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一百九十三帖 读《亚细亚的孤儿》

读书破万卷(3193)•《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现代长篇小说。吴浊流著。1943至1945年用日文写成。1946年以《胡志明》为书名在台北出版,1959年6月杨召憩以《孤帆》为书名首次将作品译成中文。1962年台北华南出版社出版了傅恩荣的中译本《亚细亚的孤儿》。
吴浊流(1900.6——1976.10),现代小说家。本名吴建田,号晓畊。台湾新竹人。毕业于新埔公学(小学)、台湾总督府国(日)语学校师范部。早年曾任小学教师。1940年因郡督学公然凌辱教员,他愤然辞去教职,结束了19年的教师生涯。辞职后即转赴南京,任《大陆新报》记者。1942年又返回台湾,先后任《日日新报》、《台湾新闻》、《新生报》、《民报》记者。他于1936年开始写作,处女作短篇小说《水月》发表于《台湾新文学》。1943至1945年是抗日战争最后几年,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最疯狂的年代,吴浊流默默无闻地埋头撰写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他家门前就是日本人的警察署,为了防备日本特高警察的搜查,他每写两三张稿纸,就藏在炭笼里,然后再转移到乡下老家。一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台湾光复以后,这部小说才得以出版。在漫长的76年的岁月中,吴浊流跨越了两个时代,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也经历过国民党的统治,看过“御用绅士”(汉奸)的嘴脸,也备尝“台湾光复”后的酸甜苦辣。他在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所写的作品,着重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现实生活。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同年10月他就写出了揭露国民党腐败本质的中篇小说《菠茨坦科长》。1968年又撰写自传体小说《无花果》和《台湾连翘》,用最朴实的笔法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台湾,以及“二二八事件”的前因后果。这部自传体小说在《台湾文艺季刊》发表不久,就遭到台湾当局的禁止。1964年他创办《台湾文艺》杂志,1969年设“吴浊流文学奖”,1976年逝世。他的著作,在台湾印行的有《吴浊流作品集》共6卷:《亚细亚的孤儿》、《功狗》、《菠茨坦科长》、《南京杂感》、《黎明前的台湾》和《台湾文艺与我》。后来成功大学张良泽教授又为他编了一套全集。他是台湾跨越日据时代和光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老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在台湾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亚细亚的孤儿》,作者在《回顾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一文中,曾解释主人公原定名“胡志明”时说:“原来我命此名很多寓意,日据时代的台湾人象五胡乱华一样被胡人统治,台湾人是明朝的遗民,所以要志明,此明字是指明朝汉族的意思,而且这个胡字可通何字,所以可以解释‘怎么不志明呢?’”可见作品的主旨在于激励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小说塑造了胡太明的形象,通过他从亚细亚孤儿到祖国真正的儿子的曲折道路,抒发了沦于殖民统治的无根孤儿的深痛巨哀,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台湾人民的命运与大陆人民的命运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主题思想。作者以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为广阔背景,描绘了时代的风云和众多的人物,具有极强的纪实性。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留学生的爱国运动,岛内的秘密斗争,大陆上的抗日热潮和反侵略斗争,以及台湾封建主义的颓废腐烂,都得到了真实的写照。全书人物众多,其中有蛮横的征服者、数典忘祖的败类、无端歧视台湾人的国民党官吏、醉生梦死的新女性、死守正统的老儒、反战日人、正义学生、满腔仇恨的百姓、积极投身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许多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这使得小说成为“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叶石涛《吴浊流论》)。小说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形式上,借鉴了中国章回小说体的手法,在人物塑造上,采取白描的手法,加上台湾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这部作品代表了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的成就,是台湾新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小说中的主人公胡太明出生于一个破落中的地主家庭,最早所受的是“四书”“五经”的传统启蒙教育,但在当时,“新思潮不断地在沉滞的环境中掀起波澜”,胡太明不久也转入用日语教学的国民学校,逐渐“成长为一个新时代的文化人”。从师范部毕业后,他到一所乡村国民学校任教。起先,胡太明埋头于教学,对在所谓“日台平等”的幌子下的民族歧视缺乏敏感,但在向一位日籍女教师求爱遭到拒绝后才倍感受辱的难言之痛,于是,他愤而辞职,留学日本。他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抛开儿女私情和一切社会活动,闭门攻读物理学。但当他学成返台后却无以谋生,好不容易在一位朋友的农场兼差,不久因农场的破产而再度失业。正在他焦徨不安之时,又逢祖父去世;祖坟被刨,母亲劝阻不成反而遭打;胞兄甘为日本人主使,多行不义。这一连串打击接踵而至,使胡太明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整日喟叹嘘吁。此时,一位朋友把他引荐到大陆。在结识了一位大陆女子之后,胡太明在南京成家立业了。正在他费力地慢慢地适应周围世界时,台湾人的身份使他被怀疑为日本间谍而遭拘禁,幸有学生相助才得以越狱逃脱。可是辗转返回家乡后又被当局视为中国间谍而遭到监视。嫌疑消除后又被征入伍,随着侵华日军的队伍再次踏上了大陆的土地。他的脆弱的神经不堪忍受血淋淋的战争恐怖,在神经发生错乱后被遣送回台。此时的台湾,被绑在了战争的战车上,苦难深重。冷酷的现实使得胡太明与人合作,创办杂志揭露时弊。不久,慈母为藏粮食受屈而死,庶弟被征劳工劳累而亡。这惨重的打击把胡太明逼上了人生的悬崖,面对一无留恋的世界,他终于奋起抗争。胡太明先是佯作疯狂,书写反日诗歌以示愤懑,最后则渡到对岸,加入了抗日的队伍,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员。
小说着力刻划的“孤儿意识”,从本质上看,“正是帝国主义加诸于被侵略、被征服民族的诸般毒害之一”,时至今日,怎样彻底清除它,仍然“值得一切关切中国前途的中国人再三思虑”(陈映真《试评<亚细亚的孤儿>》)。胡太明是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中最成功的文学典型,在国内外都受到了高度的赞扬,钟肇政甚至断言:“光凭这个典型,吴先生已可以不朽!”
评:传统教育影响深,新时代的文化人。日据时代备受辱,战争恐怖血淋淋。
台湾光复无改变,“孤儿意识”入灵魂。心灵痛苦实纪录,典型形象不朽文。
楼主 中国读书达人  发布于 2018-07-19 08:31:49 +0800 CST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字数:2498

发表时间:2018-07-19 16:31: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0 18:26:03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