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近代历史和人物

22 国共十五年(14)



陈独秀下台之后接替他主持中央工作的是瞿秋白,鲍罗廷曾经的秘书,也算是近水楼台,不过瞿秋白成为代理中央领导人仅仅凭借这个是不够的,他是中国第一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资历硬到他去苏联学习游历的时候受到过列宁的接见。瞿秋白出身于家道中落的望族,青年时生活贫困,在北京求学的时候学费都付不起,最终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俄语,再加上迷恋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可以这么说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开拓者。
瞿秋白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写照。乱世书生,他保持着学者的严谨和做派虽然有时候显得迂腐刻板,“此地很好”这句对自己刑场的赞美即便是千年之后依旧能阵阵入耳;作为落榜生他能力未见得很强,但是报国之心拳拳之念一点也不会比那些喋血沙场的国共军人少,他有勇气临危受难,在万夫所指中支持毛泽东的农民运动,有勇气在莫斯科孤身一人对抗米夫王明和他们背后的斯大林——这也是他最后结局的原因,而这种坚持要比战场上那些必死的冲锋来的更难些;他淡泊名利幽静淡雅,因为不服从城市暴动这一共产国际的指示从中国共产党一把手的位置上下来去共产国际做代表,这其中的明升暗降他并不在乎,之后被王明博古百般刁难,和爱人分离直到最后被暗害,他没有一丝的抱怨流传后世,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自己信念的相信和坚守。除了没有足够的能力见识去匹配领导人的身份之外,瞿秋白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一个完人;他本应当安安静静的生活在上海,每天和鲁迅等左翼好友聚聚会写写针砭时弊的文章,他不应该承担那份责任的,也最终被那份责任撕成了碎片。
长久的在鲍罗廷身边,瞿秋白不应该不清楚中国革命的症结,到了那种失控的地步共产党要不想退出舞台就必须去武装反抗,这就是陈独秀是绝对的对却相对的错,瞿秋白当上临时领导人之后所要贯彻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动武装起义建立红色工农武装。这期间最著名的就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除了这些有名的之外,鄂豫皖大别山的黄麻暴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并不比这三个小,另外还有百色起义等等等等。这一阶段党的任务并不复杂,就是尽一切力量去发展武装,在配合上共产党独一无二的组织性瞿秋白的工作并不难做;汪精卫当上国民政府主席之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赋税一分没有,指挥军队没人会听,更加没有政治能力的瞿秋白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时候,令行禁止没人敢不听,不但是他,后来李立三号召全国暴动和王明李德第五次反围剿和国民党拼硬实力的时候,工农红军的那些军事领导人就算一百个不愿意、在开会的时候哭爹骂娘,等转过身去上了战场都依旧会按照这些明知道会失败的部署拼命,这就是在近代国共两党的最大差距。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0-18 21:35:51 +0800 CST  
人少到这个地步了啊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0-19 19:36:38 +0800 CST  
22 国共十五年(15)



八一南昌起义之前咱们已经说过,他的历史意义再怎么纪念也是不为过的,但这并不是说这场起义就是完美的;一个长时间溺水的人探出头去总会大吸几口空气,七一五之后被全国屠杀的共产党就像是一个溺水的人,他们需要将头探出水面去猛吸几大口空气,不然无论谁都会崩溃的。这次起义的事前规划是很好的,联合国民党左派张发奎的军队,重新占领广东接着通过出海口接受苏联援助,再来一次轰轰烈烈的、共产党自己的北伐;要不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呢,这种计划出自书生之手不奇怪,奇怪的是共产党还真就照着这个执行了。张发奎和广东的粤系军阀从陈炯明的时代就和共产党人关系不过,但是国民党左派毕竟也还是国民党,人家思考问题也一定优先去考虑国民党或者粤系本身的利益,张发奎还没有疯的话是绝不会和共产党一块疯的;张发奎领导者第四方面军出广东北伐,一路战功煊赫,广东被李济琛控制他并不在乎,凭借着战功他完全可以将目光瞄向南京而非广州,而事实上他想要成为的却是天下人而非广东的土霸王,要知道他控制着当时中国最精锐的三支部队中的两支;就是张发奎同意合作这不又是一场新的国共合作么?共产党在广东根基有但能和粤系军阀比?他们有能力最终排挤掉张发奎么?共产党需要的是自己的武装,需要的是自己的地盘,而且更重要的他们没能力打下广东,这是一场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起义,它只是共产党对当时高压恐怖的局势痉挛似的反应。
南昌起义云集了共产党后来二十名元帅大将中的大部分,如果国民党能够成功的将这批人和这次起义斩尽杀绝,中国的历史可就真是要改写了,或许这是国民党最终统治通过最简单的途径。参加这次起义的林彪粟裕等都只是下层军官,陈毅是后来听说了才赶过去的,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一些对起义有重要作用的人做一下介绍,这些人闪耀的时代还没有来。
这次起义的主力部队是贺龙的第二十军,之前说过在武汉国民政府主持的针对张作霖的第二阶段北伐中张发奎正面强攻贺龙侧翼迂回,一举将奉系赶出河南,再加上蒋介石攻占山东之后奉系在关内就站不稳了。贺龙的出身貌似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贫苦农民,真正的贫苦农民是很难上起私塾的,真正的贫苦农民不应该刚开始走马帮的时候就是领袖,一些野史上说贺龙的家庭有哥老会的背景,这或许也不是误传,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但想要用两把菜刀拉起来一支队伍也不是太容易的事,之后保证一支军队的开销更是惊人的,即便是只有大刀长矛的军队。贺龙的老家是湖南桑植县地处湘西,是个群山环绕的地界,也是正统的湖南军阀诸如赵恒锡和唐生智之辈看不上的地方,所以这里的私人小武装多如牛毛,湘西和广西到了新中国建立还是土匪横行的地方,这些小武装最终得成正果的好像也只有这一支军队。
这首先贺龙是个有理想的人,他不是那种为了一口气而奋斗的人,这种人到了一定高度之后便会停滞不前,南昌起义的时候他是军长,如果照这个步骤走下去成为国民党最高级别的军事将领是一定的,但看到国民党不能救中国之后便毅然以全部的实力发动了武昌起义,之后重回到老家看成败人生豪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还有就是被世人忽略的地方,贺龙表面上是一副江湖人的豪爽甚至有些粗野,但他的脑子是很好用的,贺龙是野路子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打仗和其他的元帅比有些差距,但是他行军的能力极强,总是能够出其不意的出现在决定胜负的位置,长征的时候国民党对他的照顾并不比其他二大主力少,实力最弱的二方面军没有像其他红军那样遭受重大损失;这点能力在国共第二次战争大兵团集群作战中没多少用处,不过在民国早期的军阀混战和抗战时期却是如鱼得水;始终坚持向孙中山靠拢和总是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是贺龙从小小的民团成为北伐军名将的两个法宝。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0-20 20:18:40 +0800 CST  
@主动被代表 2016-10-20 16:53:45
支持
-----------------------------
谢谢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0-22 22:24:49 +0800 CST  
22 国共十五年(16)



