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之《起源》

道理说出来非常简单,如同被欺骗,一次可以,两次可以,三次四次还可能被欺骗吗?即便是傻子被欺骗一百次也会醒悟,不再信任。如此,欺骗这种社会行为,注定无法成为维持日月星辰恒久长存在的自然大道。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5:32:21 +0800 CST  
天地时空循环往复的话题我们将在之后的章节中使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加以证明,但在开始这个话题前我们需要着重了解一个比“循环往复”运用更加普遍的中华民族共性“仁爱”,因为的仁爱理念的取法原型是象数文化的运算基础。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5:33:23 +0800 CST  
在中华文化史上“仁爱”的含义众说纷纭,但孔子认为仁爱的行为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站稳,也应当帮助他人站稳;自己想要发达,也应当帮助他人发达。这便推己及人,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的仁爱品德。但孔子并不清楚这种行为品德的取法原型其实是“天地一体”的自然本质。因为他不是老庄,不是道家。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5:34:13 +0800 CST  
《庄子·齐物论》中记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诈听起来这似乎是一句非常符合庄子性格的疯言疯语,但却完全符合现代科学最前沿的宇宙创生理论“时空大爆炸”。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5:35:02 +0800 CST  
“时空大爆炸”理论猜测,宇宙在发生大爆炸之前构成宇宙的质能总量便已经存在,但却坍缩为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奇点。
既是说,相关科学家猜测构成大千世界的质能总量在150亿年前便已经存在,但时间与空间,质量与能量却浑为一体,组成了无法再分割的时空奇点,类似“盘古开天辟地”传说中天地不分混沌状态。之后“砰”地一声,盘古,不,是宇宙时空诞生了。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5:35:48 +0800 CST  
因此华夏古者认为天与地,上下四方(空间)与古往今来(时间);气与形,阳精之变(能量)与阴精之变(物质),是不可分割统一整体。因此古者“取法自然”,哲学出推己及人的仁爱理念。如《庄子》中暗示,世间万物并生,原本一体。但孔子并不清楚这些文化渊源,包括老子与庄子在内可能也了解有限。因为孔子只是位春秋时期,相信并喜好古学,乐于践行的士人;老子则做过东周王室“守藏室之史”,比孔子更加有机会接触到古学古礼而已(孔子学礼时,曾经拜老子为师);庄子因何知晓古学的渊源不得而知,因为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庄子师承,只知庄子与孔子都是殷商后裔。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5:37:03 +0800 CST  
那么仁爱理念的取法原型,“时空一体”有现代科学依据吗?有,那便是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波粒二象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叠加现象。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6:43:35 +0800 CST  
简单讲,“波粒二象性”表达的是例如光子等微观粒子中普遍存在的既是波动,也是粒子的叠加状态。但西方科学家对这种既是A也是B的叠加状态十分困惑,固执的认为事物的起源不可能既是A也是B,既是波动也是粒子。但剥开现象看本质,波动其实能量的表现,在古时华夏称之为“气”;粒子则是物质的表现,古时华夏称之为“形”。而物质与能量并存的现象早已是科学常识,否则原子弹怎么产生?我们又如何长大?不全都是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6:48:49 +0800 CST  
中国人熟知的天与地的概念,其实就是现代科学重新命名的空间与时间;而能量与物质也不过是天与地的精华所变,既太极理论中两仪生四象的变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这样一种古老的说法:“两仪者,老阳老阴,天地也;四象者,少阳少阴,天地之变也”。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唯一的弟子文子在其所著的《文子·自然篇》中特记载:天地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
还有先秦百子之一的尸佼在《尸子》中也记载: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还有《庄子·庚桑楚》中则记载:有实而无外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唐初训古学家陆德明引用此篇编撰《庄子音义》时注解: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
汉初,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与门客共著的《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总。东汉经学家高诱在《淮南子集释》中注解此文:宇宙,喻天地。总,合也。又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之后,南朝刘峻著《世说新语》,唐朝杨倞著《荀子注》,都曾引用过春秋古说‘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6:53:47 +0800 CST  
最说服力的文化证据是,既是波动也是粒子,既是能量也是物质,既是A也是B的二元叠状态(实为循环状态),能够完美的诠释现今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谐”,既古说“阴阳平衡”。

如《黄帝内经》以“形神论”作为基础,将人体视作需要调和阴阳,辨证施治的形神统一体。
《周易·六十四卦》更是将“天卦”与”地卦”共同设为众卦之首,遵循天地阴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形态,演化出其余诸卦。

《周易》起始的卦式有两个,天(阳)与地(阴),而天与地具有彼此循环的特质(阴阳互根),但在循环的过程中阴与阳的比例与排列次序是不同的,有时阴爻占四位,阳爻则填满其余两位。有时阳爻占五位,阴爻则填满剩余一位。这便是孔子保留的《周易·彖传·乾卦》中阐述的“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天地的循环规则。


