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8、颉利可汗的三板斧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但窦建德的被俘并不意味着平定河北。因为窦建德是刘邦一样的人物,深得河北人心,远非王世充这样的奸雄可比。所以,公元621年七月,李渊下令流放王世充,却将窦建德斩首。李渊是想着快刀斩乱麻,谁料河北人民不答应,夏国的旧将老臣拥戴刘黑闼为首,起兵为窦建德复仇。不到半年,起义军就恢复了全部地盘,唐军名将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罗艺、徐世勣等无不落荒而逃。
诸将不顶用,还得靠小李亲自上阵。公元622年三月,李世民与刘黑闼决战于洺水(位于今河北曲周县),唐军却三战三败,连麾下大将罗士信也被俘杀。李世民见硬拼不过,就借用关云长水淹七军的老招数,先防守到刘黑闼军粮告尽,然后突然掘开洺水,水淹敌营。刘黑闼仓皇逃奔突厥。
颉利可汗万万想不到,一年之间,中原诸雄尽为唐所灭。国家利益当前,他也就不再“拿人的手软”,决定全力支持刘黑闼反唐。他派出数万突厥骑兵,在刘黑闼的引导下攻入山西,杀死了代州总督、定襄王李大恩,这可是唐王朝开国时牺牲的三位王爷之一。随后,颉利更亲率十五万铁骑大举深入,从甘肃到山西全线进攻,前锋直抵黄河岸边。他又分给刘黑闼一万骑兵,旬月之间再次攻占河北各地。
这是唐王朝初期面临的最严重的一次外患,很多大臣劝李渊迁都以避突厥锋芒。于是李渊派使者到河南、湖北等地考察,还真打算东迁。李世民劝谏道:“夷狄自古为中国患,但周朝和汉朝并未因此迁都。请给我数年时间,一定为您擒获可汗!”李世民的豪言并不是空口白话,几年后,他将亲手实现自己的诺言,把颉利可汗押到李渊的面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02 12:37:55 +0800 CST  
面对大敌,李家父子进行了总动员。李渊下令建立常备军体制,史称“十二军”,,并派秦王李世民出征山西对抗颉利本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出兵河北讨伐刘黑闼,其他宗室诸王和大将也都分道防御突厥。
公元624年八月,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发生了第一次正面交锋。
当时关中连日大雨,唐军跋涉泥泞,与突厥大军相遇于豳州(今陕西旬邑县)。颉利派数百骁骑出阵挑战,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唐军无不失色。李世民为振作士气,当即亲率玄甲军百骑掠阵,高声挑战道:“颉利,我乃秦王李世民也!今日我只率一百骑士,与你亲自决战!”史书记载颉利可汗“笑而不答”,根本没胆子和李世民单挑,只尴尬地笑着装傻。于是李世民又纵马跑到阵地的另一端,对突厥统兵大将喊道:“你我昔日结拜兄弟,发誓急难相助,难道今日忘了香火之情么?能一决生死乎?”
李世民这番话大有深意。原来这员突厥大将名叫突利,是始毕可汗的嫡长子,也就是颉利可汗的大侄子了。按照老规矩,始毕死后,弟弟颉利接任大可汗宝座,儿子突利封为东面小可汗,分管幽州、辽东以北的地盘。这叔侄俩貌合神离,一直互相猜忌。所以李渊和突厥搞外交时,故意暗中多向突利使力,还让李世民和他结为兄弟。有了这层关系,突利当然不想和李世民拼杀、自伤实力。李世民看出了这一点,于是率全军进逼,摆出一副背水决战的拼命架势。颉利可汗一看突利不太靠得住,赶紧服软撤退。但历史不会就这样让他俩擦肩而过,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还将两度交锋,并最终分出高下。
颉利的退兵,让刘黑闼失去了依靠。被唐军追逐的刘黑闼遭到部将出卖,被押赴长安斩首,终于得以和旧主窦建德相遇于黄泉。此后再无人能阻挡李唐军威,转眼到公元624年,荆州萧铣、淮南辅公佑、幽州罗艺、辽西高开道等割据势力纷纷降服,中国再度恢复统一。

恢复统一的中国,再度吸引来世界的目光。公元625年四月,从遥远的西突厥汗国来了一位使节。
前面说过,当年隋炀帝西巡,扶持西突厥小可汗射匮推翻大可汗达曼,从此获得了西突厥汗国的效忠。转眼物是人非,隋炀帝身首异处,两国之间渐渐疏离。射匮的弟弟统叶护可汗即位后,东抗东突厥,南侵波斯,北征铁勒诸部,向西一直扩展到俄罗斯南部草原,号称拥有“控弦之士数十万”。根据西方史料记载,当时东罗马帝国被波斯人打得丢盔弃甲,连首都君士坦丁堡都被包围,幸而获得西突厥汗国的武力支援,才得到喘息之机。为此,著名的希拉克略皇帝亲自和统叶护可汗会面结盟,地点就在今天的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城。
统叶护可汗不光武功了得,文治也是一流。他大力吸收引进周边的先进文明成果,在征服的西域诸国中推行突厥文字体系,完善官僚政治体制,给各国王授予“颉利发”的突厥官号,并实行赋税制度。同时,他还有意识地把汗国的统治中心西移,从新疆伊犁搬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大大加强了对中亚的统治。可以说,正是在统叶护可汗的努力下,突厥人才真的进入文明社会,中亚地区从而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突厥化进程。
如此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的可汗,对新生的唐朝却充满了敬意。这也正说明了统叶护的眼光与智慧。公元619年,唐朝刚刚建立,他就遣使入唐,试探结盟抗击东突厥。到了公元625年,唐朝定鼎天下的大局已定,嗅觉灵敏的统叶护立即加大外交力度,遣使向唐朝求婚。唐高祖李渊还有点不乐意,于是请教外交界元老裴矩:“西突厥离咱那么远,远水不解近渴的,与他和亲有啥好处呢?”裴矩答道:“如今北寇强大,所以国家大计应该远交而近攻。我们先答应西突厥吧,让他威胁颉利,等过几年中国强大了,再从长计议。”于是派了一位宗室王爷回访,大大提升了西突厥的好感度。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07 13:31:19 +0800 CST  
这一件国际大事不可能瞒过颉利的耳目。他从中嗅出了危险的气息:好家伙,唐高祖这是要学习隋文帝的故事,对咱东突厥反攻倒算啊!
