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wanghongyuwk 2012-12-13 21:10:04
楼主认为秦到民国是什么社会制度
-----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秦到民国的社会制度变化挺大的,如果一定要找共同点,我觉得可能有三各方面:一是政治体制搞中央集权制,二是文化领域是儒家伦理主导;三是经济方面以私有制为主体,部分关键资源实行国营官办产业。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5 12:34:34 +0800 CST  
@controlman 2012-12-15 15:25:16
看了半年多了,楼主好贴,加油!
-----------------------------
感谢control兄支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6 00:03:59 +0800 CST  
10、唐玄奘和程咬金
公元629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这一年的岁末时节,从东土大唐走出了两支伟大的队伍:一支是北征东突厥汗国的唐朝大军,另一支是僧侣玄奘西行天竺的取经队伍。这两支队伍虽然方向各异、规模悬殊,但都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这年八月,玄奘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随后折向中亚,最终抵达北印度。除了取回大量佛教经书外,还由玄奘口述、弟子记录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讲述了万里西行路上的所见所闻。其中,西突厥可汗的盛大排场让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汗方事畋游,戎马甚盛。可汗身着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编发,围绕左右……驮马之骑,极目不知其表。”
这位可汗,就是西突厥汗国的中兴之主统叶护。他东与唐太宗结盟求亲,西与拜占庭结盟侵掠波斯,向南拓地直达阿富汗中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史称“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在汗国首都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统叶护可汗盛情款待了玄奘一行,向东土大唐表达了一如既往的敬意。
不幸的是,就在玄奘离开后不久,这位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可汗就死于一场宫廷政变,西突厥汗国从此陷入混乱和分裂。唐军消灭东突厥汗国后,西突厥割据势力纷纷向唐朝求助。经过慎重考察,公元633年,唐太宗派遣鸿胪少卿刘善出使,册封亲唐的阿史那.泥孰为西突厥可汗,标志着唐朝开始涉足西突厥事务。此后,唐朝趁势进入西域,于公元640年九月在交河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设置安西都护府,开始了在辽阔西域长达一百五十年(直到安史之乱后,终于陷落于吐蕃之手)的伟大事业。

乱世之中,除了唐朝,东突厥遗民势力也努力混水摸鱼。颉利可汗的侄子乙毗咄陆不甘心臣服大唐,率部分族人窜入西突厥境内。公元638年,他裹挟一些西突厥部落,自立为西突厥可汗,随即武力吞并了亲唐的西突厥势力。暂时得势后,乙毗咄陆可汗得意忘形,竟然打起了恢复东突厥故土的主意。公元641年,他率领还乡团侵入新疆,一直打到伊州(今新疆哈密),威胁到唐朝的西方边境。
乙毗咄陆的兴起,不仅令西突厥成为大唐的敌国,也让唐太宗看到了东突厥死灰复燃的危险。于是,安西都护郭孝恪奉诏出兵西域。他实施了一次出人意料的大胆行军,避开西突厥军的进攻正面,而是只率轻骑两千翻越天山山脉的小道“乌骨道”,乘虚攻占了西突厥军主力处月部落的大本营(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处月、处密等西突厥部落被迫归降大唐。
乙毗咄陆还不死心,公元644年又引诱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叛唐。郭孝恪立即率三千骑兵兼程疾进,在夜色掩护下秘密抵达焉耆城外。拂晓时分,正是睡意最浓之时,唐军突然发动进攻,一举俘斩七千多人,生擒焉耆王凯旋班师。三天后,西突厥追兵赶到,郭孝恪领兵转向还击,大胜追击数十里。
乙毗咄陆在郭孝恪面前占不到便宜,只好把气撒到西边,大抢了一把中亚的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南部)。但因为分赃不均,他属下的西突厥部落决定翻脸,派请愿代表团到长安请求另立可汗。唐太宗借力打力,册封阿史那.泥孰的侄孙为乙毗射匮可汗。窘迫的乙毗咄陆只得号召以前带来的东突厥部落勤王。谁料这些嫡系人马也早看穿了复国无望,对招兵使者发飚道:“使我千人战死,一人独存,亦不从汝!”乙毗咄陆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灰溜溜地逃往吐火罗(今阿富汗中部)的大山里避难去了。

随着乙毗咄陆的失败,东突厥遗民鸠占鹊巢的复国事业成了黄粱一梦,西突厥人也重新当家作主。但东西突厥都是一丘之貉,习惯了“翻脸无情、过河拆桥”,公元648年,在乙毗射匮可汗的唆使和撑腰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妄图驱逐唐朝在新疆的势力,出兵进攻唐朝属国疏勒,甚至袭扰已归唐朝直辖的高昌郡。唐太宗盛怒之下,发动了昆丘道行军讨伐龟兹,以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契苾何力、郭孝恪为副大总管。
其中,阿史那.社尔和乙毗咄陆经历相似,也是颉利可汗的侄子,也曾流亡到西突厥境内割据称霸,公元635年因讨伐薛延陀失败而投奔唐朝,被唐太宗招为妹夫。契苾何力则是漠北铁勒族的契苾部落领袖,公元632年率部落南迁降唐。史载契苾何力曾被族人绑架到薛延陀汗国,他大呼道:“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并拔刀割掉左耳起誓忠唐;唐太宗也断定契苾何力“心如铁石,必不背我”。
这两位降唐的东突厥贵族从此为大唐帝国东征西讨,竭忠尽力,可谓唐太宗“华夷一体”思想的重要人证。在唐太宗的信任下,他俩率领东突厥降众加入大唐军团,于公元640年攻灭高昌、公元646年攻灭称雄漠北的薛延陀汗国。此次昆丘道行军,他俩又和郭孝恪一起率领汉、铁勒、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各族联军十余万骑,长驱直入攻占龟兹国都,生俘其王。
但最后关头出了纰漏,老将郭孝恪竟然阴沟里翻船。话说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率兵外出扫荡残敌,郭孝恪留守王城。他纵横西域多年,屡战屡胜,一时麻痹大意,竟然被龟兹国相率领的西突厥援军杀了个回马枪。城内的龟兹降军也同时反叛,内外夹击之下,郭孝恪与其子郭待诏阵亡。随后唐军收复城池,阿史那.社尔为给郭孝恪报仇,下令对龟兹王城屠城。西域诸国震恐,纷纷投降,唐朝终于实现了对天山以南、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南疆地区的直接统治,并设立龟兹、焉耆、疏勒、于阗四大军镇,共驻兵两万四千人戍守。其中,安西都护府治所就设在郭孝恪为之牺牲的龟兹王城。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既然唐朝册封的乙毗射匮成了唐的敌人,那么原本反唐的乙毗咄陆派系也可以摇身一变。在唐军讨伐龟兹的进程中,一支三千人马的西突厥队伍投入了唐军阵营,为首者正是当年乙毗咄陆的心腹大将阿史那.贺鲁。此人出身高贵,是西突厥始祖室点密可汗的五世孙,所以颇被唐朝看重,被册封为叶护(副可汗)。
但还是那句话,狗改不了吃屎,西突厥人也改不了“翻脸无情、过河拆桥”的习性。无论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乙毗射匮可汗,还是貌似恭顺、心怀鬼胎的贺鲁,都不例外。他俩同为血统纯正的西突厥汗裔,彼此之间虽然斗得你死我活,但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天可汗李世民啊,你何时能像太阳一样夕阳西下,何时会像天幕一般坠入夜色?