“周礼”的制定同样建立在阴阳平衡(和谐)理论的基础上,如君臣,君民,父子,夫妇,兄弟等两两相对的社会礼仪,尽都跟随二元关系的变化随之改变,因为人作为构成社会的主要参与体,可以身兼数职,既可以是君,也可以是父,更加是子……总之要根据担所当的社会身份的不同,以和谐为宗旨(中华传统文化认为“阴阳和谐”是大千事物得以存续的自然共性,故称大道),选择合适的社交礼仪,尽应当的社会义务。比如中国人都知道对待父母要孝敬,但对待儿子也孝敬就不太合适。因为“周礼”中“子对父”的社交礼仪才是孝敬,毕竟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父对子”的社交礼仪则是教养,如此教养与孝敬形成付出与偿还的循环机制,构成犹如天地般往复不息的良性社会体系,这便是“取法自然”的本质,更加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社会务求达成的终极目标,生命如此(长命百岁),家国如此(长治久安),天下亦然如此(天下大同)。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6:56:52 +0800 CST  
也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只存在合不合适的变化搭配,政令也好,人也罢,对你而言或许都不可取(娶),但对他人却未必如此。何谓举案齐眉?价值观相同,看到同一事件一同皱眉。否则你认为“言而无信”的处世行为不可容忍,你的爱人却认为“言而无信”不伤大雅,如此不和谐的结合怎么可能是无争无讼的天作之合?总而言之,朴实无华的中华儿女早将和谐统一的自然理念运用在中华社会的方方面面,齐家、治国、平天下尽都遵循此法,所以中国人相信团结就是力量,总能在危难时刻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巨大凝聚力。因为和谐理念早已植根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6:59:04 +0800 CST  
古老的易学告诫中华儿女世间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因为构成事物的最初结构并不纯一,不是阴也不是阳,不是东更不是西,而是“阴中含阳,阳内藏阴”的和谐理念,而维持和谐不破的奥妙就隐藏古老文化典籍中,如河图口诀所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6:59:56 +0800 CST  
河图口诀中“成数”随同“生数”变化而变,最终达成“6-1=5;7-2=5;8-3=5;9-4=5”殊途同归的和谐大道;还有“九宫格”中居中不动,调和金木水火四方的元素依然是“厚土之德”,“中五之能”;女娲取土造人取的也是厚土之德,和谐大道;人之所以能够“万灵之长”,也皆因人类知道和谐,具有参同天地,调和众生的造化能力。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7:00:57 +0800 CST  
但史前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话题并非本文讲述的重点,本文立励志以文载道,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两千余年来中华大地从没有任何时刻比今时今日更加接近大同。

如此说是有依据的,因为《礼记·大道之行》对“天下大同”有明确记载,只要我们能破解其中内容,公道自在人心。还有之后我们使用“开普勒行星运动”证明中华民族和谐理念的取法原型——自然大道。也需掌握这篇文章。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7:02:35 +0800 CST  
首先看《礼记》中的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7:03:26 +0800 CST  
“大道之行”中“大”的本意是“含弘光大”,指日月所及,涵盖万有。

“道”则指规律、规则。

如此连贯起来,“大道”指世间万物普遍存在的共性规律,既质量与能量并存,此消彼长的阴阳平衡之理,和谐大道。

如此“大道之行也”成为全文的开篇,意在定纲,与文尾“是谓大同”遥相呼应,明确了全文遵循“取法自然”的取象效法原则,阐述建设大同社会需实施的步骤与务期达成的勾画远景。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7:05:28 +0800 CST  
总览全文,古者将实现天下大同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既遵循自然事物得以存续的共性规律,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既公平,公正,诚信。

《论语》中孔子也认同“足兵”“足食”“足信”,国防建设,民生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因为只有坚定了正确了价值导向,大众在之后的民生建设与国防建设中才不至于忘本(本立而道生:根本确立,方法应运而生),迷失在物欲横流与穷兵黩武中。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7:07:54 +0800 CST  
第二步理顺社会秩序与职责义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7:08:56 +0800 CST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说,人们不单要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还要使社会形成各正性命,各尽其职,犹如天地般久存的良性社会构架。形成老年人老有所终,为现实大同社会竖立“善始善终”的社会风气与职责;中年人物尽其用,为现实大同社会肩负起“勇于担当”的社会风气与职责;少年则茁长成长,为实现大同社会尽到“继往开来”的社会风气与职责。
但其实以上内容,就是孔子当年对齐景公阐述过的治国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大众各正性命(各自端正性情与使命),各尽其职的治国良策。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7:10:44 +0800 CST  
如此捋顺了社会秩序与职责,老而无妻的鳏夫、老而无夫的寡妇、幼而无父的孤儿、老而无子的独老、残疾人才能所有依靠。否则社会职能不明,道德礼仪缺失,孤寡伤残谁人供养?
之后形成男人有职位(男有分),女人有归宿(女有归),自觉守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据为己有(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人热衷公益事业,为国奉献(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礼仪制度。
如此社会职责明确,礼仪完备,现实大同社会的第二部完成。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7 17:14:46 +0800 CST  

楼主:梨花居士

字数:72022

发表时间:2020-08-07 22:39: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08:59:24 +0800 CST

评论数:4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