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855menghu 2016-04-12 00:18:11
我没有说骆宾王的文章没有知音。我说楼主和司马光不是知音。他的文章是写给群臣的,不是老百姓的。知音是那些视荣誉重于生命的人。是那些宁为玉碎的人。是那些不把恐惧作为行动指南的人。是那些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

我绝不可能成为骆宾王的知音,同时我也绝不是司马光的知音。

我也不绝不认为,因为我不欣赏骆宾王,我就成了贫贱能移威武能屈的坏人。相反,我认为骆宾王的知音们有很多(但非全部),是躲在男权庇护下的懦夫。

至于司马光是不是骆宾王的知音,老实说我不怎么关心。

但我觉得这正是现代社会的好处,无论大狗小狗,都有机会吼叫两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2 00:30:20 +0800 CST  
~~谢谢menghu网友的意见,虽然立场完全不同,但毕竟是有意义的讨论。下面接着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3)政绩与祥瑞:称帝前的准备--04

从新丰县庆山这件事可以看出武则天的一个重要策略。她搞女主执政,直到后来称帝,其思路并不是跟传统阴阳理论唱反调、非要宣扬女主上位才是天道。她的办法是淡化性别的影响,想法子把这个不利的事情给绕过去就得了。

其实,垂拱那几年的自然现象多为不吉利的兆头。按《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垂拱二年年初,武则天刚刚接受了李旦的“辞职申请”,高高兴兴地接着当她的最高领导,可大赦刚搞完没几天就发生了日蚀。这年冬天又是干旱,无雪;进入垂拱三年,旱情依然没有缓解。这年七月,京师长安发生地震。不过这些不利兆头丝毫没能打击到武则天的意志,她该啥还干啥。

老天爷给的祥瑞太少,那就搞人工的吧。垂拱四年五月,忽然有一位雍州人(又是雍州)唐同泰给太后敬献了一块石头,还说是从洛水中得来的。石头上有八个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资治通鉴》说,这块石头是武承嗣的作品。

不管是不是武承嗣搞的,也不管武则天是不是知道是武承嗣搞的,反正她得到这块石头之后立刻大做文章,那阵仗比前两年的新丰庆山要热闹得多。这块石头成为她称帝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道具。

《易经》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现在洛水竟然真的出了这样一块石头,可见太后确实有天命在身,对吧?武则天把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并下诏准备三大仪式:第一是南郊祭天,第二是在明堂举行朝觐,第三是拜洛水。

当时明堂工程还在进行当中。武则天似乎已经等不及了,先给自己加了一个尊号,叫做“圣母神皇”。这个尊号应该视为“天后”的升级版,依旧保留自己的女性身份,但是已经从“后”变成“皇”了。这个封号其实不伦不类,并不属于儒家礼教系统。不过武则天跟儒家本来就不对付。她折腾大半辈子,无一不是在想方设法钻礼教的空子,对她有利的规矩她就用好用足(比如孝道),对她不利的就想法子看不见(比如母鸡打鸣)。

刚成为“圣母神皇”后不久,又发生了日蚀。不过武则天似乎未受影响,依然命令有关部门给她准备了御玺,称为“神皇三玺”。

武则天想来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她不但相信佛家的力量,对道家的长生之术深信不疑,晚年曾经派人到山里投放除罪金柬,以期换来身体的健康(其实也没啥用)。不过垂拱年间的武则天,真个是神采奕奕、自信满满,无论是天还是人,都挡不住她前进的脚步。

她的这种大无畏的态度与一些能臣也十分合拍。比如垂拱四年,狄仁杰奉旨到南方巡查,就下令毁掉一千七百余所祠堂。这些祠堂多是当地百姓所修建,供奉的神主五花八门,狄仁杰斥之为淫词,全部销毁,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人的祠堂;多年以后,另一位由武则天提拔起来的名臣姚崇,在玄宗朝为相时,面对蝗灾,敢于破除迷信、不畏天谴,坚决发动百姓消灭蝗虫,实实在在地挽救了庄稼。

武则天也罢,狄仁杰也罢,姚崇也好,这些人真的是无神论者吗?我想肯定不是。他们只是更信一种“大道”,更信自己,觉得天命会在自己这边。

垂拱四年七月,武则天再次大赦天下,把那块石头改名叫“天授圣图”,又大封洛水。她把洛水改名“永昌洛水”,禁止渔钓活动,把洛水之神封为“显圣侯”,还要给这位神仙一个二品文散官的头衔--特进。她又把嵩山封为神岳,禁止放牧,把嵩山之神封为“天中王”,加文武官衔,文官职位是正一品“太师”,武官职位是“神岳大都督”。与其说她是在尊崇山神水神,不如说她是在彰显皇权,连山神水神都被她纳入了皇家的官爵体系--神仙系统都给她玩儿坏了。