先下手为强吧。当年六月,颉利可汗亲率十万大军进犯山西朔州,右卫大将军张瑾所部全军覆没,行军长史温彦博被俘。温彦博可谓是“当代苏武”,突厥人逼问唐军情报和国内虚实,他都咬紧牙关誓死不答,结果被关押在塞北阴山的苦寒之地,直到东突厥衰落才释放回国。更出人意料的是,温彦博备受突厥人折磨,后来却替亡国的突厥人说好话,引发了激烈的民族政策之争,等下节再提。
颉利首战获胜后,又连续击败代郡都督蔺暮、并州总管任瑰等军,前锋一度入侵到河北中部的相州。直到李世民亲率大军出征后,颉利才带着战利品满载而回。这一仗彻底撕破了两国关系,唐高祖愤怒地骂道:“突厥贪婪无厌,朕将征之!”,为了泄愤,还下令对东突厥不再使用显示平等关系的国书,而改用侮辱性质的敕书。

在公元625年夏天的一连串败报中,有一颗将星却冉冉发光,这就是大唐军神李靖。
李靖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据说他从小就有大志,曾对老爸宣告:“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这话可不是小孩子胡乱吹牛,韩擒虎每次与他侃大山都会拍手称绝,并抚摩他的小脑瓜称赞:“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后来连大隋军神杨素也摸着自己的交椅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有一句老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李靖倒是越大越智慧,但坏就坏在舅舅韩擒虎死得太早,老爹又只是个太守,所以在豪门当道的隋朝混得很坎坷,四十多岁还只是马邑郡丞(副市长)。但他“命苦不怨政府,郁闷不走邪路”,对朝廷极为忠心,在发现顶头上司李渊要造反后,竟然弃官南下,要去千里之外的江都告发。李靖被半道抓获后,在刑场仰天长啸:“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这种忠臣义士,其实备受李渊欣赏,因而当场特赦。不久他随李世民东征王世充,开始崭露头角。后来他更成为方面大将,一手平定了荆州萧铣、淮南辅公祏等势力,为唐朝打下了半个南中国。李渊极口赞道:“你比得上古代的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
这不,人到五十,李靖才苦尽甘来,人生价值终获展现,可谓大器晚成的典范了。
但李靖啊,你还远未走完辉煌之路,
荣耀的巅峰不是南国,而是塞北!
公元625年颉利可汗入侵后,唐高祖立刻想起了李靖,令他统率江淮精兵火速北上。当时各军迎战多有失利,好几支人马甚至全军覆没,唯独李靖一军金身不破,于是被任命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和秦王李世民一起担负北部边防的重任。
李世民和李靖,这对千古典范的君臣组合,从此将携手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07 13:32:31 +0800 CST  
9、父与子: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两次抵御东突厥的进犯,为大唐再次立下大功。但这天大的喜事,却成了李渊心头的烦心事:老二啊老二,你让爹咋办呢?
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已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早在公元622年击灭窦建德、王世充后,李世民已经位极人臣:论爵位是秦王,是李家亲王之首;论武职是太尉兼天策上将军,位列武将军衔之首;论文职官居司徒兼尚书令兼中书令,实乃宰相之位。所以按实力来说,李世民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尴尬的是,他在名分上却是“两人之下”:在他和老爸李渊之间,还隔着大哥太子李建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异姓权臣,一般会篡权夺位、改朝换代,比如司马昭、刘裕之流;如果是皇室亲王,也很可能会理直气壮地夺嫡自立,比如杨广之类。
一想起前朝发生过的悲剧,再想想自己的儿子们,李渊就觉得头大无比:
如果搞竞争上岗、能者居之吧,估计王子们个个都觉得自己英明神武,定会抢得不可开交。轻者如隋朝杨广夺嫡,上演一出家庭悲剧;重者如西晋的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亡国惨祸。更何况,所谓“能者”的标准是什么呢?多半还是会走到“成王败寇”的路子上去。不说别的,就看对手突厥汗国吧,兄弟子侄为了竞争大汗宝座,打来打去不亦乐乎,把个好好的帝国整得四分五裂。
所以,为了保稳定、促和谐,中国古人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权力交接的确定性。但这种制度违背了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经济学规律,就像中国的垄断企业一样,很可能导致王朝的效率低下乃至衰落,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晋惠帝,明明是个白痴还能仗着嫡长子身份登基,结果搞得天下大乱。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弄得李渊也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捏哪儿都疼啊。他只好采取和稀泥的态度:一方面不断重申长子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以安天下人心;另一方面又不断给李世民加官进爵,以示安抚。
但无论是李渊,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父子三人都心知肚明:
皇权的竞赛,只容得下冠军,而绝没有亚军的位置。
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这就是皇子们的宿命。

太子李建成按捺不住,抢先下手了。
早在公元624年六月,李建成就密令心腹、庆州都督杨文干招募勇士,准备和李世民摊牌。不料使者跑去向李渊告密,杨文干知道密谋败露,干脆起兵造反,被李世民率军讨平。据说当时李渊大为震怒,想废了李建成的储君之位,但随即发生了颉利可汗的大规模入侵,此事也就作罢。但还有一种版本,说这是李世民精心设下的一个大圈套,以破坏李渊对李建成的信任,所以李建成为了表明冤屈,竟然在李渊面前撞柱,以至于头破血流。无论真相如何,杨文干事件的爆发,使得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公开破裂,摊牌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李世民也作了摊牌的准备,利用手中的军权派心腹部将去镇守洛阳,广交山东豪杰,以图作为将来对抗朝廷的基地。李渊也想顺水推舟,打发李世民出居洛阳。要真是这样,李渊作古之后,唐朝必将爆发一场惨烈的东西内战。
李建成当然不会纵虎归山。他一方面极力反对李世民出镇洛阳,将其牢牢困在长安;另一方面又剪其羽翼,或是外调、或是下狱,千方百计对付李世民的心腹猛将程知节、段志玄、尉迟敬德以及军师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又外与三弟齐王李元吉、堂兄弟庐江王李瑗等亲族结盟,内与后宫诸妃深交结好,大力营造反秦统一战线。
李建成的功夫没有白费。随着李渊到了六十花甲之年,子曰“六十而知天命”,在这位老人心中,稳定压倒一切,他不希望初生的帝国再有波折。于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中,李渊逐渐坚定地站到了太子一边,决心剪除李世民的军权。公元626年五月,前方传来军情急报,东突厥颉利可汗将率领大军南下入犯。按惯例,以前都是李世民率军抵御突厥,但这一次,李建成极力推荐齐王李元吉为统帅,摆明了就是借机剥夺李世民的军权,而且还釜底抽薪,要把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等全部调入李元吉军中。李渊竟然都一律批准。
军权一丢,李世民就成了砧板上的肉,秦王府上下人等无不大惊失色。房玄龄、杜如晦与长孙无忌商议道:“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力劝李世民发兵诛杀太子和齐王。但李世民却犹豫不决,表面上说的理由是“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实际上是另有深虑:政坛如战场啊,李建成有父皇、诸妃和皇族宗亲的支持,占尽了内线优势,即使我能将其刺杀,又凭什么应对天下的讨伐呢!
