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近代历史和人物


6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5)


李鸿章对于中国建设的失败,中国当时的大环境也脱不了关系的。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是最擅长搞政治平衡的人,当湘军势力过大的时候她开始扶持淮军,同理淮军力量过大的时候受到慈禧压制也是不可避免的;慈禧从行动上来看是认同李鸿章的海防论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能力同时保护西北和大海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清政府只好暂时放弃了对新疆的经营用仅有的一点力量建设强大的海军。在发展海军的过程中慈禧开始是用皇室中的醇亲王奕譞牵制李鸿章,等到奕譞死后启用了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而李鸿章为了自身的政治地位一直把持着淮军和北洋水师的控制权,所以慈禧也不得不去抑制这股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的发展,以防李鸿章成为大清朝的威胁。
在国际上美国不会允许加拿大或者墨西哥和美国拥有对等的军事力量,在漫长的一千多年中德国和法国平均两年打三仗,一个舞台只能有一个主角。中日一衣带水,正是处于一个舞台上的两个国家,“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所以甲午战争和之前的所有战争并不处在一个性质上;西方各国对中国的最大需求是黄金白银,当瓜分中国所要承担的损失大于付出的时候他们也乐得中国作为一个弱国存在;而日本对于中国的要求是亡国灭种然后攫取领土和资源,所以对于日本要么像袁世凯甚至蒋介石一样拖延时日以争取最大胜算,如果要开战就一定要像蒋介石那样坚决打倒底,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在所不惜!
李鸿章筹建北洋就是为了应付日本的威胁,因为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所表现出的新气象让李鸿章隐隐不安,他很明白西方甚至俄国对中国都只是疥藓之疾,一旦中国强大这些国家会自动吐出吞掉的一切,而日本对中国才是真正的肘腋之患;面对俄国和日本的双重威胁清朝很无奈的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停止了对它的建设,而着力建设水师以应对日本;这个国家很穷,当时的人口也少的可怜,但是它依旧让人畏惧,因为这个国家的人能够为了一个目标而万众一心,那就是打败大清朝。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2 21:28:35 +0800 CST  
今天到此,诸位晚安,谢谢支持!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2 21:30:43 +0800 CST  
6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6)

如果北洋水师按照正常的规划发展,对付英美或许还不够格,但对付日本绝对是绰绰有余的,这个国家为了买军舰天皇都要一天少吃一顿饭!但是甲午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大清朝一败涂地;客观的讲中国是输在了政治上,而不是军事。
在老醇亲王死后慈禧便任用了翁同龢为牵制李鸿章的人;翁同龢和李鸿章因为其兄翁同书而结怨,当时翁同书为安徽巡抚处理太平军和捻军进退失据,又贪生怕死弃城逃跑,所以为李鸿章参劾勉强保证性命流放新疆,从此翁同龢便将李鸿章视为翁家的头号公敌。
李鸿章这边因为太贪恋权位而将北洋水师几乎当成了私产,对于这支军队进行全方位掌控,这自然为慈禧所忌讳;别说是慈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种情况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李鸿章被灭族,另一个是李鸿章取代光绪;慈禧玩弄政治最高明的地方就是防患于未然,在李鸿章有能力取其而代之之前就加以压制,所以她利将户部交给了翁同龢利用两人的私怨压制李鸿章的发展。北洋在一八八八年之后非但没有再买进军舰,到了战争来临的时候北洋水师甚至连正常的炮弹储备都没有;李鸿章富可敌国,即便没有大清朝户部的支持炮弹总是能买得起的吧?但是聪明的他不敢在触碰慈禧的高压线了,所以只能一次次跑到互补衙门求爷告奶;翁同龢对此大为欣慰,但是钱却是一两也不给。
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慈禧我们无法对她太过苛求,因为中国政治只能进不能退的传统使得她必须压制李鸿章势力的发展;但是倘若李鸿章真的以国家为念,将北洋水师的人事任免权交给兵部,又或者翁同龢能够在国家利益面前放下私怨而一致对外,中国哪会有甲午之祸?慈禧、李鸿章和翁同龢这些人难道不爱国么?不是,后两个人作为传统的封建士大夫都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和强国的理想大相径庭,其原因正是因为清政府那肮脏的政治,为了政治利益他们可以值整个天下于不顾,以至于最后《马关条约》那样的奇耻大辱。中国人经过漫长历史的熏陶都变得太喜欢政治了,政治已经跑出了它原本的领域,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于连吃饭都要小心翼翼;日本幕府时代如果武士在宴会的时候不小心坐错了位置是要剖腹自杀的,咱们中国估计也快了!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3 19:53:47 +0800 CST  
6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7)


