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有你的日子11001 2016-04-26 07:26:47
我来啦
-----------------------------


这回请你吃小点心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6 09:34:0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6)称帝之前再次大兴刑狱--07

【杀庶子】
在李唐宗室中,遭遇最惨的当属与武则天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人--她的两位庶子李素节和李上金。李素节是萧淑妃的儿子,李上金是一位宫女的儿子。

高宗的四位庶子:李忠、李孝、李上金、李素节,都是在武则天二进宫前就出生了,但也在她被立皇后之后开始倒霉,从此被永远挡在了皇宫之外。不过,高宗朝的事情应由唐高宗来负责,不要让武则天背黑锅。

李忠虽然是庶长子,但身份非比寻常。他的降生让爷爷唐太宗非常高兴,三岁时被破格封为亲王(陈王),虽然他当时只是皇孙。后来王皇后为了巩固后位,扶持他做了太子。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他立刻主动辞去了太子位,到地方上担任刺史。但由于他身份敏感,卷入了长孙无忌谋反案,被废为庶人。

高宗本人对李忠十分不满。《全唐文》中有一份上官仪代高宗拟写的《黜梁王忠为庶人诏》,里面痛斥李忠:“地则人臣,亲则人子,怀奸匿怨,一至於斯。擢论罪,良非所喻,考之大义,应从极罚。”可见当时高宗已经有处死李忠的想法,但那份诏书接着说:“皇后情在哀矜,兴言垂涕,再三陈请,特希全宥。”说皇后(武则天)为李忠再三求情,他才决定免除李忠一死,废为庶人。可是几年后李忠还是卷入了上官仪案,被赐死。

高宗第二子李孝被封为许王,麟德元年就去世了,也许反是幸运。

第三子李上金、第四子李素节,都照例封为亲王,在外面担任刺史,但经常受处分。乾封元年,别的刺史因为封禅大典成功举行而跟着升官,这两位皇子却很倒霉。李上金本为寿州刺史,因为犯了罪被免官,封邑也被削去。史书上说是武则天指使地方官控告李上金的。李素节小时候因为母亲萧淑妃的缘故曾十分受宠,所以武则天的立后对他打击更为沉重。乾封时,素节担任申州刺史,忽然接到高宗的敕书说:“素节既旧疾患,宜不须入朝。”其实他并没有病,可是高宗明确表示不想见他。李素节因此写了一篇《忠孝论》,让他的王府仓曹张柬之悄悄进京呈给高宗。正史上说,武则天看到了素节的这份上表很生气,指使别人诬告他受贿。总之,高宗非但没有改变主意接见这个儿子,反而给了处分,把他从亲王降为郡王(鄱阳王),干脆软禁起来。

虽然正史上把高宗对李上金、李素节二人的处分都说成是武则天在背后搞鬼,但《通鉴》又说,开耀元年(高宗朝后期)天后上表替二位庶子求情,结果高宗便赦了上金、素节两人的罪,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许进京。

总之在高宗朝时,武则天起码在表面上是一位大度的嫡母,总在高宗面前替庶子们求情。至于史官说的武则天在暗地里使坏,这就不知真假了。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独立掌权之初,对这几位庶出子女还算说得过去,允许上金、素节、以及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宣城二公主前来奔丧(当年太宗辞世,流放在外的李泰就不许回去奔丧)。不久武则天给几位重要的宗室子弟加官晋爵,其中李上金被封为泽王,任苏州刺史;李素节封许王,任绛州刺史。后来这两位王爷的任职地点又有变动,到载初元年,李上金是隋州刺史,李素节是舒州刺史。

但到武则天称帝前夕,这两位王爷的厄运终于降临。其实这背后的主要推手是武承嗣。他比武则天更急于要除掉这两位亲王。载初元年,他指使周兴诬告李上金、李素节谋反,案子由御史台办理。李素节被押往洛阳,在龙门这个地方被人勒死。李上金也被押送到洛阳,在囚车中听到李素节的死讯后自缢身亡。显然当时官方给二人都定了谋反罪,所以两位王爷的儿子们也大祸临头。李素节的十三个儿子当中有九人被杀,剩下四名幼子流放。李上金的七个儿子当中有六人被杀,只有庶子李义珣活了下来。

