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继续贴正文。说完薛怀义,再来说说刘祎之。这也是一位能人,遗憾的是他在一个敏感时期公然挑战太后的执政合法性,所以被杀~~~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2)痛杀刘祎之--01

武则天独立执政,无论是以太后的身份还是以女皇帝的身份,在正统观点看来都是不合法的,都是篡位。所以她的执政就是一次改朝换代。在改朝换代期间,君臣关系一直难以理顺。武则天在这期间手段相当严厉,在她认为必要时,杀人毫不手软。

发生在垂拱初年的“赐死刘祎之”事件,格外具有悲剧意味。刘祎之(祎,yi1)是北门学士之一,应该算武则天的一位宠臣了。

早在高宗乾封年间,一批有文才的士子被破格启用,直接从北门出入皇宫的内朝,这就是所谓的“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们官职都不高,但他们也有机会参政议政,而且比宰相们更加接近皇帝,所以也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到了天皇天后时期(上元元年之后),武则天与北门学士的接触也频繁起来。这应该说是唐高宗当时搞的平衡术,通过皇后和北门学士来“分宰相之权。”

对武则天来说,当年以皇后或者天后的身份参政,一直受到宰相们的排斥,但是对北门学士还是指挥得动。到她独立执政时,北门学士们自然首先成为她倚重的对象。

刘祎之身为当年的北门学士之一,向来以文才著称。他小时候就是个神童,年轻时受到过杜正伦、褚遂良的推荐(见刘祎之墓志)。他为人处事又比较大胆,敢于冒险,这种性格似乎正符合武则天欣赏的那种类型。

刘祎之年轻时曾经因为胆大妄为而犯过事,而此事也与武则天有关。他与贺兰敏之交好,而他姐姐又是后宫的一位女官。大概就是通过这些门路和关系,有一次偷偷溜进武则天之母荣国夫人的府上窥视。事情败露后,刘祎之便受到了严厉惩罚,被流放到了巂州(今四川凉山)。不过武则天始终没忘记这个人才,几年后向高宗上表求情,把他从流放地召回,重新启用。

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谋废新皇帝李显,参与其中的大臣除了裴炎,还有一位就是刘祎之。李旦被立为皇帝,刘祎之做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宰相。光宅元年改换官名,刘祎之就成了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5 02:26:3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2)痛杀刘祎之--02

武则天在改朝换代之际确实杀了不少人,不过她对大臣们基本上是后发制人,等到某人有明确的“谋反”迹象才会动手。酷吏们可能会炮制虚假的谋反证据,从而制造冤案,但这是另一个话题。

比如杀裴炎,是因为裴炎明目张胆地趁着徐敬业起兵之际要求太后放权。裴炎刚被杀掉的那段日子里,刘祎之却越发受到重用,尽管当初谋废李显时这两人是一伙儿的。

刘祎之起初也是尽心尽责,一心做个良臣。垂拱元年,一位中级官员房先敏忽然被贬官,心里不服,跑去找几位宰相评理。其中一个宰相骞味道就把责任推到太后头上,说这都是她的意思。刘祎之却说:“你因为过错被贬官,这是我奏请的。”(“缘坐改官,由臣下奏请。”)

武则天听说这件事之后,立刻对两位宰相做出了不同反应,骞味道降级,贬为青州刺史;刘祎之升官,加授太中大夫。这还不算完,她又赶紧抓住此事,趁机对臣子们宣扬她的“臣轨”理论:“做臣子的就应该把好事让给君主,把责任留给自己,因为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君臣一体,首先要君主好了,你们做臣子的才能好,哪儿反过来把责任推给君主,自己舒服的道理?(骞)味道就是不够忠心,所以把他贬了。(刘)祎之是个好人,所以表彰他。”
{《旧唐书·刘祎之传》说:“(太后)因谓侍臣曰:“夫为臣之体,在扬君之德,君德发扬,岂非臣下之美事?且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情同休戚,义均一体。未闻以手足之疾移于腹背,而得一体安者。味道不存忠赤,已从屏退。祎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

骞味道当初是因为审理裴炎案有功,所以受到武则天的破格提拔,可是在宰相的位置上没坐几个月就被贬官,而且最终被酷吏陷害致死。刘祎之呢,虽然此时受到表彰奖励,但他很快就重复了裴炎的悲剧。当初裴炎就是因为不肯和武则天一条心,还趁火打劫地催她早日还政于李旦。刘祎之显然并没有吸取这个教训。或者,他也同样低估了太后的揽权意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5 10:44:0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2)痛杀刘祎之--03

垂拱二年,刘祎之对他的同事、凤阁舍人贾大隐说:“太后既废昏立明,安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刘祎之说这话时,武则天正开始启用酷吏,并鼓励上访、告密,搞得朝廷里人心惶惶。刘祎之可能是忍不住发发牢骚--太后这是何苦呢?把大权还给皇帝,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贾大隐把这事儿向太后打了小报告。武则天心里很受伤,因为刘祎之的态度出乎她的意料,因为刘祎之在这种时候竟然跟她没有默契。武则天当时的意愿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要大权独揽,在一把手的位置上一直坐下去。她特别希望这些臣子们都早点儿认清形势,不要做无谓的反抗。没想到刘祎之这个她一向倚重、以为知根知底的人,居然也跟裴炎一样,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