慈禧统治中国期间最大的错误就是对日议和,作为中国的领袖她并没有足够的远见卓识,对日本的野心没有深刻认识;当时的慈禧已经不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光绪了,她有迁都抗战的资本,南方的汉族士大夫大多在国家大义上分的很清楚,并且如果打持久战以当时日本的国力也撑不了太长时间,在东北聂士成和依克唐阿已经在陆战中取得优势;但是慈禧偏偏就投降议和了。《马关条约》赔偿的两亿两白银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淘到的最大一桶金,从此之后中国的国力再也不能和日本抗衡了;倘若将这些白银用于抗战哪会有后来的亡国灭种之祸?哎!
对于日本这样的对手中国是只能进不能退的,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便有侵略中国的打算,但是整个日本民族对中国的野心还不是被中国的统治者一步步退让给培养出来的?《马关条约》拉开了中日两国的差距,而在荒唐的九一八之后恐怕在日本连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会再那中国当回事了!
甲午战争也是李鸿章一生的转折,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能染指清朝高层决策了。当他鼓着腮帮子从日本归来的时候,迎接他的是全国铺天盖地的谩骂,因为他签了一个《马关条约》;这些谩骂声最为著名的就是被后人臆造的“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按照咱们中国人的逻辑,签订这种条约的人自然是汉奸;但是这些骂李鸿章汉奸的人在左宝贵战死平壤、徐邦道喋血旅顺的时候在做什么呢,在聂士成摩天岭苦斗、丁汝昌威海卫自杀的时候又在干什么?大清朝的高层慈禧和其他看不惯李鸿章的人对他是百般掣肘,大清朝下层依旧过着遛鸟逛茶馆的悠闲生活;而在甲午年大清朝最重要的事不是和日本关乎存亡的战争,而是普天同庆老佛爷的六十大寿,这个老太婆甚至说出了谁让她在那一天过不好她就让谁一辈子都过不好的狠话;于是那边血流成河这边戏武升平,那边钢牙咬碎这边嬉笑如旧;然后战争到了这个份上,再把责任全部推给李鸿章签订条约的李鸿章,这也太公道了吧!
要知道在陆地上和日本人血拼的大多是李鸿章的淮军嫡系,在海上和日本人玩命的是他一手创办的北洋水师,外国有媒体评论这场战争是李鸿章一个人对日本全国的战争,此话诚不为过。而在别人幸灾乐祸的嬉笑中灭亡的不但是一个老人一生的强国之梦,更是大清王朝的国本!
李鸿章在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发誓以后决不再踏足日本,在后来他从美国游历归来要在日本换船,这个倔强的老头坚决不去日本船,后来下人在两首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李鸿章颤巍巍的从上面走回了中国;中国这头肥羊之所以并没有被瓜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这些勤勤恳恳的老狗时刻守护着。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3 20:08:48 +0800 CST  
7 戊戌变法(1)


