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中国历史太长,故事太多,这里只想八一八历代对外战争的历史。其中的是非曲直,恩怨情仇,今天的人可以用超脱的眼光来看待,但对其成败得失的检讨,还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对于今天的中国,还是对于未来的中国。


第一节 血色黎明:西戎入侵转动历史巨轮,开启春秋战国时代

一个国家或民族,就是不同时代的人们生衰荣辱、喜怒哀乐的集合,所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也就像人一样。三皇五帝的时代是中国的胎儿期,持续孕育,逐渐成型;夏朝是中国的婴儿期,成了一个完整而现实的生命,但自我意识还比较薄弱;而周朝是中国的童年期,无论是身体还是性格都在快速成长,并影响深远地塑造着未来的自己。照弗洛依德的理论,童年对于人格成长具有最为深刻的影响。其实,不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或民族,这一判断也有着惊人的适用性。周,中国两千年来来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的源泉,无论是外在的国家疆域和政治体系,还是内在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基本上都基于周朝。
就让这篇文章的起点,放在这个时代吧。

1、倾城之恋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是宫廷乐师李延年献给汉武帝的歌曲。曲中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史载武帝闻此曲后,遂纳其妹为妃,即历史上有名的李夫人。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对这倾国倾城的佳人宠爱有加,其大哥李延年被封为协律都尉(少将衔文工团团长,类似今日的双江、祖英同志),二哥李广利后来更成为贰师将军、海西侯,为求汗血马两征大宛,又北伐匈奴,成为继卫青、霍去病之后的新一代外戚军功贵族。
说起来李延年的这首杰作应该是借鉴了《诗经?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就是说有智慧的男人可以建立城市,而有智慧的女人却会毁灭城市,这大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早说法了。李夫人无疑是一位有智慧的女人,可惜红颜薄命,产下儿子昌邑王不久就病死了,但其高智商一直保持到临死前:
李夫人卧床不起,难过的汉武帝亲自探望。谁知李夫人一见武帝到来,就拉着被子盖住全身,说:“妾容貌已毁,不可复见陛下,愿以昌邑王及兄弟相托。”武帝垂泪说:“夫人病势已危,何不让朕再见一面?若夫人见我,我将加赐千金,并封拜你兄弟为官。”为见佳人最后一面,千古一帝的汉武大帝几乎是低声下气了,确实是真情流露。但李夫人竟不通人情地说:“封不封在帝,不在一见。”武帝用手揭被子,李夫人竟然翻身向内,背对而泣。武帝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李夫人的姐妹们大惊之下都责怪她惹恼了皇帝,兄弟们非但不能有福,甚至会因此惹祸。李夫人叹气说:“你们有所不知,我不见皇帝的原因,正是为了深托兄弟。我本出身微贱,他之所以眷恋我,只因容貌而已。大凡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今天我病已将死,他若见我颜色与以前大不相同,必然心生嫌恶,惟恐弃置不及,怎么会在我死去后照顾我的兄弟?”看来咫尺天涯、阴阳永隔这种在韩剧里反复出现的经典桥段,都是盗版了李夫人的版权啊。果不其然,李夫人死后,武帝因临终不得相见而抱憾终身,反而激起他无限的思念,于是将李夫人用皇后礼安葬,并大封其兄弟宗族。
为什么说“哲妇倾城”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广大妇女同志先别动手,请听我解释:皇帝的老婆既有美貌又有智慧,必然会导致娘家人获得显赫权势,从而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引发政治动荡。如果这些娘家人不争气,是些鸡犬升天的酒囊饭袋,如东汉的一票无能外戚(如跋扈将军梁冀、引董卓进京的何进等),以及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就会把朝廷搞得一塌糊涂,把天下引到危险境地;如果娘家人争气,那就更糟了,形成的强大外戚集团就能够威胁皇权,甚至篡夺天下,女主如吕雉、武则天、慈禧,还有以外戚篡位的新朝王莽、隋朝杨坚等。当然了,我个人是坚决拥护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最高指示,自觉自愿接受广大有智慧的妇女的领导的!
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那些不是英雄的男人就更不用提了。前面那首《诗经?大雅?瞻昂》里“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以及“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说的就是西周末年周幽王与褒姒的故事。身为亡国之君,周幽王是商纣一类的昏君,和汉武大帝简直是天上地下。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美女面前,他们都是同样的男人,上演出同样的倾城之恋。