这就是李世民的高明之处:他在下第一步棋之前,就已经想到了第二步棋。他明白,要抵消李建成的内线优势,就必须拥有外线的支撑,也就是地方实力派的支持。纵观当今天下,李世民虽然久经沙场、建勋四方,但心腹旧将多在秦王府中,而京城附近的天节军都督罗艺,幽州大都督李瑗都是太子的亲信,其他地方诸侯则是骑墙派,在大义名分上更倾向太子一些。
举目无“亲”之间,李世民想到了两个人:灵州都督李靖和并州都督徐世勣。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09 12:46:00 +0800 CST  
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靖和徐世勣分别执掌灵州和并州军队,既是防御突厥的前线大将,也是拱卫长安的外线藩镇。如果能争取到他俩的支持,李世民就吃下了定心丸。史书记载,李世民给他俩写了亲笔信,把欲与太子摊牌之事和盘托出。两人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上是默认了李世民的计划,只因为:
李世民是李靖的大恩人。当初李靖告发李渊谋反,被绑赴刑场斩首,幸亏爱才如命的李世民为其求情。随后李靖进入李世民的王府当差,形成了惺惺相惜的密切关系。李靖出任方面大将后,他的亲弟弟李客师继续担任李世民的卫队将领,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是徐世勣的老首长。徐世勣早年追随李密降唐,此后一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群雄,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他独自出镇地方后,还把亲信张亮推荐给李世民,李世民出镇洛阳之计便是张亮建议。
有了两大藩镇的支持,李世民这才安了心。恰在此时,李建成的下属王晊又来告密,说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准备借送别李元吉出征突厥之机,设伏刺杀李世民,然后将纳入李元吉军中的秦王旧部全数坑杀。
如此一来,王府上下群情激愤,尉迟敬德甚至愤而指责李世民:“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势同逼宫之势。李世民心知士气可用,于是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黑材料,在六月初三这一天入宫面见父皇,揭发李建成秽乱后宫。
太子和姨太太有一腿?李渊眼前一黑,气得破口大骂,当即承诺明日传召三兄弟齐聚皇宫,把多年来的烂帐算个清楚。李渊的宠妃探知此事,连夜派人密报李建成。狡猾的李元吉建议装病、拒不入宫,李建成却大大咧咧地说大局已定,李世民翻不了盘。
李建成的理由非常充分:如果是文斗,即使父皇保持中立,当年为了争权,宰相裴寂搞死了李世民的盟友刘文静,这次自然也会站到李世民的对立面。再加上我们兄弟两人合作,在辩论时一定会占据优势,正所谓“众口铄金”嘛。而要说武斗,失去了军权的李世民不过一介匹夫,还能在守卫森严的皇宫禁地翻起浪来?
但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李建成偏偏忘记了,李世民名震沙场、摧灭诸强的必杀技,正是以寡敌众、险中求胜的突袭术!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李建成忘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他会落得和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等人一样的下场。
政坛如战场,杀人是平常;
孤军入禁宫,万军斩上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09 12:54:55 +0800 CST  
六月初四一大早,李渊就在临湖殿召集了宰相裴寂、副宰相萧瑀、陈叔达等当朝重臣,准备等三个儿子到齐后处理问题。他等得有些无聊,于是在殿旁的湖里划船取乐。湖畔花柳浓,桨声波影动。李渊表面上享受着宁静休憩,内心却有一种不安的骚动:一边是从无大错的长子建成,一边是屡立奇功的老二世民,取谁舍谁呢?但无论如何,不能再任着儿子们争斗下去,今天我必须做个了断了!
李渊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李世民会替他做这个艰难的了断。

李世民早早就来到皇宫的玄武门。由于是皇宫重地,他只能带长孙无忌、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十余亲随。但这十余人,个个都是以一敌百的武林高手,放在中国历史上也都算得上名将,堪称史上最豪华的杀手团。
不久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也到了。他俩为了保险起见,带来了两千卫兵。但日防夜防、卧底难防,玄武门守将常何本是李建成的旧部,但早已暗中投靠了李世民,以皇宫禁地为名把卫队挡在了玄武门外。此刻的玄武门内,只有三兄弟及少数亲随。他们在玄武门内相望无言,缓缓地向临湖殿而去,无声地走向命运的牌局。
忽然间,李元吉的第六感灵光乍现,觉得李世民全身弥漫着杀气,于是招呼李建成一起策马出宫。李世民等人紧追上去,李元吉心知不妙,拔出弓箭,但惊惶之下连续三次都不能张满弓弦。反观李世民却是艺高人胆大、手黑心冷静,置李元吉的攻击于不顾,一箭就射杀了头号大敌李建成。混战中,太子党和齐王府亲随合成了二打一的优势,李世民情急之下退入树林,被树枝刮下马去。李元吉眼疾手快,直扑过来夺掉李世民的硬弓,就势要用弓弦勒死他。说时迟,那时快,尉迟敬德正好率领数十精骑赶来增援,跃马大喝吓跑了李元吉。他一直追到武德殿外,亲手射杀了李元吉。
玄武门内变乱骤起,但规模其实相当之小,只是几十号人的聚众斗殴罢了。所以,直到李建成和李元吉丧命后,这场小规模械斗的消息才传到宫外。太子卫队队长冯立、副队长薛万彻、齐王府卫队长谢叔方听说主公遇刺,叹息道:“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于是率领两千卫兵冲向玄武门。冯立、薛万彻、谢叔方都是猛将,如能带兵入宫,不光会杀死李世民报仇,恐怕乱兵之中连李渊也难逃一劫。
千钧一发之际,秦王府高手张公谨赶到了玄武门。他是有虎胆之人。当初李世民对杀兄之计犹豫不决,找来神棍烧龟甲以卜吉凶,恰巧张公瑾看见,竟然拿起龟甲扔在地上,情急之下还狠狠批评了李世民一顿,这才坚定了李世民的决心。张公谨连李世民都不忌讳,又岂会临阵脱逃!他虽是孤身一人,却冒着太子党的如雨飞箭,凭着天生神力关上大门,并向目瞪口呆的禁卫军士兵大喊平叛。
这一喊,就给守门的禁卫军出了道难题。史书记载,很多禁卫军将士认为“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也就是说,哪有“神仙打架、闲人操心”的道理,不如坐山观虎斗,等到哪位王子获胜或者唐高祖下诏,再参战不迟。但禁卫军头领敬君弘是个奉公尽职的优秀公务员,认定了这是一起聚众冲击中央机关的群体性事件,下令武装抵抗太子党(也有史书暗示,敬君弘其实已被李世民收买了)。这一来,双方就在玄武门僵持不下,为李世民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
在这短暂的缓冲期里,李世民干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逼宫。他派尉迟敬德带着全副武装的士兵闯入了临湖殿,对刚从船里上岸的李渊叫道:“太子、齐王作乱,秦王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李渊顿觉眼前一黑,对几位重臣叹道:“不图今日乃见此事!”