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6 11:57:22 +0800 CST  
农历五月又名“恶月”,据说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猖獗。所以,五月历来被视为不祥的时节。不幸的是,至少在公元649年的五月,这种说法得到了验证。
当月十八日,大唐军神李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短短数日后,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也驾崩了,英年仅五十三岁。这两位携手摧灭东突厥霸权的绝代君臣,竟然又宿命般地接踵而去。在他们的生前,亲手缔造了一个无比强盛辉煌的帝国。其盛况宏景,正如唐太宗生前留下的诗歌所言: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如果硬要说有未竟之业,无非就是两个:一是西头的西突厥汗国,二是东头的高句丽王国。这两个钉子户,牢牢地扎在帝国的双翅上。大唐要想真正翱翔九天、振翅寰宇,就必须拔除这两个对手。
但又有何人,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唐太宗的遗愿呢?
继位的唐高宗似乎不像。在告别太宗皇帝的仪式上,他竟然抱着老臣瑟瑟发抖,和睿智威严的“天可汗”形象相差甚远。对这一点,不仅唐朝的百官万民有所疑惑,帝国的敌人们更是心有窃喜。
所以,唐太宗去世刚两个月,贺鲁就迫不及待地动手了。实事求是地说,就心计之深沉、手段之狠辣而言,贺鲁在东西突厥历代领袖中都足可名列前茅。他先是派儿子去长安当人质,千方百计向唐高宗表忠心,赢得了朝廷的信任。紧接着,他就打着唐朝的旗号大举西征,击灭乙毗射匮可汗,重新统一了西突厥汗国。直到人质儿子被放回国后,贺鲁才图穷匕首见,不待唐朝册封而自立为可汗。
稳固了在中亚地区的统治后,贺鲁立即走上乙毗射匮的老路,着手攻略新疆。公元651年,他派兵攻陷金岭城(今新疆奇台西北)、蒲类县(今新疆奇台)等唐朝辖地,狠狠涮了唐高宗一把,还公然对西域各国扬言嘲弄皇帝懦弱。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6 12:06:13 +0800 CST  
@花心2少爷 2012-12-15 16:54:17
回复第417楼(作者:@生得无奈 于 2012-04-25 14:39)
引用: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丽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
==========
棒子
......
-----------------------------
想说明一点,高句丽人是中国东北的一支少数民族,和契丹人、满族人的性质一样,和现在的朝鲜人、韩国人绝不是一回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6 14:28:34 +0800 CS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12-12-16 21:54:20
楼主一般隔段时间更新,然后更新得会比较多
-----------------------------
英雄兄还在本帖啊,自始至终了,谢谢支持!因为到了年底工作非常忙,所以不能天天写了,只能隔一段时间有空才写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6 22:52:47 +0800 CST  
@相当山神 2012-12-17 16:57:30
@叶落如刀 2355楼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恃。在唐的怀柔政策之下,东突厥为唐军服务了五十年,西突厥人为大唐抵御吐蕃、阿拉伯,也有数十年。应该说效果也不错了。西突厥中的沙陀人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后唐,也是完全汉化的朝代,和北魏、蒙古、满清不可同日而语。
-----------------------------
我在新疆生活了六年,我感觉作为胡人苗裔的维族人的确有唯利是图,不守礼义的性...........
-----------------------------
山神兄见解鞭辟入里,佩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7 18:51:08 +0800 CST  
其实从个人性格来讲,唐高宗确实是个慈善宽厚的好人,甚至有些懦弱;就政治风格而言,唐高宗也是倾向于休养生息的守成之君,甚至有些天真。恰如汉高祖之后的文景之治、明成祖之后的仁宣之世,唐高宗最初的设想也是建立一个偃武修文、四海升平的和平世界。所以,他刚一继位就下诏停止东征高句丽,并对西突厥人抚慰有加。但贺鲁太嚣张了,不仅侮辱朕的智商,还到处侮辱朕的人格!
是可忍,孰不可忍!
