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宋朝果然很有料

@comeonplay 2015-07-03 10:49:05
楼主应该是个把演义当史实的小孩吧
-----------------------------
在你这大学门家面前,就是一个无知小孩。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3 14:48:34 +0800 CST  
@不爱吃螃蟹d 2015-07-04 10:42:54
哪里有实体书卖?等更新等的着急
-----------------------------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05725.html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5 21:15:10 +0800 CST  
重病缠身

显德六年(959年)五月一日,柴荣在瓦桥关前大摆筵宴。他慷慨激昂地告诉诸将:“明日出征,大破契丹,收复燕云,让我汉地中兴!”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荒诞不经,当柴荣讲完这番激动人心的话后,他就彻底地病了,而且还一病不起了。
是的,在没有任何的征兆下,柴荣就这样重病缠身了。
那么,柴荣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天灾”方面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地名不吉说。
根据《五代史补》记载:当柴荣御驾亲征时,他路过一个地方,就在这里稍事休息,等待三军。在柴荣休息期间,沿途的百姓听说皇帝来了,他们就争先恐后地围了过来的,排队给皇帝送吃的。
在面对这些百姓时,柴荣兴高采烈地说道:“大家好,你们辛苦了。敢问各位老乡,这里是一个什么地方?”
“回奏皇帝,此地叫病龙台。”一个两鬓斑白的老者回答道。
一听这话,柴荣大惊道:“病龙台!感情这里就是一个让自己生病之所呀!”于是,当天晚上,柴荣就感觉身体不适,直接病倒了。
第二种说法,神人索物说。
还是根据《五代史补》记载:当周世宗还没有成为皇帝前,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披七彩衣裳、脚驾一片祥云的神仙。这位神仙送给他一本《道经》,还有一把金光灿灿的雨伞,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未来的你,将成为这个天下之主。
后来,等柴荣屯兵瓦桥关的时候,他又梦见了那个神仙。只不过这一次,这个神仙就非常不厚道了,他收回了之前的书籍与雨伞,然后就扬长而去,再也不知所踪了。
等神仙离开后,柴荣从梦中惊醒了过来,他立刻对左右说道:“吾梦不祥,岂非天命将去耶?”随后,柴荣就一病不起,最后只能临终托孤了。
第三种说法:一语成谶说。
根据《辽史》记载,在得知柴荣御驾亲征后,那位著名的“三绝睡王”耶律璟,也不喝酒、睡觉、打猎了,这位皇帝也整顿自己的兵马,准备御驾亲征了。
殊不知,就在这国家危难之际,辽国一个老臣进言道:“启奏皇帝,您不用御驾亲征,用不了多久,柴荣必败。”
一听这话,耶律璟这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立刻问道:“爱卿此言何意?”
老臣继续说道:“周主姓柴,幽州为燕,自古‘燕’与‘烟’同音,柴荣此行,就是‘干柴进烟火’呀,他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后来,果不出这个老臣的预言,没过多久,柴荣就病到,后周也只能撤
兵了。
综上所述,因为柴荣去了一个不该去的地方——病龙台,见到了一个不该见的人——讨债神仙,还姓了一个不该姓的姓——柴,三管齐下,他终于病倒,并且无力回天了。
当然了,上述的这些说法,就是一堆胡编乱侃的故事,在茶余饭后瞎扯一下,还是可以的,正式场合,还是算了吧。
实际上,一代帝王柴荣的病因,其实非常简单,一点也不复杂。
细察历史我们就能知道,柴荣登基五年,发动了五次战争,而且还都是亲征。这期间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每天都要超负荷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柴荣没有过劳死,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除此之外,种种迹象表明,柴荣在出兵前,就已经身染重病了。因为后周的那些大臣们,不止一次劝慰道:“待圣体稍安之后,再行北伐,亦不
为晚……”
史书记载,显德六年(959年)五月五日,柴荣终于支撑不住了,于是,在群臣的苦苦劝说下,柴荣终于结束了亲征,他郁郁寡欢地率领军队回朝了。
同年五月三十日,柴荣率军返回了开封城。至此,这场中原王朝与大辽王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就以这样的结局而落下了帷幕。
当然了,同时落下帷幕的,还有柴荣自己……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5 21:16:03 +0800 CST  
@大话清史 2015-07-06 09:17:48
这个必须顶
-----------------------------
弓虽。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6 09:36:50 +0800 CST  
一块蹊跷的木牌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柴荣在弥留之际,他接连做了三件事情,用来巩固自己儿子的权力。
第一件事,册封皇后,提高外戚苻氏一族的地位。
第二件事,选择了三位名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当作自己的托孤大臣。
第三件事,重组皇家禁军班底,彻底砍断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在没有任何的征兆下,柴荣就进行了一次“政治大洗牌”,他接连罢免了自己的禁军首领,并把他们轰出了朝廷,直接外放到地方去了。
这一下子,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了,而且在这个节骨眼上,在自己即将病逝的危急时刻,正需要这些皇亲国戚稳定朝局的时候,柴荣把他的这些本家亲戚都轰走了,反而决定重用外人了。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一个莫名其妙的木条,以及上面一句危言耸听的话。这句话就是:“点检做天子。”
根据史料记载,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旧五代史》中。不过,上面的记录并不全面。
帝之北征也,凡供军之物,皆令自京递送行在。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
——《旧五代史.世宗纪六》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柴荣在北征期间,但凡是军用物资,他都要一一过目。有一天,他发现了一块长两三尺的木板,形状就像是一个人在举什么东西,上面还写了一堆鬼画符。除了“点检做”这三个字外,没有一个人能够读懂这些意思。
最后,就是这么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等到了《宋史》里,却被赋予了一套更加完善的“注解”。
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做天子”,异之。
——《宋史.太祖本纪》
就是说:柴荣在班师回朝途中,在批阅四方送来的奏折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锦囊。它里面放着一个三尺木牌,上面赫然写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大字。结果呢,柴荣大惊失色,他决定防患于未然,立刻罢免了“殿前都点检”的官职。
这里多说一句,单凭这么一句话,柴荣就能这样大动肝火,非要罢免国家高级干部吗?
能!因为这句话,它不是一般的话,而是一句极其要命的谶语。
谶,指的是上天的警示,先前的预言。所谓谶语,即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即成语“一语成谶”是也。
当然了,如果放在现在,咱们一听到“谶语”,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骗子、迷信。然而,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黎民百姓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们对此坚信不疑。
远的不说,秦朝时期那两句“亡秦者胡也”和“始帝死而地分”的谶语,不就给秦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吗?
前一句,直接促成了劳民伤财的万里长城的诞生;后一句,更是让传播的数万百姓,全部人头落地。
谶语的威力,确实不容小觑。
书归正传,在这条谶语中,这个躺着也中枪,无辜被贬的殿前都点检,他是谁呢?
这个倒霉蛋叫张永德。
那么,谁那么缺德,干出这种栽赃陷害的事情,非要坑害殿前都点检呢?
这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李重进。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6 09:55:00 +0800 CST  
@渔阳酒徒 2015-07-06 12:49:50
《宋朝果然很有料》 易读 整乛理乛版
www.xunlei-mz.net.cn/art_22625_4629.html
.
-----------------------------
盗版。。。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7 11:21:28 +0800 CST  
为了把这件事情讲明白,咱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遥想当年,在周太祖郭威登基称帝的时候,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殿前都点检”一职,只有一个“侍卫亲军司”。这个官职负责掌管全国的禁军,且郭威就是这支部队的最高司令。
换句话说,郭威掌管着全国的军队,他要是想造反的话,还不是轻而易举?