《东周列国志》如此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关于倾城美女褒姒的来历,颇有抄袭妲己的嫌疑。传说中妲己是千年狐狸精,专门来祸害商朝江山的;褒姒的来头也是妖风阵阵,据说远在夏朝末年,曾有两条自称“褒之二君”的龙来到王宫,夏王把龙的唾液装匣收藏。一千年后,要“小淘气一下”的周厉王打开了盒子,龙涎洒流于外,化为一只“玄鼋”。一个处女之身的侍女刚巧碰上这只鳖,竟然就受了孕,四十年乃生一女婴。周厉王认为不祥,便将女婴抛弃于野,被褒国人捡回养大。后来褒人将她献给周幽王,名为褒姒。这个故事集潘多拉魔盒、处女圣母玛利亚、唐玄奘从弃婴变圣僧等中西八卦故事之大成,可谓壮观。
真实的褒姒,应该是褒国的一名民间女子,由褒侯作为贡礼献给周幽王,其中另有隐情。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3 13:27:00 +0800 CST  
2、烽火戏诸侯
褒国是一个古老的邦国,始祖有褒氏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成为夏朝分封的13个亲族姒姓邦国之一,位于秦岭西麓、褒谷口以南的平原(现陕西汉中勉县),成为汉中盆地的第一个政权。到了商朝末年,南蛮崛起,褒国沦落为南边蜀国的附庸,从此四川和汉中开始形成地理、文化、风俗、语言和政治上连接的整体,历史上多次合并为同一政治实体。直到蒙古军南下进攻南宋,在四川连遭惨败,连大汗蒙哥也战死。元朝建立后,有鉴于征服四川的艰难,便故意把作为川北屏障的汉中地区划给了陕西,从此两地在政治上分离至今。回归正题,话说当年商纣昏庸,褒国也追随蜀军一起参与了武王伐纣,受到周天子的册封,并与周王有多次姻亲关系。但褒国实际上又受到蜀国的控制,一女侍二夫,难以兼顾。西周末年,周幽王好大喜功,一看这褒侯经常不来开会,逢年过节也不来给领导送礼,一怒之下发兵讨伐。面对兵火之灾,褒侯以柔克刚,祭出本国的人肉原子弹——美女!
褒国山清水秀,民风柔美,自古就是美人窝子。因为处于周公封地之南,褒国又被称为周南,《诗经.周南》就集录了这一地区的民歌,多为灵秀优美的抒情之作,最有名的一首是《诗经?周南?关睢》,被奉为《诗经》开篇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哪!
经过全国紧急海选,第一美女出炉了,这就是褒姒。公元前779年,褒姒被献给周幽王。
综合各类古史记载,可以确信的是,褒姒不是妖精,而是来自民间,甚至可能是一名地位卑微的女奴。从邻家姐姐到天子老婆,这简直就是童话。“从此,灰姑娘和王子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大家都期望的结局。恭喜,猜到了结局的一半,作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大情圣,周幽王对这选美冠军一见钟情,还和她生了一个儿子伯服。
可惜,周幽王很快乐,褒姒却不觉得幸福。她终日不苟言笑,面对荣华富贵却沉默以对。
这也可以理解,思乡之情嘛!汉中吃大米,关中吃面条;汉中气候温润是天然氧吧,西北朔风凛冽堪称摧花辣手;汉中有朋友玩伴,宫廷却是侯门深似海。要是褒姒觉悟再高点,说不定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郁闷吧。
但为博得美人一笑,古今中外的君王都是舍得下血本的。先说个与周朝同期的外国例子。公元前六世纪,新巴比伦王国(今伊拉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号称中东的秦皇汉武,萨达姆同志的偶像,他把以色列灭国,搞了历史上第一个犹太人集中营,史称“巴比伦之囚”。如果说这项发明遗臭万年,此公另一个发明就堪称流芳百世:巴比伦空中花园,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话说他娶了波斯公主为妃,百般宠爱,谁知道公主从满目青翠的伊朗来到黄沙遍野的伊拉克,立马患上了思乡病。尼二就下令为公主仿造波斯花园。
工匠们犯了愁:大王啊,俺们这地上只有沙子,种不出花来呀。尼二豪气干云:地上种不出来,那就种到天上去!于是造出25米高的无数巨柱,在柱子上修建四层砖石花园,覆以从远方运来的泥土,遍植各种花木,还配置了庞大的灌溉系统,由上千奴隶不停地推动齿轮取水灌溉。乖乖,简直堪称古代的航天工程。
尼二同志的难题,周幽王比他早一百六十年就遇上了。在大款泡妞这档子事上,幽王可是他的祖宗呢。眼见褒姒颦眉娇叹、梨花带雨,幽王这叫一个心疼。他悬赏千金征求点子,只求美人一笑,这就是“千金买笑”的典故。一个叫虢石父的宠臣贼眉一抖,计上心头,对幽王献上了烽火戏诸侯的点子。话说周朝为了防范西戎入侵,在骊山设置了二十余座烽火台,每遇西戎侵扰,台上起火击鼓,千里传警,分封各地的诸侯就会领军勤王。要是燃起烽火,骗得天下诸侯心急火燎奔命而来,却告诉他们只是逗你玩,那是何等壮观的喜剧片啊?这么多傻子凑在一起,还怕美人不笑?
幽王大喜,当即照办。演出大获成功,褒姒笑场不断。看来这周幽王改名叫周星驰算了,也是整蛊搞笑的一代宗师啊。