理论上讲,李世民带入宫中的武装不到百人,只要李渊痛下决断,还是有可能掌握局势的。但他心中满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和苍凉:三个儿子就剩下李世民一人了,难道能自己断自己的命脉么?此时,左右近臣见大局已定,也纷纷劝李渊承认现实。于是李渊写下亲笔手敕,命李世民统掌天下兵权,派遣宇文士及、裴矩外出宣告,尉迟敬德又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脑袋去示威,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这才土崩瓦解。冯立和薛万彻只得长叹一声,逃窜于山野。
玄武门之变,用血雨腥风的一天斩断了纠缠多年的死结,换来大唐帝国的百年辉煌未来。从大历史的高度来看,似乎是值得肯定的。若干年后,李世民平定四夷,成为诸国万邦顶礼膜拜的“天可汗”,志得意满之际曾在玄武门大宴群臣,写下《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春风得意的李世民借诗抒发歌舞升平、万邦咸宁的盛世豪情时,一定会想起当年那个鲜血染红的日子。他也一定觉得,自己的成绩足以证明当初那个选择的正确。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0 22:29:20 +0800 CST  
夺权胜利后,李世民尊李渊为太上皇,实际上软禁了父亲。八月九日,李世民正式登基继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与其说赢得了皇位,不如说是接手了一个烫手的火炉,深陷于严峻的内忧外患。对内,如何处置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对外,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突厥入侵?这两个问题处理得稍有不慎,都会让他成为短命皇帝。
由于李家兄弟的常年争斗,双方的部属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仇敌,所以秦王府诸人要求把东宫和齐王府的人斩尽杀绝。唐太宗当然知道“斩草除根”的权谋之术,但他更明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堂堂正道。细细数来,在玄武门事件中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们,譬如尉迟敬德(刘武周的旧部)、屈突通(隋朝降将)、张士贵(本是号称“忽峍贼”的山贼首领),以及源自瓦岗军的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又有哪个不是来自对手的阵营呢?
于是,为了个人的权力,唐太宗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全部杀了,包括尚在襁褓的婴儿;但为了帝国的利益,他却赦免了东宫和齐王府的文武臣僚,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名士魏征,也包括冯立、薛万彻这种刀剑相向、差点要了自己性命的仇敌!
在审判会上,唐太宗质问冯立:“当日你带兵杀我,今天落到我手里,凭什么逃脱死罪!”冯立正色对道:“侍奉主公,就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所以玄武门之时,我只知为主效忠,其他的就无所顾忌了!”说完又为李建成之死而伏地歔欷,悲不自胜。唐太宗赞叹道:“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于是重新任用为将。
昨日我击败你们,是为了自己;
今天我赦免你们,是为了帝国。
我坚信时间将会证明:
我昨日的决绝是正确的,今天的宽容也是正确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0 22:34:39 +0800 CST  
@希望的对立面 2012-12-10 14:54:54
@叶落如刀 2209楼
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靖和徐世勣分别执掌灵州和并州军队,既是防御突厥的前线大将,也是拱卫长安的外线藩镇。如果能争取到他俩的支持,李世民就吃下了定心丸。史书记载,李世民给他俩写了亲笔信,把欲与太子摊牌之事和盘托出。两人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上是默认了李世民的计划,只因为:
李世民是李靖的大恩人。当初李靖告发李渊谋反,被绑赴刑场斩首,幸亏爱才如命的李世民为其求情。随后李...........
-----------------------------
尽力而为,不用上升到这种高度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1 12:32:45 +0800 CST  
8、城下之盟
唐太宗的期望没有落空。
话说玄武门事变的消息很快从关中传到陕北,盘踞于此的汉奸梁师都欣喜若狂,以为大唐将天下大乱,于是力劝主子颉利可汗下山摘桃子。当年七月,颉利可汗亲率十万铁骑南下。在梁师都伪军的向导下,旬月之间,突厥大军已经穿越黄土高坡,进入关中平原,京都长安被迫宣布戒严!自唐朝开国以来,突厥人的历次入侵都没有这么顺利过,这就暴露出玄武门政变对军心士气还是有消极影响的。
刚刚经历血腥内乱的唐朝宫廷,还能抵御住突厥人的冲击么?长安城里不禁人心惶惶。危难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发声了:昔日李建成的头号武将冯立,竟然主动请缨出战。
副宰相封德彝是个几易其主、从隋文帝时代混到今天的官场老油条,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劝唐太宗当心冯立叛投突厥、引狼入室。唐太宗却道:“吾信之,其必忠之。”确实如此,冯立早已被太宗的宽容大度所折服,曾对家人道:“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获准后,冯立当即赶赴前线指挥。孰料突厥人进军神速,前锋两千骑兵已经进抵长安西郊的武功(今陕西咸阳市武功县),正好与冯立遭遇。当时冯立身边只有几百骑兵,属下劝他退回长安求援。冯立大怒,严令后退者立斩无赦,身先士卒冲向敌阵。突厥军多日来如入无人之境,骄横中想不到遇到玩命之敌,被杀得落荒而逃,还被砍去了五百多颗首级。颉利可汗得知败报,大惊道:“此乃太子旧人,怎为其(指唐太宗)所用!”,指望唐朝内乱的信心就此丧失,斗志也低落下来。此后,冯立又在幽州、云州、广州等边疆镇守国门,为大唐鞠躬尽瘁。
士者,当职效命也,知恩必报也。冯立虽然先后身事二主,但无论对李建成和李世民,他都可谓问心无愧。也正因如此,身事二主的冯立被列为《唐书.忠义传》之首,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在冯立奋战的同时,尉迟敬德也与另一路突厥先锋接战于泾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泾阳县),斩杀敌军千人,还俘获了一个俟斤(突厥的大部落酋长)。这两位玄武门之变的生死敌手,就这样携手挫败了颉利的嚣张气焰。所以当突厥大军抵达长安城外的渭水时,颉利可汗已没有强攻的勇气,改派使者入城谈判。使者还想虚张声势:“我大突厥可汗亲率百万大军,今至矣!”唐太宗劈头给他一顿臭骂,还作势要杀了他。封德彝这老家伙又跳出来,说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迂腐话。唐太宗心下暗笑:我打的恶仗比你的白胡子还多呢!兵者,诡道也。以弱敌强、以寡击众的第一条,就是要在气势上压倒敌人,使其不敢妄动,而后才可能有机会从容布局嘛。他随即命令三军整备,随之出阵渭水。

颉利可汗听说使者被扣押,心中更是惶惑,暗骂梁师都谎报军情。更让他震惊的是,使者没回来,唐太宗竟然来了!