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导致了两个后果。在内部中国通过一群举人掀起了新一轮的救亡图存运动;因为甲午战争的另一个副作用显现了,西方社会透过这场战争看透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虚弱本质,于是他们纷纷把本国的非洲问题专家调到中国担任大使进而希望把中国像非洲那样瓜分掉。如果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仅仅是西方对中国实力的试探,那么这一次他们动真格的了。
中国对于自身落后的认识是一步一步的;最开始以为仅仅是武器的原因,到了后来开始意识到政治体制的原因,到最后才是触及了最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甲午战争使得洋务的成果基本消耗殆尽了,中国的封建士大夫们开始从日本的崛起中看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落后;在经过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最大的威胁李鸿章被消除了,但是即便是慈禧对这个代价也一定会痛心疾首。她在战争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建立了一支完全德国化的西式陆军,它的领导者就是从朝鲜逃回来的袁世凯,地点在天津小站,另一件就是开始向光绪皇帝释放一些政治权利,并支持举人们发起的变法图强——和洋务一样,如果没有慈禧的鼎力支持维新别说百日,是一天也进行不下去的。
戊戌变法的主角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国有句古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还是有点问题的,像康梁这样的学术虽然顶尖、但政治白痴的秀才要是真的造反哪还能蹦跶三年?
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以康梁为首的当时在北京应试的举人便开始呼吁变法,在这之后因为战败中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浪潮;一八九七年德国强占了胶州湾,这标志着列强正式开始谋划瓜分中国;这一行动对于中国各界都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举人们经过两年的舆论造势正式开始向清朝高层要求变法,慈禧也是因为这个事件开始把一部分行政权力交给她悉心培养的接班人光绪;但是真正抵御住这第一波瓜分大浪的并不是京城的举人们的上书,而是经慈禧批准、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安排、由袁世凯具体执行的在山东的新军军事演习。
戊戌变法康梁最大的失误就是看不清大清朝权力真正在哪里,伊藤博文这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就明白了垂帘之后的人才是中国真正的核心,而这些书生却对这一再明显不过的事实视而不见;并且作为这场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人品是不行的,在他得到翁同龢以及光绪的召见后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荣禄是李鸿章的继任者,在满清高层里面算得上是一个有见识的人物;他曾经对康有为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目前执行的都是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成法,难道能够一下改变么?从这话中不难推测荣禄并不是反对变法,袁世凯编练新军被人弹劾也是他力保下来的,只是他认为变法应该以社会稳定为前提;这个时候的康有为早就目空一切了,他说只要杀一两个一二品的大臣法自然就变了。康有为人称康圣人,在儒学的造诣上他在那个年代的确配的上这样的称号,但是政治上恐怕袁世凯十五岁的时候就甩他几条街了。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3 20:30:53 +0800 CST  
7 戊戌变法(2)


后人经常把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放在一起比较,从这两场运动中的一些不同之处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日本最后的封建政治是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德川家康原本是三河领主,后来丰臣秀吉把德川家康迁徙到了关东,关东远比德川原来的领地三河、骏河以及甲斐富裕肥沃,并且关东是历代武士造反的大本营,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丰臣秀吉这样做或许只是给他的儿子争取一些长大的时间;但他太小看德川家康了,在到关东之后德川家康几乎一瞬间就获得了当地武士集团的鼎力支持,并最终建立了德川家的幕府时代;所以整个德川幕府时期是关东诸侯欺凌关西诸侯的时代。
到了黑船开国门的时代,作为日本封建势力的支柱德川幕府显然直接承受了整个社会的愤恨,而作为权力的摆设天皇的权威却没有受到影响;日本的倒幕运动最开始的时候其本质只是西南部武士集团对于关东武士集团的造反,借助于日本国门被打开之后这个社会的不满倒幕派成功消灭了德川幕府。这场运动的主力是西南部下层武士集团,和商人势力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日本德川幕府是标准的儒家儒服,商人在这种社会体制下根本不可能有半点势力。
日本和其他国家在政治上最大的不同是其封建成分的最主要依附于幕府将军而不是天皇,所以当日本社会把德川幕府淘汰掉之后日本的封建势力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才能够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立。日本的维新成功的关键就是这个国家抛弃掉整个民族的过去,所以能够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轻松上阵;这种发展能够带来一时的昌盛,但是对于一个民族从长远来看并不是值得羡慕的事情,因为完全抛弃过去的结果是整个民族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集体的迷失。
中国的情况看似和日本类似,作为名义领袖的光绪是类似于日本天皇的傀儡,而大权都旁落在其他人手中。但是在中国木偶光绪和提线者慈禧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存在,他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并且也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所依托的对象;当时的日本可以完全抛弃掉过往的一切,而中国不能,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儒家文化一旦被整体抛弃,那中国将是比日本集体迷失更严重的集体疯狂——这是不久前已经被证明的事情;并且当时的清政府是能够被全国认同的中央政府,不存在像日本被压迫的西南诸藩镇这样一股力量。
倘若日本由德川庆喜主导变法想必也不会那么容易;所以清政府想要维新所采取的步骤必定是温和的,并且各方势力都要做出相应的牺牲。而当时中国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维新派依托着光绪皇帝不管不顾的抢班夺权,而老慈禧虽然把政事交给了光绪但要她真正撒手放权也是不可能的。在这场运动中的双方没有互相理解互相忍让,恰恰相反他们从一开始就互相拱火,最终闹腾的三败俱伤。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3 20:41:35 +0800 CST  
7 戊戌变法(3)


