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穿越到了1916年

故事梗概:
军迷李松穿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1916年,结识了父亲以前留学英伦时的朋友、现英军指挥官约翰上校。李松借鉴现代的先进军事思想,对即将展开的索姆河战役发表了真知灼见,得到约翰上校赞赏,成为其幕僚。在李松的帮助下,英军以最小代价赢得了一战,李松从此名震英伦。
战后,李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全力帮助华夏为将来的抗战做准备。鉴于中日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唯有用潜艇开展不对称战争,才有希望。为此他在留欧学生中招募精英,学习潜艇战法。20多年后,这支潜艇部队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2 17:45:52 +0800 CST  
希望读者朋友踊跃发言,你们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2 18:23:42 +0800 CST  
第1章 我成了一名留英学生

“咚咚咚......”
李松在床上伸了个懒腰,心里直抱怨:老妈,你搞什么搞啊?我刚从大学里放寒假回来,你就不能不让人多睡会么?
“咚咚咚......”
好吧,服了你了,我起床还不行吗?
李松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打开了房门,正准备吼一嗓子:别敲了!却听得一个声音传过来:“Hello,breakfast is ready.”
李松吃了一惊,定睛一看,站在房门口的并不是自己的老妈,而是一个白人中年妇女,正冲着自己微笑。
见李松怔怔地没说话,那位白人大妈又重复了一遍。
李松的英语过了6级,这种简单的日常对话自然听明白了,原来这位大妈是说:早餐准备好了,意思是请他就餐。
李松下意识地用英语回答道:OK。
白人大妈下楼去了。
李松回过头,仔细打量着房间,才看清这并不是自己那间熟悉的卧室,摆放着的家具全都风格迥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松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细细思量。
一瞬间,脑海中所有的意识都被唤醒了,他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他竟然穿越到了1916年的英国伦敦。这个身体的前主人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碰巧的是,这个留学生也叫李松。
半年前,李松从家乡上海来到了这里,借住在一个英国家庭。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名叫约翰·史密斯,是父亲李斌的故交。
说起来,那还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华夏大地还处在清朝统治下,朝廷派了不少公费留学生到海外学习。
李斌被派到英国学习土木工程,跟年轻的约翰成了同学,俩人关系不错。
不过约翰对于读书兴趣不大,不久就投笔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而李斌学成归国后,还与约翰一直保持着联系。
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李松长大成人。李斌决定也让他去英国留学,并联系了约翰,请代为照顾。
来到伦敦,李松按照父亲给的地址,找到了约翰家。可惜的是,约翰先生正在法国前线征战。
约翰先生的太太伊丽莎白女士接待了他,告诉他:约翰先生已经知道他要来,让他只管在这里放心住下。
从此李松就在约翰先生家安顿下来,这半年来一直在补习英语,现在已经可以流利地对话了。
过了语言关,他打算报考一所合适的英国大学。
情况大体上就是这样。想不到网络小说里屡见不鲜的穿越,竟然也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李松不由得想念起自己的父母来,不知道这辈子还能否再相见。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吧。老天爷让他穿越到这个世界,自有其用意,莫非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希望他能成就一番伟业?
李松自认资质平平,前世的他,可以说有点佛系,生活中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
他不明白老天爷为何偏偏要选定他,让他穿越到这个战乱不休的时代。
他不由得叹了口气:天机难测啊!
也许跟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前世的他是一个军迷,对于古今中外的战争史兴趣浓厚,对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也如数家珍。
现在是1916年,这么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近两年了。
战争的导火索众所周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随后,欧洲列强纷纷表态、站队,形成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迅速扭打成一片。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原本希望迅速取胜,但经过马恩河等战役后,速胜已不可能,各个战场纷纷转入阵地战。
1915年到1916年是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各方处于僵持状态,然而谁也不满足于现状,尤其是英法军队,经常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
据伊丽莎白说,约翰现在已经是上校了,自战争开始以来,就一直在欧洲大陆打仗,中途曾经回来过几次。
熟悉历史的李松不由得为约翰先生担心起来: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异常残酷,人员伤亡惨重,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最后。
穿戴整齐,李松下楼来吃早餐。
餐桌上很简单:牛奶、面包。
虽然很想念家乡的小笼包,可是现在是战争期间,能吃饱肚子已经不错了。
这时,伊丽莎白告诉他一个消息:刚收到约翰先生前些天写的信,信中说即将回国休假两天,估计6月20日到家。
李松想了想:“今天是19号,那不是明天回来?”
伊丽莎白点点头。
“太好了,来这里这么久,终于可以见到约翰先生了。”
李松由衷地高兴,不仅是因为可以见到父亲的这位好友,更是因为自己是个军迷。
以前都是在影视剧里看到战争场面,如今则可以听一个亲身经历战争的人讲讲战场上的事,真是令人期待啊。
第二天下午,李松正在自己房间里看书,忽然听到楼下的门铃响了。
接下来是开门声,然后是一声惊呼。
看来是约翰先生回来了。
他打算过一会再下楼。毕竟,伊丽莎白跟约翰先生也大半年没见面了,一定也有不少话要说,自己不好去打扰人家。
过了好一阵,楼下的对话停了下来,伊丽莎白在楼下喊他下去。
李松走下楼梯,看到一个肤色黝黑的中年男子站在面前。
“您就是约翰先生吗?”
“是的。”
李松跟约翰握手:“很高兴见到您。”
他打量着约翰。按照伊丽莎白的说法,约翰应该才42岁左右,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小几岁,然而今天看上去,却好像50岁的人了。
天天面对炮火连天的战场,人是不是也更容易苍老呢?
约翰也打量着李松:“你跟你父亲年轻的时候长得很像啊。”
李松笑了笑。
约翰问道:“你父亲好吗?”
“他很好,谢谢。”
约翰叹了口气:“说起来,我有很多年没见到你父亲了。不过这些年,倒是一直书信不断。他还邀请我去上海看看,可惜路途遥远,一直没能成行。”
“我们全家都一直盼望着您能来我家做客呢。”
“谢谢。可就算要去,也得等这场该死的战争结束,才可以考虑啊。”约翰恨恨地说道。
从这番语气里,李松已经感觉到了约翰先生对战争的态度。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2 21:44:06 +0800 CST  
第2章 和约翰上校的谈话

李松和约翰上校正说着话,伊丽莎白端来了两杯咖啡:“别光站着啊,你们俩还是坐下来好好聊聊吧。”
上校连忙说:“对,我们去院子里坐坐吧。”
此时虽已入夏,天气尚不太热。院子里鲜花盛开,蝴蝶在花间起舞。
在花架下喝着咖啡,聊着天,真是一件惬意的事!
然而上校却面色凝重,没有一丝回家的喜悦。
“上校,能给我讲讲战场上的事吗?”李松试探着问道。
“你问这干什么?”
“是这样的,我从小就对打仗的事情感兴趣,看过很多小说和电影。”李松没说电视剧,因为此时的世界还没有电视机呢。
“真是个傻孩子。”约翰上校感叹道:“你以为打仗就像小说和电影里描绘的那么简单?每天都是枪林弹雨,会有无数的士兵倒下。可能在你看来那只是个数字,但是在战场上,可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
“哦。”李松承认,他确实没想到这一层。毕竟,他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场,关注的只是战争的谋略和胜负。
他还是不死心:“上校,你们到底是怎么打仗的?可以讲讲不?”
约翰有些无奈:“其实也简单,上级下达总攻令,冲锋号一响,大家就得从战壕里出击。”
李松有些诧异:“德军不是有重机枪吗?难道你们就迎着德军的扫射往前冲?”
“不这样又能如何?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明知道是死,您还让士兵们还往前冲?”
约翰苦笑道:“难道你以为,不冲上去就不会死么?违抗命令,长官有权当场枪毙你。就算长官没注意到你,打完仗你也得上军事法庭,等着被枪决。”
“这倒也是。与其做一个懦夫,最后屈辱地死去,还不如勇往直前,也许还有一线生机,甚至能当英雄,也未可知啊。”
“傻孩子,英雄你就别想了,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要知道,我手下的这些士兵,两年来已经换了一大半了。”
“哦?换下来的士兵是退役了吗?”
“哪里,他们要么是阵亡了,要么是受伤回国,然后上级不断补充新兵给我。现在我的部下净是些新面孔,很多人我都不认识。”
原来是这样!
上校的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伤亡的惨重,也让李松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看到上校情绪低沉,李松换了个话题:“您这次好不容易回家,可要多待几天。我听到您太太老在念叨呢。”
“唉,我待不了几天,后天就得回去了。”
“这么匆忙啊?是不是又要打仗了?”
看到上校沉默不语,李松立刻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有些唐突了。
上校是一个职业军人,自然很注意保密,不会轻易透露任何跟军事行动有关的信息。
虽然上校不愿意多说,但对于熟知战争史的李松来说,想猜到些端倪并不是什么难事。
今天是2016年6月20日,在原本的历史上,会发生什么大事来着?
想到这个日子,李松心头一惊。
历史上的2016年7月1日,英法军队将向德军发起全面进攻,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然而,此时坦克尚未面世,马克沁机枪统治着战场。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锋,无异于自杀。
结果自然不出意外:7月1日这天,仅英军就伤亡了近6万人,遭遇了其军史上最惨痛的失败。
说实话,即使是交战双方合计6万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场颇具规模的战斗了。可英军倒好,自己一天就死伤这么多人,光是这一项数据,就已经很瘆人了。
上校说他22日就要回去,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索姆河战役做准备。
虽然上校作为中高级军官,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暂时不会有性命之忧,但他手下的士兵势必又要遭遇重大伤亡。
要不要提醒一下上校呢?
说实话,李松对大英帝国可没什么感情,甚至有点憎恶。
想想吧,大英帝国都给华夏带来了啥?
记忆中好像都是伤害: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被迫割让了香港;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然后就是八国联军进北京,逼迫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
到了民国时期,大英帝国还在继续欺负我们。著名的有1926年的“万县事件”,英国军舰沿长江驶抵万县(当时属于四川省,现为重庆市万州区),炮轰市区,华夏军民死伤千余人。
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4月,还发生了英国军舰炮击人民解放军的“紫石英”号事件。
记忆中的这些事让李松觉得,大英帝国多倒些霉也好,多死点人,也就多消耗了国力,他甚至有点暗爽。
谁叫你老是欺负我们呢?现在你遇到麻烦了,我才懒得帮你。
可是,约翰上校不同啊。
据父亲李斌讲,当年他留学英国时,很多英国人也是瞧不起来自华夏的留学生的,让父亲受尽了鄙夷。
只有约翰先生是个另类,一直跟父亲关系融洽,而且是那种真心的友好,让父亲深为感动。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还能一直保持联系。
自己到了伦敦,上校虽然不在家,却没有忘记安排自己住下,而且一呆就是半年。就冲着这份情谊,李松决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上校一下。
李松暗暗对自己说道:我可不是要帮大英帝国,我只是想帮一下上校,让他少损失一些部下,日子好过一点。
主意已定,他对约翰说:“上校,一味地冲锋可不是取胜之道,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
上校手一摊:“不这么打又能如何?难道你有别的办法吗?”
对于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人来说,办法当然有,而且很多。
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坦克了。可以说,自从有了坦克,重机枪的威力就被抑制了很多。
在原本的历史上,3个月后,也就是2016年9月15日,将会有首批坦克投入实战。
不过,由于是初次使用,坦克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战果并不明显,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何况眼下还没有坦克可用,所以得另外想办法。
西方不亮东方亮,还是从华夏的智慧中寻找办法吧。
作为一个军迷,他看过很多战争影视剧。无数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都可供他加以借鉴。
眼下,他就想到了一个人:李云龙。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3 18:00:52 +0800 CST  
第3章 李松的妙计