在武则天看来,刘祎之这种态度无异于对她的背叛。《资治通鉴》上说,武则天对左右说:“祎之我所引,乃复叛我。”

《旧唐书·刘祎之传》说,武则天对左右侍臣讲:“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

由此可见,武则天一直是把刘祎之视为自己人。这样的人忽然反对她,令她最难容忍,惩罚起来也格外严厉。

不过刘祎之的这个态度还不是导致他被赐死的直接原因。一开始武则天只是想敲打敲打他。刘祎之当时有别的把柄落在太后手里。有人告发说,他接受过归降契丹首领孙万荣的贿赂,还跟许敬宗的妾私通。这些黑料说不清到底是不是诬告(《通鉴》上说是诬告),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时候告的,总之在武则天想要惩罚刘祎之的时候,黑材料就恰逢其时地出现了。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地把刘祎之逮捕下狱,进行调查。

真正激怒武则天的,是刘祎之在面对调查时的倔强态度。武则天派了肃州刺史王本立去查办刘祎之。王本立对刘祎之宣读了太后的命令,说这是敕令。可是刘祎之不买账,说了句流传后世的名言:“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6 11:45:5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2)痛杀刘祎之--04

凤阁(中书省)出旨,鸾台(门下省)审核。经过凤阁、鸾台两个部门,把程序都走到了,这才是真正有效力的敕令,光凭太后的一句话可不算数。刘祎之的意见完全正确,“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这句话正是唐朝的君权和相权反复争夺的高度概括。不过在武则天这里,这句话可能格外刺耳,因为她的地位并不稳固。她完全有理由认为,刘祎之并不接受她这个君主。

《资治通鉴》说,武则天听到刘祎之的这句话,“大怒”,马上以”拒捍制使“为由,直接下令将他赐死于家。与那些假手酷吏杀掉的大臣相比,对刘祎之的处理既残酷无情,却也网开一面--这样他总算能够体面上路,不至于被公开诛杀。因此在我看来,武则天对刘祎之的赐死实在是渗透了个人情绪。

刘祎之接到被赐死的命令,神色自若,回到家中沐浴之后,命儿子执笔写一道谢表。他的儿子悲痛难以自制,刘祎之便干脆自己执笔,写了几大张纸,然后从容赴死。遗憾的是这道谢表没有流传下来。当时的两位官员郭翰和周思均对这道谢表的文才赞叹不已。武则天听说后,又把这两人都贬到地方上做芝麻官去了。其实她在处理别的反对派时,虽然杀人不会手软,但也不至于如此迁怒旁人,而在处理刘祎之的案子时却是斤斤计较,不是一般的小心眼儿。

刘祎之的死亡日期,几本正史上都说是垂拱三年五月,但2011年出土的刘祎之墓志铭上说是垂拱二年八月十二日。墓志铭应该更为准确。

刘祎之被赐死,对李旦也是一次深深的打击。刘祎之与李旦的关系一直很密切。早在高宗朝,他被从流放地召回之后,就担任了相王府(李旦的王府)司马。这可能就是他参与废李显、立李旦的主要原因。后来他被下狱,李旦忍不住写了一道奏疏替他求情。当时李旦毕竟是名义上的皇帝,所以他这一表态,刘祎之的亲朋好友都以为这下有救了,只有刘祎之本人明白:这下子只会死得更快。

李旦当时形同傀儡,本来不过问政事,好不容易感情用事一回,替别人上表求个情,结果换来的竟是对方的加速死亡。年轻的李旦大概到这时才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最高权力的可怕。后来他与母亲的关系一直疙疙瘩瘩,还不如早早被打发到房州李显,母子关系还更融洽一些。这是后话。

说回刘祎之。直到李旦后来再度登基为帝,才算给刘祎之平了反,在唐隆元年追赠他为中书令,重新安葬。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6 23:54:20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2.2)【垂拱年间的君臣博弈】

从垂拱元年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到垂拱四年李唐宗室起兵叛乱之前,除了刘祎之,被处理的还有李孝逸。他本是平定徐敬业叛乱的大功臣,但于垂拱二年被贬官。正史上说他是受到了武承嗣的陷害。贬官没多久,武承嗣又指使人诬告说李孝逸有谋反企图。据说李孝逸曾经解过自己的名字:“名中有兔,兔,月中物,当有天分。”

我们知道,用这种看相啦、算命啦之类的理由控告某人谋反,那是一告一个准儿。李孝逸的谋反罪名就算坐实了,还是因为太后念他立过大功,网开一面,才没有杀他,只是除名流放。李孝逸在流放地儋州(今海南)忧愤而死。

垂拱四年又有一件案子: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被惨杀。郝象贤是郝处俊的孙子。郝处俊是高宗朝末期的一位重臣,曾经坚决阻止了高宗让天后摄政的想法。

