写了两句禅语:“妄念迷足,禅精竭虑,诸般法相参不透。无心是净,七窍不通,一念真性我如来。”我的书好像读懂了,所有的知识在我的脑海里一以贯通。于是我对经史子集有了全新的阐释,一篇篇镕古铸今的文章在我的指尖里流淌。渊泉城里的人们对我的学问很是推崇,他们说我从小就品性高洁,刻苦读书,现在已经通晓了经学的要旨。我的名声一直传到了朝廷里,所以朝廷里的人让我出去做官。我也想出去成就一番功业,但父亲却不答应,他告诉了我他为官的经历。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7 12:02:10 +0800 CST  
我的父亲叫张奂,他年轻时认为牟长对尚书的注释重复的词句太多,把四十五万多字的《牟氏章句》删减成了九万字,因此被汉桓帝调到东观(皇家图书馆)工作。永寿元年(155),父亲调安定属国任都尉,由于前八个都尉都贪得无厌,所以治下的南匈奴和东羌开始叛乱,父亲设计诱降了东羌,平息了叛乱。东羌大帅感激父亲的恩德,送给父亲马二十匹和金餎八枚。父亲当着各羌人首领的面把全部礼品都送还了,羌人莫不臣服。父亲因此升任了使匈奴中郎将,这时匈奴休屠部落及北方乌桓反叛,父亲又诱降了乌桓人,让他们杀了休屠部落的各大帅,平息了叛乱。
延熹元年(158),鲜卑侵掠边境,父亲率领南单于攻击他们,杀敌数百人。第二年, 父亲的上司梁冀被杀,父亲因为是梁冀的部属,被免官回家住了四年。四年后父亲又被任命为武威太守,任武威时,他勤政爱民,从善如流,河西的风俗多妖怪禁忌,凡是二月、五月生的儿子以及与父母同月生的,都要杀掉,父亲去了后就把这种不合理的风俗废除了,当地的百姓为他立了生祠。延熹九年(166)的春天,父亲任大司农。这年夏天,鲜卑听到父亲调走了,就招集南匈奴、乌桓分几路兵入塞内,侵扰掳掠缘边九郡,祸害百姓。秋天,鲜卑又率兵侵入塞内,引诱东羌与他们共立盟誓,眼看着天下大乱将生,朝廷深以为忧,命父亲为护匈奴中郎将出兵平叛,匈奴、乌桓听见父亲到了,全部投降,只有鲜卑被打出了塞外。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8 09:48:17 +0800 CST  
永康元年(167)春,东羌、先零作乱,父亲派司马尹端、董卓共击,大破敌兵,斩了他们的首脑,杀敌一万多人,三州平定。论功,父亲当封侯拜爵,但父亲没有接受,只是请求迁入弘农华阴县,朝廷当时规定边境的人严禁内迁,只有父亲因功特准,所以我们成为弘农人。建宁元年(168),父亲班师回朝,做下了一件抱恨终身的错事。当时朝廷里宦官弄权,为害苍生数十年,天下皆知,人神共愤。时有义士陈蕃、窦武奋起谋划, 欲诛杀宦官,重振朝纲,不想事情泄露,中常侍曹节假托朝命命父亲与少府周靖率五营兵包围了窦武,窦武被逼自杀,陈蕃也因此被害。等到父亲辨明原由,悔之晚矣!事后朝廷让父亲升任少府,又任大司农,还要因功封侯。父亲深恨自己误杀忠烈之士,故辞赏谢罪,封还了印绶。
建宁二年(169)夏天,御坐轩前发现青蛇,又大风雨雹,雷霆拔树,皇上令百官说灾异感应。父亲上疏说:“这是因为窦武、陈蕃被冤杀,他们的忠魂没有昭雪而导致的祸端。应当把受此案牵连的人都平反,推翻一切诬蔑不实之词。”皇上相信了父亲的话,但宦官们却坚决反对。加上隶校尉王寓,想借宠宦官,以求荐举,朝中只有父亲一个人反对。王寓就以党罪陷害父亲,把父亲送归了田里。父亲归田之后,昔日宿敌段赹当上了司隶校尉,段赹想把父亲赶回渊泉老家,父亲知道后生怕节外生枝,就给段赹写了一封道歉的信,段赹和父亲的矛盾也就是对待东羌是战是和的问题,不是什么深仇大恨,段赹见信后也就原谅了父亲。父亲此后就带着我们回到了渊泉老家,闭门著书,不理朝事。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09 12:47:56 +0800 CST  
父亲说完了他的宦海浮沉,问我是否还想入朝?我想乱世为官,需趋附于权奸。奔马诸侯,常有愧于忠良。所以我决定还是呆在家里的好,父亲拍怕我的肩,笑着走了。读书?如果没有了货卖帝王家的初衷,那么读书又有何用?我百思不得其解?再次抬起书本时,我书的真正读懂了,读书本来就是应该无用的,因为无用所以才快乐。书读懂了就可以干事了,弟弟说街上买来的毛笔不好用,我就开始自己在家里制作毛笔,我很认真的,造笔用的每一根毛我都精挑细选,我把它们按照“尖”、“齐”、“圆”、“健”的要求,细细的排列整齐,我比别人要裹得紧,我用来固定笔毛的丝线比别人的牢固,我用的漆胶是我自己特制的,工艺保密。我选的笔杆是竹木中最好的,笔毛和笔杆的间隙都经过我无数次的调校,精确的不想告诉你。当我的笔造好的时候,笔的名声又传得很远,那段时间搞得我很狼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汇集到了我的家门口,逼着我造笔,实在没办法,我只好在门口挂了块牌,上书:“闭门悟道,神游太虚。”这才断了大家的念想。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会用世上最笨的办法、最多的时间和最认真的态度,去做任何一件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我很成功。