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5)--高宗朝后期的突厥反叛:迟早发生,难以挽回


第一次发动叛乱的突厥首领有两个,阿史德·温傅、阿史德·奉职。他们扶持了一位阿史那氏做可汗(阿史那·泥熟匐),可见这场叛乱一开始就具有独立诉求,自己立了一位可汗。叛乱发生在单于大都护府境内(都在黄河之北),反响如何呢?是一下子得到了二十四个突厥羁縻州的一致响应,声势浩大。《通鉴》说:“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之,众数十万。”--可见那时的突厥部落早有异心,就等着行动了。

唐朝起初的平叛也不顺利。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先胜后败,被突厥叛军趁夜偷袭,“死者不可胜数”,后来萧嗣业因此被流放桂州。突厥叛军又趁势南下,进犯河北各州。

在定州,刺史李元轨艺高人胆大,摆了一出空城计吓走了突厥军,算是侥幸守住州县。

叛军又袭击东北的营州,煽动当地的奚族和契丹族一起叛乱。营州都督周道务派唐休璟领兵迎战。唐休璟在武周朝成为边防大将,但当时还只是一个户曹。他领兵在独护山大破叛军,“斩获甚众”(旧唐书·唐休璟传)。

尽管唐军在定州、营州挡住了突厥的进犯,但看起来当时形势相当严峻。《通鉴》和《旧唐书·高宗本纪》都说,当时高宗在恒州的井陉和绛州的龙门都派了军队布防。这是什么概念?恒州还说得过去,就在定州西边,可是绛州的龙门(应该指龙门关)离长安已经相当近了。也就是说高宗已经在做保卫京师的准备了。好在突厥并没有这么深入。

随后高宗再派裴行俭出征,以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领十八万军,又派定襄道西军(程务挺负责)和东军(李文暕负责)共三十余万,都受裴行俭节度。所以这次平叛总共出动四十八万。裴行俭领军深入到了漠南单于都护府境内,四个月后在黑山(今内蒙古乌拉特旗黄河北岸)大破突厥,生擒了叛乱首领之一的阿史德·奉职。叛军所立的“伪可
汗”也被部下杀了。

此次平叛在当时看是大功告成,其实突厥的叛乱才刚刚开始。部分叛军退入了~保狼山~,大约离云州不远。短短五个月后(永隆元年七月)就卷土重来,围攻云州,被守将窦怀哲、程务挺击退;另一位叛乱首领阿史德·温傅看来是退到了夏州,又扶持了另一位可汗--阿史那·伏念。

伏念是颉利的族人,属于比较根正苗红的突厥可汗人选。这次又是突厥各部落一起响应。《新唐书·突厥传》说:“永隆中,温傅部又迎颉利族子伏念于夏州,走度河,立为可汗,诸部响应。”

伏念做了可汗不久,突厥叛军打到了原州、庆州。这两个州都在关内道,并且相当深入,离长安不远。朝廷再让裴行俭领兵平叛。这次平叛一开始也吃败仗。唐军将领曹怀舜不敌突厥叛军,靠了临时拿财物贿赂才收拾残部逃回。曹怀舜后来受军纪处分,流放岭南。

就在突厥的第二次进犯期间,吐蕃也趁机寇边,所幸被黑齿常之在良非川击败。

裴行俭继续领军平叛,使了反间计,让叛军首领温傅与新立的可汗伏念相互猜忌,又与刘敬同、程务挺二将深入突厥腹地,最终逼得伏念把温傅抓了起来向裴行俭投降。第二次叛乱就此平定。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3-27 22:45:1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5)--高宗朝后期的突厥反叛:迟早发生,难以挽回


(继续说突厥叛乱)
突厥的前两次叛乱虽然都被平定,但首先,都是仰仗裴行俭;其次,都来势汹汹,已经让长安感到威胁;第三,唐朝还因此一下子损失了一十八万匹战马。《资治通鉴》说:“夏州群牧使安元寿奏:‘自调露元年九月以来,丧马一十八万馀匹,监牧吏卒为虏所杀掠者八百馀人。’”--这些马匹应该是大部分被突厥叛军抢走。如此,战马的数量就是此消彼长,唐军与突厥军的战略储备跟着颠倒。