《资治通鉴》上说,郝象贤被家奴诬告企图谋反,然后武则天把案子交到了著名酷吏周兴手上。周兴把案子搞得很大,搞得郝象贤全族有罪(“致象贤族罪”)。郝家人到朝堂上喊冤,监察御史任玄殖受理了冤状,然后上奏说郝象贤并无反状。武则天不理,还把任玄殖给免了官。

郝象贤被判处斩,临行前破口大骂,对着围观群众爆出了很多宫中隐私,还夺过旁边小摊上卖的柴火击打行刑者。押解的金吾兵围上去把他杀掉了。

武则天大为震怒,下令肢解郝象贤的尸体,并把他父母从坟墓里挖出来毁尸。祖父郝处俊的棺材也被毁掉。此后新立了一项规矩,行刑时先把罪犯的口用木丸塞住。


本章的参考文章:
《洛阳新出土唐<刘祎之墓志>及其史料价值》,作者:毛阳光(洛阳师范学院 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历史文化学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7 10:21:25 +0800 CST  
贴一下刘祎之的墓志。这也是比较新的考古发现,墓碑是2011年在洛阳出土的。这方墓志补充了两唐书上《刘祎之传》的一些不足,但也省略了另一些内容,对比着看更有意思。

墓志正文:
大唐故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昭文馆学士临淮县开国男赠中书令刘氏先府君墓志铭
并序
嗣子润州司法参军扬名等谨述

缅寻童幼, 昔事严慈。趋庭禀诗礼之初, 入室奉晨昏之次。用能备观百行, 总闻四德, 忠孝之道存焉, 贞淑之教流焉。霜露年深, 仪范斯远。门庭遗事

, 记录犹 多, 或 求 他 人, 谁 能 具 矣。是用谋诸姻属, 敬述德音。先府君讳祎之, 字希美, 临淮阳乐人。汉光武子广陵思王荆之后也。

蛇分沛国, 郁兴西汉之基; 凤集济阳, 式建东都之业。及五马南渡, 七姓从王, 家于晋陵, 重为名族。曾祖保, 陈始兴王谘议参军。祖兴宗, 鄱阳王谘

议参军, 名书国史, 兼有文集。

考子翼, 皇朝朝散大夫、 著作郎、 昭文馆学士。盛德伟才, 自有史传, 岂伊小子所敢详焉。
~~~~~~~~~~~~~~~~~~~~~

墓碑是儿子刘杨名等人所立。前面一段叙述家世。刘祎之的父亲是刘子翼,隋唐时期的文学家,贞观时参与编修《晋书》。

所以刘祎之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实际上他没有经过科举,在当朝大员的推荐下直接进入干部队伍。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7 11:20:34 +0800 CST  
府君积善余庆,里人为美。四岁通《骚》、《雅》 , 六岁属文章。及乎成童, 文史足用。就养之美, 造次无亏。非道不行, 非礼不履, 孝友恭肃, 闻于乡党。年甫十五, 言祗上京。燕公于志宁、 河南公褚遂良素闻府君高名, 特加表荐。寻授宋州参军, 转左率府仓曹参军、 昭文馆直学士, 又转内直丞。

丁内忧, 寻奉敕夺情, 授雍州万年县主簿, 兼崇贤馆直学士, 又迁著作佐郎, 又转起居舍人。

府君长兄中允君时任给事中, 与府君同侍玉阶, 分华两省, 侍奉之美, 朝论称荣。
~~~~~~~~~~~~~~

接下来称赞刘祎之的文才,小时候就是神童,十五岁进京,受到于志宁、褚遂良的推荐,这就开始做官了。估计这是高宗永徽初年的事情。

刘祎之最初的职务是宋州参军,然后是左率府仓曹参军、 昭文馆直学士, 内直丞。后来为母亲守孝,暂时离职。但是皇帝立刻叫他回去,这次做了万年县主簿(长安万年县的地方官),然后继续升官,一直做到起居舍人。

刘祎之的哥哥刘中允当时担任给事中。兄弟俩都成了中央干部,让人羡慕。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7 11:38:46 +0800 CST  
俄而坐事, 徒于越嶲。上元初, 今上抗表, 雪府君无罪, 特敕追还。

未几, 授中书舍人。皇命才发, 紫泥已奉。疾如奔电, 势若凌云, 天下之人, 望风钦属。寻授相王府司马, 仍侍王属文。又加昭文馆学士, 寻又检校礼部侍郎。朝望允谐, 礼仪斯缉。寻又兼吏部侍郎, 所立纲纪, 至今遵式。未终大选, 又迁中书侍郎。掌绂凤池, 实参鵷汗。誉高五字, 声驰八表。属皇帝嗣膺大宝, 府君久事平台。礼峻宋昌, 恩踰邴吉。寻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临淮男, 邑三百户。

