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2)突厥的趁火打劫--04

武延秀被默啜扣押了起来。阎知微此时再次做出令人费解的表现。他毫不犹豫地背叛了武周,接受了默啜授予的封号:南面可汗。此行的武周随从们也都被默啜封了五品、三品的官儿,俨然组成了一个独立小政府。

隋末天下大乱,突厥的始毕可汗成了最有实力的大哥,于是把汉人册封为突厥可汗,比如梁师都封为“大度毗伽可汗”,刘武周封为“定扬可汗”。此时默啜也把一位汉人封为南面可汗,说是让他来管理唐朝人--大概默啜也是趁机过过“天下共主”的瘾。其实他“再造李唐”的誓言才出炉不久,还热乎着呢,阎知微这就成了南面可汗、唐朝之主,那李显、李旦又该置于何地呢?

更重要的问题是:默啜是早就打定了主意,给武则天布了一个和亲陷阱呢?还是临时起意,本来是真想与武周和亲,但忽然临时变卦了呢?这其中内情不得而知,但我猜测他是临时变卦,而这其中的推手正是阎知微,否则难以理解为什么阎知微会如此迅速、如此决绝地投靠突厥,因为他是主动,而不是被迫的。当然,阎知微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而不是为了什么匡复李唐。

默啜翻脸后,立刻与阎知微一起带领十万大军南犯,袭击了武周的静难、平狄、清夷等边防军。可是奇怪得很,武周军队似乎并不怎么抵抗。静难军使慕容玄崱还带了五千兵士投降突厥,于是“虏势大振,进寇妫、檀等州。”这其中的蹊跷,后人是无法得知了。

武周军队真的毫无抵抗吗?倒也未必。虽然正史上对当时战况的记叙十分简略,但一份出土墓志揭示了当时情形的另一面。洛阳古代艺术馆藏有一份《阎虔福墓志》,是洛阳邙山出土的。据学者研究,墓主阎虔福就是正史中提过一笔的阎敬容。根据墓志,阎虔福因平定契丹有功,被起用为左金吾将军、平狄军大使,可见是平狄军的将领。平狄军曾与默啜交战,墓志说:“军次塞垣,与虏相遇,一日之内,九战皆捷。”由此可见,阎虔福领导的平狄军与突厥遭遇后不但反击了,而且打了一连串胜仗。

但接下来的事情又奇怪了。根据墓志,虽然阎虔福的平狄军打了胜仗,却被上级以“救援不利”的理由免了官(墓志的口气当然是为他鸣不平)。虽然武则天记得他的功劳,又重新任命他为“天兵副使”,但是这次封的官是右卫中郎将,比以前低了(墓志说:“既至自代北,属寇扰河西,虽我师克全,而诸将丧律,宪司责以救援不接,竟坐免官,盖为法受恶,非其罪也。皇眷嘉庸,旋锡宠命,复改为天兵副使,仍拜右卫中郎将。”)

突厥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地打到河北,对武周下了战书,历数他出兵的五条理由:“与我蒸谷种,种之不生,一也;金银器皆行滥,非真物, 二也;我与使者绯紫皆夺之,三也;缯帛皆疏恶,四也;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昏,五也。我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

上次趁着契丹之乱,默啜曾向武周索要大批财物,种子、金银、锦缎等,武则天勉强答应给了。现在默啜又说给的都是假劣伪冒产品。金银和纺织品的质量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但那批粮食种子被默啜说成是蒸熟的倒是很有意思。默啜索要种子大约也是想发展农业,但是看来却没能成功地种出粮食。失败的原因或许是真的武周人使坏(给他们蒸熟的种子),也可能是突厥人不善耕种也不乐于耕种,因为突厥人更加倾向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也是他们的军事优势,高度地机动灵活,而农耕生活会把他们束缚在土地上。

默啜这次兴兵的五条理由,前面几条都无关痛痒,唯独最后一条“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昏”,直指当时武周朝的软肋,非常犀利。注意,默啜这时已经不提“突厥世受李氏之恩”这码事了,直接说了他就是要取河北之地。又是河北!简直是契丹之战的再现。

兵来将挡,武则天立刻组织军队,兵分三路前去迎敌。这次她又派了一位武家子弟武重规担任天兵中道大总管,另派大将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前军总管,幽州都督张仁亶为天兵东道总管,共三十万大军前去征讨,又派右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领兵十五万为后援--这位阎敬容就是前面提到的阎虔福。可是,这前后四十五万大军对突厥的进犯毫无动作。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25 23:21:58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我认为阎虔福的墓志可以提供两条信息:

第一是当时武周将领当中有人和突厥交战过,而且不断取胜。
第二是,他打了胜仗,但是反而受到上级的责备和处分。倒是武则天记得他的功劳,再次提拔了他。这是圣历元年的河北战场上的种种怪相之一。

阎虔福带领的是平狄军。平狄军与默啜的军队交手似乎一直取胜。此前的契丹战争期间,默啜也趁乱进攻过武周,进攻胜州,结果被平狄军的副使 安道买 击退。

我认为,如果是在战场上进行纯军事较量,武周军队完全能打得过突厥军。但是武周受到内政问题的困扰,所以这场仗搞得乱七八糟。

当时的默啜,其实实力并没有多强。他自己在突厥内部的权力都还没有抓牢。他的前任骨咄禄早就在于都斤山建立了汗庭,但是默啜靠篡位当上了可汗,直到圣历元年这时候,依然只能龟缩在黑沙南庭。黑沙南庭就在黄河北岸,离武周很近,所以他只能不断骚扰武周,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27 00:14:3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2)突厥的趁火打劫--05