随即,进入高宗朝最为艰难的永淳元年。这年初,西域再次出了乱子,西突厥贵族阿史那·车簿率旧部反叛,偏在此时裴行俭去世了。同时,关中地区发生严重饥荒。高宗只得把朝廷搬到洛阳。吐蕃也趁机侵扰剑南道的几个州。这期间,高宗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导致政局不稳,这一切都刺激着北方突厥的继续反叛。因此就在永淳元年,~阿史那·骨咄禄~再次起兵。

骨咄禄也是一位阿史那氏,是当年颉利可汗的远亲。他本是唐朝突厥羁縻区的一个小首领,最初聚集的人数不多,但越来越壮大,最终在黑沙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之北)站稳了脚跟,随后进犯北方边境各州。岚州刺史王德茂为叛军所杀。那时裴行俭已经去世,唐朝启用了老将薛仁贵,大破突厥,“斩首万馀级,捕虏二万馀人。”

尽管薛仁贵打了一场大胜仗,但综合几本正史的叙述,骨咄禄对北方边境各州的攻势相当凌厉。薛仁贵在此战后不久也去世了,而骨咄禄的帐下却网罗到一位能人~阿史德·元珍~。元珍本来一直在单于都护府做官,熟悉唐朝内情。《通典》说:“至阿史德元珍,习中国风俗,知边塞虚实。”

顺便说句,在突厥叛军中这种知己知彼的谋士不止一位,比如一直活跃到唐玄宗时的突厥首领~暾欲谷~,也有着极为相似的背景。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3-29 21:28:2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5)--高宗朝后期的突厥反叛:迟早发生,难以挽回


(骨哆禄的叛乱来势凶猛)

根据《新唐书·突厥传》,在唐高宗去世前夕,骨咄禄大举进攻唐朝,包括单于都护府以及北方各州。被突厥所杀的除了岚州刺史王德茂,还有单于都护府司马张行师、蔚州刺史李思俭,而丰州都督崔知辩被俘。

唐高宗把反击突厥的重任交给了程务挺,委任他为单于道安抚大使。

又根据《通鉴》,在骨咄禄的进攻下,朝廷甚至一度想放弃河套北端的丰州,即隋朝时的五原郡。幸亏当时的丰州司马唐休璟坚决反对,上疏剖析厉害,说放弃了丰州等于放弃了河套地区(河滨之地),会危及灵州、夏州,这才让朝廷改了主意。但从这一事件也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决策层已经在考虑收缩边境战线。

与前两次叛乱不同,骨咄禄避免了被唐军迁灭的命运,并且自封可汗,重新建立了突厥汗国,史称“后突厥”。

要强调的是,尽管骨咄禄对唐朝的进犯让朝廷十分头疼,但他能立国并不是因为在唐朝边境的这些小战争。相反,他是靠征服了北方草原的其它部落才强大起来的。《通典》说他纠集了几千人,“又抄掠九姓,得羊马甚多,渐至强盛,”--这个九姓是指漠北的铁勒九姓。《新唐书》说得更详细些:“(骨咄禄)盗九姓畜马,稍强大,乃自立为可汗,以弟默啜为杀(突厥官名),咄悉匐为叶护(突厥官名)。”

突厥史料《阙特勤碑》也讲到了骨咄禄的立国,与汉文史料大体对得上号,只是在征战方面说得更细。按碑文所说,骨咄禄自封可汗,最初只有十七个人,然后聚集了七十个人,又发展到七百人。骨咄禄带领这七百人四处征战,不但有南方的汉人,更有北方的乌古斯人、黠戛斯人、骨利干人、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等,“他征战四十七次,打了二十仗。承蒙上天的恩宠,他夺取了曾经有国之人的国土,俘获了曾经有可汗之人的可汗,他镇服了敌人。他令强大的敌人屈膝,高傲的敌人俯首。”--故事讲得很有传奇色彩,但能看出骨咄禄的进攻目标主要是北方各部,而非唐朝。

换句话说,骨咄禄重新整合了漠北草原。当然,他趁着唐朝在西域、河陇应接不暇之际对唐朝边境各州大肆侵扰,换来了唐朝对他在漠北行动的放任。这在贞观及高宗朝前期都是不可能的。唐朝不干涉了,漠北才能重新洗牌。

唐高宗在这种形势下驾崩。武则天在这种形势下接手。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3-29 21:35:5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5)

【武则天对后突厥建立起了有效防御】

为什么突厥在过去几十年内都能臣服于唐,到了高宗朝后期却开始反叛,而且如此地“去意坚决”?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一个叛乱首领被消灭,下一个又冒了出来。