后来,等郭威黄袍加身后,他一琢磨,这件事情不对呀!要是手下也效仿自己,也拥兵自重后造反,自己岂不是赔死?
于是,郭威凭空创造出了一个“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让他与“侍卫亲军司”分享军权。他把皇家禁军一分为二,两者互不统属,全都听命于皇帝,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么,让谁来担任这两个职务,共同管理皇家禁军呢?
这两人,就是张永德与李重进。
当然了,郭威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人,是因为他们最合适。从履历上看,这两人年龄相仿,资历相当;从亲缘上看,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因此,他们简直就是绝配!
然而,郭威万万没有想到,这两个本应该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人,却彻底变成了两条“疯狗”,一见面就咬,且非要拼一个鱼死网破!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是李重进的问题。
咱们前面讲过他,他是一个五代十国“标准”的军人,除了嗜杀成性、出口成“脏”外,由于没有当上皇帝,李重进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因此,他对上司柴荣都没有好脸,何况还是一个平级的官员。
与李重进相反的是,张永德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不管是什么时候,张永德都沉默寡言。他不擅长与人争辩,即使受了委屈,背了一个大黑锅,也只是默默地忍受。
因此,在所有人的眼中,李重进是一个“坏人”,而张永德是一个“好人”。
殊不知,在史料的记载中,这个“坏人”,他没有那么地卑鄙无耻、不可救药;而那个“好人”,他也不是那么地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根据史料记载,只要一有机会,张永德就要诬陷李重进“谋反”,他就跟一只苍蝇一样,天天在柴荣的耳边“嗡嗡”地叫,且一直没完。
张永德诬陷得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显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他居然派使者携带“证据”进京,直接说李重进有“奸情”,他准备谋反了。
张永德的这番言论,不仅让朝野震惊,还把李重进吓得够呛。后来,由于这些“证据”基本上属于诬告,所以到了最后,周世宗采用了一种冷处理的方式,即:不相信、不决策、不理睬。
总之一句话:我不追究,也不相信,你们都别闹事,踏踏实实地好好干。
根据《宋史》记载,在得知张永德诬告自己后,李重进的反应,就有点让人瞠目结舌了。
原来,得知自己被诬告后,李重进二话不说,立刻单人独骑地冲到了张永德的军营里。当然了,人家不是去报仇,而是去和张永德把酒言欢、互相倾诉去了。他们你一碗我一碗,整整喝了三天三夜。
最后,李重进情深意切地对张永德说道:“你我都是朝廷重臣,且都手握重兵,理应团结起来,为皇帝服务,为什么要兄弟阋于墙,天天这么窝里斗呢?”
听完这番话后,张永德惭愧地低头无语,随后他们冰释前嫌,抛开了所有的成见,继续称兄道弟了。
可见,从这件事情上看,李重进虽然不招人待见,但他也绝对是一个光明磊落的男子汉。他实在犯不着干一些鸡鸣狗盗之事,整一块破木板,暗箭伤人。
因此,历史上写这块“点检做天子”的人,到底是不是李重进,值得商榷。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7 16:49:49 +0800 CST  
7.8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8 08:35:27 +0800 CST  
四大疑点,让这块“点检做天子”的木板,成为一个千古之谜,至今没有人能解开。
第一大疑点:史料。
咱们前面讲了,这段史料主要出自两处,一处是《旧五代史》,另一处是《宋史》。然而,矛盾也正在于此。
按常理来说,《旧五代史》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宗朝,时间上距离木板事件更近,理应记得更加详细。然而,这段文献只是记录了木板的长度——二三尺,以及三个模模糊糊的字——点检做,就啥都没有了。这不符合基本的逻辑。
相反,元朝人编纂的《宋史》,距离那段历史比较远,反而记录得更加详细。不仅写得绘声绘色,还把柴荣的心理写了进去。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搞到的这段资料。
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排除一个问题——这段历史,可能就是一件鸡毛蒜皮小事的无限扩大,或者是为了政治需要,是神话赵匡胤的手段而已。
第二个疑点:逻辑。
咱们前面讲了,张永德状告李重进谋反,柴荣都置之不理、不闻不问,而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木牌,柴荣就能勃然大怒,最后罢免了张永德的官职,顺便把他轰出了朝廷,这根本就不合逻辑。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排除柴荣在病重期间,满脑子全是糨糊,所以才干出了这种糊涂的事情。但是,您看看柴荣临终托孤时候的部署,那真是布局严谨、滴水不漏。您不要跟我说,这些也是一个“糊涂蛋”安排的结果。
可见,面对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身为一代英主的周世宗,他又怎么会大动肝火,这么高度重视呢?
第三个疑点:动机。
自古以来,咱们在讨论这个案件的时候,总是习惯地认为,如果扳倒了张永德,最大受益人将是赵匡胤,或者是李重进,因此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实际上,这里有一个天大的误区。
诚然,在一个案件中,但凡玩儿命害人的主,都必须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收益大于风险,然而,从这个角度看,最大的嫌疑犯赵匡胤,他反而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根据成本核算,即使扳倒了张永德,柴荣也不会提拔他当殿前都检点,因为这没有任何的依据。
除此之外,根据史料记载,赵匡胤与张永德的关系,那也是非同一般。赵匡胤迎娶王氏,也就是未来孝明皇后的时候,张永德曾出资数千两,当做赵匡胤的聘礼。而当赵匡胤登基后,每次张永德前来觐见,赵匡胤都免除了他君臣之礼,还不呼其名,依旧亲切地称他为“驸马”(郭威时期的称号)。
可见,两人关系铁到这个份上,赵匡胤实在没有理由这么做。当然了,即使赵匡胤有了歹心,他为了更多的利益而出卖了张永德。赵匡胤也清楚地知道,一旦张永德倒台,自己就将抛弃先前的关系网,从而元气大伤。而且,万一皇帝任命其他的人接替张永德,赵匡胤岂不是赔死!
因此,但凡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这两项利弊面前,都会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除此之外,作为本案的另外一个受益者李重进,他到底是否赚了一个盆满钵满,我们还真不好说。
要知道,即使扳倒了张永德,也没法让禁军统一,而且新上来的殿前都检点,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赵匡胤。他是张永德的人,跟自己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因此,这种给他人做嫁衣的事,李重进怎么能最终受益呢,这甚至有百害而无一益呀。
第四个疑点:心理。
要知道,自古以来,对付谶语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名”。
秦朝时期,当秦始皇面对那句“亡秦者胡也”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杀尽天下姓“胡”的人,并且征服北方的胡人匈奴。
实际上,对于这段历史,后人借鉴了不少东西。大家普遍认为,秦始皇这是在穷兵黩武,在进行一堆无用功。他首先要干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的那些儿子们“改名”,因为他最宠爱的儿子,就叫做“胡亥”,也就是未来摧毁大秦基业的“秦二世”。
无独有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当时的国师刘歆,也研究出了一个稀奇古怪的谶语: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中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这句谶语的大概意思是:天下即将大乱,到时候群雄割据,会有一个叫刘秀的人,最终登基称帝。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应该是中国最准确的一条谶语。
后来,这个利欲熏心,或者是傻得出奇的刘歆,他居然改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就叫“刘秀”了。当然了,王莽怎么对待这个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刘歆被满门抄斩、挫骨扬灰了。而那个真正的“刘秀”,他为了避祸,也隐姓埋名了一年多。
可见,如果柴荣真的重视这条谶语,他绝对会在名字上做足文章。最次的结果,也要毁了“殿前都检点”这个名字。而柴荣这种毫不理会的结果,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这个木牌可能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根本不足为据。
那么,在这种“史料有疑、逻辑不通、动机不清、心理不明”的情况下,单凭一块小小的木牌,不足以让柴荣痛下狠心,非要撤换自己的殿前都检点。
可是,如果不是这句“点检做天子”起了作用,又是一个什么原因,非让周世宗必须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呢?
这个原因,还得从张永德自身的毛病说起。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8 22:04:58 +0800 CST  
天降横财