就在这一系列的仪式庆典中间,忽然传来这么一个消息:李唐宗室里有人起兵造反了。

参考文章:《佛教对阴阳灾异说的化解:以地震与武周革命为中心》,作者:孙英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本文原载于《史林》2013年06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2 11:30:48 +0800 CST  
@855menghu 2016-04-12 16:10:19

还有,根本不存在什么武氏被族灭、灭族,无论在中宗朝还是睿宗、玄宗朝。卷入最高权力斗争的人难免刀下死剑下亡,不管是姓武的还是姓李的,或者是姓韦的,但是没谁被族灭。武氏一族受到打压是实情,但是李唐宗室内部,谁离皇位近,谁同样要受到打压。

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打击确实严厉,但是也没有造成哪一支绝嗣的。李隆基大杀韦氏,但是正史里非要把韦、武搅合在一起,含糊其辞地说这两家都给杀光了,但又不肯细说,大约就是要警告后世读史的“外戚”们。其实,太宗对他自己的亲兄弟倒是做得很绝,史官们为啥不积极在皇族里提倡计划生育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2 22:11:0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4)李唐宗室的最后抵抗--01

武则天在揽权之初,对李唐宗室的各位王爷固然有所防范,但是以安抚为主。不过随着她专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李唐诸王中很多人就越来坐不住了。有的人是真正感到不安,为自己的生存而担忧,也有的人是居心叵测,觉得这正是一个干大事业的好机会。

垂拱四年,武则天不但大建明堂,还因为洛水出了一块石头,自封“圣母神皇”,并下诏要在南郊祭天,在明堂朝群臣,在洛水祭水神。她还要求所有的宗亲、外戚都来参加这些重大仪式--这会不会是个陷阱呢?

这年六月间,太后又对宗室进行了一次挑衅。她把东阳大长公主(太宗的女儿,李旦的姑姑)的封邑给没收了,把公主和两个儿子贬到了巫州。《资治通鉴》上解释说,东阳大长公主的驸马是高履行,乃长孙无忌的表亲,所以遭到武则天的忌恨。不管是不是这个原因,反正李唐宗室肯定会高度重视这个信号。

这一系列动作终于激起了几位王爷的行动。根据《旧唐书》诸王传记,垂拱三年七月(我怀疑史书这里写错了,应该是垂拱四年七月),黄国公李撰(譔)写信给越王李贞,说:“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这封信通篇都是暗语,李撰其实是对李贞说:太后实在太不象话了,如果再让她这么闹腾下去,就得酿成大祸了。咱们应该早点儿动手。

李撰是韩王李元嘉的儿子。李元嘉是唐高祖的儿子,李旦的爷爷辈,在宗室之中口碑又一向很好,属于德高望重的那类王爷。他也积极参与了谋反,给几位志同道合的宗室写信说:“如果我们去洛阳参加那些仪式,到时候神皇肯定会把我们都抓起来,皇家子弟就不留种了。”

李撰更采取了进一步行动,伪造了皇帝李旦的书信,还盖了个御玺,说:“朕被幽絷,王等宜各救拔我也。”他这封信送给了琅琊王李冲。为什么李撰先去联络李冲呢?因为李冲和他父亲越王李贞早就有“异谋”了。在我看来,李贞、李冲父子就是属于那种居心叵测的王爷。

越王李贞是唐太宗的第八子,是高宗李治的异母哥哥。说起来,他的生母燕德妃和武则天还有亲戚关系,而武则天做皇后时对燕氏也很照顾,当年泰山封禅时就是让燕氏主持了祭地仪式的终献。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安抚李唐宗室,给几位重要的宗室成员加官晋爵。其中李贞被封为太子太傅,从相州刺史改任蔡州刺史。蔡州的治所在今天的河南汝阳,当时属于河南道。

武则天待李贞也算不薄,但他显然和太后不是一条心,早就另有打算。《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中说,李贞在蔡州时,就上奏请求免去他的辖区的租赋,以笼络人心。李贞又养了家僮千人,马匹数千,以打猎为名,实则是练兵习武。如此看来,李贞是很早就开始筹划做一番大事的,所以他和儿子李冲成为这次宗室叛乱中仅有的两位真正付诸行动的王爷,并非偶然。李贞不但与李元嘉、李撰父子取得联系,还派人去联络了常乐公主的驸马、寿州刺史赵瑰。寿州在南方的淮南道(今安徽寿县),一向是战略要地。李贞对赵瑰说:“到时候起兵了,可能会去你那里哦(伫总义兵,来入贵境)。”赵驸马立刻表示会起兵响应。