唐太宗来得很急,以至于随身只跟来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骑人马。这正是:
渭水河畔夏风凉,百万军前意气昂。
弄权摆谱谁都会,临危才显真帝王。
唐太宗驻马于渭水桥头,龙颜虎视,赫然如天神之威。突厥军或者早已耳闻太宗百战百胜之名,或者曾在战场上亲自领教过,如今突然目睹太宗本尊,无不大惊失色。各部酋长也顾不得颉利的脸面了,纷纷下马跪拜,唐太宗也颔首致意。不久后,唐军主力赶到,史载“旗铠光明,部队静严”,颉利见军心动摇,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时,老臣萧瑀气喘吁吁地赶上来,责怪唐太宗轻敌妄进,太宗笑道:“突厥之所以敢深入长安,是以为大唐刚经内乱,无法作战。我若躲在城里,敌军就会自以为得计,更有信心。所以我独自出城面敌,显示无所畏之心,然后尽遣大军摆出野外决战的姿态,突厥人意外之下必然害怕请和,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出太宗所料,颉利可汗深入唐境,直面强敌而不敢战,又时刻担心退路被断,于是遣使求和。唐太宗再次作出惊人之举,孤身一人与颉利言于便桥,达成了“便桥之盟”。
虽然化解了危机,但“便桥之盟”终归是带着羞辱色彩的城下之盟,唐朝要支付给突厥很多财宝。所以望着突厥大军向北撤退的背影,愤怒的诸将请求追击,唐太宗摇头道:“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
接着,唐太宗道出了他的打算:“虏志必骄,骄则亡之端也,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勾践雪耻,卧薪尝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1 22:58:30 +0800 CST  
9、唐太宗的一阳指
面对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唐太宗签订了并不光彩的城下之盟,为保持和平送上了大量财富,表面看来,颇类似于大家痛心疾首的北宋岁币纳贡之举。然而,在国际政治领域,,弱肉强食本就是自然法则,弱者向强者的低头并不可耻,真正可耻的是,弱者就这样自暴自弃,以至于永世不得翻身。而强汉盛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就在于他们在匈奴、突厥的淫威下懂得隐忍蛰伏,但绝不因此消沉,反而以“卧薪尝胆”的钢铁意志,最终取得复仇的胜利。
当然了,对于心怀壮志的人来说,忍耐的滋味是不好受的,用唐太宗自己的话来说是“坐不安席,食不甘味”。寝食不安的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虑着如何挥出“一阳指”一般的致命的一击。
在金庸营造的武侠世界里,奇门绝招异彩纷呈,其中大理段氏的“一阳指”尤其精妙,潇洒飘逸而又疾如闪电,一指既出、不差毫厘。正所谓“高手过招、分分秒秒”,这种一招制敌分胜负的本事,才是为将之道的至高境界。唐太宗正是这样一位绝顶高手。无论是沙场杀敌,还是宫廷政变,他的“一阳指”都使得炉火纯青,往往在以弱敌强、以寡敌众的劣势下一击毙敌,赢得不可思议的逆转。尤其惊人的是,从白登之围到汉武雄风,西汉的复仇酝酿准备了整整七十年时间,而唐太宗以一人之力,完成了高祖/吕后的忍辱负重、文景之治的国力积累、汉武大帝的大反击这三个阶段,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逆转,足可媲美于“一阳指”神功。

玄武门之变和突厥大入侵的接连发生,大大刺激了唐朝内部的野心家。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唐太宗首先剪除这些内患。
首先发难的是罗艺。他本是隋末群雄之一,曾经独霸幽州,投靠李渊后被封为天节将军、燕郡王,被迁移到关中。公元627年初,罗艺号称得到李渊密诏,起兵反对唐太宗,实际上是想趁乱再争天下。罗艺连续攻占泾州、豳州。不久后唐军大兵压境,叛军发生内乱,罗艺逃奔突厥,半路被随从杀死。四月,凉州都督、长乐王李幼良(李世民的堂叔)私自与突厥人搞贸易,又被告发有联络突厥、割据河西走廊之谋。唐太宗迅速遣使将其赐死。到了九月,连幽州都督王君廓也出事了。王君廓是大唐开国名将,战功资历足以媲美凌烟阁功臣,唐高祖曾赞他“尔以十三人破贼万余,自古以少制众无有也”。唐太宗征他入朝养老,王君廓情急之下竟然杀死驿吏、逃往突厥,倒霉的是半途被山中的猎户所杀。
有意思的是,这几位都是老资格的封疆大吏、建国元勋,属于李渊时代的大人物。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对武力上位的唐太宗不服气,甚至和外敌突厥勾三搭四,也就难免晚节不保了。如果说这几位可能有政治斗争牺牲品的意味,那么梁师都就纯属十恶不赦了。这家伙从隋末开始,一直是个铁杆汉奸,去年还引导突厥大军兵临渭河,真是罪无可恕。公元628年春,唐太宗派大军出征陕北,梁师都挣扎抵抗了两个月,终于被部属杀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俗话说“打狗要看主人”,梁师都能在陕北嚣张十多年,都是靠突厥人罩着。为何这一次罩不住了呢?
因为东突厥汗国恰好出乱子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1 23:01:16 +0800 CST  
@希望的对立面 2012-12-11 17:01:38
@叶落如刀 2220楼
尽力而为,不用上升到这种高度吧?
-----------------------------
叶落如刀,何等痛快,奈何风中飘摇?难不成破报纸糊弄的纸片刀?