我们老说,一个人失败后,他怨天尤人,总是从外面找失败的原因。实际上,这是绝对错误的,也是绝对找不到的。因为一个人失败的所有原因,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跟别人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求诸己”。
柴荣之所以罢免张永德,与其说是这句谶语的作用,不如说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柴荣因病班师回朝期间,他正好路经潭州。因为潭州是柴荣发迹之所,所以柴荣对这里感情特别深。他在这里住了很久,也没有返回京城的意思。
眼见君主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了,群臣全都慌了,且因为柴荣重病缠身,除了张永德等少数官员外,其他人根本没有面圣的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大臣就围住了张永德,托他给皇帝带个话:“如今皇帝重病,京城空虚,天下也没有太平,万一有一个突发事件,有人觊觎皇位的话,咱们岂不是赔死,还是赶紧班师回朝,这才是正道。”
听完这番话后,张永德觉得句句在理,他就在面见柴荣后,把这番话原原本本、一字不差地说了一遍。
殊不知,等张永德说完后,柴荣冷冷地问道:“张爱卿所言极是,朕问你一句,这些话是谁教你的呀?”
突然听见这么一句话,张永德毫不避讳,他立刻说道:“是谁、谁、谁教我的,大家都是这个意思。”
事后,柴荣叹着气说道:“我就知道是这个结果,肯定有人教你这么说,难道你不明白我的心意吗?我看你一脸穷相,不足以当此富贵。”
至此,张永德未来悲惨的命运,就此注定。
当然了,您千万别跟我说,他之所以被柴荣辞退解雇,是因为自己“面相”不好,或者是“好心办坏事”。
您要是这么想的话,您的觉悟也就如此了……
要知道,柴荣的这番言论,可是有极其深刻的政治含义的。咱们设想一下,一个人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却一点主见都没有,天天被人当枪使,自己还浑然不知,这意味着什么?
这么一个很容易被人说服的人,即使自己没有野心,也难保自己手下没有野心,更难保自己在手下的撺掇下,最终爆发出野心。
因此,不管怎么想,这个手握重兵、毫无主见的张永德,都是大周王朝一个实实在在的潜在威胁!对付这样的人,仅仅解除了他的兵权,这已经是对他最大的恩惠了。
以上才是柴荣罢免张永德的真正原因,跟那个什么狗屁谶语,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从一开始,此人就难堪大用,绝对不能托孤。
那么,对于柴荣而言,如果舍弃了张永德,他又该把军权托付给谁呢?
是李重进吗?
别扯了!如果说张永德只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他可能被人撺掇造反的话,那么这个李重进,他绝对会杀了自己的小儿子。
因为,从自己登基后,这个人就一直愤愤不平,时刻准备着报仇雪恨,你让这种人成为自己的托孤大臣,这不是没事找死吗?
因此,等罢免了张永德以后,柴荣就把李重进轰到了扬州,让他彻底远离了中央,去当一个地方节度使去了。
那么,接连罢免了张永德和李重进,柴荣又该把军权托付给谁呢?
看来,只有那个人了……
这个人,就是喜从天降,被馅饼狠狠砸了一顿的赵匡胤。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9 09:18:32 +0800 CST  
@大话清史 2015-07-09 18:39:53

