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感秋华而泪 2015-08-18 23:05:29
最近更新的有点慢啊,小心读者要造反。
-----------------------------

谢谢哈。这就更。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19 03:12:00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5-08-17 23:06:16
枫昀师兄,确实没控制好,有点太啰嗦了。
师兄今后多指教。
都加油!
-----------------------------

嗯,那个啥,我是师姐哦。。。: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19 03:13:35 +0800 CST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05)稚奴和媚娘的惊世恋情

【从皇后到天后-3】


显庆六年(661年),一位道长郭行真带着几个徒弟,奉了高宗武后的旨意登上泰山,在那里竖了一块非常别致的石碑,碑身由两块一模一样的长方形石料拼合而成,共享同一个碑座,同一个碑首。此碑得名“鸳鸯双束碑”,至今仍在。几年后,高宗在泰山完成了封禅大典,而武则天破天荒地以皇后的身份主持了封禅亚献。

李治不断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追封。以前她做昭仪时,李治就给十三位大唐开国功臣追赠过一次官,武士彟名列其中,获赠并州都督;显庆元年(656年),武则天成了皇后,老爸被追赠司徒,而且从原来的应国公变成了周国公;总章元年(668年),李治下诏对一批唐高祖李渊的老臣重新论功,武士彟名列一等功臣。

咸亨元年(670年),种种迹象表明,朝中众臣对皇后参政过多的行为很不满意。这年天下大旱,武则天主动上表请求辞职(避位),但是李治不批准。恰好这期间武则天的母亲杨老夫人去世,李治给丈母娘大肆操办丧事,要求九品以上的文武京官都去吊唁。武士彟被追赠为太原郡王,成了李唐皇族之外的一位异性王。杨夫人则以太原王妃的身份下葬。

李治不但允许,简直是鼓励他的皇后参政。显庆五年(660年),李治说他头疼,正式让武则天参与朝堂工作。此后,在大臣们或明或暗的反对中,武则天的参政程度越来越深。上元元年(674年),李治自封天皇,给武则天封为天后。

野史上有个故事。一位大臣杨弘武,手上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高宗有一次问他:“某人不怎么样,你为什么把那个职位给他?”杨弘武回答:“没办法,我老婆太厉害。她说要给,我不答应的话恐怕以后要吃苦头。”高宗听后,笑而不语。

看起来李治并不忌讳大臣们说他怕老婆。直到永隆二年(681年),李治已是年近半百,和雍州长史李义玄谈论勤俭节约问题,提到武则天,说:“天后,我之匹敌...”--一个中古时代的皇帝,把老婆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另一半,这是什么节奏?我想应该不会是女权思想,只能是爱恋。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19 03:16:46 +0800 CST  

-----------------------------
@青梅煮酒1970 2015-08-19 12:32:18
呵呵,老酒携师妹翠花一起叩见师姐!!
-----------------------------

不敢当不敢当。翠花的酸菜美美哒!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19 22:41:36 +0800 CST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05)稚奴和媚娘的惊世恋情

【匹敌】
武则天一步步走向权力高峰,每一步都是李治在背后撑腰。她没有强大的娘家,朝堂上也没有亲信。所谓的“武后党”是史家们编织出来的神话。许敬宗、李义府只是在立后问题上帮过她,而这也无非是他们在迎合皇帝。到了上官仪被杀,二圣临朝,满朝文武基本上全是武则天的对头,区别只是敌意的轻重而已。但高宗的支持,让她一路成为皇太后。

离开了李治,武则天的权力立刻就丧失了合法性。所以她用酷吏,开杀戒。所以她大搞祥瑞。所以她抛弃儒家经典,跑到浩如烟海的佛经里苦寻依据。

所以她可以不再是天后,却始终必需是唐高宗的妻子,哪怕时代的车轮已经滚滚进入大周朝。哪怕她有男宠。

所以,八卦爱好者自然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媚娘对她的稚奴有真心吗?抑或只是利用?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19 22:42:45 +0800 CST  
《酉阳杂俎》里有个小故事,说武则天在读骆冰王的《讨武檄文》时,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是呀,这不是在变相夸她美,能不乐么?可是看到后面,“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一句,提到了李治之死,武则天就坐不住了,责备说:“宰相失人。”