于时, 天子谅阴, 独决朝政。举无遗策, 动不失机。燮理惟和, 中外无事。累承天泽, 特冠朝伦。每献嘉谋, 必筵厚赐, 或申直谏,更锡殊私。然每奉恩波, 必加忧惧。频表退让, 天听不回。志在公清, 户无私谒。廉过辞帛, 慎均温树。抚育犹子, 逾于所生。至于朝廷诰命, 吉凶制则, 挥 翰 立 成, 文 不 加 点。

然 以□□ 府幕, 兼崇定策之功, 久掌丝纶, 遂迫奸臣之忌。奄罹冤酷, 上诉无因。以垂拱二年八月十二日薨于河南崇业里之私第, 春秋五十七。
~~~~~~~~~~~~~~~~

这一段应该与两唐书对照着读。根据正史,刘祎之是北门学士之一,很受高宗(和武后)的重视,但因为偷偷进入荣国夫人府,结果被流放了。然后过了几年,武则天惜才,向高宗上表把他召回。

正史上对这事写得比较详细,墓志上一笔带过。不但如此,墓志也不提是武则天向高宗求情,而说是李旦上表替他伸冤。在整篇墓志中都没有直接提到武则天。

墓志又说,刘祎之被召回后被授予中书舍人,然后是相王府司马--其实这时他才进了李旦的王府。然后紧接着说他继续升官,最后“同中书门下三品”,当宰相了,又封了爵位(临淮男),有三百户封邑。这应该是武则天封的,但墓志不说。

接下来说武则天初为太后那两三年的事情。那时是刘祎之最风光的时候。墓志说:“于时, 天子谅阴, 独决朝政。举无遗策, 动不失机。燮理惟和, 中外无事。累承天泽, 特冠朝伦。每献嘉谋, 必筵厚赐, 或申直谏,更锡殊私。然每奉恩波, 必加忧惧。频表退让, 天听不回。志在公清, 户无私谒。廉过辞帛, 慎均温树。抚育犹子, 逾于所生。至于朝廷诰命, 吉凶制则, 挥翰立成,文不加点。”这段话说得很模糊,说他即受皇帝器重,又心有忧惧,但依然兢兢业业。

然后说刘祎之因为功劳太高,引起奸臣嫉妒,受冤而死,春秋五十七。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7 11:54:02 +0800 CST  
扬名等号天扣地, 无所逮及, 偷生忍死廿余年。以唐隆元年, 皇□载临宸极, 情深遗旧, 赠中书令, 又葬日令州县检校给赙, 礼也。重惟府君天性纯至, 日用恭睦。重丁二祸, 无改三年。虽久变琴歌, 而不忘哀慼。至若词藻精博, 独冠当时。汉代文章, 无非子云之笔; 晋朝碑颂, 必假孙公之词。罕存草稿, 并多遗逸。今 所 编 录, 成 七 十 卷 焉。宝在门庭, 藏诸天府。

~~~~~~~~~~~~~

接下来说儿子刘扬名等人忍辱偷生二十多年,一直到唐隆元年,皇帝追念旧情,追赠刘祎之为中书令,并以礼改葬。

其实墓志里用“唐隆”这个年号很有意思。唐隆是李显去世、李重茂登基时用的年号,用了还不到一个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发动政变,杀了韦氏,废了重茂。这时睿宗才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刘祎之被追赠,改葬,肯定是睿宗上台以后,不知为什么还要用旧年号。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7 12:05:40 +0800 CST  
先夫人河东郡君裴氏, 皇朝户部尚书、 安邑公矩之孙, 始州临津令恭道之女也。□礼乐, 门袭轩裳, 一德无爽, 六行兼备。枣栗苹蘩, 夙彰于内则; 柔明贞婉, 更昭于母仪。抚养子侄, 至于成长。彼苍不吊, 翳我何辜。以圣历元年九月廿八日终于汴州尚贤里之私第, 春秋五十六。

长子扬名, 今任润州司法参军。第二子大名, 今任通事舍人。第四子审名, 今任右卫兵曹参军。第三子正名、 第五子有名、 第六子异名, 并秀而不实, 早归泉壤。扬名等亲奉义方之教, 夙承清白之基。不自灭亡, 重罹凶变。兄弟零落, 形影相依。载偶圣明, 各从驱策。思荐堇而无及, 将负米而何因。慼慼崇堂, 劬劳难报。哀哀逝水, 风树长摇。今赠终之礼既宣,制葬之仪允集。龟筮告吉, 岁月其良。以今景云二年岁次辛亥九月癸酉朔廿五日丁酉葬于洛阳县金鄘乡之原, 礼也。