但演员们不乐意了。这些可不是群众演员,发个红包给个盒饭就了事。这都是周朝的宗亲诸侯,哪能当猴耍的?大家又气又羞,对周幽王彻底寒了心,而包厢里传来褒姒银铃般的笑声,更如挖心利刃,也将被他们狠狠地记在心头,写入史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3 14:46:02 +0800 CST  
3、真相:二奶上位
传说总是美好的。在人们心目里,褒姒要么只是一个值得千金买笑的绝世尤物,要么就是一个简单的红颜祸水,还有很多人认为她是封建礼教下受压迫受冤屈的无辜妇女代表。
那么,西周灭亡是否真的只是好色臭男人的责任,楚楚可怜的美女就完全无辜呢?
历史并非如此简单。《诗经》把褒姒说成“哲妇倾城”,除了谴责“倾城”之罪外,也充分肯定了她是个“哲妇”:并非胸大无脑的花瓶,而是个有姿色也有智商的优质女人。
史载,褒姒其实是个二奶。周幽王早有王后名申后,申后生了太子名宜臼。这里有个传统的误解,我冒着被天下女人鄙视、娶不到媳妇的风险弱弱地解释一下:其实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制。根据《周礼》,天子可以有“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但王后,也是正妻只有一人,其他的嫔妃之类只相当于民间的妾,或者现代称呼的二奶。
说到妻与妾的区别,那就太大了。
所谓“娶妻”和“纳妾”,《周礼》规定娶妻必须经历“六礼”,一句话要明媒正娶,而妾呢只要花钱买来就行;
过门之后,妻主管内务,和丈夫基本平等,婚姻关系也有保障,《周礼》规定“七出三不去”,七出一是无子(前提是妻到五十岁还没能产子,而且妾也没生下小孩),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上恶疾。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是指老丈人和丈母娘均已去世,妻子将会无家可归的,不能休;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母守孝三年的,不能休。三是结婚时贫穷,后来富贵的,不能休。到了宋朝,更是赋予妻子以法定的离婚权。而妾就苦大仇深了,在妻面前形同主仆,而且随时可以被丈夫卖给他人。
更重要的是,妻所生的小孩叫做“嫡”,妾的小孩叫做“庶”,嫡子才是法定的未来一家之主,庶子只能低声下气做个蹭饭的。真是老妈正妻儿好汉,老妈二奶儿混蛋,典型的永世不得超生呢。
从古至今,少有大款不包二奶的,也少有二奶不想转正的。褒姒再怎么得宠,也不是周幽王的正妻。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儿子,她软硬兼施,终于让周幽王废了申后与太子宜臼,自己转正做了新王后,儿子伯服也成了新太子。这样看来,不苟言笑应该只是褒姒的斗争策略罢了,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智慧版,真正让她笑出声的并不是烽火戏诸侯,而是成功上位。
自古以来,中国宫廷多少变乱,都是二奶上位酿的悲剧。褒姒要转正,周幽王就杯具了。
褒姒的幸福是建立在宜臼的痛苦之上。太子宜臼被废后,郁闷地搬到了外祖父申伯家。他惆怅满怀地写下诗句《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意思是“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就像看到我所尊敬的父亲,还有我所依恋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未来又在何方?”这也就是成语“毕恭毕敬”的来历。
这惨痛的诗句破解了一个传统误解:女儿绝不是泼出去的水!看到女儿受辱,读了外孙字字泣血的诗,申伯愤怒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3 16:11:10 +0800 CST  
呵呵,总算有位回帖的了。再送老兄一个沙发靠垫,坐着更舒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3 16:49:34 +0800 CST  
4、惹不起的老丈人
古往今来,婆媳矛盾之尖锐,完全不亚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但有意思的是,很少有人说过翁婿矛盾之类,男人一般都不会和老丈人、丈母娘搞得太僵。因为周幽王早就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老丈人是惹不起的。
申国,位于今日陕西宝鸡一带,是周王朝的重要诸侯和姻亲。《国语?周语中》记载,齐、许、申等国都是姜姓诸侯国,周人与申人世代通婚,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周厉王和周幽王的王后等皆是如此。
从老祖宗就传下来的世代睦邻友好关系,今天你说废就废了?申伯不答应。
愤怒之外,他还有深深的恐惧:这场争夺,绝不仅仅影响王后和太子的利益,还关乎整个申国的生死存亡,褒姒一定会把申国当作巨大的威胁,劝诱周幽王除之而后快,即使幽王念及旧情,那伯服一旦成为天子,也一定会对前朝太子家斩草除根。
这无关乎爱情,而只是政治。和婚姻的斗争一样,政治的斗争,也只允许留下一个幸存者。
周幽王五十一年 (公元前 771年),申伯拔出青铜长剑,面对总动员的申国将士喊出惊天动地的口令:
目标,是镐京!
敌人,是天子!