这位常乐公主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的岳母。她女儿当年嫁给李显做英王妃,结果因为过错受到严惩,惨死在内侍省。史书上说是被活活饿死。所以常乐公主与武则天有深仇大恨--起码史书上是这么暗示的。现在听说要起兵反武,常乐公主便大义凛然地对李贞派来的使者说:“你去告诉越王,各位王爷要还是男人的话,尽早起兵,不要虚生浪死,贻笑于后代。”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3 09:48:23 +0800 CST  
@有你的日子11001 2016-04-14 05:23:44
我来了
-----------------------------



请你喝点儿啥吧 :)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4 10:13:22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4)李唐宗室的最后抵抗--02

【起兵惨败】
综合几本正史的记载,垂拱四年秋天,谋划起兵的王爷除了越王李贞和儿子李冲,韩王李元嘉和儿子李撰,还有鲁王李灵夔和儿子李蔼,霍王李元轨和儿子李绪,以及纪王李慎。别的皇亲国戚还包括常乐公主和她的驸马赵瑰,以及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的两位哥哥薛顗(yi3)、薛绪。薛绍本人似乎也有份参与。

薛家兄弟的母亲也是李唐皇族,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女儿城阳公主,是高宗李治的嫡亲妹妹。太平公主下嫁薛绍时,城阳公主已经去世了。对薛家哥儿几个来说,他们首先是李唐皇室的外甥。太平公主与薛绍就算感情很好,这点小夫妻的恩爱也远远不足以阻挡“皇权大义”。

看起来,这次宗室起兵的来头不小,如果进展顺利,那就是领头者振臂一呼,四方应者云集,到时候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势必会把太后搞得焦头烂额。可是战事的实际进展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场宗室起兵的真实结果就一个字:惨!谋划起兵的王爷们发现自己严重误判了形势,因为没人支持他们。

按几本正史的记载,垂拱四年八月,琅琊王李冲在博州(今山东聊城)最先起兵。他也伪造了一份李旦的诏书,说“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然后以此为借口,让长史萧德琮招兵买马,又分头通知了韩、鲁、霍、 越、纪等五王,希望能够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可是,那几位王爷不知道为什么就没有动静,而李冲自己也只募得了五千人。

太后在神都听到叛乱的消息,立刻派了丘神绩领大军前来征讨。

李冲领着临时招募来的五千多人,打算渡河先拿下济州。但是他首先在武水县受到了阻拦。这个武水县属于博州,在李冲的管辖范围。县令郭务悌本来是李冲的下级,这时却死守县城,并派人到魏州求救。另一位李冲的下级、莘县县令马玄素又带了一千七百人来援助,进了武水县城,与郭县令一起紧闭城门据守。由此可见李冲这次起兵是多么孤立,连自己的辖区都冲不出去,比起几年前徐敬业的号召力差得太远太远。另一方面也说明基层干部还是拥护太后的。

李冲带兵来到武水城下,看看风势对自己有利,决定采取火攻。可是没想到等把火点起来,风向居然变了,反而烧到自己这边。这次火攻不但行动失败,而且一下子动摇了军心,因为看起来好像连老天爷也站在太后那边。李冲手下有个小官儿董玄寂就对人说:“琅琊王与国家交战,是在造反。”李冲一怒之下把董玄寂给杀了,手下的士兵反而更加害怕,四散逃窜,只剩几十个家僮。李冲无奈之下只好回到博州,结果在城门那里被守门士兵杀了。李冲从起兵到被杀只有七天。

丘神绩领兵到博州时,主谋李冲已死,城内官员素服出迎。残忍的丘神绩把这些人都杀了,并进城破了千余家。

李冲起兵时向几个王爷发出了消息,可是真正起兵响应的只有他父亲李贞。李贞在豫州(即蔡州)起兵,立刻拿下了上蔡县,总算有了一个据点。但是他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没过多久李贞听说了儿子兵败的消息,打算向朝廷自首,偏偏这时他手下的新蔡县令傅延庆带了两千多人来投奔。看来李贞还是比儿子的号召力强一些。李贞重燃斗志,对手下谎称:琅琊王(李冲)已经打下了魏州、相州,有二十万兵马,很快就会来跟我们汇合。

我们现在都知道李贞、李冲父子败得很惨,但当时战斗结果未分胜负,谁又敢打包票说李贞不足为虑?反正武则天对李贞的起兵是比对李冲更加重视,派出了比邱神绩更强的阵容:左豹韬大将军麹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夏官尚书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领十万大军前来征讨,又派宰相张光辅为诸军节度。