好脾气的唐高宗也火了。公元651年冬,他组织了即位以来的第一次西征“弓月道行军”。按照唐朝军制惯例,一般用目的地作为行军道名,弓月道行军的计划就是要占领弓月地区。所谓“弓月”,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要地,大概位于今日的新疆伊宁。它位于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中心位置,东连唐朝在天山以北的统治据点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西通西突厥汗国重镇碎叶城,南面还可通往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占领弓月就可以直接威胁贺鲁坐镇的碎叶城。
史载,西征主力是西北四府的府兵三万,外加回纥骑兵五万,主帅是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和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从兵力规模来看,唐军显然并未使出全力,只视其为惩罚贺鲁的战争,而非灭国大战。从这个意图出发,唐高宗在战前又派使者出巡西突厥各部落,要求他们和贺鲁划清界限。但出乎唐高宗意料的是,贺鲁不愧为一代枭雄,虽然掌权时间不长,却把属下拉拢得结结实实。西突厥处月、处密等部落竟然杀害唐使,坚决地站到了贺鲁一边。 更严重的是,唐高宗的“天真外交”提前暴露了西征军的意图,闪击碎叶的作战计划已无法实现。公元652年正月,唐军不得不改变计划,先行进攻杀死唐使的西突厥部落。
梁建方是成名已久的勇将。当年虎牢关一战,他和尉迟敬德一起突入窦建德大军,生擒王世充的使者,威名大震。后来又在西南地区平叛,卓有功勋。此次他负责讨伐阿尔泰山一带的处月部落,用突袭战术一举破敌,斩首九千级,俘虏万余人,然后又轻骑猛追五百多里,最终擒获处月部大酋长,并当场斩首示众。与此同时,契苾何力也率军击败处密部落。唐军顺利平定了天山以北的草原,并设置金满、沙陀两州,牢牢堵住了贺鲁东进之路。但当时天值隆冬、粮草无继,加之贺鲁已严加防备,兵力有限的唐军只得见好就收,放弃了进军碎叶的计划。
第一次西征的虎头蛇尾,引发了朝臣的抨击,指责主帅梁建方“兵众足以追讨,而逗留不进”。但唐高宗确实是个厚道人,他知道主要责任在于自己政治技巧的稚嫩,所以并未追究出征将领。不过,唐高宗的失误后果是严重的,不仅让贺鲁逃过一劫,也令唐朝内部政局发生动荡。公元652年,唐高宗的妹妹高阳公主觉得哥哥懦弱可欺,竟然煽动老公房遗爱(房玄龄之子)与勋贵集团的柴令武(柴绍之子),薛万彻等密谋政变,废掉高宗。遗诏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联手镇压了政变,并借机清洗政敌,把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宗室名将李道宗等一大帮人都拖入法网。经过这一场大狱,朝廷颇伤元气,西突厥事务自然被晾到了一边。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摆平了政敌,没料到自己也紧接着栽倒在一波更大的政局动荡里。话说唐高宗身上的“人味儿”特浓,不但是个老好人,也是个痴情人。他在当太子时就喜欢上了老爸的小妾武则天,现在当了皇帝更念旧情,竟然要废掉系出名门的王皇后(西魏大将王思政的孙女),改立平民出身的武则天为皇后。这在门阀士族主宰中国的时代,绝对是破天荒的大事,而废后就等于打击关陇门阀士族的利益体制,所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派极力反对。而新生代官僚如李义府、许敬宗等却为了升官迎合帝意。关键时刻,军方元老徐世勣表态:“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于是,公元655年,唐高宗在新生代官僚和军队的支持下废掉原来的皇后,改立武氏。褚遂良被流放到越南,几年后长孙无忌也被罗织罪名、被迫自杀。
经过这连续的宗室之乱、朋党之争,唐高宗总算摆平了家务事,腾出手来关注国际问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8 20:43:17 +0800 CST  
趁着唐朝无暇西顾,贺鲁这几年混得风生水起,坐稳了西突厥可汗的宝座。
公元656年正月,唐朝发动了第二次西征,即葱岭道行军。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主帅竟然是程知节!程知节就是演义小说里大名鼎鼎的程咬金,当时已是六十八岁的老头子。为何派这么位老人家远征万里?一方面是因为军界青黄不接,另一方面也有政治上的盘算:
当时经过自然死亡和政治动荡,太宗时期的统帅级将领硕果仅存的只有三人:尉迟敬德属于聪明人,从贞观末年就辞去军职、闭门谢客,只顾颐养天年了;徐世勣属于机灵人,旗帜鲜明地支持唐高宗;再一个就是程知节了。要论资历和能力,徐世勣应该更胜任西征统帅。但程知节是与长孙无忌一同参加过玄武门之变的患难之交,当时又身任禁卫军统帅,唐高宗实在不放心把他放在皇城跟前。所以,让程知节主持西征其实是有调虎离山的意思。关于这一点,西征中发生的“真假密旨”事件可资证明,容后再叙。
除了程知节,西征军中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人选:前锋总管苏定方。没错,就是二十年前追随李绩北伐,只率两百骑士击破颉利大营的苏定方!但这位兄台可谓命运多舛,立下了灭亡东突厥的大功,却倒霉地牵扯进了政治斗争。话说当年李绩班师回朝,朝臣却上书抨击他,无非是“私吞战利品、杀害俘虏”之类的问题。唐太宗正好也觉得他功高震主,就借题发挥加以贬斥。李绩当然是个明白人,二话不说、甘受发落。唐太宗见达到了“立威”的目的,也就放过李绩,结果没有背景的小将苏定方就成了替罪羊,被开除军籍了事。这冷板凳一坐就是二十年,直到二次西征无将可用,才被捞起来任用。
政治斗争害死人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程知节和苏定方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老帅程知节早没了当年三板斧打天下的火气,从年初慢吞吞地行军,一走就是大半年。直到盛夏八月,唐军终于进抵天山,在榆慕谷(位于今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打了第一仗。被第一次西征打残的处月部落召唤了葛逻禄部落帮忙,依然不是唐军对手,被斩首千余级,余部落荒而逃。唐军继续深入伊犁河谷,远在阿尔泰山南麓游牧的处木昆等部落闻讯南下狙击,一场恶战下来,唐军杀敌三万余人,基本摧毁了葱岭以东的西突厥势力。
到了年底,一路凯歌的唐军西进到了鹰娑川。鹰娑川位于天山和葱岭的交汇处,今天是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新疆的边界。此地毗邻美丽的伊塞克湖,水草丰美、气候宜人,一直是西突厥可汗的冬都。为保住这块风水宝地,西突厥出动了四万精锐骑兵进行决战。唐军屡次冲锋都无法击破突厥人,战局一时陷入焦着。
冥冥中自有定数,上天再一次把目光投放在苏定方身上。当时他奉命带着五百骑兵撤出战场休整,七转八转地想找块安全地方卸甲下马。突然之间,他赫然发现旁边的山岭上密密麻麻一片黑云。仔细一瞅,竟然是突厥军的一支主力部队!想必他们和苏定方所部一样,也是暂时撤出战场休整的。
说时迟,那时快。苏定方作出了和二十年前一样的决断:绝不畏难避敌而逃,反而直面强敌出击!他当即率领疲惫的五百骑士冲向敌军。突厥人万万想不到这里也有唐军,惊慌之下以为遭到了大军包围,溃散四逃。苏定方追击了二十多里地,斩首一千五百级,缴获战马两千余匹,突厥军丢下的辎重“绵亘山野,不可胜计”。
苏定方的突击虽然杀伤有限,却彻底突破了突厥人的战略部署,如果唐军顺势全线出击,必定又是一场大捷。可关键时刻有人兜头给他一盆冷水。而且这个人不是西突厥的援军,也不是间谍特工,而是西征军副帅王文度。
王文度认为唐军已深入西突厥腹地,不能因为一场小胜就大举前进,而应该留在原地防守反击。苏定方反驳道:“本来讨贼,今乃自守,马饿兵疲,逢贼即败,怯懦如此,何功可立?”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一个战术上的争议,主帅程知节可以拍板定夺。谁料想,王文度竟然声称自己得到皇帝密旨,圣旨指责程知节轻敌冒进,并指定王文度担任主帅!
