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7)明堂大火,武周政权的一个转折点--02

【佛教中的转轮王】
为了给传位武家铺路,武则天继续在意识形态上做文章。长寿二年武则天就更换了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撤掉了《老子》,改学武则天编撰的《臣轨》。接着武承嗣等人开始造势,给武则天上尊号,到明堂大火之前,一连上过三次尊号,一次比一次高级。这些尊号都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强调武氏政权的佛教含义。我们知道武则天能以女人身份称帝是大力借助了佛教理念,现在武家姑侄打算朝这个方向继续推进。

按大乘佛教中宣扬的说法,弥勒佛是救世主,而佛在人间对应的君主是转轮王。当代学者孙英刚认为,武则天在借助佛教理念称帝时,并没有宣称自己就是弥勒佛,而是强调自己是转轮王,是佛教体系中人间的理想君主。这也并非武则天的独创,实际上在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间,转轮王的概念甚为中国人所熟悉,武则天也不过是利用了当时盛行的观念。

武承嗣先是尊姑姑为“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不但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这个尊号,还在明堂--这时叫万象神宫--宣布大赦天下,并在殿上摆设了金轮等七宝。《新唐书·后妃列传》里记载了这“七宝”,分别是:金轮宝,白象宝,女宝,马宝,珠宝,主兵臣宝,主藏臣宝。在此后的几年中,每当在明堂举行大朝会时,都要把这七宝陈列出来。

第二次,武承嗣居然召集到了两万六千余人,声势浩大地要求给皇帝上个新的尊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这一次武则天跑到则天门楼上接受尊号。那里地方宽敞,武则天可以顺便接见一下各界群众。她又宣布大赦天下,把年号从长寿改为“延载”。虽然正史上记载简短,但想必这又是一次盛会。

延载这个年号只用了八个月。到来年正月初一这天,武则天又改年号为“证圣”,改元赦天下的同时,又接受了一个更新的尊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这个“慈氏”可不得了,就是弥勒佛的意思。难道武则天还真的想让自己集佛与君主于一身?看来她确实这么干了。不过,这个夸张的尊号才加上不久就发生了明堂大火。随后她很快放弃了这个尊号,前后不过三十多天。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06 13:31:19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7)明堂大火,武周政权的一个转折点--03

【明堂大火】
要说这场明堂大火,先得说“天堂”。本来明堂已经是当时洛阳城里的最高建筑了,但是武则天又让薛怀义督造一座更高的建筑--天堂。按设计,天堂就修建在明堂北边,两个高大建筑紧挨着,但天堂比明堂还要高,登上天堂可以俯视明堂。如果说明堂是祭祀和布政之所,那天堂完全就是个佛教场所,里面安放有一尊巨大的佛像。《资治通鉴》上说,这尊佛像的小指头上就能容数十人。

不过从史料上看,天堂这座建筑始终没能完工,建造过程也远不如明堂那样顺利。天堂建筑曾经被大风摧毁过,又重新建造。建筑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十分庞大,把钱都花光了,武则天也不管。《资治通鉴》说:“(天堂)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怀义用财如粪土,太后一听之,无所问。”--难怪要在京官们那点儿俸禄上打主意呢。

证圣元年一开年,朝廷照例大搞各种集体活动。武则天接受“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尊号之后的半个月,正月十五日,又在明堂举办了一次无遮大会。这是一种盛大的佛教集体活动,由国王出面主持,对所有民众布施,不问其出身贵贱。考虑到那段时间武则天不断强调自己的“转轮王”身份,这次无遮大会显然也是为了配合这样的政治意图,一方面继续神话大周皇帝,一方面借机广泛笼络百姓、争取人心。

《资治通鉴》说,无遮大会期间,主办者(应该就是薛怀义)在地上挖了一个五丈深的大坑,然后从坑里拉出佛像和宫殿,声称是从地下涌出的。学者孙英刚认为,这是在模拟弥勒下生的情景。

正月十六,无遮大会的第二天,薛怀义又在洛阳的天津桥南悬挂了一幅大画像。画像高二百尺,号称是薛怀义用自己的血画出来的。

结果当晚就发生了火灾,可谓是乐极生悲。火从天堂先烧起来,蔓延到了明堂。这场大火来势凶猛,烧了整整一夜,照得洛阳城中如同白昼,直到第二天才烧尽。那幅巨大的画像裂成几百片。

如果大火是平时烧起来的倒也罢了,偏偏正赶上皇帝赐酺(pu2)。所谓“酺”就是饮酒聚会。初唐的几位皇帝都喜欢赐酺,找各种机会大宴天下,公款吃喝,兼有文艺演出,不但群臣,连百姓也有份参与,往往一乐就是几天,是皇帝笼络臣民的好机会。本来武则天早已下诏第二天(正月十七)将在端门大宴群臣,结果头天晚上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那咱这party还开么?

左拾遗刘承庆这时积极履行他的谏官职责,说明堂是宗庙祭祀之所,如今遭受了天灾,陛下应该赶紧回去做自我检讨,至于宴会什么的当然不要搞啦。武则天也觉得是这么个理儿,正打算“避正殿”,可就在这时,宰相姚璹(shu2)出来安慰她了。姚璹说:这是人火,并非天灾,不要大惊小怪。明堂也不是宗庙。想当初,周成王宣榭之火就是人火,结果周朝兴旺;汉武帝因为柏梁台起火被烧,反而造了建章宫,结果盛德传世,可见这不是坏事,是好事嘛。我看party完全可以开(《唐会要》记载姚璹说:“此实人火,非曰天灾。至如成周宣榭火,卜世逾长;汉武建章宫灾,盛德弥永。今明堂乃是布政之所,非宗庙之地。陛下将避正殿。于大礼有乖。”)。

阿璹,你可真是善解人意啊!武则天有了姚宰相的支持,胆气立刻壮了起来。她下令计划照旧,大家一起到端门去吃酒席。结果这次大酺搞了几天,直到大火之后的第五天,正月二十二日,武则天才开始处理火灾之事。她先到太庙去向列祖列宗做了一番检讨,然后下令内外文武百官九品以上的都要“上封事”,也就是给皇帝写书面意见,要求“极言正谏,无有所讳。”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07 12:34:29 +0800 CST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07 12:49:11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7)明堂大火,武周政权的一个转折点--04

【明堂大火是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
这场明堂大火可以说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遭遇的最严重的政治危机。明堂这个武周朝标志建筑被毁,物质损失还是其次的,大火背后的寓意才是要命。武则天的顺利称帝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她给自己营造的各种神话:无论是河出图洛出书还是佛教转轮王,无不在极力宣扬她得到了超越人间的最高级力量的佑护,所以才能成为天子。

可是现在一场大火居然把她的祭祀与布政之所给毁了。按中国传统的说法,火灾意味着“极阴生阳”,是秩序混乱的征兆。而武则天偏偏就是女人称帝,这下子世人会如何看待她的执政合法性呢?

