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当然,再好的战术策略,也得有有力的执行者才行。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猛虎不斗群狼”,面对海量突厥骑兵的惊涛骇浪,哪位隋将敢缨其锋,率领有限的重骑兵作决死一击呢?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勇将竟然是一员陈朝降将:周罗喉。
周罗喉,江西九江人,原来在南朝是和萧摩诃并称的勇将,更是一位忠勇兼备的义士。十年前隋军攻陈,周罗喉负责防守长江上游的湖北一带,和杨素大军激烈对阵,竟然难分胜负。直到建康城破,被俘的陈后主下令周罗喉投降,他才聚众大哭三天,只身入隋。隋军灭陈的大功臣贺若弼很敬重他,对他说:“我听说您被派到上游的荆州统军,就断定下游的扬州唾手可得了。果然如此啊!”周罗喉自信地答道:“是啊,如果我能率军和您对阵,还说不定鹿死谁手呢。”
另一位灭陈功臣韩擒虎就比较嚣张了,他在朝堂上公然嘲笑周罗喉,笑他不愿早降,所以在隋朝得不到高官厚禄。周罗喉义正言辞地答道:“我在南朝时就久闻您的美名,一直以为您是一位有气节的名士。可惜您今日所言,却令我大失所望啊。”一番话,说得不怕天、不怕地、传说死后还成了阎罗王的韩擒虎羞愧难当、俯首道歉。当皇帝的当然喜欢忠臣义士,于是隋文帝马上要给周罗喉富贵荣华,他却流泪拒绝道:“我受陈朝君主大恩,如今陈国灭亡,我不能以死报国,岂敢妄称忠臣!”
儒家经典《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周罗喉,真勇者也!
真正的勇者,一定会得到对手的敬重和欣赏。十年光阴,倏忽而过。公元599年的周罗喉已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但西征突厥的杨素,还是特地请周罗喉随军参战。
话说达头可汗见隋军摆出骑兵对攻的阵势,心想这不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嘛!敢和我打骑兵野战,杨素真是自取灭亡!史书记载,达头欣喜若狂道:“此乃天赐良机!”激动得下马跪拜,感谢上苍。他还生怕杨素开窍变阵,赶紧挥动狼头战旗,率领十五万大军一窝蜂地冲向隋军。
周罗喉深知杨素心中谋略,慷慨请战道:“敌军虽多,却阵形散乱,请让我率军出击!”
昔日南北争雄,你我各为其主;今日共御外敌,你我便是生死兄弟。
杨素啊,你若信任我,便把命运的一决,托付给我吧!
杨素颔首而拜,毅然颁下将令,将八千重骑兵交与了周罗喉。他和无数将士一起,目送着老将军怒发冲冠,身率八千儿郎绝尘而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12 21:55:23 +0800 CST  
南北朝时代佛教兴隆,刀口舔血的武人更多以佛号自名以求护佑。周罗喉也不例外,他的名字“罗喉”本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的亲生儿子之名,也是佛门十大弟子之一。在此舍命一搏之际,周罗喉听得耳后万骑轰响,看得两旁黄沙骤起,心下更是豪迈慷慨,于是高声嘶吼道:“儒佛两道、诸圣万佛尽皆护佑于我!打败突厥,有进无退!”
望着浑身铁甲包裹、铁塔般奔腾而来的隋军重骑兵,达头可汗却不屑一顾:西突厥汗国的两大外敌波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都是以重骑兵闻名世界,还不照样被突厥人揍得满地找牙!孩儿们,冲啊!
的确,波斯和东罗马重骑兵都是西突厥人的手下败将,但得意忘形的达头忽视了突厥人胜利的法宝:狡猾的诱敌战略和灵活的突袭战术,这才是千百年来游牧轻骑兵制胜的秘诀。一连串的成功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以为只要凭借自己的意志,就能击败一切敌人。可惜的是,他面对的是意志更坚定的周罗喉和战术更精明的杨素。
两军接近到百米左右时,突厥骑兵纷纷拉弓放箭,射出漫天箭雨。但突厥人的弓箭根本射不透隋军人马披挂的重甲,很多隋骑身上插了好几只箭羽,依然横冲直撞而来。转眼间,两边的骑兵已然接近,突厥人眼睁睁看着隋骑骇人的三米长枪,如厉风闪电般直刺到胸前,自己短短的马刀和骑矛却如玩具一般无能为力。如潮的突厥轻骑兵如同海浪撞上礁石,瞬间粉身碎骨。隋军重骑势如破竹,硬生生劈入突厥军阵中。达头仗着人多势众,指挥各部围住隋军,近身围攻。但这时,突厥军队的另一个致命弱点也暴露了:他们没有重步兵,用轻骑近身缠斗重骑,其实更落下风!果不其然,当隋骑纷纷扔掉染满鲜血的长枪,挥舞起仪刀、铁锤等生猛的近战武器时,只穿皮甲的突厥人根本招架不住。八千隋骑如同一部巨大的钢铁绞肉机,在十万突厥军中杀出一片血海。
达头毕竟是老江湖,看着部下被隋军重骑兵杀得七零八落、人仰马翻,他终于回过神来,赶紧命令后队的突厥骑兵不做厮杀,凭速度优势绕开杀场,迂回攻袭隋军后方本阵。只要攻破了杨素大营,最终的胜利依然属于我达头!

但杨素绝不给他这样的机会。
隋军骑兵一击得手后,杨素已经下令步兵主力出击了。步军前锋就是后世威震天下的陌刀手!陌刀脱胎于两汉的斩马刀,刀刃长达一米,配上长柄后更成为近两米的大杀器。这一兵种在唐代进入全盛,《唐书》形容陌刀队的神威“如墙而进,敢当者人马俱碎”,其实在隋朝即已应用。一些突厥骑兵侥幸冲过隋军的强弩箭雨,旋即被陌刀手砍得人仰马翻。隋军步兵趁势发起反冲锋,全线压向战场。
随着隋军步兵主力的参战,战场形势迅速一边倒。突厥人被隋军重骑和步兵大队两面夹攻,苦战无望,连达头可汗自己也身负重伤,仓皇逃离战场。突厥军随即总崩溃,抛下无数同伴的尸首和无主悲鸣的战马,向北方的荒漠星散而去。只有败逃的路上,他们才发挥出了速度的优势,一直远远逃到千里之外。
这场规模空前的骑兵野战,就此落下了染满鲜血的帷幕。西突厥的骑兵王牌损失殆尽,达头称霸的本钱赔了个七七八八。此后,隋朝支持的启民可汗趁势翻盘,在隋军的武装护卫下重新获得了东突厥汗国,感恩戴德表态“愿千世万代永为隋臣”;长孙晟又进而策反西突厥汗国的敕勒诸部落,令其举旗叛乱。在隋军的连续重击和内部叛乱的夹击下,暂时一统的突厥汗国很快崩溃,曾经不可一世的达头可汗沦落为丧家之犬,于公元603年逃往青海,从此销声匿迹,自绝于天地之间。

唯一可以让达头略感安慰的是:刚打完达头回来,两路统帅高颎和杨素就翻脸了。
翻脸的原因倒不是争夺战功。在当时人看来,粉碎达头的霸权迷梦是振兴隋朝国运的大功勋;在今人看来,击败突厥更是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大事件。但在这两位统帅眼里,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因为他俩除了是大军事家,更是大政治家。当时的高颎是尚书左仆射(宰相),杨素是尚书右仆射(副宰相)。是人都知道,无论是朝廷政治还是办公室政治里,一把手和二把手的较劲是不可避免的。更严重的是,高颎和杨素不但是职场上的竞争关系,还深深卷入了帝国接班人的竞争:当朝太子杨勇和晋王杨广之争。
高颎鼎力支持杨勇,因为他和杨勇是儿女亲家;而杨素之所以会支持杨广,是因为杨广也有一个厉害的儿女亲家——宇文述。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0 12:36:19 +0800 CST  
前一阵参加培训班,现恢复更新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0 12:37:57 +0800 CST  
遗漏了一段:

杨素出身于关陇高门士族,文学素养和他的将略一样杰出。在率军出征达头之际,他写下了堪称隋唐边塞诗派开山之作的《出塞》一诗: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故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尘。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入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此诗苍凉刚劲,写出了杨素直面强敌之时整肃严峻的内心,尤其是结尾的“风霜入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两句,只见凝重之气,并无半点轻松,足可见这场出征带给杨素的压力。直到大胜之后,他的心才放松下来,又写下了慷慨愉悦的第二首《出塞》:
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
飞孤出塞北,碣石指辽东。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兵寝星芒落,戏解月轮空。
严鐎息夜斗,騂角罢鸣弓。
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
床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
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就凭这一句,杨素已无愧于荣列中国战神殿堂之尊。随后的两年里,杨素又统帅史万岁、长孙晟等将连续出击,决定性地摧毁了达头可汗的残余势力,迫使其永远退出了大漠南北。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0 12:39:22 +0800 CST  
宇文述,祖上本是匈奴人破野头一族,东晋时归附于辽东鲜卑宇文部落,按照鲜卑人“仆从主姓”的习惯,于是改姓宇文氏,其实和北周王朝没有丁点血缘关系。但他们家真正发迹确实是在北周。当年北周柱国独孤信和赵贵谋划反对摄政王宇文护,正是宇文述的老爸宇文盛告的密,导致两位柱国元老惨死。宇文盛从此飞黄腾达。
宇文述成功地继承了他爹的阴谋诡道,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依靠识时务的眼光和见风使舵的投机能力,竟然先后得到宇文护、周武帝、隋文帝三代的重用。在南下灭陈的战争中,宇文述跟随晋王杨广。精明的他看出杨广有夺嫡之志,于是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投机:主动成为杨广的主谋,还替二儿子宇文士及娶得了杨广的大女儿南阳公主。
宇文述为杨广提出了两条计策:
一是争取老妈独孤皇后的支持。说起来很有意思,独孤皇后是个女权主义者,一生最见不得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好色臭男人。偏偏大儿子杨勇风流成性,一直冷落原配妻子,还和官宦女子搞出了未婚先孕的丑事,引起了老妈的强烈不满。其实隋文帝自己也深受“妻管严”之害,平定尉迟迥之乱后,他想把尉迟迥的美貌孙女纳为嫔妃,醋意大发的独孤皇后竟然擅自把尉迟美少女处死,气得隋文帝半夜里离家出走,单人匹马跑入深山老林要隐居。高颎、杨素两位宰相赶紧来求皇帝回宫,隋文帝仰天长叹,喊出了历代皇帝最窝囊的一句话:“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劝道:“陛下岂能因为一个妇人(指独孤皇后),而放弃天下!”,苦劝了大半夜,隋文帝才怏怏而归。谁知杨素转头就告了密,被鄙视为“一妇人”的独孤皇后因此恨透了高颎。从此,她就孜孜不倦地在隋文帝枕边唾骂杨勇、高颎这对倒霉亲家。所以,宇文述劝告杨广发挥演艺才能,假装对妻子真爱如一,果然大得老妈欢心。