我也曾为这种成功而感到沾沾自喜,但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我的对手出现了,这个对手的名字叫做草书,我原想行书是真书(楷书)的快写,草书肯定就是行书的快写,以我多年来真书和行书的功底,学草书应该不难,于是我把草书名家崔瑗和杜度的草书著作买了回来,看来以后我才知道自己错的厉害。原来草书的笔画结构和真书和行书的笔画结构迥然不同,真书和行书中一些繁杂的笔画到了这里常常用一笔就带过了,而且草书里一些雷同的笔画只要位置写得不对,它的意思就失之千里,所以崔瑗老师说了“一画不可移”。这真是:“草书一画势蹁跹,惊见天边更有天。小小雏蛙鸣井底,不知江海已万年。”我就这样开始迷上了草书。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10 10:27:39 +0800 CST  
练字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草书里包含的万般变化正好可以满足我求知的欲望,我想以我顿学累功的专注,一定可以超越崔瑗和杜度。我每天拿着他们的字反反复复地折腾,务求通晓他们字里所有的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也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像,像的一般人再也难分伯仲,我以为我的草书练成了。大家都说我的字尽显崔杜的大家风范。功成身退的哲理对于我这种笨人来说好像从来都没有学过,所以我想写得比他们的好,哪怕付出我的生命我也在所不惜。
收拾笔墨,重打鼓,再开张,第一笔,像崔瑗的,第二笔,像杜度的,第三笔,我明白了,我成了崔瑗和杜度的影子,敢情这些年来我铁砚磨穿,退笔千管的苦练,只是为了把自己写成别人的影子,因为在我的字里的确没有我自己。我真的死了,崔瑗和杜度把草书的笔势琢磨的龙蛇俱尽,我根本无法超越他们。不练了,再也不练了,我提起桌上的笔墨纸砚,出门就扔到了门口的池塘里。池塘?本来应该是碧绿澄净的池塘,怎么现在变成了一塘乌蒙蒙,黑洞洞的死水,塘的四周漂浮着墨渍,难道是我洗笔洗黑的?没容我多想,笔砚落水时荡起的涟漪,化成了一股奔腾的气势,它和耀眼的波光若断若连,交相掩映,融成了一体。这个转瞬即逝的光芒冻结了我全部的思绪,它就是我要的,它是什么?我真的不明白,我每天守在我的洗砚池边丢石头,墨池、涟漪、波光、石头,石头、墨池、涟漪、波光,在丢光了我身边的所有石头后,我找到了我心里的“石头”,这块“石头”就是崔瑗老师说了“一画不可移”。日月盈昃,斗转星移,只有变化才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个“一画不可移”的古法,只会让我永远定格在别人的影子里。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11 10:17:31 +0800 CST  
我算是练得有点明白了,墨池是纸,要知白守黑。石头是笔,要点画通神。涟漪是势,要覆盖全局。波光是法,要经脉连通。我把崔瑗的“一画不可移”变成了一笔直下,字脉连通的“一笔书”,把崔杜内敛的笔势尽情的释放,形成了贯穿全局的磅礴气势,这就是我的草书。这才是我,我算是找到了自己,我的名字叫张芝。
《冠军帖》



《冠军帖》(又名《知汝帖》)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12 08:56:34 +0800 CST  
@不悲伤的姑娘 2015-06-12 09:22:28
以书法作为主线,很新颖
-----------------------------
欢迎老师光临指导,祝好!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13 09:11:48 +0800 CST  
第十六回 蓬莱文章建安骨 体气高妙脱凡俗
《登楼赋》
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仕楚做了大官虽在并呻吟却还发出越地的声音。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井水无人饮用。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楼主 玉案一家人  发布于 2015-06-13 09:13:11 +0800 CST  

楼主:玉案一家人

字数:4444289

发表时间:2015-03-26 19: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18:28:55 +0800 CST

评论数:30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