亲武派大臣自然是极力设法化解危机,于是火灾到这些人嘴里反而成了祥瑞。前面提到的宰相姚璹就引经据典,说周成王和汉武帝都遭受过火灾,但是反而迎来盛世;另一个理论则强调周朝是火德(唐朝是土德),比如左史张鼎说:“今既火流王屋,弥显大周之祥”;通事舍人来逢敏干脆搬出佛教理论,说弥勒成佛时,“有天魔烧宫,七宝台须臾散坏。”可见这场火简直是吉兆啊。

左拾遗刘承庆则代表了儒家正统。他在《明堂灾後求直言疏》中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那么这场火到底是火呢,还是灾呢?臣也不敢妄言,但总之是应该警惕。而且这个佛堂(天堂)建在明堂之后,本来就不应该。这个工程既不合规矩,又劳民伤财,上次大风把大楼吹坏了,这已经是上天在警示,现在又起了火,天意岂不是很明白?那些说这场大火是祥瑞的家伙们都不是好东西。

如此看来,起火的原因对如何理解这场火灾至关重要。如果是“天火”,也就是自然原因起火,那对武则天来说就非常之糟糕,预示着老天爷不满意了。但如果是“人火”,也就是人为原因,那事情就没那么严重,甚至简直就是祥瑞啊!

那么这场大火到底是天灾还是人为呢?如果是人为,是不小心引起的事故,还是有人故意纵火呢?

有意思的是,几本正史对火灾原因的说法并不相同。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没说什么原因,就说明堂被火烧了;《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也不说起火原因;《唐会要》讲到明堂时也不说起火原因。

《旧唐书·礼仪志》在讲到明堂时也提到这场火灾,也没有说明原因,但是讲完火灾之后跟了一句“寻时又无云而雷,起自西北。”;《通典》在讲到明堂说也有这样一句:“寻时又无云而雷,起自西北。"这应该是在暗示火灾是一场天灾,不过没有明说就是因为打雷引起的。

武则天本人对大火的起因也有个说法。《全唐文》里面收录了一篇《明堂灾手诏》,是武则天在大火后要求群臣上疏直言的诏书。她在诏书中说了一句:“顷缘内作工徒宿火,误烧麻主,遂涉明堂。”--那么按照武则天的说法,这场大火都是临时工干的。

但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说这把火是薛怀义放的,而他放火是因为吃醋--所以本来是一场严肃政治危机,到了《通鉴》这里就变成娱乐八卦了。《通鉴》说:“时御医沈南蓼亦得幸于太后,怀义心愠,是夕,密烧天 堂,延及明堂……”而武则天对起火原因“耻而讳之”,向大臣们谎称是临时工犯了错误,误烧了佛像。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08 12:31:30 +0800 CST  
~~继续更新~~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7)明堂大火,武周政权的一个转折点--05

我认为综合上述史料(包括大臣们事后对这场大火的理解),这场大火是起因不明,但绝不是什么薛怀义吃醋放火。薛怀义在放火之前曾费尽心思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地上挖大坑布置机关,制造从地下涌出宫殿、佛像的奇景,二是次日在天津桥悬挂大像,号称是自己刺膝血而画。如果按照《通鉴》的说法,薛怀义搞出这么多明堂,不过都是为了跟沈御医争风吃醋。可是我们用常识来想想,这两件事不但工作量巨大,而且都有明显的政治企图,没有武则天的安排,薛怀义一个人做得了吗?同理,天堂这么重要的场所要想完全烧毁、还殃及明堂,这么大的火又岂是薛总工程师一人能烧得起来的?

《朝野佥载》上对事件的叙述最为详尽,我们来看看是怎么说的:“周证圣元年,薛师名怀义造功德堂一千尺于明堂北。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紵以漆之。元月十五,起无遮大会于朝堂。掘地深五丈,以乱彩为宫殿台阁,屈竹为胎,张施为桢盖。又为大像金刚,并坑中引上,诈称从地涌出。又刺牛血画作大像头,头高二百尺,诳言薛师膝上血作之。观者填城溢郭,士女云会。内载钱抛之,更相踏藉,老少死者非一。至十六日,张像于天津桥南,设斋。二更,功德堂火起,延及明堂,飞焰冲天,洛城光如昼日。其堂作仍未半,已高七十馀尺,又延烧金银库,铁汁流液,平地尺馀,人不知错入者,便即焦烂。其堂煨烬,尺木无遗。至晓,乃更设会,暴风欻起,裂血像为数百段。浮休子曰:「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百官倾库物以赎之。其夜欻电霹雳,风雨晦冥,寺浮图佛殿一时荡尽。非理之事,岂如来本意哉!」”

《朝野佥载》先提到了天堂建筑,由薛怀义监造,是一个规模十分惊人的大佛堂(功德堂);接着说到了元月十五日的无遮大会,薛怀义在地下挖五丈深坑,布置机关,模拟佛像从地下涌出的景象,然后又画大像,引来大批群众围观;又说从里面抛出很多铜钱来,引得大家争相抢夺,以至于发生了践踏伤亡的事故;第二天在天津桥悬挂大画像,并且设了斋饭--这一切都符合无遮大会的情形。这就是一次皇家主持的大型佛教盛会,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接着,就在设斋饭的这天夜里,二更时,天堂(功德堂)起火了,并且延及明堂,损失极其严重。