不妄语,不轻诺,斯为大丈夫;“尽力而为”什么意思?失败人士的口头禅吧?话说我也经常说这4个字的,哈哈
-----------------------------
你很单纯。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1 23:03:32 +0800 CST  
@希望的对立面 2012-12-13 10:35:00
@叶落如刀 2227楼
你很单纯。
-----------------------------
玄武门的那些破事,经常逛煮酒的窑友都如辨识黑木耳、白木耳一般地简单,无须赐教,高仙芝、李靖等人的来头,不妨稍加铺垫即可,阁下如此铺垫,难不成要先讲下黄帝大战蚩尤?
-----------------------------
阁下说的有道理。但要讲唐与东突厥的战争进程,玄武门之变是关键的一环,东突厥的入侵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玄武门之变又是渭桥之盟的近因,所以我觉得要细说一下。历史是一个因果相连的系统,不是一个个互相隔离的片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3 12:15:03 +0800 CST  
这次搞事的是敕勒人。这些部落广泛分布在蒙古高原到中亚草原,分别隶属于东西两大突厥汗国,一直跟着突厥可汗们打家劫舍发洋财,但被老大打耳光也是常有的事。积怨久了,小弟们对老大翻脸是必然的事。公元627年底,原本隶属于西突厥汗国的薛延陀部落,赌气跑到漠北投靠东突厥颉利可汗。没想到颉利也不是好东西,刚从唐朝捞了一大票回来,竟然还不满足,还想把这些难民的穷骨头也榨出油来。薛延陀部落酋长夷男只好再次叛乱。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草原世界里,突厥可汗的威望已经延续了近百年,颉利可汗也依然拥有最肥美的牧场和最强大的铁骑。所以,掂量了自己的分量后,夷男不敢妄称可汗(相当于皇帝),用了叶护(相当于亲王)的称号,只期望做一个割据的地方诸侯。
他想不到的是,天上真会掉馅饼。远方的大唐皇帝竟然不远万里,派人来册封他当可汗!
为了表达对薛延陀的重视,唐太宗派出的册封使者是亲妹夫乔师望。对于重视血统身份的薛延陀人而言,这是无上的荣耀,怎能不感激涕零!而且乔师望虽然在史书上没有专门的立传,但也不是等闲之辈,后来安西都护府的首任长官就是他。这位皇亲国戚历经艰难,冒险穿越了敌国东突厥的广大领地,成功抵达漠北,这个奇迹本身就说服了夷男:唐人是值得敬畏和跟随的,对他们而言,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于是,喜出望外的薛延陀部落率先成为大唐的忠实小弟。有了唐朝这面大旗,漠北的地头蛇回纥、拔野古等部落也加入叛乱。

啥,薛延陀也敢称可汗?
颉利可汗大怒,就派侄子突利可汗率军镇压,谁料打了一个大败仗。这颉利和突利名为叔侄,实际上颉利一直怀疑突利亲唐,加上颉利可汗贪财,喜欢重用善于经商敛财的西域胡人,而突利以正宗突厥人的利益代言人自居,经常加以抨击,两者的矛盾更为尖锐。这次突利丧师辱国,颉利可汗趁机发飙,把突利吊起来暴打一顿。突利可汗又羞又气,回到东边封地后也起兵造反,还遣使向结拜兄弟唐太宗称臣求援。
颉利还嫌不够折腾。这时西突厥汗国统叶护可汗派人迎娶大唐公主,颉利可汗担心两国结盟,于是遣使威胁统叶护道“迎娶公主必须从东突厥境内经过”。啥,娶个媳妇还得你先验货?搞得统叶护很生气,两国关系交恶。
北、东、西三面树敌,颉利可汗终于落入了唐太宗的圈套。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3 12:23:39 +0800 CST  
公元629年十一月,唐太宗终于发动了伟大的远征。六路出征的阵容凝聚了帝国军队的精华: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副手是尉迟敬德;并州总管徐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副手是张公瑾;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副手是秦叔宝;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副手是张宝相;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副手是程知节;灵州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副手是段志玄。

为了确保大战的顺利,唐太宗做出了极其缜密的政治思考和军事部署。
首先是人事上的精妙安排。各路军队的主帅几乎都是李渊时代的老资格开国名将,其中李道宗是唐太宗的堂兄弟,柴绍是唐太宗的妹夫,身份和资历都很高,而李靖、徐世勣也是独挡一面的开国元勋,薛万彻更不用说了,以前甚至是李建成的旧部。唐太宗要全力以赴平定突厥,就必须利用这些人的能力和威望。然而,他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此时距离玄武门之变不到三年,可以说政治敏感期尚未消退,唐太宗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很可能随着北征战事的波折而受影响。所以,为了保证远征军的绝对忠诚,他给各路主帅配备的副手全都是他当秦王时的家臣旧部,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功臣。当然了,这种人事安排也是为了发挥“传帮带”的效果,让老将们帮助秦府将领成长,为未来帝国军队的新老换代打好基础。最后,唐太宗明确了六路大军在指挥上统一归属李靖,免除了多头指挥的弊病。
韩信曾评价刘邦“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唐太宗明显比刘邦厉害,不仅善于带兵,而且精通御将之道!

做好了人事安排,接下来就是战争部署。唐太宗组织了御前军事会议,商定了作战方案:
李靖部队从山西北上突袭颉利可汗的驻地,实施斩首行动;徐世勣部队长驱直入东突厥腹地,狙击颉利的援军,并断绝其北逃之路;柴绍部队负责警戒黄河沿岸,防止突厥军狗急跳墙对关中进行反扑;李道宗部队从宁夏西进,断绝东突厥人的西逃之路;卫孝杰部队负责在幽燕地区切断突厥人的东逃之路;薛万彻部队则从辽西出击突厥后方,同时策应并监督突利的军队。
这六路唐军虽然总共只有十万余人,但是战役部署的空间极其宏大严密,简而言之就是“两个拳头+四道篱笆”。其中,李靖和徐世勣是双拳,肩负着消灭颉利本部的关键使命。李靖从山西正面进攻,徐世勣在内蒙古迂回包抄,给颉利一个前后夹击。其他四路军队负责在外围扎起篱笆墙,封锁战场、狙击援军,并做好捕捉漏网之鱼的准备。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3 12:28:48 +0800 CST  
@蒋j利l明m 2012-12-13 22:54:14
回复第163楼,@asthunter
黄帝把儿子分封到蜀,几千年前从陕西步行到四川,真的很难想象
--------------------------
哈哈哈哈!从汉中到南江巴中一点也不远小60码2、5小时
......