其实突厥对唐的臣服之心本就脆弱,迟早会叛。从太宗朝到高宗朝,国家在各方面都不断发展壮大。贞观初年对归附的突厥还能十分优待,到高宗朝中期,对久已臣服的突厥就没那么重视了,大概也没那么优待了。可是唐朝并没有把突厥部落同化(同理,也没有同化契丹、奚等部落),突厥贵族从未放弃过独立愿望。

正如突厥史料《阙特勤碑》所说:“原来的老爷成了汉人的奴仆,原来的太太成了汉人的婢女。突厥的伯克(贵族)们放弃了其突厥官衔。在汉人那里的伯克们拥有了汉人的官衔,并听从于汉人可汗,为他服务五十年之久。为了汉人的利益,他们向东,即日出之处,一直征战到莫利可汗之地;向西则远抵铁门。为了汉人可汗的利益,他们征服了许多国家。然后,突厥的普通民众如此清楚地说道:‘我们曾是一个拥有独立国家的民族,但如今我们自己的国家在哪里?我们是在为谁的利益征服这些地方?’”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朝一方面不如最初那么优待突厥,一方面又不断利用突厥,征调他们四处打仗。突厥部落一直就没有远离过战场,可以说一直在练兵,同时,经过几十年修整,重新羽翼丰满。他们一旦萌生异心,必为唐朝劲敌。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3-31 21:24:19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贴张地图,看看高宗朝末年的突厥叛乱,都有哪些地方受到骚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3-31 21:30:30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贴张地图,看看高宗朝末年的突厥叛乱,都有哪些地方受到骚扰。


从上图可以看出,突厥在高宗朝的最后几年开始叛乱,前赴后继,而且有时候的进犯还相当深入,甚至威胁到了京师长安。

当然,这些进犯不但都被击退,而且突厥叛军的首领们也被唐朝杀掉好几个。

所以到了骨咄禄建立后突厥时,他的主攻方向不是唐朝而是北方诸部。对唐朝来说,保护好传统的北方边境--长城一带--即可,当时也不可能有力量远征漠北去消灭骨咄禄了。

这种格局此后一直持续下去,武则天时,中宗、睿宗、玄宗时,都是如此。

其实话可以反过来说,太宗时期、高宗朝前期中期,唐能够“统治”漠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属于特例,而非常态。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3-31 21:38:29 +0800 CST  
@沙梨熊 2017-03-31 21:41:02
微信公众号 沙梨熊V(shalixiongV)
-----------------------------

好啊,等下去看看。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3-31 22:17:57 +0800 CST  
@王者之风lll 2017-04-01 10:55:57
愚人节快乐
-----------------------------

哈哈,大家都怎么过愚人节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4-01 21:31:42 +0800 CST  
翻页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4-03 20:26:5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继续说武则天时代的后突厥。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4-03 20:28:2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6)

【武则天对后突厥建立起了有效防御】

为什么突厥在过去几十年内都能臣服于唐,到了高宗朝后期却开始反叛,而且如此地“去意坚决”?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一个叛乱首领被消灭,下一个又冒了出来。

其实突厥对唐的臣服之心本就脆弱,迟早会叛。从太宗朝到高宗朝,国家在各方面都不断发展壮大。贞观初年对归附的突厥还能十分优待,到高宗朝中期,对久已臣服的突厥就没那么重视了,大概也没那么优待了。可是唐朝并没有把突厥部落同化(同理,也没有同化契丹、奚等部落),突厥贵族从未放弃过独立愿望。

正如突厥史料《阙特勤碑》所说:“原来的老爷成了汉人的奴仆,原来的太太成了汉人的婢女。突厥的伯克(贵族)们放弃了其突厥官衔。在汉人那里的伯克们拥有了汉人的官衔,并听从于汉人可汗,为他服务五十年之久。为了汉人的利益,他们向东,即日出之处,一直征战到莫利可汗之地;向西则远抵铁门。为了汉人可汗的利益,他们征服了许多国家。然后,突厥的普通民众如此清楚地说道:‘我们曾是一个拥有独立国家的民族,但如今我们自己的国家在哪里?我们是在为谁的利益征服这些地方?’”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朝一方面不如最初那么优待突厥,一方面又不断利用突厥,征调他们四处打仗。突厥部落一直就没有远离过战场,可以说一直在练兵,同时,经过几十年修整,重新羽翼丰满。他们一旦萌生异心,必为唐朝劲敌。