《朝野佥载》的作者张文成(张鷟)正是武则天时代的人。他即便没有亲眼目睹这场大火,起码也是亲历了大火前后的各种事件。可是张文成也没能说出起火的具体原因,倒是对大火之前无遮大会的盛况有了更具体的描述。如果说如此盛大的无遮大会都是薛怀义为了战胜情敌沈南蓼才搞出来的,这也未免太狗血了吧?现在的电视剧也不敢这么编啊。

更何况在大火之后,武则天丝毫没有怪罪薛怀义的意思,反而让他赶紧准备起来,督造新的明堂、天堂。新明堂的建设同样很顺利,一年多以后就建成了。大火之后武则天急于挽回精神损失,又铸造了九州鼎、十二属相像,都安置在明堂旁边。按《旧唐书·薛怀义传》,这九鼎十二像都是庞然大物,运送和安放都得费一番力气,而一切都是在薛怀义的指挥下才安置到位的。旧唐书说:“乃于明堂下置九州鼎,铸铜为十二属形象,置于本辰位,皆高一丈,怀义率人作号头安置之”。可见在大火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武则天对薛怀义是一如既往地重用,而薛怀义也一如既往地替皇帝尽心办事。如果真是薛怀义烧了明堂,而武则天又知道是他烧的,二人的关系还可能如此融洽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15 13:01:2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7)明堂大火,武周政权的一个转折点--06

写到这里,不妨说说我自己对火灾原因的猜测。我认为这是一场人为纵火案,放火者乃是暗中的反武派人士。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看,这场大火也算一件杰作了。它对笼统的国家利益其实无损,却直接冲击了武则天精心编织的称帝神话,对武氏政权构成沉重的一击。大火向武则天传达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不要低估反对派的力量哦!

《朝野佥载》最后还有一段作者本人(浮休子)的议论,说当年梁武帝也极度崇佛,让百官倾尽府库把他赎出来,可是一夜雷电交加风雨大作,把寺庙都毁掉了。如此崇佛本来就是“非理之事”,并非如来的本意,当然要遭到天谴--这段议论可以反映出两点:第一是作者对这场明堂大火就是理解为天意,不管到底怎么烧起来的,总之是天意。第二,作者站在儒家立场上,对皇帝过份崇佛是很排斥的。这种意见在当时很有代表性。刘承庆的上疏也反映出同样态度。

大火之后,武则天立刻振作起来应付危机。她未必肯就此放弃传位于武家侄子的念头,但是起码在佛教政策上有所让步,开始淡化武氏政权的佛教色彩了。火灾后第二个月,武则天去掉了尊号中的“慈氏越古”四个字,仍叫“金轮圣神皇帝”。明堂烧毁的这年九月,武则天又一次改元,从证圣改为“天册万岁”,又给自己改了尊号,这次叫做“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看来她仍然要强调自己有上天护佑,同时是佛教的转轮王。由于新的明堂尚未建成,武则天便采用了南郊祭祀,在南郊合祭天地。

因为这场大火,武则天还把一位曾经宠信的老尼姑给赶走了。这位“河内老尼”曾夸口说自己能预知未来,火灾后武则天就质问她:“汝常言能前知,何以不言明堂火?”把老尼打发了。这位坑蒙拐骗的老尼实际上蓄养了百名弟子在寺里胡作非为,武则天听到汇报后,下旨把这些弟子们都抓起来,充为官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18 11:52:20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7)明堂大火,武周政权的一个转折点--07

【薛怀义的结局】
薛怀义与武则天的关系一言难尽。他固然是武则天的男宠,但绝不仅仅是个男宠。他本是极有才干之人,只可惜既没有投胎到战争年代,也没有投胎到贵族之家,所以只好正才歪用,靠着十分另类的机缘施展自己的拳脚。武则天欣赏他,不但让他督造了名留史册的重大工程,还让他带兵打仗做将军。

薛怀义先后几次挂帅出征,不过都没遇到敌人。永昌元年,武则天称帝之前,薛怀义两次率军北征突厥,其中一次一直走到紫河(今内蒙古的浑河),在单于台刻石纪功而还。后来到了延载元年,又是为了对付突厥,薛怀义先是做了代北道行军大总管,随后又做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北讨突厥。做朔方道大总管时,李昭德做了他的行军长史,苏味道做了司马,契苾明、曹仁师、沙吒忠义等十八位将军都要听他指挥。不过这一次大军尚未出发,突厥已经跑了。

既然不曾与敌人真正交手,薛怀义到底有没有军事才能谁也不知道。有论者认为武则天昏聩,竟然让自己的男宠带兵,可实情是薛怀义并没有打过败仗,甚至可以说是“不战而胜”,这到底有什么可指责呢?

《资治通鉴》上说,李昭德在薛怀义手下办事,有一次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被薛大和尚拿鞭子抽了一顿。李昭德居然是“惶惧请罪。”李昭德是何等人物?不但是高门出身,而且向来脾气很大。什么酷吏侯思止,草民王庆之,被他抓过来说杀就杀;出将入相的娄师德,被李昭德嘲笑为乡巴佬,而且是当面嘲笑,然后娄师德还一点儿都没脾气。可是这样一个人物到了薛怀义面前,竟然只有挨打受训的份儿,那薛怀义的气场该有多强啊?

薛怀义为武则天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大事,但因为恃宠而骄,也成为武则天的一个政治包袱。《资治通鉴》在写到证圣元年明堂大火这段故事时就穿插了薛怀义的种种劣迹,说他每次举办无遮会时都要到处撒钱,引起群众哄抢,以至于有人被踩踏而死;又说他在白马寺养了上千僧人,多占田宅--看来已经是一股恶霸势力。

侍御史周矩曾经向皇帝要求查办薛怀义和白马寺僧,但武则天偏要包庇。一开始武则天让周矩回御史台等候,说让薛怀义马上过去。周矩就在御史台等,不久薛怀义果然来了,但态度恶劣,等周矩要问话时他就上马跑了。周矩只好又向武则天告状,武则天打哈哈说:“他有疯病,没什么好问的。他手下那些和尚就随便你处理吧(此道人病风,不足诘,所度僧,惟卿所处)。”周矩就把白马寺那些和尚都流放到了远州。

