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历史的人性——宋金战史(长篇连载)


在古代,受到雨雪天气变化和运输工具的限制,补给速度很慢,即便是有蓄力帮忙,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千里跃进,所以才会有了古代战争的特色:逐城的收复和攻陷!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会在边境建设庞大的城堡群和边镇。因为这样就可以储存大量的粮食和其他作战物资,在边境养护大量的军队,为随时的战争做准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再威风的将军没有粮食什么也别干。自古以来因为粮草出问题或者被人家断了粮道而一败涂地的战例数不胜数。所以在战争中统兵的将帅都要将粮食问题列入优先考虑的议题,有多少粮草打多少仗。

但粮草不可能跟随大军同步前进,必须保持一定距离。

在古代要是一个作战部队带着数倍于己的运输用车马、民夫以及辎重兵这些的非战斗成分,就会成为一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包袱,如此部队根本不需要作战也完全没有机动可言,只是一个看着吓人的死恐龙而已。

因为军队行军讲究的是速度,后勤的农夫、百姓的效率太低,严重拖慢行军的速度。所以粮草和主力部队会隔着一段距离,在途中修建一些城堡,然后有专门的运粮官负责运送和配备。这也为“偷营袭寨”,“抢夺粮草”这种古老的战术提供了条件。

楚汉战争中彭越以老游击队员的身份封王,最重要的功劳就是不断袭击项羽的粮道,十全武功的项羽恨得牙痒,但抵不住肚子饿,只能来回补漏,搞得极其被动,这也是导致最后失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但速度和安全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几十万人的运输队其本身所需的吃喝和消耗更是庞大的天文数字。古代粮食运输效率之低,消耗之严重超乎想象。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4 12:10:43 +0800 CST  

《旧唐书》中记载了有关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单程就需要近两个月,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亩产极低的古代,一次出征耗掉大半个国家的财力毫不稀奇。

再看一条资料: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后勤和前方作战人员配比,达到3比1以上。

所以,在古代补给线的长度决定了国家的边界。一支10万人的军队在古代根本不可能全靠后方,倒不是凑不齐这些粮食和饲料,而是凑齐之后怎么运输的问题。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宋朝军队的后勤设计,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这些士兵就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到第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可以先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剩下两个人可以前进十三天。

然后他有计算三个民夫的情况,得出结论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这已经是国力极限了,而且沈括还没有算途中粮食丢失之类的消耗。

更悲催的是这些运输队中的苦逼废柴,原本都是创造“国力”的生力军,一进一出造成的财政损失无法估量。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4 12:11:30 +0800 CST  

《旧唐书》中记载了有关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单程就需要近两个月,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亩产极低的古代,一次出征耗掉大半个国家的财力毫不稀奇。

再看一条资料: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后勤和前方作战人员配比,达到3比1以上。

所以,在古代补给线的长度决定了国家的边界。一支10万人的军队在古代根本不可能全靠后方,倒不是凑不齐这些粮食和饲料,而是凑齐之后怎么运输的问题。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宋朝军队的后勤设计,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这些士兵就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到第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可以先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剩下两个人可以前进十三天。

然后他有计算三个民夫的情况,得出结论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这已经是国力极限了,而且沈括还没有算途中粮食丢失之类的消耗。

更悲催的是这些运输队中的苦逼废柴,原本都是创造“国力”的生力军,一进一出造成的财政损失无法估量。

以沈括的设计,按照古代步兵平均每天40公里的标准行军速度来算,一支10万人的大军(7万作战部队,3万辎重部队)在30万民夫的后勤支援下,活动半径仅仅只有640公里,大约就是岳家军总部(鄂州)到开封(646公里)的直线距离。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4 12:12:46 +0800 CST  
@ty_冉冉150 2017-05-04 18:37:19
感觉金人开始没打算灭宋的
-----------------------------

欢迎新朋友。所见略同。

所谓“灭”不是杀光而是统治,金人应该没准备好,他自己的模式都没搞定,最后不得不任用大量汉人辽人,才建立了一套体系。

而且他内部的权斗比南宋复杂得多,“攘外必先安内”这话同样适合于他。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4 19:19:23 +0800 CST  

那么“因粮于敌”呢?