申伯的口号撼动人心,但实力并不够撼动周王朝。要靠一个诸侯之力去推翻天子,恐怕还不如自杀来得爽快。
但申伯不打无把握之战。他的信心不是来自自己的实力,而是别人的实力——他的盟军犬戎部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3 16:50:26 +0800 CST  
5、世仇
犬戎,又称猃狁,是一支古老而强大的西北部族。《后汉书》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之。”高辛氏就是尧帝的父亲。到了周文公时代,身为商朝守边诸候(类似秦国与周王室的关系)的周国便恩威并施,控制了部分犬戎部落,并一起参与了武王伐纣,其中申戎一族立下大功,被封为诸候国,与王室世代联姻。这就是申国的来历。如今大难临头,申伯自然就想起了那些还身处蛮荒的穷亲戚们。
在古籍《穆天子传》里,周穆王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也是浪漫的游吟诗人。他远行万里,与西王母深情对唱,留下千古浪漫怀想。但史实上,这应该是为了应对犬戎威胁,周穆王联络西部盟友出师反击的一次军事远征。《国语?周语上》记载,周穆王十二年,周穆公出兵讨伐犬戎,获得“四白狼、四白鹿”的贡奉,《竹书纪年》还说穆王俘获了犬戎的五个王,并把犬戎部落内迁到了陕北、宁夏一带。从功业和影响来看,周穆王犹如周朝的汉武帝,他东征西讨,“东至九江,西抵昆仑,北达流沙,南伐荆楚”,并且制定成文法《甫刑》,开创制度上“以法治国”,而征服犬戎如同武帝北击匈奴,意义重大。
但一百多年后,到了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犬戎再次复兴并大举入侵,占领焦获(今陕西咸阳以西)、泾阳(今陕西泾阳),逼近周都镐京,朝野震惊。六月,宣王命大臣尹吉甫率军反攻,日行三十里,击败犬戎,继而追击至太原(今甘肃庆阳)。
《诗经.六月》记载了这次大战:“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说的正是旌旗猎猎,战车隆隆,大军迎敌,浴血制胜,尹吉甫与战友们用清蒸甲鱼和醋溜鲤鱼下酒,痛饮快哉。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3 18:38:06 +0800 CST  
为了长治久安,宣王又派武臣南仲率兵深入边地,于朔方修筑城堡,作为防御据点和远征基地。《诗经.出车》就为此记载道:“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述说了筑城戍边的军人的悠悠乡情:我奉天子之命,深入胡人牧地,来到朔方筑城;来的时候故乡还是黍稷吐芽、春光明媚,现在却已是雨雪纷飞的季节;但我知道,只有消灭了丑恶的敌人,才谈得上返回家乡啊。
此后的拉锯战是异常残酷的,虽然不能再威胁国都,但犬戎的掠夺性突袭还是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诗经.采薇》记载了这种哀怨:“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意思是“犬戎害得我无家可归、不得安居,于是领受王命、从军杀敌;野豌豆一次次发苗、采摘又变老,回家的话也说了一道又一道;我离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飘飞;如今我的归乡之路,雨雪纷扬。路途难行,饥渴难耐。我心里的伤悲,又有谁能体会!”
公元前816年,周宣王又派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犬戎,斩首五百,追击至高陶(今甘肃天水),大胜而归,惨败的犬戎最终继续向西周称臣谢罪。