前世里,李幼斌版的电视剧《亮剑》已经成为了经典。在第4集,李云龙的独立团虽然包围了日军山崎大队,但敌军依托工事,火力又猛,如果强攻,势必损失惨重,而且未必能取胜。
足智多谋的李云龙想出了一个令人拍案的点子:在敌人阵地前挖战壕,逐步逼近敌军,直到扔手榴弹可以够到敌人的位置。
山崎大队的日军看到独立团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大搞土工作业,感到莫名其妙,却也阻止不了。
很快,他们就尝到了苦果:一阵手榴弹雨从天而降,打得他们猝不及防,阵脚大乱。独立团趁机发动了总攻,终于将山崎大队彻底拿下。
《亮剑》这部电视剧,李松反复看了多遍,每次看到这里,都忍不住击节叫好!
士兵们当然需要勇敢向前,但如果指挥员能多动动脑筋,避免无谓的伤亡,那真是善莫大焉!
即将展开的索姆河战役,其实跟电视剧里的情景非常相似:索姆河战场是一片开阔地,最适合重机枪逞威。
这时,坑道战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让士兵们在前沿挖出纵横交错的坑道,靠近德军阵地,然后从坑道里向德军扔手榴弹,效果肯定不错,至少比一味地冲锋要高明多了。
想到这里,李松决定用这个办法帮一下上校,于是将这个战法和盘托出。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上校很快听懂了。沉思了一会,他凭借着本能,立刻敏锐地感觉出这真是一条妙计,很可能解决士兵们的伤亡问题。
“你又没打过仗,怎么能想出这么棒的方法?”上校有些疑惑。
“我当然想不出这个战法,但是小说、电影里有啊。”
“哦?是哪本小说、哪部电影?我也想看看。”
“这个......”李松有些犯难:这办法来自近百年后的电视剧,眼下上哪弄来给你看?
这时候,倒是上校的话给李松解了围:“是不是你们华夏的小说啊?”
“对,都是中文的,您恐怕看不懂。”李松正好就坡下驴。
“哦,那就算了。”上校有些遗憾:“说起来,华夏人是真聪明,这一点,我当年从你父亲身上就感受到了。我相信,你们的国家虽然暂时落后了,但完全不必担忧,因为有足够多的聪明头脑,将来你们一定能重新强大起来。”
李松听了十分感动:在这个华夏还积贫积弱的年代,就能预见到中华之崛起,不得不说,上校是个极有远见的人,这在此时的西方世界还是不多见的。
上校继续说道:“以你们华夏人的睿智,能想到这样的办法,我并不感到意外。只是,再过10天,战争就要打响了,你这方法也不知道是否来得及。”
李松暗暗吃惊:上校竟然暗中透露了索姆河战役的日期!
虽然这个日期对于他来说算不上秘密,但是上校已经不再遮遮掩掩,说明已经把他看成了救星,寄予了很大期望!
看来我能给予的帮助恰好是上校非常需要的,要不然他也不会一下子这么相信我了。
既然如此,这个忙他是帮定了。
李松想了想后问道:“您的战壕离德军阵地有多远?”
“大约1.5英里吧。”
李松皱了皱眉:1英里是多远?这个长度单位他可不太熟啊。
见李松没有回话,上校问道:“这个距离有什么问题吗?”
“我想知道,这个距离相当于多少公里?”
“哦,明白了,你们国家习惯采用公里这个单位。让我想想......”上校沉吟了一会后说:“大约相当于2.5公里左右。没错,就是这个距离。”
李松暗自琢磨开了:上校6月22日会到前沿阵地,到7月1日,满打满算只有8天时间。每天只需要掘进300多米,应该没问题。
“上校,如果您回去后就让士兵们立刻开挖坑道,到了开战那天,肯定能挖到德军阵地前。”
此时,约翰上校却有一个顾虑:“如果我一回去就让人挖坑道,肯定会被德国人发现,他们一定能猜出我军即将发动进攻,会预先加以防备,这仗就更难打了。而且,我这样做也等于泄密,上级会很不满的。”
李松点点头:这倒也是。
该怎么隐瞒坑道战的企图呢?
他灵机一动:有了!李云龙的战法可以借鉴,但不等于要照搬,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一下就可以了。
既然挖坑道会被发现,改为挖地道不就可以掩人耳目了?等快要挖到德军阵地前,就暂时停下来,等到了7月1日那一天,再最后挖几个通向地面的坑洞,用于向外扔手榴弹。
听了李松的办法,上校两眼放光:“太好了。如果是挖坑道,在接近德军阵地的时候,势必会受到德军的攻击,影响坑道作业的进度。如果是挖地道,就能不知不觉地靠近德军,最后再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
上校双手握拳,猛地一砸桌面,震得咖啡都溅了出来。
看到桌上溅出的咖啡,上校有些不好意思:“我太激动了。喝咖啡吧,不然该凉了。”
李松端起咖啡喝了一口,脑子里却还在思量着上校的话。
必须承认,上校说得很有道理:挖地道确实更安全,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德军的影响,这一点连他都还没想到。
“既然您赞同我的提议,我很高兴能帮到您,祝您战事顺利!”
上校此时却沉默了,默默地盯着李松,看得他有点手足无措。
上校这是怎么了?感觉眼神怪怪的。
良久,上校终于开口了:“你愿意跟我一起上前线吗?”
李松听得有些发懵:上前线?这是什么意思?
上校解释道:“这个提议是你提出的,实施的时候,当然是你在场最好,万一有什么问题,还得请教你啊。”
原来是这样!似乎很有道理啊。
上校继续说道:“我知道,你是来这里留学的。但是你现在不是还没上大学么?就算你上大学了,我也还是会邀请你跟我去前线的。因为......”
说到这里,上校的调门突然提高了很多:“跟万千将士的生命相比,你晚几年上学不算什么大事。等战争结束了,我一定尽我的努力,让你上最好的大学。牛津、剑桥,随你挑!”
看着上校真挚而热切的眼神,李松还能说什么呢?他完全无法回绝。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3 21:03:17 +0800 CST  
第4章 我来到了索姆河前线

李松一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见李松半晌没有答话,上校似乎猜到了什么,安慰道:“你放心,到了前线后,你就跟在我身边,不会有太大危险的。”
李松摇摇头:“上校,我不是怕死,而是担心自己看到了真实的战场后,心理上适应不了。”
这是他的真心话。
自从昨天穿越到这个世界后,虽然只过了一天,他已经很想家了。
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像赵薇、佟大为主演的那部电视剧:《虎妈猫爸》。
严厉的老妈,从他上幼儿园起,直到高中毕业,一刻不停地督促他要好好学习,还不断地报着这补习班、那兴趣班。而老爸呢,则总是暗中和稀泥。
曾经,他对老妈很不满,逆反心理严重。可是,等穿越到了这个世界,才发现父母是自己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人。
这一整天,他的脑海里经常回忆起和父母在一起的往事,盼望着能与他们重逢。
他在想:自己并非是从某个时空隧道来到这里的,也就不可能通过时空隧道回去。
那么,能回到现代的途径,也许是......死亡!
死了,就能回去吗?
他不能确定,但也许是唯一的途径,因为除此之外再也想不出其他办法。
要是在前世,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当然怕死。但是,在这个世上,他真的不怕。
死很可能让他彻底解脱,重返故里。那样的话,他会甘之如饴,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所以,上校是误解他了。
当然,一般人都怕死,上校是从常理来推断他,自然再正常不过。
不过,真要上战场,他也确实有害怕看到的东西,那就是血腥的杀戮场面。
虽然在影视剧里,他看到了太多的中枪倒下、乃至一枪爆头的场面,但也很清楚,那都是假的,是借助道具、摄影技巧拍出来的,所以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可如果上了战场,那可都是“真人秀”,他不确定自己还能否撑得住,不当场呕吐出来。
毕竟,对于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要突然面对这些,实在是有点难。
听了李松的回答,上校也沉默了。
半晌,上校开口了:“你不是军人,我知道,就这样拉着你上前线,确实有些勉为其难。可是,一想到麾下的将士们又将面对可怕的死亡,我就心痛不已。因此,我恳求你务必要帮帮他们。”
这话让李松为之动容。他想:自己不就是怕心理上有些不适吗?可这点问题跟那么多人的生死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每个新兵也没见过战场的真容,最后不都成了老兵吗?
就当自己是一个新兵好了。既然那么多人都能熬过这个阶段,自己也应该没问题。
况且,这也是代父亲李斌来帮助好友,相信父亲也一定很赞成。
想到这里,李松不再犹豫,坚定地点了点头:“上校,我答应您了,后天跟您一起走。”
上校顿时眉开眼笑:“太好了,过些天我要写封信给你父亲,表达一下我的深深谢意。他真是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啊。”
“不用谢,能帮到您,我父亲肯很高兴。”
“你当然能帮到我,这会我是越想越有信心了。”
上校站起身,在花园里踱着步,似乎在考虑着什么。
忽然,他停了下来:“要不,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李松吓了一跳:“您刚到家就要回去?”
“是啊。事不宜迟,挖地道的事越早着手越好,将士们的生命重于一切啊。”
李松感叹:上校真是爱兵如子啊。可是,真的不用这么着急蛮荒啊。
“上校,挖地道的事肯定来得及,不用担心。您既然半年才回来一趟,就好好跟太太团聚一下呗,要是就这么走了,伊丽莎白阿姨肯定要怪我了。”
上校一时没回过味来:“伊丽莎白为什么要怪你?”
“是我的建议让您在家待不住啊,她当然要怪我了。”
上校呵呵一笑:“原来是这样啊?也对,那就明天出发吧。军情紧急,我在家里如坐针毡,实在是受罪啊。”
李松有些无奈:“好吧,不过您得跟阿姨好好解释一下。”
“没问题。两年了,她也习惯了,我能说服她的。”
正在这时,伊丽莎白过来了:“还需要咖啡吗?”
上校摆摆手:“不用了。亲爱的,我有件事情要跟你说。”
得知上校明天就要离开,伊丽莎白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
李松心里一阵愧疚:这都是自己搅和的啊。
第二天,用罢早餐,上校就带着李松出门了。
战场其实并不远,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加莱港登陆,然后乘坐军车,黄昏时分,就赶到了索姆河前线。
这里非常简陋,只有战壕,以及依托战壕修建的水泥工事。
看不到任何地面建筑,纵然以前有过,猛烈的炮火也足以让它们不复存在。
上校的指挥所就设在一个工事里,里面还摆着一张行军床,看来这就是他的休息场所了。
上校叫来军需官:“请给这位年轻的先生安排一个住所,然后挑一套军装。住所一定要安全,而且要离我这里近。”
军需官带着李松来到附近一个工事,里面摆满了行军床,其中一张空着的行军床归了他。
等到他将不多的行李摆放好,军需官带着几套军服过来了。
英军士兵的确人高马大,这些军服穿在他的身上,大都显得有些宽松,最后挑了个最小号的军服,才算勉强合身。
李松此时已是饥肠辘辘,正在想:该上哪儿吃饭呢?
忽然,一名英军军人走了进来:“请问你是李松先生吗?”
李松点了点头。
“上校请你过去。”
跟着这名军人来到了上校的指挥所,只见桌上摆了几个铁皮罐头。
上校亲自用军刀撬开了罐头,递给李松:“战场上只能吃这个了,来吧。”
李松接过一看,原来是沙丁鱼罐头。尝了尝,味道还不错。
上校也饿了,开了另一个罐头吃了起来。
一个罐头下肚,李松觉得肚子已经饱了。
上校看他吃完了,正准备再开一个,被他拦下了:“不用了。”
上校有些诧异:“才一个罐头就吃饱了?在战场上可不能饿着肚子啊。”
“知道,可是我真的吃饱了。”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4 16:00:03 +0800 CST  
第5章 挖地道的详细计划

