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之《起源》

如此我们首先颠倒先前运算中火星的空间参数1.5236,使用火星平均日距2.2793亿公里作为分母,地球平均日距1.49597亿公里为分子,得出结果≈0.6563……(1.49597/2.2793≈0.6563)
既是说,此时火星的空间参数已不再是1.5236,而是0.6563。如此,颠倒后的火星空间参数0.6563的三次方,乘积未颠倒的火星时间参数1.88075的两次方,结果为一,维持了时空总量为“一”的统计假设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9 22:11:28 +0800 CST  
颠倒设置时间参数(倚数)的分子与分母的次序结果也相同,依然维持时空总量为“一”的统计假设——1.5236的三次方乘积(1/1.88075)的两次方结果为一。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9 22:18:43 +0800 CST  
关于计算的问题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没必要翻来覆去的进行阐述。更加重要是开始我们之后的话题与计算,因为明确了时间与空间确实犹如“太极图”般彼此循环的机制后,将产生一个可以确实计算的颠覆性结论——时空扭曲!

但我们计算“时空扭曲”的方法要比相对论简单的多,而且是可以快捷证明的。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09 22:26:27 +0800 CST  
计算层面明确时间与空间有可能具有彼此循环的机制后,便开始验证这一猜测,验证的方法是随着距离绕心点空间长度的改变,时间作为空间的反面,必然会有所改变,从而维持“时空一体”的自循环系统。
现代科学层面同样支持此猜测,如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的原则,在空间产生膨胀或坍缩后,时间作为能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随着空间物理量的变化,时间的物理量也必然有所变化。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0 08:11:28 +0800 CST  
于是我在现代天文学诸多参数中寻找起兼备“空间”与“时间”双重表达形式的时空参数,很容易便找到“行星轨道转速”。
关于这个参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地球轨道平均速度29.783公里/秒,火星轨道平均速度24.13公里/秒,金星轨道平均速度35.02公里/秒。从,此参数使用的物理单位便可知,此参数兼备时间与空间双重表达方式。而之前使用的“行星轨道半长轴”a的物理单位是“米”“千米”等空间距离单位,因此a最终表达的其实是空间,而非人为命名的“米”“千米”等物理名称。或是说,“米”“千米”等物理单位可以统称为“空间”。
“行星公转周期”的物理单位的使用同样如此,“年”“月”“日”最终表达的同样也是“时间”,既古者所说的“古往今来”,有关“时”的概念。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0 08:28:26 +0800 CST  
于是我发现“行星轨道转速”的变化确实与日距长度的变化有关,距离太阳越近的星体,轨道转速越快,反之则慢。而这种普遍天文现象在天文学中被称为“近快远慢”,是一种与天体引力大小有关的自然现象。简单的讲,与太阳的引力越大,星体的轨道转速越快。因此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的轨道平均转速最快,达到了47.89公里/秒;其次是距离太阳第二远的金星,轨道平均转速之前已做过介绍——35.02公里/秒;再其次便是距离太阳第三远的地球——29.783公里/秒;第四,顺理成章的是距离太阳第四远的火星——24.13公里/秒;再其次是排列在火星之后的木星……总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但牛顿却没有解释引力的产生原因,这种莫名吸引力如何产生?我认为,引力由“时空一体”的牵扯产生,既我们之前的论点,时间与空间是一个无法分割的统一整体。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0 08:51:16 +0800 CST  
如此几经尝试我终于找到了“星体轨道转速”与“星体轨道半长轴”间的关联,但令我惊讶的是计算过程竟然可以不介入“质量”,这个对“万有引力定律”至关重要的物理单位。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1 12:10:30 +0800 CST  
以“火星轨道平均转速”为例,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使用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3公里/秒,除算以地球平均日距1.49597亿公里作为分母,火星轨道平均日距2.2793亿公里作为分子的结果的开方“√(2.2793/1.495997)≈1.2343……。
既29.783/√(2.2793/1.495997)≈24.128公里/秒。

