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兜兜有唐 2015-07-23 22:22:00
等着更新
-----------------------------

谢谢鼓励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4 00:09:52 +0800 CST  
【儿子太善良,老爸又担心】
唐太宗在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诏书中夸赞说,李治又仁孝,又爱学习,受到文武大臣的拥戴,因此可以立为皇太子。(至性仁孝...好礼无倦...畴咨文武,咸所推戴...宜立治为皇太子,可令所司,备礼册命。 )

可是,正所谓“生子如狼,犹恐如羊”。太宗固然不用担心李治跟他抢皇位,但马上又有了另一种担心,怕他真的即位后驾驭不了局面。皇帝不好当,太宗自己最清楚了。《新唐书》上说,有一次唐太宗向长孙无忌抱怨,说“稚奴仁懦,我真为宗社担忧啊。”稚奴是李治的小名。

太宗甚至还想过把李治废掉,另立吴王李恪为太子。他还是找长孙无忌来商量这件事,但是被长孙舅舅挡住了。

从李治登基后的经历来看,太宗当初的担忧不无道理。李治上台初期确实大权旁落,朝堂之上一度被长孙无忌和他的亲信所把持。尽管李治从来没当过傀儡,但最初几年干得很是郁闷,后来还是借着废立皇后的机会才把大权真正抓到了手。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一开始没把李治放在眼里,恐怕也是被李治在太宗朝一贯仁弱的表象给迷惑了。一句话,他们看走眼了,没想到李治也是个厉害角色。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4 00:11:37 +0800 CST  
。。。帖到这里,再说两句关于李治。

以前对他的普遍评价是懦弱,无非是因为他后来极度宠信老婆。李治在做太子时期,表现确实比较平淡,但这何尝不是他的智慧?

很少有人提到一点,就是李治做为太子,与父皇的关系一直非常融洽。纵观唐朝,纵观此前此后历朝历代,皇帝和太子之间能够关系融洽的本来就不多,象唐太宗这一类英明厉害的皇帝,与太子能够和谐相处、甚至保持父子之间的真感情的,就更少。

这当然是因为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两人的表现都属上乘。太宗已经因为继承人问题失去了两个嫡子,对这个老三当然不会再随便猜忌。不过从李治这方面来说,如果他不小心谨慎,照样会出麻烦。所谓的无情最是帝王家。

李治的小心、保守,固然有时候会引起太宗另外的担心,觉得这个儿子太软弱,可是让皇帝老子觉得自己软弱,总比让他觉得自己咄咄逼人要好。

太宗教导李治,留下不少佳话格言,诸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类。在我看来,这些故事只能说明李治会装傻,满足他父亲的虚荣心而已。呵呵。李治其实在做太子期间就懂得守拙,恰恰是有大智慧的表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4 00:29:34 +0800 CST  
全唐文里收有唐太宗的《自鉴录》一篇

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依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太宗说,他现在教育皇太子(李治)是这样的:

看见太子要吃饭了,就问:“你知道吃饭饭的道理吗?”
李治回答:“不知道啊。”
太宗说:“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哦。”

看见太子要骑马了,就问:“你知道马马吗?”
李治说:“不知道啊。”
太宗说:“不要让马马太辛苦哦。”

。。。。。。

太宗和李小九说起话来,一贯就是这么又当爹又当妈,简直肉麻得要命。他自己这么溺爱李治,咋又能怪李治懦弱涅?李治也是的,就喜欢这么一直在老爹面前装小白兔。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4 21:43:04 +0800 CST  
。。。再来看看唐太宗与李泰。

唐高祖武德年间,李世民做秦王时,在自己的王府开设文学馆,组织了一个文人班子,号称秦府十八学士。当时打的旗号是兴文教。可是这些人中很多实际上成了秦王的心腹,有的人深深卷入玄武门事变。对于这些王府学士们的能量,李世民心里比谁都清楚。

李泰借着修《地括志》的机会,也网罗了一批人才。李泰在自己的魏王府设立文学馆,还是得到唐太宗首肯的。可是当李泰身边的人物过于活跃时,李世民能不警觉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6 03:36:19 +0800 CST  
~~继续帖正文~~

华夏之凰--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二章(之一)李治和武媚在太宗朝


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却又成了唐高宗的皇后。天下人都知道这个事儿很不对头,也都很好奇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遗憾的是,无论正史野史都对这段宫廷八卦惜字如金,特别是武则天在太宗朝的事迹几乎不留痕迹。这个空白给大家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千百年来催生出无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荤素段子。不过史书上对李治年轻时的经历倒还有点儿靠谱的记录,我们就先来看看。