但犬戎部落的心并未称臣。
倔强傲立的头颅被砍落在地,猛烈复仇的火焰要深藏于心。
等我们的子孙长大成人,他们的马刀将更加锋利。
我们,是世世代代的犬戎,必将再次,成为周天子的噩梦!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4 13:12:29 +0800 CST  
@fanghuabang 2012-03-04 13:20:50
你想写什么呢?楼主!
-----------------------------

呵呵,是该先有个说明。个人一直觉得,对外战争是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主要脉络,所以一直想从外战的角度来系统地聊聊历代故事。计划从西周末年写到明朝末年吧,西周末年之前信史不足,资料简陋;明朝之后争议太大,暂不着笔。

先贴个简单的写作目录吧,新手上路,方家见笑。

第一章 尊王攘夷(春秋—战国)
一、血色黎明:西戎入侵转动历史巨轮,开启春秋战国时代
二、以血开国:秦国对西北戎族的征服
三、三星堆的背影:秦国对四川古蜀国的征服
四、霸主之路:北狄入侵铸就春秋首霸
五、以夏变夷:楚、吴、越的华夏化与南中国的成型
六、致命的人质:燕国对辽东的征服
七、胡服骑射:赵国对晋北和内蒙的控制
八、失之交臂的决战:亚历山大东征与战国群雄

第二章 龙腾四海:秦汉时期的对外战争

第三章 天翻地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对外战争

……

边想边写,心到笔到。希望自己能坚持写完,也希望您继续关注。谢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4 13:55:24 +0800 CST  
6、犬戎入侵
收到申伯的邀请,犬戎人喜出望外:堡垒已从内部攻破,报仇雪恨在此一搏!奶奶地,拼了!于是犬戎军队从西向东,申侯军队由南向北,钳形夹击处于关中平原的周朝京城。
已经和平了五十年的西部边境,猝然遭到犬戎的全面进犯,周朝王室军队一触即溃。又听到距离最近的诸侯申国非但不勤王,还举兵造反,周幽王一声叹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啊。不过还有烽火台!申侯,等寡人招来诸侯勤王击退犬戎,再来收拾你这老不死的。
周幽王急命点燃烽火。一时间高山之巅,狼烟冲天,火光映红了关中平原的阴霾天空。
诸侯们看到了烽火,却无动于衷:这个昏庸天子,真当“烽火是烟花,俺们是傻瓜”?
于是盼星星盼月亮,周幽王没盼来援军,只盼来了仇敌的屠刀。无奈之下,他带着褒姒、太子伯服等仓皇出逃,又被追击的犬戎军围困于骊山行宫。幽王耍了个小聪明,让人焚烧行宫正门,想迷惑追兵,自己从后门悄悄逃跑。但此时的敌军四面围困,除非直接坐火箭升空,否则往哪个方向跑都是找死。
史载,犬戎在骊山脚下杀死周幽王和太子伯服,俘虏褒姒,占领京城,西周灭亡。
天子身亡、王京沦陷的消息传来,诸侯们大惊失色。虽说周幽王昏庸无能,但怎么说也是咱们的领导,这内部矛盾再大,也大不过敌我矛盾啊。再说犬戎要是在关中扎下了根,日后关东诸侯不也就成了侵略的靶子么!
此时勤王,名利双收。郑、晋、卫、许等东方诸侯一起起兵,进军关中。申侯是个老狐狸,一看幽王和太子伯服已死,自己的外孙宜臼已经是稳当的王位继承人,于是“阵前起义”,反过头来加入勤王盟军阵营。
除了诸侯压境,盟友叛离,还有让犬戎头疼的是,一群为周王室牧马放羊的西北汉子也在内部捣乱,他们被称作“秦人”。内忧外患,这哪是坐天下,简直就是坐火锅。不过犬戎人也是很潇洒的:俺们不爱江山,爱大自然。抢钱抢粮抢女人,抢完了放把火,回咱们的森林草原去咯!
公元前770年,犬戎军队撤离京城,只留下一片废墟。犬戎一族,就此开创了中国信史上灭亡华夏王朝的首案,留下了极其响亮的名头。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常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为“犬戎”。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还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明明骂的是吐蕃,还非拿一千五百年前的犬戎说事。
犬戎虽然撤离京城,但依然活跃在附近地区。废太子宜臼就在外公家的申国,被申侯、鲁侯、许公等高阶贵族拥立为天子,号为周平王。这平王经历了废立之变、战争之祸,只想过过安稳日子,于是决定远离犬戎,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从而开启了东周时代。而这次异常艰险的迁都之旅,平王和贵族百姓能够安全转移,又是依靠了那群秦人的武装护送。大乱起兵勤王、护送王室东迁,在这场时代巨变中,秦人两次建立大功,首领被周平王封为诸侯,正式开启了秦国的国史。
实质来讲,犬戎和秦国是这场大乱的大赢家。表面上看,赢家还有夺位成功的申侯、周平王。但因为平王有里通外国、谋反父王的嫌疑,在道义上始终得不到诸侯的真心拥戴,再加上王室东迁之后领地缩小,名实俱损,王室的权威已不复存在,后来周平王因为得罪郑国,竟然还得把太子送去做人质。真是衰得呜呼哀哉。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4 16:28:51 +0800 CST  
@救国青年精英 2012-03-04 21:10:47
@叶落如刀 2012-03-04 16:28:51
6、犬戎入侵
收到申伯的邀请,犬戎人喜出望外:堡垒已从内部攻破,报仇雪恨在此一搏!奶奶地,拼了!于是犬戎军队从西向东,申侯军队由南向北,钳形夹击处于关中平原的周朝京城。
已经和平了五十年的西部边境,猝然遭到犬戎的全面进犯,周朝王室军队一触即溃。又听到距离最近的诸侯申国非但不勤王,还举兵造反,周幽王一声叹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啊。不...........
-----------------------------
就像历史上西施的命运一样,褒姒的结局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被犬戎抢走了,一种说是被杀了。从怜香惜玉的角度出发,还是让她活下去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4 23:30:35 +0800 CST  
7、勤王血酬:秦人开国
犬戎灭亡西周,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点:一是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二是导致了秦国的诞生。
所谓“封建”,《吕氏春秋通诠》解释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也差不多,是指“分封建国”,也就是国王给贵族们各分一块世袭的地盘,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大家都有股份,国王只是权力最大的董事长罢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之所以把古代统称为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是因为马克思是欧洲人,而欧洲属于“暴发户”,直接从分封建国的贵族社会进化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而中国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从分封建国的贵族时代进化为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帝制时代了。所以很多人把1949年之前的中国称作封建社会,简直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胡说。
姑且不论1949之后的中国是否依然有着“封建社会”的痕迹,至少在古代,只有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才是真正的“封建社会”。而犬戎的成功进袭摧毁了周王室的权威和实力,解放了野心诸侯们的手脚,开启了春秋战国剧烈的国家兼并,最后就是“六国毕,四海一”,宣告了封建时代的结束。
从贵族封建时代到帝制集权时代,这个由犬戎入侵开启的时代巨变,正是由秦国亲手加以完成的。可以说,犬戎是秦国的仇人,也是秦国的“恩人”。
当然,公元前770年的秦人,对犬戎只有满腹的仇恨。此时东迁洛阳的周平王,对新封的护驾诸侯秦襄公许诺:“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周平王倒也幽默,土地都被犬戎抢走了,还敢拿这个开空头支票。但秦襄公却认真地拿这支票找犬戎人兑付。当然,他的兑付方式不是去银行排队,而是直接抢银行。
秦襄公把封侯开国的庆典办成了战争动员。他汇集秦国将士围猎,并邀请各国使节围观,
《诗经?国风?秦风?驷驖》记载了这次威严雄壮的典礼:“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子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社,辰社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典礼结束,轰隆作响的秦国战车从此向犬戎奔驰而去。如同二战时苏联红军在德军围城时于莫斯科阅兵,典礼结束立即奔赴城郊的对德战争前线。正是有了这种气慨,老毛子逆转了日耳曼;秦人也逆转了犬戎。