【李显一挂帅,突厥就退兵】

从正史记载看,默啜这次的进攻路径是一路由北向南。最初他袭扰北边的 妫州、檀州,然后南下进攻 蔚州(今山西大同一带),攻下了飞狐县。接着取道飞狐县进入 定州,杀了定州刺史孙彦高。突厥军在定州大概是受到了当地官民的顽强抵抗,于是大肆报复,屠杀抢掠。武则天大怒,把默啜改名“斩啜”,又重金悬赏能杀掉斩啜之人。

这里要多说两句定州刺史孙彦高。《朝野佥载》上有一条关于他守定州的记载,内容如下:“周定州刺史孙彦高被突厥围城数十重,不敢诣厅,文符须征发者于小窗接入,锁州宅门。及贼登垒,乃入匮中藏,令奴曰:「牢掌钥匙,贼来索,慎勿与。」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用。」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此孙彦高之流也。”

如果这条记录是真的,那看来孙彦高身为刺史,没有积极组织抵抗,而是狼狈地躲在州府,甚至最后躲进了柜子里。此种行为受到《朝野签载》的无情嘲讽。但是从这里也可看出,孙彦高并没有投降。由于突厥这次是借着和亲的机会忽然翻脸,还有阎知微这样的带路党帮忙,所以定州被袭完全是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抵抗。但是孙刺史并不肯投降,甚至直到最后敌兵破城,他也还打算死守府库,所以最后被杀。定州百姓显然也进行了自发抵抗,以至于引来默啜的血腥报复。

默啜--现在应该叫斩啜了--在定州大杀一通之后又继续南下,攻占了 赵州。按《朝野佥载》,南面可汗阎知微做了突厥的先遣,先到赵州城下动员守军投降,对守城将领陈令英说:“陈将军何不早降下?可汗兵到然后降者,剪土无遗。”陈令英不理,阎知微就与突厥人一起在城下跳起了《万岁乐》舞。陈令英问他:“尚书国家八座,受委非轻,翻为贼踏歌,无惭也?”阎知微就唱了起来:“万岁乐,万岁年,不自由,万岁乐。”--阎知微显然是理屈词穷。他既背叛了武周,也不忠于李唐,而是谋求割据自立,要当南面可汗,此刻被武周将领问到头上自然是无话可说,只有唱歌跳舞了。

但还是有人响应阎知微的号召,甘当武周叛徒。赵州长史唐般若就翻城接应突厥军,搞得刺史高睿与其妻秦氏都被俘虏。高睿是隋朝政治家高颎之孙。默啜希望高刺史投降,说可封他做大官,秦氏说:“别当叛徒(酬报国恩,正在今日)!”--注意秦氏说的是“报国恩”,没说是报“皇恩”。国家与武氏政权或者李氏政权实际上是可以分离的。高氏夫妇拒不投降,终究被突厥人所杀。后来突厥退兵,唐般若被灭族,而高睿被追赠为冬官尚书、谥号“节”。

综合定州与赵州的几条零星史料,可以大致推测当时河北战场的情形:突厥大军兵临城下,武周官军丝毫不见踪影。与此同时,阎知微以“前武周高干”的身份说服守城官员投降突厥、承诺有大官可作。武周这些地方官有些投降了,有些不肯。突厥最终得以破城而入,是因为定、赵二州一来没有援军,二来还有内奸里应外合。城破后,拒绝投降的地方官都被杀害。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30 11:11:07 +0800 CST  



贴张图,看看突厥这一次的进犯过程。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30 11:14:43 +0800 CST  

突厥的进犯是由北往南不断深入。他们首先进犯妫州、檀州(属于边境地区),然后去打蔚州的飞狐县。

但是攻打飞狐县只是为了取道进入定州。后来李显挂帅后,突厥立刻退兵,《通鉴》上说是从“五回道”返回,看来基本上就是原路退回。

突厥进入定州后,大杀了一通,然后继续南下进犯赵州。赵州长史唐般若投降,于是赵州失守。

接着继续往南,去打相州。但是这时武则天已经广而告之地宣布把李显立为太子了,于是突厥就退兵了,似乎并没有真的打到相州境内。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30 11:24:30 +0800 CST  
~~继续说突厥的这次进犯~~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2)突厥的趁火打劫--06

又据《新唐书·突厥传》,默啜拿下赵州之后又一路南下,进犯相州。“虏围赵州,长史唐波若应之,入杀刺史高睿, 进攻相州。”相州已经是在河北道很往南的地方。从赵州到相州,中间隔着邢州、洺州。默啜何以能够突破邢、洺二州,直接打到相州呢?史书上没说。《旧唐书》和《通鉴》也都没有说突厥进攻相州这事。我认为,这是正史在有意掩盖此次突厥进犯期间的种种反常事件。