吃罢罐头晚餐,上校叮嘱道:“以后到了每日三餐的时间,你就到我这里来用餐吧。”
李松本能地感到似乎不妥:“这不太合适吧?”
“没关系的。你如其说是我的部下,倒不如说是我请来的客人,跟我一起就餐,理所应当。”
听到上校这么说,李松也就释然了。
说话间,一位英军军官走了进来。
上校说:“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参谋长莱恩哈德中校。”
李松学着英军的方式敬了个军礼:“长官好。”
莱恩哈德中校看着这个东方面孔的年轻人,有些困惑:“这位是?”
“哦,他叫李松,来自华夏。他给我提了一条很好的建议,对于接下来的战事大有帮助。”
“哦?”莱恩哈德中校一听,也很感兴趣:“什么建议?”
于是约翰上校介绍了挖地道的战法。
莱恩哈德沉默了一会,也很快弄明白了其中的重大意义:“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办法。不过,现在时间紧迫,必须抓紧实施,争取赶在7月1日发挥作用。”
上校点点头:“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立刻带着李松赶回来了。”
莱恩哈德提议道:“我们现在就去外面看看,商议一下这地道该怎么挖。”
于是三人一起来到外面的战壕。
此时已是夏至时节,正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虽然已近晚上7点,天色还是很亮,战场上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
李松问道:“德军的阵地在哪里?”
莱恩哈德一指对面:“就在前面,从望远镜里可以看得很清楚。”
李松接过望远镜,看到对面也有很长的战壕。
战壕边上架起了一些重机枪,战壕里有一些圆顶钢盔在移动。
他感到既兴奋、又紧张:这可不是影视剧里看到的德军,而是真正的德国兵!
应该说,敢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德军的战力是异常强悍的。全世界耗尽了吃奶的力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把德国干趴下了。
如今要直面这个强大的敌人,李松心里开始犯嘀咕了。
虽然他有着现代的各种军事知识,以及无数人的军事智慧,但能否在实战中打败德国人,他还是有点心里没底。
唉!管不了那么多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时,只听得约翰上校说:“我看明天一大早,就可以安排士兵们开始挖地道了。”
莱恩哈德提出了一个问题:“可是,挖地道跟挖坑道不同,全程都在地下,无法校准方向,搞不好会挖偏的。”
“嗯,这倒是个问题,哪怕稍微偏一点,到了最后,很可能不知道挖到哪了。”约翰上校对此也有些担忧。
李松想了想,问道:“德军阵地是在正北方向吗?”
莱恩哈德点点头:“是的。”
“那就简单了,在挖地道的时候,用指南针来帮助确定方向啊,不就可以确保一直向正北方向挖了么?”李松提醒道。
莱恩哈德恍然大悟:“是啊,这个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约翰上校也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就说嘛,还是得你亲自来一趟,这里可不能没有你啊。”
李松现在也觉得,跟随约翰上校来到索姆河前线是必要的。
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战场上形势复杂,他提出的只是个粗线条的建议,很多具体问题还需要他依赖自己掌握的知识,继续加以完善。
如果他不在这里,光靠英军的参谋人员,很难说挖地道这个计策能否顺利实施。现在他来了,就能一直负责到底。
顺着自己的思路,李松继续说道:“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建议每掘进800米,就挖个通向地面的小坑洞,派人探出头观察一下地面,看是否挖偏了。”
“这样会不会被德军发现呢?”
“全程也就2、3个这样的探测坑洞,只要小心一点,暴露的可能性不大。”
莱恩哈德中校兴奋地一挥拳:“不错,这样就完全没问题了,肯定能挖到德军阵地附近,不会偏离方向。”
约翰上校却有些不放心:“明天就是6月22号了,到7月1号还有整整9天,时间够不够啊?”
由于约翰上校提前一天返回了前线,原本预计有8天时间可用于挖地道,现在变成了9天,在李松看来,时间就更充裕了。
“请您放心,只要组织得好,我们可以一直保持最高效的掘进状态,每天挖300米地道没问题,9天后肯定能挖2.5公里,靠近德军。”
“哦?挖地道可是个脏活、累活,如何能一直保持最高效率呢?”
关于这个问题,李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约翰先生是上校军衔,至少相当于团级军官,麾下起码有千余名官兵。
当然,打了两年仗,伤亡不小,未必还有这么多人。但是上校说过,上级一直在给他补充新兵,因此实打实地应该还有不少人马。
只要有足够的人手就好办了,更何况这些人大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完全可以客串一把精壮劳力。
于是,他谈了自己的想法:“先找120个最强壮的士兵,每次安排两个人在前面挖洞,每隔20分钟换两个人上去,就可以始终确保以最高的效率掘进。”
上校点了点头:“不错,每个士兵只干20分钟,肯定能使出最大的力气,推进的速度也一定最快。”
“是的。我估计每天挖10个小时,应该就可以掘进300米了。如果还不够,那就只好加派人手,挑灯夜战了。反正即使在最差的情况下,24个小时肯定能掘进300米。”
“很好,你考虑得很充分,而且还留了很大的余地。这么说来,每天300米的目标肯定能完成。”
这时,莱恩哈德提出了一个疑问:“你的方案是每个小时3拨人,共需要6人。又估计每天要挖10个小时,那么只需要60人就可以了,为何要找120个士兵呢?”
李松微微一笑:“那是因为需要同时开挖两条地道啊。”
约翰和莱恩哈德听了都是一愣:“两条?”
“没错,一条地道并不保险,万一遇到塌方等事故,岂不是会影响整个计划?挖两条地道就放心多了。只是这样一来,就需要双倍的人手,所以我说要找120个人。”
两人恍然大悟:这个年轻人考虑得太周到了。
只是,谋划之周密,都有点不像20岁出头的人的手笔。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4 22:24:03 +0800 CST  
第6章 我成了一名参谋

欣喜之余,莱恩哈德却总感觉有些不对劲,似乎还有点问题。
仔细一想,他明白了:地道掘进的速度,除了取决于前头挖洞的2个人,还需要将挖的土及时运走,否则堵在洞里,地道还是没法快速延伸。
刚开始时地道还不长,将土运走倒也方便。随着地道越挖越远,后面运土可就麻烦多了,这会不会拖慢整体进度呢?
听完莱恩哈德的疑虑,李松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道:“咱们这支部队有多少人?”
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要保密的了,莱恩哈德爽快地答道:“近2000人吧。”
这么多人啊!倒是有些超出他的预料。
“土用什么装运?”
“有铁桶。遇到下雨天,需要大家一起用铁桶往外舀水,不然战壕里会好多天都是积水,人都没法呆了。”
“这里经常下大雨吗?”
“不好说,这个季节时常有大雨,有时能连下好几天。”
李松听了,若有所思。
沉默了一会,李松说道:“既然我们有2000人,那就好办了,可以安排他们在地道里排开,用接力的方式,将装土的铁桶运出去。即便到最后地道很长了,那也无非多安排些人而已,问题不大。”
莱恩哈德点点头:“不错,这样的话,运土的效率也很高,不会影响挖地道的进度了。”
李松提醒道:“我估计,到最后恐怕所有的人都得忙活开了。”
“那没关系,现在将士们正闲着没事干,都可以来帮忙。”
约翰上校感叹:“看来,这挖地道的事还真不简单,要调动我们所有的力量才行。莱恩哈德,这事就交给你了。”
“我一定尽力。对了,我们是不是该给李松安排一个职务?”
上校点点头:“是得安排,不然有人问起李松在这里是干什么的,我都没法回答了。”
沉吟了一会,上校说:“那就让他做个参谋,协助你工作吧。”
莱恩哈德很高兴,跟李松握手:“欢迎你来参谋部。”
李松连忙说道:“荣幸之至。”
上校不无遗憾地说:“本来还应该授予你一个军衔的,可惜你不是英国人,所以不太方便。”
李松推辞道:“不用。我是个学生,本无意当兵,这次有幸能给您帮忙,已经很高兴了。军衔非我所愿。”
其实,此时他心里真正想的是:给大英帝国卖命?老子才不干,八抬大轿也不去。等给上校帮完了这趟忙,代父亲还了这份人情,老子就要说拜拜了。
上校感叹道:“我们这里是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啊。我看,还得给你派个随从才行。”
莱恩哈德表示赞同:“我也觉得应该如此。”
李松一时还没明白过来,就听得上校对水泥工事方向喊道:“哈格尔,你过来一下。”
很快,一名军人从工事里走了出来。
李松一看,这不就是刚才喊他用晚餐的那个军人吗?原来他叫哈格尔啊。
哈格尔敬了个军礼:“上校,找我什么事?”
“从现在起,你就跟着这位李松先生,尽最大努力保证他的安全,明白吗?”
哈格尔有些惊讶:“上校,我手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把工作都移交给伦纳德吧,你只需要专心保护好李松就可以了。”
“可是......”
上校有些不悦:“现在,李松的安全就是大事,比你手头那些事情更重要。你赶快完成交接,这是命令!”
“遵命!”
看到哈格尔转身离去,李松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要给自己安排个警卫员啊!这让他如何担待得起?
李松连忙劝阻道:“上校,我待在战壕里很安全,没必要派专人保护我。”
他也看出,哈格尔对这份“警卫员”的新工作颇有些不情不愿,他就更不愿意强人所难了。
上校态度坚决:“枪炮无眼,说不定哪天一发炮弹就会落在你身边。你没有战场经验,不懂得规避各种危险,所以必须得派个人保护你。”
莱恩哈德也说:“要是你出了意外,这地道作战可就没了主心骨,我们这些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难道还要让将士们重蹈覆辙,冒死冲锋?所以,你就接受这个安排吧。”
两位长官的话都很有道理。盛情难却,李松不再推辞:“那就谢谢了。不过,这次挖地道的行动,请务必要保密。”
莱恩哈德说:“这是当然。我会对将士们说,谁要是透露出去,等同于泄露军事机密,一律军法从事。”
“那就没问题了。”
三人又聊了一会,哈格尔过来了:“报告上校,工作交接完毕。”
“好,今天就聊到这里,明天一早我们就开始行动。哈格尔,你带李松去休息吧。”
跟两位长官道别后,李松跟着哈格尔回到了休息的地方。
只见这里已经有好几个人躺在各自的行军床上休息。看到一个东方面孔的人进来,他们都不禁有些诧异。
虽然一战的战场并非只有白种人,盟国法国就有非洲军团,由其非洲殖民地的黑人士兵组成,然而此时东方面孔还极为少见。
直到后来,华夏劳工来到欧洲,一战的战场才逐渐看到东方人。但他们都是承担各种杂役,像李松这样身着军装的东方人,几乎没有。
这也就难怪英军军官们看到李松,都感到稀奇了。
哈格尔给李松介绍道:“住在这里的大都是参谋部的参谋。”
“哦?这么说,他们都是我的同事了?”
“是的。先前我也是个参谋,不过现在......”
李松表达了歉意:“对不起,真是委屈你了。”
“没什么,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嘛。对了,我的行军床离你的不远,有问题随时可以找我。”
“好的。”
奔波了一天,李松也有些累了,一躺下就眼皮直打架。
朦胧中,忽然听到有人在发问:“哈格尔,你领来的这人是谁啊?”
“哦,他是新来的参谋李松,来自华夏。”
人群一阵沉默。
刚才说话的那人打破了沉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安排个华夏人进了我们参谋部?这不是瞎胡闹嘛。”
这时哈格尔的声音传来:“伦纳德,你给我住嘴,这可是上校和参谋长的安排。”
那个叫伦纳德的人显然吃了一惊:“这人来头不小啊!对了哈格尔,你把工作都移交给我了,你以后干什么啊?”
“我以后的工作?那就是确保李松参谋的安全啊。”
人群发出一阵惊叹声,随后就彻底沉寂下来,再没有人说话。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5 14:33:53 +0800 CST  
第7章 地道开工了