就在武则天将要称帝的前夕,载初元年八月,宰相兼太子少保裴居道也被杀了。他是故太子李弘的岳父,本来一直得武则天重用。差不多时间被杀的还有尚书左丞张行廉。此外,又杀了南安王李颖等十二位宗室子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6 10:38:21 +0800 CST  

我认为李上金和李素节之死,更主要是与武承嗣有关。武则天当然有很大责任。她是拿两位庶子(和他们的众多儿子们)的人命来安抚武承嗣。

武则天一开始想要传位给侄子,这种意图在这里也是昭然若揭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6 11:43:15 +0800 CST  
@含victoria @感秋华而泪

感秋华而泪:2016-04-26 12:41:26 评论
大姐写什么呢?李上金和李素节之死,都是因为越王李贞造反,让广大的宗室也成为遭屠戮的对象。对那些对屠戮的宗室子弟,李显虽说平反,但是也非常吝啬,诏书规定——官职在五品以上者才能恢复生前的待遇,可如果是在五品以下,那就只恢复名声。比如说,李素节的九个被屠杀的儿子,不能陪葬乾陵。

含victoria:2016-04-26 14:32:04 评论
评论 感秋华而泪:我感觉武则天对武承嗣的态度,很像唐太宗对李恪的态度,应该是一种权谋。支持武承嗣立为太子的人,没见过有受封赏的,她内心深处应该还是比较维护自己的儿子吧!
.............................................
==========================

这个一下子说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武则天在称帝后到底怎么想的。我认为她一开始是有明确的想法要传位于侄,不过很多同学都不赞同,呵呵。

我觉得是这样,武则天在主观上很想传位于侄,而且也为此努力。但是她有两大障碍,一是她还得护着自己的儿子孙子(亲生的这些),主要是得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大约还希望他们能够生活得好。但是后来争权的加剧,越来越血腥。李旦的妃子们一个个香消玉殒,应该与争储有关。武则天肯定不乐意看到这种局面,所以开始打退堂鼓了。

第二个障碍就是武承嗣始终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不但不支持,还强烈反对。所以如果想把武承嗣推上太子/皇帝的位置,不知道又得流多少血。

这就是武则天始终没有明确的立侄子为太子的原因。并非她不想,而是她看到代价实在太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7 00:15:01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4-27 02:02:40
纥豆陵氏到底是汉族赐鲜卑姓,还是鲜卑族攀附汉姓,很难说,所以暂且当它是半汉半胡。
(另外,给不明所以然的网友看到这里提个醒),这类计算纯属娱乐,在科学上是完全错误的算法。充其量列出李唐祖上血缘渊源做一个 历史 性的补充罢了,史料是真,计算切勿当真,呵呵
-----------------------------

看到了!这些祖辈的族裔和血统问题只好请教你,我自己查资料得费很多功夫,因为概念上就有很多搞不清楚的地方。

另外说到上面那个计算,我刚才看的时候还在想呢。我大概知道这样计算的思路,以前看到过别的文章里也是这么算的,可以大体上估算一下他们的血统。

我是这么算:父母每人一对染色体组(2个),孕育下一代时互相交换,所以如果纯胡纯汉的父母(2胡)、(2汉),然后子女就是半胡半汉(每个子女的染色体组是 1胡+1汉)。

这样算下来,我认为李渊是1.5汉+0.5胡,窦皇后假设是 0.5汉+1.5胡。然后李世民应该是半胡半汉。李治也是半胡半汉。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7 03:07:09 +0800 CST  
@元豹儿

上面的表格里没有说南朝。南朝的后妃虽然没有北朝那么积极,应该也是有后妃参政的吧?至少我知道一个张丽华,虽说是亡国之君的妃子,但是她也算参政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7 03:24:01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4-27 03:43:03
陈朝有陈霸先的皇后章皇后和陈叔宝的母亲柳太后。陈叔宝养伤期间,朝政是柳太后处理的,而你提到张丽华,顶多算是个复读机罢了
-----------------------------