【融洽的父子关系】
做为皇子,李治有个很特别的地方:他是被唐太宗带在身边长大的。皇帝的儿子女儿虽然地位尊崇,却也有可怜之处,难得享受到父母子女的天伦之乐。李治的童年有他的不幸,年仅九岁时,母亲长孙皇后就去世了。但他也幸运,因为唐太宗看他哭得太伤心,就决定亲自抚养。一般的皇子到了一定年龄(大约十岁)就要搬出皇宫,住到自己的王府甚至封地上去。

和李治一起在父亲身边长大的,还有他的同母妹妹晋阳公主。太宗与这一对小儿女的感情特别好。贞观十六年,李治15岁,太宗命令他跟着大臣们一起去上朝。上早朝是件辛苦事,无论冬夏都得起的很早。李治每次去上朝,晋阳公主都要把哥哥送到虔化门,洒泪而别。小公主还哭着对唐太宗说:“哥哥现在上朝了,不在家了。”太宗听了也陪着掉眼泪。(《唐会要》: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晋王或暂出合。公主必送出虔化门。涕泪而别。至是公主言于太宗曰。兄今与百僚同列。将不得在内耶。言讫。哽噎不自胜。上为之流涕。)

可见,李治是在一个感情细腻、亲情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甚至到李治被立为太子以后,还经常住在太宗的寝殿旁边,后来惹得大臣们都进谏了,说太子是大人了,还是应该多在东宫才好。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6 04:33:50 +0800 CST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发兵征辽,自己亲赴前线。这一场战争让父子俩的关系更为亲近。李治一直把太宗送到了北方离边境不远的定州,留在那里监国,也就是做代理皇帝。李治不在长安而在定州,离战场较近,这么做多半是出于政治考虑。但父子情深却与政治无关。他们每天都要通信,史书上叫“飞表奏事”。太宗给李治的其中一封信,大概因为特别能体现铁血帝王的温情一面,所以流传至今,就是著名的《两度贴》。

这封信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两次收到宫里来的信,就是不见稚奴你的消息,老爸我担心死了。总算收到你的信,原来是太子妃病了,那我就不担心了,我就死而复生了。从今往后如果你的头风病发作,要赶紧告诉老爸,有什么小毛病也要报告。今天辽东那边来有消息来了,抄一份给你。爸爸想稚奴想得要死啊,不知啥时候才能回去。 爸爸,敕。”(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7 09:26:02 +0800 CST  
史书上记载太宗要出去打仗,李治就一直哭泣,后人议论说,这就足以证明李治性格懦弱。可是我们看看太宗写给李治这封家信,想儿子想得要死要活,那些话肉麻得连今天大多数当爹的对儿女都说不出口。注意这是太宗亲笔,不是史家转述的。可见太宗又何尝不是婆婆妈妈、儿女情长呢?其实不应该叫婆婆妈妈,应该叫真性情才对。真性情有什么不好?

太宗打完仗回来,李治亲自前去迎接。太宗出征时穿的战袍,直到这时见到了李治,才肯换下来。太宗的身上生了一个脓疮,李治亲自把毒吮出来。太宗因病骑不得马,只能坐车,李治就步行跟在车后面,一连走了几天。再后来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前病得很厉害,李治亲自在病床前伺候,累得头发都白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7 22:13:00 +0800 CST  
李治年轻时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基本上就是这些孝顺父亲、关心兄弟的事迹。李治无疑是个孝子,但是他和太宗的感情比较自然,更像小家庭里的父子,孝顺并非只是装样子。几年如一日地演戏是很累的,正常人的心理会受不了。他大哥李承乾就喜欢演戏,当着劝谏大臣的面能够把大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结果一转身就去找同性小男友腻味去了,大约因为需要发泄。

李治即位之后,对太宗依然孝顺。如果是太宗拍板决定的案子,哪怕确实冤枉,李治也不给翻案。上元三年(676年),李治已经登基二十多年了,两位将军权善才、范怀义误砍了太宗昭陵的柏树,李治认为这是对太宗的极大冒犯,十分生气,要把这两人砍头,尽管他们罪不该死,后来还是铁骨铮铮的狄仁杰一番力谏才拦了下来。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8 21:57:46 +0800 CST  
就连太宗朝常常演奏的《破阵乐》,也会勾起李治的伤感。永徽二年东,李治即位第三年,到南郊祭祀,按旧规矩,在典礼所奏的乐曲中有“破阵乐”。李治说:“我不忍再听,别奏这个曲子了。”说完悲哀良久。(《唐会要》:上因曰:“破陈乐舞者,情不忍观,所司更不宜设。”言讫,惨怆久之。)一直到了仪凤三年,李治执政已有三十载,一次在九成宫举办宴会,太常少卿(唐朝宗庙部副部长)韦万石上奏说:“破阵乐本是咱大唐的传家宝,可是已经好久不演奏了,臣希望以后每次大宴时能先奏此曲。”高宗听了,面容立刻严肃起来,表示同意。等曲子奏完,高宗感叹良久,对在坐的皇族李元嘉、李元轨等人说:“不见此乐,垂三十年,乍此观听,实深哀感...”