杀人见血,历尽艰辛,终于建立了大周朝,随即为立嗣问题陷入烦恼。武则天心里烦,大臣们更加不安。他们千方百计想说服女皇把天下传给儿子,各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之以情,拿儿子说事没用,得拿高宗说事。李昭德对武则天说:“天皇,是陛下的丈夫,如果把皇位传给了侄子,臣恐怕天皇以后就没有祭祀可享用了。”《旧唐书》说,武则天被这句话点醒了(则天寤之)。

史官们显然不认为武则天对唐高宗有什么感情。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得厉害,离去世已经不远。他的眼睛看不见了,名医秦鸣鹤提出,在高宗的头顶上针刺放血。武则天在帘后怒道:“在天子头上刺血,这人该杀。”秦鸣鹤叩首求饶。高宗说:“让他试试吧。”于是秦鸣鹤为高宗施行针灸,还真有效,放血之后高宗说:“我好像看见了。”武则天非常高兴,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亲自背了一百匹绢出来赐给秦鸣鹤。

这件事能说明武则天对唐高宗的关切之情吗?《旧唐书》记录这件事时,只说医生在高宗头顶上针刺放血,然后武则天强烈反对,要杀医生,却只字不提后来武则天如何感激医生;《资治通鉴》虽然把事情写得比较完整,但前面先说武则天心里不想让高宗病愈;年代更早的唐朝笔记小说《大唐新语》也完整记载了这件事,可是居然把它归入“谀佞”类,与其它奸邪小人阿谀奉承的故事归在一道,而且在故事开头一口咬定武则天就是不希望高宗的病好起来。我就纳闷了,这些史家是咋知道天后的心思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19 22:45:05 +0800 CST  
不管史官们什么态度,千载之后的历史遗迹总是把唐高宗和武则天紧紧联系在一起。文明元年(684年),李显被流放,李旦成为傀儡皇帝。李显做王爷时在长安的旧居“英王府”被武则天下令改建为佛寺,为唐高宗祈福。她还亲自题写了匾额。这便是今天的西安荐福寺。因为是高规格的皇家寺院,荐福寺躲过了后来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灭佛运动。当时武宗下令在长安和洛阳每个城市只能保留四所寺院。在长安,为长孙皇后祈福的慈恩寺和这所为高宗李治祈福的荐福寺都得以保留。即便到了今天,荐福寺的小雁塔依旧挺立,与大雁塔一样是西安的地标建筑。

大慈恩寺是李治做太子时为母亲长孙皇后修建的。到了几十年后的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年),寺内的大雁塔已经出现损坏。当时武则天从洛阳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暂住,见寺塔颓败,便下令大加修整。这次翻修不但把原来的五层塔身加高,增加到了十层,而且改变了大雁塔最初浓厚的天竺风格,变成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样式。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雁塔不是最初玄奘设计的模样,而是武则天时代重修的。据专家分析考证,这可能是唐朝对大雁塔进行过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整修。此后战火毁坏,晚唐时大雁塔只剩七层。到了明朝,大雁塔再次大修,保存至今。(注释1)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0 21:41:15 +0800 CST  
女皇尽管背负了千年骂名,却自有她奇异的力量。唐朝十八陵,到现在保存最好的是乾陵,安然避过了一千多年来各次盗墓劫难。高宗逝世的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命吏部尚书韦待价出任“山陵使”,主持营建乾陵。陵区选址在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现在的咸阳市乾县)。唐高宗从去世到下葬,总共273天,在唐朝诸帝中时间是比较长的。时间长,就是因为乾陵的建造耗费时日。在高宗入土为安之后,乾陵的地面工程仍在继续。(注释2)

乾陵规模宏大,俨然是一个微型的长安城,有内城和外城,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城门。遗憾的是现在只能找到城的遗迹。不过各种石刻作品,如华表,翁仲,石狮、翼马,驼鸟等,以及无字碑、述圣记碑、六十一蕃臣像,都顽强地挺到了今天。乾陵开创了几项先例,为后世帝王陵所效仿,比如陵园四门安放石狮子,陵前司马道两边排列的石刻组合,竖立帝王功德碑。