兵马未到,政治先行。武则天又立刻宣布消除李贞、李冲二人的属籍,改姓虺(hui3)氏。这下李贞和李冲不但变成了庶人,连李唐皇族都不是了。

李贞当时笼得几千人,分成五个营,又对手下大肆封赏,一下子封了五百人,都在九品官以上。他这样自行封官,是已经以皇帝自居了么?可想而知,受到封赏的这些人并无斗志。

只有一个汝阳县丞裴守德比较卖力,李贞便把女儿良乡县主嫁给他为妻。李贞又请了和尚、道士来念经,给战士们发了辟兵符。可是等麹崇裕的大军到来,李贞派兵马迎敌,却是一战即溃,只好退回去紧闭城门。朝廷兵马到了城下,李贞与少子李规、女儿良乡县主、以及女婿裴守德一起自杀了。传首神都。李贞从起兵到兵败身死共二十天。

李贞、李冲的迅速失败,说明了当时的民心所向。老百姓和基层官员未必一定是效忠太后,可是起码他们并不在乎谁在台上,反正大家都不想打仗。这就是武则天顺利执政的基础。但是从武则天一下子派出十万大军前来平叛的阵势看,她对任何造反都不敢掉以轻心,可见还是不太自信的。如此迅速平叛,恐怕连她自己也没想到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4 11:03:36 +0800 CST  

顺便说句,派这么多军队去平定内乱,这些军队本身也是个麻烦,必然造成很多连带的破坏,安抚与善后也是一大难题。所以武则天必然是非常重视李贞父子的叛乱才会搞这么大阵势。

但素,由于这场宗室叛乱的平定过于顺利,以至于后来史官们把武则天的平叛行动差不多说成是制造冤案。呃。。。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4 22:22:09 +0800 CST  
@嘉陵江上的鱼夫 2016-04-15 08:18:31

-----------------------------

哇,非常感谢渔夫的奖赏!谢谢一直以来的鼓励。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5 09:53:22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4)李唐宗室的最后抵抗--03

【秋后算帐】
前面说过的几位参与谋划造反的王爷、驸马,加上常乐公主,都在李贞父子兵败后几个月内被清算。

按《资治通鉴》,一开始武则天让监察御史~苏珦~去审问韩王、鲁王等人,苏珦审了半天问不出什么。有人就告发说:苏珦和这几个王爷通谋。武则天把苏珦叫来问话,可苏御史的脾气很倔,在太后跟前也死扛着。这位苏珦同志本来是个很能干的官员,在高宗朝时考取了明经科,然后做县尉,把县里搞得清清爽爽,受到领导的赏识,被提拔进了中央,从八品监察御史做起。可是这时候让他去审理王爷们的谋反案,他就交白卷了。

武则天看来还是爱才,不愿为难他,说:“卿大雅之士,朕当别有任使,此狱不必卿也。”然后她把苏珦派出去做了河西监军。后来的后来她又把苏珦调回中央,一直让他做到高干。苏珦一直本色不改,始终是朝中谏臣。

说回秋后算帐的事。武则天干脆把案子交给了--周兴!

这批皇亲国戚落到了周兴手里,自然没有好下场。他们很快都认了罪,并且被迫自杀。武则天痛恨他们造反,统统改姓“虺”氏。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对酷吏的依赖。需要强调的是,这几位王爷、公主的结局固然很悲剧,但不能算冤案。

皇族们造反被镇压,还牵连了多人。李贞兵败后,狄仁杰接替他成为豫州刺史。当时朝廷在豫州大抓“李贞党”,六七百户人家遭殃,五千多人都面临死刑。狄仁杰打算保他们,但是没有直接上表,而是悄悄给太后写了封密信,史书上称“密奏”。狄仁杰说:“这些罪犯都是误上贼船的,臣如果公开替他们求情呢,好像是在包庇罪犯,可是如果明知道他们罪不当死,又不告诉陛下的话,又恐怕违背了陛下仁恤的本意。”(狄仁杰说: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这可真是一段艰难岁月。如苏珦、狄仁杰这样的李唐同情者,内心并不赞成镇压,但又找不出名正言顺的理由,于是都小心翼翼地走着钢丝。其实武则天也不愿意大搞杀戮,在接到狄仁杰的密奏之后立刻下旨免了这批人的死刑,改为流放丰州。这些流人在路过宁州(狄仁杰曾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父老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让你们活命的吧?”大家在狄仁杰的德政碑下痛哭一场。

这件事也是史书上记载的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第一次良性互动。可以看出狄仁杰对于如何应付这位女主很有技巧,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软中带硬。首先要把太后/女皇当成君主,给她留面子,在这个前提之下再坚持原则,事情就好办了。狄仁杰对武则天的《臣轨》也学得十分到家,所以这件事用的是“密奏”,不明说,以便让大老板得到宽赦的美名。