-----------------------------
呵呵,如果走路从关中翻越秦岭,再过大巴山,就很难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3 23:40:03 +0800 CST  
10、颉利的华容道
公元630年正月,大雪纷飞、朔风凛冽。大唐帝国的万千子民都还沉浸于新春的快乐中,舒缓而慵懒地享受着“猫冬”的日子。颉利可汗也是一样,早早地带着部众南下过冬,舒舒服服地窝在大利城里。
自隋末以来,东突厥势力向南扩张,霸占了山西北部一带,而且就地建筑要塞城池作为南进基地,最有名的就是这大利城。它位于今天的山西忻州市定襄县,三面群山环抱,城外四水贯流,既是兵家必争要地,也是度假休闲宝地。据考据,突厥人修的这座城周长十余公里,墙高七米,顶宽六米,足可见规模之宏大(直到文革时才被毁),足以容纳颉利可汗的数万精兵和熊熊野心了:等熬过寒冬就大干一场,或者去漠北收拾叛军,或者南下中原狠敲一笔!
至于“李靖率军前往对阵”的情报,颉利可汗毫不担心。老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李靖用兵也一贯老成持重。作为老对手,颉利可汗深知此点,所以就从老经验出发,认为突厥大军一旦开进了大利城,李靖就只顾得上调兵防御,绝不会轻易出击的。
正当颉利放心地做着美梦,谁料想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突然闻得城外火光四起、杀声遍起,唐军杀到了!

原来,李靖一直严密监视着大利城的动静,如潜伏的猛虎般等待出击的时机。
是的,李靖一生与汉朝的卫青、明朝的徐达一样,不仅为人处事谨慎持重,作战风格也是稳健的大将之风。但作为战争史上的一代宗师,李靖更深明“兵者,诡道也”的道理。在他的军事理论专著《李卫公问对》里,他留下了这样两条千古箴言:
第一条:“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已”,就是说兵法战策千变万化,但最根本的是掌握战争主动权,让敌人受制于自己,而不让自己受制于敌方;
第二条:“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也就是说胜利的关键不在于是打堂堂之阵还是耍计谋,而是要出乎敌人的意料。
很显然,颉利可汗没看过《李卫公问对》,所以看错了李靖。既然他断定李靖是个作风保守的老头子,那李靖就偏偏要当不要命的古惑仔。当他探知颉利麻痹大意后,当即决定撇下步兵主力,只率三千精骑突袭敌营!
那一夜,六十岁的李靖发鬓霜白,与漫天的飞雪融为一色;
那一夜,六十岁的李靖神采焕发,与胯下的骏马化为一体;
在他的身后,三千儿郎如雷电,如火焰,风驰电卷。
伟大的老帅,就这样无声地激励着一群伟大的战士,一日强行军三百里,终于在深夜时分攻入定襄。
颉利可汗打死也想不到会在大利城碰到李靖。当属下报告唐军只有三千时,颉利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乎?”,认定李靖带来了唐朝的倾国大军。突厥上下顿时人心惶惶。李靖趁机派出间谍四处活动,宣扬唐军声势浩大,连颉利一向亲信的西域胡人酋长康苏密也投降了唐营,顺便带来一份厚礼: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
萧皇后和杨政道是隋朝复国势力的旗帜,也是东突厥一再攻唐的借口。连这么重要的人物也落到了李靖手里,颉利方寸大乱,赶忙弃城北撤。

就这样,坐拥坚城强兵的颉利可汗落荒而逃,还庆幸自己摆脱了“可怕的李靖大军”。逃到黄河边上时,他又遭到了柴绍部队的伏击,更加让他相信自己的英明:看看,要不是俺果断撤退,就被唐朝大军包了饺子啦!
只可惜,他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因为真正的狙击手不是柴绍,而是徐世勣。
与大器晚成的李靖不同,徐世勣是少年得志,十七岁就成为瓦岗军的创业元老,独立率军纵横中原、激荡乱世,形成了善打运动战、伏击战的作战风格,被唐太宗赞誉为“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再加上徐世勣比李靖小二十多岁,所以如果打个比方,李靖是卫青,那么徐世勣就是霍去病了。
按照既定计划,徐世勣率军从山西大同出发,全军人衔枚、马裹蹄,悄无声息地潜入内蒙古草原,路上凡遇突厥牧民即行捕获,不使漏出一丝消息。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唐军抵达阴山南麓的白道。
所谓“白道”,就是阴山东段(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大青山)开凿的山路,因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唯有道路显露出灰白色土质,故名曰“白道”。白道是连接内蒙河套与漠北的主要干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帝国与游牧强权拉锯的焦点,北魏赫赫有名的边防要塞武川镇就设在白道,隋朝军队几次大破突厥的战役也发生于此。
徐世勣料定颉利已成惊弓之鸟,必从白道逃往漠北,于是设下埋伏。果不其然,几日后突厥人便落荒而来,人山马海不下十万之众。徐世勣只有轻骑万余,但胜在以暗击明、以逸待劳,再加上白道位于山麓地带,地形偏狭,突厥军的兵力优势难以施展。所以在唐军的断然冲锋下,突厥人被打得溃不成军,损失两万多人。可怜的颉利可汗就像华容道上的曹操,遭遇生死截击,连连感叹生不如死。他沿着阴山南麓向西逃亡,直到三百多里外的铁山(今内蒙古包头市)才惊魂初定,收拢了残兵数万,被唐军扫荡的草原牧民也纷纷前来投奔,聚拢了二十来万人。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4 12:46:02 +0800 CST  
眼瞅着南有李靖,北有徐世勣,且北逃路线也被封锁,颉利可汗决定使出最后一计:诈降。颉利派使者火速南下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态愿意举国内附,其实是想熬到开春时节,再寻机撤往漠北。唐太宗将计就计,一面派鸿胪卿唐俭去洽谈和议,一面令李靖率大军进抵白道接应。
二月,李靖大军与徐世勣会合。英雄所见略同,两人一致认为,颉利可汗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等收拾了大唐盟军薛延陀,就必定卷土重来;不如趁唐俭在突厥营地,颉利因此懈怠的机会,一举偷袭擒之。副将张公瑾却担心违背了和谈的诏令,而且唐俭此人非同一般,是李世民的心腹老臣,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如果出了意外,怎么向皇上交待啊!