《资治通鉴》倒是记录了一个小故事,说当时的卫州刺史敬晖不怕突厥的入侵,让老百姓一切照常,不要耽误农活。“时诸州闻突厥入寇,方秋,争发民修城。卫州刺史太平敬晖谓僚属曰:‘吾闻金汤非粟不守,奈何舍收获而事城郭乎?悉罢之,使归田,百姓大悦。’”

卫州在什么地方?也属河北道,就在相州南边。如果突厥有意进犯相州,而且其它各州都开始忙着城防,那敬晖刺史却为何如此淡定呢?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有些地方官对战场情况有底--突厥入侵的地方,往往是有内奸的地方。如果敬晖确信他的卫州并无内应,他自己也不打算成为突厥的内应,那么自然就不那么恐慌了。类似的一幕在不久前的契丹之战中也发生过。当时武则天重新启用了狄仁杰,让他去做魏州刺史,结果狄仁杰到任后也是非常淡定地让百姓们出城去忙农活。狄仁杰的心里也有底。顺便,敬晖是后来参与神龙政变的主要人物之一。

说回河北战场。突厥兵一路南下,堪称势如破竹,而武周几十万大军袖手旁观。不过战局很快就有了转机。倒不是武则天派出了什么能征善战的大将,而是她终于正式把李显立为太子。这是圣历元年九月的事,离武延秀出发去和亲不过一个月而已。李显被立为太子后,武则天又组织了河北道行军(此前武重规挂帅的是天兵道行军)。河北道行军的大元帅不是别人,正是新科太子李显。狄仁杰成为这次行军的副帅。

《资治通鉴》上说了一个小故事,彰显李显的强大威力。据说一开始时,一个月征募的士兵不足一千人,但是李显挂帅后一下子就来了五万--“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馀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

其实《通鉴》把这个故事讲得掐头去尾,存心误导读者,让人以为当时整个武周朝的百姓都是那么地心向李唐。但是募兵这件事很可能只发生在相州。这里就需要别的史料来为募兵的故事提供上下文了。我们来看看《旧唐书·吉顼传》里的有关内容,非常有意思:

明年(圣历元年),突厥寇陷赵、定等州。则天召顼检校相州刺史,以断贼南侵之路。顼以素不习武为辞,则天曰:“贼势将退,藉卿威名镇遏耳。”初,太原有术士温彬茂,高宗时老,临死,封一状谓其妻曰:“吾死后,年名垂拱,即诣阙献之,慎勿开也。”垂拱初,其妻献之。状中预陈则天革命及突厥至赵、定之事,故则天知贼至赵州而退。顼初至州募人,略无应者。俄而诏以皇太子 为元帅,应募者不可胜数。及贼退,顼入朝奏之,则天甚悦。

所以根据《旧唐书·吉顼传》,突厥进犯期间,武则天忽然要吉顼临时去做相州刺史(检校相州刺史)。吉顼一开始不想去,说他不懂军事。武则天就对他说:“小伙子别害怕,尽管去,突厥马上就要退兵啦。就是借你的名头镇守一下相州罢了。”--多有意思的故事!突厥大军来势汹汹,已经顺利拿下了赵州,而几十万武周官军又都毫无作为。战场形势如此严峻,可武则天居然有未卜先知的本事,知道突厥很快就要退兵了。凭什么啊?!

可能这事儿确实是不可思议,所以《旧唐书·吉顼传》居然马上给出了一个解释,说是一位太原的术士温彬茂早就预言会如此如此。这个故事讲得越发神秘,说早在二十多年前的高宗朝,温彬茂临死时交给妻子一个信封,说:“我死后,等到年号变成垂拱时,你就把这封信交到皇宫里去。”后来果然到了垂拱之年,温妻把信献上--信里不但预言武则天将要以周代唐,居然还预言突厥会进犯河北,但是打到定州、赵州就会退兵!

真是不解释倒还罢了,越解释越有猫腻。我认为,所谓的术士温彬茂的预言就是后来李唐的官方口径。李唐复辟后,对于借用突厥进犯来对武则天进行逼宫一事难以启齿,所以编出些什么术士预言的神秘故事来解释当时战场上的种种怪相。

《吉顼传》里还提到募兵之事,说吉顼到了相州后,一开始募兵很不顺利,但是很快李显挂帅,消息传来,“应募者不可胜数”。吉顼赶紧把这个情况上奏,然后武则天非常高兴。《新唐书·吉顼传》的记载大同小异,在讲到相州募兵时又多了点儿细节:“顼至,募士无应者,俄诏以皇太子为元帅,应募日数千。顼还言状,后(武则天)曰:‘人心若是邪?卿可为群臣道之。’顼诵语于朝,诸武恶之。”

所以在我看来,《资治通鉴》上那个募兵的小故事,其实质不过是武则天与吉顼联合表演的一场政治秀罢了,目的在于竖立李显的威望。武则天说派吉顼去相州是要借用他的名头,可吉顼是个靠告密起家的寒门子弟,当时不过刚受提拔,能有什么名头?其实她派吉顼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吉顼是她的亲信,能够全力配合她作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政治素养。她一旦决定了传位于李显,马上就行动起来,尽可能地扶持这位已经远离权力中心多年的太子。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31 11:47:4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2)突厥的趁火打劫--07

李显挂帅的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突厥马上退兵了。可是突厥在临走前“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馀人”,在回归途中又继续杀掠,“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武周的将军们虽然在后面追赶了一阵子,但是竟然“不敢战”。狄仁杰倒是引兵十万追赶,却又没追上。