-----------------------------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09 21:26:06 +0800 CST  
那么,柴荣为什么如此信任赵匡胤呢?两件事情,应该能够说明这个问题了。
第一件事:忠孝的问题。
咱们前面讲过,在父亲病重期间,柴荣让赵匡胤去打仗,结果赵匡胤二话不说,立刻把父亲托付给了赵普,然后就率军出征了。在那个时代里,如果“忠”跟“孝”冲突了,还是“忠”为先,毕竟还是要先效忠皇帝。
实际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
在中国古代,不管是什么学说,都把“孝道”作为人最高的道德准则。孝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准则;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
“配当人”的一个最基本依据。
“孝”是如此重要,即使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不敢轻易践踏这个字。所以不管是什么等级的官员,只要父母生病了,就一定要回家尽孝,这也成为一种“祖制”,是不可能更改的事情。但是,如果国家正在用人之际,这么一个烂摊子没人管,你不能说卷铺盖就不干呀?一到碰到这种情况,皇帝可以使用自己的杀手锏——夺情。
所谓“夺情”,就是明知道你很悲伤,但是为了这个国家,我只能“很不厚道”地把你拽回来,让你继续为这个国家效力。当然了,统治者也知道这种做法理亏,所以用了一个“夺”字。意思是这不算是命令,大臣可以选择拒绝。
因此,如果当时赵匡胤选择违抗圣旨,就是要照顾自己的父亲,柴荣也无话可说。他不仅不会怪罪赵匡胤,反而还会欣赏赵匡胤的这种孝顺之心。
这个原因很容易理解,根据我们的传统定义,只要是孝子,就一定忠君;反之,连一个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可能会忠于自己的老板。然而,就是这个赵匡胤,他为了自己的国家,都不用柴荣去夺情,人家就自己跑过来忠君报国了。
可见,对于这么一个人,柴荣怎么能不喜欢他,怎么能不委以重任,最后临终托孤呢?
第二件事:贪心的问题。
自古以来,虽然有“钱财乃身外之物”之说,但是试问这个天下,有谁能够做到这点,做到视金钱如粪土,真正的淡泊于心?
殊不知,赵匡胤却告诉我们:我能!
在讨伐南唐期间,由于赵匡胤的英勇表现,李璟视其为心腹大患,他就想使用一个离间计,彻底铲除这个心腹大患。
有一次,李璟派使者修书一封,直接交给了赵匡胤,并不怀好意地馈赠了3000两黄金,想以此制造赵匡胤私通南唐的假象,从而引起柴荣的怀疑。
然而,面对这3000两黄金,赵匡胤根本不为所动,人家二话不说,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柴荣,并把这些黄金上交国库了。
南唐李璟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他不仅没有离间赵匡胤与柴荣的君臣关系,反而赔了一笔黄金。
至此,通过明里暗里的不断考察,柴荣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结论:
赵匡胤这个人,打仗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生活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为官从不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甚至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能够舍弃自己的老爹,坚持以国事为重,是所有后周官员的楷模。
总之一句话,赵匡胤绝对是一个好干部,他也绝对不会辜负自己的重任。
至此,当提拔了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后,柴荣终于欣慰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终于结束了自己五年辉煌的历史。然后,柴荣将在那个世界或惊喜着,或痛楚着,或欢欣着,或悲伤着,看着赵匡胤最终黄袍加身,改朝换代,迎来属于自己辉煌的十六年……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10 08:56:09 +0800 CST  
@大话清史 2015-07-10 11:09:59
ding
-----------------------------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10 12:36:51 +0800 CST  
彻底崩溃的辅政格局