纵兵抢劫这招在敌国境内可以用,在自己境内不大好使,而且即使在敌国,如果抢劫超越了底线,就会遭到敌方百姓的怨恨,由于财富的不规则分布,决定了抢劫的部队必然成小股分散的状态,这很容易陷入危险境地,并大大降低部队的机动速度。

而且这一方法类似杀鸡取卵,不具备持久性。

同时基于人性的理由,即便抢劫顺利,如何收拢、奖惩、运输、再分配又是个大难题。在这上面不光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和脑力,搞不好就会大大地挫伤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古代所说的“因粮于敌”大多是占领了一个城池后,维持秩序拿钱买粮,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后勤的问题,但这同样说易做难。古代城池的规模有限,十万军队的消耗量很难不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把“前方”经营成可以提供补给的“后方”,并非一日之功,真能做好“因敌于粮”,需要军事上的绝对掌控和政治上的稳固统治。

在后勤的问题上,游牧民族相对简单,特别是蒙古人,出征如同迁徙,每人不但有三四匹马换乘,并能搭载粮草辎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他们的武器,这上面占了很大的便宜。

赵构经手柴米油盐当家后,很容易做出判断。以现实的情况看,“直捣黄龙”打到黑龙江仅限于口号,当真了那就是扯蛋,能打到开封都是凶多吉少的拿命赌博。后面将会讲到的“郾城、颍昌大捷”便是很好的实证。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11:20:55 +0800 CST  

小时候看过杀甲鱼,用根筷子捅出它的脾气,甲鱼解气发狠地咬住,然后再往外扯,然后。。。然后就有了一盘菜。赵构当然不会只有甲鱼的智商。

在这场国仇家恨中,被打脸的第一人就是赵构,没人比他更受屈辱,但怒发冲冠不解决问题,甲鱼般的冲动那是找死。

从底层的民意看,连年战事百姓早已厌倦,此起彼伏的起义就是最直接的证明,饿成人干的江南民众真那么愿意北伐吗?已然人吃人的中原同胞真那么愿意被“因粮于敌”吗?

战争从来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哪怕战胜一方。前车之鉴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汉初,历经文景之治的韬光养晦,到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已牛逼到了“强汉”的地步,已能打得游牧匈奴不敢随便撒野,这为后世的一代代汉人提供了极好的精神食粮。但凡事都有代价,杀敌3百的代价是自损1千,以致汉武帝末年,全国人口锐减,国库空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这便是当时最准确的民意。

换位思考,就算当下满血激活的民族主义者,天天只喂他精神粮食,有几个能受得了?

只要有可能,战争一定不是最好的办法。

1134年7月,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后,赵构于8月任命吏部员外郎魏良成和阁门宣赞舍人王绘分别为正副使,带着措辞低调的和谈文书,再次出使金国。

赵构提出的和谈以淮河、关中为基准线。从军事防御看,淮河是长江的缓冲防线;从经济利益看,淮甸、关中原本的千里良田,因战事已成一片荒芜,若和谈成功,对当地百姓是个福音,对国家财政也是巨大的收获。

魏、王两人出临安,未到长江,便传来了金军出兵的消息。

没办法,和平终究要靠打出来,淮甸是赵构认可的有能力坚守而必须力保的底线。

刚接替朱胜非上任的战和派宰相赵鼎力谏迎战。

赵构下诏,御驾亲征。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11:21:37 +0800 CST  
@jqbwqlj2014 2017-05-05 12:00:22
zan
-----------------------------