莫名其妙冒出个皇帝密旨,一个简单的战术问题就成了诡异的政治问题。这一来苏定方可急眼了,对程知节喊道:“既然皇帝任命您为主帅,怎么可能半道上用您的副手取代您呢?这件事肯定是假的,应该把王文度关起来,向朝廷去信询问实情。”
临阵易帅,兵家大忌。苏定方不信皇帝不明白这个简单的军事原理。但程知节更明白政治原理:伪造圣旨可是逆反大罪,王文度所言应该不是瞎编胡言,看来不出所料啊,自己受长孙无忌的牵连,果然不受皇帝的信任了。所以,如果依苏定方的建议挥军大进,一旦战败可是罪上加罪,还不如听王文度的算了。
程知节果然老了,再也不是那个傲视天地的混世魔王。他的妥协,导致唐军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时机,第二次西征就这样意外终结。回京之后,程知节识趣地引咎辞职,不久后退出政坛,长孙无忌集团很快就被彻底铲除。王文度也被安了一个“假传圣旨”的罪名削职为民,但竟然得以免死,而且后来还官运亨通,曾到朝鲜半岛当过总督。所谓“密旨疑云”的真相,也就不难得知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8 20:44:14 +0800 CST  
由于政治问题的干扰,第二次西征未获全功。但唐高宗并不着急,因为他明白“事在人为”,而这次西征就发掘出了大人才:公元七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苏定方先生了。
比二十年前幸运的是,苏定方完全没有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因为唐高宗是个明白人,只要起用这样的将才,西突厥就是秋后的蚂蚱——蹦不长了。公元657年,就在处罚程知节和王文度的同时,唐高宗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发动了第三次西征。
苏定方终于媳妇熬成婆,可以不受干扰地展露拳脚了。但从一员前锋猛将跃升为大军之主帅,意味着不仅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战场机会,更要有统揽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很明显,梁建方、程知节虽是在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绝顶勇士,却缺乏担当统帅重任的能力。那么,同样以勇猛闻名的苏定方,会重蹈他们的覆辙么?
面对朝野疑问的目光,苏定方心中其实已有韬略:前两次西征之所以未获全功,正是因为战略上出了问题。无论是弓月道行军还是葱岭道行军,唐军主力都是沿着天山山麓一路推进,正面进攻西突厥各部落的聚居地,因此必然面临西突厥人的层层狙击,罪魁贺鲁却可以稳坐后方从容调度指挥。如此一来,劳师远征的唐军就打成了阵地攻坚战,焉有全胜之理?
所以,苏定方制定了石破天惊的“外线包抄、向心突击”新战略:为了避开西突厥人重兵驻守的天山防线,苏定方亲率精骑北上大漠,召集忠于唐朝的漠北部落藩兵,然后沿着阿尔泰山脉以北的荒原急速行军,大迂回至阿尔泰山脉西麓的曳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后,突然南下击破西突厥人的侧翼软肋,逼迫敌军仓促进行主力会战。与此同时,为了掩盖北线的战略意图,唐朝又任命归顺的西突厥大贵族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两人担任流沙道安抚大使,大张旗鼓地沿着南道西进,吸引贺鲁的注意力。
这个伟大的构想,证明了苏定方高超的军事素养。但思想的伟大性往往与实践的艰巨性成正比。苏定方的行军路线远离水草丰美、后勤便利的地区,先是要跨越渺无人烟的大漠,然后又要在寒冷彻骨的西伯利亚荒野长途跋涉,真是不走寻常路。史书记载,一路上唐军将士要经过大雪覆盖厚达两尺的地带,冻饿饥馑之苦自不待言。这次悄然的长征持续到冬季十月,最后能跟上苏定方马蹄的藩汉将士合计才一万余人。
当终于望见阿尔泰山的雄伟身姿时,唐军将士无不欢声雷动。他们一路上忍耐的苦难和折磨,此刻都爆发成猛烈的战斗欲望。苏定方率军翻山南下,闪电般地突击了驻牧山脚的西突厥处木昆部落,其酋长只以为神兵天降,带着数万部众不战而降。苏定方好言相慰,又从中选拔了一千多人补充队伍兼任向导,沿着曳至河长驱西进,马不停蹄直扑贺鲁的大本营!