公元959年7月27日,一代帝王柴荣驾崩,享年39岁。同年,34岁的赵匡
胤,被提拔为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成为后周“第一军事强人”,并迎来了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
历史就是这样荒诞不经,这一年,赵匡胤34岁;而柴荣刚刚登基的时候,也是34岁。
当然了,如果赵匡胤想追随前辈的脚步,也完成柴荣那样的丰功伟业的话,他要干的事情,可比他想象的要难得多。
原来,等赵匡胤走马上任,真正坐上这后周第一军人的宝座后,他才惊讶地发现,自己被柴荣完全地耍了!虽然自己拥有后周的军权,但是他没有使用权。如果赵匡胤想使用军队的话,他得问问那三位大哥,即那三位当朝的宰相——范质、王溥、魏仁蒲。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惊讶地发现,虽然殿前禁军的死对头,那个侍卫禁军首领李重进,已经被彻底轰出朝廷了,但是侍卫禁军的二把手,却一直跟自己对着干,并且咄咄逼人,始终不肯就范。
这个赵匡胤的死对头,就是侍卫司亲军的二把手,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
韩通,生年不详,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周高级军事将领。乾祐元年(948年),在随郭威平息河中、永兴,凤翔三镇叛乱时,韩通身被六创,奋勇杀敌,勇冠三军,从此成为郭威的心腹,并成为了柴荣的一员爱将。
当然了,虽然韩通作战勇猛,但根据史书记载,此人性格刚烈而缺乏谋略,做事鲁莽不经大脑,动不动就迁怒于人,对部下也是打骂随性,很少体恤。因此,韩通在当时获得了一个外号——韩瞠眼。
之所以选择这个毛病多多的人入朝为官,这也是柴荣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因为,韩通有两个别人所不及的优点,值得柴荣这样做。
韩通第一个优点:忠心。
铁的事实证明,虽然柴荣所有的托孤大臣貌似都忠心耿耿、绝不变节,但只有韩通一人,没有彻底辜负柴荣。
未来,当那场永载史册的政变发生后,这满朝文武之中,只有韩通是唯一抵抗的人,并且用自己一族的鲜血,诠释了何为“忠心”。
这个人,他确实对得起柴荣。
韩通的第二个优点:跟赵匡胤不和。
咱们都知道,但凡托孤的大臣,都要是几个不和的人,这样才能互相制约,不至于一家独大,不然就联合起来颠覆皇权了。而韩通就跟赵匡胤不和,他们更不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原来,由于赵匡胤屡立战功,很多人就都依附于他,就连韩通的儿子,那个幼年得了佝偻病,人称“橐驼儿”的韩微,都劝父亲早作打算,跟赵匡胤处好关系。然而,韩通根本不听这个儿子的话,他依旧我行我素、独断专行。
到了最后,韩通跟赵匡胤的关系,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呢?
赵匡胤登基称帝后,有一年他去开宝寺上香祈福,偶然在墙壁上看见了韩通父子的画像,结果赵匡胤勃然大怒,他下令,“把这面墙给我涂了,看着就心烦!”
单凭此点,韩通与赵匡胤的关系,就可见一斑了。
因此,柴荣重用韩通,让这个“韩瞠眼”跟赵匡胤对着干。柴荣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人事安排,让军方势力趋于平衡、互相牵制、相互制约,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11 23:14:59 +0800 CST  
现在,看看赵匡胤面临的局面吧。
内部方面,虽然自己是本朝第一军事强人,但这朝中大事,皆由三个宰相说了算。
外部方面,地方上以符彦卿、李重进、张永德为首,他们各自统率自己的节度使势力,不仅维护地方安定和边疆安全,还始终对中央虎视眈眈。
军权方面,虽然赵匡胤统领一半禁军,但是另一半禁军跟自己对着干,根本不在一条战线。
可见,通过这样的人事安排,帝国每一个方面都得到了完美的牵制,既让地方势力、宰相、军队正常运转,也不会让他们相互勾结,更不会让任何人从中作怪。
高,实在是高,如此之安排,如此之辅政格局,周世宗九泉下有知,也足以含笑。
然而,柴荣根本不知道,就跟后世咸丰托孤八大辅政大臣、两宫皇太后一样,再完美无缺的辅政格局,也会出现一定的缺陷,虽然微小,但足以致命。
何况,柴荣托孤的这个人,还是那个万众瞩目的赵匡胤!
那么,咱们来慢慢地分析一下,看看柴荣这套坚不可摧的托孤系统,是怎么被赵匡胤步步蚕食,最终土崩瓦解的。
首先,宰相方面。
三大宰相当中,王溥是一个“实在人”。柴荣刚死,尸体还没凉呢,王溥就暗送秋波了,很快投靠到了赵匡胤的一边。
魏仁浦也是一个“实在人”。这个人无欲无求,就准备干几年回家养老了,唯一的要求就是那点儿退休金了。所以,他实在犯不着蹚这池子浑水。因此,对于这么一个极其“热爱和平”的主,如果赵匡胤想要争取的话,绝也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又解决了一个。
三大宰相当中,赵匡胤已经收编了两个宰相,那么不管范质是一个“老实人”,还是一个“精明主”,他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二比一,他已经彻底输了。
其次,地方方面。
在所有的节度使中,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实力最强,也跟后周的关系最为紧密,因为他六个女儿中的两个,都是周世宗柴荣的皇后。
殊不知,符彦卿不仅是后周的老丈杆子,他还是大宋王朝的岳父!因为,他最小的一个女儿刚刚出嫁,未来将成为“淑德皇后”,而符彦卿刚刚收编的这个贤婿,就是赵匡胤的弟弟,未来的宋太宗——赵匡义。
可见,凭借这层关系,符彦卿实在犯不着为了一个七岁的小娃,就跟赵匡胤撕破脸对着干。
以上,就是周世宗安排的三方势力里面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都让柴荣始料不及,更让这个辅佐集团失去了牵制和平衡的能力。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13 13:12:56 +0800 CST  
最后,军权方面。
要知道,对于柴荣而言,再怎么委以地方重任,那也是天高皇帝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宰相再怎么忠心耿耿,他们也是文臣,笔杆子终究斗不过枪杆子;唯有控制了这些武将,让他们无法拥兵自重,这样才不会联合起来造反。
然而,就是这个问题,柴荣看似做得井然有序、无懈可击,实际上却漏洞百出!
为何?看看下面这张职务表,您就会知道所有的原因了。
在这之前,咱们先重温一下后周的军队系统布局。
后周的中央军,也就是所谓的禁军,一共分为两个系统,即:殿前司和侍卫司。而在这两个最高统帅下面,各有四级官员。
也就是说,帝国最重要的兵权,一共掌握在10个人的手里。而在那场兵变前,这10个人以及他们跟赵匡胤的关系是:
侍卫司系统:
职务
姓名
备注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李重进
在野,没有实权