是啊,一旦战斗稍有闪失,就可能担上违诏之罪、害人之名!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于是众将都沉默了。但静寂只是片刻,军帐里随即响起主帅李靖低沉威严的决断:“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何足惜!”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兵法》阐述的这一条军事原则,纵观古今中外数千年名将如云,但又有几人敢于实践?
李靖,真军神也。

作为对这一冒险决定的担当,李靖决定亲率一万精骑为前锋,令徐世勣率大军继后。唐军趁一个大雪弥漫的夜晚出发,向铁山疾驰而去。一路上突厥人果然毫无戒备,李靖将路上遇到的一千多家突厥牧民全部俘虏,既保密了消息,又获得了向导。二月初八清晨,唐军抵达铁山外围。当时浓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于是李靖让大军待命,命偏将苏定方率两百骑兵前去侦察敌情。
苏定方是河北人,十四岁就随父参加隋末混战,后来投奔于窦建德、刘黑闼帐下,史载“攻城陷阵,定方每有战功”,是一员出名的悍将。刘黑闼兵败身死后,苏定方归隐乡里,直到公元627年突厥犯边,大唐广募豪杰从军卫国,三十五岁的他才再次出山。
在李靖的手下,苏定方虽然职衔不高,但很快显露出老兵悍将本色,深受欣赏。此次,他率两百勇士在浓雾掩护下长驱疾进,把突厥人的虚实探得一干二净。当抵达颉利的牙帐七里外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大雾竟然突然消散!朗朗晴空,阳光普照。对这支小侦察队来说,这是最坏的天气。苏定方深陷于二十万突厥人的海洋中,白昼之下无路可遁!
怎么办?如果立即夺路而逃,侦察队倒有可能逃出生天,但被惊动的突厥人必然备战,唐军主力的突袭计划就失败了!
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苏定方没有夺路而逃,反而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
我们的方向,不是后撤,而是前进!
我们的目标,就是颉利的大营!
他率领两百骑士呐喊驰骋,直奔着颉利的帐篷杀去。睡眼惺忪的突厥人措手不及,也搞不清来了多少敌军,一时间抵挡不住,竟让两百唐军冲入了可汗营地。颉利被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跨上坐骑,弃军向西逃去。被打掉了指挥中枢的突厥人,就此失去了抵抗能力。遥望见战火升腾的李靖,立即率全军猛进,突厥军被斩首上万,被俘男女多达十余万,所有牲畜粮秣也都落入唐军之手。
颉利带着残部仓惶逃往大漠,却又被徐世勣兜了个正着。面对严阵以待的唐军,突厥的酋长贵族们彻底失去了信心,带着五万多部众俯首投降。几乎成了光杆司令的颉利,连老婆儿子也全部丢光,只带了几骑亲随折向西南方向,投奔贺兰山畔的突厥诸侯王苏尼失。
苏尼失是颉利可汗的亲舅舅。俗话说“娘亲舅大”,颉利可汗对别人刻薄,对这舅舅却很够情义,给他五万户部众,驻扎于肥美的塞上江南宁夏平原。颉利可汗到了苏尼失的地盘,总算缓过劲来,便谋划着联络青海的吐谷浑王国,一起找大唐报仇。谁料唐军是四面张网,岂有网开一面的道理!任城王李道宗早已率部在灵州等候多时,团团包围了苏尼失的驻地。颉利可汗惊惧之下,悄悄带着数骑亲随趁夜逃走,想藏匿入贺兰山的荒谷。苏尼失也顾不上什么主臣之义、舅甥之情了,赶紧派兵把他抓回来,乖乖地献给了唐军,并率领属下的十多万突厥人一起归降了朝廷。
自此,十万唐军六道出击,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转战万里,擒获大汗颉利,斩俘突厥人众三十万,一举摧毁了立国百年的东突厥汗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4 12:53:03 +0800 CST  
于如何处置突厥降众,朝臣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议。以名臣魏征为代表的多数人认为“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如果收容)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还举出五胡乱华的例证:“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晋)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馀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但以温彦博为代表的怀柔派认为:“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还拿出孔子的话“有教无类”,力劝唐太宗收容突厥。
大家都知道,魏征是唐太宗的明镜,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但这一次,唐太宗反而支持温彦博的意见,用唐太宗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但自相矛盾的是,三年前渭桥之盟时,唐太宗说过另一番截然相反的话:“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
为何如此?
只因时移势易矣。关于北征的伟大胜利所造成的震撼,可见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的评价:“一个受到震撼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唐太宗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而是扭转形势,战胜他们,并使他们害怕中国。”
所以,当年三月,畏惧的四夷君长就上书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在游牧民的意识世界里,“天”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神,“天可汗”就是像天一样的最高权威。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新尊号,就意味着他不仅是中原华夏的皇帝,也是四方异族的共主了。正因如此,唐太宗决定以“天”一般辽阔的胸怀,对突厥余部进行了善后处置:
对于元凶大恶的颉利可汗,赦而不杀,还封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任其在长安度过余生;对于率众归降的突利、苏尼失等突厥显贵,均推恩厚赐,其他酋长豪强担任五品以上朝廷命官者达百余人,其中的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等更成为唐军名将;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的边境上,为二十万突厥俘虏设立了十州之地妥善安置。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如唐太宗所言“中华既安,则四夷自服”,东突厥的降人们在盛唐的强盛国势下安分守己,并作为大唐帝国的一份子,为帝国的持续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数十年后,东突厥后裔立下的《阙特勤碑》如此讲述:“突厥的伯克们(即贵族)拥有了唐朝的官衔,并听从于唐朝可汗,为其服务五十年之久。为了唐人的利益,他们向东远征到日出之处,向西则远征至铁门。为了唐朝可汗的利益,他们征服了许多国家。”
此时此刻,天可汗唐太宗的心绪,也许只有用他自己的一首诗才能表达: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4 13:07:16 +0800 CST  
@冷月映清风 2012-12-15 01:07:43
来的太迟了,才看了三天。
刀兄写的真可谓酣畅淋漓!

-----------------------------
谢谢支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5 12:03:39 +0800 CST  
@飞渡烟雨间2011 2012-12-14 13:31:21
事实证明,唐太宗对突厥、党项的政策很失败。他本人是爽了,赢得天可汗美称,子孙后代却悲催了,毕竟任何一个王朝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可能长盛不衰。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恃。在唐的怀柔政策之下,东突厥为唐军服务了五十年,西突厥人为大唐抵御吐蕃、阿拉伯,也有数十年。应该说效果也不错了。西突厥中的沙陀人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后唐,也是完全汉化的朝代,和北魏、蒙古、满清不可同日而语。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2-15 12:08:21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