按照孙英刚的分析,武则天在明堂大火之后改变政策,淡化了武氏政权的佛教色彩,转而向本土文化中的政治符号倾斜,重回中华传统。这样再来看薛怀义,他本来是武则天“佛教班子”的骨干分子,这时很可能就被冷落了。《资治通鉴》上说:“僧怀义益骄恣,太后恶之。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顺……”终于让武则天动了杀机。薛怀义在明堂大火之后心不自安,与皇帝的关系越来越差,应该是缘于他感到失宠。而这个“失宠”与男女之事无关,与皇帝的政治考虑有关。武则天既然开始有意识地给佛教降温,那么薛怀义也就不像从前那么有用了。如果他自己不能适应这种政治新气候,任性胡闹,那自然只有死路一条。

由于薛怀义身份特殊,武则天没有公开处理他,而是采用了暗杀手段。《资治通鉴》说薛怀义是在瑶光殿前的大树下被建昌王武攸宁带领几个大汉打死的,《旧唐书》说是太平公主的乳母张夫人带领几个大汉把薛怀义绑起来绞杀的。后来他的尸体被送到白马寺,焚烧后埋在塔下。

猫腻的是,薛怀义到底是什么时候死的,正史记载并不一致。《资治通鉴》把事情放到证圣元年二月,明堂大火之后一个月。而《旧唐书·薛怀义传》却说,明堂大火之后武则天对薛怀义隐忍不发,不但让他继续督造新的明堂,而且指挥了大型铜铸九鼎、十二属相像的安放。又根据《资治通鉴》,九鼎的安放已经是在万岁通天二年,那时不但新的明堂早就造好,连契丹叛乱都快到尾声了。我认为《旧唐书》上的说法更为可信。薛怀义最为擅长的就是督造大型工程,而明堂大火之后的武则天,就算真对他有什么不满,也正需要他为自己出力,怎会杀他?《资治通鉴》非要把“杀薛”之事提前,无非是为了让薛怀义“吃醋放火烧明堂”的故事看起来更真实罢了。


本章参考文章:
《佛教与阴阳灾异:武则天明堂大火背后的信仰及政争》,作者: 孙英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
《武则天是宣扬自己弥勒下生吗?》,作者:孙英刚(同上)。本文原载于《文史知识》2015年第2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19 11:16:55 +0800 CST  



给自己这楼做做宣传。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20 22:22:34 +0800 CST  

~~开始帖下一章~~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8)大火之后的几项大型面子工程--01

武则天“归政李唐”可以说是经历了三部曲:明堂大火,契丹叛乱,突厥趁火打劫。

从证圣元年正月的明堂大火,到圣历元年九月李显当上太子,这个过程足有三年多,其间的过程反反复复,那是相当地曲折,只因武则天并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

在明堂大火之后,武则天和她的武氏政权就再度振作起来,一年后基本上已经摆脱了明堂失火造成的危机。别管这场火是天灾还是政治阴谋,反正又被咱们强大的武皇搞定了。她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说穿了就是一句话:大搞面子工程。哪里跌到的就在哪里爬起来,武则天不但很快就重建了明堂,而且又竖立起高大的天枢、九鼎,还完成了嵩山封禅。


【万国天枢】
武周朝的天枢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大型雕塑,以铜和铁铸成,高达一百多尺,矗立在神都洛阳的一个中心位置。天枢的作用就是歌颂大周朝,让文武百官、进京汇报工作的地方官员、洛阳百姓、以及做生意和旅游的外地人和外国人一起来感受这个繁华盛世。

这座天枢全名是“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综合各种史料,可知竖立这座“天枢”的设想早就有了,并非明堂失火后的补救措施。《资治通鉴》上说,延载元年,武三思就组织四夷酋长来建造天枢,上面将铸上铭文,不但歌颂武周,还要贬低李唐,是“铭纪功德,黜唐颂周”。武则天批准了这个项目,还派姚璹为督作使。由此可见,天枢应该是武则天为把江山传给武家侄子而做的努力之一。

天枢运用的是中华传统的文化符号。天上有北斗七星,“天枢”就是那七星之中第一颗。天枢与斗星第二颗“天璇”连成一线,就指向北极星。武则天建造天枢,无疑就是采取这样的寓意。天枢铸成之后被立在皇城的端门之外,遥遥应对着更里面宫城内的明堂。明堂是权力核心之所在,就是北斗星(北辰),而天枢就在外围拱卫着北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20 22:32:15 +0800 CST  



北斗七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20 22:37:30 +0800 CST  
~~接着说天枢~~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8)大火之后的几项大型面子工程--02

按《资治通鉴》,证圣元年四月,也就是明堂大火之后四个月,天枢就建成了,其外形如下:“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 高一丈。”

当代学者郭绍林认为,正史上说天枢“高一百零五尺”,应该仅仅是指八面棱柱的高度,如果加上下面的铁山底座以及柱顶的蛟龙和大火珠,总高度应该不少于147尺(40多米)。现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高度大约是38米,可做个参考。

武周天枢耗费了海量的金属材料,主要是铜和铁。《新唐书·后妃传》说动用了铜铁二百万斤,唐朝人的《大唐新语》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万馀斤,铁三百三十馀万,钱二万七千贯。”《资治通鉴》说,为了建造天枢,“诸胡聚钱百万亿(好巨大的数字!),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看来还是骚扰了百姓)。”

这座天枢最大的特色是“外资”建造。不但资金是当时住在武周的各路番邦人士筹集,铸造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也是外国人。从各种资料看,东夷人(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地)为这座天枢出力不少。为天枢铸造制作模具的总工程师叫毛婆罗,就是东夷人,在武周时担任尚方丞。

又根据后来出土的唐朝墓志,至少有三人参与过天枢的建造。其中一位是泉献诚,也就是高句丽名将渊盖苏文之孙、渊男生之子。渊氏家族为了避高祖李渊的讳,改姓为“泉”。高宗灭掉高句丽后,泉献诚随父亲一起降唐,后来成为唐朝/武周的一员大将。根据他的墓志,泉献诚在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之后,官至左卫大将军,并在第二年接到一个差使:检校天枢子来使。所谓“检校”就是临时负责,而这个“天枢子来使”大意就是“天枢项目联络处主任”,专门负责联络番胡各界人士,让他们为建造天枢出钱出力。泉献诚参与的武周面子工程不但有天枢,还有“大仪”,是个类似浑天仪的大型装置。