闻听唐军天降,西突厥国中大乱。贺鲁只得搜罗汗廷周边各部,亲自带队迎战。但西突厥毕竟国势雄厚,仓促间竟然也能凑出来十万人马,反观唐军仅有一万且人饥马乏。贺鲁不禁哈哈大笑:什么天兵天将,来送死的小鬼罢了!于是下令全军出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0 20:07:47 +0800 CST  
迎接十万规模的骑兵冲锋,这种待遇可不多。近世以来,也就杨素和达头可汗一战可以相比。但杨素当年带了精兵数万,更有傲视天下的重甲骑士,而苏定方的家当却只有伤病劳累的一万人啊!无论哪一派军事理论,“孤军深入,以一敌十,以劳敌逸”,条条都是不可能。但苏定方之所以是苏定方,正是因为他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
如果要评出长途闪击的运动战大师,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霍去病,就得属苏定方了。而进一步能在运动战和阵地战之间顺畅切换、动静皆宜的多面手将领,恐怕连霍去病都不如苏定方。曳至河会战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点。
在得到贺鲁大军逼近的情报后,苏定方冷静地观察了战场地形,发现此地南低北高,于是命令七千骑兵下马,转为步兵列阵于南原,剩下的三千骑兵由他亲自率领隐蔽于北原。当旭日升出阿尔泰山之巅时,精密的军阵已布设完毕。苏定方勒马立于骑兵阵中,只待最后决死的一战。
须臾之后,在蓬勃朝阳的背衬下,十万突厥骑兵蜂拥而来。马群的蹄铁踏响了大地,互相撞击的兵器敲响了上天。闷雷般的轰鸣声翻滚而来,仿佛全天下的铁匠铺一起开动,万千铁锤击打砧板,万千风箱鼓动烈焰,让遮天敝地的燥热肃杀之气迎面涌来。
这,就是战争的气息。

贺鲁大军向南原的步兵方阵发动了猛烈的冲锋。
唐军方阵的前列都是参加过上次西征的老兵,俱是周身铁甲、长枪重斧,因与西突厥人血战无数,人皆有同袍好友牺牲之仇,而无偷身苟活之念。尤其是第一列的陌刀士,人皆高大威猛,面作降魔金刚之状,咬牙怒目,愤心切齿。只见满目黑色盔甲之间,两丈长刀如墙而列,在朝阳之下寒光闪耀,如同蓄积在乌云之中的闪电,势要喷薄炸裂而出。三排老兵之后约有十步,是三千射技精湛的弓弩手,再后面十步是横刀持盾之士,也都是刀法精熟、久经战阵之辈。
在如此勇士的面前,贺鲁显然重蹈了老祖宗达头可汗的错误:低估对手。他没有采用突厥人擅长的轻骑兵骑射战术,而是狂妄地发动了直接冲锋。连续三轮惊涛骇浪般的冲锋下来,唐军阵地犹如风暴中的礁石,犹自岿然不动。突厥人士气大为受挫。
苏定方冷静地观望着战局,发现远处马蹄扬起的烟雾比前几次散乱了许多,看来突厥人的军心和阵型有所动摇。此时不取,更待何时!他立即率领三千骑士出击,猛烈突击突厥人的侧翼。只顾盯着步兵方阵的突厥军大乱,不知道有多少唐军杀至,顿时化作鸟兽散。苏定方挥军追击三十多里,激战竟日,斩俘多达三万余人。第二天,苏定方继续率军进攻。被吓破胆的突厥军不战而溃,从中亚赶来助战的胡禄屋等五个部落生怕枉死异乡,干脆全体战场投诚。贺鲁只能带着数百亲随西逃。
曳至河大捷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西域大地。盘踞新疆一带的西突厥左厢五部,一直是狙击唐军西征的拦路虎,如今听闻唐军空降到了大后方的汗廷,而且一举击败了可汗的中央军,个个吓得魂不守舍。结果,负责南道行军的弥射和步真两人一到,左厢五部就立马投降了。
话说贺鲁向西北方逃去,一路逃到今天的哈萨克大草原,希望召集草原部落重振旗鼓。而苏定方一贯是“穷寇必追”的风格,岂能容他?唐军副将萧嗣业、回纥酋长婆闰率领前锋一直追踪到邪罗斯川(今塔拉斯河,从吉尔吉斯斯坦流入哈萨克斯坦),请求苏定方率主力增援。
当时天降大雪,史书记载雪深“平地二尺”,将士们请求等雪停天晴再启程。苏定方断然道:“大雪是福不是祸。我军行动不便,贺鲁也一样!他以为我军不能追击,必然歇息停留。我们出其不意地急追,必能获胜!”于是亲率唐军和降伏的西突厥部众,顶风冒雪昼夜兼行。行至双河(今新疆博乐市,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他又与弥射、步真部队会师,军力更为壮大。接下来的战斗完全是二十年前突击颉利牙帐的翻版,苏定方率大军发动突袭时,毫无防备的贺鲁正召集军队准备打猎呢。正在阅兵场上集结的西突厥军乱作一团,被当场斩杀俘获数万之众,可汗的象征狼头大纛也被缴获。贺鲁只带着家属向南逃往藩属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0 20:09:05 +0800 CST  
连续两次大捷彻底摧毁了西突厥汗国的实力。但辽阔的西域长期受西突厥统治,和华夏的政治、文化联系疏远,如果唐军不能收服当地民心,只怕贺鲁又会卷土重来。难能可贵的是,苏定方既有霹雳手段,又有菩萨心肠,实乃文武全才。上一次西征时,唐军大胜之后骄气横生,副帅王文度带头抢掠攻占的西域城镇,主帅程知节也默许纵容,只有苏定方怒道:“西突厥人暴虐对待西域百姓,所以我等前来讨伐贼军,如果我军与西突厥人一样作为,岂不也成了贼?”。结果全军狂欢中,只有他一人没有染指分毫。
如今做了主帅,苏定方可以贯彻自己的理念了。他制定了秋毫无犯的军事纪律,释放了贺鲁抢掠来的各族奴隶,又把俘虏的降众放归故乡,西突厥各部落和中亚藩属国喜出望外,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紧接着,他又组织唐军和当地民众修筑道路,设置横贯东西的邮驿系统,把广阔的西域和大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苏定方的善意和智慧,终于获得了忠诚的回报。贺鲁带着儿子、女婿等人刚逃到石国边境,就被石国国王关押起来,随后献给了萧嗣业率领的追捕队。
公元657年年底,苏定方率领西征军凯旋,受到了帝国朝野的热烈欢迎。唐高宗亲自在长安主持了盛大的凯旋献俘仪式,收下了被俘的西突厥末代可汗贺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0 20:31:27 +0800 CST  
@飞渡烟雨间2011 2012-12-21 00:03:12
@dym7355 2012-12-20 22:30:56
苏定方的功业不下于西汉的卫青、霍去病和初唐的二李,但在历史上却一直名气不大,正是奇怪呀
-----------------------------
苏定方在正史和野史中的名气都不够大,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手的级别相对弱一点。他以主帅身份灭掉西突厥、百济。从历代中原王朝的角度来讲,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很小。因此,在人们心目...........