既然李治这么孝顺,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理解李治娶庶母为妻、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呢?这个问题只能见仁见智。我个人认为,李治对太宗的孝顺出自真心,并非字面上的“孝道”(当然字面上的孝道他也是极为推崇的)。他对武媚娘的爱恋同样出自真心,而且立她为皇后还有政治考虑。总之,在别人看来很矛盾的事情,他只要自己觉得问心无愧,就做得出来。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28 23:27:05 +0800 CST  
其实,对于武皇后在太宗朝的身份,唐高宗李治还是对天下人给了交待的。在他立皇后的诏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这里的“政君”是一个汉朝典故,说的是王政君。她是汉宣帝的宫女,被宣帝赏赐给了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元帝。

李治的意思是说,武则天在太宗朝就是一个宫女,是先帝赏给自己的,所以娶她根本没问题。这话你信吗?我是不信。但是人家李治自己相信了,武则天也相信了。总之这就是当时官方给武则天在太宗朝的身份定下的调子,别人爱信不信。因此后来到了武则天晚年,她给一位刺儿头大臣吉顼(xu)讲著名的驯狮子骢故事,就说自己“当年在给太宗做宫女的时候”如何如何。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7-30 22:12:51 +0800 CST  
华夏之凰--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二章(之一)李治和武媚在太宗朝

【武才人猜想】
说了半天李治,那么武则天在太宗朝又是怎样呢?她从十四岁进宫,青春岁月都在太宗朝渡过的,共有十二年。但这十二年的事迹基本上湮没,后人只能猜测。

一般推测,武则天在初进宫时曾得太宗宠爱,这倒是可信的。《新唐书》在本纪和后妃列传中都有武则天的内容,其中的“后妃列传”对武则天初入宫的情景多写了两句,说她见到太宗,被赐名“武媚”。(既见帝,赐号武媚。)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贞观十一年,武则天入宫。史料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去了洛阳,在洛阳一住就是一年多。如此,武则天很可能是在洛阳入宫的。有资料显示,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娘家在洛阳的教义坊(注释1)。洛阳宫那时才修复不久,嫔妃想必很少,如此,才貌双全、青春年少的武才人自然会引人注意。但是回到长安,日子大概就完全不一样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01 04:47:54 +0800 CST  
@江湖庙堂abc 2015-08-01 05:51:01
写的不错,继续努力
-----------------------------

谢谢表扬!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01 09:55:39 +0800 CST  
但是我们大可不必把武则天在长安皇宫的日子想象得那么悲摧。现在人们推测她在太宗朝坐冷板凳,理由无非有二,一是没有生育,二是没有升职。确实,太宗那么多子女,没一个是武则天生的。可是人们总是忽略另一个事实,就是那些年别的嫔妃基本上也无子女。细考史料,在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出生的孩子可能就只有一个曹王李明。

至于升职与否,也不是什么过硬的理由。的确,我们看到和武媚娘差不多时候入宫的徐惠,刚入宫是才人,最后却成为“充容”,从正五品升到了正二品,而武媚娘入宫时是个才人,然后就没有升职记录了。可是我们别忘了唐高宗的那份诏书。按照唐朝官方说法,武媚娘在太宗朝连才人都不是,就是个宫女。可以推测,就算武才人也升过职,记录上也得抹去。几部正史,包括两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对武则天在太宗朝的记载都是短短的一句:十四岁入宫,被立为才人,后来到感业寺出家。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02 04:34:18 +0800 CST  
~~正文之外说两句

几乎所有介绍武则天的文章,都要强调她在太宗朝受冷落。然而这种想象到底有什么根据呢?可以说,没有一丁点儿直接的证据支持,完全是推测。之所以会有这种推测,无非是因为,正史上没有记载武则天在太宗朝的任何活动。

正史上没有写,不等于她就真的坐冷板凳。相反,如果她在太宗的后宫真的毫无存在感,又怎么可能打动李治呢?

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个女人,她在太宗朝的记录却几乎是空白,这本身是不是就很奇怪呢?如果我说那些记录被人为地删除了,是不是合理呢?