二是争取政坛二把手杨素的支持。这回轮到宇文述亲自上阵了。他对杨广道:“满朝文武,能说动皇上改变主意的,只有杨素罢了。而杨素的谋划,大多出自他弟弟杨约。杨约是我的老熟人,就让我去搞定他吧。”于是宇文述带着从江南搜刮的奇珍异宝去拜会杨约,借着赌博故意输给了他。这一招,古往今来的官场、职场都是传统套路,凡是陪领导打麻将,谁不是输得越多越高兴!等输光了珍宝,宇文述才说明真相:“这些其实是晋王杨广送给您的”,然后鼓动唇舌,细说“一旦文帝去世,杨勇登基,必定偏向亲家高颎,搞掉杨素一族”。这不是危言耸听,确实合乎政治逻辑。于是杨约从中牵线,杨广和杨素顺利结盟。这里还有段正史记载的趣闻,说其实杨素和隋文帝同病相怜,也有个彪悍出奇的老婆郑氏。有一次夫妻拌嘴,气得发昏的杨素口不择言:‘我若当了天子,你肯定不配作皇后!”谁知郑氏直接把杨素的气话捅到隋文帝那里,导致杨素被免职,差点摊上“大逆不道”的死罪。由此可见,功高震主的杨素和隋文帝之间其实也心存嫌隙,他需要扶持杨广作为家族未来的担保。
独孤皇后、杨素、杨广就此结成了铁三角,第一步就是寻找机会剪除高颎的势力。公元599年七月,高颎率东路军得胜还朝。负责监军的汉王杨谅(文帝第五子)本是纨绔子弟,此次出征多次被严肃的高颎批评,感到很没面子,就向父母哭诉说高颎差点杀了自己。独孤皇后、杨素趁机借题发挥、煽风点火,隋文帝大怒,遂于八月罢免了高颎的宰相职务,他的亲信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弥、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也被全盘剪除。
天下人皆知,高颎的失势就预示着杨勇的垮台,一代雄杰的隋文帝又何尝不知!他自己也认为杨勇喜好风花雪月、诗歌辞赋,属于曹植、陈后主一类的浪荡公子,断然无法承接大隋江山,晋王杨广却有统帅万军平定陈国的资历,实是帝王之才。所以,公元600年十一月,隋文帝终于下诏废黜杨勇,另立杨广为皇太子。
令人叹息的是,隋文帝对五个儿子杨勇、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的要求都很严厉,堪称严父明君,但五个儿子都以悲剧收场。其中老大杨勇因为人风流被废,杨广登基后即杀之;老三杨俊因生活奢侈失宠,最后竟被吃醋的老婆崔氏毒死(这个媳妇比婆婆独孤皇后更狠啊);老四杨秀因性格残暴被幽禁终生;老幺杨谅也因为纨绔不羁不受待见,后来起兵反对杨广登基,被杨素击败后判了无期徒刑。只有杨广善于表演,假装艰苦朴素,逢迎父意,终于坐上了天子宝座,但压抑已久的逆反心理大爆发,穷奢极欲直逼桀纣,白白断送了隋文帝打下的大好基业。看来所谓的“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也当不得真理,隋文帝的子女教育就是反面例子啊。
公元604年七月,隋文帝病逝,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随着隋朝的新老交替,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隋朝和突厥的关系也将要发生转变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0 12:40:19 +0800 CST  
宇文述,祖上本是匈奴人破野头一族,东晋时归附于辽东鲜卑宇文部落,按照鲜卑人“仆从主姓”的习惯,于是改姓宇文氏,其实和北周王朝没有丁点血缘关系。但他们家真正发迹确实是在北周。当年北周柱国独孤信和赵贵谋划反对摄政王宇文护,正是宇文述的老爸宇文盛告的密,导致两位柱国元老惨死。宇文盛从此飞黄腾达。
宇文述成功地继承了他爹的阴谋诡道,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依靠识时务的眼光和见风使舵的投机能力,竟然先后得到宇文护、周武帝、隋文帝三代的重用。在南下灭陈的战争中,宇文述跟随晋王杨广。精明的他看出杨广有夺嫡之志,于是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投机:主动成为杨广的主谋,还替二儿子宇文士及娶得了杨广的大女儿南阳公主。
宇文述为杨广提出了两条计策:
一是争取老妈独孤皇后的支持。说起来很有意思,独孤皇后是个女权主义者,一生最见不得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好色臭男人。偏偏大儿子杨勇风流成性,一直冷落原配妻子,还和官宦女子搞出了未婚先孕的丑事,引起了老妈的强烈不满。其实隋文帝自己也深受“妻管严”之害,平定尉迟迥之乱后,他想把尉迟迥的美貌孙女纳为嫔妃,醋意大发的独孤皇后竟然擅自把尉迟美少女处死,气得隋文帝半夜里离家出走,单人匹马跑入深山老林要隐居。高颎、杨素两位宰相赶紧来求皇帝回宫,隋文帝仰天长叹,喊出了历代皇帝最窝囊的一句话:“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劝道:“陛下岂能因为一个妇人(指独孤皇后),而放弃天下!”,苦劝了大半夜,隋文帝才怏怏而归。谁知杨素转头就告了密,被鄙视为“一妇人”的独孤皇后因此恨透了高颎。从此,她就孜孜不倦地在隋文帝枕边唾骂杨勇、高颎这对倒霉亲家。所以,宇文述劝告杨广发挥演艺才能,假装对妻子真爱如一,果然大得老妈欢心。
二是争取政坛二把手杨素的支持。这回轮到宇文述亲自上阵了。他对杨广道:“满朝文武,能说动皇上改变主意的,只有杨素罢了。而杨素的谋划,大多出自他弟弟杨约。杨约是我的老熟人,就让我去搞定他吧。”于是宇文述带着从江南搜刮的奇珍异宝去拜会杨约,借着赌博故意输给了他。这一招,古往今来的官场、职场都是传统套路,凡是陪领导打麻将,谁不是输得越多越高兴!等输光了珍宝,宇文述才说明真相:“这些其实是晋王杨广送给您的”,然后鼓动唇舌,细说“一旦文帝去世,杨勇登基,必定偏向亲家高颎,搞掉杨素一族”。这不是危言耸听,确实合乎政治逻辑。于是杨约从中牵线,杨广和杨素顺利结盟。这里还有段正史记载的趣闻,说其实杨素和隋文帝同病相怜,也有个彪悍出奇的老婆郑氏。有一次夫妻拌嘴,气得发昏的杨素口不择言:‘我若当了天子,你肯定不配作皇后!”谁知郑氏直接把杨素的气话捅到隋文帝那里,导致杨素被免职,差点摊上“大逆不道”的死罪。由此可见,功高震主的杨素和隋文帝之间其实也心存嫌隙,他需要扶持杨广作为家族未来的担保。
独孤皇后、杨素、杨广就此结成了铁三角,第一步就是寻找机会剪除高颎的势力。公元599年七月,高颎率东路军得胜还朝。负责监军的汉王杨谅(文帝第五子)本是纨绔子弟,此次出征多次被严肃的高颎批评,感到很没面子,就向父母哭诉说高颎差点杀了自己。独孤皇后、杨素趁机借题发挥、煽风点火,隋文帝大怒,遂于八月罢免了高颎的宰相职务,他的亲信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弥、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也被全盘剪除。
天下人皆知,高颎的失势就预示着杨勇的垮台,一代雄杰的隋文帝又何尝不知!他自己也认为杨勇喜好风花雪月、诗歌辞赋,属于曹植、陈后主一类的浪荡公子,断然无法承接大隋江山,晋王杨广却有统帅万军平定陈国的资历,实是帝王之才。所以,公元600年十一月,隋文帝终于下诏废黜杨勇,另立杨广为皇太子。
令人叹息的是,隋文帝对五个儿子杨勇、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的要求都很严厉,堪称严父明君,但五个儿子都以悲剧收场。其中老大杨勇因为人风流被废,杨广登基后即杀之;老三杨俊因生活奢侈失宠,最后竟被吃醋的老婆崔氏毒死(这个媳妇比婆婆独孤皇后更狠啊);老四杨秀因性格残暴被幽禁终生;老幺杨谅也因为纨绔不羁不受待见,后来起兵反对杨广登基,被杨素击败后判了无期徒刑。只有杨广善于表演,假装艰苦朴素,逢迎父意,终于坐上了天子宝座,但压抑已久的逆反心理大爆发,穷奢极欲直逼桀纣,白白断送了隋文帝打下的大好基业。看来所谓的“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也当不得真理,隋文帝的子女教育就是反面例子啊。
公元604年七月,隋文帝病逝,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随着隋朝的新老交替,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隋朝和突厥的关系也将要发生转变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0 12:41:26 +0800 CST  
6、亢龙有悔
中国人都知道,隋炀帝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反面教材。隋末的叛乱者痛骂他“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留下“罄竹难书”这个大奸大恶的成语;唐太宗一直把他挂在嘴边,作为警醒自己的殷鉴;今天的历史教科书更厉害,把修长城、挖大运河、东征高句丽、巡游江南列为他是“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证据。
但修长城、大运河是功在千秋的伟人之举,东征高句丽是唐朝也全力以赴的事业,巡游江南之类的事情,更是被美誉的康熙、乾隆等帝王的寻常之举。用这些来说明隋炀帝是桀纣,实在有点“成王败寇”的味道。
其实,如果从表面来看,隋炀帝和唐太宗,这两位在历史评价中“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的帝王,实在有太多相似之处:
一是武功卓著。杨广二十岁就担任伐陈最高统帅,随后任扬州总管坐镇江南,亲自花费十年时间平定叛乱、收服人心,亲手完成了南北方的真正融合;随后,他又在公元600年统帅杨素、史万岁等名将再次击败西突厥达头可汗的反扑,彻底粉碎了突厥人的霸权迷梦。《隋书》盛赞为“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虽然可能在战场表现上不如秦王李世民亲自上阵的风采,但就打天下的统帅之功而言也不遑多让。
二是才华出众。杨广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人,史载其“美姿仪,少敏慧”,他率军征服富裕的江南后,“封存府库,金银资财一无所取”,“秋毫无所犯,称为清白”,因此“天下皆称广以为贤”。杨广前期的出众表现的表现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七岁就写出了第一首诗歌,被誉为“神童”,连唐太宗也承认“朕观《隋炀帝集》,文词奥博”。至少在文才上,隋炀帝应该还胜过唐太宗。
三是雄才大略。这就不用多吹了,隋炀帝修长城、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东南西北四面出征,手笔之大罕有其匹,如果抛去成王败寇的逻辑不谈,确实不亚于唐太宗。
如果要看阴暗面,隋炀帝和唐太宗也颇有雷同:两人的帝位都来路不正,都是搞掉兄长、夺嫡登基,而隋炀帝尚是政治斗争和平上位,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却是赤裸裸的暴力血腥;两人还都晚节不保,隋炀帝荒淫被弑,唐太宗没管住自己的小老婆武则天,结果差点就葬送了李唐天下。即使说到隋炀帝最大的失败,也就是三征高句丽之败,那唐太宗两次亲征高句丽不也没成功吗!