唐朝最喜欢打仗的皇帝不是太宗,而是高宗、玄宗。但一味追求边功就容易出乱子。高宗是幸亏后来及时止损,没酿成大祸。可是战争不是说你想打就打、想停就停的。高宗朝后期,吐蕃、西域轮番出事,想罢战都不行。战线拉得太长,唐朝军队此时早已现出“疲态”,国家亟需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这一切,都会给人一种唐朝已经威风不再的表象。北方游牧民族是一旦认定中原内部虚弱就会趁机而动,这是铁律。所以突厥选择在此时叛乱就不难理解,简直就是当年隋文帝时启民可汗归顺、隋炀帝时始毕可汗反叛的重演。

既然突厥的独立已经势不可挡,那么积极防御,将其挡在黄河以北,阻止他们对中原农耕区的掠夺,就成为对付突厥最恰如其分的策略。这虽不是最理想的局面,却是最适合当时国情的,而且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态。武则天正是这么做的。

其实武则天的首要功绩一向无人注意,就是她首先避免了权力交替的敏感时机被突厥趁虚而入。太宗说过“以史为鉴”,那么参照隋末唐初的历史,可知在隋朝末年,突厥可汗始毕明里暗里支持了多位地方军阀起兵反隋,这里面也包括唐高祖李渊。大隋江山迅速瓦解、而紧接着的大唐统一战又打得异常艰苦,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都与突厥的存在大有关系。

高宗朝末期的国家形势当然远没有隋末那么糟糕,但也不容乐观。战争和天灾接二连三,高宗去世后的权力斗争又非常激烈。骨咄禄刚立国不久,风头正盛,在高宗朝最后一年多次进犯,在动荡的“嗣圣/文明/光宅”元年七月又袭击过朔州,而两个月后徐敬业就在南方起兵,一开始时声势浩大,拉起了十万人的队伍。唐朝此时完全处于腹背受敌、中枢不稳的状态。别忘了唐比隋更困难的地方是唐还多了一个强敌--吐蕃。可是骨咄禄毕竟没能重演当年始毕可汗的风光。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4-03 20:59:0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6)--武则天对后突厥建立起了有效防御

武则天到底对北方边境做过什么防范,史书上几乎没讲。我们只知道当时负责防御突厥的主要是大将程务挺。但我认为不管怎样,这一时期边境无事应是武则天的一大功劳。武则天以各种被正史史官们大肆批判的手段花招策略,迅速平定内乱抓稳大权,让内部安定了下来。中原王朝政局稳定,北方游牧民族的危害就会小得多。

武则天在随后二十余年的执政期间,对突厥并没有穷追猛打,但建立起了的防御体系。这也是武周朝的一大功绩。太宗高宗两朝,因为突厥归附,“北鄙无事”,北方边境也就没有任何防御,相反,大批突厥人在那里生息、经营。一旦突厥反目,中原简直是门户大开。高宗朝最后两年,唐朝终于开始在北方边境布防,国防负担又重一层。

经过武则天时期二十多年的建设,北方边防体系大体成型。总体来看,正因为防御有效,这二十余年里突厥的骚扰程度比高宗朝末期大为减轻。

武则天在执政前期对突厥还有过几次主动出兵,使突厥无法南犯。武周中期发生了契丹叛乱,突厥趁机从中渔利,尤其是圣历元年曾大举进犯河北,但这只是一次特例。武周后期,虽然突厥在边境有过两次较为严重的抢掠,但这时突厥已经越来越把攻击重点转向西域,武周边境的漠南之地变得相当空虚。武周末期的长安三年,突厥可汗默啜又一次遣使求和。

到了中宗、睿宗两朝,与突厥的冲突主要发生在西域。到玄宗时,突厥又换了一个可汗,与唐朝更是以和为主。然后到了天宝年间,突厥被漠北的回纥所灭。

从神龙政变到玄宗上台,这八年时间唐朝内部血腥政变频繁。如果按照正史上的说法,这时的突厥也在默啜领导下十分强大(而且据说默啜的坐大还是武则天搞的),那么仍以隋末唐初的突厥情况来参照,怎么默啜就没有任何趁虚而入的行动呢?