哈哈,看来还是八卦流传的广泛啊。看下来张丽华是最没有政治头脑的一个了,结果我这种不熟悉南朝历史的人就听说过她。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7 04:00:47 +0800 CST  
~~继续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6)称帝之前再次大兴刑狱--08

【武则天究竟杀了多少李唐宗室】

这里要对李唐前三位皇帝的子嗣情况做个小结。武则天在称帝前后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固然不假,但史书上对她的做为也未免夸大,并且刻意把她打造成一副双双沾满李唐鲜血的刽子手形象。即使到现在,很多关于武则天的科普文章也说她对李唐宗室是“诛杀殆尽”,但是仔细翻翻两唐书的诸王传,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实际上,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都杀过李唐宗室成员(对李姓皇帝而言,这就是杀亲),大家手上都沾染了宗室的鲜血,杀戮多少都是看实际需要,没谁是天性嗜杀的。武则天对宗室的诛杀要承认,但对另几个皇帝网开一面百般开脱,搞双重标准就没意思了。

史官们在诛杀宗室的问题上不但大搞双重标准,有时记事也含混不清。比如上面说到的纪王李慎,按《资治通鉴》的说法,李慎有八子,“相继被诛”,包括长子东平王李续。可“两唐书”的传记都说李慎只有七个儿子,其中五个被武则天所杀,长子李续是早卒(注释1),而小儿子李铁诚(李澄)一直活到李唐复辟,被封为嗣纪王。

《通鉴》又说武则天在称帝前夕还鞭杀了她的两个亲孙子,即李贤的两个儿子,可是按《旧唐书·李贤传》,李贤有三子,其中李守义在垂拱四年病死,李光顺在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之后还被封为安乐郡王(虽然后来仍是被杀),李守礼则一直活到了唐玄宗时代。《资治通鉴》这种囫囵吞枣式的讲法,似乎就是想强调她把李唐宗室都杀光了--这再次说明史官讲述这些历史的主要动机不是忠实地记录,而是借机对人物进行褒贬。

。。。。。。。。。。。

注释1:关于东平王李续,正史的史料也相互矛盾。“两唐书”的本传都说李续担任过~和州刺史~,早卒,但《资治通鉴》说李续在永昌元年因为父亲李慎的案子而被杀。《通鉴》作者也注意到《旧唐书》的记载,所以在“考异”中特别提到说:“今从实录。”意思是《唐实录》上说李续在永昌元年被害。

可是《旧唐书·来俊臣传》里面也提到李续,又是另一说法,说李续在天授年间被诛杀。天授时武则天已经称帝,而李续的父亲李慎早就被流放了,又怎么会此时才来处理他?

另外,考古发现有李续长子李行淹的墓志铭,可是里面对李续的结局写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父讳续,银青光禄大夫、行宗正少卿、东平郡王,蕴灵金石,育操松筠。戚泠一人,荣通九列。文史出于曹植,忠勇冠于刘章。卓尔不群,萧然独举。霜神逸气,夺丰郡之牛星;高度宏才,惊洛阳之人物。乌啼月满,中百步而杨飞;白羽风驱,挥三军而隼集。稽骼千载,犹负蔺相之奇;台榭一朝,还悲雍门之曲。志略果行,有仰昔谈;角立不羁,无待今述。”--到底什么意思啊?请高人指点。

从史料上这些版本各异的记载来看,李续的案子恐怕不简单,八成里面有什么东西是“正统势力”想要隐瞒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7 05:09:46 +0800 CST  
~~继续总结李唐宗室子弟的情况~~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6)称帝之前再次大兴刑狱--09

这里多占一些篇幅,对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人的子孙亡逝情况做个小结。这些李唐三帝的直系子孙们大部分没有善终,有不少死于权力斗争,也有不少是夭折、英年早逝。真正因为武则天的缘故而死亡的确实也有不少,不过远不是史书上渲染的什么“诛杀殆尽。”