可惜,泉献诚最终因为这些大工程而丧了命。原来,来俊臣看中了这些项目背后的钱财,认为经办之人必有油水可榨,就悄悄向泉献诚索贿。泉献诚不愿意做这种事,就被来俊臣污蔑入狱,最后死在狱中(墓志说:“会逆贼来俊臣秉弄刑狱,恃摇威势,乃密于公处求金帛宝物。公恶以贿交,杜而不许。因诬隐他罪,卒以非命,春秋卌二。”)武则天到久视元年终于为他洗冤平反。

说到这里不禁感慨一句:那时候虽然也有贪官,但是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想那种偷鸡摸狗之事。好纯洁的时代啊!

另有一位高句丽人叫高足酉。他的墓志上说:“大周天授元年拜公为镇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大将军”,又说当证圣元年天枢建成后,高足酉受到了朝廷的表彰;还有一位阿罗憾,是波斯人。他的墓志说:“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阿罗憾在高宗朝就做了官,后来又为武周朝建造天枢出力。

如此看来,武周的这座天枢不但是个纪念碑,而且是一项外交杰作。唐朝从太宗时起已经确立起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到武周时虽然经历了改朝换代,但是作为中原王朝,其霸主地位并未受到影响,甚至表现得更加张扬恣肆,更加直截了当。

不过,这座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只在洛阳矗立了不满二十年。到开元二年,武则天的乖宝宝李隆基一声令下,天枢就被销毁了。销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玄宗和他的朝廷看中了那海量的铜和铁吧?


本节参考:
《主持建造天枢的外蕃人物与“子来使”》,作者:赵振华(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本文收入《武则天与神都洛阳》一书,主编:王双怀。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考释》,作者:郭绍林(洛阳师范学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21 22:34:44 +0800 CST  
贴图。


天枢示意图。这张图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画的。

据当代学者郭绍林的考证,天枢的位置应该在皇城的南门--端门之外,与天津桥相邻。天枢是武周在洛阳的“七天建筑”之一。



神都洛阳的城建模型。好像是在洛阳博物馆里。




当代天枢造型。最顶端的大火珠应该是与武周时的天枢造型类似。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21 22:50:4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8)大火之后的几项大型面子工程--03

【嵩山封禅】
证圣元年一开年的时候,明堂被大火烧毁。这年九月,武则天很少见地行了一次南郊礼,合祭天地。她又趁机在此时改元、赦天下。武则天动不动就改年号大家都不稀奇了,可这回她又搞新花样,年号用了四个字,叫做“天册万岁”,同时把自己的尊号改成了“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因为明堂大火,她原先尊号里“慈氏越古”四个字不敢再要了,不过她想告诉臣民们,她的这个帝位还是“天册”哒。

很可能在这时武则天已经在为封禅嵩山进行积极准备了。这次改元后刚一个月,十月从边疆忽然传来一个好消息:突厥的默啜可汗派遣使者前来请降。武则天很高兴,就册授默啜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如此一来,从理论上说突厥又成了武周朝的蕃属国。其实这位默啜一贯出尔反尔,毫无信誉可言,今天才说过要给女皇当干儿子,明天就能带着人马到边境大肆骚扰。

但不管怎样,此时突厥愿意投降总是件好事。就在三个月前,武周朝真正的强敌吐蕃才骚扰过临洮,王孝杰奉旨领军前去征讨,暂时压制住了吐蕃的气焰。武则天就趁着吐蕃、突厥都暂时消停的这个时机,下令准备一件大事:嵩山封禅。

按《旧唐书·礼仪志》,武则天先派了使者前去嵩山祈福,并把嵩山封为“神岳”,把嵩山之神尊为“天中王”。做为举行封禅大典的女性君主,武则天对嵩山的山神之家照顾得更为全面,把嵩山山神的夫人尊为“灵妃”。嵩山本来还有夏启、夏启之母(启母)、以及少室阿姨的神庙,武则天也都派人事先祭祀了一番。

天册万岁二年腊月初一,其实就是这个新年号投入使用才三个月,武则天在文武百官、四夷酋长的簇拥下,浩浩荡荡离开洛阳前往嵩山(好在距离不算太远),开始了嵩山封禅。整个封禅的过程大约持续了半个月,先是斋戒沐浴,然后在嵩山之南先祭祀昊天上帝。继而皇帝率百官登上嵩山,在登封坛祭天,也就是“登封”。这是封禅大典中最重要的一环。武则天的笔杆子李峤在《大周降禅碑》一文中描绘当时的皇帝是“天子戴圆冕,披大裘,登三垓,植四邸,藉陈蒩秸,器用陶匏……”

登封过后,君臣安全下山,随即举行了盛大庆祝活动,《资治通鉴》说是“大酺九日”。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登封大酺歌》(四首),就是描写这几天宴席的盛况。其中第一首说:
明君封禅日重光,天子垂衣历数长。
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宴席过后,又在少室山完成了降禅仪式,并接受群臣朝贺。至此封禅大礼才算顺利完成。

武则天再次改元,把才用了三个多月的“天册万岁”停了,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她又遍赏群臣,诏内外三品官以上赐爵二等,四品一下官阶升两阶。老百姓也要得些好处。武则天把嵩阳县改为登封县,把阳城县改为告成县,并免去这二县百姓租税三年。首都所在的洛州百姓也免租税两年。《资治通鉴》又说,武则天还把全国百姓的租税都免了一年(“天下百姓无出今年租税”)--这是不是说她的国库里钱很多?