现在的人把变法失败的原因几乎全部归于慈禧和守旧势力,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场变法是那些自以为是、轻敌冒进、私心过重的书生们搞砸的;康有为对待戊戌变法更多的是把它看成自己人生的天梯,所以他在根本不了解中国实际的情况下通过光绪颁布了很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并且以阻碍变法的原因罢免了很多满清贵族。
但是这两点对于戊戌变法来说都是致命的失误;政策的颁布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可以发展的资本主义,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几乎都是官督商办的国企,而真正适应市场、有竞争力的民营的力量可以忽略不计,从而这次变法在中下层社会根本得不到任何支持,那些几乎照搬国外的政策基本没有可执行的对象。而过快的罢免守旧势力在慈禧这个老政治家看来更是胡闹了,因为这些人才是大清朝或者说他们娘俩个存在的基础,新的基础还没有培养出来就这么拆自己的台那是会万劫不复的。慈禧在决定回收光绪执政权力的时候必定是一声长叹,这个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的女人对于光绪是按照接班人的标准培养的,是寄予她很大希望的孩子;而光绪皇帝接下来的遭遇更是令人惋惜了。
在慈禧即将回收权力的时候,光绪帝下诏杨锐让康梁他们想办法把救亡图存的变法进行下去,并且他感到慈禧这个他畏大于敬的长辈真的生气了,竟然说出了自己皇位也保不住这样的话——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光绪皇帝在政治上实在太幼稚了,他是慈禧名正言顺的把持中国最高权力的关键所在,皇位是不会有任何危险的。当康梁接到光绪求援的诏书后有一次不顾实际情况的私自制定了围园杀后的疯狂计划,这个时候的康有为们在权力的吸引下已经疯了;从后世曝光的任何一个资料来看光绪从来没有想要杀害慈禧的想法,但是光绪求援康有为,康有为制定计划围园杀后,于是光绪帝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成了围园杀后的主角。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3 21:07:11 +0800 CST  
7 戊戌变法(4)


在这个不可能成功的计划失败后,热血豪迈胆气冲天的谭嗣同自愿和其他五人赴死以唤醒愚昧的民智,而康有为逃到了国外,依旧不知死活的以光绪帝为标榜大肆批判慈禧等守旧派势力,他曾经的支持者王照,这个戊戌变法之中少有的清醒之人就力劝康有为不要这样把光绪这个中国最大的希望放倒火炉上烤,可是康有为理也不理!说实话,因为康有为坚定的保皇派身份他受到革命家们很多有失偏颇的评论,但是严复的这句“轻举妄动,虑事不周,上负其君,下累其友”的评价实在是太轻了。因为康有为这样的举动,慈禧甚至于一度动过换掉光绪的念头,如若不是以刘坤一为代表的汉族士大夫的死柬以及荣禄这个当时慈禧最信任的人的旁敲侧击,可怜的光绪皇帝恐怕等不到一九零八年就喝砒霜了。
因为《马关条约》的屈辱慈禧对待这场维新运动在开始的时候是支持的,如前所述这个老太婆在不触动其权力的基础上终其一生都在使中国强大,她对光绪的放权是她这辈子唯一的一次;变法中的稳健派王照曾经提出让慈禧和光绪像李鸿章一样都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只要方法得到维新派是完全可以把慈禧争取过来的,后来的袁世凯也证明了这一点。可是真正主持变法的却是一帮权欲熏心的书生,这个中国发展打好的机缘就这样被浪费了。
但是失败的戊戌变法对于中国依旧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这场运动给了甲午战争之中彷徨无计的国人指明了一条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实业救国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戊戌变法之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虽然经过洋务运动但依旧以封建制小农经济为主体,在戊戌变法之后一些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开始卖房卖地,创办了大量现代化工业;中国的经济基础由封建制农业向资本主义工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此之前支持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是以地主阶级为核心的封建士大夫,在此之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阶层商绅开始全面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洋务运动还是童年的摸索,那么到了戊戌变法的时候少年中国开始在世界上慢慢站起来了。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3 21:08:40 +0800 CST  
7 戊戌变法(5)