伦纳德的话虽只寥寥数语,却深深刺痛了李松,让他的睡意顿消。
华夏人怎么就不配进你们参谋部了?
想当初,华夏玩《孙子兵法》的时候,你们只怕还住山洞里呢。
咱们汉唐盛世的时候,你大英帝国还没影呢。
不对,这么说也不太好,这不就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老是念叨着: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
那就说说将来吧。再过三、四十年,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就要土崩瓦解。又过了几十年,华夏的国力将碾压大英帝国,你们有什么可牛的!
转念一想:算了,将来的事情这些人哪里知道。
他们只是根据当下的形势来做出判断,狗眼看人低是再正常不过了。
好吧,就说眼前。华夏有着超一流的谋略,指导一下你们一个小小的参谋部的工作,那是看得起你们!
你们这些参谋要是真的厉害,怎么会让士兵们迎着重机枪冲锋!这该得是多脑残,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瞬间,李松想了很多很多。
可是,归根结底,自己得靠实力说话,让这些人见识一下华夏人的智慧。到时候再问问他们:这参谋部我可来得?
好在没人再说话了,李松终于熬不住,沉沉睡去。
“轰......”
“轰......”
李松从睡梦中惊醒,翻身坐起:这是什么声音?似乎是......炮声?
这可不是影视剧,而是真正的炮声!他不由得紧张起来。
一看周围,那些参谋们也都坐了起来,但似乎都很平静,自顾自地穿衣起床。
李松无心再睡,连忙穿戴整齐。
这时,哈格尔走了过来:“早上好。”
“早上好。请问刚才发生什么事了?”
“德军炮击了。”
看到哈格尔若无其事的样子,李松可做不到那么淡定:“德军经常一大早就开炮么?”
“也不一定,其实没什么规律,啥时候都有可能。不过,咱们现在是在工事里面,一般没啥危险。”
“哦。”
“对了,我带你去上校那儿用早餐吧。”
周围的人听到这话,都看了李松一眼,但没人说话。
李松懒得理会这些人的眼神,跟着哈格尔走出了工事。
外面的士兵们有的还躺着,有的则正在吃早餐。
李松偷偷看了下士兵们的伙食,发现他们也是以罐头食品为主,不过好像都是些咸牛肉罐头之类,要不就是罐头盒子装的饼干。
这些东西李松也吃过,比起沙丁鱼罐头的味道来,那可就差远了。
至于士兵们住的地方,也很简陋。战壕里又不可能搭帐篷,只能在两边挖出一个个的凹槽,放上铺盖就躺下了。
这真可以说是风餐露宿,而且还很危险。
果不其然,没走出多远,就看到前面围着一群人。走近一看,一个身穿白大褂的人正在忙碌着,应该是位军医了。
李松瞄了一眼军医的身旁,顿时血压陡升,直冲脑门。
原来有位士兵的大腿被弹片击中,鲜血淋漓,正痛苦地呻吟着,军医在给他紧急止血。
显然,这位士兵运气欠佳,被刚才炮击时飞溅的弹片所伤。
看来,躲在战壕里并不安全,还是水泥工事里好啊,得感谢上校的关照。
终于见到了真正的受伤场面,与此同时,他的肠胃也开始翻腾,唯有赶紧离开。没想到刚到这里的第二天,战场就给自己来了个下马威。
走进指挥所,上校满脸笑容地走了过来:“休息得好吗?”
他强撑着回答道:“没问题。”
“那就用早餐吧。”
李松看了看桌上,都有些什么啊:鱼子酱、鲟鱼罐头......
我的天!在这里,这些东东实在是太奢华了,以至于让他有点不安了。
他发现,这里可不讲什么官兵平等、同甘共苦,而是等级森严。
想想上次他吃的沙丁鱼罐头,士兵们恐怕连想都不敢想,他却吃撑了,以至于都不想再来一罐。
他只好安慰自己:好吧,我也不是白吃你们的,努力帮你们就是了。
回头一看,那个哈格尔不知道去哪里了,想来是去别的地方吃早餐了。能享有与上校共进早餐的殊荣,恐怕他是独一份吧。
吃完了丰盛的早餐,上校带着李松,来到了旁边一个工事里。
哈格尔不知啥时候也跟了过来,站在李松身后。这个哈格尔,一旦接受了任务,倒也尽职尽责。
莱恩哈德中校已经带着几个人在那里等待了,铁锹、铁桶堆了不少。
李松给中校敬了个军礼:“早上好!怎么只有这几个人?”
“哦,这是第一个小时的3拨人,其他人等1个小时后再陆续过来接班,现在没必要挤在这里。”
李松点点头:“这倒也是。那另一条地道什么时候开挖?”
“也已经准备开工了,在另一个工事那里。”莱恩哈德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工事。
李松目测了一下,距离此处大约20米。
上校一挥手:“好,那就赶紧开工吧。”
2个身强力壮的士兵立刻光着膀子就开挖起来,旁边几个人则负责把挖出的土用铁桶装着,源源不断地倒在战壕后面。
20分钟后,2个士兵已经掘进了10米,但也有点累了,另外2个人立刻上去替换了他们。
上校看了一会,就有事离开了,只剩下莱恩哈德和李松、哈格尔在现场继续督促着。
莱恩哈德带着他到另一个工事那里看了看,只见另一条地道也在有条不紊地开挖着。
施工情况还不错,但是李松很关注一个问题:别挖偏方向啊。
他和莱恩哈德走进已经挖了20多米的地道,想查看一下情况。
这里的光线已经不太好,需要有专人打着手电,才能看清。
他向莱恩哈德要来了一把米尺、一个指南针,然后让哈格尔将米尺沿着挖好的地道壁展开、拉直。
这个米尺延伸了5米长。李松将指南针放在米尺之上,发现米尺并不是在标准的南北方向上。
“挖偏了?”莱恩哈德一看就明白了。
“是的。这样不行啊,得专门有人负责控制好地道的走向。”
“你说得对。”
于是莱恩哈德让挖地道的人暂时停工,回到了工事里,然后叫来两个参谋,让李松给他们讲了如何判定地道的走向是不是正北方向。
“你们的任务是确保地道的方向不要偏。如果发现挖偏了,要及时纠正前面挖洞的士兵。另外,你们还负责给挖洞的士兵打手电筒,同时协调好后面运土的士兵。”
两个参谋点点头:“明白。”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5 22:02:56 +0800 CST  
第8章 地道的通风问题

一位参谋问道:“前面已经挖偏了的地道怎么办?需要返工重挖吗?”
李松摇摇头:“不必了。目前的地道还不长,稍微偏一点关系不大,只要后面不要再偏离就行了。”
“OK。”
接下来的工作就逐渐顺利了。
两个参谋各找了一名帮手,分别负责一个地道。他们时不时用指南针测试一下地道的方向,确保不要挖偏。
随着地道向前延伸,运土的士兵们也在地道里一字排开。
在两位参谋的安排下,每个士兵负责一小段,将盛土的铁桶交给下一个人,同时也将空桶传递给上一个人。
通过这种接力的方式,挖出的土都能及时运走,不会影响掘进的速度。
莱恩哈德看了很高兴:“现在总算是走上正轨了。”
李松感叹:“可是地道里的参谋和运土的士兵们很辛苦啊,那里不见天日,却必须一直坚守,而且接下来几天都必须如此。”
“是有点辛苦,可是跟战死沙场相比,这点辛苦就不算什么了。”
李松承认这话有理:“这倒也是。不过如果有可能,还是隔段时间就找人替换一下他们吧。”
“没问题,现在人手多得很,我会让人换他们的。”
李松放心了,但心头却总觉得,似乎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但具体是什么,他一时又想不清楚。
毕竟,他不曾实际参与过挖掘地道的工作,经验不足,只能边干边看了。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7点。
今天是早上9点左右开工的,现在已经挖了10个小时,天还没黑呢。
而战壕后面的土已经堆得像小山似的,快堆不下去了。
为此莱恩哈德中校特地让人在跟战壕垂直的方向,新挖了一条专用坑道,以便让人沿路向两边倒土。
今天还算顺利,10个小时掘进了330米,超额完成任务。而且投入的人力也不多,很多士兵都没有参与进去。
但是他心里很清楚:随着地道越来越长,运土的士兵也会越来越多,最后肯定得“全民参与”了。
在上校那吃完晚餐,李松回到住处。
刚在自己的行军床坐下,就有人走过来:“你好,我是汤姆逊。”
抬头一看,这不就是白天负责在地道里监督的两位参谋中的一个嘛。
这里住的参谋比较多,但都跟自己保持着距离,所以他大多不熟,只能慢慢来了。
李松跟汤姆逊握了握手:“你好,今天辛苦了。”
“辛苦倒没什么,就是地道里太不透气了。”
“哦?怎么会这样?”
“刚开始还不觉得,到了后来,地道越挖越长,离出口越来越远,呆久了以后,就感觉呼吸有些困难了。”
李松一听就知道,汤姆逊说的是实情。
难怪他老觉得哪里还有问题,看来这个就是其中之一了。
虽然他也进地道看过几次,但呆的时间不长,没感觉到呼吸不畅。但汤姆逊是在一线工作,他的意见值得重视。
沉思了一会,李松回答道:“放心,明天我会拿出一个改进的办法。”
“那就好。”汤姆逊正准备离开,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回头问道:“能问个问题吗?”
李松笑了笑:“不用客气,请讲。”
“咱们挖这地道,应该是用来进攻德军吧?”
李松点点头:不愧是英军参谋,一看就明白了。
汤姆逊有些不解:“可我不明白的是,挖地道有用吗?无非是从靠近德军阵地的地方钻出来,可是德军照样会朝我军猛烈射击。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以前我军士兵是一路倒在冲锋的路上,如今则是集中倒在德军阵前。”
李松心想:该怎么回答呢?为了保证实战的效果,眼下还需要暂时保密,无法据实以告。
于是他回答道:“这次战斗肯定跟以前大不相同,你到时候就知道啦。”
汤姆逊明白不宜再问,转身离开。
旁边的参谋们看了看李松,表情复杂。
参谋们已经知道李松跟上校的关系不一般,也就不好再公开地蔑视他。后来从汤姆逊那里得知,李松在指挥挖地道,这才明白他可不是来战场闲逛的,而是来干实事的。
他们对于挖地道的看法跟汤姆逊差不多,也很想知道李松到底有何打算,所以刚才汤姆逊跟李松的对话,他们也都很注意地听着。
然而李松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看来这个悬念得过些天才能揭开。
不过,上校和参谋长对李松礼遇有加,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众人渐渐明白,眼前这个华夏人可不是等闲之辈,一定是点本事,才能让两位长官言听计从。
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稍微收起了一些轻慢之心。
当晚,李松睡得不太踏实,想了很多问题。
第二天一见到莱恩哈德,李松就谈了他的想法:“参谋长,地道里空气流通不畅,需要改进一下。”
“嗯,昨晚也有人跟我说起过这个情况,你看该怎么办?”
“要不派几个人,拿着铁锹,专门在地道顶上打些通风孔吧。每隔30米就打一个,但要注意控制好大小,以免被敌人发现。”
莱恩哈德表示认可:“好,我这就安排人去办。”
到了下午,莱恩哈德和李松走进地道,发现果然每隔一段距离,地道顶上就有了一个大约碗口大的孔洞。
地道顶距离地面通常不到两米,英军士兵们都人高臂长,举起铁锹,旋转着就能挖通地面。所以这项任务不算太麻烦,很快就弄好了。
当然,以后随着地道继续向前延伸,还得继续挖些配套的通风孔。
现在,李松能感觉到,地道里的通风、照明条件都改善了不少。
等走到地道尽头,汤姆逊正在那里指挥。询问了一下汤姆逊,也说地道里的空气比昨天好多了。
回到工事,莱恩哈德松了口气:“这下应该没啥大问题了。”
李松摇摇头:“不一定。”
“嗯?还有什么问题?”
“参谋长,您想过没有,地道最怕什么?”
莱恩哈德很快就明白了:“怕下雨?”
“对。战壕里的积水,可以让士兵们用铁桶舀水来清除。地道里积水,可就不容易排了。”
前天刚到这里时,就听莱恩哈德说过,这个季节可能会下大雨,他当时就有一丝隐忧。昨晚,他把下雨的问题又细细思量了一遍,感到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莱恩哈德也有些忧虑:“是啊,要是地道里灌满了水,士兵们没法通过,这地道不就等于是报废了嘛?”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6 15:43:45 +0800 CST  
第9章 给地道工程查漏补缺