其实封禅嵩山这件事早在高宗朝就已经准备起来了。高宗在顺利完成了泰山封禅之后,曾经想再接再励、封遍五岳,其中的中岳嵩山就是下一个目标。在高宗朝,封禅嵩山的礼仪细节早就制定下来,各种准备工作也已进行。武则天也陪同高宗登上过嵩山。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嵩山封禅始终没能落实。武则天称帝后,群臣们也提过此事。几年前的天授二年一月,地官尚书(户部尚书)武思文以及朝集使2800人就曾经上表请求皇帝封禅中岳。但封禅毕竟是件劳民伤财的大事,武则天一开始并没有答应。

可是到了明堂大火之后,她的精神头就来了。此时新的明堂还在建设当中,天枢才刚刚立起来没几个月;边境上,默啜刚刚成为后突厥的新可汗,对武周蠢蠢欲动,而吐蕃也在虎视眈眈。可是武则天偏偏选择在此时封禅,想必是因为她迫切需要这样一个重大仪式,以便向天下臣民重申她有上天护佑。不仅如此,嵩山封禅因为基本上遵循了高宗朝所议定的仪式规则,因而有笼络李唐势力的意味。武周为什么非得成为李唐的敌人呢?

据考证,武则天当时封禅所筑的登封坛位于嵩山的峻极峰女娲殿南的一块较为平坦之处,在峻极峰正南,离顶峰只有十多米。当时想必没有平整的上山台阶,而武则天已是72岁高龄了,真不知道她是怎么上去的。不论是自己登上去的还是被人抬上去的,都有相当大的风险。能够把这么大规模的一场仪式顺利完成,实属不易。

封禅完成后,武则天又继续在此事上做了点儿文章。为了答谢山神护佑,她再次提高了嵩山山神的尊号。封禅之前这个山神才被尊为“天中王”,这时晋升为“天中皇帝”。山神的夫人从“灵妃”晋升为“天中皇后”。夏启也被尊为“齐圣皇帝”,启母成了“玉京太后”,少室阿姨成了“金阙夫人”。

这次嵩山封禅虽然过程很顺利,但未必达到了武则天想要的目的,因为封禅之后仅仅过了几个月,王孝杰和娄师德就在河陇边境的素罗汗山吃了大败仗,败给了吐蕃的钦陵,紧随其后在东北边境发生了契丹叛乱。不过武则天的这次封禅倒是大大提高了嵩山的地位,让中岳嵩山从五岳之末变成了五岳之尊。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23 04:51:43 +0800 CST  
补几张封禅的图。


现在的嵩山景区地图。登封坛也是一个景点。




嵩山峻极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29 23:06:40 +0800 CST  


登山的台阶。图片来自网络。

总觉得,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穿着厚重的礼服,大冬天的跑到这么高的山顶上,不管是自己爬上去的还是被人抬上去的,都很不简单,一定是身体倍儿棒。

就算按照武则天贞观二年出生的说法,那她也是快七十了。结论不变。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29 23:12:34 +0800 CST  
~~接着帖~~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8)大火之后的几项大型面子工程--04

据《唐会要》,证圣元年正月明堂被大火烧毁,到三月武则天就下令按原先的形制重建明堂。一年后新明堂就建好了,样式是“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广三百尺,上施宝凤,俄以火珠代之。明堂之下园绕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资治通鉴》上说,新明堂的规模略小于旧明堂(“规模率小于旧”)。

这次武则天给新明堂取了个有道家意味的名字:通天宫。原本更为高大的佛教建筑“天堂”自然是取消了。四月朔日(初一),武则天就在通天宫举行了亲享之礼,又宣布大赦、改元。新年号叫做“万岁通天”。上次那个年号“万岁登封”是为纪念封禅成功,结果只用了四个月就又换了。也许武则天是想通过这个新年号来通知天下臣民:新的明堂已经建好了,她的政权已经从那场大火中挺过来了。“万岁通天”这个年号使用了两年,算是比较长的,直到后来平定契丹叛乱后才又改元“神功。”

新明堂与被旧明堂相比,除了规模略小之外还有别的区别。旧明堂顶部是一只凤凰,准确地说,叫做“鸑鷟”(yue4 zhuo2),是凤凰之一种,而这只凤凰下面那一层有九龙装饰。一般认为,武则天女人称帝,所以故意要“一凤压九龙”,向男权社会宣战。但这可能只是后人的解读。其实按古代传说,凤本是雄鸟,凰才是雌鸟,而武周明堂顶上的那只鸑鷟当为雄鸟。学者孙英刚指出,鸑鷟本是古代周朝的象征,《国语·周语上》就说:“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武则天自己在《升仙太子碑》的碑文中也说:“我国家先天纂业,辟地裁基,正八柱于乾纲,纽四维于坤载。山鸣鸑鷟,爰彰受命之祥;洛出图书,式兆兴王之运……”这样看来,与其说这只凤凰是在宣示武则天的女主身份,不如说是在宣示以周代唐。武则天对自己的女性身份一向是淡化处理,并非明目张胆地挑战男权体制。

但是在新明堂的顶上,一只大火珠取代了凤凰。《旧唐书·礼仪志》说:“上施宝凤,俄以火珠代之。”《资治通鉴》说得更详细,说“(新明堂)上施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

如此看来,新明堂顶上,代表大周朝的这只凤凰终究是没能立起来,而武则天也让步了,改用火珠代替。史官们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写史的时候都郑重其事地记载了此事。不过,武则天虽然弱化了以周代唐的革命意味、淡化了佛教色彩,却在同时愈发强调了她的天子之尊。早在筹建新明堂时,她就计划铸造九州鼎、十二生肖像。《资治通鉴》说:“(大火后)太后乃御端门,观酺如平日。命更造明堂、天堂,仍以怀义充使。又铸铜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

九州鼎是传说中大禹建立夏朝时所造,然后从夏传到商,再从商传到周,可是等到秦朝再次统一天下时,这大禹的九鼎就失传了。武则天一向是异想天开敢想敢做,就借助了九州鼎这个古老的文化符号,一来是强化武周王朝的概念,二来突出她自己的“九鼎之尊”。