并且中国应当从这两场变法运动中看清楚中华文化之后的发展方向。守旧的结果只能是永远落后,而完全抛弃自我、摒弃儒家全盘西化的结果必定是现在日本这样一幅不伦不类的样子;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真正出路,借用一句古话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是不断变化着的,因为不能与时俱进的文化最后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即便是最为古老的犹太教摩西的教义和耶稣时期的犹太教义也必定不相同。就基督教而言,使徒保罗的基督教和罗马国教就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连基督耶稣的生日圣诞节都是和罗马太阳神密拉特合二为一后的产物,而之后路德和加尔文对圣经的解读也和之前大相径庭,想想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基督徒和穆斯林是怎样的不共戴天,想想曾经的罗马教会是怎样不遗余力毁灭先进学术和思想,到了现在不也都过去了么?而基督教之所以能成为影响力最广的世界性宗教,其随着时代自我调节的能力是功不可没的;在资本主义建立国家政权之后,基督教通过几次宗教大会又和资本主义完美契合。
中国文化的出路也必定是对以儒家和道家为主的古典中华文明进行和时代相契合的升级,这才是能够为“体”的中学;而中国长达三百年的落后使得在一些方面我们确实远远落后于西学,所以中华文化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吸收西学中优秀的部分加以补充。这个过程应该是中学和西学应该互相适应、互相调节,最终达到完美契合的过程;而只有当这种文化出现之后中国才能由大国变为强国,才真正有资格去引领世界的发展。
其实毛泽东早就有过对中国发展的指导,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正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熟练的运用到了中国革命之中才创造了神话般的丰功伟业,而建国后中国经受的浩劫和灾难也正是他老人家忘记了中国实际、一心一意的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社会所造成的。这句话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道理是相通的,那就是发展中国的时候永远不要忘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贪功冒进,更不能掩耳盗铃。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3 21:16:57 +0800 CST  
下一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毁灭者——一代枭雄袁世凯

诸位晚安!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3 21:22:06 +0800 CST  
今天版主把我的帖子推荐到头条区了,感谢关心本帖的人。
在天涯上发布此书的目的是为了邀些名声,以便更好的推广楼主的另一本书,所以本书一定会连载到建国后的朝鲜战争为止的。
今天是周末,楼主也忙了一星期了,每天十一二个小时的工作,所以就歇了做些轻松的事,明天继续!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4 20:02:38 +0800 CST  
本书很多是即兴之作,粗略的看了一些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很多,希望诸位在看帖的同时帮忙指正一下,多谢。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4 20:09:46 +0800 CST  
8 中国封建社会的毁灭者——一代枭雄袁世凯(1)