对于下雨,李松经过昨晚的考虑,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参谋长,如果下雨,就用沙袋堵住地道口,外面的雨水就不会流进地道了。”
莱恩哈德有疑问:“可是那些通风孔呢,不是会有雨水流下来吗?”
李松承认这确实是个矛盾:“但是不钻通风孔又不行啊。这样吧,等下雨时,派人用布团将这些通风孔暂时堵住,虽然不能完全阻止雨水,但应该不会让地道内积水太多。”
“这个方法可行,不过等地道全部挖好后,通风孔可不少啊,至少有七、八十个,要全部堵上,工作量可不小。”
“这倒没关系,到时多派些人手,分头去堵上就是了。”
“好,那就这样吧。希望这段时间不要持续下雨,否则就麻烦了。”
莱恩哈德无意中说的这句话提醒了李松,他发现有个因素是自己没考虑到的:在雨天,为了防止地道被淹,必须堵住地道口,后果就是没法再施工了。假如持续多日下雨,那么到了7月1日,很可能无法逼近德军阵地!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原本他以为每天掘进300米毫无压力,9天时间肯定够了,可那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遇到持续暴雨,计划就会被彻底打乱。
想不到计划里竟然有一个如此巨大的漏洞,这让他有点慌神。
如今唯有祈祷老天爷的关照,不要老是下雨。
可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实在是危险。因为这可不是小事,而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容不得有任何侥幸心理。
在这样的大事上,“墨菲定律”往往特别灵验。这个定律是说: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会真的发生。
该如何应对?李松一时也没了主意。
这种潜在的巨大危险,他当然不敢藏着掖着,只好如实地告诉了莱恩哈德。
莱恩哈德听了眉头紧皱:确实有点严峻。
忽然,莱恩哈德的眉头舒展开了:“其实也有办法。从现在起,不要说什么每天挖10小时,或者每天挖300米就够了,我们应该每天24小时开足马力挖地道,一刻也不要浪费。”
李松眼睛一亮:“对啊,尽量提前完工,这样的话,后面即使下雨,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了。”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这下士兵们就辛苦了。”
“这个你不用担心。将来士兵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一定会感谢我们的。”
李松如释重负:“行,那就这么办吧。只是,一定要安排好换班,不然要把人累趴下的。”
“这事有我,你就放心吧。”
晚上,李松上床睡觉时,发现汤姆逊虽然回来了,但其他的参谋却有好几个不见人影,想来是去加夜班了吧。
6月24日,是李松到达索姆河前线的第4天。
早餐后,他来到了地道口。莱恩哈德告诉他,从昨天上午到现在,经过24小时的奋战,地道掘进了600多米,总长已经达到了1000米。
李松感到振奋:“不错,才两天的时间,快完成一半的工程量了。照这个速度,到26日晚间,就基本可以完工了。”
莱恩哈德点点头:“是的,早完工早安心。”
这时,李松想起来这里的第一天说过的话:每掘进800米,就挖个通向地面的小坑洞,派人探出头观察一下地面,看是否挖偏了。
现在已经超过800米,这件事必须做了。
虽然一直在使用指南针来校准方向,但毕竟不能完全保证没挖偏,还是需要实际看看。
莱恩哈德说:“行,我让他们挖个大一点的通风孔,能容纳一个人探出身体,看看掘进的方向是否正确。”
“要小心,别被德国人发现了。”
“我让一个搞过敌后侦查的参谋去做这件事,他很小心的,足以胜任。”
1个小时后,派去的参谋回报:地道的方向基本无误。
莱恩哈德很高兴:“看来你用指南针进行校准的方法不错,确保了地道的大方向朝着正北。”
李松这下放了心:“等下一个800米再观察一次,要是没问题,就肯定能靠近德军阵地了。”
“嗯,明天这个时候,就可以掘进超过1600米,我再让这个参谋去观察一下。”
“好的。参谋长,今天挖的这个大通风孔已经完成使命了,请派人把它堵上吧。”
莱恩哈德楞了一下,马上明白了:“对,这个通风孔太大了,下起雨来可是会漏下不少雨水的,我马上让人去堵上。”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这时,李松提出了一个问题:“参谋长,现在人手紧张吗?”
“有点紧张。现在地道比较长,已经安排了800多人负责往外运土。你有什么事?”
“是这样的,我觉得现有的这两条地道之间,应该再挖几条横向的通道,将它们连起来。这样的话,万一两条地道有某处地段发生了问题,无法通行,就可以借助横向通道绕个弯,还能继续前进。”
莱恩哈德静静地听着,思索着。
李松分析道:“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有了横向通道,咱们地道的适应能力就大大增强了,即便遇到突发情况,也能继续使用。而且每条横向通道也就30多米,工程量不大,但将来起的作用却不可小看。”
莱恩哈德笑着拍了拍李松的肩膀:“不错不错,你真是个聪明的小伙子,各种想法源源不断,而且都很有道理,我光是跟上你的思路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真不知道,你年纪轻轻,哪来这么多好主意?”
李松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莱恩哈德马上安排了20多人,负责挖掘两条横向的通道。等明、后两天地道进一步延伸后,再增加两条横向通道。
这样将总共有4条横向通道,使得两条纵向的地道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形成了网状结构,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昏时分,这两条横向通道就挖好了。
当晚,李松躺在行军床上,心情不错。
这几天,他考虑了不少问题。到现在为止,在参谋长的信任和支持下,基本上都落实了。
地道的具体施工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不需要他操心。
似乎暂时没什么事情可做,只需要静待地道完工就可以了。
可是,为什么心里总觉得事情没办完,还欠缺点啥呢?
再想想,还有什么要做?可千万不能遗漏啊。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6 22:15:10 +0800 CST  
请读者朋友们经常冒冒泡,让作者更有动力写下去。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7 09:21:31 +0800 CST  
@贝阿宝 2020-02-17 12:59:12
冒冒泡
-----------------------------
谢谢支持。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7 13:02:31 +0800 CST  
第10章 投弹模拟训练