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韩 通
唯一的死敌

职务
姓名
备注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
韩令坤
赵匡胤儿时玩伴,光屁股同志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高怀德
赵匡胤的妹夫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张令铎
赵匡胤三弟的亲家



殿前司系统:
职务
姓名
备注

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
时刻准备着……

殿前副都点检
慕容延钊
赵匡胤的兄长,亦师亦友

殿前都指挥使
石守信
“义社十兄弟”之一

殿前副都指挥使
慕容延钊(兼职)
赵匡胤的兄长,亦师亦友

殿前都虞侯
王审琦
“义社十兄弟”之一



以上就是在这两大系统中,赵氏集团的真正力量。在这两大军权系统中,只有两个人不属于“赵家班”。
这两人中,李重进远离中央,虽然有一个“一把手”的官职,但因为不在京城,基本上就是一个“吃空饷”的官员。而“二把手”韩通,他虽然是侍卫司副统帅,但是让他一个人去抗衡八个人,去面对一群“饿狼”,这根本就是强人所难,也无力回天。
除此之外,由于韩通天然的“韩瞠眼”特性,他怎么可能会有群众基础,又怎么对抗德高望重的赵匡胤?
至此,在迅速控制了军队,控制了地方,控制了朝廷后,柴荣费尽心思建立起来的辅政系统,就被赵匡胤轻而易举地攻破了,而他下一步攻陷的目标,也不言自明了。
于是,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19 21:38:56 +0800 CST  
@山色有无中2011 2015-07-16 06:16:34
太监了。。。。
-----------------------------
前几天有事儿,见谅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20 08:29:48 +0800 CST  
陈桥兵变