战、赞、斩、占?欢迎各种zan,多多益善。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15:07:49 +0800 CST  
@梵刀 2017-02-28 11:53:14
公元1114年,女真头领完颜阿骨打带领羽翼丰满的女真部族起兵抗辽,1115年正月,建国号“金”,建都会宁。同年十二月,加号“大圣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天辅”。
完颜阿骨打带领女真族对辽王朝展开了摧枯拉朽的攻势,经过十来年的努力,便把一个花花绿绿的辽世界收入囊下。但问题随之而来,扑灭辽帝国的过程中,所获取如山的金银和如云的美女,足以让以前质朴如狼的女真部人重构“三观”。
完颜是女真历史上的一代......
-----------------------------
@岳飞武穆 2017-05-05 13:57:34
-----------------------------

欢迎岳飞武穆,欢迎讨论。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15:08:16 +0800 CST  
@自在一百年 2017-05-05 16:11:56
民族精神的本质是抱团取暖,抱团发展。在族群收到外部威胁,需要抱团取暖的时候,民族精神会显得特别有价值。当前人们对所谓的民族主义者很反感,一方面是因为眼下中国的外部威胁相对不是特别大;二是因为好些喊民族精神的人,不是真心想为族人打算,而是别有用心。南方好多地区的有钱人出面修祠堂,续家谱,以祭拜先祖的形式搞家族联谊,未必是特别看重血缘亲情,他们有抱团对抗外部压力和抱团某发展的需要。家族抱团可是政......
-----------------------------

若依您的愿望,能团结当然很好,但民族主义不是用来团结的。

老实说,民族主义本质上就是种族主义。“好喊民族精神的人”一定按种族将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是跑不掉的。

抵制外辱从来不靠民族抱团,哪里有欺辱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人类的本性。日本侵略的时候还分女真人汉人 人吗,美国人都加入进来了,跟民族主义一点关系都没有。

二战期间,强调民族主义并企图以民族优越感统治世界的反而是德国日本,那就是一种傻逼的民族主义狂妄心态。这里说可能敏感,你可以百度下纳粹的全称。

当前所谓土产的民族主义通常自设假想敌,用来转嫁内部矛盾,抵制法货、日货、韩货、美货……这难道不说明更需要抵制的其实是蠢货吗?

综上,是我对民族主义颇有微词的原因。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17:05:48 +0800 CST  
@自在一百年 2017-05-05 15:54:05
没有战争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和平,绝不是只有一种。 战争就只签了一个“停战协定”。东晋 南北朝时期也有那么长时间的分治和平,为什么偏偏赵构政府被骂的狠了呢?民族精神虽然有点虚,但是完全不讲民族精神也显得有点猥琐。赵构本人也耻于向金使下跪。为了达到和平目的,极大挫伤民族精神,这个代价有点大。赵构政府对谈和的节奏和火候把握是很值得批评的,太主动 太急促了,以当时双方的力量和状态对......
-----------------------------

赵构被骂不是因为民族情绪,只要一点点时间,民族融合很容易的,女真、蒙古、 ……只要不存在宗教上的冲突,一点问题都没有。

赵构被骂是因为儒教,后面会具体谈到。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17:15:04 +0800 CST  
@足球射手 2017-05-05 15:54:07
现代的人想到的,比现代人还要聪明的宋朝人早就想到了,北宋不是不想引入北方的麻匹到内地大规模养,从而组建大量骑兵,而是因为养不了多久,就要退化不堪作战,因为作战用的麻匹对地理与气候要求很严格,否则就容易退化,养麻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主要是因为气候与地理因素。只有出产河套等高寒地区的麻匹最适于作战,否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麻匹也是如此,而这些地区已经被西夏控制,......
-----------------------------