其实,后人猜测她在太宗朝坐扳倒倒也没什么,毕竟她最光彩的岁月是在高宗朝。可是很多人还非要继续演义,说她因为受到太宗的冷落,所以才变得性格阴狠啦,冷酷啦,会算计啦,权力欲强烈啦,什么杀害小公主啦,把王皇后萧淑妃砍掉手足扔进大酒缸啦。。。哇,想象力好丰富。当然了,这些也不是一个人想出来的,是无数个后人琢磨了上千年,逐步演绎出来的一个形象。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02 04:43:50 +0800 CST  
【继续帖正文】


徐惠在太宗朝是很有存在感的,不但有明确的晋升记录,《全唐文》还收录了她的诗文。徐惠在贞观二十二年上疏太宗,劝谏陛下罢辽东之役与土木工程,因此得到太宗的嘉奖。这是太宗后宫的佳话之一。并无任何迹象表明,徐惠和武媚娘有过什么重大矛盾。徐惠的妹妹后来成为高宗李治的嫔妃之一(封为婕妤),也就是说武则天与徐惠的妹妹也在同一个皇宫里生活过。如果武则天对徐婕妤做过什么刻薄的事情,史官们绝对不会放过。可是我们看不到任何宫斗记录,所以推测她们至少是相安无事,也由此推测武则天在太宗朝对徐惠没有什么嫉恨。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02 23:29:28 +0800 CST  
武则天在唐太宗朝唯一流传下来的故事是驯马,她声称要以暴力手段来驯服狮子骢。后人便又据此推测说:你看看,武则天年纪轻轻就这么残暴,难怪唐太宗不喜欢她。可是谁知道唐太宗到底喜欢怎样的女人啊?驯马故事明明是武则天晚年自己讲出来的,如果这不是她的得意事,她讲啥?以我看,狮子骢的故事只能透露出她的得宠--可以在太宗跟前口无遮拦,胡说八道,倚小卖小,撒娇任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04 13:28:05 +0800 CST  
~~正文之外说两句,关于武则天驯马这件事,

武则天在贞观一朝的记录几乎空白,唯独就是这个驯烈马狮子骢的故事。按照《资治通鉴》上记载,这个故事明明有很强的上下文。故事是武则天亲口说出来的,那时已经是久视元年,武则天连称帝都好多年了,皇位也坐稳了,酷吏也基本被她抛弃了。这时候她的宠臣当中有一位吉顼,是个刺儿头,欺负她侄子武懿宗--这个武懿宗确实是又蠢又坏,被人欺负了也不会有人同情他,不过武则天还是非常偏袒这个侄子。她为了教训吉顼,就给他讲狮子骢的故事,说当年自己还是太宗的宫女时,如何如何。。。

武则天说,她告诉太宗,要用铁鞭铁锤匕首来驯服烈马。武则天又说,太宗很赞赏她:“太宗壮朕之志。”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太宗到底是不是赞赏她驯马的办法?太宗到底喜欢不喜欢这个小才人?

其实我真正想问的是:凭什么大家都说太宗不喜欢她呢?凭什么大家都认为,这个驯马故事让武则天在太宗那里失宠了呢?我们现代人难道比武则天更了解太宗?更了解后宫潜规则?

。。。。。。。。。。
附录《资治通鉴》原文: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久视元年(庚子,公元七零零年)

正月,戊寅,内史武三思罢为特进、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平章事吉顼贬安固尉。

太后以顼有干略,故委以腹心。顼与武懿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顼魁岸辩口,懿宗短小伛偻,顼视懿宗,声气凌厉。太后由是不悦,曰:“顼在朕前,犹卑我诸武,况异时讵可倚邪!”他日,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诸武怨其附太子,共发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贬。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05 10:56:31 +0800 CST  
@改变世界的键盘侠 2015-08-05 12:05:59
哈哈,来顶楼主。
-----------------------------

你好你好!多谢顶帖哦。

女皇不能算女权分子,起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但是我写这个传记是打算站在女性视角上来写。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05 12:23:34 +0800 CST  

@改变世界的键盘侠 2015-08-05 12:28:04
好啊好啊,期待呢。爱看基于史实的人物传记。
八卦有不少男权分子抹黑武则天,我没空查史实去反驳。现在有这个,以后辩论就更加方便了。哇哈哈哈。。。……。……
-----------------------------

哈哈,我在网上跟武黑们也吵过。吵到后来觉得没劲了,反正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过我发现一个趋势,武则天本来一直在正史就是属于坏人,被抹黑挺严重的。最近几十年,开始用现代眼光看历史,逐渐脱离正史的束缚,武则天的评价就高了起来。

然后到了最近,又开始讲传统了,又开始读正史了,骂武皇的人又多起来。在我看来,那就是封建保守分子的反攻倒算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8-06 10:00:14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