默啜为什么要搞如此血腥的大屠杀?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这批被掠的男女本来是投降突厥的,但前提是突厥或者突厥的代理人能够割据河北,使他们不至于离开故土。现在默啜不打算在河北停留,想把这批人带到北方草原上,结果遭到坚决抵制,引得默啜大开杀戒。

武周的将领们坐视突厥兵来去自如,一个个都“不敢战”,又是为何?如果把整个事件理解为李唐派借突厥之兵向武则天逼宫,这种怪事就豪不奇怪了。那时的军队一旦出动就会大肆劫掠一番,连唐朝/武周的官军也是如此,遑论突厥兵?武周诸将显然已经与默啜达成了协议,允许他的军队这一次随便抢劫,他们不会干涉。

与前面的契丹叛乱一样,此时的河北也涌现出很多投降突厥的“伪军”。现在突厥退走,这批人又该如何处理呢?武则天派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在河北各州做善后工作。也难为了狄仁杰,总被皇帝派下去做这种收拾烂摊子的活儿。他于是上疏请求“曲赦河北诸州”,对那些投降过契丹、突厥的百姓一律不要追究(狄仁杰说:“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武则天批准了。

为了解决官军中存在的扰民问题,狄仁杰还带头只吃蔬菜和粗糙的粮食(自食蔬粝),严禁部下侵扰百姓,违者必斩。河北终于安定下来--狄公威武!

《资治通鉴》在写到这次突厥退兵后忽然来了这么一句:“(默啜)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说得好像默啜此番侵扰河北之后就一跃而成北方军事超级大国了似的。可是,在唐朝人杜佑的《通典》中也有类似的话,却放到了睿宗朝。《通典·边防十四》讲到默啜成功地击败了西域的突骑施(娑葛可汗),又回顾武周神功元年时契丹和奚归附突厥,就评论说:“其地东西万馀里,控弦四十万,自颉利之后,最为强盛。”而且《通典》接下来马上就说到默啜的败亡,说他“自恃兵威,虐用其众”,以至于引起部下的逃散,可见就是强也没强几年。《旧唐书·突厥传》沿袭了《通典》的说法。

后突厥到底是什么时候“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呢?显然并非《通鉴》所暗示的武周圣历元年,而是随着默啜的东征西讨逐步积累到这一步的。而后突厥的这种“强大”需要极高的成本来维持,必须不断地争战。实际上后突厥不过是这个草原帝国的回光返照,默啜本人在开元四年就被另一西域部落拔曳固所杀。默啜死后,新任突厥可汗就放弃了默啜的以征战为主的策略,转而积极与唐朝议和。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1 11:24:50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2)突厥的趁火打劫--08

【残酷处理叛徒,大力优待忠臣】

突厥这次大闹一番之后,武则天不但赦免了曾经投降突厥的河北百姓,而且对战场上严重失职的军队将领们一个也没有追究(此前的将军打败仗都会受到惩罚)。这个情况也进一步证明这次突厥进犯的实质是一场政治斗争,而非纯军事的战争。

不过,武则天对几个最早投降突厥的高官却给予了极其严酷的惩罚。

默啜退兵后,南面可汗阎知微在突厥待不下去了。结合《旧唐书》及阎氏族人的墓志考证,可知阎知微离开突厥后一年多才回到武周境内。武则天不但杀了阎知微,而且是公开虐杀,又株连三族。《资治通鉴》说:“太后命(将阎知微)磔于天津桥南,使百官共射之,既刮其肉,剉其骨,夷其三族,疏亲有先未相识而同死者。”不过根据《旧唐书》,阎知微的儿子阎则先因为是武三思的女婿,得以免死。

我认为武则天之所以对阎知微这么狠,主要是因为他的背叛。武则天的作风一贯是这样,如果本来就是政敌,她可能会小心翼翼地与他们保持合作关系,但如果本来是嫡系,有一天忽然起来反她,武则天对这种“叛徒”处理起来就会格外地冷酷无情。那几位北门学士的结局无不如此。而阎知微不仅仅是反对她,简直是存心给她布下了一个陷阱--而且她还真的掉了进去。在与默啜和亲一事上,武则天本来并不情愿,正是阎知微极力撮合才促成了此事。当初,与阎知微一同出使突厥的田归道在逃回来后就极力反对与突厥达成任何交易,但武则天最终听信了阎知微,否决了田归道。何以如此呢?因为田归道人微言轻,而阎知微本是武则天的嫡系,是武三思的亲家,在武则天看来应该是一个忠于武氏政权的人。结果没想到他的背叛竟是如此的彻底。

与阎知微一起护送武延秀和亲的另一个将军杨齐庄,后来也逃回武周,栽到了武懿宗手里。先前一同去突厥的有一位武周官员段瓚,在默啜围攻赵州时就邀请杨齐庄一起逃跑,但是杨齐庄害怕,没敢跑。段瓚逃跑及时,回去后就受到了武则天的嘉奖,而此刻杨齐庄等突厥退兵后才回来,结局就完全不同。武懿宗认为他就是打算叛变,于是杨齐庄与阎知微一起被杀。百官朝他们身上射箭,射得如刺猬一般,后来又把杨齐庄的心挖出来,在地上犹自跳动不止。(资治通鉴)