在唐朝皇室内部斗得不可开交的这八年,默啜不但没能象隋末的始毕可汗那样扶持起什么割据的军阀,甚至无法重复他自己在武周圣历元年册封阎知微、大肆进犯河北的“风光”。默啜确实在中宗朝又有过一次较大的袭扰,但仅此而已。反而是两年后张仁愿一下子就在空虚的黄河北岸筑起了三座受降城,搞得突厥不敢轻易南下。所以,武周朝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没效果吗?“坐大”的后突厥能跟隋末唐初时实力雄厚的突厥相提并论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4-03 21:05:2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7)

【程务挺】

高宗在去世前不久,将防御突厥的重担交给了大将程务挺。他去世后的第一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北疆防御仍然依赖程务挺。《资治通鉴》说:“(九月)以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备突厥。”

但是到了这年十二月,武则天悍然在前线军中将程务挺斩杀,并流放了另一大将王方翼。

大半年前,程务挺参与了宫廷政变,与另一将军张虔勖一起率领羽林军协助武则天废黜了李显。但程务挺并非武则天的嫡系。他与宰相裴炎走得很近,而裴炎是武则天的政敌。等到李显被废、李旦被立,武则天与裴炎的临时合作就走到了尽头,很快形同水火。武则天拿出政治强人的手腕,先杀了裴炎,等平定徐敬业叛乱后又立刻派人到前线杀了程务挺。

程务挺之死无疑会削弱对突厥的防御,所以杀掉程务挺一向被视为武则天的重大错误(or 罪状)之一。可是某些文章为了贬低武周朝的军事成绩,不惜耸人听闻,说都是她因为滥杀大将导致武周军队不堪一击云云,这就言过其实了。

首先,程务挺固然是一员良将,但也算不上战神级人物。高宗朝末期突厥开始反叛后,程务挺一直在前线作战,虽然每次都能成功地退敌,但也没有创下奇迹,即未能让突厥重新归顺,也未能完全阻挡突厥的下一轮骚扰。

其次,唐朝当时并不缺将。程务挺是裴行俭培养出来的将领,可刘敬同、李多祚也都是裴行俭的得力门生,后来都继续为武则天效力。

最后,程务挺在武则天刚刚上台时就被杀了。换言之,武则天上台后第二年就进入了“后程务挺时代”。他的死即使影响了北方战场也只是短暂时间。此后的战争无论是胜是败,与程务挺都没有多大关系。

武则天执政后第二年改元垂拱。在这垂拱四年中,突厥有过几次进犯,武则天派出反击的将领包括淳于处平、韦待价、黑齿常之、李多祚等。从《通鉴》记载看,只有垂拱元年的一次,淳于处平在忻州打过败仗,损兵五千。这个结果可以说比高宗朝后期程务挺在时要好得多。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4-05 22:10:3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7)--程务挺

《资治通鉴》说什么:“突厥闻(程)务挺死,所在宴饮相庆;又为务挺立祠,每出师,必祷之。”

这恐怕又是把哪里的野史传闻当正史来记了。从正史记载中看不出程务挺厉害到这种程度。连裴行俭都没这待遇呢。

关于程务挺,另一个稀奇之处在于,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两唐书的“程务挺传”都没有提到唐朝复辟后是否为他平反。这很奇怪。

比如被武则天流放的王方翼,史书上提到他后来获得平反。

稍后被酷吏所害的大将黑齿常之,在武周朝时就被平反,还有封爵。

再比如裴炎,武周一朝没给他平反,中宗李显也不待见他,可是到了睿宗上台,记得裴炎的好处,就给恢复名誉了。

再比如名将李绩(李世绩/徐世绩/徐懋公),因为受到孙子徐敬业的拖累,被武则天下令毁掉了坟墓,可是中宗李显一上台就赶紧宣布重新安葬。

可是奇怪的很,被正史吹得这么神乎其神的程务挺,此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中宗、睿宗、玄宗,似乎并不曾对他有什么表示。

所以我认为程务挺一案恐怕有不少隐情。但最重要的是,程务挺之死对武装边境局势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微乎其微。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4-05 22:50:3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8)

【垂拱年间,黑齿常之的胜仗被正史淡化了】

垂拱年间,武则天在内政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为此后的称帝造势。从《资治通鉴》上看,北方边境上骨咄禄依然时常寇边,但没有什么严重后果。双方兵力互有损失。唐朝还很可能发动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远征。