6月25日,是李松来到索姆河前线的第5天。
早餐后,上校想看看地道的挖掘情况,和李松一起来到了地道口。
莱恩哈德中校报告说:“上校,现在情况比较顺利,两条地道都已经向前挖了1600多米,刚才还派人再次探出地面查看了一下,地道的方向没问题。另外,横向挖了共3条通道,将这两条地道连接了起来。”
上校很高兴:“好,照这个进度,明天就有望完工了。不过,明天距离德军阵地已经很近了,一定要小心啊。”
上校转身询问李松:“最后阶段该怎么施工?”
李松反问道:“请问士兵们扔手榴弹一般有多远?”
莱恩哈德回答:“50米没问题,不少人能扔70米。”
“好,明天估摸着挖到离德军阵地50米以内就要停止了,然后就是横向挖掘,与德军阵地平行,挖上个几百米。”
莱恩哈德问道:“这个横向通道应该每隔一段距离,就挖一个通向地面的坑洞,用来扔手榴弹吧?”
李松摇摇头:“暂时不用。挖这几个坑洞很快的,等7月1日那天再挖也不迟。现在还是不要惊动德军为好,我们要让敌人完全没有提防。”
上校哈哈大笑:“好,这回让德国佬好好吃点苦头。”
“两位长官,说起扔手榴弹,我有个事情要跟你们说。”
“哦?什么事?”
“从地道里向德军阵地扔手榴弹,可不是个扔得远的问题,而是要扔得准才行啊。”
莱恩哈德很快明白过来:“没错,德军士兵基本上都躲在战壕里,必须恰好把手榴弹扔进战壕,才能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要是扔在战壕外面,效果就差远了。”
上校有些疑惑:“话是没错,可是要做到这一点怕是不容易啊。”
其实,李松昨晚一直睡不着,他在考虑:到底还有什么事情要做呢?
苦思冥想直到后半夜,他终于想起来了,就是这个扔手榴弹的准确性问题!
至于解决之道,他又想了好久,终于有了主意。
现在,他胸有成竹地对上校说:“确实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建一个模拟训练场,通过几天的训练,也许能够大大提高投弹的准确性啊。”
“训练场?”
“没错。我们可以在训练场内挖一个战壕,代表德军阵地,然后在战壕对面50米左右的距离,分别挖几个坑洞。接下来,让士兵们进入这些坑洞,用训练用的手榴弹尝试着扔向战壕,最后看哪些人的准确性最高,就派他们在7月1日出战。”
很快,两位长官都明白过来:原来李松是想通过几天的训练,最终选拔出一些投弹准确的士兵,这可比随便派出些人扔手榴弹要强多了。
上校称赞道:“这个办法好,参谋长马上按这个办吧。”
“没问题,现在的战壕后面就是大片空地,都可以用做训练场。”莱恩哈德回答。
见自己的提议获得了批准,李松马上请缨:“就让我来负责训练和选拔吧。”
莱恩哈德有些犹豫:“照理说,这个建议是你提出的,自然是由你负责最好,只是这件事有危险啊。”
上校也说:“是啊,如果搞这个训练,就要脱离战壕的保护,德军的炮弹随时可能飞过来,安全堪忧啊。”
上校一边说着,一边眼光盯向站在李松身后的哈格尔。
哈格尔立正,敬了个军礼:“请长官们放心,有我在,一定尽最大努力保证李松的安全,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上校很满意:“好,有你保护李松,我就放心了。”
于是莱恩哈德派了几个人,到后面去挖一条简易的战壕。
由于是训练用途,只有10米长,所以很快就挖好了。
按照李松的设想,在战壕前方50米处又挖了10个坑洞。它们距离简易战壕的距离不等,大约在55米到45米之间。
到了下午,莱恩哈德选派了第一批士兵,一共20人,交给李松加以训练。
据说,这些人扔手榴弹的成绩不错,普遍在60米以上,而且枪法也很准。
士兵们站成一排,听李松讲话。
李松指着那10来个坑洞说:“你们的任务其实很简单。每个人依次进入这10个坑洞,将训练用手榴弹扔向简易战壕,每扔进战壕一次就加1分,每次得6分为及格。”
“所有人都测试完1次为1轮。经过10轮测试后,总分在60分以上的算通过,80分以上的为优秀。没有通过的,要加紧训练,争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尽快把成绩提升上去。”
有个士兵大声问道:“长官,请问一下,成绩通过或者优秀的,有什么奖励啊?”
李松笑了笑:“请恕我现在还不能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现在咱们开始训练吧。”
于是,这20人依次开始了第一轮测试。
李松负责在坑洞这边监督着,简易战壕那边,需要有一个人来记录成绩,并且报靶。
李松对哈格尔说:“要不你去简易战壕那边吧。”
哈格尔摇摇头:“不行,我不能离开你。记录成绩的事简单,从这20个人里挑一个人去做就行了。等所有人测试完了,再把他换回来。”
在李松看来,哈格尔有点过于谨慎了,但既然哈格尔坚持这么做,也只好随他了。
于是李松开始观察士兵们的训练成绩。
第一轮测试,情况不太好,20个人大都只有2、3分,成绩比较糟糕。
询问了一下士兵们,据他们反映,由于要在10个坑洞间频繁更换位置,他们实在吃不准坑洞到简易战壕的距离,所以不容易投准。
李松告诫道:“将来实战的时候,你们恐怕也只能简单瞄一眼敌方战壕的位置,就必须将手榴弹投出去,不可能让你们慢慢适应。所以你们必须练就一个本领,那就是只要看一眼远处的战壕,就能大致估摸准出手的角度和力量。”
士兵们听了,不由得一阵惊叹:这也太难了。
这时哈格尔讲话了:“李松先生的讲话关系到我军将来的成败,还有你们每个人的生死,因此请大家务必要努力做到。”
说着,他跳下坑洞,开始扔出一个个的模拟手榴弹。
简易战壕那边竖起了一个牌子,通过望远镜,李松看到了上面的数字“6”,这意味着哈格尔的成绩是10投6中。
厉害啊,第一次出手就是及格的成绩!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7 16:52:35 +0800 CST  
第11章 训练时遇险

等到哈格尔走过来,李松有些惊讶地问道:“你怎么一出手就这么准?”
“其实也没啥,刚才士兵们测试的时候,我已经反复盯着远处的简易战壕,目测了很久,算是有点把握了。”
原来如此!不过,仅凭反复目测一番,就能扔得这么准,还是很有些天赋的。
“你枪法怎样?”李松问道。
“当初我在连队里的时候,若论枪法,没人能赢我。”哈格尔不无自豪地说。
这么说,是个神枪手啊!这样的人给我当警卫员,那不是浪费人才嘛,也不知道上校是怎么想的。
不过,李松也指出了哈格尔的不足之处:“你刚才是靠长时间的观察,才确定了该怎么出手。以后实战时,可不会给你这么多时间,只能略微看一眼,就得扔出手榴弹了。”
哈格尔回答:“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要达到你的要求,必须反复练习。如果能给我两天时间,应该可以做到。”
“我相信你。不过,我希望你能带着这些士兵们一起练习,让他们都掌握这个技巧。”
哈格尔有些犹豫:“教他们当然可以,不过你不能离我太远。”
李松有些好笑:咱们俩不是一直形影不离嘛。
“好吧,我知道了。你带他们去训练吧。”
哈格尔领命而去,跟那些士兵们聚在一起,对着远处的简易战壕指指点点,似乎是在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听得那些士兵们频频点头。
看着哈格尔在那里教士兵们,李松也帮不上什么忙,实在有些无聊。此时的天气也开始热起来了,下午的阳光晒得人昏昏欲睡。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忽然听得哈格尔说:“那就先这样,我们再测试一次如何?”
士兵们纷纷表示:“好。”
李松被这嘈杂的声音给惊醒了,抬眼一看,士兵们又开始测试了。
第一个士兵依次跳进10个坑洞,各投出了一个训练用手榴弹,然后静等着简易战壕那边打出成绩。
然而奇怪的是,等了好几分钟,都没见到牌子举起。
简易战壕那边出什么事了?李松决定过去看看。
他还没走出几步,忽然听到背后传来哈格尔的声音:“李松,快回来!”
扭头一看,只见哈格尔正朝自己飞奔过来。
李松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哈格尔这是咋了?
才几秒种,哈格尔就跑了过来,一把拽住李松的胳膊,拼命往回拉。
李松跌跌撞撞地跟着哈格尔奔跑,很快就到了最近的坑洞边。
哈格尔一把将李松推下坑洞,自己也很快跳了下去。
士兵们看着这电光火石的一幕,有些发呆。
哈格尔对着士兵们大喊:“快隐蔽!”
士兵们这才如梦方醒,连忙也四下找坑洞躲避。
刹那间,空中传来尖利的声音,几枚炮弹呼啸而至。
“轰隆......”
顿时泥土翻飞,弹片四溅。
李松感到自己被哈格尔死死摁住,缩成了一团,背上被哈格尔魁梧的身体压着,简直快支撑不住了。
李松心里暗骂着:这个死老外,你是不是想压死我啊,快放开!
可是哈格尔一点都没有起身的意思,李松几次想推开哈格尔,无奈力气太小,根本推不动。
就这么不知道等了多久,突然再次听到“轰隆”声,又有几枚炮弹在周围爆炸。
等声音完全沉寂下来,哈格尔才站起身,顺手将李松也拽了起来。
李松顿时头晕眼花,站立不稳,过了好半天才稳住神。
可是他全身无力,是哈格尔把他从坑洞里拉起来的。
又歇了一会,他才感觉恢复了不少力气,可哈格尔已经不在身边了。
一回头,发现哈格尔正和士兵们围拢在一起,低着头,手里拿着各自的军帽。
“怎么回事?”李松走过去,分开人群一看,发现一个士兵躺在血泊中,胸口插着一个硕大的弹片。
“死了?”他心头一凉。
这是他第一次看见真正战死沙场的人,血淋淋的场面,让他又开始反胃了,只好扭头看向别处。
哈格尔叹了口气:“向参谋长报告吧。”
一个士兵领命而去。
这时,简易战壕那边记录成绩的士兵过来了,哈格尔一把拽住他的衣领,冲他吼道:“你是怎么回事?刚才测试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打出成绩?”
那个士兵自知理亏,期期艾艾地说:“我看你们一直没投弹,就打了个盹,一不小心睡着了。刚才的炮声把我惊醒了,炮一停,我就过来看看。”
哈格尔说:“你知道你的过失吗?你差点害死李松先生。”
嗯?李松听得莫名其妙:这个士兵打盹固然不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怎么会差点害死我呢?
那个士兵也有点懵,哈格尔数落道:“就因为你睡着了,没人报告成绩,李松先生想去你那边看看,刚好遇到德军炮击,差点被炸死。”
原来是这么回事!李松这才明白过来。
可是,刚才他朝简易战壕那边走过去的时候,并没有听到什么异常的声音啊。
不过,几秒钟后德军的炮弹就飞过来了,要不是哈格尔拉着他跳下坑洞,那他确实就要身处险境了。这不,刚刚就有一名士兵阵亡了嘛。
而且,当哈格尔拼命把自己往坑洞里拽时,别的士兵似乎也呆立在那里,没反应过来。后来是听到哈格尔的喊话,才慌忙找坑洞躲避的。
李松没想到的是,刚开始训练没多久,就有士兵阵亡,这让他深感愧疚。
这时,莱恩哈德带着几个人走了过来。
他默默地看了看阵亡的士兵,挥了挥手,那几个人用担架抬走了士兵的尸体。
李松对莱恩哈德说:“参谋长,真对不起,是我的责任,训练的事先暂停吧。”
莱恩哈德摇摇头:“不必,这件事纯属意外,跟你没关系。该做的事还是得做。”
士兵们也都表示:“哈格尔教给我们的方法很好,我们都想按他说的再试一下呢。”
李松这才释然:“好吧,那你们就继续测试吧。”
负责记录成绩的那个士兵问道:“我可以走了吧?”
李松挥挥手道:“去吧。”
那个士兵如蒙大赦,连忙溜走了。
等大家都去忙了,李松对莱恩哈德感叹道:“今天多亏了哈格尔,要不然这里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我也不知道是否还能活着。”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7 21:47:28 +0800 CST  
第13章 应对暴雨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李松提议:“要是人手实在不够,那就加大传递铁桶的人的间隔,让每个人运送更长一点的距离。”
“这个办法倒也可行,只是这样一来,运土的速度会减慢啊。不过,眼下也只能这么办了。”
于是莱恩哈德告诉士兵们:接下来,随着地道的掘进,大家要站开些。
看到目前守卫在战壕里的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人,李松有些担忧:“战壕里人这么少,万一德军突然进攻怎么办?”
“不要紧,留在战壕里的都是重机枪手,如果德军进攻,我们的重机枪足以阻挡住他们的。”
李松有点不放心:“光凭着重机枪就行了吗?”
“至少可以封锁住战场1小时。这个时间足以让地道里的人都撤出来,投入战斗。”
“哦,这样的话就没问题了。”
莱恩哈德幽幽地说了句:“其实你根本不必担心德国人来偷袭,他们才没那么傻呢。”
李松一愣:“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德国人很清楚,如果他们冲锋过来,结局不会比我们向他们冲锋更好,他们不会干这种赔本买卖的。”
李松更加不解了:“这么说来,咱们的上头应该也知道盲目冲锋的后果,为什么还要这么干?”
“说起来,这都跟法国人有关。”
李松正想问:这关法国人什么事?莱恩哈德却扭过头去,催促着士兵们:“加快速度运土,要快!”
看来莱恩哈德不愿意多说这件事,李松也不便多问,只是暗暗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英、法军队的高层明知道冲锋战法效果很糟糕,却仍然执意要这么做呢?
在上校那里用过晚餐,李松疲惫地回到休息的地方,在自己的行军床上躺下了。
看得出,参谋们现在也很忙碌,以至于都到了休息时间了,也没几个人回来。
李松对着隔了几张床的哈格尔说了声:“晚安!”哈格尔点点头,随后两人都很快进入了梦乡。
朦胧中,李松感到有一道耀眼的白光划过,不久就听到了一声惊天巨雷,一下子把他从睡梦中惊醒。
紧接着,一股股凉风从工事外面吹了进来,随后就是密集的雨声。
“糟糕,下暴雨了!”
他赶紧披衣起床,往地道口冲去。哈格尔也醒了,跟在后面。
莱恩哈德还在那里,正指挥着士兵们从地道里撤出来。
李松大声对莱恩哈德说道:“参谋长,得赶紧派人去把那些通风孔堵上啊。不然的话,那么多的通风孔一起漏雨,会把地道里头淹没的。”
莱恩哈德回答:“已经派人去做了。”
“另外,这个地道口等会也要用沙袋堵上,防止雨水灌进去。”
“沙袋也让人去准备了,马上就好。”
“好的。”李松这才放了心。
不一会,地道里的士兵们都陆陆续续出来了。
那些派去堵通风孔的士兵们回报:两条地道共160多个通风孔,都用布团堵上了。
李松感到惊奇:“通风孔的数量搞得这么清楚?不会有遗漏吧?”
“不会。每个通风孔,我都安排了两个士兵负责,要求他们务必要记准各自通风孔的位置,还要清楚如何快速找到自己的那个通风孔。”
看得出,参谋长的组织能力很强,对于通风孔的管理采用了双重责任制,万一有一个人没做到位,还有另一个人补上,形成了双保险。
而且这些天一直看到他在这里忙碌,真是尽心尽责,可谓上校的的好帮手啊。
这时战壕里的水位也开始上涨,士兵们开始用铁桶往外舀水。
看到已经没人从地道里出来,莱恩哈德让人用沙袋把地道口彻底堵上了。
这下,地道应该暂时没问题了,至少不会出现灌满水的情况。
接下来就看老天爷的意思了,希望能尽快让雨停下来。然而雨却越下越大,莱恩哈德和李松、哈格尔只好各自回去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雨虽然小了些,却并没有停。显然,面对这种情况,地道没法复工。
上校和莱恩哈德、李松聚在一起,商讨该怎么办。
莱恩哈德汇报说:“昨晚下大雨前,我让士兵们抓紧时间赶工,两条地道都已经挖到了德军阵地50米范围内了。”
上校一阵惊喜:“真的?你确信没弄错?”
“这么重要的事,当然不能弄错。我让人悄悄探出头到地面仔细观察过了,确认无误。”
“没被德军发现吧?”
“他们那时估计都在睡觉呢,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我们已经离他们这么近。”
“哈哈!”上校忍不住开心地笑了。
“不过,士兵们正准备开挖与德军阵地平行的横向地道时,天上下起了暴雨,我只好命令他们堵上通风孔,然后撤出地道。”
“可惜啊,就差那么一点点。”上校深感惋惜:“也不知道这雨啥时候能停。”
莱恩哈德叹了口气:“只要再给我们8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全部完工,下面就要看上帝的意思了。”
李松说:“今天是26号,离7月1日还有好几天呢,8小时的施工机会应该不难找。”
“希望如此吧。”这时,莱恩哈德想起了李松负责的投弹训练:“你那边的事情可不能停啊,即使下雨也要坚持下去。到了7月1日那天,就全看你的那些士兵了,消灭德国人的重任可都落在他们肩上。”
“明白,我马上去办。”
告别两位长官,李松和哈格尔带着士兵们,又来到了训练场。
可是,那10多个坑洞现在都已积满了雨水,没法跳下去了。
哈格尔果断地说:“大家分头行动,先用铁桶将坑洞的水舀干,然后继续训练。”
有个士兵提出了质疑:“其实也不用非得在坑洞里投弹吧?我们就站在地面上练习也是一样的,只要找到了投弹的感觉就行。”
李松觉得这个士兵说的有道理,而且现在还在下雨,即使把坑洞里的水舀干了,不久又会积水,只怕还得不断舀水。这样做不仅耽误了时间,还不必要地耗费了精力。
李松正准备让士兵们就地开始训练,谁知哈格尔却冲着那个士兵吼道:“你懂什么?要是不把坑洞里的水舀干,万一德军炮弹又飞过来了,你往哪里躲?”
众人如梦方醒:是啊,昨天就因为一点小小的疏忽,结果死了一个士兵,今天可不能再大意了。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8 22:48:16 +0800 CST  
昨天一时疏忽,漏发了第12章,在此补上。抱歉。