宰相张光辅曾担任十万平叛大军的节度,平叛之后仍留在豫州善后。唐朝的军队有一个不太好的风气,打了胜仗之后军纪不整,往往有一番劫掠。只不过因为唐军出征基本上都是与周边国家或者羁縻州的少数民族作战,这个问题似乎好像大概还不那么突出。可是这次是打内战,军纪问题就实在无法忽略了。先是丘神绩去打李冲,大军未到而李冲已经被杀,可丘神绩仍然纵容士兵在博州大肆杀掠了一番,破了千余家。

此时在豫州也是一样,张光辅纵容将士烧杀抢掠,搞得怨声载道。《资治通鉴》说:“时张光辅尚在豫州,将士恃功,多所求取。”狄仁杰对此进行了坚决抵制,却惹得张光辅大怒,训斥说:“你一个州刺史敢轻视元帅吗?”狄仁杰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可如今一个李贞死了,一万个李贞又生出来。本来城中人都投降了,明公却纵容手下将士暴掠,还杀降报功,致使血流满地。我要是手里有尚方宝剑,立刻就把你杀了,虽死如归。”

张光辅被狄仁杰一通怒骂,竟然无言以对,只好到太后那里告状,说狄仁杰不尊重上级。武则天为了安抚张光辅,把狄仁杰调到复州(今湖北境内)当刺史去了。

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和两个哥哥都曾与琅琊王李冲联络过。其中大哥薛顗是济州刺史,而李冲起兵后的第一步行动就是想到济州去。薛顗在济州也做了相应准备,置办了兵器,还招募了一些人。李冲兵败后,薛顗赶紧收手,又把知情的录事参军高纂杀了灭口。不过后来薛家三兄弟都被人告发,一起逮捕下狱。薛顗、薛绪被斩,薛绍因为是驸马,免于斩首,打了一百仗,饿死于狱中。

太平公主虽然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爱女,但是嫁给薛绍之后没有什么恃宠而骄的记录。两人生了二子二女。薛绍因参与谋反被杀,太平公主到底是如何向武则天求情的,正史上啥也没说,但后人忍不住有很多想象。后来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公主和薛绍所生的孩子在母亲的庇护下依然享有很好的待遇。

在诸位参与谋反的王爷中,值得一提的是霍王李元轨。他是唐高祖的儿子,唐太宗的幼弟,与唐高宗李治的关系一直比较亲密。李元轨也是个懂得用兵之人,在高宗时期担任定州刺史,曾经几次击退突厥的进攻,其中一次还用上了空城计。想象一下,如果是李元轨带头起兵造反,恐怕会比李冲有效得多。可是李元轨并无起兵的行动,想必他明白根本没有机会赢。

武则天对李元轨还算网开一面,没有直接杀他,而是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不过他在被囚车押送到黔州的半路就死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5 11:20:34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6-04-15 15:26:35
说到张柬之,我发现说谎不脸红的《新唐书》再次说谎,说什么李旦上位后给张柬之的谥号是文贞,可是《旧唐书》和李旦的诏书,根本就没有啊。

以下文字来自《旧唐书》:
柬之至新州,愤恚而卒,年八十余,景云元年,制曰:“褒德纪功,事华典册;饰终追远,理光名教。故吏部尚书张柬之翼戴兴运,谟明帝道,经纶謇谔,风范犹存。往属回邪,构成衅咎,无辜放逐,沦没荒遐。言念勋贤,良深轸悼,宜加宠赠,式贲幽泉。可赠中书令,封汉阳郡公。”建中初,又赠司徒。
-----------------------------
======================================================

这个我还真没注意过。看来新唐书又在搞创作了?

我刚才去查,其实唐朝后来对张柬之等人的待遇还可以,把他们送进唐中宗的庙里做了配享功臣。其实李显可能烦死这几个人了,嘿嘿。
《唐会要》里提到的张柬之的头衔是:中书令汉南郡王张柬之。

可是《旧唐书》里引用的睿宗的诏书说:本来是吏部尚书,追赠中书令,封汉阳郡公。看来并没有给他恢复王爵。

再后来的皇帝有没有给他提高待遇,我就懒得查了。

民国时候啊,有些人开历史倒车开得不亦乐乎。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5 22:12:18 +0800 CST  



给这楼做了个二维码。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6 00:15:19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5)天子坐明堂:武则天的万象神宫--01

做为一个大型建筑物,武则天时代的明堂相当于现在的天坛与人民大会堂的混合体,既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也是处理朝政的场所,应该算当时最为重要的建筑。

武则天非常看重形式,在这点上倒是与汉武帝有些异曲同工。国家的大型典礼、仪式、以及建筑物,都是她宣示自己执政合法性的平台。武则天能够掌权,确实倚靠了酷吏的力量,但仅仅依靠酷吏是绝对不够的。实际上她更多地是通过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方式一步步走向女皇的宝座。