垂拱元年春天,突厥来犯,淳于处平做为“阳曲道行军总管”领军反击,在忻州败于突厥,“死者五千馀人。”但突厥也因此退兵,直到垂拱二年的年末才又发起了一次进犯,距上次已经是一年半以后了。

垂拱二年底的这次进犯,领兵拒敌的是名将~黑齿常之。高宗朝后期,黑齿常之本来一直留在河陇前线防御吐蕃。武则天上台的第一年,为了尽快平定徐敬业叛乱,将黑齿将军调离河陇,派往南方的平叛战场。但黑齿常之在平叛过程中似乎并没有真的交过手。

此后,看来武则天将他调到了北方防线。黑齿常之遭遇突厥兵后,指挥得法,又大摆迷魂阵,最终以少数兵力赶走了突厥。

这时的骨咄禄看来是急于想从唐朝掠夺一些战利品,于是紧接着在次年(垂拱三年)二月,与手下大将~阿史德·元珍~一起袭击了昌平(不知是不是现在北京的昌平区)。黑齿常之“帅诸军讨之”,结果看来又击退了来犯之敌。

到了这年八月,骨咄禄和元珍又攻朔州。朝廷以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李多祚为副总管,在黄花堆大破突厥,并且把突厥兵赶回了“碛北”。

史料上说黑齿常之的军队“追奔四十余里,突厥皆散走碛北。”这句话中的“碛(qi4)”不知具体在哪里,这个“追奔四十里”又是从哪儿算起?贞观四年唐灭突厥的战争中,名将李绩打过一场漂亮的“碛口之战”,是那次平定突厥的关键战斗(之一)。李绩所到的“碛口”在今天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如果垂拱三年黑齿常之也曾到达过这里,同样可视为一次值得称道的远征。遗憾的是正史上含糊其辞,简化处理。

黑齿常之是百济人,李多祚是靺鞨人。武则天执政期间保持了初唐特色,少数民族将领很多。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4-07 20:41:3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3)武周军事(之)后突厥(08)--垂拱年间,黑齿常之的胜仗被正史淡化了

继续说黑齿常之的这次出征。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次远征最后还是以唐朝的损兵折将而告终。原来,当时有个将领爨宝璧眼馋黑齿常之的战功,于是向武则天打报告说还应该继续追敌。武则天让他跟黑齿常之商量。结果这位宝璧也没商量,擅自带领了一万三千名精兵深入突厥腹地,“出塞二千余里”,还真的追上了突厥部队。可是他居然事先通知了敌方,使得突厥有了准备,结果遭遇大败,全军覆没。宝璧自己逃了回来,依军法被诛。武则天对此战结果很生气,把骨咄禄改名“不卒禄”--呃,好吧。

我猜测,黑齿常之以及宝璧的这次战事其实是唐朝的一次主动出兵。前二年唐朝都在被动防御,这次却是把战场一直向北推到了沙漠北缘。虽然最后宝璧打了大败仗,但毕竟是深入到了突厥腹地。

按照“两唐书”的《突厥传》,接下来突厥跑到西域去攻打突骑施,而且大将阿使德·元珍战死。可见黑齿常之这一战起到了驱赶突厥的作用,迫使他们向北向西发展。所以接下来的垂拱四年,唐朝北方边境无事,武则天已经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吐蕃了。别忘了垂拱四年的内政也是非常紧张,发生了李贞、李冲父子的叛乱,而武则天对此高度重视,派出十万大军前去征讨,但是与几年前的徐敬业叛乱一样,这一次无论是突厥还是吐蕃都没有趁机渔利--这并非全凭运气,而是她的边防策略有效。到底咋搞的?史官不肯多讲。



黑齿常之是高宗一朝的名将,在武则天执政后也立下大功,可惜“黄花堆大捷”后没过两年就被诬陷下狱,自缢身亡。当时正是武则天重用酷吏之时。唐朝以及武则天本人都因此损失一员良将,十分可惜。

黑齿常之的墓志不知于何时在洛阳被发现,石碑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墓志镌刻时间为武周圣历二年,头衔是“大周故左武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赠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圣历二年李显被正式立为太子不久,武周政治开始向“回归李唐”的方向转变。看来黑齿常之属于最早被“平反”的一批,而且追赠为燕国公。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4-07 20:47:10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