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柴荣已经病逝半年多了,而此时的时间,也已经转到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了。
这一天,正是举国欢庆的春节。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后周的大臣们一一行礼,他们向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跪拜朝贺,预祝大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殊不知,除了赵匡胤以外,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个春节,将是新皇帝柴宗训的第一个春节,也是他作为皇帝的最后一个春节。
在这满朝文武的朝贺声中,北方边境镇州、定州传来八百里加急文件,声称北汉已经跟契丹联手,他们已经引兵南下,不日就将杀到开封城前。
这一下子,满朝震惊,七岁的小皇帝吓得不知所措,年轻的苻太后也毫无政治经验。最后,柴荣托孤的两位宰相范质和王溥,在仓促间决定:代小皇帝颁布圣旨,命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禁军统帅、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率军出征,即刻启程!
对于这个决定,包括韩通在内的所有大臣,都全票通过,没有一个人表示异议。毕竟,韩通要镇守京城,不容有失,而赵匡胤天天在外面打仗,由他带兵出征,也非常合适。
虽然根据事后的结果来看,这些大臣们绝对下了一步饥不择食、自寻死路的超级大烂棋,但是在当时,这绝对是他们的上上之策。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奉命出征了,而在他出征的途中,发生了两件神奇的事情,两件让所有人都心惊肉跳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点检做天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封城里就开始流传了一句谣言,或者是一句谶语:“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就是说,等军队出发后,赵匡胤这个殿前都检点,就要登基称帝了!
这一下子,开封城的百姓再与世无争,他们也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了。要知道,如今“主少臣强”,再加上“点检为天子”这五个字,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当然了,老百姓们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一旦改朝换代后,这里又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屠杀,而那些最深受其害的人,就是他们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前车之鉴,血的教训!
就在十年前,那个号称“一代明主”的郭威发动政变后,他的手下把开封城屠了一个尸横遍野、干干净净!当年的那些场景,这些人还历历在目,如今历史就要再次重演了,你让这些百姓怎能不胆战心惊?
于是,开封城里立刻炸开了锅,上至富商大贾,下至黎民百姓,大家全都乱作一团。有些人甚至打好了行李包裹,提前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
在这种背景下,正月初三那一天,当赵匡胤的部队浩浩荡荡、纪律严明、井然有序地出城后,百姓们见没有出现谣言中的情景,他们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彻底安定了。
然而,百姓们的“葫芦”刚刚被压下去,军队这个“水瓢”又浮了起来,并且愈演愈烈,还一发不可收拾了。
第二件事情,天下奇闻,两个太阳。
根据《宋史卷一.太祖本纪》记载:当大军离开开封城,正在开赴战场,路经陈桥驿的时候,突然之间,当时军中的第一大忽悠,号称精通天文、地理、占卜、面相之术的殿前司军校苗训“苗神仙”,他玩儿命地指着天上,并对全军大喊道:“大家快看,天上有一个太阳,它的边上还有一个太阳!”
原来,此时此刻的天上,居然出现了一个奇异的天象,但见两个太阳一上一下,黑光纵横,它们正在玩儿命地掐架!
这一下子,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往天上看。当然了,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这烈日炎炎之下,在没用任何的护具情况下去瞅太阳,别说看见两个太阳了,您能在一瞬间看见无数个太阳!
于是,在很快的时间内,所有人都看见了这两个太阳!最后,苗神仙煞有其事地做了一个总结:这就是天命!
当然了,我们现在看见这段历史,会认为这就是一场闹剧。
然而,当时的人们居然都相信了,且都深信不疑!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20 08:31:34 +0800 CST  
除此之外,古人需要这套东西,特别是这种君权神授的封建迷信,更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君不见,在那个烽火连天的秦末时期,陈胜的那句千古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根本就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共鸣;相反,吴广的那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大楚兴,陈胜王”,却让所有人心潮澎湃,最后全都揭竿而起。
这就是迷信的力量,作为神圣而有力的精神动力,这股力量确实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否则的话,在那个楚汉争霸的岁月里,如果刘邦没有斩杀白蛇,号称自己是赤帝子转世,他如何管理自己的臣民,如何让自己的士兵抖擞精神,去跟那个真正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拼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天命所归、君权神授这些东西,才是百姓们真正的最爱!
于是,不管是天上有一个太阳,还是两个太阳,还是有无数个太阳,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伙都听到了那句说到他们心坎里的话——“天命所归”。
这就齐活了!
当天晚上,这些将领们就聚集在了一起,大家畅所欲言,互相交流经验。有人就提议道:“如今皇帝年幼,不懂朝政,不懂军事,我们还跟这个娃娃混什么!不如顺应天意,立点检为天子,这样我们提着脑袋为国家杀敌,也能有人记得我们的功劳,这才是正道!”
“这个办法,我看行……”
于是,谋立新君的种子,彻底被这些士兵们种下去了。但问题是,阴谋造反毕竟不是请客吃饭,那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要是论吃喝玩乐、打家劫舍,这些士兵们还有用武之地,但是干这种高智商的政治游戏,这些人就有点儿捉襟见肘了。
那么,谁来给这颗种子施肥浇水,让它开花结果呢?
这个接手的人,就是赵匡胤的第一幕僚,且一样雄心勃勃的赵普。
要知道,赵普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且从来没有隐藏过这个事实。
在滁州战役结束后,赵普跟随赵匡胤返回了京城。虽然他深得赵匡胤的信任,但是赵普的官职,还是一个小小的幕僚,这让他天天郁闷不已。
有一天,闲来无事的赵普到处闲逛。他找了一个很有名的卦摊,准备算上一卦,看看自己的命运。正当赵普开始问卦的时候,当朝宰相范质一行人正好路过此处。
看着范质那“天庭开阔、印堂发亮”的相貌后,赵普发自内心地感叹道:“如此面相,不知修了几世福气,才能得此高位……”
殊不知,赵普话音未落,这个摊主就看出了里面的玄机,他故作泄露天机地说道:“员外何出此言?我见员外的相貌,强于他数倍,不日即将飞黄腾达,何来羡慕二字?”
得到这么一个占卜的结果,不仅令赵普振奋不已,也更加坚定了他实现抱负的决心,他更加尽心尽力地辅政赵匡胤了。
然而,当这些武将们找到他,让他挑头谋反,拥立赵匡胤当皇帝时,赵普的第一反应却是:不干!
不管是虚情假意也好,还是推三阻四也罢,反正赵普就是不干,打死也
不干。
当然了,也没法干!赵普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赵匡胤是一个赤胆忠心的臣子,他一定不会背叛大周王朝,也不会饶恕你们这些乱臣贼子的!”
听到这句话后,大家想想也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掉了一个馅饼,那也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咱们将心比心一下,突然让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当皇帝,换成是谁,这个人也得急。
最后,在赵普的好言相劝下,这些将领们就各自散去了。但是,开弓哪有回头箭,大家已经挑明了让赵匡胤当皇帝,这就等于是谋朝篡位了,即使赵匡胤不办他们,回头柴宗训也得收拾自己!
于是,过了一会儿,大家又重新聚集了起来,他们对着赵普亮起了兵器,并发狠话道:“按照军规,军中有聚众谋反者,立刻灭族论处。如今我等要拥立太尉当皇帝,估计都活不到明天日出了,你还跟我谈什么去打契丹人。现在太尉不接受册立的话,大军就绝对不前进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赵普也就该乖乖就范了。然而,赵普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他居然还有话说:“外寇压境,将莫谁何,盍先攘却,归始议此。”
面对赵普这样拒不合作的态度,这些士兵们全都不干了,大家纷纷喊道:“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
铁的事实证明,赵普所谓的“打死也不干”,那也就是说说,只要打不死,咱们还得干。见火候差不多了,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说道:“兴王异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汝等各能严饬军士,勿令剽掠,都城人心安,则四方自定,汝等亦可共保富贵矣。”
总之一句话,你们要听我的,要严肃军纪,不能纵兵抢劫,否则咱们全都玩儿完。只有先做到这一点,咱们才能劝赵匡胤改朝换代。
据说,说这句话的人,他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21 20:07:14 +0800 CST  