第12章 天公不作美

刚才的险情,莱恩哈德已经听士兵们汇报过了。
对于哈格尔的能耐,莱恩哈德并不奇怪:“哈格尔可是个奇人啊。”
李松点点头:“这一点我也感觉到了,他投手榴弹就比别人准。而且据他说,枪法也很好。”
“还不止这些呢。他还有一个本领,那就是对德军的炮弹特别敏感,能比一般人早好几秒钟听出炮弹飞过来的声音。”
李松闻言一愣:哈格尔还有这本事?那可算得上是一种“异能”了。
“当初还是上校发现了他,就把他从下面的连队调到了参谋部。”说到这里,莱恩哈德调侃道:“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拯救了你这个宝贝啊。”
“不仅救了我,还救了训练的那些士兵们,只可惜还是阵亡了一个。”李松的声音低沉下来。
这时,莱恩哈德问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问题:“你知道那个士兵为什么阵亡吗?”
李松回忆了一下:“好像是没找到躲避的坑洞?”
“对。你们这边原本有19个士兵,加上你和哈格尔,一共21个人。但是你们这里只挖了10个坑洞,而每个坑洞又只能勉强站下两个人,结果有一个士兵实在找不到坑洞,暴露在外面,最终被弹片击中。”
原来是这样,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李松有些懊恼:“当时我只想着,投弹测试的话,挖10个坑洞就够了,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事。早知道就多挖几个坑洞好了,又不费什么事。”
莱恩哈德安慰道:“别想那么多,这种事谁能料到呢?”
“我马上就让士兵们再多挖几个坑洞,反正测试时也用得着。”
莱恩哈德拍了拍李松的肩膀:“那就这样吧,我走了,你注意安全。”
望着莱恩哈德离去的背影,李松不禁回忆起刚才的一幕幕。
坑洞里,自己被哈格尔死死压住,虽然透不过气来,但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危险。万一弹片飞过来,那也是哈格尔先被击中啊。
而且,自己被哈格尔压了好一阵,那应该是因为哈格尔判断后面还有一轮炮击。果然没过多久,德军炮弹就又飞过来了。如果那时贸然起身,很可能被炸死。
这个哈格尔,战场经验太丰富了。
要不是有哈格尔,他今天八成要玩完。虽然他不怕死,但现在还不是死的时候。
如果他今天就挂了,那么地道作战恐怕要泡汤,这些天所做的一切都等于白费。
现在他明白了,为什么上校要派哈格尔来保护自己。应该说,哈格尔就是那个最佳人选。
他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走到哈格尔身边,伸出手:“谢谢你!”
哈格尔面无表情地握了握手:“没什么,职责所在。”
李松听了有些不爽:敢情一切都是公事公办啊!想跟这位白人交个朋友,咋就那么难呢?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他对士兵们说:“你们马上再多挖几个坑洞吧。”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今天这种倒霉事。
“遵命。”士兵们挥起铁锹忙碌起来,不一会就又挖好了3个坑洞。
李松挥了挥手:“好了,你们继续测试吧。”
接下来,士兵们的成绩有了一些进步,普遍都是3、4分。
“不错,准确率提高了一些。大家继续努力啊!”李松给士兵们打气。
而哈格尔的成绩则更提高了一步,达到了8分,也就是说,远投10次,就能有8次扔进简易战壕。
李松恨不得过去握住哈格尔的手说:“真乃神人也!”
可是想到哈格尔那种表面客气、内心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还是打住了。
就这么边测试、边训练,一直忙到了黄昏。
该收工了,李松和大家一起往回走。
快到战壕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又传来“轰隆”一声,把他吓了一跳,连忙加快脚步,跳进了战壕,一起回来的士兵们也都跟着跳下。
回头一看,不见哈格尔的人影。再一瞅,看见战壕上面,哈格尔正懒洋洋地走过来。
“快下来啊。”李松不由得大急,士兵们也连声催促。
哈格尔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又没有德军的炮弹飞来,急什么?”
嗯?大家听得一愣。
李松抬头一看,远处的天边,乌云正在聚集、翻滚。
随即,又一声“轰隆”传来,他这才明白了:原来刚才听到的声音是在打雷。
李松不禁哑然失笑:今天真是精神太过紧张,已经搞得草木皆兵了。
忽然,他意识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于是奔向地道口。哈格尔见状,也连忙跟了过去。
莱恩哈德中校仍然在那里监督着修建地道的工作。李松上气不接下气地问道:“参谋长,您听到雷声了吗?”
莱恩哈德点点头:“听到了。只怕天黑以后就要下雨了。”
最担心的事情果然要来了!
李松紧张地问道:“据您看,雨会下多久?”
“不好说啊。去年这个时候,曾经连下了5天大雨呢。”
李松的心一沉:要是从现在起连下5天雨,到7月1日肯定无法建好地道。
原本以为,只要提前建好地道,就算下雨也不要紧。谁知还没等完工,就要开始下雨了,真是天公不作美啊!
只有等今晚看情况再说了。
这时,李松想起一个问题:“参谋长,地道建得怎样了?”
“哦,已经建了2000多米了,还差400米,另外还有最后跟德军阵地平行的几百米横向地道待建。”
说话间,李松看到盛土的铁桶正源源不断地从地道里递出来,交给后面的人,准备倒掉,同时空铁桶也不断传递进地道里。
先前为了方便倒掉这些土,曾经专门挖了一个跟战壕垂直的坑道,用于将土倒在坑道两边。随着从地道里挖出的土越来越多,这个专用坑道两边的地面也堆满了土。
为此这个坑道不得不一再延长,而站在这个坑道里传递铁桶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至于一眼看不到尽头。
连站在外面传递铁桶的人都已经不少了,地道里头的人数更可想而知。
“参谋长,请问现在参加挖地道的有多少人?”
“1500多人了。”
情况不太好啊,在还需要掘进几百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却已经快耗尽了。
难怪他刚才经过战壕时,发现一路上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人。而就在前两天,还有很多人无所事事,扎堆打扑克的不少呢。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9 08:52:37 +0800 CST  
第13章 应对暴雨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李松提议:“要是人手实在不够,那就加大传递铁桶的人的间隔,让每个人运送更长一点的距离。”
“这个办法倒也可行,只是这样一来,运土的速度会减慢啊。不过,眼下也只能这么办了。”
于是莱恩哈德告诉士兵们:接下来,随着地道的掘进,大家要站开些。
看到目前守卫在战壕里的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人,李松有些担忧:“战壕里人这么少,万一德军突然进攻怎么办?”
“不要紧,留在战壕里的都是重机枪手,如果德军进攻,我们的重机枪足以阻挡住他们的。”
李松有点不放心:“光凭着重机枪就行了吗?”
“至少可以封锁住战场1小时。这个时间足以让地道里的人都撤出来,投入战斗。”
“哦,这样的话就没问题了。”
莱恩哈德幽幽地说了句:“其实你根本不必担心德国人来偷袭,他们才没那么傻呢。”
李松一愣:“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德国人很清楚,如果他们冲锋过来,结局不会比我们向他们冲锋更好,他们不会干这种赔本买卖的。”
李松更加不解了:“这么说来,咱们的上头应该也知道盲目冲锋的后果,为什么还要这么干?”
“说起来,这都跟法国人有关。”
李松正想问:这关法国人什么事?莱恩哈德却扭过头去,催促着士兵们:“加快速度运土,要快!”
看来莱恩哈德不愿意多说这件事,李松也不便多问,只是暗暗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英、法军队的高层明知道冲锋战法效果很糟糕,却仍然执意要这么做呢?
在上校那里用过晚餐,李松疲惫地回到休息的地方,在自己的行军床上躺下了。
看得出,参谋们现在也很忙碌,以至于都到了休息时间了,也没几个人回来。
李松对着隔了几张床的哈格尔说了声:“晚安!”哈格尔点点头,随后两人都很快进入了梦乡。
朦胧中,李松感到有一道耀眼的白光划过,不久就听到了一声惊天巨雷,一下子把他从睡梦中惊醒。
紧接着,一股股凉风从工事外面吹了进来,随后就是密集的雨声。
“糟糕,下暴雨了!”
他赶紧披衣起床,往地道口冲去。哈格尔也醒了,跟在后面。
莱恩哈德还在那里,正指挥着士兵们从地道里撤出来。
李松大声对莱恩哈德说道:“参谋长,得赶紧派人去把那些通风孔堵上啊。不然的话,那么多的通风孔一起漏雨,会把地道里头淹没的。”
莱恩哈德回答:“已经派人去做了。”
“另外,这个地道口等会也要用沙袋堵上,防止雨水灌进去。”
“沙袋也让人去准备了,马上就好。”
“好的。”李松这才放了心。
不一会,地道里的士兵们都陆陆续续出来了。
那些派去堵通风孔的士兵们回报:两条地道共160多个通风孔,都用布团堵上了。
李松感到惊奇:“通风孔的数量搞得这么清楚?不会有遗漏吧?”
“不会。每个通风孔,我都安排了两个士兵负责,要求他们务必要记准各自通风孔的位置,还要清楚如何快速找到自己的那个通风孔。”
看得出,参谋长的组织能力很强,对于通风孔的管理采用了双重责任制,万一有一个人没做到位,还有另一个人补上,形成了双保险。
而且这些天一直看到他在这里忙碌,真是尽心尽责,可谓上校的的好帮手啊。
这时战壕里的水位也开始上涨,士兵们开始用铁桶往外舀水。
看到已经没人从地道里出来,莱恩哈德让人用沙袋把地道口彻底堵上了。
这下,地道应该暂时没问题了,至少不会出现灌满水的情况。
接下来就看老天爷的意思了,希望能尽快让雨停下来。然而雨却越下越大,莱恩哈德和李松、哈格尔只好各自回去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雨虽然小了些,却并没有停。显然,面对这种情况,地道没法复工。
上校和莱恩哈德、李松聚在一起,商讨该怎么办。
莱恩哈德汇报说:“昨晚下大雨前,我让士兵们抓紧时间赶工,两条地道都已经挖到了德军阵地50米范围内了。”
上校一阵惊喜:“真的?你确信没弄错?”
“这么重要的事,当然不能弄错。我让人悄悄探出头到地面仔细观察过了,确认无误。”
“没被德军发现吧?”
“他们那时估计都在睡觉呢,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我们已经离他们这么近。”
“哈哈!”上校忍不住开心地笑了。
“不过,士兵们正准备开挖与德军阵地平行的横向地道时,天上下起了暴雨,我只好命令他们堵上通风孔,然后撤出地道。”
“可惜啊,就差那么一点点。”上校深感惋惜:“也不知道这雨啥时候能停。”
莱恩哈德叹了口气:“只要再给我们8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全部完工,下面就要看上帝的意思了。”
李松说:“今天是26号,离7月1日还有好几天呢,8小时的施工机会应该不难找。”
“希望如此吧。”这时,莱恩哈德想起了李松负责的投弹训练:“你那边的事情可不能停啊,即使下雨也要坚持下去。到了7月1日那天,就全看你的那些士兵了,消灭德国人的重任可都落在他们肩上。”
“明白,我马上去办。”
告别两位长官,李松和哈格尔带着士兵们,又来到了训练场。
可是,那10多个坑洞现在都已积满了雨水,没法跳下去了。
哈格尔果断地说:“大家分头行动,先用铁桶将坑洞的水舀干,然后继续训练。”
有个士兵提出了质疑:“其实也不用非得在坑洞里投弹吧?我们就站在地面上练习也是一样的,只要找到了投弹的感觉就行。”
李松觉得这个士兵说的有道理,而且现在还在下雨,即使把坑洞里的水舀干了,不久又会积水,只怕还得不断舀水。这样做不仅耽误了时间,还不必要地耗费了精力。
李松正准备让士兵们就地开始训练,谁知哈格尔却冲着那个士兵吼道:“你懂什么?要是不把坑洞里的水舀干,万一德军炮弹又飞过来了,你往哪里躲?”
众人如梦方醒:是啊,昨天就因为一点小小的疏忽,结果死了一个士兵,今天可不能再大意了。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9 15:26:47 +0800 CST  
第14章 哈格尔的训练方法