这个问题前面也讨论过,福建好像也是产马的,但网上没有找到具体的优缺点,不知兄台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介绍。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17:18:29 +0800 CST  
@自在一百年 2017-05-05 18:47:56
只能说,任何一个理念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吧。德国 日本侵略别人的时候,确实不分其他民族,但是对内可是又很讲民族主义的,也因为这个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带来的凝聚力,让他们变得强盛。发展到抱团侵略别人,那就是过了这个度了。儒家最不讲博爱了,它讲的是亲疏有别,但是儒家同时还有一条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限定了一个度。最讲博爱的西方人,还有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把父母亲人和陌生人一样对待。借题发挥的蠢货和......
-----------------------------

抱团的民族主义就是圈子文化,以各种假想的外延画圈。我们可以汉民族认同,再画大一点叫中华民族,当你以汉民族死命抱团的时候,就没法融入中华民族。那抱哪一个才是对的呢?

民族、国家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终究要消亡,当今世界开放包容比抱团对立有意义得多。

当然每个人都有圈子,但以抱团封闭的心态抵制这货,抵制那货,就是不抵制蠢货,那圈子一定是有问题。

“对内可是又很讲民族主义的,也因为这个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带来的凝聚力,让他们变得强盛。”
这种“抱团的强盛”就叫纳粹。民族主义一定对外,没有其他对立或假想对立的民族,民族主义就没有产生的必要。

不管西方还是东方,圈子永远存在。封闭还是包容,这是个选择。谁都有选择的权力,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但这未必就是民族主义,当然也未必不是,这无法作为论证依据,更不能泛民族主义。

“经过千年沉淀下来的英烈已经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图腾。当所有的图腾都被虚化掉以后,将极大的影响我们的民族认同。”这话不敢苟同。当“英烈”豆腐做的碰不得,必须小心伺候着抱团才能保护时,想想这种所谓的认同有多搞笑?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20:00:45 +0800 CST  

刚看见的一个顶贴怎么没了?这删的莫名其妙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20:01:58 +0800 CST  


顶贴就说了三个字“很厉害”,这敏感吗?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20:09:13 +0800 CST  
@自在一百年 2017-05-05 20:31:44
甲壳动物要蜕好几次壳才能长大,壳既是保护也是限制。每一个层级的团都要抱,但不是永远死抱,根据不同时空和境况选择以多大的力气来抱哪一个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封闭和包容缺一不可,并且也是可以平衡共存的。民族的概念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平衡概念,就应该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

抱其实是为了对抗,你认为抱团对抗是战胜对手,获取利益的途径。

我认为当今世界,共赢包容才是人类进步的方向。

各自表述吧。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20:43:54 +0800 CST  

睡前一顶,晚安。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5 22:57:38 +0800 CST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6 11:58:13 +0800 CST  

金国此次南侵,名义上是金国对襄阳六郡的反击,但内部分歧严重。

完颜粘罕派系的刘豫向完颜吴乞买请求出兵,此时已被大幅架空,但依然执掌军部的完颜粘罕力主一战,打出“直捣僭垒,务使六合混一”的旗号,但谁都知道,已当下的形势,这显然不可能。

完颜粘罕真正的心思应该是“国势易动,浑水摸鱼”,但这同样不切实际。

1134年9月,金军以军部都元帅完颜粘罕为后方总指挥,“阿骨打系”的左副元帅宗辅,以及刚刚升任右副元帅的“吴乞买系”完颜昌兵分两路,元帅左都监完颜兀术,和完颜昌的嫡系大将聂儿孛堇各率一路先锋人马,联合刘豫之子刘麟指挥的伪齐军共计三十万人,号称50万,南下功宋。

从人员配备中可以看出,军事前线的指挥权已被“阿骨打系”和“吴乞买系”完全掌控,完颜粘罕的“国相系”战将全部靠边,只能接受整合调配,“国相系”系被联手做掉的迹象清晰明确。