先看唐高宗的子孙。他们与武则天的关系最为密切。高宗有八个儿子,其中后面四个是武则天所生。

--长子李忠,庶子,被高宗赐死。无后。
--次子李孝,病逝。无后。

--三子李上金,武则天称帝前被杀。他的七个儿子都被流放,其中六个死在流放地。一个庶子幸存。有后。
--四子李素节,武则天称帝前被杀。他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年长的九人都被杀,四个年幼的活了下来。有后。


接下来看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们。

--长子李弘,病逝,但被正史说成武则天毒杀。这一点前面已经讨论过了,网上的讨论也很多,不再重复。李弘无子嗣,武则天在垂拱年间安排李隆基为他的嗣子。

--李贤,太子之位被高宗所废。他在武则天做太后的第一年里自杀,但武则天只是可能要负一定责任。
曹为平先生撰文指出:考察各个版本的史料,《则天实录》透露出,李贤其实在丘神绩到达巴州之前就已经自杀了,但这种矛盾被《通鉴》“处理”了,把武则天为李贤举哀的日子算做他实际自杀的日子。
李贤的三子之中,一位年轻时病逝,一位被武则天所杀(其实也是个大大的问号),只有李守礼活到老。但守礼的子嗣繁多,所以李贤这一支有后。

--李显,即中宗,在五十五岁时忽然去世,史书上说被韦皇后及安乐公主毒杀,存疑。他有四子:
·庶长子李重福在睿宗时兵变被杀--可见睿宗上台时皇族内部的激烈斗争。

·嫡长子李重润被李显逼令自杀(武则天要负一定责任,但此事也是一桩极糊涂的葫芦案,以后会讲到)。

·三子李重俊在中宗时兵变被杀--父子相残。

·幼子李重茂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联手政变中被废,很快就不明不白地去世。
玄宗真的与此无关?开元十年,一位将领权楚璧,趁着玄宗东幸洛阳的机会在长安发动叛乱,就是打着李重茂的名义,找了一个人诈称是重茂之子。当然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玄宗也没有大搞株连,这还是要给他个点赞。


--李旦,即睿宗,五十五岁去世。他的六个儿子中只有幼子李隆悌是夭折,其余善终。

总结一下:武则天主要是对两位庶子心狠手辣,默许武承嗣杀了李上金和李素节。李素节的儿子当中有九人被杀,四人流放。李上金的七个儿子全部流放,但是其中六人死在流放地。他们都有后代。武则天的亲生儿孙中也有好几人早逝或者死于非命,但是史书对她横加罪名,指控她杀掉亲生儿孙,但是对这些说法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而在武则天去世后,中宗、睿宗两朝的皇族内部互杀也进行得十分惨烈。顺便说句,李隆基杀掉了自己的亲姑姑。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8 02:05:29 +0800 CST  
◇◆◇◆◇◆◇◆

这里要补充一下,中宗李显的四个儿子都死于非命,他身后可谓子嗣凋零,但是他也没有绝后。李重俊有一位独子留了下来,名叫--李宗晖。这是百度贴吧的一位网友提供的史料。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
李宗晖,唐中宗李显孙,节愍太子李重俊子。景云三年封湖阳郡王,天宝中,至太常员外卿,薨。

这样看来,他在玄宗朝还是很受优待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8 02:23:01 +0800 CST  
中宗的四子,要么死于中宗朝,要么死于睿宗朝。然后新唐书在总结中宗子嗣时来了这么一句:
“中宗失道,身为母所废,妻所弑,而四子皆不得其死,嗣亦不传,殆天秽其德而绝之,何耶?彼固自绝于天云尔。”

首先,中宗并没有绝嗣,“嗣亦不传”属于误导。

其次,按照绝对正统的观念,中宗的少子李重茂才是皇位合法继承人。可是李重茂被他的堂兄和姑姑联手废掉,新唐书却说是因为老爸自己无德。这个意思是说只要有德行的人就可废掉皇帝自己上位?