前面提到的赵州长史唐般若,因为勾结突厥而被夷灭三族。

相反,凡是及时逃回来的人都受到了优待。一位御史裴怀古,先前曾经因为一桩案子顶撞过武则天。后来裴怀古也成为武延秀迎亲的大臣之一,在默啜翻脸后拒绝投降,设法逃回。他逃到晋阳时已经瘦的不成人样了,被官府抓住,一开始当成间谍。裴怀古大喊:“我是裴御史!”终于被人认出,由此获救,随即被朝廷升官,当了祠部员外郎。后来裴怀古又成功地招抚了南方蛮族的叛乱,显然是位能人。他还做过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深受百姓爱戴。神龙年间中宗复位,裴怀古又做过幽州都督、拜左威卫大将军。《旧唐书》把他的事迹列入“良吏传”。

赵州长史高睿拒绝投降,死节,被武则天追封,还有谥号。

先前与阎知微一起出使突厥的田归道,因为面对默啜态度强硬,归来后又一直请求朝廷严防突厥,显然是大周忠臣,所以深得武则天信任,提拔为夏官(兵部)侍郎,“甚见亲委。”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3 00:56:40 +0800 CST  
◇◆◇◆◇◆◇◆

《朝野佥载》里有一条,讲到后来武则天处决阎知微,场面很是惨烈。把这一段贴出来:


39
麟德已来,百姓饮酒唱歌,曲终而不尽者号为「族盐」。后阎知微从突阙领贼破赵、定。后知微来,则天大怒,磔于西市。命百官射之,河内王武懿宗去七步,射三发,皆不中,其怯懦也如此。知微身上箭如猥毛,锉其骨肉,夷其九族,疏亲及不相识者皆斩之。小儿年七八岁,驱抱向西市,百姓哀之,掷饼果与者,相争夺以为戏笑。监刑御史不忍害,奏舍之。其「族盐」之言,于斯应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3 02:19:31 +0800 CST  

◇◆◇◆◇◆◇◆

武则天处理阎知微,其残酷之处在于处死他本人(乱箭射死)。至于连坐的那部分,我认为还是依照当时法律办事的,所以小孩儿不会被杀。

《朝野佥载》上的故事真假难辨,有些地方可能是在歪解或者故意夸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3 02:31:40 +0800 CST  
@元豹儿

关于阎知微,索性再说几句。本来正文里想讨论的,但是那一章实在太长了。

看看新唐书的《阎知微传》:

知微,圣历初为豹韬卫将军。武后时,突厥默啜请和亲,后遣知微摄春官尚书,持金帛护送武延秀聘其女。默啜怒非天子子,囚延秀,挟知微入寇赵、定,尊之如可汗,以示华人,自河以北萧然。朝廷以知微卖国,夷其族。知微不知,逃还。武后业已然,乃曰:“恶臣疾子,赐百官甘心焉。”于是骨断脔分,非要职者不能得。子则先,以武三思婿免死。玄宗在籓时,以善割蒙宠。开元中,有司奏拟供奉,姚元崇以为则先刑戮家,又逆人姻属,不可留京师。诏曰:“朕在外日,尝驱使,宜令供奉。”

。。。。。。。。。。。。。。。。。。

按新唐书,是朝廷因为阎知微的叛国罪而严惩他。稀奇的是,他居然不知道自己会被严惩,还稀里糊涂地从突厥逃了回来!!!

然后武则天对他说:“恶臣疾子,赐百官甘心焉。”这话如何理解?是武则天本人想杀他,还是武则天杀他以平息百官的愤怒?

总之阎知微的整个故事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3 03:36:44 +0800 CST  
再宣传一下。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6 22:34:28 +0800 CST  
◇◆◇◆◇◆◇◆

正文之外说几句。

前面花了很多篇幅来写武周朝中期这两年的战争--契丹叛乱、紧随其后的突厥进犯河北。

其实在唐朝的战争史上,这两场战争并没有多么重要。这两场仗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败绩,打得很没面子。

很多人非常急切地想证明武则天(或者武周朝)的军事水平是如何如何差劲,就拼命地从纯军事角度分析这两年的战争,完全忽略战场上渗透的各种内部政治斗争。在我看来,这两场战争都与武周的立储斗争息息相关,都不是纯粹的军事行动。特别是突厥这次进犯,简直不能称之为战争。

后面我还会花几章的篇幅来全面总结武则天时代的军事成绩。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6 22:49:0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3)李显终于被立为太子--01


李显是个大孝子。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的身份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她去世后,是李显给她的官方评价定了基调:“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也是因为李显的坚持,武则天才能够如愿以偿地葬入乾陵,与高宗同穴。如此,武则天确实能如李昭德、狄仁杰所言,在死后安然地享受子孙的祭祀。不过,李显这一生从母亲那里吃了不少苦头,以至于他后来对武则天的维护让人们有些费解,或者单纯地解释为是李显被武则天整怕了,变成一个懦弱之君。其实,那时武则天已然作古,而他是众臣拥戴的皇帝,还有啥好怕?在我看来,李显是与母亲达成了和解,而这和解的过程是早在李显流放房州时就逐渐开始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6 22:52:10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3)李显终于被立为太子--02