既地球轨道平均转速,除算火星与地球平均日距比的根号,结果就是火星轨道平均转速。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1 12:25:32 +0800 CST  
其他绕日天体轨道平均转速的计算方法也如此,如金星,使用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3公里/秒,除算以地球平均日距1.495亿公里作为分母,金星轨道平均日距1.08亿公里作为分子的结果的开方“√(1.08/1.497)≈0.85……
既,29.783/√(1.08/1.495)≈35.04公里/秒
(注:计算使用近似值)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1 12:35:14 +0800 CST  
而且,此方法不但对绕日天体有效(环绕太阳公转的天体),对其他卫星系统同样有效(环绕其他天体公转的卫星系统),如环绕木星公转的木卫系统,环绕土星公转的土星系统。

但不同的是,起始计算速度与空间距离比的节点需要改变,需要使用对应系统的天文参数,如预期计算木卫系统的天体转速,需使用木卫系统内任意一颗天体的轨道平均转速作为换算起始速度,如使用木卫一轨道平均转速17.334公里/秒,作为换算的始起速度。
因为我们计算的本质是换算,通过空间距离的改变,换算天体速度。因此,空间距离比的节点也需要改变为各系统内的绕心点,如木卫系统改变为各卫星距离木星的平均空间距离,如之前的提及的木卫一,距离木星的平均空间距离为421700公里,那么木卫一轨道平均转速17.334公里/秒与木卫一轨道平均木距421700公里,便成为计算的起始速度与空间距离比的分母。

如此,若计算平均木距为11432430公里的木卫六的轨道平均转速的步骤如下:17.334/√(11432430/421700)≈3.33……公里/秒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1 13:04:14 +0800 CST  
同理,还可以将木卫六轨道平均速度3.33公里/秒设置为计算的起始速度,将木卫六平均木距为11432430公里设置为空间距离比算的分母,反推出木卫一轨道平均速度:3.33/√(421700/11432430)≈17.33……公里/秒。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1 13:55:43 +0800 CST  
如此计算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如爱因斯坦所言,时空确实是扭曲的。但人们对“时空扭曲”的认识不足,虽然已经认识到海平面与喜马拉雅山顶,地表与国际空间站的时间流逝速率存在差异,但没有意识到时空扭曲的程度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而变,虽然国际空间站与地面的时空扭曲程度为微乎其微,但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加大到地球与其他绕日天体的天文距离时,时空扭曲的程度大到我们不敢想象。如火星,根据我的计算,地球时间流逝速率与火星时间流逝速率的对比对为1.2343比1,既每过去1.234的地球秒,才会过去一个火星秒。言下之意,火星的原子衰变速率要比地球慢1.2343倍。而这个猜测可以通过在火星进行原子钟实验进行,并且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天问一号“正在路上,大家想看梨花的笑话可以拼命顶帖,顶到有关部门注意此猜测,如果不能应验梨花直播吃牛粪!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1 14:10:34 +0800 CST  
第二,存在“时空壁垒”,现代科学对时空的认识有问题,所以无法解决三体问题,既天体力学中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应该便是引入相对论时空扭曲的计算。因为空间与空间是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既然万有引力定律引入了时间与空间双重概念,就应该纠正“绝对时空”的错误认识,通过相对论“时空扭曲”理论解决三体问题。

虽然我没这个能力,但我可以肯定存在“时空壁垒”,否则微生物的繁衍速率不会瞬息万变,因为微观世界存在自己的时空体系,如同我们计算卫星系统的天文参数,每个系统都存在自己的动力之源——太极。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1 14:23:19 +0800 CST  
但通过对不同天体转速的计算,可以解答不同天体以不同运动速度在太空中飞行,但为什么拉不开彼此之间距离的悖论。
如地球以29.783公里/秒,火星以24.13公里/秒,金星以35.03公里/秒,太阳以250公里/秒,不同的速度在太空中飞行,为什么彼此之间没有拉开距离?因为改变的不是速度本身,而是时间的流逝速率!如前文所述,火星时间流逝速率比地球慢1.2343倍,所以火星轨道转速是29.783/1.2343≈24.128公里/秒;因为金星时间流逝速率只有地球时间流逝的0.85倍(大约快1.1764倍),所以火星轨道转速是“29.783/0.85≈35.03公里/秒”或“29.783X1.1764≈35.03公里/秒”。