新唐书对武则天唧唧歪歪了一千多年,其根据就是她不属于皇权正统。怎么到了李重茂这里,他又成了活该被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28 02:32:12 +0800 CST  
~~继续总结李唐宗室情况。~~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6)称帝之前再次大兴刑狱--10


前面讲到中宗时忘了提一点。他的庶长子李重福早已成婚,妻子就是张易之的外甥女。到后来他发动兵变失败,自杀后被“磔尸三日”。当时在台上的是睿宗。李重福成婚多年,以常理推测应该是有儿子的,但史书丝毫不提,不知是否全部被杀。


现在看唐太宗的儿子们。太宗有14子。

--长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太宗所废,流放两年后去世,当时还是贞观时期。他有后。

--次子李宽,早逝。无后。

--三子李恪,在高宗永徽年间卷入了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案,被杀。正史上说此案主谋是长孙无忌,但年轻的高宗到底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不好说。四个儿子全部流放。李恪有后,而且后代子孙中有显达者。

--四子李泰,因争储位被太宗流放,高宗初年他在流放地去世,其实才三十多岁。李泰有二子,其中一子在武则天时曾被酷吏陷害,贬官。他有后。

--五子李祐,在太宗时起兵叛乱,被杀,去王爵(按照史官们对武则天的写法,这就是太宗残酷地杀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李祐无后。

--六子李愔,为李恪的同母弟,受李恪案牵连,在高宗朝被流放并去世。李愔之子在武则天永昌元年流放,后去世。但李愔这一支有后。

--七子李恽,在高宗朝被诬谋反,自杀(按照史官们对武则天的写法,就要说唐高宗害死了自己的亲弟弟。)李恽有儿子,其中一子在武则天垂拱年间被杀。

--八子李贞,在武则天做太后时起兵叛乱,被杀。李贞有三子,长子李冲叛乱被杀,次子连坐被杀,三子因为告发而被免除死罪,流放岭南。李贞有后,但即便到了李唐复辟之后,他的血缘后代也没有继承他的爵位,一直待在流放地。玄宗为李贞这一支指定了一位嗣子继承其王位,即李素节之子李琳,但李琳病逝,无后,爵位跟着就没了。所以李贞是有后,但“国除”,也就是爵位没了。由此可以看出这几位皇帝对真正起兵反叛的宗室也是排斥打压的态度。

--九子李治,即唐高宗。

--十子李慎,受李贞叛乱案的株,连被武则天流放,中途去世。他的七个儿子中一人早亡,五个在同案中被杀,留下一子。他有后。

--十一子李嚣,夭折。

--十二子李简,夭折。

--十三子李福,高宗时病逝。他被太宗指定为隐太子李建成的嗣子,但从史书上看,他似乎也无后。中宗复辟后又指派了另一位宗室李思顺为他的嗣子。

--十四子李明,高宗时卷入李贤案,被废,并在流放地被逼自杀。李明有二子在武则天称帝前夕被杀。但他有后。

小结一下,太宗的14个儿子中,太宗自己流放两个(承乾,李泰),杀一个(李祐);另有六人在高宗朝去世,其中李恪、李恽、李明三人都死于被诬告的谋反,但都与武则天无关,李愔也因为李恪案被流放。可见即便是李姓皇帝自己当家,皇族内部纷争也十分残酷;只有两人之死真正与武则天有关,就是李贞和李慎。李贞是直接起兵叛乱,兵败自杀。李慎虽然没有参与,但事先知情。武则天对李慎也只是流放,没有杀,但李慎死于流放途中。李慎的儿子们遭到株连,死了五个。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30 03:04:32 +0800 CST  
@855menghu 2016-04-30 08:05:16
武则天的那点破事,都是常识了。建议楼主说说我们不知道的,例如骆宾王、狄仁杰怎么给武则天的脖子上套上绞索的,武是怎么被绞死的?
-----------------------------

你都知道了啊?我不知道哦。我是边写边学习。你这么恨她,又明知这是粉丝在写传记,何必跑进来给自己填堵啊?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30 09:34:08 +0800 CST  
~~好了,继续总结李唐宗室情况,总结的目的是想说明,尽管正史上,以及当代很多文章都极力渲染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杀戮,但是她的做为在初唐的几个皇帝当中并不算出格~~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6)称帝之前再次大兴刑狱--11

再来看唐高祖。他有22个儿子。

--长子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中被李世民所杀,五个儿子同时被杀。后来太宗把自己的儿子李福过继给建成。