戊戌变法对于袁世凯说不上是福是祸,他是被动牵扯进来的,告密不但得罪了光绪,更是现代臭名昭著的一大原因;但是他也因此升官发财,得到了慈禧和荣禄的极大信任,这也是进入新世纪后袁世凯大展宏图的基础。
如果把围园杀后的失败归结于袁世凯,那也太看得起他了!袁世凯虽然掌控着中国最能打的军队,但毕竟人数太少。当时的他隶属于直隶总督的武卫五军,这五支军队中军是北京纨绔子弟组成的花架子,其余三支军队的首领分别是董福祥,聂士成和宋庆;宋庆是湘军和淮军体系之外的将领,虽然能力一般但资格极老,是袁世凯叔爷袁甲三的下级,而另外两位都是以能征惯战而名震中外的宿将;并且假如慈禧真的死了那光绪和维新派真的就能够掌控住时局么。貌合神离的南方各省难免是分崩离析的局面!
倘若袁世凯不知道这个计划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是不幸的是他知道了;如果他不说,将来有人把这件事抖了出来袁世凯有口难辩,只能是坐等着挨刀;这么一个人物才不会为了这几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书生赌上前途的,所以他直接向直属上级荣禄告了密。原本慈禧的政变只是想回收权力去阻止光绪的胡闹,但当荣禄把围园杀后的计划从天津带回北京之后慈禧政变的性质就完全变了,然后有了六君子的喋血和光绪皇帝被囚瀛台;慈禧对光绪寄予厚望并希望在百年之后他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领袖——但这是慈禧死后才能发生的事情,当光绪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成她最高权力的威胁之后,这么一个武则天式的女人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会在乎,更何况一个侄子呢;于是这个光明的年轻人就这么被那个黑暗的世界毁掉了!
无论袁世凯再怎么为自己辩解,无论维新派做的再怎么不对,他升级了戊戌政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光绪皇帝有充足的理由恨他;因为之后光绪完全变成了傀儡,他对于康有为这个对他又跪又拜却完全不拿他当回事的罪魁祸首是什么态度已经成为历史的谜团了。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5 19:14:44 +0800 CST  
8 中国封建社会的毁灭者——一代枭雄袁世凯(2)


袁世凯出身于十分显赫的官宦家庭;叔爷袁甲三类似于李鸿章也是进士出身却最终以武功名扬天下,而他的保子辈叔伯们也是大清朝响当当的势力,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最终出人头地和他庞大的家族势力是分不开的。李鸿章的父亲在京城也交际广泛,在那个年代,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真正从底层走上去的人物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样的时势几乎是不可能的。
袁世凯科举了两次,连秀才都没能考上;在第二次失败以后便效仿班超投笔从戎;班定远投笔从戎是感概时光流逝,大丈夫不能老死于笔墨之中,后人每读此处都难免有扬威异域的激情澎湃,而袁世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实在是考不上了。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是袁世凯少年时分留下的诗句,他的前辈李鸿章曾写过“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从这两首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大清朝翰林和连秀才都考不上的童生之间的差距,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两人不同志向所带来的不同命运;李鸿章的终极目标就是封侯拜相青史留名,而袁世凯已经慨然有问鼎之志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科举制度的这一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凡是认同儒家文化的人都必须通过科举证明自己然后才能够做官;袁家保子辈的人物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省部级的人物,可是他们在教育袁世凯的时候从来都是督促其刻苦读书,没能考上举人的袁世凯只有通过当时的“歪门邪路”去拼一个前程;杨慎年纪轻轻才学就已经名动京华,其父更是内阁首辅,但是第一次科举失败之后依旧回老家继续读书,直到第二次科举高中之后才入仕为官;这点知识分子流传了千年的清高还真是现代人所比不了的。
虽然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有了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这样出将入相的人物,但是从军依旧被当时的社会看不起,在传统的读书人看来科举仍是不可替代的正途,这些人即便是出国留学这样的事也会认为是大逆不道,虽然他们的朱子经典早就不能够在维持中国的正常运转了。袁世凯从一个官宦世家投笔从戎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当然袁家的家族关系也给了袁世凯极大的帮助,他投靠的淮军名将吴长庆是其养父袁保庆的结拜兄弟;虽然这一举动是袁世凯后来飞黄腾达的关键,但是袁本人一直对他考不上秀才一辈子耿耿于怀。
袁世凯的文采从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就可以看出最多也就是一个秀才;而从军之后他先是在吴长庆的军中展现了出众的治军能力,杀伐决断果敢自信,随后又在朝鲜连续挫败了日本联合一部分朝鲜人驱逐清朝势力的企图;即便是连淮军头目李鸿章都对年纪轻轻的袁世凯大加赞赏,并破格提拔其为在朝鲜的全权代表,这一干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袁世凯是那片土地上对所有人颐指气使的太上皇,而日本也从这个时候将袁世凯写进了侵华的黑名单;袁世凯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交往能力,平壤街头的地痞流氓都为他提供情报。袁世凯的见识能力在民国的初期无人能及,但是他的为人处世显得有些过于精明狡诈,少了一种王者方正之气;所以当时大清朝最合适的政治组合莫过于光绪和袁世凯能够实行君主立宪的政体,只是这一君一臣之间有一道无法翻越的大山。
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淮军一败涂地,李鸿章也丧失了直隶总督的资格,再加上《马关条约》的影响于是就外出游历西方文明去了,这期间李鸿章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多有贡献,也闹过不少笑话,一个英国贵妇送了一只宠物犬给他,李鸿章不久就给贵妇送去了感谢信,大赞那狗的肉实在是太好吃了。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5 19:36:39 +0800 CST  