【李显在房州】

房州又称房陵,即今天的湖北省房县,与废太子颇有些渊源。隋文帝的废太子杨勇就被隋炀帝追封为房陵王。唐高宗的废太子李忠也曾做过房州刺史。武则天初为太后时,与大臣联手废掉李显的皇帝位,让他做了庐陵王。李显全家开始了流放生活,起初是去房州,可是在房州还没安顿下来,就又被送到均州,住在濮王李泰的旧宅里。一直到垂拱元年,武则天已经平定了徐敬业叛乱,也杀了裴炎,这年三月又把李显一家从均州迁回房州。根据《新唐书·公主传》,大名鼎鼎的安乐公主就是在这次从均州迁往房州的路上出生。孩子出来得突然,没有准备,所以李显解下自己的衣服包裹着她,给她起了个小名儿叫“裹儿”。李显一家在流放初期的颠沛流离,由此可见一斑。

正史上说,李显在做庐陵王期间极度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总觉得母亲会派人来杀他。《资治通鉴》说:“上(中宗)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倒是当时的王妃、后来的韦皇后,鼓励李显要好好生活下去。

李显的担心自然是有道理的。武则天独立执政的最初几年,地位不稳,总有人打着“迎接庐陵王”的名义闹事。不过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李显的日子也一天天安顿了下来。李显一家在房州住了十四年,正史上对这期间的生活基本上没有提及,倒是大臣的传记中能见到一鳞半爪。

《旧唐书》中有传记的大臣中有两位与李显有过交集,一位是张知謇,一位是崔敬嗣。张知謇一家兄弟五人,都有才干,他本人在天授年间出任房州刺史。《旧唐书·良吏传》说:“初,知謇为房州时,中宗以庐陵王安置房州,制约甚急。知謇与董玄质、崔敬嗣相次为刺史,皆保护,供拟丰赡,中宗德之。及神龙元年,中宗践极,自贝州追知謇为左卫将军,加云麾将军,封范阳郡公。”《旧唐书·崔光远传》中介绍崔光远的祖父崔敬嗣时说:“祖敬嗣,好樗蒱饮酒。则天初,为房州刺史。中宗为庐陵王,安置在州,官吏多无礼度,敬嗣独以亲贤待之,供给丰赡,中宗深德之。及登位,有益州长史崔敬嗣,既同姓名,每进拟官,皆御笔超拜之者数四。后引与语,始知误宠。访敬嗣已卒,乃遣中书令韦安石授其子汪官。汪嗜酒不堪职任,且授洛州司功,又改五品。”

所以从《旧唐书》的记载来看,李显在房州时,武则天对他看管很紧,房州的地方官员也多是仗势欺人,但张知謇、崔敬嗣、以及董玄质等官员却以礼相待,对庐陵王府的供应也丰富。李显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后来做了皇帝,对这几位地方官都给予优待。张知謇被追赠为云麾将军,封范阳郡公。有一位同名同姓的崔敬嗣,一直被李显破格提拔,到后来才知道搞错人了,于是去寻访当年的在房州的那位崔敬嗣,发现已经过世了。李显便提拔他儿子崔汪做官。可惜这崔汪是个酒鬼,不堪为官,李显便改为让他做五品散官,享受官员待遇。

地方官员中有人能够善待李显,从一个侧面说明武则天对李显的看管放松了。又据房县的地方县志记载,李显在当地的居所称为“庐陵王城”,城中还建有一座“望北崇台”,大约是希望见到来自北边的使者。看来李显到后来是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重返朝堂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7 22:42:0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3)李显终于被立为太子--03

【无人支持武承嗣】

群臣之中反对武则天本人的并不多,对她异想天开的称帝举动也可以接受,但如果她把江山传给武家侄子,大臣们就不干了。在武则天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中,铁杆的“李唐派”尤其居多。这些人不断利用自己的优势,苦口婆心地劝说武则天尽早还政于李家--这一点大概让武则天非常郁闷。

称帝之初,李昭德就利用自己的宠臣地位劝说武则天传位于儿子,还大肆调拨她和武承嗣的姑侄关系。武则天倒是从来没有猜忌过武承嗣、武三思,但这只是从另一侧面证明她这俩侄子在大臣当中缺乏人缘,其实力还达不到让大老板产生猜忌的程度。

武则天对武承嗣与武三思的态度游移不定,并没有长期重用他们,相反,好几次把他们提拔为宰相之后很快又撤职了。《资治通鉴》上又说,武承嗣和武三思数次请人游说武则天立侄为太子,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 ,可武则天并没有答应。我认为她之所以如此犹豫,并不是不想传位于侄,而是深知其中的风险,所以一直在营造一个合适的时机。可是她越是想提拔武家子弟,激起的反对力量也就越大,所以最后不得不放弃。

实际上,就连“武氏诸王”这个群体也并非铁板一块。武则天称帝时封了十几位武姓王爷,可是这些人中大概只有武承嗣和武三思这两个亲侄子对权力最为热衷,其余的都是堂侄,对武氏江山千秋万代这件事似乎也不上心。在史书上他们相当低调。武攸宁做过宰相,大体无功无过。《朝野佥载》上说他是个大贪官,害苦了百姓,未知真假;武攸暨是太平公主的驸马,在武则天时代,公主和驸马都老实本分;出镜率颇高的武懿宗虽有酷吏之风,但经常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而且被取笑了也没什么脾气。他在史书上的形象是个傻瓜而不是恶霸;武攸宜曾经手握重兵,指挥平定契丹叛乱,可他在战场上甘当老好人,不能或者不愿拿出一丁点儿威风;武重规也曾带兵,毫无建树。