本人不是要为隋炀帝翻案,只是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要实事求是,切忌以偏概全。仅以突厥事务而言,他还算处理得不错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1 09:34:15 +0800 CST  
完全仰仗于隋军的胜利,启民可汗才从家破国灭的绝境获得新生,然后又惊喜地获得了隋朝册封的大可汗之位,还娶到了正牌的隋朝宗室女义成公主。对他而言,隋朝就是再生父母,其感恩戴德之心可想而知。从此直到公元609年去世,启民可汗始终对隋朝忠谨恭顺,隋与东突厥再次确立了宗主-藩属关系。最能说明这种关系的,是公元607年隋炀帝的北巡。
按照惯例,每年正月,各国番邦都要给隋朝皇帝拜年。公元607年正月,启民可汗亲自率团上门,给隋炀帝磕头拜年。在春节团拜会上,他还主动请求“改易朝服”,也就是放弃突厥人的传统服饰,改用华夏衣冠,以此讨得隋炀帝的欢心。看到启民如此殷勤,隋炀帝决定在该年夏天北巡,去启民家回访,直抵启民可汗的汗廷所在地九十九泉(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灰腾梁地区)。这次北巡动用了五十万大军,史载一路上“旗帜相望,征鼓相闻,首尾连续,千里不绝”,阵容军威之强大,既是显示隋朝皇帝的尊荣与权势,实际上也是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演习。但凡稍有异心的突厥贵族都丝毫不敢造次,启民可汗更是在长孙晟的提醒下,亲自率领各族番邦酋长,亲手为隋炀帝驾临之处拔除杂草,还命令全体突厥人义务劳动,在西起陕西、东到河北的塞北大地,为隋炀帝修筑了一条长三千里、宽一百步的御道。
往日秦汉虽强,尚要为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今朝大隋天威,突厥人倒要为我开辟三千里御道!
隋炀帝内心的得意满足,不用言语多说。当启民可汗恭顺地屈下膝盖、举杯祝酒时,隋炀帝意气风发,当场赋诗道: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怀。
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所谓的“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意思是说汉武帝纵然雄才大略、名垂千古,北巡时也只是吓跑了匈奴单于,并没得到匈奴人的臣服;而我隋炀帝却收了活生生的突厥可汗当小弟,岂不是比汉武帝更牛叉!就连唐太宗也为之神往,感叹道:“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尔!”

当然,要想和汉武帝比肩,光是收服蒙古高原的东突厥还不够。想当年汉武帝为打通丝绸之路,对大宛国发动万里西征,威震西域。隋炀帝要想追平汉武雄风,就必须必须进一步解决西突厥问题,重新打通西部商路。
西突厥人之所以能迅速崛起,甚至能够劐取整个突厥汗国的霸权,最重要的经济原因就是控制了丝绸之路。从西汉到北宋,整整一千年间,亚欧大陆最重要的贸易路线就是陆地丝绸之路。这条商路东起中国陕西,一路西行穿过甘肃的河西走廊,然后从敦煌进入新疆,沿着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邦继续西行。在遭遇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峻岭阻挡后,丝绸之路开始分岔,分化出南、中、北三条路线:
南道是“山岭之路”,需要直接翻越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然后南下经过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最后抵达地中海东岸黎巴嫩的港口城市,由此经海路转至欧洲。这条路线距离相对较短,但要翻越诸多巨大山脉,路途比较艰辛,而且常常被波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战争打扰。
北道是“草原之路”,商队为避开崇山峻岭和大国干扰,北上进入广袤无垠的哈萨克草原、南俄草原,沿着咸海、里海、黑海的海岸线一路西进,最后从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登船,抵达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这条路线水草丰美,而且属于几不管地带,商人们还能逃税,何乐而不为?然而有利必有弊,大草原上的游牧人可不是善茬,足以让你血本无归、陪了生意又陪命!
南道有天灾,北道多人祸,所以丝路的主要干道还是中道。中道是“绿洲之路”,从帕米尔高原南侧山口进入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沿着锡尔河、阿穆河西行进入伊朗北部,然后辗转通往欧洲。这条路线的好处是途经中亚最为富庶的几个绿洲盆地,足以保障后勤补给,而且这一地区的粟特人自古以善于经商闻名,本来就是丝绸生意的大贸易商。
所以,从创业始祖室点密起,西突厥历代君主无不致力于控制丝绸之路,特别是富得流油的中道沿线地区。为此,西突厥不惜先后和嚈哒人、波斯人大打出手,拼了老命霸占了中亚绿洲,又不惜与东突厥翻脸,东进压服了新疆南部的绿洲城邦,从而一手获取了丝绸转口生意的垄断暴利。作为隋朝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丝绸生意的利润竟然被仇人西突厥分享,这无疑让隋朝政治家们痛心疾首。
正如史书所载,隋炀帝确实是个聪明人。为了粉碎西突厥人的垄断生意,彻底打击西突厥的命脉,他打出了一套“战争搭台、经济唱戏、政治收官”的精彩组合拳。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3 12:29:56 +0800 CST  
第一步是“战争搭台”,用武力消灭吐谷浑,清除西进的隐患。公元608年,从东突厥满意而归的隋炀帝,立即出动大军消灭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吐谷浑王国。吐谷浑王国的王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从辽东西迁的慕容鲜卑部落。他们长期统治当地的羌人诸部,形成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国家实体。吐谷浑王国和北魏、西魏、北周诸代反复争夺拉锯两百年,甚至敢于斗胆收留政治避难的达头可汗,至此终于被隋炀帝所灭,其统辖的青海地区被设置为隋朝的四个郡。这是连汉朝都没征服过的领土,隋炀帝在这一点上确实超越了汉武帝。但更重大的意义是,征服青海地区后,河西走廊的安全得到保障,隋朝的势力终于可以安全地投送到新疆了。
所以,第二步就是“经济唱戏”,用胡罗卜加大棒,打开西域门户。新疆的东大门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源起于西汉大将李广利建立的军事基地“高昌壁”。因此,和西域其他地区不同,高昌是一座汉人移民的城市,并一直受到两汉、曹魏、西晋等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在五胡乱华时期,河西走廊的汉人政权前凉国更是将其升格为高昌郡。因此,西域各国都把高昌称作“秦城”,甚至到北宋初期,虽然高昌早已被西迁的回鹘人占据,同时代的著名波斯史书《世界境域志》仍然把高昌称为“秦人之国”。在隋代,高昌先后被柔然、突厥占领,沦落为西突厥汗国的附庸。
公元607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出使高昌。裴矩是长孙晟外交事业的杰出接班人,亲手写出了厚厚的西域地理专著《西域图记》,详细记录了四十四个西方国家的情形。他不但成功地说服高昌王麴伯雅亲自入朝称臣,还顺道说降了西突厥汗国在伊吾(今新疆哈密)的守将,大大震动了西域各国。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亲率大军西巡,在消灭吐谷浑残余势力后,直接北上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发诏广召西域诸国使节、商团,举办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张掖万国博览会。史载,高昌、伊吾等西域二十七个国王不远千里,亲自赶赴张掖朝拜隋帝,数以千计的西域商人也携带珍宝货物而来,被突厥人霸占半个世纪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这一切极大地削弱了西突厥汗国的政治权威和贸易利益。公元610年,伊吾主动归附,成为隋朝直辖的郡;公元612年,高昌国宣布放弃突厥服色,恢复华夏衣冠制度。隋朝得以在西域站稳脚跟。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政治收官”,就是用政治谋略制服西突厥汗国。自从公元603年达头可汗弃国逃亡、不知所踪后,西突厥汗国的内乱愈演愈烈,其根源在于所谓“两厢十箭”之矛盾。话说当年室点密可汗率领十个部落(史称“十箭”)西征,打下了大大的一片疆土,于是以碎叶河(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楚河)为界,东部驻扎左厢五部落(统称“五咄陆”);西部为右厢五部落(统称“五弩失毕”)。其中,左厢五部因为较早加入突厥汗国,在政治地位上高于右厢五部,所以两者之间一向矛盾尖锐。如今没了达头可汗这样的狠角色镇场子,积怨已久的左右两厢爆发内战。左厢拥戴达头的长孙达曼当大可汗,统治伊犁草原和新疆绿洲;右厢支持达曼的叔叔射匮当小可汗,占据中亚地区。
本着“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原则,公元609年底,张掖万国博览会刚闭幕,隋炀帝就派裴矩西行万里,联系射匮夹攻达曼。内战打到公元611年,达曼受不住两面夹攻,只得率部投降隋朝,部属被内迁于甘肃、陕西,他自己还跟随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唐朝建立后又赖在唐高祖身边混吃混喝。射匮成功篡位后,极为感激隋炀帝的扶持,西突厥汗国从此向隋朝臣服。