请关注
下一章节 西北射天狼:秦人对西北的征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0:41:50 +0800 CST  
第二节 西北射天狼:秦国对陕甘的征服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共有305首诗歌,《秦风?蒹葭》是鄙人最喜欢的一首:此诗字句真挚,意境悠扬;韵律优美,口有余香。邓丽君的歌《在水一方》,就是《蒹葭》的白话翻译版:“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行文至此,耳边响起那熟悉而美好的歌声,愿邓丽君姐姐在天堂安息。
回到《蒹葭》,包括邓丽君在内的现代人都认为是情人相思的恋歌,但清代经学大家姚际恒《诗经通论》和方玉润《诗经原始》却都说是首招贤诗,说的是秦国对于贤才的渴慕之情。风雅人自知,不必求真伪,诗歌艺术嘛,本来就是朦胧的美。比如大家都知道“鱼水之欢”说的是男女之事,但《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记载了刘备的原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见把君臣比作恋人也不是瞎说,说《蒹葭》是招贤告示也并不牵强,秦国的人才引进力度确实是头一号,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韩非、李斯等历代秦国名相,都是从其它诸侯国挖来的。
可以这样说,对国君而言,贤才就是日思夜想的恋人,这恋人会带来思想的愉悦和事业的滋养,以及那无人可比的嫁妆:千秋霸业,万里江山。
公元前626年的那个黄昏,秦穆公一定是无限惆怅、无限向往地吟唱着《蒹葭》,渴望出现这样一位有才的伊人。
自从犬戎之乱时勤王有功、以血开国以来,秦国至今已历150年矣。百年之中,虽然列祖列宗英明神武,但总脱不了僻处西陲、坐困愁城的窘境:东北有强大的春秋霸主晋国,东南是周天子领地,南方则有莽莽秦岭隔绝,秦国几乎走投无路。不仅如此,由于偏居边塞,秦国一向被中原诸侯鄙夷,甚至还被敌人骂作“戎狄”!因此,自即位以来,秦穆公就像要打碎“东亚病夫”牌匾的陈真一样,以扬威雪耻为己任。他对内励精图治,招揽贤才,广行仁政;对外强化秦晋之好的联姻关系,扶持晋文公登基称霸,一度兵临中原腹心的郑国!眼看成功在望,秦穆公自信已经站在历史的巅峰——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秦人被翻脸无情的晋军偷袭大败,东进中原顿成黄粱之梦。
日薄西山,残阳如血。秦穆公颓然坐于大殿之上。宫吏来报,西戎绵诸国的使者已在殿外等候多时了。穆公漫不经心地命上殿相见,心中却在忧郁地叹息:
今年我已即位三十四年了,依然一事无成。坐看青丝变白头,怎奈心血付东流。
我赳赳老秦,何时才能破茧而出,振翅高飞?!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0:45:43 +0800 CST  
谢谢各位支持。
坚持做到每日更新,绝不挖坑埋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2:04:58 +0800 CST  
@天池洼人 2012-03-05 11:13:11