8 中国封建社会的毁灭者——一代枭雄袁世凯(3)

继任李鸿章为直隶总督的是满族人荣禄,荣禄是满清贵族中为数不多的明白人,早年步入官场锋芒毕露于是被人参劾贪污被扔到西安将军的位置上二十多年;有了这番经历的荣禄再次回到权力中心之后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慈禧为处事的唯一标准,慈禧要和整个西方开战,他明知道这是亡国之祸可是依旧坚决的执行!这样一个听话又有能力的大臣是慈禧在甲午战争之后唯一的依靠,她把在京畿附近的所有军队整编到了一起以荣禄为总指挥,这些军队就是后来的武卫五军;康有为如果能够把游说的目标定到荣禄是有机会实现围园杀后的计划的,不过话说回来慈禧的直隶总督要是能够被这么收买她就不是慈禧了。
荣禄是有容人之量的,袁世凯被人弹劾的时候他去天津小站视察时被新军的军容震慑,于是力保袁度过了这场难关;荣禄此举和吴长庆以及李鸿章不同,后两者和袁世凯的父辈交情很深,而荣禄仅仅是因为爱才没有党争这样的龌蹉念头在里面。而得到荣禄赏识的袁世凯竭忠尽智开始了又一次的飞黄腾达,他们共同主持的山东军演打退了帝国主义第一次瓜分狂潮,然后随着义和团在山东的愈演愈烈,袁世凯奉命领着新编陆军开赴山东军政一把抓,这是年近四十的袁世凯第一次成为封疆大吏。要说袁世凯这一路走来运气确实是好,在庚子年对抗八国联军的战争中大清朝最出色的战术家聂士成阵亡,另一个有伊斯兰信仰的悍将董福祥和那群基督徒拼了个血光,而另外两个本就是凑数的,所以袁世凯不但躲过了这场血光之灾,更是在战后成为慈禧最倚重的力量;但是仔细分析运气是和实力息息相关的,袁世凯之所以一路遇贵人是因为他出类拔萃的能力,而主政山东躲过八国联军也与他之前主持的山东军演有莫大的关系;没有实力相配套的运气也只是昙花一现,就像一个人中了几百万彩票,如果他没有相配套的阅历和人生境界,那么这些巨款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快乐。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5 19:50:27 +0800 CST  
8 中国封建社会的毁灭者——一代枭雄袁世凯(4)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作为山东的巡抚袁世凯却加入了“东南互保”,这看似荒唐其实却是老成谋国的举动,正是因为在战乱中中国保留了一些省份的安定才使得慈禧有庚子议和的资本;西方对于中国从来都只是以黄金白银为目的,所以当他们评估瓜分中国的付出多于收获的时候,也不会介意中国以一个弱国的姿态继续存在。
袁世凯是很会讨老太婆欢心的,在家他遵守封建礼仪对两个母亲的孝道为世人所称赞,并且因为生母不被允许归葬祖坟袁世凯与项城决裂,死后葬到了安阳;而对于慈禧袁世凯更是恭孝有加,慈禧爱面子于是袁世凯在迎接慈禧回紫禁城的时候风风光光,让人觉得慈禧好像是得胜后的凯旋。所以袁世凯在荣禄死后继任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然后在慈禧的鼎力配合下开始了影响深远的清末新政。
这场运动被现今的历史刻意忽视,但是客观的说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再也没有比这场运动更能影响中国的事件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倒塌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过劳,又因为袁世凯复辟所以被算到了孙中山的头上;辛亥革命就像是婴儿的出生,而清末新政正是这个婴儿的十月怀胎。
马克思主义说的明明白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中国封建制度被毁灭的过程必须是几千年封建制小农经济崩溃的过程,必须是封建社会的主角以地主阶级为依托的儒家士大夫阶层崩溃的过程。而完成这一过程的正是中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有慈禧和袁世凯主导的清末新政;中国的能够激发社会活力的资本主义经过戊戌变法的启蒙而出现,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几年发展成为能够主导社会的新力量——商绅;商绅的出现是中国内部的社会形态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第一步,这个阶层在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不能再适应社会的时候代替他们成为中国社会新的脊梁,并随后决定了中国近代史剩下的将近半个世纪的命运。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5 20:25:04 +0800 CST  