那么,我为什么要用到“据说”二字呢?因为在未来的“烛影斧声”里,这段文字将涉及一段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
未来的事情,还是未来再说吧。不管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反之结果是一样的,当天晚上,赵匡胤的左膀右臂赵普和赵匡义,他们都同意了诸位将领的请求,已经准备密谋造反了。
于是,第二天的清晨,即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终于拉开了帷幕。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就在这一天的清晨,还在睡梦中的赵匡胤,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见一大群人破门而入。这些人乱哄哄地冲到自己的床前,并不由分说,直接对着自己大吼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天,这是一个什么情况?赵匡胤当时就蒙了!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又不是什么绿林好汉,怎么就“无主”了呢?
这些人根本不容赵匡胤反驳,就把赵匡胤扯到屋外。这些人扒掉了赵匡胤的衣服,并给他穿上了一件崭新的衣服,一件刚刚裁剪完成的御用龙袍!
就跟十年前一模一样,赵匡胤彻底变成了郭威,他终于复制了郭威当年的一切,一样地“被动”加冕,一样地“被动”穿衣,一样地“被动”
地接受着诸位将领的朝拜,看着他们对自己三跪九叩,听着他们对自己高呼
万岁。
一个新的皇帝,终于诞生!
以上,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大概过程。现在,我们来简短地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整个过程。
正月初一,北方传来紧急军情,赵匡胤奉命带兵出征。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率先锋部队出发,与此同时,京城开始流传一句“点检为天子”的谣言。
正月初三,在赵匡胤出征期间,天上出现了“二日互殴”的奇景,这也变相应验了赵匡胤当天子的说法。于是,当晚所有将领哗变,他们决定谋朝篡
位了。
正月初四,赵匡胤一觉醒来,他就“被动”地黄袍加身,从一个执掌兵权的大臣,直接变成了一个崭新王朝的皇帝。
短短四天的时间,赵匡胤就完成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壮举,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古往今来独一份!
纵观这次政变的整个过程,赵匡胤好像一直毫不知情、置身事外,他仿佛很无辜、很委屈,完全是“被迫”登基的。
然而,从细节看这起事件,您就会惊讶地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蓄谋已久、计划周密的大戏,而赵匡胤本人,就是这场大戏的总导演!
那么,在这场大戏中,又会有哪些历史疑问呢?
楼主 京城说书匠  发布于 2015-07-22 10:53:19 +0800 CST  

楼主:京城说书匠

字数:142898

发表时间:2015-05-20 23: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3:09 +0800 CST

评论数:7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