--次子唐太宗李世民。

--三子李玄霸,早亡。无后。

--四子李元吉,玄武门事变中被李世民所杀,五个儿子同时被杀。后来太宗让自己的幼子、曹王李明过继给元吉。

--五子李智云,十四岁时被隋将阴世师所杀。他有嗣子李灵龟,李灵龟的孙子李承况在中宗时卷入兵变被杀。

--六子李元景,在高宗朝卷入高阳公主谋反案,被赐死。他似乎有后,但是子孙不兴旺,最终国除。

--七子李元昌,太宗时卷入李承乾谋反案,被太宗赐死(按照史官们对武则天的写法,太宗就是又杀掉了自己的一个亲兄弟。)李元昌的子嗣情况不明,史书上语焉不详。

--八子李元亨,早亡。无后。

--九子李元方,早亡。无后。

--十子李元礼,高宗时病逝。他的儿子李茂极其不孝,在父亲病重时公然调戏父妾,而且事情败露后干脆把老爹活活饿死了。李茂后来被高宗流放振州,死在那里(如果这个事情是武则天做的,就不知道史书会怎么写了)。

--十一子李元嘉,武则天时卷入李贞叛乱而被杀。他有六子,其中李譔因为参与谋划李贞的叛乱,被杀。其余几个儿子史书上没说,我只能理解为武则天根本没动他们。

--十二子李元则,高宗时去世。无后。

--十三子李元懿,高宗时去世。他有后,而且子孙在武则天时期安然无恙,可能还是继续做官,但是王爵可能被剥夺。

--十四子李元轨,卷入李贞叛乱而被武则天流放,途中去世。他有七子,其中长子在武则天时被杀。其余几个儿子如何了,史书不说,我只能理解为平安无事。

--十五子李凤,高宗时去世。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一子李融因为参与李贞叛乱被杀。李凤封爵虢王,口碑较差。他的一个孙子李邕被中宗封为嗣虢王,又娶了韦皇后的妹妹为妻。但是当韦后被杀时,他就把自己老婆也给杀了,把她的脑袋献给朝廷。结果受到舆论的鄙视。连睿宗都受不了他,一度削去他的爵位。

--十六子李元庆,高宗时去世。李元庆与十三哥李元懿相似,其子孙在武则天时平安无事。

--十七子李元裕,高宗时去世。他只有嗣子。

--十八子李元名,武则天称帝前夕被丘神绩陷害,被逼自杀。他的一子同时被害。但他有后。

--十九子李灵夔,参与李贞的叛乱而被流放,自杀;他的二子为酷吏所害。但他有后。

--二十子李元祥,高宗时去世。他的一子因为劣行被高宗赐死(如果这是武则天干的,不知道史书又要怎么写了)。李元祥有后。

--二十一子李元晓,高宗时去世。他的子孙在武则天时安然无事。

--二十二子李元婴,武则天执政之初去世。他有十八个儿子,其中六人在武则天时被酷吏所害。

小结一下。高祖的22子中,三人被太宗所杀(李建成、李元吉、李元昌),一个被高宗所杀(李元景)。
两人被武则天所杀(李元嘉,李元名),两人被武则天流放(李元轨,李灵夔)。这些亲王的子辈中,有若干人被酷吏所害。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30 10:28:05 +0800 CST  
~~最后再说几句武则天对李唐宗室子弟的不同态度,做为本章的结束。~~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6)称帝之前再次大兴刑狱--12

仔细阅读正史记载,然后纯粹比哪个皇帝更烂的话,可知武则天确实对那些反对她的宗室成员毫不手软,或杀或流放,可即便如此她也没有赶尽杀绝,那几位被杀被流的王爷都给留了后。所以,固然死在她手上的人数多,可是若论手段的狠辣,她还是不及太宗(玄宗暂时不提)。前面说过,这几个皇帝都不是天性嗜杀,但是当他们认为有必要时都不怕杀人--皇权就是这么血腥。