修建明堂与封禅泰山一样,需要坐镇一把手的那个人有足够的自信、足够的果决。武则天便是这样一个人,她很会异想天开,也很果决,有足够的魄力去实现她的奇思怪想。

明堂本是传说中的一个所在,并不奢华,就是个茅草棚,因为是黄帝接见诸侯用的,所以十分神圣。汉武帝和汉光武帝都修建过明堂,但是到了隋朝重新统一天下时,明堂的面貌已经十分模糊了。

《旧唐书·礼仪志》中有一篇专讲明堂。隋朝和初唐的皇帝们都动过心思修建明堂,但儒家学者们围绕明堂的形式而争论不休,让皇帝们晕头转向。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明堂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虽然大家都同意是用来祭祀的,可是祭祀哪几位神祗,又以哪几位祖先来配祀,就没有定论了;二是明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学者们对此就更是莫衷一是,有的说是九室,有的说是五室,各有各的依据。

明堂的形制甚至成了大臣们互相斗法的一块阵地,大概是都想通过讨论明堂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隋文帝想要修明堂,他手下的著名设计师、将作大匠~宇文恺~已经拿出了木头模型,可是等到想动工时,儒者们又开始议论,并且争议不定,最后隋文帝只好作罢。隋炀帝时,宇文恺又把他的木头模型献出来,可是隋炀帝忙着别的大工程,没顾上,事情又耽搁下来。

到了唐太宗时代,重提修建明堂,学者们又是议论纷纷。后来到了贞观十七年,著名儒学家~颜师古~给太宗上书,总算说了几句新鲜话:请陛下自己拿主意。颜师古说:“明堂之制……惟在陛下圣情创造,即为大唐明堂,足以传于万代,何必论户牖之多少,疑阶庭之广狭?”这简直是至理名言。

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唐太宗后来忙着征讨辽东,把明堂这事儿又搁一边了。但是台湾学者陈明治认为,打仗只是个借口,太宗其实还是拿不定主意。他不但要在不同版本的明堂样式之中做出选择,而且还面临一个“豪华款”还是“朴素款”的抉择。太宗的本意是要建一座豪华的明堂,但又怕大臣们唠唠叨叨,所以干脆就一直拖下去。

唐高宗继位后对明堂十分重视,在永徽二年刚刚登基不久就重提此事,下诏说:“今国家四表无虞,人和岁稔,作范垂训,今也其时。”由此也可见高宗在刚登基时便有大干一番的雄心,琢磨着怎么超越他老爸。

由于高宗的决心比较大,到永徽三年,有关部门还真的拿出了明堂的新设计,可是大臣们还是老样子,各逞学问纷争不息。当时主要围绕明堂修成九室还是五室,形成两派意见。高宗本来倾向于九室明堂,但是礼官们一提意见,又改主意倒向了五室明堂。然后大家继续争吵,高宗就不敢拿主意了。

不但建筑样式定不下来,连明堂礼仪也有争议。这个礼仪的争论就更热闹了,先是长孙无忌提出了意见,得到高宗首肯。然后长孙舅舅被打到。又过了几年,许敬宗提出了另一种意见,也得到高宗的支持。这就不单单是礼仪问题,而是暗含政治斗争了。

高宗乾封二年,泰山封禅大典已经顺利完成。这次高宗似乎下了决心要把明堂建成。为此他特地大赦天下,把年号改为“总章”,又把长安的万年县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新设置明堂县。到了总章二年,拿出了明堂的具体设计方案,包括总体造型和各个组成部分,尺寸、装饰等等都定好了。

可是,都定好了也没用,“诏下之后,犹群议未决。终高宗之世,未能创立。”所以高宗朝始终没能把明堂盖起来。后来玄宗朝时的礼仪专家王仁忠解释说:“非谓财不足、力不堪也。将以周、孔既遥,礼经且紊,事不师古,或爽天心,难用作程,神不孚祐者也。”也就是说,钱不是问题,可是万一把房子盖错了,神灵们得罪不起啊。

这样我们再来看胆大包天的武媚娘同志--她是真不怕得罪各路天神啊!


本节参考文章:
《唐代的明堂制度文化及其政治》,作者:陈明治(台湾佛光大学历史学系)。本文是作者的硕士论文,指导教授:卢建荣。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6 13:30:43 +0800 CST  

贴张图,传说中最早的明堂--黄帝的明堂,显然是朴素款的。后来武则天的豪华建筑盖好之后,王求礼批评说太奢华,也是有依据的。



(杨鸿勋,中国社科院的建筑学家,年轻时曾经做过梁思成的助手。)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6 14:01:42 +0800 CST  
@sdhzdmhfszcb

请问老兄的大作在哪儿?给个链接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7 10:52:55 +0800 CST  
@有你的日子11001 2016-04-18 06:33:14



热烈欢迎!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8 10:02:41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5)天子坐明堂:武则天的万象神宫--02