-----------------------------
我是个业余文学青年,以前在青春文学潜水时就很欣赏洼人兄的文笔。以后有机会还要写点纯文学的东西,呵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2:10:22 +0800 CST  
@长安射天郎 2012-03-05 10:59:22
顶楼主,很好
-----------------------------

长安兄的《赫赫姬周》非常精彩,敢写西周史的都是牛人啊。既以长安为名,现在又都在写西北故事,不才以此为兴赠君打油诗一首:


忆长安

万里关河西北望

千年残阳祭国殇

为谁击节复长啸

赫赫宗周留余香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2:20:53 +0800 CST  
2、一个伟大的华侨
陕甘宁一带的西北地区,历来民族错杂。特别是自犬戎灭亡西周以后,西戎势力长驱东进,一时间竟把宗周王地的关中地区也占了大半。秦襄公以来的历代秦王,虽然以命相搏,把周平王抛弃的地盘抢回不少,但春秋之世,西戎部落依然遍布秦国周边,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水之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周室东迁,秦国守边之责就是防范这些戎狄,以免重演犬戎之祸。其中绵诸(今甘肃天水)、义渠(今甘肃宁县)和大荔(今陕西大荔)名列三甲,号为戎王。这派使者来的正是绵诸国。
使者来到殿上,秦穆公刚打起精神说一句:“Hello”,那使者就用标准的山西话道:“大王,我本华侨,都是中国人,还是说中国话吧。”
秦穆公吃了一惊。原来这使者叫做由余,《史记.秦本纪》说他“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据说是黄帝的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罕的第三十七世孙……看家谱祖上还挺阔的。后来为了避难去了西戎,到了由余这辈已经从移民混成了外交大使。
不过在古代,华侨可不是什么光鲜的词。那年月,中国天下第一,谁会去那些又落后又偏远的蛮夷国家呢?就像今天,你有见过美国人挤破头移民非洲的么?在古代人看来,这些人之所以作了华侨,要么是在老家倒大霉了,要么就是脑子进水了。
秦穆公一看,天下还有比自己更可怜的人,这位竟然是华侨!他顿觉心理平衡不少,抑郁之情化成怜悯之心,便拉着由余去参观参观自己的宫殿、宝库之类,心里巴望着得到一堆崇拜赞美的颂词,以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灵。
由余却不识相:“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这就是成语“劳神费力”的出处,意思说都是些劳民伤财瞎折腾的玩意儿,就跟今天的政绩工程一样。秦穆公颇为生气,便打击他:“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都会发生动乱,戎夷一无所有,可怎么活啊?”由余笑曰:“礼乐法度就是中国乱的源头。黄帝他老人家亲手创造了礼乐法度,也只是稍稍太平。后来的君主个个骄奢淫逸,只依仗着法度威严来要求民众,民众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怨恨甚至杀戮,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人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
说这么一大通,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但老子比由余晚生了近100年,由余才是道家哲学的思想启蒙第一人哪。老子的成就在于把由余的演讲词系统化、理论化、成文化,成为了《道德经》的千古名言:“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儒道两家,中华双璧。儒家源于周礼,道家源于由余。由余者,天才也!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2:33:17 +0800 CST  
@飞翔的鱼雷 2012-03-05 12:51:53
楼主加油,好好写,我们的教科书的历史老是给学生们一种印象,中国自古就是被异族欺负的,其实,稍微用点脑子想想,我们华夏族如果是教科书那种形象我们能从中原那块地盘扩展到把整个东亚大陆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都揽括在内么?
我是个性签名,想禁用或更改请到google商店的安装页面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以便更改或取消
上天涯社区,用Chrome浏览器扩展 天涯助手,谁用谁知道!