三板斧下来,隋炀帝的西方战略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西巡回归的路上,他诗兴大发,再次写下了意气风发的诗篇《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3 12:42:18 +0800 CST  
第一步是“战争搭台”,用武力消灭吐谷浑,清除西进的隐患。公元608年,从东突厥满意而归的隋炀帝,立即出动大军消灭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吐谷浑王国。吐谷浑王国的王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从辽东西迁的慕容鲜卑部落。他们长期统治当地的羌人诸部,形成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国家实体。吐谷浑王国和北魏、西魏、北周诸代反复争夺拉锯两百年,甚至敢于斗胆收留政治避难的达头可汗,至此终于被隋炀帝所灭,其统辖的青海地区被设置为隋朝的四个郡。这是连汉朝都没征服过的领土,隋炀帝在这一点上确实超越了汉武帝。但更重大的意义是,征服青海地区后,河西走廊的安全得到保障,隋朝的势力终于可以安全地投送到新疆了。
所以,第二步就是“经济唱戏”,用胡罗卜加大棒,打开西域门户。新疆的东大门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源起于西汉大将李广利建立的军事基地“高昌壁”。因此,和西域其他地区不同,高昌是一座汉人移民的城市,并一直受到两汉、曹魏、西晋等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在五胡乱华时期,河西走廊的汉人政权前凉国更是将其升格为高昌郡。因此,西域各国都把高昌称作“秦城”,甚至到北宋初期,虽然高昌早已被西迁的回鹘人占据,同时代的著名波斯史书《世界境域志》仍然把高昌称为“秦人之国”。在隋代,高昌先后被柔然、突厥占领,沦落为西突厥汗国的附庸。
公元607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出使高昌。裴矩是长孙晟外交事业的杰出接班人,亲手写出了厚厚的西域地理专著《西域图记》,详细记录了四十四个西方国家的情形。他不但成功地说服高昌王麴伯雅亲自入朝称臣,还顺道说降了西突厥汗国在伊吾(今新疆哈密)的守将,大大震动了西域各国。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亲率大军西巡,在消灭吐谷浑残余势力后,直接北上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发诏广召西域诸国使节、商团,举办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张掖万国博览会。史载,高昌、伊吾等西域二十七个国王不远千里,亲自赶赴张掖朝拜隋帝,数以千计的西域商人也携带珍宝货物而来,被突厥人霸占半个世纪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这一切极大地削弱了西突厥汗国的政治权威和贸易利益。公元610年,伊吾主动归附,成为隋朝直辖的郡;公元612年,高昌国宣布放弃突厥服色,恢复华夏衣冠制度。隋朝得以在西域站稳脚跟。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政治收官”,就是用政治谋略制服西突厥汗国。自从公元603年达头可汗弃国逃亡、不知所踪后,西突厥汗国的内乱愈演愈烈,其根源在于所谓“两厢十箭”之矛盾。话说当年室点密可汗率领十个部落(史称“十箭”)西征,打下了大大的一片疆土,于是以碎叶河(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楚河)为界,东部驻扎左厢五部落(统称“五咄陆”);西部为右厢五部落(统称“五弩失毕”)。其中,左厢五部因为较早加入突厥汗国,在政治地位上高于右厢五部,所以两者之间一向矛盾尖锐。如今没了达头可汗这样的狠角色镇场子,积怨已久的左右两厢爆发内战。左厢拥戴达头的长孙达曼当大可汗,统治伊犁草原和新疆绿洲;右厢支持达曼的叔叔射匮当小可汗,占据中亚地区。
本着“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原则,公元609年底,张掖万国博览会刚闭幕,隋炀帝就派裴矩西行万里,联系射匮夹攻达曼。内战打到公元611年,达曼受不住两面夹攻,只得率部投降隋朝,部属被内迁于甘肃、陕西,他自己还跟随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唐朝建立后又赖在唐高祖身边混吃混喝。射匮成功篡位后,极为感激隋炀帝的扶持,西突厥汗国从此向隋朝臣服。
三板斧下来,隋炀帝的西方战略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西巡回归的路上,他诗兴大发,再次写下了意气风发的诗篇《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3 12:43:09 +0800 CST  
5、炀帝之殇
如果说隋文帝时代用战争摧毁了东西突厥的霸权,那么隋炀帝只用军事示威和外交手段就降服了东西突厥,性价比极高。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古代中国是农耕之国,衡量国家实力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和田地。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高达890万户,这个数字要到一百五十年后,才被唐朝鼎盛期“开元盛世”超越;隋炀帝时期的耕地面积更是一个奇迹,竟然多达5585万顷,而其他朝代的高峰值不过一千万顷,即使排除掉夸张的水份,隋代农业之发达也是登峰造极的。
有人有粮好办事,隋炀帝的全面胜利可谓综合国力的胜利。但金山银山,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隋炀帝父子两人创下如此雄厚的家底,终归还是被隋炀帝挥霍一空了。最大的赔本生意就是著名的“东征高句丽”。
话说隋炀帝以当宅男为耻,称帝十四年只有一年是呆在京城,其他时间都在帝国四方出巡,北巡突厥、西巡河西、南巡江都,后来又想东巡辽东。史书记载,隋炀帝在北巡突厥时,正好高句丽使节也在突厥宫廷。他就让使节回去传话,说想去高句丽地界转转,还要高句丽王提前来隋都陪驾。高句丽闻讯大为震恐,整兵备战。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刚摆平了西突厥汗国,立即动员百万大军,三年里连续发动三次东征,虽然最终迫使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但损失极为惨重。这一节故事本书另有专章叙述,在此不再多谈。

三征高句丽,可以视为隋炀帝一生事业的转折点。因为东征的失败,隋朝国运大损,隋炀帝也被归入“暴君”之列,一生功业几乎被全盘否定。从实际影响而言,最直接的恶果是导致叛乱蜂起。但出人意料的是,率先造反的不是农民起义军,而是体制内的人:以杨玄感为首的隋朝大贵族们。
公元613年六月,就在隋炀帝亲赴辽东督军的紧要关头,东征的总后勤部长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发动叛乱。因为杨素是杨广夺嫡称帝的第一元勋,所以隋炀帝对杨素的后人极其恩宠,作为杨素的嫡长子,杨玄感年仅三十就封为正二品的柱国。那么,作为顶层的既得利益者,杨玄感为何要窝里反呢?杨玄感自己的解释是“为天下解倒悬之急”,好一派舍己为人、为民请命的君子模样!
只是,历史已经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既得利益者发动的改革或者革命,多半还是为了既得利益者自己。早在东征高句丽之前,杨玄感就企图趁隋炀帝西征吐谷浑时袭击行宫、废帝改立。杨玄感无非是嗅觉敏锐一些,预见到了隋朝天下的崩塌,便想仗着自己的家族势力先下手为强罢了。
更有力的证据是,杨玄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黎阳乱起,跟着杨玄感造反的也都是权贵圈里的头面人物,包括北周八柱国李穆的嫡孙李密、广平王杨雄的儿子杨恭道、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等四十多名显贵子弟,还有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朝廷大员。正因如此,杨玄感之乱实际上是隋朝统治集团的一次内战。
其实说到底,隋朝的建立就是杨坚在权贵集团拥戴下搞的一出政变,所以隋朝绝非杨坚一家的独资企业,而是包括杨素家族等都拥有股份的合资企业。杨广的夺嫡称帝本质上是权贵集团扶持下的又一出政变,更进一步增大了权贵股东们的投票权。如今企业要被董事长隋炀帝搞垮了,股东们自然想投票换人。

当然了,在古代政治生活里,靠谱的不是用手投票,而是用手里的刀枪投票。
杨玄感起事后,没有听从李密“长驱急进、直奔关中”的良策,而是就近围攻东都洛阳。谁料洛阳城坚兵利,叛军猛攻四十余日竟无进展。此时隋炀帝已率东征军回师平叛,并诏令关中派军夹攻。打到八月份,杨玄感连战连败,被迫自杀。
一个杨玄感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杨玄感站起来。从此,隋朝天下叛乱蜂起,统治集团离心离德,分崩离析之势昭然若揭。在千千万万个造反接班人里,东突厥的始毕可汗也是一个重要角色。
始毕是启民可汗的儿子,从小就被老爸教导“爹亲娘亲不如隋亲,俺家一切都是隋朝给的”,要他知恩图报。也许是逆反心理,始毕继位后就密谋独立自主,不但不为隋朝东征出一兵一卒,还暗地里援助高句丽人。特别是到了杨玄感之乱,始毕可汗内心不禁狂喜:杨素可是咱突厥人的头号克星啊,连他的儿子都造反了,隋朝还有什么可怕的!