还有一位武攸绪,早在武则天封禅嵩山之后就萌生归隐之意,请求弃官出家,说是想去嵩山隐居。武则天自然是很不情愿。做为一个皇帝,总归希望大家都争相到她的朝堂上效力,至于给什么官职那是另说。所以武则天虽然答应让武攸绪上了嵩山,却疑心他有诈,悄悄派人观察他在山上的动静,结果发现这个侄子还真是过着山林隐士般的生活,这才作罢。

契丹叛乱之后,武家子弟不堪大用的趋势变得非常明显,推动着政治风向的转变。我认为武家诸王里面大部分都不支持武承嗣做太子,也不希望以后的江山改李为武。他们的消极态度也促使武则天最终决定放弃武承嗣。就这样,“传位于子”的呼声终于又高了起来,老臣王及善、以及一向敢于进谏的王方庆,都如此劝过。契丹叛乱期间,武则天重新启用了狄仁杰,狄仁杰也力劝武则天传位给儿子。

就连武则天才开始宠幸没多久的张氏兄弟也开始如此游说。《资治通鉴》说,二张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是吉顼给他们支的招。吉顼对他们说:“你们兄弟贵宠如此,却并非靠自己的德才,到时候一旦主上不在了,你们该如何保全自己?我实在替你们担心啊。”二张连忙含泪向吉顼问计。吉顼就说:“你们应该劝主上立庐陵王为太子,这不就立大功了吗?”二张果然照办,就开始向武则天嘀咕这件事。武则天知道张易之、张昌宗自己是想不出这些话的,一打听,得知是吉顼的主意,就把他叫来问话。这位吉顼想必是个能言善辩之人,三寸不烂之舌曾经说动武则天最终同意杀了来俊臣,此时又为太子人选问题陈说利害,想必也起到了一定效果。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09 12:35:21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3)李显终于被立为太子--04


(无人支持武承嗣)

劝武则天传位给儿子,这个话题在早两年绝对是政治禁区,谁敢公然说出来,恐怕第二天酷吏就找上门了,但这时的酷吏群体已不成气候,连来俊臣都被杀了。那些富于政治智慧的臣僚必定是察觉到了武则天本人心思的转变,所以才会接二连三地开始劝说。

就这样,到圣历元年三月,也就是契丹叛乱平定半年之后,武则天派大臣徐彦伯把李显一家从房州接回了洛阳。四月,武则天到太庙祭祀。

李显回来了,但武则天没有立刻把他定为太子。想必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但武承嗣和武三思并未完全退缩,还有李旦这位皇嗣横在其中。我们现在看到史书上说,当时力劝武则天传位于儿子的大臣们都是劝她立李显为太子,而完全无视李旦。这相当蹊跷。从中宗、睿宗两朝的历史可以看出,李旦也有自己的政治实力,绝不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李旦本人可能清心寡欲不想争权,但他的支持者们并不是空气。

不管怎样,当时拥立李显的呼声最高。武延秀去突厥和亲,不料换来默啜的临时变脸。突厥公然撕毁和亲协议,从北向南大举进犯,而武周军队的将领们却按兵不动袖手旁观。正是在这场匪夷所思的“战争”期间,武承嗣去世了,而李旦又上表坚决请求让位于哥哥。《资治通鉴》说:“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就这样,李显终于在圣历元年九月被立为太子--这一次,太子就是太子,不再是皇嗣这种不伦不类的头衔了。

武则天不但把李显正式立为太子,而且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对此事广而告之。薛仁贵的儿子薛讷(ne4)本为蓝田县令,这时也被武则天提拔为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注意武则天并没有让薛讷带兵去河北反击突厥,而是去经营辽东,主要是应付契丹。薛讷上任时,武则天亲自送行,薛讷趁机进言说:“太子虽立,外议犹疑未定;苟此命不易,丑虏不足平也。”--薛讷这句话再明显不过了,立太子与战场上讨虏这两件事简直就是因果关系。

武则天对薛讷的话深以为然。老臣王及善也请求让太子赴外朝以安人心,武则天同样应允了。如此一来,李显成为太子的事情就板上钉钉了。突厥果然也就立刻退兵。

武则天最终传位于子,让她的武周朝一代而亡,想必是满心无奈。有道是形势比人强。她或许可以不在乎身后的香火,却不会无视传位于武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这可能对武、李两家都是一场大灾难。她终究是知道适可而止的。尽管李显做为一个帝王来说不算合格,但立李显就是还政于李唐,这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她本人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章:
《庐陵王故居在房县城南考》,来源:《十堰日报》,作者:袁野、袁源。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10 22:55:17 +0800 CST  
~~继续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4)还政李唐,准备下山--01

如果说武则天的冒然称帝是一个奇迹,那么她的安然退场就是奇迹中的奇迹。她和吕后不一样。吕后只是临朝称制,一切都要通过小皇帝刘恭,而武则天却是公然地改朝换代。如果她的武周朝能够延续下去,自然不必担心什么,可偏偏是一代而亡,皇位重回李唐手中,这样一来她就是篡位无疑。更有甚者,她还是被政变推下台的。可是就算是这样,她却能平平安安地渡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其待遇甚至比当年的唐高祖和后来的唐玄宗还好些。她逝世后更是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葬入乾陵,就跟个没事儿人似的。