新明堂落成后又过了一段时间,九州鼎和十二生肖像才铸成,按照不同方位陈列在明堂前面的庭中。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这九鼎中最高大的是“神都鼎”,高一丈八尺,重量达一千八百石。《唐会要》上说这只鼎名为蔡州鼎。另外还有八鼎,分别是:冀州鼎、雍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梁州鼎,都比神州鼎略小一些,高一丈四尺,重一千二百石。武则天的表外甥宗晋卿担任九鼎使,所用的铜总量为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每只鼎上都有图画和文字,介绍本州的山川物产,所以这九鼎放在一起,就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顺便培养培养大臣们对当今皇帝的忠心。好几位大臣对这九州鼎上的图文做出了贡献,写文的有著作郎贾膺福、殿中丞薛昌容、凤阁主事李元振、司农录事钟绍京等,画图的是左尚方署令曹元廓。可见九鼎的铸造同时是一件文化盛事,大家一起参与。

由于九鼎体积庞大,从铸造场地拉到明堂之前颇费了一番功夫。《旧唐书》说,把九鼎自玄武门(宫城北门)外拽入,动用了南北衙的宿卫兵共十余万人,由宰相和各位王爷率领,还用上了大牛和白象。武则天又亲自做了一首《曳鼎歌》,让拉鼎者唱和,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热闹景象。如果综合《旧唐书·薛怀义传》里的说法,可能当时指挥大家唱歌的就是薛怀义。这首歌收录在《全唐诗》里,其文如下:

《曳鼎歌》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做为劳动号子,这歌词会不会太文绉绉了?歌词中有“隆基”的字样,后来被唐玄宗李隆基当成一个祥瑞。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7-30 05:53:3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8)大火之后的几项大型面子工程--05

【宰相姚璹】
按《旧唐书·礼仪志》,武则天当时下令铸造的不仅有九鼎、十二生肖像,还有一个“大仪钟”,打算用黄金来做,但是没能成功。武则天又打算把九鼎涂上千两黄金,被宰相姚璹拦住了。姚璹进谏说:“鼎者神器,贵于质朴,无假别为浮饰。臣观其状,光有五彩辉焕错杂其间,岂待金色为之炫耀?”武则天就放弃了原先的打算。

当时大石国(大食国)还表示想送一只狮子,做为两国邦交的友好使者,姚璹上疏反对,说狮子无论运送还是喂养都太麻烦,还是算了吧。武则天就算了。

姚璹就是当时明堂失火后安慰武则天,说陛下应该按原定计划开宴会的那位。他是初唐著名文士姚思谦的孙子(姚思谦是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他应该算是一位铁杆亲武派,但史官们对他并无太多恶言。《旧唐书》上有他的独立传记,与狄仁杰归入同一卷。

姚璹在高宗朝曾经参加过《瑶山玉彩》的编撰。后来徐敬业反叛,他的堂弟姚敬节也是叛党之一,连累姚璹被贬官,到偏远的桂州都督府做长史。不过姚璹可没打算一辈子窝在桂州。为了早日回到中央,他在岭南四处搜集祥瑞,凡是山川草木的名称中有个“武”字的,就赶紧写成报告,说又发现了一个“国姓”--这里的关键是个态度问题。姚璹是在拼命向皇帝表明他是拥护武氏政权的。这样一来二去,武则天果然龙颜大悦,将他重新启用,一下子就提拔为天官侍郎(吏部侍郎)。《旧唐书》说他在吏部的任上“善于选补,时人称之。”可见他确实是个有才干的人。

姚璹在长寿二年拜相。这时他向皇帝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就是由宰相撰写“时政记”并送到史馆。本来,唐太宗当政时,与左右近臣议论政事时都会有人在旁边做记录,但高宗继位后废掉了这项规矩。这么多年过去了,姚璹这时终于向武则天提出,皇帝和大臣们的小范围核心会议也是很重要的,应该记录,就让一位宰相专门撰写这种会议记录好了,写好后每个月封送史馆保存。就这样,开始了宰相撰写“时政记”的做法。

武则天的几项重大面子工程,姚璹都有参与。他监造天枢,成功后本应该被赐爵一等,不过姚璹请皇帝改为追赠他父亲,于是武则天追赠姚璹之父姚处平为博州刺史。不久武则天封禅嵩山,让姚璹担任了封禅副使。重修明堂,姚璹“充使督作”,项目完工后他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姚璹一度离开中央,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也算是地方大员。他到四川后整治了一些当地的贪官恶吏,获得武则天嘉奖。皇帝在玺书中称赞他是“夫严霜之下,识贞松之擅奇,疾风之前,知劲草之为贵……”武则天还对侍臣说:“凡是做领导的,自己洁身自好并不难,让自己的下属也能做到清廉,就非常不易了。姚璹是两者兼有啊。(凡为长官,能清自身者甚易,清得僚吏者甚难。至于姚璹,可谓兼之矣。)”

。。。。。。。。。。。。。。。。。。。。

本章参考文章:
《主持建造天枢的外蕃人物与“子来使”》,作者:赵振华(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本文收入《武则天与神都洛阳》一书,主编:王双怀。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考释》,作者:郭绍林(洛阳师范学院)。