-----------------------------
飞渡兄所言极是。其实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被通俗小说抹黑,在演义小说《说唐》、《隋唐演义》里,不知为何,苏定方被设定为窦建德的军师,是一个奸诈的反派角色,专门和大唐群雄作对,帅哥罗成就是被他害死的;二是在政治上,苏定方也受到牵累,主要是他在征伐东突厥战后被免职,蛰伏长达二十五年,随后因唐高宗及其亲信集团的赏识才重放光芒,因此他与唐高宗的亲信许敬宗、李义府等走得很近,而这两人在正史中被视为大奸臣。所以在许、李垮台后,主流文官集团对他恨屋及乌,故意贬损。比如他在乾封二年病死于吐蕃前线,朝中竟然无人为他表功,《旧唐书》记载“唐高宗闻而伤惜,谓侍臣曰:苏定方于国有功,例合褒赠,卿等不言,遂使哀荣未及。兴言及此,不觉嗟悼。’遽下诏赠幽州都督,谥曰:庄。”连唐高宗几乎都只能屈服于这种舆论压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1 13:47:35 +0800 CST  
个人觉得,苏的能力和功绩是不逊于他的老师李绩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1 13:50:23 +0800 CST  
这就像有人指责袁崇焕曾献媚于魏忠贤。所以否定袁的成绩一样,我个人觉得这种否定是不客观的评价。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1 13:52:34 +0800 CST  
@冷月映清风 2012-12-21 21:44:57
吼吼,追完了!
学生党真苦逼,天天晚上追到2点。

-----------------------------
冷月辛苦了,学习身体都要紧哈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1 23:14:09 +0800 CST  
@相当山神 2012-12-22 13:00:27
看完南北朝再看唐朝拓边,更觉得南北朝影响深远。
南北朝史上,尤其是南朝北伐的历次战役中用步兵方阵阻遏骑兵冲击的战术已经很成熟了。
为对抗骑兵而产生的步兵陌刀,广泛运用;李靖创制出了长短兵器配合的六花阵(后又被戚继光简化改进成了鸳鸯阵)。唐军老兵训练有素,马步战术转换有序。
一群骤然集结的部落骑兵,统帅骄横轻敌,各部协调不力,貌合神离。人数再多,能依靠的只有统帅精锐或者嫡系的前锋部队...........
-----------------------------
山神兄讲的通俗有趣,不知道出书时可否借鉴到我的帖子里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2 21:54:05 +0800 CST  
12、复国之梦
客观地说,唐高宗是一个被忽视和低估的皇帝。他前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后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在两大巨星的交相辉映下难免显得黯淡;但正是在他的治下,大唐帝国西灭突厥、东灭高句丽,统辖疆域达到了最大!
但不幸的是,唐高宗并不是被命运垂青的幸运儿,甚至可以说受到了命运的戏弄:正当他取得了征服西突厥汗国的伟大功勋时,无法抵御的病魔却突然来袭。从显庆年间(656年~661年)开始,他罹患了严重的头风病,为此召集了包括东罗马帝国医生在内的全球医界精英,却也无能为力,到后来搞得眼睛几乎都瞎了。在长期的病痛折磨下,唐高宗不但无力继续推进伟大的事业,反而大权旁落,导致中国历史出现一个空前决后的变局:武则天的女主摄政时代。

武则天,堪称历史上最有眼光、最有手腕、最有地位的女人。先不论功过是非,至少她的深沉心机和过人头脑足以为世人敬畏。这一切天赋,也许都继承自她的父亲武士彠。
武士彠的家族出自山西文水县,祖上四代都只当过地方小官,到了他这一辈更惨,只是平头百姓一个,不得已干起了木材商人的行当。要知道古人的社会地位秩序是“士农工商”,商人再有钱也是最受歧视的。隋朝法律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担任军官。但武士彠是个机灵人,一边低头做事、闷声发财,一边时刻寻觅着攀龙附凤、改变命运的机会。
到了隋朝末年,战乱四起,别人都躲着不服兵役,武士彠却敏锐地抓住了政府军不论出身、广募豪杰的机会,谋得了府军队正的军职。这个职务相当于连长,虽然连芝麻官也不如,却总算进入了体制内。作为商人,武士彠当然明白“人脉就是生产力”的道理,从此利用积累的财力广交军政高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原留守李渊。
李渊起兵后,武士彠作出了人生中最大的一笔投资:倾尽家财,赞助李家革命事业。我猜他一定读过三国:当年刘备被吕布打得全军覆没,徐州大商人糜竺却用全部身家支持他复起。后来糜竺的妹妹成了刘备的正妻,他自己也成为蜀汉元老,官职爵位比诸葛亮还高。结果证明,武士彠的投资眼光比糜竺还高,李渊成了一统天下的皇帝,武士彠也被列为“太原元谋勋效功臣”的第二等,后来还高封为一品应国公。
美中不足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了,唐太宗清洗老爸的亲信,武士彠被贬到边远的利州(今四川广元)当都督,最后郁郁而终。正是在四川的时候,武则天出生了。她在清丽的蜀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出落得美丽动人。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选入唐太宗的后宫。太宗驾崩后,武则天按照规矩出家为尼,唐高宗却将其纳入后宫。最近热播的后宫大戏《甑环传》,其实就是以武则天为甑环原型:当时后宫是王皇后和萧淑妃争霸,武则天狠辣地周旋其间,先是依仗王皇后击败萧淑妃,然后不惜亲手掐死刚出生的女儿,嫁祸于王皇后,终于抢到了皇后宝座。此后,武则天运用宫心计演出了步步惊心的大戏,逐渐镬取了朝政大权。到了公元675年4月,由于唐高宗的病痛愈发厉害,下诏让“武后摄政”,武则天更是大步踏上了激烈的夺权之路。中枢生变,天下动摇,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顿时陷入多事之秋。唐朝宫廷的巨大变故,让“别有用心”的突厥贵族嗅到了兴奋的气息。

多少年来,突厥汗国的遗民们一直在哀叹:
我们伟大而勇武的祖先啊,曾经征服了西方和东方的国家和人民,享受着波斯、粟特、中国、拜占庭等诸城邦的进贡,享受着北方游牧人、东方渔猎人的追随,武士千群,马踏天下,那是何等的荣耀呵!