北拒长河, 南瞻太室。郊原爽垲, 都邑骈华。松柏千秋, 丘陵万古。宁神有地, 为子方终。虽卑不述尊, 古有其义。然礼仪名教, 先人之法。因心则述, 何必求人? 是用依卢谌之诔, 取陆机之赋。啜其泣矣, 敢作铭云:父兮母兮, 尽劬劳。屺兮岵兮, 肆哀号。履霜庭兮慼慼, 攀泪柏兮忉忉。钦若先君兮道在天下, 愍余□子兮孰敢挥毫, 欲报德兮空罔极, 地既厚兮天盖高。(墓志铭完)
~~~~~~~~~~~~~

最后,写了刘祎之夫人的情况。夫人裴氏,是裴矩的孙女,裴恭道的女儿,家门应该也是很高的。夫人于圣历元年去世,那时武周朝已经进入后半期了。看来她没有住在洛阳,家在汴州(开封)。

墓志提到刘祎之有六个儿子,当时有三子已经离世了。

最终的迁葬时间是景云二年,葬在洛阳。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7 12:18:35 +0800 CST  
墓志里说刘祎之被奸臣所忌,“遂迫奸臣之忌。奄罹冤酷, 上诉无因。”

正史上说,刘祎之先是对贾大隐发牢骚,说太后应该归政。结果这位贾大隐同志就向太后打了小报告。

但是不能因此说贾大隐就是坏人。他也是有来头的,是贾公彦的儿子。贾公彦是初唐著名的儒家学者,周礼专家。贾大隐也是礼仪专家。

所以这个事情就很有意思。看起来贾大隐并不排斥武则天当大老板,甚至还很拥护。贾大隐的家学就是周礼,周礼应该不支持母鸡打鸣。但是看来这里面有很大的通融余地,所以贾大隐觉得太后替儿子当家并没有什么问题。

也许当时武则天已经在“周”的概念上大做文章了,所以吸引了贾大隐这样一批周礼专家,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这可能是贾大隐支持太后的最直接原因。他担任春官(礼部)侍郎。

不过,武则天后来计划修建明堂时,并没有与真正的周礼专家讨论明堂样式,他或许又得失望了。

说回刘祎之,其实暗中害他的应该另有其人,比如向武则天打小报告说他跟许敬宗的妾私通,接受契丹首领孙万荣的贿赂,这不知道是谁。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7 12:34:03 +0800 CST  

关于刘祎之的话题再说几句。

李显上台后平反的案子,首先是被打击的那些李唐宗室,然后是很多大臣,但是平反名单里没包括裴炎和刘祎之。

李旦上台后继续平反,对裴炎是追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还给了谥号“忠。”

对刘祎之,追赠中书令,无谥号。我感觉刘祎之的那些把柄都是真的,并且影响到身后的待遇。

这也说明李显和李旦兄弟之间还是有矛盾的。就算兄弟两个本人不愿意争,他们各自背后都有一帮大臣,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史上几乎完全略去兄弟间的权力斗争,但遮盖住了不等于不存在。

这则史料的副产品是,我们知道契丹首领孙万荣在垂拱年间(或者更早)就知道向朝中大员们行贿。孙万荣后来发动叛乱,占了营州。武周虽然最终平定叛乱,但这场仗打得很没面子。小小一个孙万荣,其实对武周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垂拱年间孙万荣向朝中大员行贿,说明啥?也许说明孙万荣一直处心积虑,知己知彼。也许说明当时朝廷中有人不断敲诈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公然索贿。所以后来李尽忠、孙万荣的反叛确实是被逼无奈。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7 22:47:07 +0800 CST  
~~继续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3)政绩与祥瑞:称帝前的准备--01

武则天到底什么时候打算称帝的?这个问题虽然非常关键,但是很遗憾,现在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我的猜测是,她是在垂拱二年初才真正下决心要做女皇帝。

弘道元年,高宗去世。紧接着是一番眼花缭乱的权力交接,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易旗帜,改官名,清除裴炎和他的支持者,平定徐敬业叛乱。这些事情忙完之后,便是垂拱元年。这一年她专注于治理国家的具体工作,除了开始宠信薛怀义之外,没再搞出什么别的新花样。

但是到了垂拱二年,一开年就发生了一件事:武则天表示要还政于李旦,李旦没有接受。武则天便继续临朝称制。

《资治通鉴》说:“(垂拱二年)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辛酉,赦天下。 ”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说:“(垂拱)二年春正月,皇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以皇太后既非实意,乃固让。皇太后仍依旧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新唐书》在“后妃传”部分说:“久之,下诏阳若复辟者。睿宗揣非情,固请临朝,制可。”在《本纪·则天皇后》部分说:“(垂拱)二年正月辛酉,大赦,赐酺三日,内外官勋一转。”