被哈格尔训斥的那个士兵有些不服气:“天一直在下雨,我就不信德国人这时会开炮。”
哈格尔怒道:“怎么?你想押上你的命做赌注,跟上帝玩一把轮盘赌?”
那个士兵低下了头。
众人默默地散开,分头忙碌起来。没多久,13个坑洞的水基本上舀干了。
随后,大家冒着细雨,继续训练。
到了下午,哈格尔让士兵们再次进行测试,这时成绩开始分化:有5个士兵能达到10投5、6中,其他大多数人却仍是3、4中。
李松有些焦急,问哈格尔:“怎么只有5个人成绩提升了?”
哈格尔耸耸肩:“很简单,只有这5个人真正领悟了我的方法,技艺得到了提高。当然,我这么说,并不表示其他人笨,他们只是领悟起来慢了一些而已。”
这话提起了李松的兴趣:“请问你的方法是什么?”
哈格尔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如果让你去扔手榴弹,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投中目标?”
李松心想:让我来扔?前世里,军训时倒是进行过实弹射击,但是没见过手榴弹。那玩意太危险,教官可不敢安排这个科目。
不过,李松能感觉出,哈格尔问话的重点不在“扔手榴弹”,而是“投中目标”。
稍微一想,答案就比较清楚了:“我想,应该是目标越近,越容易投中吧。”
“对。简易战壕距离这里大约50米,我要求士兵们注意观察简易战壕,如果能让它在眼里越来越近,就能提高命中率。”
“哦?这方法还真是神奇啊。”李松不由得感叹。
然而,他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他的记忆里,似乎已经有人采用过类似的方法?
想起来了!华夏古代有个“纪昌学射”的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个叫纪昌的,向神箭手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要求纪昌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才可以谈射箭。纪昌于是盯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两年后,即使锥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都能不眨一下眼。
纪昌去找飞卫,不料飞卫说这不够,还要学会视物,要练到看细小的物体,就像看硕大的东西一样清晰才行。
于是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远远地看着。十天之后,虱子渐渐变大;三年后,虱子在他眼里已经有车轮那么大了。
纪昌再去找飞卫学习射箭,自然是水到渠成。
在李松看来,这个传说也许有些夸张,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回味无穷。
哈格尔显然不可能知道这个故事,但他说的方法却跟纪昌学射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纪昌用了5年来练习射箭的基本功,眼下可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士兵们去训练。
也许假以时日,很多士兵都能做到让简易战壕越看越近,但是现在已经没法再等,只能采取筛选的办法,将那些资质好、领悟快的人挑选出来,投入几天后的战斗。
想到这里,李松有了主意,对哈格尔说:“今天已经27号了,再过4天,战斗就要打响。光靠这5名士兵去投弹,肯定不够。”
哈格尔点点头:“是的。要不只留下这5名士兵,其余14名不合格的士兵都退回去吧,然后再找参谋长要一批人,另外再选一些出来。”
李松连连点头:“你跟我想到一起去了。我们要尽快凑齐至少20名投弹准的士兵,才能给敌人一个沉重打击。”
事不宜迟,李松将那14名成绩不好的士兵召集过来,对他们说:“大家这两天辛苦了。但是现在时间很紧,我们需要马上就能投弹准确的士兵,所以只能请你们先回去。”
这些士兵顿时颇感失望。他们也隐约感觉到,将会有重要的任务等待着他们。虽然猜不出具体是什么任务,但肯定是能立下战功,进而获得嘉奖、晋升军衔的好事,要是就这么失去这个机会,实在可惜。
见士兵们情绪低沉,李松安慰道:“大伙不要灰心。你们回去后,还可以继续揣摩哈格尔教给你们的方法,如果你们觉得自己领悟了,随时可以找我再试试。”
听李松这么说,士兵们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只要自己不放弃,还有机会。
李松让留下的5名士兵继续训练,然后和哈格尔带着14名士兵返回了战壕。
他找到莱恩哈德,说明了来意。莱恩哈德忍不住笑了:“哈格尔练习投弹的方法真是奇妙,连我都是头一次听说,不过似乎挺有道理的。”
关于选人的问题,莱恩哈德满口答应:“现在地道已停工,士兵们都撤回来了,暂时没事可干,你可以从中随便挑选。”
“那太好了。”想到哈格尔以前在连队里干过,应该了解士兵们的状况,李松回头问哈格尔:“你看该怎么选?”
哈格尔兴奋地说:“这些士兵我很了解,请把这事交给我吧。”
李松爽快地答应了:“行,选人的事就由你全权负责。”
于是,哈格尔沿着战壕,边走边审视着人群,时不时地对其中的一个人说:“你,跟我来。”
不一会,哈格尔竟然带着40多人来到李松面前。
“这些人都能掌握你的方法吗?”李松有些疑惑。
“也不能这么说。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是最有悟性的。如果连他们都学不会,其他人就更难了。”
“好,那就试试吧。”
对于哈格尔的眼光,李松现在完全信服。
等这群人浩浩荡荡来到训练场,哈格尔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让新来的人进行测试,而是再挖些坑洞。
李松知道哈格尔的用意,暗自赞叹:这个哈格尔,真是谨慎啊。
在战场上,这绝对不是多此一举,也许关键时刻能救你一命。
现在这里一共有了25个坑洞,足够所有的人躲避突如其来的德军炮弹了。
准备好安全措施之后,哈格尔对新来的42人介绍了他的方法。
士兵们感到很新奇,不过他们都在认真聆听,随后就按照哈格尔的方法,进行训练。
一时间,训练场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一字排开,盯着50米外的简易战壕,一言不发。
就这么一直沉默了大约30分钟,哈格尔说:“好了,光练不用也是没有意义的,下面先进行第一轮测试,看看效果如何。”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9 15:27:21 +0800 CST  
@贝阿宝 2020-02-17 12:59:12
冒冒泡
-----------------------------
@松岩下 2020-02-17 13:02:31
谢谢支持。
-----------------------------
我QQ是108569409,希望能就小说写作交流一下。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9 17:10:24 +0800 CST  

楼主:松岩下

字数:269346

发表时间:2020-02-13 01:45: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21 23:24:09 +0800 CST

评论数:24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