给始毕打气加油的也有一帮子人,最起劲的是一个名叫史蜀胡悉的大臣。这位兄台出身于中亚的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南部),父祖率部落投靠东突厥汗国,到他这一辈已成为汗国的外交部长。史蜀胡悉的故乡在西突厥汗国治下,自己又在东突厥混得风生水起,为了实现联通东西突厥、霸占丝路利益的目的,他一直劝说始毕脱隋自立。
正是史蜀胡悉的歪心思,给他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也导致了隋突关系的破裂。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6 01:40:34 +0800 CST  
话说杨玄感乱后,国突办主任裴矩察知东突厥蠢蠢欲动之心,于是建议“分而治之”,另立始毕的弟弟为南面小可汗。谁知此计被史蜀胡悉识破,百般阻挠而告失败。恼怒的裴矩立马回忆起前辈长孙晟的经验:想当年,东突厥不也有一个西域谋臣安遂迦,百般挑动反隋么?结果还不是被长孙大人用计除掉了!
但是形势不同了,如果像长孙晟一样深入敌营,恐怕自己先壮烈了。于是裴矩求得隋炀帝的批准,演出了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深知中亚人精于经商、见利忘命的本性,就派人忽悠史蜀胡悉:“兄弟啊,我告诉你一个内幕消息,天子在马邑准备了很多外贸商品,要开新一届国际博览会啦!你可别告诉别人,赶紧自己来喝头啖汤啊!”
史蜀胡悉回想起当年在张掖博览会捞到的油水,不禁欣喜若狂。他生怕被始毕可汗分了油水,悄悄带着自己的部落和全部身家赶赴马邑,结果一来就被砍了脑袋。裴矩接着忽悠始毕:“史蜀胡悉带着部落来马邑,说要背叛您。但突厥是我大隋的臣子,我岂能收容这不忠不义的奸贼!所以帮您杀了他。”
始毕也不是傻子,很快就搞清楚了真相,但裴矩的阴招让他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等着吧,隋炀帝,我终究要让你也吃吃苦头!

公元615年,始毕终于等到了报复的时机。
这一年也是个多事之秋。国内的叛军越剿越多,山西、河北、两淮等地陷入混战;外部的敌人也纷纷添乱,吐谷浑人在青海成功复国,高句丽拒绝入贡,连一向恭顺的东突厥也不再入朝。为了对付国内的叛乱,隋炀帝下令实施类似“集中营”的堡垒政策,强迫各地人民集中居住,上至郡县、下至村坞全部筑城而居;为了重申对外的权威,隋炀帝决定再搞一次军事游行,幻想像以前北巡召见启民可汗一样,不战而压服东突厥。
公元615年夏天,隋炀帝率领文武百官进入山西。他先在汾阳的行宫住了一段日子,然后北上视察长城防线。始毕可汗闻讯大喜,秘密调集了十几万骑兵,打着恭迎圣驾的旗号逼近边境,想趁隋军无备来个一锅端。如果成功,土木堡之变就要提前几百年上演了。
对此,熟悉边情的楼烦郡太守、名将阴世师进谏,说始毕必有阴谋,力劝隋炀帝南归太原。但隋炀帝坚持北巡。他说过一句名言:“我天性不喜欢别人进谏。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还进谏,是想沽名钓誉罢了!”也许在他眼里,阴世师也是“沽名钓誉”的一员。但历史证明,阴世师确实是个大忠臣,后来据守长安抵抗李渊,不屈而死。另一位谏言南归的禁卫军将领杨子崇更倒霉,直接被贬到边疆喝西北风去了。
万幸的是,始毕可汗的老婆是隋文帝嫁过去的义成公主。她身在突厥心向汉,关键时刻还是挂念着娘家人。接到义成公主的密报,隋炀帝大惊失色,连夜向南奔逃。始毕可汗岂肯罢休,率军一路追击,连续占领了边区的三十九座城堡,直到八月十三日,把隋炀帝团团围困在雁门郡城(今山西代县)。至此,野战伏击的土木堡之变变成了攻坚的白登之围,隋炀帝陷入了和汉高祖刘邦一样的处境。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雁门城里军民共有十五万人。而隋朝的雁门郡户籍人口是四万两千户,大概二十万人。真正能作战的守城将士只有一万七千人而已。更惨的是,雁门城内余粮仅够二十日之用,而且南撤的必由之路崞县(今山西原平县)也被突厥军围困了。隋朝的勤王大军即使能摆脱叛军纠缠,也很难在雁门城弹尽粮绝之前抵达。
身处兵家所谓之“死地”,隋炀帝感到了深深的绝望和恐惧,不由抱着幼子赵王杨杲痛哭。连一贯老辣的宇文述也觉得无计可施,干脆劝隋炀帝亲率数千精骑突围,死马当活马医算了。其他大臣也只能出些重赏将士、停止东征、下诏勤王之类远水不解近渴的建议。在十几万突厥大军的连日围攻中,隋炀帝只能亲上城楼,一面激励将士们苦苦支撑,一面祈祷着救星的到来。
谁也没想到,世界上真的会有救星。更没人能想到,这个救星竟然也是隋朝的克星。这个人就是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6 01:41:21 +0800 CST  
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公元615年初,就在隋炀帝北巡前夕,山西地区爆发了叛乱,隋炀帝委派卫尉少卿李渊出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负责监督平叛工作。于是李渊带着家人到山西南部上任,不久北边就传来了雁门之围的消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离雁门最近的援军正是山西驻军。李世民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近加入了左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勤王部队。
云定兴何许人也?极品恶心人也。杨勇就是因为宠爱他的女儿而疏远发妻,所以才得罪了老妈独孤皇后,导致最后被废。按理说,作为废太子的岳父,云定兴这辈子算是完了。但他竟然主动请求隋炀帝诛杀杨勇的儿子、自己的外孙,踩着亲人的尸体咸鱼翻身!隋朝末年,眼见杨家天下不保,他又带头逼宫,逼迫杨广的孙子皇泰帝禅位于王世充。
这样一位翻脸比翻书还快、不知羞耻为何物的老影帝,哪有胆量和突厥大军对阵厮杀!部队还没走到崞县呢,云定兴就吓得停下了步子,部下诸将也装傻充愣,乐得作壁上观:我军不到五万人,岂敢去碰突厥的十数万大军?
只有李世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世民,毅然对云定兴建言道:“我军如果硬拼,确实救不了皇上,反倒会有覆灭之忧。但我以为,始毕之所以敢围困皇上,是因为他认为勤王大军无法及时抵达。如果我军大张旗鼓、广布疑兵,使突厥人认为大军已至,他们必然惊慌而逃!”
史书记载,老滑头云定兴竟然接受了这个毛头小子的大胆建议。实际上,李渊外派山西前,所担任的卫尉少卿一职,正是接的云定兴的班,他们两人的交情可谓不浅。而李渊现在担任的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一职,还具有考核云定兴功过的权力。所以,无论于公于私,云定兴都得卖李世民这个面子。
于是隋军白天红旗招展、晚上军歌嘹亮,把行军队列搞得有数十里之长,少说也有几十万人的架势。部队一到崞县,就被突厥侦察兵发现了。始毕可汗大感意外。他听说过隋军东征高句丽有百万大军,没想到现在还有如此实力!
怎么办?前有坚城雁门,后有勤王大军,再不走就被包饺子了!
始毕可汗还在犹豫呢,老婆义成公主又摆了他一道,传话来说漠北的敕勒部落阴谋暴乱。孤军悬远、后方起火,这可是兵家大忌啊!始毕可汗赶紧借坡下驴,于九月十五日撤围北归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6 01:43:30 +0800 CST  
逃过一劫的隋炀帝对云定兴加官进爵,李渊也没少沾光。这年年底,李渊荣升太原留守,总制战略要地山西,一举掌握了争夺天下的雄厚资本。
出人意料的是,隋炀帝从雁门南归后,没有返回根据地关中,而是长时间停留于东都洛阳,第二年更是南下江都,“自绝于中原”。传统史书认为隋炀帝此举是昏庸至极,完全没有做皇帝的担当;民间文学更是因此大骂隋炀帝不顾国家危难,只贪图去江南玩乐。但历史的真相恐怕远非如此:
事实上,自从北魏分裂以来,关中开始形成所谓的“关陇权贵集团”,这个集团建立了西魏、北周乃至隋唐,是控制中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力量。隋文帝也是被这个集团“黄袍加身”、抬上皇帝宝座的。而隋炀帝即位后大力营造东都洛阳,并开挖大运河繁荣关东经济,还下诏推行明显有利于关东士族的科举进士制度,无不显示出他抑制关陇权贵集团的意图。被这一系列政策打压的关陇集团已和隋炀帝离心离德,杨玄感之乱就是这种不满的一次爆发。
所以,狼狈的隋炀帝如果返回关中,难保不会被关陇集团“痛打落水狗”,甚至重蹈北周被篡的覆辙。更何况雁门之围后,隋朝和东突厥已进入战争状态,突厥轻骑随时可能长驱直入进犯关中,后来的唐太宗就多次面临这种困境。
但留在洛阳也不是万全之计,周边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叛军四起,特别是杨玄感的军师李密投奔瓦岗寨义军后,瓦岗军势力大盛,已经直接威胁到洛阳的安全。史书记载,隋炀帝因此经常噩梦惊醒,以至于要宫女们唱着摇篮曲、抱着摇啊摇才能入睡。公元616年四月底,洛阳宫殿发生火灾,隋炀帝竟以为是瓦岗军攻来,狼狈地逃窜于花园的草丛中。
关中不能回,洛阳不能呆。那就只有下江南了。洛阳火灾后不久,公元616年七月,隋炀帝留下儿子杨侗留守东都,自己带着百官南下江都。

江都(今江苏扬州),中国最著名的温柔富贵乡。此地旧名为广陵,魏晋时期就是繁华风雅、名士风流之地,留下了千古第一名曲《广陵散》。到了隋唐时代,广陵改名为江都,更因大运河的开凿而成为首屈一指的商贸都会,《资治通鉴》赞曰“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大诗人们也留下诸多溢美之词,譬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霜落空月上楼,月中歌唱满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活脱脱一幅天上人间的曼妙景象,怎不令人神往!