太宗的昭陵陪葬墓最多,而乾陵是陵前竖立的蕃臣像数量最多。两位初唐的帝王,各有各的伟大成就。

无字碑当然是个迷。为何无字,是千秋功罪任人说,功业太大无法说,羞愧难当耻于说,还是四大皆空不需说?我倒觉得,是子孙后代不知该怎么说。就算无字碑是武则天自己为自己立的,后代皇帝如果真想说点儿什么,照样可以说。这种事情他们可没少干,比如前代帝王的尊号可以一变再变,先皇庙里的配享功臣名单可以改来改去,一块石碑又如何动不得?只是,这位叛逆的老祖母让后来的唐帝们左右为难,总不能象对待长孙皇后那样放心大胆地讴歌吧,可也不敢象后世儒生那样肆无忌惮地漫骂,只好啥都不说。

注释1:关于大雁塔的整修,参考论文《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状探讨》,作者:杨鸿勋(中国社会科学院)
注释2:乾陵的营建,参考《也论唐乾陵的营建者及始建时间》,作者:李阿能,赵维娜(乾陵管理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0 21:44:29 +0800 CST  
其实乾陵还有一个迷,就是武则天对她自己的最后归属到底是怎么想的。她独立执政二十二年,期间不但大修了乾陵,还为自己的父亲大建了昊陵,为母亲大建了顺陵。那她自己呢?好像没什么证据显示她有独自建陵的打算。

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是父亲武士彟的继室。武士彟与原配夫人相里氏合葬,而杨夫人去世后葬在自己父亲杨达的墓地附近。以此为先例,武则天也可以选择独自建陵,可是她似乎从未有过这种想法。相反,她倒可能从一开始就打算在百年之后回到李治身边。乾陵前那两块相对而立的高大石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隔着一条司马道遥遥相望,布局对称。述圣记碑是武则天立的,那时似乎就已经在对面给自己的那块碑预留了位置。有人干脆认为,这两块石碑是同时竖立起来的。

李治的遗诏说:“陵园制度,务从节俭”。武则天可没听他的。她不但为李治大修陵墓,还开创了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其实说到她的创新,这不过是牛刀小试。

述圣记碑有五节碑身,又加上一个顶,一个底座,共是七节,总高度7.5米。而对面的无字碑高7.53米(数据全是百度百科上看来的)。虽然两块石碑的外形有明显差别,但高度相仿。

碑文《述圣记》由武则天亲自撰文,李显书写。《述圣记》共八千字,可惜石碑上的字多数销蚀殆尽,难以辨认。《全唐文》收录有碑文的残篇,我读过几遍,用典太多,加上到处缺字,我就不给自己找麻烦了。值得一提的是全文开头以“朕”自称:“朕闻阳耀阴凝,混元所以(阙二字)天覆地(阙十一字)高宗见之矣。”

让我想想。这个皇帝的老婆给他写赞美文章,然后老婆也自称为朕,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已经完全看不到后宫女人的身影了。我看到了一个现代性的幻象。我看到了舒婷的《致橡树》!

--女权分子看女皇,重头细说武媚娘--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1 11:27:51 +0800 CST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06)永徽宫斗

男人之间的斗争要么在战场上,要么在朝堂上。女人之间的斗争在家里,而且只能是在家里。所以男人和男人斗,可以有虽败犹荣。女人和女人斗,就算斗赢了也丢脸,虽胜尤耻。遗憾的是,身为女性的武则天,无论以后的事业有多么惊天动地,她也得从后宫起步,也得搞宫斗。


【王皇后、萧淑妃】
在武则天之前,唐高宗已经有了一个完备的后宫。皇后王氏是李治做晋王时的晋王妃,以后跟着一路晋升为太子妃、皇后。

王皇后出身高贵,属太原王氏。史书上又称她长得美。她祖辈中的一位名人是南北朝时的西魏名将王思政。王家与李唐家族早有姻亲关系。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就嫁给了一位王家人,成了罗山县令王仁祐的婶婶。同安公主又是唐太宗的姑姑,就给两家再次牵线搭桥,让王仁祐的女儿嫁给了当时的晋王李治。

尽管王皇后与李治的婚姻门当户对,又让唐太宗非常满意,可她仍是一位悲剧人物,原因很简单:李治不喜欢她--后宫女人就是这么悲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4 21:42:47 +0800 CST  
李治做太子时已有四儿两女,没一个是王皇后生的。那时李治最宠爱的是萧淑妃,和她生有两女一儿。萧淑妃的门第也很高,是兰陵萧氏,梁朝皇族的后裔。

相比之下,武则天就是山西并州文水县的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女儿。

高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登基,到了第二年永徽元年(650年)的一月份,才正式把太子妃王氏册立为皇后。从登基到立后,时间拖得相当长。