但那辉煌之塔却随着唐的崛起而轰然倒塌。唐人的突袭,可汗王族的分裂,瘟疫和风雪的袭击,薛延陀等属部的叛乱,天灾人祸,一时俱起,如日中天的大突厥汗国,竟在三十年间被唐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即贺鲁)俱成俘虏。灭国之人,或死或降,别无他路。有胆敢叛唐自立者,也是以卵击石,自取灭绝。可怜可叹可恨哪!
国有兴衰,人有荣辱,亡国的突厥人暗自期待着有复国的一天。他们感到天道循环,大唐竟然也是日薄西山,穷途末路,我等突厥人,伟大可汗的后裔们,怎能不趁势奋起搏取自由,甚至一雪前耻!他们觉得帝国轻则动荡收缩,重则天下大乱,无论如何都是趁机翻身的好机会。
公元677年,西突厥大贵族阿史那.都支率先发难,鼓动西突厥各部落叛唐,发展到公元679年,竟然勾结新兴的吐蕃进犯安西都护府。东突厥人也不甘寂寞,公元679年十月,东突厥王后家族的后裔阿史德.温傅、阿史德.奉职率众反叛,拥立王族后裔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一时之间,安置在北疆二十四州的突厥酋长群起响应,叛者达数十万。
正所谓“英雄造时势”,面对汹涌的叛乱风潮,唐朝一开始还能应付,主要是靠了神人裴行俭,以及他提携的王方翼、程务挺、黑齿常之三位名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5 17:30:07 +0800 CST  
裴行俭是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光辉典范。他年轻时师从军神苏定方,学得兵法真谛,被师父高度评价为“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但随后跟着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被贬到荒远的西域为官。裴行俭毫不颓废,扎根边疆十多年,一直干到安西大都护。因政绩突出,他被召回朝廷搞组织人事工作。当时有大臣向他推荐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裴行俭接见他们后,评价道:“杨炯还算沉稳,可以当县令,其他人太过浮躁,恐怕会不得好死”,最后竟然全部应验!
正是这位神奇的裴行俭力挽狂澜,挂帅压制了东西突厥人的叛乱。
裴行俭征讨西突厥的先锋是王方翼。王方翼本是王皇后的堂哥,但其发迹绝非裙带关系,全凭他是一条硬汉。王方翼年青时就不惧刑法株连,毅然到刑场为好友收尸,赢得义士美名。后来王皇后被废,他也受到连累,贬到西部。公元678年,西突厥贵族叛乱后,王方翼临危受命,孤军深入到以前的西突厥可汗驻地碎叶城,仅用两个月时间就修筑起十二座城门的城堡,而且深得军事工程学的精妙,史载“皆屈曲作隐伏出滑之状”,极大地震慑了叛军。随后,主帅裴行俭巧使“假途伐虢”之计,打着护送波斯王子西行复国、抗击阿拉伯帝国侵略的旗号,率王方翼等大军进入西域腹地,突然袭击叛军据点,生擒了阿史那.都支。
公元682年,西突厥王族后裔阿史那.车薄啜又造反,围攻天山重镇弓月城。王方翼率军急趋,与叛军大战于伊犁河畔,一直追击到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谁料想,哈萨克草原的咽面部落(据说是北匈奴人的后裔)十万骑兵赶来援助车薄啜,而唐军只有万余骑兵!此战极其惨烈,王方翼身先士卒、率众冲锋,臂中流矢而不顾,硬碰硬地击退了咽面人的强攻。随后,唐军中的蕃兵想投敌反水,王方翼以开会为名将其尽数斩首示众。坚守数日后,沙尘暴突然爆发,敌军纷纷躲避风沙,王方翼却不惧险恶的天气,率全军擂鼓猛攻,一举斩首七千,生擒贵族三百余人。

压下了西突厥的乱子,裴行俭又出讨东突厥。
相对于西突厥人的分散行事,东突厥人在叛乱初期就形成了统一的领导核心,所以一时声势壮大,击败了唐朝单于都护府的讨伐,连老将萧嗣业(就是苏定方西征的先锋名将)也因兵败被流放广西。唐朝大惊之后,于公元680年,派裴行俭率领丰州都督程务挺(开国名将程名振之子)等诸道大军三十余万进讨。
针对突厥轻骑袭击后勤车队的战术,裴行俭将计就计,把辎重车里的粮草换成了全副武装的勇士,杀得抢粮的突厥人全军覆没,从此保证了后勤路线的畅通。三月,唐军进抵黑山(今内蒙古包头郊区),和叛军展开主力会战。程务挺率先锋军突破敌阵,唐军主力全线继进,生擒叛军大将阿史德.奉职。大败之后,突厥贵族砍了伪可汗泥熟匐的首级向唐军乞降。但幸运逃生的阿史德.温傅还不死心,第二年正月又拥立了另一名王族后裔突厥阿史那.伏念为可汗,进犯宁夏和甘肃的沿边州郡。七月,裴行俭、程务挺再度出征。
裴行俭不愧神人之名,略施小计便挑拨得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自相猜疑。伏念急欲立功树威,亲率主力轻装南下,意欲突袭唐军后方。裴行俭侦知敌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程务挺率精锐骑兵避实击虚,突袭了突厥牙帐金牙山。叛军的老巢被扫荡一空,连阿史那.伏念的妻儿老小也全数俘获。可怜的伏念偷鸡不成蚀把米,又被裴行俭和程务挺前后夹击。他生怕落得泥熟匐一样的下场,于是先下手为强,捆绑了温傅投降唐军。
眼瞅着裴行俭大功告成,却冒出个扯后腿的。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裴行俭的族弟裴炎官居宰相,却还是眼红老哥的盖世功勋,就说伏念是走投无路之下才投降的,将来必会再叛。唐高宗此时已病入膏肓,糊里糊涂地下旨斩了伏念和温傅等人。裴行俭长叹一声:“西晋的王浑、王浚两位族兄弟为争夺灭吴之功,互相告御状,古今耻之。我只担心开了杀降的先例,以后不会有人投降了!”