对武则天来说,李唐宗室子弟只要不是明目张胆反对她,都不会有事。比如高祖的儿子李元懿和李元庆,都在高宗朝去世,而他们的子嗣到了武则天时期继续做官。

有的李唐子弟到了武则天时代反而受到更好待遇。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吴王李恪的几个儿子。李恪在高宗永徽年间因卷入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的谋反案而被杀,四个儿子都被流放岭南。后来高宗只是有限度地恢复了李恪的名誉,把他从本来的吴王改为郁林王,封其长子李仁为郁林县侯。

一直到武则天执政后,李恪这几个儿子的待遇才真正好转。李仁改名李千里,历任几个州的刺史;次子李玮早亡;三子李琨也历任数州刺史,政绩颇佳;四子李璄在史书上被一笔带过。

李千里(李仁)受到武则天的优待,被史书上说成是因为他卑躬屈膝讨好武则天。不过《新唐书》的传记里又记了这么一件事,说武则天做太后时,李仁有一次出使江左,拒绝接受当地的贿赂,所以武则天很赏识他,特地派了个使者传达嘉奖令,说:“儿,吾家千里驹。”可见李仁的官品还是不错的。当然了,他确实很会见风使舵,受到太后的那一句嘉奖,索性就把名字改成了“李千里”。

李千里在武周时期历任五个州的刺史,还带兵征讨过岭南的叛乱,大约就在那时把因罪为奴的冯元一阉割为宦官,改名“力士”献给了武则天,这便是后来的高力士。

武则天下台后,李千里的投机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中宗复辟后他被封为“成王”,手握兵权,可见待遇很不错。但他参与了太子李重俊的政变,失败后与儿子李禧一起被中宗杀了,改姓蝮氏;他的四弟李璟也受此牵连,从宗正卿贬为南州司马。睿宗上台后又为李千里恢复了名誉。

李恪的第三子李琨,在武则天时尽忠职守,历任六个州的刺史,又奉旨出使岭南安抚叛乱的獠众。他在武周末期的长安二年去世,被追赠为司卫卿。值得一提的是李琨的儿子李祎,是玄宗朝的一位能臣,不但政绩好,还立下卓越战功,最后八十而薨,可谓寿终正寝。玄宗对李祎极为器重,并看在他的面子上追封他父亲李琨为吴王。李恪如果泉下有知,应该为孙辈中能有这么一位出色的人物而感到欣慰吧。

◆◇◆◇◆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1 12:23:34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6-05-01 23:42:43 评论
李千里没必要为自己姓李而自豪,祖上背负着过多的沉痛。外曾祖父的国家被曾祖父和祖父所灭,祖母杨氏连守孝的资格都没有,就被祖父玷污,生下屈辱的父亲李恪,身为庶子,从小就不被疼爱。随后叔父李治杀死父亲李恪,他本人被流放到荒蛮的岭南。有着如此流血经历,他早就麻木啦。
。。。。。。。。。。。。。。。。。。。。。。。。。。

有道理。不知道李千里本人到底怎么想,但是外人看来确实如此。

李恪就是挺憋屈的。不过后代子孙当中,他这一支里面倒还出了几个人才,主要是李祎比较出色。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2 09:29:20 +0800 CST  
@经天纬地烟雨江南 2016-05-01 13:27:45
顶。。。。。。。。。。。。。。。。。。。。。。
-----------------------------


谢谢!欢迎常来。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2 10:13:39 +0800 CST  
~~开始贴新的一章,讲讲武则天利用佛教来淡化她的女性身份~~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7)日月凌空,安能辨我是雌雄--01

对自己女性身份的处理,是武则天称帝过程中极有创造力的一笔。《新唐书》的“则天皇后本纪”在记录她称帝前后的那段历史时,除了罗列出一串杀人名单,还特别提到了三次“母鸡变公鸡”的怪异事件:

垂拱三年七月丁卯,冀州雌鸡化为雄。
永昌元年正月己未,朗州雌鸡化为雄。
永昌元年八月乙未,松州雌鸡化为雄。

这些怪事虽然不可能是真的,但也反映出当时各地对即将出现一位女主而产生的恐慌心理。但是在另一方面,把女主当家直接等同于母鸡变成公鸡的怪相,在当时也不过是一部分人的看法--大概主要是儒生们的看法。