金军先锋突破淮河后,骑兵攻占泗州(江苏盱眙)、滁州(安徽滁县),步兵攻占楚州(江苏淮安)、承州(江苏高邮)。

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赵构下诏:“朕为二圣在远,生灵久罹涂炭,屈已请和,而金复肆侵陵。朕当亲总六军,往临大江,决于一战。”

命令张俊增援韩世忠,又命刘光世移师南京,并给韩世忠发去手札:“今敌锋芒正锐,小舟轻便,可直达浙西,距朝廷中枢仅数舍之远,我心甚忧。南京各渡口皆为要地,坚守与否存亡所系。我未敢以德君自居,然先祖恩泽犹在人心,望你等莫负皇恩,忠义之举永载史册。”

韩世忠极受鼓舞,于10月14日渡江,进驻江北重镇扬州。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6 11:59:14 +0800 CST  

此时赴金国请求和议的魏良成、王绘也刚到扬州。韩世忠故意拿出之前内容为:“令韩世忠将带军马回镇江口把隘”的御前金牌给二人看,并告知正要开拔,即日回守镇江。

魏、王二人到达金军兵营后,金军先锋聂儿孛堇便来盘问。

二人饱读圣贤之书,又身负和议使命,行为举止自然堂堂正正。面对蛮夷二人毫不隐瞒,直言陈述了宋军正全线退守,以期消弭战火的严肃立场。

北方糙汉暗中观察,只见魏、王二人目光沉稳,语调铿锵,言辞之中既有事实又有细节,怎么看都是真的。

聂儿孛堇当即下令,全军开拔,欣欣然直奔扬州。

金军到达扬州北部大仪镇时,遭遇韩世忠部小股轻骑的骚扰,聂儿孛堇以为是未及撤离断后部队,便尾随追击,至大仪镇中一处狭窄泥泞之地,突然伏兵四起,喊杀声振耳。

聂儿孛堇猝不及防,金军阵脚大乱。

韩世忠的亲随精锐呐喊杀出,双手持长柄战斧,上劈人胸,下撩马腿,金军纷纷跌落泥淖。

韩世忠轻骑部队随后冲出,金军遭到“四处蹂躏,人马俱毙”。

此战生擒金将挞孛也等200余人。

同日,韩世忠部将董叹与金军在大长(今安徽天长)一带接战,击败金军并擒获金兵40余人。

次日,吃亏不服气,揣着一肚子火的金军进攻承州,不料被宋金搭准脉搏。韩世忠部将解元的中途伏击,再次击败金军并擒获140多人。

韩世忠随后率主力乘胜掩杀,追至淮河岸边,金军溃败奔走,落水淹死者无数。

大仪镇战役获得全胜。

大仪镇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这是宋军面对金军主力野战出击的首场胜利,具备精神和战略层面的意义,至此淮河防线成为宋金和谈中双方认可的底线。

大仪镇之战后来被誉为南宋的“中兴十三处武功”之一。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6 12:00:09 +0800 CST  

如果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自给自足的中国恐怕至少退回到民国。

经济的活力在于充分而自由的竞争,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从实践到理论都已经不需要证明。

美国几乎拥有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可以算是最包容的国家,而他恰恰又是最强大的,而一帮民族主义者却抱紧了朝他翻白眼,吐唾沫以此力图超越,有没有一点反讽?

美国的强大来自他对于个人价值的尊重,很多人留在美国不是因为卖国,而是因为能实现个人价值。只有个体充分了发挥他的价值,整体才有可能进步。不管这整体是汉族、中华民族、东亚民族还是全人类。没有包容的心态就永远不会有新鲜血液的流入。

人类的规则是双赢,在利益面前,谁也不比谁更傻。如果追求只进不出,恐怕连自己一个人都玩不转,至少这不符合生物学原理。

这里不讨论美国价值,只是作为讨论的回应。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5-06 13:06:27 +0800 CST  

楼主:梵刀

字数:198998

发表时间:2017-02-28 19: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25 21:02:12 +0800 CST

评论数:43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