公元682年四月,裴行俭带着遗憾溘然长逝。他的担忧很快应验,公元583年夏天,伏念的旧将阿史那.骨笃禄聚合残部,在漠北的乌德鞯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北麓)再度举起叛旗。按理说他也就是塞外流寇性质,翻不起多大浪来。但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突厥贵族阿史德.元珍前来投靠,“他熟悉中国习俗、政治、思想的知识,特别是了解到唐高宗已被宫廷阴谋削弱,把这一切都告知了新可汗”(引自法国历史大家格鲁塞的《草原帝国》)。骨笃禄如虎添翼,于是肆无忌惮地建国称汗,史称“后突厥汗国”。
公元683年十一月,名将程务挺受命北伐,统率大军击败南侵的骨笃禄和元珍,东突厥叛军慌忙退回漠北。正当程务挺厉兵秣马,准备深入大漠犁庭扫穴时,一个巨大的悲剧发生了:十二月底,唐高宗驾崩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5 17:31:17 +0800 CST  
唐高宗之死,让武则天彻底挣脱了束缚,开始对最高宝座的冲刺。她对皇权的欲望超越了一切,“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武则天而言,只要阻挡了她的皇权之路,纵是骨肉相残也在所不惜:当年为了陷害王皇后,她不惜亲手扼杀初生的女儿;她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但李弘为人宽厚仁爱,为被迫害的萧淑妃的女儿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惹恼了武则天,不久后突然暴死,时人多认为是武则天毒杀亲子;她的次子李贤继任太子后,因为才华出众、深孚众望,竟然被武则天视为政治对手,不仅废黜流放,后来还派酷吏逼其自尽;唐高宗死后,她的三子李显为唐中宗,唐中宗不甘心当傀儡,试图任用自己的妻族加以制衡,结果在位仅三十六天就被武则天废了;她又改立幼子即位为唐睿宗,给当了十年傀儡后又废黜软禁,自己终于篡唐建周,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决后的女皇帝……骨肉尚且如此,遑论其他!李唐宗室、重臣也纷纷遭到清洗,大唐帝国陷入残酷无情的持续内斗中。

不幸的是,程务挺正是被政治清洗的对象。说起来也颇具戏剧性,话说宰相裴炎虽然嫉妒裴行俭,但对程务挺这种实力派将领还是厚加笼络的。高宗驾崩后,裴炎为了巩固权位,帮着武则天废黜中宗、清除朝臣,不料“狡兔死,走狗烹”,自己旋即也被武则天所杀。出于交情,程务挺曾上书为裴炎说好话,被武则天视为“兵谏”,于是派密使奔赴北伐军大营,当场格杀了程务挺!
主帅被朝廷临阵处死,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人心惶惧的唐军哪还打得了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北伐就此烟消云散。真是亲者痛、仇者快,骨笃禄闻讯喜出望外,下令后突厥全国酒宴狂欢。出于敬畏,他又在汗廷建立祠堂祭祀程务挺,每次出兵必先祈祷敬拜。
程务挺死了还不算完,武则天继续自毁长城,又以牵涉程务挺谋反案为由,把平定西突厥的名将王方翼逮捕下狱,流放到海南岛。王方翼知道自己是王皇后的堂哥,所以被武则天报复,在半路上忧愤而死。
程务挺、王方翼死后,后突厥无人能制,连年入侵山西、河北、甘肃各地,三年间大规模入侵就有十次之多,唐军屡战屡败。武则天只得调遣西部战线的黑齿常之主持北防。
黑齿常之本是百济国(今朝鲜半岛西南部)将领,唐军攻灭百济后,他投诚为唐将,长期在甘肃、青海一带与吐蕃作战。黑齿常之骁勇有谋、精于夜袭,是当时仅存的名将之一。而且黑齿常之政治上也过硬,曾率军讨平徐敬业(徐世绩的嫡孙)等忠唐势力的反武起事。
公元686年九月,后突厥大军攻至两井(今河北鹿泉县),前锋三千骑兵被黑齿常之带的两百人击溃。天色傍晚,数万突厥主力军赶来报复,黑齿常之见难以力战,于是派人伐木燃火,营造援军大聚的假象,然后趁大风突起的时机,率精兵夜袭敌营,取得大胜。次年七月,骨笃禄又亲率大军攻击山西朔州,与黑齿常之军在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爆发大战。黑齿常之勇猛作战,再次大破突厥主力,把骨笃禄撵到了大漠以北。
事实证明,“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当时只有黑齿常之能担负起裴行俭、程务挺、王方翼留下的重任。就在同一年底,武则天的宠臣爨宝璧想捡便宜,请求代替黑齿常之出征漠北,结果全军覆没。但在武则天眼里,她个人的野心远胜于帝国的利益,黑齿常之虽然“又红又专”,却也有“功高震主”之嫌。公元689年九月,武则天将黑齿常之下狱,后被逼自杀。

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连续三位突厥克星都死于武则天之手,骨咄禄真是睡着了都要笑醒!在武则天的一路“庇护”下,后突厥汗国不断壮大,最终站稳了脚跟。到后来,武则天想通过和亲笼络,结果后突厥汗国嫌她的皇位来路不正,直接拒绝了事。
公元705年,八十二岁的武则天昏聩已甚,激起举国怨愤。宰相张柬之明哲保身,意欲反周复唐。时任禁军统帅的李多祚是当年追随裴行俭、程务挺讨伐突厥的干将,早已不满武则天的沉猜杀戮,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于正月间率禁卫军冲入皇宫玄武门,迫使则天退位,迎接被软禁的唐中宗复位,恢复大唐国号。但武则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唐中宗的老婆韦后又想过一把女皇的瘾。于是勾结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于公元710年悍然毒死了唐中宗。同年六月,临淄王李隆基发动第三次“玄武门之变”,杀死韦皇后等一干人众,拥立老爸唐睿宗复位,两年后唐睿宗退位给唐玄宗李隆基,从此大唐开启了另一个盛世:开元之治。
在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宫廷政变后,唐玄宗终于使帝国回到正轨,派唐军北渡黄河,夺回阴山以南的草原,后突厥汗国被压回大漠。公元714年二月,后突厥默啜可汗派太子进攻大唐北庭都护府,又被都护郭虔瓘打败,突厥太子也被擒杀。后突厥势力大为衰落,从此被局限于漠北荒芜之地,再也无力参与亚洲舞台的争霸角逐。
后突厥苟延残喘了三十年后,公元744年,唐玄宗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率军北征,联合西突厥拔悉密部落、漠北回纥部落三路夹击,灭亡了后突厥汗国,最后一任突厥可汗被回纥人斩杀,首级被送往长安。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25 17:34:35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