《大周登封坛考》,作者:常松木(河南登封市文联)、秦福杰(登封市民协)。本文收入《武则天与神都洛阳》一书,主编:王双怀。

《武则天封禅中岳及禅祭坛并金简再考》,作者:吕宏军(河南登封市地方志办公室)。本文收入《武则天与神都洛阳》一书,主编:王双怀。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01 11:04:59 +0800 CST  
~~~继续帖正文,接下来要花一些篇幅讲讲契丹叛乱和紧随其后的突厥进犯~~~

(69)契丹营州之乱--01

武则天独立执政二十余年,对外战争有胜有负,但以平定契丹叛乱以及随后的突厥侵扰河北这两战最是窝火。不过这两战的前前后后都伴随着立储斗争,并非单纯的对外战争,而这一点在正史上被模糊处理了。武周平契丹之战,损兵折将,但损失最大的应该说是武家侄子,暴露出了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终究难以继承大统的现实,迫使武则天不得不向李唐一方倾斜。

这次契丹叛乱发生在万岁通天元年五月。此时武则天刚刚完成了嵩山封禅没几个月,又因为新明堂的落成而把年号改为“万岁通天”,再次大赦天下。前已说过,嵩山封禅主要是武则天为了弥补明堂大火所带来的损失,通过封禅来向天下证明她依然得到上天的眷顾。虽然封禅搞得热热闹闹,看来形势大好,可边境上却已烽火连连。就在准备封禅、修建新明堂的这段日子里,吐蕃便在河陇地区屡屡侵扰。武则天先后派遣王孝杰、娄师德到前线御敌,可这二人却在素罗汗山打了一场大败仗(吐蕃主帅又是老对头钦陵),武周军队损失惨重。武则天因此把王孝杰被贬为庶人,娄师德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按《通鉴》记载,素罗汗山之战发生在三月,到五月就发生了契丹叛乱,仅隔两月,只不过一个在西南边境,一个在东北边境。此时的后突厥还没什么动静,但是不久他们就要隆重出场了。在这场契丹之战中,后突厥的可汗默啜确实是趁机狠捞了一笔。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05 11:37:19 +0800 CST  



贴张唐朝地图(注意不是武周的地图),主要是标出契丹和营州的位置。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05 11:42:4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9)契丹营州之乱--02

武则天独立执政二十余年,对外战争有胜有负,但以平定契丹叛乱以及随后的突厥侵扰河北这两战最是窝火。不过这两战的前前后后都伴随着立储斗争,并非单纯的对外战争,而这一点在正史上被模糊处理了。武周平契丹之战,损兵折将,但损失最大的应该说是武家侄子,暴露出了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终究难以继承大统的现实,迫使武则天不得不向李唐一方倾斜。

这次契丹叛乱发生在万岁通天元年五月。此时武则天刚刚完成了嵩山封禅没几个月,又因为新明堂的落成而把年号改为“万岁通天”,再次大赦天下。前已说过,嵩山封禅主要是武则天为了弥补明堂大火所带来的损失,通过封禅来向天下证明她依然得到上天的眷顾。虽然封禅搞得热热闹闹,看来形势大好,可边境上却已烽火连连。就在准备封禅、修建新明堂的这段日子里,吐蕃便在河陇地区屡屡侵扰。武则天先后派遣王孝杰、娄师德到前线御敌,可这二人却在素罗汗山打了一场大败仗(吐蕃主帅又是老对头钦陵),武周军队损失惨重。武则天因此把王孝杰被贬为庶人,娄师德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按《通鉴》记载,素罗汗山之战发生在三月,到五月就发生了契丹叛乱,仅隔两月,只不过一个在西南边境,一个在东北边境。此时的后突厥还没什么动静,但是不久他们就要隆重出场了。在这场契丹之战中,后突厥的可汗~默啜~确实是趁机狠捞了一笔。

【两个叛军首领】
发起叛乱的是两位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李尽忠当时是松漠都督;孙万荣是李尽忠的妹夫,被武周朝廷授予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

松漠都督是个什么概念?该都督府的辖区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通辽一带,正是契丹的传统地盘,可视为契丹本土。契丹当时是部落联盟制,归唐后,各部落首领就担任了各羁縻州的刺史,而契丹联盟的大首领就成了松漠都督府的都督。松漠都护府在贞观末期设立,当时唐朝委任契丹首领~大贺窟哥~为都督,赐姓李氏,所以又叫李窟哥。李尽忠就是李窟哥的孙子。

再说孙万荣。在这场战争中武周军队频频吃亏上当,损失惨重,而契丹军的主帅正是孙万荣。实际上他才是这场叛乱的核心人物。孙万荣最大的优势就是他非常熟悉中原王朝的军政内情。他的曾祖父(一说祖父)孙敖曹早在隋朝时就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孙敖曹带领自己的部落归附唐朝,成为最早归附唐朝的契丹首领,比后来的李窟哥要早很多年。

孙万荣本人曾经以“侍子”身份在唐朝首都住过一段时间。《新唐书·北狄传》说:“万荣本以侍子入朝,知中国险易。”这个侍子,说穿了就是少数民族部落的人质。这些部落虽然归附唐朝,但忠诚度可疑,所以唐朝有一项制度,要求部落贵族子弟到朝廷来担任侍卫(人质)。孙万荣究竟在长安或者洛阳待了多久,史料不详,但他最终被武则天放回契丹,做了归诚州刺史。

《通鉴》上还有一条史料,说当年武则天在赐死宰相刘祎之时,有一条罪名就是他接受了孙万荣的贿赂(“或诬祎之受归诚州都督孙万荣金”)。这是不是对刘祎之的诬告,这里不讨论,重点是孙万荣的行为。他显然对武周官场的了解非常深入,从这里已可以看出是个有心计的人。

接受羁縻统治的契丹与奚族,在高宗时曾有过一次反叛,但很快被镇压了下去。而武周万岁通天元年的这场叛乱却来得声势浩大。

叛乱首先发生在营州,所以又称“营州之乱”。契丹本部的地盘,其南端就是营州。唐朝把不少前来归附的契丹与奚的部落安置在营州到幽州这片地区。此外这里还有一批高句丽遗民。所以营州一带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汉人不多。但营州本身是唐/周的正州(与羁縻州相对),军政长官都是朝廷直接委派的,是唐朝管理契丹、奚等东北各族的一个基地。到这次叛乱之前,营州的治所都在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

这次叛乱的原因,按正史说法是营州都督赵文翙(hui4)侮辱契丹首领,将其视为奴仆,引起了契丹首领的不满。《资治通鉴》还加了一条,说当地发生了灾荒,营州都督还不给赈济。

其实赵文翙对契丹的态度在当时并不算出格。那时的中原王朝的确对契丹相当轻视。大才子陈子昂在为武攸宜代笔的大军动员令中就说:“契丹凶贼,本为中国奴隶。”另一位大才子张说在替武懿宗写的战报中也说:“契丹凶丑,奴隶馀苗,非冒顿之荣族,异单于之贵种。”张说的意思是说契丹远不如突厥的匈奴祖先那样高贵。

不得不说,当时的唐朝就是一个极度势利眼儿的社会,动不动就要论个出身。然而契丹这支东北少数民族中的后起之秀,在与武周的战争中大玩老鼠戏猫的游戏,让朝廷头疼不已。拿陈子昂的话说是“以熊罴之师,挫於犬羊之旅。”



参考文章:
《契丹帝国》(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出版),作者:任爱君(赤峰学院教授,辽史专家)。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8-05 11:53:49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