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自然不会只是靠运气好,也不是仅靠儿子孝顺。自从把李显立为太子,武则天就为“安全抽身”做了很多努力,诸多措施缓解了来自李唐忠臣的敌意,也获得了更多的拥戴。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13 21:28:1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74)还政李唐,准备下山--03

【解决酷吏遗留问题】

重用酷吏可能是武则天最招人恨的一项措施,但是也有效地帮助她捍卫权力。不过,她显然明白酷吏这把双刃剑给自己带领的种种风险,所以后来她自己亲手终结酷吏政策。

契丹叛乱期间,武则天终于杀了来俊臣。如果说一开始她还有些犹豫,在见识到这个头号酷吏所引起的强烈公愤之后,就赶紧进行弥补。一方面她公开下诏历数来俊臣的罪恶,另一方面她也要为自己开脱。《资治通鉴》上说,在契丹叛乱基本平定之后,武则天有一次与近臣议论起来,说:“周兴、来俊臣他们审案,总是牵连朝臣,定他们的谋反罪。可是国家有法律,朕也不敢违抗啊!我也怀疑案情不实,派人去查问,那些人却总是自己承认确实谋反了,所以朕也就不怀疑了。但周兴、来俊臣死后,再也没听说谁还谋反的,那是不是说前面那些谋反被杀的人里面有冤枉的啊?”

啊?陛下你说呢?所以说这些成功的一把手们,天生就有这本事,把责任全部推到别人头上,自己都是被坏蛋蒙蔽了的哦。下属们还得乖乖配合着把这出戏唱好,比如刚被武则天提拔不久的姚崇就很识趣,接过话茬说:“自垂拱以来因谋反罪被处死者,都是周兴这些人害的,都是他们为了自己立功而胡乱罗织罪名。陛下让近臣去查问,可是近臣也怕不能自保,谁敢翻案?翻案的都会遭受酷刑,还不如早死。”姚崇还信誓旦旦地说:“臣以全家百口的性命担保,从今以后绝不会再有谋反之人,如果有,请以知情不告将臣治罪。”武则天赶紧表扬姚崇:“向时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言,深合朕心。”还赐姚崇一大笔钱(一千缗)。

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君臣二人配合得多好啊。其实呢,武则天固然是推脱责任,可姚崇也是个腹黑的主。他这时拿着全家老小的性命打包票,说肯定不会再有谋反之人,可是几年后不但发生了神龙政变,姚崇自己还是这场政变的外围人员。只不过姚崇站对了政治立场,史书上自然不会去追究他的道义责任。

不管怎样,武则天此时做出了一个认错的姿态,对她来说总是有益无害。她不但亲自了结了那几个最臭名昭著的酷吏,并且亲自为冤案平反。当然这个平反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展开的。

按《资治通鉴》,早在圣历二年,也就是李显被立为太子后的第二年,凤阁舍人韦嗣立就上疏,请求对垂拱以来的谋反案子一律平反:“自垂拱以来,罪无轻重,一皆昭洗,死者追复官爵,生者听还乡里。如此,则天下皆知昔之枉滥,非陛下之意,皆狱吏之辜,幽明欢欣,感通和气。”

当时武则天并没有采纳韦嗣立的建议。不过到了几年后的长安二年十一月,监察御史魏靖又提到平反问题,说:“陛下既然知道来俊臣是奸臣,都把他杀了,那么他当年办过的案子也应该重新审理,有冤伸冤。”魏靖的提议相当合理,平反的范围也缩小了很多,因此武则天马上同意了,让另一位监察御史苏颋(ting3)去复查当年来俊臣办过的旧案,“由是雪免者甚众。”

李峤和崔玄炜(崔玄暐)也向皇帝提过类似的建议。他们希望重审周兴办过的案子:“往属革命之时,人多逆节,遂致刻薄之吏,恣行酷法。其周兴等所劾破家者,并请雪免。”到长安四年的年底,神龙政变的前夕,司刑少卿桓彦范又再次就此事上奏。桓彦范反复上疏,前后十次,武则天终于同意了。周兴办过的案子多为李唐宗室成员策划的谋反案,有些是冤案,有些并非冤案。武则天最后同意大臣们的要求,全部重审,其实是向李唐势力再次让步。

桓彦范与崔玄炜都是神龙政变的直接参与者,但李峤一直是个“亲武派”。在我看来,李峤请求重审周兴办过的旧案,其追求法治公正的诚意要来得更恳切一些。

紧接着到了神龙元年,武则天趁着改元之际又一次大赦天下。这次赦得相当彻底:“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咸赦除之。”文明是当初李显被废、李旦上台后采用的年号,所以武则天这一次是基本上把她整个执政期间卷入各种谋反案的人员全部赦免了,但只真刀真枪发动过造反的徐敬业、李贞、李冲这三人的案子是例外。

二十多天之后,神龙政变就发生了。武则天在政变之前的这次大赦,很可能为她博得了很多同情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13 21:58:04 +0800 CST  



祝大家中秋快乐!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9-14 20:56:23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