但对隋炀帝而言,除了繁华与风流,江都还另有一番深层的意义。
公元589年的灭陈战役,总司令官正是时任晋王的隋炀帝。此后十年,他以扬州总管的身份驻扎于江都,凭借怀柔之策赢得了江南人心,可谓南朝遗民心目中的明君贤主。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江南地区形同国中之国,成为他夺嫡称帝的大本营,正如心腹宇文述当时所言:“如果夺嫡成功,您可以成为皇太子;如果失败,还可以割据淮河以南,重演南朝梁、陈的事业。”因此,在隋炀帝心底深处,关中只是童年的故乡,洛阳也只是政治的舞台,惟有江都才是他一生事业的真正起点,才是他魂牵梦萦之所。这才有了他称帝后只在关中呆了一年、却三下江都的“离经叛道”之举。
江都啊,二十七年前,你是我一生事业的起点;
江都啊,十二年前,你是我登上巅峰的基石;
江都啊,崩塌的今天,希望你再次护佑我的命运!
隋炀帝抵达江都后,迅速制定了平叛总体战略:派王世充剿灭了江南地区的刘元进叛军;诏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使,安定陕甘;让李渊为山西河南抚慰大使,平定山西;命张须陀为河南道十二郡讨捕大使,清理中原;还派宁长真为安抚大使镇抚岭南,总制交广。
在驶往江都的龙船上,隋炀帝写下了一首无题诗,大概可以窥见他此时的心境:
我梦江南好,
征辽亦偶然。
但存颜色在,
离别只今年。
只可惜,他的醒悟来得太晚了。大厦将倾,无木可支矣。江都之行,不是“离别只今年”,而是一场注定的永别。
隋炀帝南迁后不久,心腹谋主宇文述就病死了,中原叛乱势头也更盛。李密率瓦岗军斩杀张须陀,北上救援的王世充也被李密击败,只得逃入孤城洛阳苦守;反王窦建德拥众数十万、全据河北,建立大夏国;杜伏威起义军更是渡淮南下,进逼江都。与此同时,隋朝地方大员也趁机割据,重演了汉末诸侯混战的故事:东突厥支持鹰扬郎将梁师都在朔方建梁称帝,又支持鹰扬校尉刘武周在马邑割据称帝;校尉薛举、薛仁杲父子在陇西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到最后,连一贯恭谨的太原留守李渊也按捺不住了,攻克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只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众叛亲离的隋炀帝,终于断了反攻大陆的念头,打起了划江而治、偏安江南的主意。但禁卫军都是关中儿郎,怎愿意永留异乡作孤魂!公元618年三月,禁卫军将领司马德勘等顺应军心发动兵变,在宫中杀死隋炀帝,拥立宇文述的长子宇文化及为首领。
谜一样的隋炀帝,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留给世人许多未解之谜。就连英明的唐太宗也不禁疑惑道:“朕阅读了《隋炀帝集》,他的文辞奥博,称颂尧舜而指责桀纣,为何他做起事来却恰恰相反呢!” 名臣魏征的解释是:“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唐太宗感叹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俗话:一个诸葛亮,不如三个臭皮匠。
再天纵英明的脑袋,也抵不上集体智慧的结晶。隋炀帝的悲剧,实在是所有独裁者的写照和教训。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6 01:44:55 +0800 CST  
8、突厥阴影下的七雄争霸
斯人撒手去,任千古评说。但隋炀帝留下来的烂摊子,尚需要人收拾。
那么,到底谁来收拾这片旧山河呢?
有心者大有人在。《说唐英雄传》之类的演义评书说有“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实际上成规模的叛军集团就不下百数。到了炀帝驾崩后,经过激烈火并,主要是七股势力逐鹿天下,堪称再版的“七雄争霸”战国时代,我们按照北东南西的顺时针方位来看:
一是“小刘邦”窦建德。此人的经历和刘邦极其相似,在家乡担任里长(村长),隋炀帝东征辽东时,窦建德受命率乡人从军,因不忍乡亲客死异乡,率众逃入高鸡泊、举兵反隋,最后占领河北全境,建立大夏国。除了经历,此人的性情和手段也颇似刘邦,他对百姓仁爱宽厚,对隋朝官吏也能做到分辨善恶、区别对待,因而大获人心。隋炀帝死后,他还大度地设灵祭奠,并出兵讨伐杀人凶手宇文化及。所以,如果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窦建德无疑是最有资格者之一。
二是“古代黎元洪”宇文化及。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师长黎元洪本无心革命,是被革命士兵用枪指着脑袋,才被迫担任名义首领的。宇文化及也是这么回事,史书记载,当禁卫军将领要他参与叛乱时,他被吓得脸色骤变、浑身冒汗,好长时间回不过神来。无奈背上杀死隋炀帝的黑锅后,宇文化及反倒豁出去了,率领禁卫军北返,盘踞于黄河北岸,还说出了一句名言“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给自己封了个许国皇帝。
三是“革命之父、超级宋江”李密。在诸路反王中,李密堪称头牌:首先,他的资历最老,早在杨玄感之乱就是军师谋主,堪称“革命之父”;其次,他的出身最高贵,曾祖父、祖父都是北朝的顶层贵族,自己也是隋朝的公爵,所以在落草为寇后,瓦岗军的好汉们甘愿让贤,推举其为大哥;最后,他的实力最强,率领瓦岗军屡战屡胜、席卷河南,大有吞食洛阳、一统中原之势。所以,包括窦建德在内的各路反王曾经一致推举他当皇帝。
四是“南朝遗少”萧铣。他是南朝梁宣帝的曾孙,但早已家道沦落,以替人抄书写信为生。幸运的是,他的叔伯姑母正是杨广的老婆。杨广登基称帝后,萧铣靠着这层远房亲戚当上县令。隋末大乱,萧铣打着南朝皇室后裔的旗帜,恢复梁国并称帝,其势力迅速扩张至湖北、江西、两广等,一时间颇有“再分南北”的气势。
五是“关陇贵族的代言人”李渊。论祖宗,李渊的爷爷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其家族一直显赫不衰,是正经八百的关陇贵族集团领袖;讲现实,李渊更厉害,他和隋炀帝的老妈都是独孤信的女儿,两人是表兄弟关系。所以,李渊从太原起事、西占关中后,关陇贵族集团纷纷投效于李渊旗下,成为他最终夺取天下的基础。
六是“再世项羽”薛举。薛举是甘肃兰州的地方豪强,史称“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称号也模仿项羽为“西秦霸王”。薛举的地盘包括河西走廊南部和陇山以西地区,但他的志向是全天下。他曾率众东征长安,大破李世民于浅水原,可惜随即暴卒,不然李唐命运还尚未可知。
七是“移民二代”王世充。他的爷爷和父亲本是外籍移民,来自大月氏国(今中亚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根据发音改为汉姓“支”。后来老妈带着他改嫁给霸城王氏,王世充也就改作姓王了。此人精于心计,通过营建江都行宫讨得隋炀帝欢心,又善于收买群众,史称“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如此媚上又媚下,怎能不飞黄腾达!短短几年间,就从备受歧视的“洋鬼子”混成了隋炀帝的亲信大将。隋炀帝死后,他据守洛阳抗衡叛军,后来又废黜了炀帝的儿子,建立郑国为王。
除了这七雄,其他中等诸侯还有涿郡罗艺、江淮杜伏威、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武威李轨、吴兴沈兴法、岭南决盎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枭雄共逐隋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惨烈混战,导致中国人口锐减到1500万,损失比例高达三分之二。当然,这里面有大量没有纳入统计的流民人口,但战争之惨祸也足以令人震惊了。尤其是群雄逐鹿的关东地区,史书记载“茫茫千里,人烟所绝,鸡犬不闻”,人口最密集的河南、山东地区的户口数更是从272万锐减到不足30万,仅为隋朝的九分之一,黄河以北的河北道人口也从200万户锐减到仅35万户。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实力遭到如此重大的削弱,东突厥却在休养生息间不断壮大。如果说雁门之围是突厥人不甘为臣的表现,那么现在,始毕可汗终于尝到了翻身做主人的美妙滋味。边境地区的豪强不用说了,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都是始毕一手扶持起来的附庸,就连窦建德、李渊、薛举等大势力也纷纷向突厥宫廷遣使结好,比如窦建德消灭宇文化及后,因为突厥王后是隋朝公主,就把宇文化及的脑袋献给了突厥;李渊更厉害,为了保障根据地山西的安全,竟然表态:“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9 20:42:37 +0800 CST  
8、突厥阴影下的七雄争霸
斯人撒手去,任千古评说。但隋炀帝留下来的烂摊子,尚需要人收拾。
那么,到底谁来收拾这片旧山河呢?