在立皇后的第二天,高宗又把宫女刘氏所生的长子李忠封为雍州牧。唐朝时各个州分成七个等级,雍州属于最高一等,管辖范围包括了首都长安及附近地区。而“雍州牧”是一个名誉头衔,一般封给重要的皇室成员,提高他的身价。又过了一个月,李治又给另外三个儿子封王,其中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被封为“雍王”。

王皇后没儿子。高宗给她的父亲王仁祐加官进爵,官职为“特进”,是一个散官,官阶很高,为正二品,但无实职;爵位则是魏国公,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就跟着被封为魏国夫人。没过多久,王仁祐病逝了,获赠“司空”,正一品。不过王皇后好像并没有亲兄弟。她当这个皇后,直接受益的的不是王家人,倒是她舅舅柳奭(shi4)。永徽二年(651年),柳奭被高宗提拔为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手握实权。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4 21:45:23 +0800 CST  
~~顺便插一句:

这个萧淑妃,说她出身于兰陵萧氏,可能是后人想当然才这么说。正史上根本没有交待她的来历。但是以常理推测,应该是南朝梁国的皇族。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4 21:48:51 +0800 CST  
王皇后大约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很不稳固,受到萧淑妃的严重威胁,因为淑妃的儿子素节很可能会被立为太子。正史上说,王皇后为了对付萧淑妃,就把武媚娘从感业寺接回宫,让她蓄上头发。我们从正史上这一极为简短的记载可以推测,那个时候唐高宗确实和武则天在感业寺打得火热,起码在一个小范围内,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所以王皇后也知道有这么一位尼姑,不但知道,还计划利用她来对付萧淑妃。

史官们的意思似乎是,武则天能够再次回宫,应该感谢王皇后才对,后来把王皇后打垮、加害,纯属恩将仇报。我不知道武则天到底有没有必要感谢皇后,反正她最初是被拿来当成后妃宫斗的棋子的。

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社会里,正妻的地位远高于妾。皇宫里更如此,皇后地位远高于各级嫔妃。武则天初回皇宫,连个正式身份都没有,在皇后眼皮底下过日子,当然得小心翼翼。于是史书上就说武氏拼命讨好王皇后。《资治通鉴》说:“武氏巧慧, 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王皇后)。”这些史官最不请愿承认的一点就是李治早就做出了选择。他们非要说王皇后的倒台都是因为武则天太奸诈,而王皇后太单纯。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5 01:10:07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08-25 12:30:17
王皇后怎么死呢?宫斗只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皇权和相权之争,她属于该死之徒,《旧唐书》不曾为她招魂纳魄。谁美化了她?那个奸诈至极的欧阳修,从《新唐书》起,王皇后就美化成可怜的人。
-----------------------------

是的,其实王皇后那么惨烈的收场,就是跟朝堂斗争有关。唐高宗后来废后时,说得罪名都很吓人,说王、萧是谋行鸩毒。后来柳奭被定罪,又有一条是谋行鸩毒。。。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5 22:06:51 +0800 CST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06)永徽宫斗

【武则天胜出】
不管怎样,武媚娘终于到了李治的身边,于是立刻得到专宠,还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后来她得到一个身份--昭仪,在后宫中为九嫔之首,正二品。武则天究竟什么时候被接回宫,又是什么时候被封为昭仪,史书上都没有明说。从各种史料推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出生于永徽三年,那么武则天回宫多半在此之前,而封昭仪多半在此之后。

其实王皇后和萧淑妃都不傻,见机都很快,马上从对手变成了同盟军,在高宗面前一起说武则天的坏话,高宗不听不听都不听。大约王皇后和萧淑妃一开始很轻敌,只看到武则天当时的尴尬身份,或者还会因为自己比她年轻几岁而沾沾自喜。她们不了解武则天,更要命的是,她们不了解唐高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5 22:24:35 +0800 CST  
呃。。。道义上支持楼上的声讨渣男。。。可素,这里好像不是正规渠道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5 22:41:40 +0800 CST  
继续贴武则天的宫斗八~~

【武则天胜出】-2

《资治通鉴》尽管对王皇后抱有极大的同情,却也说:“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这几句话透露出很大的信息量,值得仔细分析。首先,“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我们由此知道王皇后不但对左右的宫女太监比较冷艳高贵,对高宗也是很有态度的样子。