8 中国封建社会的毁灭者——一代枭雄袁世凯(5)

袁世凯在清末新政短短的几年中对中国的推动是一些人一辈子也做不到的。
第一是教育。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民族近代翻身最坚实的保障就是整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不要说段祺瑞、张作霖和冯国璋这些人,即便是韩复渠和张宗昌之流对于教育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刘文辉在和刘湘争夺四川失败后退居西康,后来一记者来雅安采访,他不解的问县长为什么县里办公的地方这么破烂,还远远比不过学校,这位县长回到:“刘主席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在近代史中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弱国,但是就是这个弱小的民族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下,中国几乎在各行各业都能够找到世界顶尖的人才,鲁迅、陈演恪、胡适都是享誉世界的名人,在体育界有名噪亚洲的李惠堂,甚至于当时最高端的核领域都能有中国人涉足。
而开启中华民族人才培养之路的正是袁世凯;在成为北洋大臣之后他和张之洞联名奏停了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科举,然后大力推广西式教育。几十年前第一批留美幼童引起的是全中国的质疑和反对,而在袁世凯主政之后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激增,这些人后来在各个领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并且他在中国也最大程度的建设西式学堂,段祺瑞建立的保定陆军学校是整个国民党军事力量的源泉。
第二就是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不同于李鸿章官督商办的企业,他们是顺应着市场的形势走向而发展壮大的;在清末新政之前中国的核心力量依旧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地主阶级和封建士大夫,而在清末新政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商绅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才是中国的封建时代灭亡的关键所在!
在之前曾经介绍过对一个政权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建立稳定的税赋制度;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不得不和封建士大夫合作,所以慈禧才不容忍光绪罢免守旧势力;而商绅发展成型以后,清朝的主要税赋来源变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从此之后的中国,封建士大夫阶层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商绅势力也间接决定了之后整个近代史中国的命运。
当然袁世凯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犯了很多错误,其中最为致命的就是对于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引导。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发展的,所以它们大多集中于周期短见效快的轻工业领域,而重工业的发展除了一些为战争而专门筹建的军工企业之外几乎没有,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办成了什么样子?所以在之后的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实力并不差,但是始终不能和西方甚至日本一较高下,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国没有工业化。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人才贮备,而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也必不能少,对于这点袁世凯没有与时俱进的认识。建国之后毛泽东敢于和苏联翻脸的实力保障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中国的大国地位也正是当今社会的工业化程度决定的、
其二就是袁世凯并没有对民族资本主义设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保证它们之间良性的竞争;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今的物质文明,社会竞争所激发的整个社会的活力是最关键的部分,在这种活力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清末新政的一大弊端就是并没有建立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秩序,对其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因此资本主义有害的一面被无限放大;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在后来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畸形,官商勾结、人变的自私冷漠、资本家漠视工人的生命等等,这是中国不能走向资本主义的一大原因。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5 21:16:59 +0800 CST  
我的qq是 415343192,欢迎以文会友,今天到此诸位晚安吧。
重感冒了,希望明天能好些,下一章 义和团运动和庚子危机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5 21:20:04 +0800 CST  
@爱情甜蜜棒 2015-07-05 21:16:27
马克留名
-----------------------------
感谢老乡支持!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5 21:27:16 +0800 CST  
今天不更新,发烧感冒严重,早早休息了!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5-07-06 17:49:32 +0800 CST  

楼主:无水流觞

字数:350166

发表时间:2015-06-29 03: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2:09:50 +0800 CST

评论数:11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