这几本正史讲了同一件事:太后表示要还政于皇帝,可是李旦知道老妈不是诚心的,就坚决推辞了。于是武则天继续掌权。

这次李旦推辞之后,武则天就明显不再满足于太后临朝了。她立刻大赦天下,大酺(大宴)三日,并且给内外官员赐勋一转。紧接着,武则天便设置铜匦,鼓励上访,并且开始启用酷吏。设铜匦、开言路,这是一项良策;鼓励百姓上访,也能让上上下下精神面貌为之一变。可是启用酷吏,摆明了就是在为改朝换代铺路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8 11:34:53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3)政绩与祥瑞:称帝前的准备--02

从垂拱二年到垂拱四年李唐宗室正式起兵反抗,这三年间武则天处置了几位朝中大臣,包括赐死宰相刘祎之,流放功臣李孝逸,诛杀麟台少监周思茂、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从这几件案子可以看出,这时的朝廷其实进入了一种“亚战争”状态,野心勃勃的太后与心怀不满的朝臣彼此敌视,但是敌意还不至于深到兵戎相见的程度。

实际上,垂拱这四年的政绩颇为可观,国家事务井井有条,几次饥荒、边境冲突、以及小规模的谋反,都得到了迅速的处理。这是君臣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武则天和大臣们彼此看不顺眼,但是大家都有公心,都能把国事摆在第一位。这便是初唐气象!

回顾一下高宗朝的最后两年,日子相当艰难。高宗本人身体很差,而他又不按常理出牌,一直扶持皇后做自己的代理人,并没有积极支持太子。这让高层的政局变得扑溯迷离,也多多少少影响了皇帝对朝政的掌控。裴行俭、薛仁贵等名将也在这期间相继去世。偏在此时,战争与自然灾害又双双肆虐,让朝廷疲于应付。

从史料上看,永淳元年(高宗去世的前一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灾荒。其实前一年雍州就发生了风灾,损了庄稼,致使米价高涨。到这年开年时,因为年景不好,高宗甚至罢了正月朔日(元旦)的朝会。在关内各个折冲府的府兵,都被安排到邓州、绥州去逃荒(所谓“就谷”)。

这年春天关内又是大旱,一斗米卖到三百钱,连皇宫里吃饭都成了问题。高宗强撑病体,把整个朝廷搬到洛阳。因为粮食太贵,高宗下令一路上减少扈从兵。即便这样,跟着朝廷一路东行的人们,仍有不少饿死在半路。(《旧唐书·高宗本纪》:“上以谷贵,减扈从兵,士庶从者多殍踣于路。”)

洛阳虽然粮食够吃,但这年遭了水灾,一场大水淹掉千余家居民。进入夏季,关中的灾害仍在持续,先是发大水,后来又闹起了旱灾、蝗灾,又流行起了传染病。这年一斗米的价格继续涨到四百钱,两京之间随处能见到死人,发生“人相食”的惨剧。

永淳二年,总算老天赏脸,灾情稍减,但是突厥复国了。这时的突厥势力尚弱,不过在领袖~阿史那·骨笃禄~的率领下占据了黑沙城,并开始骚扰大唐的北方边境。这年五月,突厥杀了蔚州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辨领军击讨,又被突厥所败。但突厥并不占据土地,掠夺一番就走了。高宗派程务挺等大将在边境备战,防御突厥。

这年年底,高宗在对未来的担忧中去世。第二年便是“嗣圣/文明/光宅”,一年之内换了三个年号。朝廷内的高层权力斗争外加扬州的徐敬业叛乱,折腾得眼花缭乱。不过,这一年老天比较帮忙,而突厥、吐蕃等强敌居然也比较消停,显然是防御工作搞得比较好。突厥在这年七月骚扰过朔州,武则天派程务挺前去抵御。几个月后武则天派人在前线杀了程务挺。突厥人闻讯,虽然大肆庆贺了一番,但并没有趁机发起什么军事行动。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09 11:30:2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3)政绩与祥瑞:称帝前的准备--03

到垂拱元年,武则天终于把大权完全抓到了手里。她组织朝臣重新修订了格式律令,颁布了《垂拱格》,又下诏求贤,让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自举。她又派御史台的干部们到四方巡查,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垂拱二年,设铜匦,开言路,一边启用酷吏对付朝中的反对派,一边不断提拔新人,为中央干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比如狄仁杰,在那段时间里本来担任宁州刺史,结果在垂拱二年被下乡视察的监察御史郭翰看中,推荐给朝廷。武则天便提拔狄仁杰做了冬官侍郎。

垂拱这几年,自然灾害依然发生,但是看来灾情不是太严重,救灾工作也搞得不错,所以史书上没有更多描述。比如垂拱元年有旱灾,史书上只说太后“以旱虑囚”;垂拱三年发生了持续干旱,史书上说太后避正殿、减膳、虑囚;垂拱四年又是饥荒,大约是前一年的干旱引起的,以至于“山东、河南甚饥乏”。武则天派王及善、欧阳通、狄仁杰等得力大臣到地方去组织赈灾。实际上在此后二十年的武则天时代,都没有再出现过象永淳元年那样严重的饥荒--至少几本正史上不见记载,而恐怕不能仅仅以“运气好”来解释。