有心者大有人在。《说唐英雄传》之类的演义评书说有“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实际上成规模的叛军集团就不下百数。到了炀帝驾崩后,经过激烈火并,主要是七股势力逐鹿天下,堪称再版的“七雄争霸”战国时代,我们按照北东南西的顺时针方位来看:
一是“小刘邦”窦建德。此人的经历和刘邦极其相似,在家乡担任里长(村长),隋炀帝东征辽东时,窦建德受命率乡人从军,因不忍乡亲客死异乡,率众逃入高鸡泊、举兵反隋,最后占领河北全境,建立大夏国。除了经历,此人的性情和手段也颇似刘邦,他对百姓仁爱宽厚,对隋朝官吏也能做到分辨善恶、区别对待,因而大获人心。隋炀帝死后,他还大度地设灵祭奠,并出兵讨伐杀人凶手宇文化及。所以,如果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窦建德无疑是最有资格者之一。
二是“古代黎元洪”宇文化及。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师长黎元洪本无心革命,是被革命士兵用枪指着脑袋,才被迫担任名义首领的。宇文化及也是这么回事,史书记载,当禁卫军将领要他参与叛乱时,他被吓得脸色骤变、浑身冒汗,好长时间回不过神来。无奈背上杀死隋炀帝的黑锅后,宇文化及反倒豁出去了,率领禁卫军北返,盘踞于黄河北岸,还说出了一句名言“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给自己封了个许国皇帝。
三是“革命之父、超级宋江”李密。在诸路反王中,李密堪称头牌:首先,他的资历最老,早在杨玄感之乱就是军师谋主,堪称“革命之父”;其次,他的出身最高贵,曾祖父、祖父都是北朝的顶层贵族,自己也是隋朝的公爵,所以在落草为寇后,瓦岗军的好汉们甘愿让贤,推举其为大哥;最后,他的实力最强,率领瓦岗军屡战屡胜、席卷河南,大有吞食洛阳、一统中原之势。所以,包括窦建德在内的各路反王曾经一致推举他当皇帝。
四是“南朝遗少”萧铣。他是南朝梁宣帝的曾孙,但早已家道沦落,以替人抄书写信为生。幸运的是,他的叔伯姑母正是杨广的老婆。杨广登基称帝后,萧铣靠着这层远房亲戚当上县令。隋末大乱,萧铣打着南朝皇室后裔的旗帜,恢复梁国并称帝,其势力迅速扩张至湖北、江西、两广等,一时间颇有“再分南北”的气势。
五是“关陇贵族的代言人”李渊。论祖宗,李渊的爷爷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其家族一直显赫不衰,是正经八百的关陇贵族集团领袖;讲现实,李渊更厉害,他和隋炀帝的老妈都是独孤信的女儿,两人是表兄弟关系。所以,李渊从太原起事、西占关中后,关陇贵族集团纷纷投效于李渊旗下,成为他最终夺取天下的基础。
六是“再世项羽”薛举。薛举是甘肃兰州的地方豪强,史称“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称号也模仿项羽为“西秦霸王”。薛举的地盘包括河西走廊南部和陇山以西地区,但他的志向是全天下。他曾率众东征长安,大破李世民于浅水原,可惜随即暴卒,不然李唐命运还尚未可知。
七是“移民二代”王世充。他的爷爷和父亲本是外籍移民,来自大月氏国(今中亚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根据发音改为汉姓“支”。后来老妈带着他改嫁给霸城王氏,王世充也就改作姓王了。此人精于心计,通过营建江都行宫讨得隋炀帝欢心,又善于收买群众,史称“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如此媚上又媚下,怎能不飞黄腾达!短短几年间,就从备受歧视的“洋鬼子”混成了隋炀帝的亲信大将。隋炀帝死后,他据守洛阳抗衡叛军,后来又废黜了炀帝的儿子,建立郑国为王。
除了这七雄,其他中等诸侯还有涿郡罗艺、江淮杜伏威、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武威李轨、吴兴沈兴法、岭南决盎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枭雄共逐隋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惨烈混战,导致中国人口锐减到1500万,损失比例高达三分之二。当然,这里面有大量没有纳入统计的流民人口,但战争之惨祸也足以令人震惊了。尤其是群雄逐鹿的关东地区,史书记载“茫茫千里,人烟所绝,鸡犬不闻”,人口最密集的河南、山东地区的户口数更是从272万锐减到不足30万,仅为隋朝的九分之一,黄河以北的河北道人口也从200万户锐减到仅35万户。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实力遭到如此重大的削弱,东突厥却在休养生息间不断壮大。如果说雁门之围是突厥人不甘为臣的表现,那么现在,始毕可汗终于尝到了翻身做主人的美妙滋味。边境地区的豪强不用说了,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都是始毕一手扶持起来的附庸,就连窦建德、李渊、薛举等大势力也纷纷向突厥宫廷遣使结好,比如窦建德消灭宇文化及后,因为突厥王后是隋朝公主,就把宇文化及的脑袋献给了突厥;李渊更厉害,为了保障根据地山西的安全,竟然表态:“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9 20:43:33 +0800 CST  
8、突厥阴影下的七雄争霸
斯人撒手去,任千古评说。但隋炀帝留下来的烂摊子,尚需要人收拾。
那么,到底谁来收拾这片旧山河呢?
有心者大有人在。《说唐英雄传》之类的演义评书说有“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实际上成规模的叛军集团就不下百数。到了炀帝驾崩后,经过激烈火并,主要是七股势力逐鹿天下,堪称再版的“七雄争霸”战国时代,我们按照北东南西的顺时针方位来看:
一是“小刘邦”窦建德。此人的经历和刘邦极其相似,在家乡担任里长(村长),隋炀帝东征辽东时,窦建德受命率乡人从军,因不忍乡亲客死异乡,率众逃入高鸡泊、举兵反隋,最后占领河北全境,建立大夏国。除了经历,此人的性情和手段也颇似刘邦,他对百姓仁爱宽厚,对隋朝官吏也能做到分辨善恶、区别对待,因而大获人心。隋炀帝死后,他还大度地设灵祭奠,并出兵讨伐杀人凶手宇文化及。所以,如果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窦建德无疑是最有资格者之一。
二是“古代黎元洪”宇文化及。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师长黎元洪本无心革命,是被革命士兵用枪指着脑袋,才被迫担任名义首领的。宇文化及也是这么回事,史书记载,当禁卫军将领要他参与叛乱时,他被吓得脸色骤变、浑身冒汗,好长时间回不过神来。无奈背上杀死隋炀帝的黑锅后,宇文化及反倒豁出去了,率领禁卫军北返,盘踞于黄河北岸,还说出了一句名言“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给自己封了个许国皇帝。
三是“革命之父、超级宋江”李密。在诸路反王中,李密堪称头牌:首先,他的资历最老,早在杨玄感之乱就是军师谋主,堪称“革命之父”;其次,他的出身最高贵,曾祖父、祖父都是北朝的顶层贵族,自己也是隋朝的公爵,所以在落草为寇后,瓦岗军的好汉们甘愿让贤,推举其为大哥;最后,他的实力最强,率领瓦岗军屡战屡胜、席卷河南,大有吞食洛阳、一统中原之势。所以,包括窦建德在内的各路反王曾经一致推举他当皇帝。
四是“南朝遗少”萧铣。他是南朝梁宣帝的曾孙,但早已家道沦落,以替人抄书写信为生。幸运的是,他的叔伯姑母正是杨广的老婆。杨广登基称帝后,萧铣靠着这层远房亲戚当上县令。隋末大乱,萧铣打着南朝皇室后裔的旗帜,恢复梁国并称帝,其势力迅速扩张至湖北、江西、两广等,一时间颇有“再分南北”的气势。
五是“关陇贵族的代言人”李渊。论祖宗,李渊的爷爷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其家族一直显赫不衰,是正经八百的关陇贵族集团领袖;讲现实,李渊更厉害,他和隋炀帝的老妈都是独孤信的女儿,两人是表兄弟关系。所以,李渊从太原起事、西占关中后,关陇贵族集团纷纷投效于李渊旗下,成为他最终夺取天下的基础。
六是“再世项羽”薛举。薛举是甘肃兰州的地方豪强,史称“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称号也模仿项羽为“西秦霸王”。薛举的地盘包括河西走廊南部和陇山以西地区,但他的志向是全天下。他曾率众东征长安,大破李世民于浅水原,可惜随即暴卒,不然李唐命运还尚未可知。
七是“移民二代”王世充。他的爷爷和父亲本是外籍移民,来自大月氏国(今中亚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根据发音改为汉姓“支”。后来老妈带着他改嫁给霸城王氏,王世充也就改作姓王了。此人精于心计,通过营建江都行宫讨得隋炀帝欢心,又善于收买群众,史称“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如此媚上又媚下,怎能不飞黄腾达!短短几年间,就从备受歧视的“洋鬼子”混成了隋炀帝的亲信大将。隋炀帝死后,他据守洛阳抗衡叛军,后来又废黜了炀帝的儿子,建立郑国为王。
除了这七雄,其他中等诸侯还有涿郡罗艺、江淮杜伏威、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武威李轨、吴兴沈兴法、岭南决盎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枭雄共逐隋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惨烈混战,导致中国人口锐减到1500万,损失比例高达三分之二。当然,这里面有大量没有纳入统计的流民人口,但战争之惨祸也足以令人震惊了。尤其是群雄逐鹿的关东地区,史书记载“茫茫千里,人烟所绝,鸡犬不闻”,人口最密集的河南、山东地区的户口数更是从272万锐减到不足30万,仅为隋朝的九分之一,黄河以北的河北道人口也从200万户锐减到仅35万户。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实力遭到如此重大的削弱,东突厥却在休养生息间不断壮大。如果说雁门之围是突厥人不甘为臣的表现,那么现在,始毕可汗终于尝到了翻身做主人的美妙滋味。边境地区的豪强不用说了,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都是始毕一手扶持起来的附庸,就连窦建德、李渊、薛举等大势力也纷纷向突厥宫廷遣使结好,比如窦建德消灭宇文化及后,因为突厥王后是隋朝公主,就把宇文化及的脑袋献给了突厥;李渊更厉害,为了保障根据地山西的安全,竟然表态:“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29 20:44:17 +0800 CST  
李渊的这番话,是他一生洗刷不掉的耻辱。但在各方豪强都向突厥献媚的情况下,李渊也不得不随大流,更何况他的基地山西处于突厥人的直接威胁之下。他不光忽悠始毕,还向东边的革命之父李密大表忠心,表示拥戴李密为武林盟主,自己全无抢夺革命果实之心。
正是靠着“北结突厥,东和李密,乘虚入关,再争天下”的高明战略,李渊集团迅速地脱颖而出。公元617年七月初四,李渊伪造隋炀帝诏书,誓师起兵,留第四子李元吉镇守太原,自己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西征。由于李密和王世充激战方酣,关中隋军精锐又多随炀帝南下江都,所以趁虚而入的李渊只花了四个月就占领了帝国首都长安。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于兵变,五月李渊就称帝建唐了。
历数历代王朝之交替,隋唐的交替算得上电光火石、异常神速。唐朝立国后,诸雄争霸的进程可谓突飞猛进。原本众望所归的李密,先是搞内部清洗杀死瓦岗寨旧主翟让,然后又与王世充和宇文化及两线作战,公元618年九月,深陷于内忧外患的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只得投靠李渊,后因叛唐被杀。瓦岗军名将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等也随之降唐,使得唐军如虎添翼。
兼并了李密的势力后,李唐开始大展拳脚。当年十一月,趁着西秦霸王薛举暴病而死的机会,李世民率军西征陇西,用“闭关不战、待敌粮尽气衰而后击之”的战术,一举击破薛举之子薛仁杲,随后乘胜西进,又消灭了割据河西走廊的李轨。
至此,王世充击败李密称雄河南,李唐吞灭关西诸侯,窦建德也击杀了宇文化及制霸河北,群雄混战变为三国鼎立,而李唐更隐然有独占鳌头之势。
面对如此神速的统一进程,高兴的是中国人民,不爽的是东突厥人。始毕可汗还没过够“以华制华”的瘾呢,就眼瞅着李渊从一个卑躬屈膝的地方军阀变成了有可能一统天下的皇帝,心里叫这个羡慕嫉妒恨哪。他绝不能容忍一个大一统华夏帝国的重生,因为这将是他和他的子孙们永远的梦魇!