做为补充材料,我们还可以看看《唐会要》上关于亲蚕礼的记载。为了表示对农桑的重视,皇帝皇后都会主持重要典礼。皇帝要亲耕藉田,皇后则是亲蚕。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在贞观元年三月就主持了亲蚕礼,贞观九年又率领内外命妇再次亲蚕。亲蚕礼的整套过程相当繁琐,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高宗即位后,效法父亲亲耕藉田,同时也希望皇后亲蚕。永徽三年三月他特别下诏要举行亲蚕典礼。可是王皇后居然不去,高宗只好派官员替皇后去。(永徽三年三月七日,制以先蚕为中祀。后不祭,则皇帝遣有司享之,如先农。)

外戚问题也是王皇后的一个致命伤。其实所有的皇帝都介意外戚问题,无论是长孙皇后还是武则天,对于外戚的处理都是让皇帝满意的。但是王皇后正相反。长孙皇后和武则天都有足够魄力,能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外戚。王皇后天生没有这样的政治手腕,大概只是妈妈的乖女儿,舅舅的乖外甥女。她在宫斗中处于下风,还得倚靠舅舅想办法,促使高宗立了陈王李忠为太子,以帮助她巩固后位。所以王皇后做不到约束母亲和舅舅。而母亲和舅舅看起来也缺乏政治敏感性,出入皇宫后院很张扬,“入见六宫,又不为礼”,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敌意。柳奭和柳氏可能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以为李治一直是贞观年间那个孝顺柔弱的孩子。

武则天本来就在这后宫里住了十多年,对人际关系和各种潜规则恐怕远比王皇后、萧淑妃来得熟悉。从上述《资治通鉴》记载来看,武则天第一是成功地笼络了后宫中下层,甚至把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人都拉拢过来了。第二,利用这些人际关系,成功地建立了后宫情报网。第三,武则天在后宫做的这一切都与高宗进行了交流--“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皆以闻于上”,这点最重要。本来,她在后宫如此笼络人心,大搞情报,相当于培植私人势力,这是让皇帝很忌讳的事情,可是武则天有办法把这个情报网变成高宗和她两个人的共享资源,高宗对她自然就不会有猜忌,只会有赏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5 22:43:14 +0800 CST  
~~顺便说一句,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年月。

感秋华而泪 网友认为武则天是生于贞观二年,我觉得理由相当充分。现在我也倾向于认为她生于贞观二年,那么我前面帖子里好几处内容都要改动了。如果生于贞观二年,那武则天就是贞观十五年入宫,在太宗的后宫就只待了八年,并没有十二年那么久。她和李治也是同龄。

推荐一下感秋华网友的帖子:《其实你不了解武则天》(里面可以看到她对武则天出生年份的详细探讨。)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04807-1.shtml


另外还是要再说一句,武则天这么总要的一个历史人物(不管她是好人坏人),青少年时代的确切史料竟然如此之缺乏,这本身就很奇怪。我觉得不是后来的史家删除了她的史料,而是高宗和她本人故意要淡化她在太宗朝的经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5 22:52:59 +0800 CST  
@尛橥橥
-----------------------------

谢谢。常来坐坐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6 08:35:06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08-26 12:19:25
唐朝的臣子并不是宋明清时期的“原教旨主义者”,武媚娘身居幕后辅政是世风允许的事情。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对皇后的不满,有的话,也就是上官仪的事件,可那是胡搅蛮缠的欧阳修伪造出来的事情。上官仪为何要支持废黜武皇后呢?另有政治目的,最新的研究发现,他任职宰相期间,与地方官薛元超结党营私,甚至凭借工作之便与李渊的薛婕妤有书信往来,薛元超与薛婕妤属于姑侄关系。结果呢,他是死得其所,还害得薛婕妤晚景凄凉,被李治严重惩罚。

至于天下天下大旱时,武皇后主动上表请求避位,这不过是形式主义,之前的长孙无忌也曾做过,皇帝都不会允许。
-----------------------------

对对,薛婕妤的这条史料我也写进去了。。。不过我觉得唐朝的大臣们虽然不象以后那么计较男女之别,但也是很在意的。比如后来郝处俊的态度。我想她女人参政,压力肯定是有的。

这个避位的问题,我想了想,你说得有道理。其实就是个过场,确实不用更深地解读。有些事情是后人想复杂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26 21:51:16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