这几年,四周边境仍时有战事发生。唐朝与突厥、吐蕃的交战互有胜败,但是发生在南方的叛乱都被迅速平定。

垂拱元年九月,广州都督王果讨伐反叛的獠人。垂拱三年,岭南的俚户(俚是当时的一支少数民族)发生暴动,抗议地方官强行涨税。本来这些俚户只需要交一半税(输半课),可是交趾都督刘延祐忽然让他们交全税(全输)。俚户们起来造反,刘延祐出兵镇压,把带头闹事者斩首。结果镇压造成了更大反抗,俚户首领李思慎领人攻破了安南都督府,杀了刘延祐。附近的桂州司马曹玄静又领兵镇压,很快扑灭了这场小型反叛,把李思慎杀了。

垂拱三年,有个叫杨初成的平民反对太后,公然打出迎接庐陵王的旗号,招募人员跟他一起造反,结果没扑腾起什么浪花就被镇压了下去。

垂拱四年,尽管局部地区有灾荒,但武则天却搞了很多政治花样。大型建筑明堂在这一年顺利竣工。又有百姓进献洛水宝图,武则天则趁机在洛水大搞了一次拜祭仪式,接受“宝图”,随后给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这年八月,李唐宗室有人起兵反抗,被武则天迅速平定。这一年,正史上没有灾害记录,吐蕃和突厥也没有趁机骚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0 06:00:4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3)政绩与祥瑞:称帝前的准备--04

【祥瑞:其实都是人造的】
自从接手这个国家之后,各方面运转良好,那些明目张胆的反对者也陆续被除掉。武则天想必极为自信,一步步为自己的称帝营造声势。当然她并不是孤身奋斗,起码武承嗣和武三思这哥儿俩是全心全意支持她的,甚至可能比她自己更盼着武家出一个皇帝。

为了顺利称帝,一项重要策略是制造祥瑞。说起祥瑞,武则天的态度很有意思。可以说她迷信,因为她毕竟是大力借助了祥瑞,但是也可以说她非常理性,因为从始至终都是她在利用祥瑞,而不是被说不清道不明的祥瑞所支配。

皇权时代,祥瑞与政治之所以能挂上钩,理论基础就是“天人感应。”皇帝的权力来自上天,而各种自然现象就是老天爷向人间传递的信号。风调雨顺,说明老天爷对皇帝满意;灾害频发,表示老天爷对皇帝不高兴了。此外还有些违反常规、奇形怪状的自然现象,说不清老天爷到底想传达什么信号,这时候,人间的政治家和政治理论家们就大有文章可作了。

武则天第一次大肆利用祥瑞为自己造势是在垂拱二年十月。有人报告说,雍州新丰县忽然平地涌起了一座小山。雍州在京师长安附近,是周朝的发源地。武则天立刻把这件事解释成祥瑞,大张旗鼓地庆贺一番,不但大宴三日,还下诏把新丰县改名庆山县,又赦免当地囚犯,免税赋一年。

不过祥瑞这个事情不是光靠大老板一拍板就能决定的。你说它祥瑞就祥瑞啦?没那么容易。天人感应、阴阳变异,早就形成了一套复杂理论。

当代学者孙英刚在考察了史料中有关垂拱年间的地震记载后指出,当时长安到洛阳的地震带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垂拱二年在长安到洛阳之间的某处发生了一次剧烈地震,而雍州新丰县忽然出现了“山涌”,正是地震造成的。此后的垂拱三年、四年、永昌元年,长安、洛阳附近也都有轻重不同的地震。

地震,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解释为阴阳不协,处于阴位者,比如女人或者大臣,权势过大所至。

那么武则天喜欢不喜欢这种解释呢?正如孙英刚先生指出的,她不喜欢!相反,她很忌讳这样的解读。她就是女主上位,如果因此被老天爷说成阴阳倒错,对她有什么好处?这就可以理解,她为什么要对那个叫俞文俊的书生大加惩戒。

俞文俊是江陵的一介平民。新丰忽然平地涌起一座小山,而且是因为地震活动引起的,所以他可不认为这是啥祥瑞。他公然给太后上疏,说这明明就是凶兆嘛。俞文俊警告说:“陛下是女人在干男人的事,阴阳都乱套了,所以地上才会长出这么一个瘤子来。我看陛下还是赶紧退位好好修修德行吧,否则要有祸事哦。”
(《资治通鉴》:江陵人俞文俊上书:“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陛下谓之‘庆山’,臣以为非庆也。臣愚以为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不然,殃祸至矣!”)

俞文俊这几句话着实触犯了武则天的大忌,恐怕比揪她什么私生活的小辫子要严重得多。武则天大怒,立刻把俞文俊流放到岭南去了。再后来,俞文俊在酷吏杀流人时被害。

为了避开什么阴啊、阳啊、公鸡啊、母鸡啊这些令人无比头疼的事情,武则天赶紧另辟蹊径,继续大力宣传新丰县涌起的小山是“庆山”,跟地震无关。根据当时的祥瑞理论,山涌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庆山的涌出表示执政者德行茂盛。武则天的意思就是要大家不要去在意什么女人干了男人的事,多想想她的“德政”。

令她满意的是,多数臣子接受了她这种解释。当时朝中的笔杆子崔融就替一位地方官写了贺表,收入《全唐文》中。这篇《为泾州李使君贺庆山表》说:“当雍州之福地,在汉都之新邑,圣渚潜开,神峰欻见。政平而涌,自荡于云日;德茂而生,非乘于风雨。游龙蜿蜿,疑呈八卦之图;鸣凤嗈嗈(yong1),似发五音之奏。仙蚕曳茧,美稼抽芒。”--总之,新丰县的这座小山绝不是坏事,而是大大的好事。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1 11:17:11 +0800 CST  