【武则天的明堂】
武则天亲身经历过高宗朝的几次明堂大讨论。也许她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到自己独立执政后终于有机会实施了。更何况她手上还有一件法宝:高宗遗志。高宗现在成了先帝,他的遗愿自然变得很有份量。武则天干脆不过问那些大臣,只和北门学士商议具体的细节。《旧唐书·礼仪志(2)》说:“则天临朝,儒者屡上言请创明堂。则天以高宗遗意,乃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听群言。”

北门学士也都是儒家学者,只是官位不高,更象是武则天的私人顾问团,所以事情就好办多了。这样到了垂拱三年或四年(史料说法不一),国力强盛,政局也越来越稳,武则天就下令明堂工程正式上马。

不过武则天的明堂设计与高宗总章二年定下的蓝本完全不同,而且让传统的儒生们摇头不已:首先,明堂的地址居然就选在皇宫里面。本来明堂应建在皇宫外面,所谓的“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在国阳明之地。”可是武则天在这里又搞了一个新花样。她一开始就想好了,这个明堂既是通神与祭祀之所,也是她的布政之所,二者要合二为一。因此为了实用起见,明堂一定要建在皇宫里面,省得跑来跑去的麻烦,正如她后来在诏书(《令礼官详定享明堂礼仪诏》)中解释的:“朕以为丙己之地,去宫室遥远,每月所居,因时飨祭,常备文物,动有烦劳,在於朕怀,殊非所谓。”

至于是否违反古制,武则天并无顾忌。她在诏书中大胆宣布要~自我作古~:“时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适於事。今以上堂为严配之所,下堂为布政之居,光敷礼训,式展诚敬。”--楼上祭祀,楼下议政,就这么定了,反正大楼也已经盖起来了,同志们还有什么意见吗?

把明堂建在皇宫内,原因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减少麻烦。至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彰显皇权--武氏皇权。按设计,明堂将是洛阳城内最高的建筑,老远的就能看见。到时候人们看到明堂的屋顶,联想到的一定是她--皇宫的主人。这么大一个广告牌,如果建在皇宫外面,那多影响宣传效果?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为了节省建造成本。她这座明堂是把本来的~乾元殿~拆掉,就地兴建。乾元殿是唐高宗时才建成的大型宫殿,好端端地就这样被拆了,当然很可惜,但明堂可以充分利用现成的地基和建筑材料。

这已经是同一地址上的第三座高大建筑了。最早是隋炀帝在洛阳大兴土木,在这个地址上修建了宏伟的~乾阳殿~,向天下人炫酷。但在随后改朝换代的战争中,乾阳殿被烧毁--正史上说,下令放火的是英勇的秦王李世民同志。后来唐高宗建设洛阳,在乾阳殿旧址上重新造起一座大型宫殿,就是乾元殿。乾元殿修了好几年,好不容易建成了,大才子王勃还特地写了一篇《乾元殿颂》,这才过了二十多年又被拆了改建明堂。大老板们就是能折腾啊!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8 10:39:14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4-18 11:37:46 评论

其实你是说反了,小胡要的效果是想要无论在洛阳的任何一个方位,抬头就能看见永宁寺塔,能听见永宁寺的钟声,感受到作为洛阳人的自豪,从而形成一种国民向心力。 不是从高处看全城。
。。。。。。。。。。。。。。。。。。

这个很有道理。而且我认为这正是宗教的作用,不管是佛教还是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这种很高的建筑,发挥了社会组织的功能。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8 22:31:03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4-18 23:15:01
哎,一说起洛阳的钟声有想起萧小综的故事,心里一阵悲凉,一边静静去。 丢一首《听钟鸣》。

听钟鸣

听钟鸣,当知在帝城。参差定难数,历乱百愁生。去声悬窈窕,来响急徘徊。谁怜传漏子,辛苦建章台。
听钟鸣,听听非一所。怀瑾握瑜空掷去,攀松折桂谁相许?昔朋旧爱各东西,譬如落叶不更齐。漂漂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夜半啼。
听钟鸣,听此何穷极?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掩抑。

真是同样的钟声,洛阳故人听见的是自豪雄壮,金陵故人听见的是一片凄凉啊。

-----------------------------

我对南北朝的故事真是不了解,差不多都是你提到谁,我现去查。这位萧综简直就是个悲情王子,太戏剧化了。不过他的故事不是王子复仇记。梁武帝是一直赢到最后。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9 00:29:59 +0800 CST  
@gaga7731 2016-04-19 11:39:46
“每召经(师),祀龙作福,画千菩萨,愿升本位。”这里的画千菩萨不是千手观音,而是绘制一千尊菩萨像,什么菩萨像没有说明。愿升本位也不是希望自己成为本尊,是希望自己恢复太子的地位。连起来看就是经常做法事、祭祀龙神、并且绘制过很多佛像求福,希望自己得以凭藉这些力量恢复本位—做太子。
-----------------------------