在武则天所处的时代,女人做王并不是什么前所未有的稀奇事。藩属国新罗在唐太宗时期就出现了第一位女王--善德女王。她是以女儿的身份继承了父亲的王位。这个女王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王位又给了她的堂妹真德女王;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过一个“东女国”,说这个国家都是女人做王,男人就管种地和打仗。如果说新罗女王和玄奘见闻中的东女国还只是上流社会中流传的故事,那么民间其实对女王女皇帝啥的就更不陌生了。高宗永徽四年在大唐本土发生了陈硕真起义,陈硕真便自封为文佳皇帝,还很得草根阶层的支持--说起来陈硕贞才是中国第一位女皇帝。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2 22:11:21 +0800 CST  
◆◇◆◇◆

这里跑一下题。上面说到“东女国”。我刚好正在看王小甫的书,分析唐朝在西域的经营,里面提出一个理论,认为东女国就是“大羊同”。他认为《隋书·西域传》里面提到的女国,与玄奘《大唐西域记》里面的“东女国”是同一个国家。

这个女国确实是女性做王。他们一度把握着食盐进入吐蕃的交通要道,大概从中获得很丰厚的利润。不过当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时,就把这个国家--也就是大羊同,给灭了。

不过似乎别的学者未必同意王小甫的看法。

西域历史的研究技术含量太高,我只能当搬运工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2 23:09:0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7)日月凌空,安能辨我是雌雄--02

武则天既然动了心思要自己称帝--个人认为,她在垂拱二年开始有了明确的称帝想法--就开始一步步把事情落到实处。如果说把实权抓到手是一件难事,那么对付那些根深蒂固却又虚无缥缈的信念就更加让她头疼。本来,武则天一直致力于以遥远的周朝为精神号召,因为周朝一向是中国古代的“理想国”,所以前有汉朝的王莽,后有南北朝时的宇文氏,在改朝换代时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周”的旗号。

武则天也同样扯起了“周”的大旗,可是她马上就遇到了悖论:源于周朝的宗法制度是绝对不支持女主当政的。在礼教框架之下,她能够做一位实权太后就已经走到头了。大家甚至可以容忍她给自己加一个“圣母神皇”的头衔,因为不管怎样她还是李唐皇帝的母亲。可是自己称帝建立武姓王朝,就怎么也说不通了。

必需另外寻找理论突破口。而且她知道突破口的方向在哪里:佛教。

佛教做为一个外来宗教,自从汉朝末年传入,一开始就与中华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首当其冲的就是出家修行与孝敬父母之间的矛盾。到唐朝时,这个其实矛盾并没有解决,但是两种观念一直在试图调和。

武则天在做皇后时就亲身经历过一次佛教与俗家礼节的大争论。原来唐高宗为了维护中华礼教的正统地位,曾在龙朔二年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出家的僧尼也遵守俗家礼仪,要跪拜皇帝和父母,即所谓的“沙门拜君亲”。但是这道诏令受到了佛家弟子的强烈抵制。一些高僧不但直接向朝廷提出抗议,还动用了各种人际关系,连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也成了僧人们网罗的对象。高宗一看抵触太强烈,就下令让群臣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九品官以上每个人都得表态。经过一番热烈议论,群臣的意见居然是大部分站在佛家一边。经统计,议请不拜君亲者有1539人,请拜者只有354人。

高宗只好让步,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允许僧尼可以不拜皇帝,但仍需要礼拜自己的父母。可是僧尼们对拜父母也有意见,只不过不象先前那么激烈反对了。到后来,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不了了之。这场争论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至今在《全唐文》中还能看到几十篇当时朝臣对此事的议论,佛门子弟也专门就此话题编撰了一部论文集,并单方面宣布了自己的胜利。

对武则天而言,这场争论不仅让她再次体验到佛教势力的强大,而且告诉她:两种意识形态的并存是可能的。她可以通过佛教来回避传统的礼教秩序!女人称帝没有阳关大道可走,但佛教提供了一条羊肠小路。


本节参考文章:
《“致拜君亲”事件之评述——兼论玄奘晚年与唐高宗、武则天之关系》,作者 : 陈寒(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03 23:23:50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