.....
-----------------------------
呵呵,教科书这样写,可能一是受到“人前哭穷无人害,人后闷声发大财”的文化心理影响;二是为了彰显本朝的威武雄壮,就全盘否定前朝历代的文革招数吧。其他的原因就不好明讲,只能点到为止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3:02:42 +0800 CST  
由余一席谈,让秦穆公大为震撼,思想和灵魂都得到了深刻的洗礼。他当即爱心泛滥,要把由余招为己用。但由余不是见钱眼开的主,而且诱拐人家重臣也可能导致战争,秦国刚被晋军击败,元气大伤,哪还敢两线作战呢。秦穆公心急火燎,幸有内史(首都市长)廖献计,送给绵诸戎王十六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和大批奢侈品,作为暂时挽留由余的租金。
戎王啊,十八个美女换一个老男人,你换不换呢?
只要不是重口味的Gay,估计大多数正常人是会喜出望外的。史载戎王大喜,拍板换人,从此沉溺酒色,国政大坏。等到由余回国,戎王已听不进劝告。他无力回天,无奈之下只好从了秦穆公,返回秦国为相。
戎王爱美女胜于爱人才,秦王爱人才胜于爱美女。秦戎之争,胜负已定。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3:06:51 +0800 CST  
呵呵,门庭冷落啊,不过这是自己想写的东西,一定会坚持写完。谢谢看帖的同学们。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8:13:24 +0800 CST  
3、东方还是西方?
归国华侨由余先生,从此倾力辅佐秦穆公,其最大的贡献就是让秦国及时改变战略方向,“制霸西戎”,重新找到大国崛起之道。
有人可能会问:由余这有什么聪明的?东进受阻当然就只能西进嘛。再说秦国与西戎打了上百年仗了,难道以前没想过西进?
事后诸葛亮人人会做,事前诸葛亮只有一个。
这就好比,当年日本人要早知道西伯利亚荒原下有那么多石油,肯定会坚定执行北进战略,联合德国灭了苏联,哪还犯得着为了南下东南亚抢油,偷袭珍珠港,以至于开罪美利坚呢?
秦国之所以没有专心西进,实在是有五大难处。
第一难是摆正心态。秦人历代的梦想是东进中原,一路从甘肃迁移到陕西关中,从没把西戎瞧上眼。如今全力西进,等于主动和戎狄同流合污,自甘堕落,只怕会被天下笑掉大牙。一个人要不耻下问已经很难,一个国家要不耻蛮夷,更是难上加难。1840年以来的诸多国难,根源还不就是摆不正心态?
第二难是学会忍耐。晋国人忘恩负义,两袭秦师,断送了穆公的大好前途。虽然秦穆公明白晋强秦弱已成定局,但秦人举国戴孝,恰如中日国仇。他决策西进之难,当不亚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
第三难是知己知彼。秦戎交战百年,西进却没太大进展,很大原因就是不清楚西戎虚实。现在有了Goole地图,天下地理你我百姓都能一清二楚,但在“交通基本靠走,联络基本靠吼”的春秋时代,那西戎诸国的政治格局、兵马城郭、地形地理、民俗风情、水土气候,哪一项不搞明白,都没有彻底打赢的胜算。
第四难是克敌制胜。西戎虽然经济文化落后,但说起打架那是出了名的彪悍,人家那可是全民玩命、悍不畏死的,不一定比关东诸国好啃。《荀子》就为此感慨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就是说西戎之人即使做了俘虏,也不担心被杀,而只是担心死后不能按照民族风俗火化罢了。更何况秦军新遭惨败,元气大伤,西征戎狄,很可能就和东进中原一样,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第五难是善后消化。就算打下了西戎,但那地方辽阔,民族殊异,要是不能全力经营,使之彻底融入秦国,非但不能成为财富,反会成了拖垮秦国的包袱。邓小平说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也是这个道理。
五难俱全,如之奈何?
秦穆公一言九鼎:前两条,我搞定;后两条,由余搞定;最后一条,子孙搞定!
从此秦国闭关修炼,全力西进,直到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整整250年不再问津中原霸权。到后来战国七雄,秦国最终能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根源就在于秦穆公和由余制定的基本国策。
让他人去说吧,我走自己的路;蛰伏的秦人,终会露出霸王之相。
向西去,有风和沙的地方;向西去,有牛和羊的地方;向西去,有梦想和希望的地方!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3-05 18:15:32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