公元619年四月,始毕可汗决定“开门放狗、背后捅刀”,授意盘踞晋北的军阀刘武周发动突袭,击败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几乎攻占了山西全境。与此同时,始毕亲率突厥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夏州(今宁夏银川市),意图两路夹击,把朝气勃勃的李唐扼杀在摇篮之中。连李渊也大惊失色道:“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幸运的是,始毕可汗和西秦霸王薛举一样,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他刚到夏州城外就暴病而死,其弟处罗可汗继位,忙着汗位交接的突厥人在陕北一带虚放几枪,就草草退出了中国内战。于是,临危受命的李世民抓住战机,集中精锐对付刘武周。
刘武周也算能征善战之辈,但坏就坏在学会了主子突厥人的习性,史载“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活脱脱一幅土匪流寇模样,把山西祸害成了缺粮少人的重灾区。李世民深知:在这样的地方打仗,拼的是粮草和耐性。他再一次完美地表现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战术风格,先用半年时间耗尽了敌军粮草,然后在敌军拔营北撤时,亲率全军追击,史载“一昼夜行二百余里”,连李世民自己都两天没吃饭、三日不解甲,终于在雀鼠谷捕捉到敌军主力,一日之间八战八捷。就是在这一役里,上演了秦叔宝大战尉迟敬德的好戏,李世民麾下再添尉迟敬德这一条好汉。刘武周只得带着几百残骑投奔主子突厥。但天理昭昭,汉奸绝没有好下场,破产的刘武周很快就被突厥人处死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30 14:23:24 +0800 CST  
虽然汉奸没有好下场,但当汉奸的人却前赴后继。死了一个刘武周,又来了一个梁师都。
梁师都盘踞于陕北缘边诸郡,做人做事比刘武周更加无耻。他不但接受突厥人为宗主,还拿始毕可汗赏赐的狼头纛当作军旗,引导突厥军河套草原,是一支如假包换的伪军。刘武周兵败后,梁师都生怕末日将至,就劝处罗可汗道:“近日中原丧乱,分为数国,势贫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灭,唐国益大,梁师都甘从破亡,恐亦次及可汗。愿可汗行北魏孝文帝故事,遣兵南下,梁师都愿为向导”,一番话倒尽了认贼作父、引狼入室的汉奸丑态。
处罗可汗正有此意,决定完成哥哥始毕的遗愿。他先是打着隋朝亲戚的名分,遣使向窦建德要来了隋炀帝的老婆萧皇后、孙子杨正道等人,把杨正道立为隋王,然后就打着为隋朝复国的旗号,准备南下攻取山西,重演拓跋鲜卑的辉煌。与此同时,他还千里迢迢联络王世充,约他同时进攻李唐。
还真是老天有眼,天佑大唐,梁师都的奸计没能得逞,因为处罗可汗和他哥一样,在出兵前夕暴病而亡了。三弟颉利可汗继位时,王世充的回访使者刚好赶到,于是传话道:“您的老爸启民可汗依赖隋文帝而复兴,你们这些子孙才能拥有国家。如今天子(指唐高祖李渊)却不是隋文帝的后裔,您应该替天行道以报隋恩啊。”王世充还真是不要脸,他自己难道就是隋文帝的后裔么?
王世充不光理由站不住脚,而且关系也比不过李渊:当年颉利还在当王子时,封地在河套草原西部的五原(今内蒙古巴彦措尔旗),曾与毗邻的薛举联盟,于是李渊送上重金异宝,还把五原南部的丰州以及河西的榆中(今甘肃兰州东部)等地割让给他。颉利是个见钱眼开的主,收了李渊的好处立马就甩了薛举,反而和李唐亲善起来。
有了这层关系,李渊一面继续送大礼稳住颉利,一面派李世民迅速出关,讨灭王世充。公元620年八月,李世民率五万大军进逼洛阳,王世充亲率三万精兵列阵于洛阳西郊的慈涧(今河南新安县),希望重演击破李密的辉煌。实际上,他差一点就做到了。
王世充和李世民可谓棋逢对手,他俩的战术特点都是善于突袭。慈涧一战,王世充趁唐军新至、立足未稳,率先发动袭击。李世民见战况紧急,亲率数百玄甲精骑深入敌阵侦查,却被敌军万人包围。敌众我寡,李世民陷入一生中最大的险境,连他的战马“飒露紫”(昭陵八骏之一)也被射死。幸而身边的“玄甲军”都是百里挑一的死士,统领尉迟敬德更是“门神”级的猛将,拼死保护李世民。随后屈突通等部唐军赶来,李世民与之里应外合,逆转战局,反而将王世充逼回洛阳。史载李世民激战之后烟尘满面、血染周身,回营时唐军守军都认不出他了,直到他摘掉头盔展示尊容,才得以进入营门。
因为慈涧之战胜得实在凶险,李世民不再托大,转而对洛阳围而不打,分遣诸将攻占周边城镇,切断王世充的外援通道。由于战事进展缓慢,诸将多有撤军之意,李世民不得不发出狠话:“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而王世充见突厥人迟迟没有动作,也转而向窦建德求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30 14:24:12 +0800 CST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小刘邦”窦建德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拖到公元621年三月,他才慢吞吞地带着十万大军南下,李世民闻讯亲率精兵东据虎牢关。两军隔着黄河对峙月余,难分胜负。谋士凌敬于是建议窦建德“避实击虚”,以偏师拖住唐军,自率主力转攻山西、威逼关中,如此洛阳之围自解。窦建德的老婆也赞同此策。
连一个女人也明白的道理,窦建德不可能不懂。但从窦建德一贯的言行来看,他的雄心必定是一统天下,而在他心目中,李唐正是唯一的强敌。他此次出兵绝非为了救王世充的命,而是想要李世民的命。所以他有更多的考虑:一是麾下众将战意旺盛,极力主张与唐军决战,众心不可违,士气不可摧;二是他判断唐军与王世充消耗已久,正是以逸待劳、一举歼灭唐军主力的良机。正如毛主席所言,攻城略地只是浮光掠影,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才是王道嘛!
不出窦建德所料,两军僵持到五月,唐军粮草终于不支。他立即动员全军,星夜渡河南下,在虎牢关外摆出宽达二十里的庞大战阵,向唐军擂鼓挑战。李世民坚城固守,却也无力击退敌军。如果这样打下去,王世充再从洛阳出击,唐军处境着实可忧。
然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心怀鬼胎的王世充并没有夹击的打算,反而想看着窦李两人同归于尽。更让窦建德郁闷的是,自己手下那帮兄弟还是脱不了土匪习气,无组织无纪律,仗才打到中午,就个个坐在地上休息,又抢水喝又抢饭吃的,弄得阵形大乱。李世民捕捉战机的能力确属超一流,他立即出动所有的特种部队三千玄甲军,竟然一举穿透敌阵,攻入了窦建德中军帅营!
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整个战局立时逆转了。正在开会的窦建德措手不及,竟然当场被俘,部下战死的只有三千,投降的却有五万。唐军随即把窦建德押到洛阳城下,王世充长叹一声,绝望之下只得献城投降。三雄对决的洛阳之战,就这样匪夷所思地结束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02 12:35:11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