这么理解确实更说得通。谢谢你的意见。

如此看来,李忠确实并不安分,高宗的那份诏书写了这么多细节,应该不是冤枉他。而且显庆年间的这个大案,褚遂良、韩瑗、柳奭、甚至长孙无忌,很可能确实是联络过这位前太子在谋划什么。

正史上把李忠塑造成了善良软弱人畜无害的形象,结果衬托得后妈武则天不但心狠手辣,而且天性嗜杀。其实武则天还替李忠求情来着。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9 21:40:43 +0800 CST  
~~谢谢大家的支持,接着贴正文,把明堂这节贴完~~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5)天子坐明堂:武则天的万象神宫--03

武则天不但把明堂的地址选在皇宫之内,还让薛怀义来做监工。按理说这种工程应该由将作大匠来监督营造,或者别的工部(冬官)官员也行,而这个薛怀义只是个来路不明的男宠,官方身份又是个和尚,居然来监督明堂这样神圣庄严的儒教工程--太后你确信你不是来搞笑哒?

太后当然是很严肃的。为何让薛怀义来监工?首先是因为他非常能干。薛怀义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此前他先是督造了白马寺的修缮工程,接着又营造了佛授记寺,都很成功。武则天曾经对大臣夸赞过说薛怀义有巧思,只是大臣们不买账,还想阉了他。武则天不但没有把薛怀义阉了,还让他监督这样一国之内最为神圣的工程。她大概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权力,敲打敲打这些一肚子不满的大臣。

其次,薛怀义不但有督造工程的能力,而且他的官方身份是白马寺住持。其实从这里就已经透露出武则天政权与佛教的渊源。她让一位僧人来做监工,建成的明堂也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儒家典籍中的明堂有好几个版本,可是武则天明堂与哪个版本都不沾边,自然也严重偏离了高宗总章二年的设计蓝图。儒家典籍中的明堂要么是一层,要么是两层,要么五室,要么九室,而武则天明堂共有三层,内部不知道有几室,史书上没说。我猜测,武则天明堂的具体样式正是薛怀义设计的--这位男宠就是个自学成才的建筑师。

薛怀义到底是不是建筑师,史书上没说。但他是一位相当称职的总工程师,这点毫无疑问。按《旧唐书·薛怀义传》,他督建明堂时,指挥了几万人的建设队伍,调动了巨型建筑材料。建造明堂所需的大木头,其中一根是做为整个建筑支柱的中心木,得要上千人才能拽得动。工地上组织有序,委派了号头(小队长)。到时候号头一声喊,千人齐和,同心协力搬动这一巨型木柱。

在薛怀义的有效指挥下,浩大的明堂工程一年之内就竣工了。如果按照《资治通鉴》上的时间表,明堂的动工不是在垂拱三年,而是垂拱四年,那么在施工期间还发生了宗室叛乱,武则天还得腾出手去平叛,薛怀义依旧圆满完成任务,功劳就更大了。所以完工之后,武则天给薛怀义加官晋爵,拜左威卫大将军,封梁国公。可当时薛怀义还是白马寺的住持,就这么封为朝官,合适吗?反正武则天觉得合适,薛怀义也没意见,任何封赏一律照单全收。

新建成的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共三层:下层是四方形,中层和上层都是圆形,分别对应着四时、十二时辰、以及二十四节气。整个建筑是中心柱结构。按史料记载,这根中心木有十围粗,上下贯通。经换算,整个建筑的高度约为86.4米,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高的木结构单体建筑,可以说是一个建筑奇迹了。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总高度为38米,可以做个参考。

这次修建的明堂在几年后被大火烧毁,给武则天带来了一次沉重的心理打击,不过她没有气馁,立刻下令又建了一座明堂,只比第一座略矮一点,依然是一座巍峨的建筑。

诗仙李白亲眼目睹过后来重修的这座明堂,写下了一篇《明堂赋》献给唐玄宗。文章开头就形容明堂建筑的宏伟,说:“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瞳曨,乍明乍蒙,若大古元气之结空。巃嵸颓沓,若嵬若嶪,似天阃地门之开阖。尔乃划岝峉以岳立,郁穹崇而鸿纷。冠百王而垂勋,烛万象而腾文。窙惚恍以洞启,呼嵌岩而傍分。又比乎昆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史料上对明堂的描述是否有夸大呢?1986年,洛阳市的考古工作去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这座明堂的遗址。明堂中心木的地基被洛阳百姓戏称为“武则天的洗澡盆”,经过清理,发现整个工程的占地足有1万平方米。从明堂地基的各项数据来测算,史书上的记录基本上是准确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9 23:33:48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