如此便解释了“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质量物体同时落地,有违万有引力定律的理学悖论。

言下之意,不同天体在以不同的时间流逝速率做同步运动,所以拉不开彼此之间的距离。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1 14:42:22 +0800 CST  
上述结论(时空一体)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经过严格验证,如上文介绍的计算方法只对计算天体轨道平均转速有效,但在计算天体近日点与远日点转速时却存在一定误差,如地球远日点轨道转速的实际速度为29.29公里/秒,但若按照我们之前的计算方法结果却为:29.784(地球轨道平均转速)/√(1.520977(地球远日点日距)/1.49597(地球平均日距))≈29.53公里/秒。
误差如何产生?
很简单,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问题。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3 10:57:07 +0800 CST  
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差异如何表现?若于同一高度,同时放下两颗质量相同的物体,两个物体会同时落地,说明两个物体的下落速度相同。但如果两个物体于不同高度开始下落,当它们到达地面时,落地速度就会产生差异,这便加速度差异。

从一百米高度与十米高度落下的物体所造成的冲击势能不同,因为从一百米高度下落的物体达到地面时,累积的加速度要远远大于从十米高度落下的物体。总之,加速度越多,速度越快,而加速度累积与物体的位移有关。天体在运动过程中同样存在加速度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计算误差。而纠正此误差的方法同样是之前使用过的,以“此消彼长”为原则的总量分圆法。首先,使用天体轨道直径(天体轨道半径a乘积2),减算天体预期计算空间距离(如远日点、近日点等空间距离),再使用结果除算天体预期计算空间距离后开方,结果便是对应天体在对应时空距离的加速度数值。

以地球轨道远日点转速的计算为例,首先使用地球轨道半长轴a(1.49597亿公里)乘积2,结果为2.99194亿公里,这便是地球轨道直径。
之后,使用地球轨道直径2.99194亿公里,减算地球预期计算空间距离,地球远日点空间日距1.520977亿公里,求出得数地球近日点空间日距1.470963亿公里。
再使用此结果(1.470963亿公里),除算预期计算空间距离(1.520977亿公里):1.470963/1.520977=0.967117……并开方最终结果(0.967117……),得数便为地球远日点加速度数值:√0.967117=0.9834515……
最后使用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4公里/秒),乘积此加速度数值(0.9834515),结果便为地球远日点轨道转速:29.784X0.9834515=29.29公里/秒.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3 11:48:22 +0800 CST  
这时细心看的朋友肯定会疑问,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地球近日点日距直接除算预期计算的地球远日点日距?因为我们给出方法可以计算天体在任何时空位置的轨道转速,并非只局限近日点与远日点等极限点计算,如地球任意时刻,任意时空位置的轨道转速。
具体公式如下: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3 11:57:22 +0800 CST  
仍然秉承之前的观点,有关计算的问题尽可能带过,公式的运用步骤我给出两组有关哈雷彗星转速的计算,相信有兴趣的朋友一看便懂。
首先是哈雷彗星在经过地球轨道平均日距,1天文单位时的轨道转速计算:


计算表明,哈雷彗星在经过地球平均轨道时其轨道转速高达41.5公里/秒。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3 12:08:53 +0800 CST  
之后给出是公元2019年8月31日17时15分,哈雷彗星处于日距34.869天文单位的太阳系深空的轨道转速:



此时,哈雷彗星的轨道转速已降低为1.1公里/秒左右。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3 12:11:49 +0800 CST  
下面重新回归中华传统文化取法自然的话题,如上文所述,不知出于何人手笔的《礼记·大道之行》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认为实现大同社会首先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而现实精神文明建设的三条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便取法于前文重点介绍的自然本质,大千事物中普遍存在的共性规律大道规则。其中“天下为公”的取法原型便是“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试图阐述的自然本质,时间与空间的对等、对称特性,既太极三要中的对立性。
所谓太极三要指“对立”“统一”“互化”。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8-15 14:21:44 +0800 CST  

楼主:梨花居士

字数:72022

发表时间:2020-08-07 22:39: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08:59:24 +0800 CST

评论数:4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