◆◇◆◇◆◇◆

贴一下崔融的那道贺表,是为一位姓李的地方官代笔。

《为泾州李使君贺庆山表》,崔融,全唐文218卷

臣某等言:某日奉某月诏收,新丰县有庆山出,曲赦县囚徒,改新丰为庆山县,赐天下酺三日。凡在含生,熟不应幸?中贺。

微臣详窥海记,博访山经,方丈蓬莱,人迹所到;层城元圃,道家之妄说。~~伏惟皇太后陛下应天顺人,正位凝命,中外咸一,阴阳以和。~~

嘉木四方而平春,露草三旬而候月,冲恩浃洽,嘉贶骈阗。当雍州之福地,在汉都之新邑,圣渚潜开,神峰?见。政平而涌,自荡于云日;德茂而生,非乘于风雨。游龙蜿蜿,疑呈八卦之图;鸣凤嗈嗈,似发五音之奏。仙蚕曳茧,美稼抽芒,一人有合于天心,百姓不知其帝力。方验镇星垂象,山萌辅地之征;太岁加年,水兆载坤之应:天人交际,影响合符。雷雨既作,嘉气冲于三象;锺石以陈,欢心动于万物。

臣幸忝簪带,滥守藩隅,不获驰苍阙而拜手,望紫庭而继足,殊祥踵至,宝算无疆,厚赍傍霑,群生幸甚。不任悚踊之至,谨遣某官奉表以闻。
。。。。。。。。。。。。。。

崔融是李显做太子时的东宫侍读,当时李显写给高宗和武则天的上表基本上都是他代笔的。但是根据两唐书的崔融传,武则天做太后时,崔融似乎没受重视,不知道担任了什么职务。一直到后来嵩山封禅大典之后--那时武则天称帝已经几年了,她在嵩山见到崔融写的《启母庙碑》,非常欣赏,才开始重用他。

崔融写这道庆山贺表时,显然处于在默默无闻的时期,也许写这道表就是为了引起太后的注意。但是看来这次太后也没注意到他,不过没关系,继续写,反正迟早会引起注意。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1 11:56:02 +0800 CST  
@855menghu 2016-04-11 21:42:06
其言也善,其鸣也哀。
-----------------------------

回855menghu 网友,

虽然我的回帖比较激烈,但是真心感谢你的留言。你是认真发表意见,我也是认真在回帖,并非为了吵架,希望你能谅解。

说到儒家和法家的问题,据我所知,文革时武则天确实是被抬出来当成法家代笔,但这只是文革政治的需要而已。这种简单粗暴的划派站队在政治斗争激烈时必须,但我们现在毕竟是在网上写文和聊天,所以应该能够突破这种狭隘的划分法。

在我看来,武则天利用刑狱机制打击反对派,不过是她的权宜之计,是不是真能成为法家的代表很难说,因为我对这个问题想得还不够深入。我知道武则天也是利用了儒家理论的。她的《臣轨》(不管是否有人代笔)就是一篇典型的儒家作品。

又说到骆宾王的檄文,现在一般人们赞美这篇文字,是站在反对独裁者的角度,但是我是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评价,所以立场不同,所见自然不同。这篇檄文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恐怕你们从来想都没有想过。你们没想过,不等于问题不存在。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1 22:58:56 +0800 CST  
@855menghu 2016-04-11 23:18:37
武是很有才能的人,训马的手段是很毒辣有效的,长孙无忌、王皇后。。。这些烈马都被这样搞定了。对99%的人是有效甚至是有特效的。但对儒家孟子学派的儒生是无效的。宋亡以后无华夏,是不是说自那以后再也看不到儒家孟子学派的儒生成功了呢?
-----------------------------

首先,长孙无忌是唐高宗扳倒的,武则天不过是在史册上替丈夫背了黑锅--如果这算黑锅的话。武则天对付王皇后也不能说成是驯马,恰恰相反,她以低位反击高位,倒有些层主推崇的骆宾王般的壮烈,只是她成功了,所以不用搞得这么矫情了。至于这些人事上的斗争能否推广到儒家孟子学派的精神和命运,我看层主是有些过度解读了。

而且说到底,我认为这种过度解读的背后,依然是两性问题,是对女性的打压。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1 23:38:27 +0800 CST  
@855menghu 2016-04-11 23:34:50
姜伯牙弹琴,只有虞子期能够听懂,能够产生共鸣。骆宾王的文章,就像姜伯牙弹琴,不是谁都能听懂,谁都能产生共鸣的。伯牙子期的典故如果不知道,那可以百度一下。
-----------------------------

而且层主说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没有知音,这话也根本不是事实。恰恰相反,他这篇骂女人的檄文,千百年来知音无数,赞誉无数。象我这样反对这篇檄文的才是少数派。

这篇讨武檄文还被收录到《古文观止》,足见后世文人对它的激赏。三国时陈琳骂曹操的《讨贼檄文》,文采丝毫不疏于骆宾王的讨武文,可是你看后世有几个人记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4-11 23:50:13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