湘西继续向西是川东的重庆(当时重庆在行政上隶属于四川),向东则是湖南的要害之地常德邵阳(原宝庆),近代之前是自成一体的势力,苗族人祖辈传承的地方;因为苗族人自古便在湘西自给自足自得自乐、没有向东扩张的念头,不然包括桑植的这一地区一定会成为常德的西大门被紧密控制才对,而现实是贺龙活动的地区和湖南要害地带格格不入,故而贺龙和他的势力在陌生的常德始终站不稳,有的时候甚至被裹挟到四川内战之中。贺龙矢志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但是内战风云变幻的太快,尤其是像湖南这样的南北通会之地,总的来说贺龙的军队被广州当作牵制赵恒锡和唐生智的存在,不过也就是牵制罢了。随着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四一二反共之后,贺龙所部在战争中收编了很多原北洋军,再辅以流落到武汉的大量共产党军事人员,战斗力这才才飙升上去,不过他的二十军主要的领导人依旧是跟着他很多年的乡土同袍;七一五之后贺龙在国民党这里看不到希望,当周恩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贺龙谈话让他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贺龙想都没想就应承了;当时的国民党中左倾的高级军事将领很多,不过胆敢跳出国民党那个圈子的估计就这么一个了,张发奎听说共产党要和他合作的第一反应就是向汪精卫表忠心。
南昌起义另一只主力部队是叶挺的第十一军下辖的两个师。叶挺和薛岳是广东最早的那一批保定陆军学校培养的军事人才,这批人毕业之后便被各地方势力按照家乡瓜分了;广东军阀一直被广西军阀欺负最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势力,其中的一批人便投靠了孙中山,叶挺和薛岳就在其中,如果粤系在前期能够成功的形成一股独立的势力,那却是很可怕的,民国的高级名将粤系占了一半。北伐的时候叶挺独立团的名号全国知名,北洋军中最强悍的吴佩孚在他的面前溃不成军,是铁军中的铁军;之后独立团扩编为二十五师而叶挺也被调离为第二十四师师长和第十一军副军长,这个军的另一个师的师长是后来的抗日名将蔡廷锴,起义之时他不在,起义之后追上部队并成功地带走了他的第十师。而正派的叶挺独立团扩编的二十五师并没有赶上起义的步点,是成功之后才赶过去的;不过当时的国民革命军正处于极速扩张的阶段,对于番号编制这类事也不用考据的太仔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每一次事件都是对世人的一种选择,做了选择之后就要承担相应的命运,在南昌起义中的大人物如贺龙、叶挺、朱德等需要选择,小人物中的林彪、粟裕、陈毅等做出了选择,张发奎、朱培德和蔡廷锴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当然他们也必须承担这些选择所产生的结果。
这次起义另外捎带上的是当时两个知名的小人物,护国护法时期滇军四大金刚之一、云南二朱中的朱德和川军刘疯子刘伯承。之前说过云南二朱对中国内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朱德以不惑之高龄去欧洲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正出路,在欧洲接触并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唐继尧被颠覆之后这两位老好人都不想同室操戈去争云南王的位置,于是朱培德领着部队去了广东、成了国民革命军最初的八个军中第三军军长,北伐后成了江西的一镇诸侯,朱德回国之后成了白衣朱培德慷慨的给了他一个教导团团长的虚职而赶上了南昌起义,朱培德事前已经察觉到了一些部队的异常调动,一是顾念同袍之义二是为了避免,在加上在那个时候朱培德还分不清谁对谁错便为这些人的异动大开方面之门,甚至直接任命朱德为南昌的总负责,所以南昌起义成功云南二朱是都有功劳的。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0-23 16:55:48 +0800 CST  
@a_106134631 2016-10-24 14:46:22
周一期待更新!
-----------------------------
抱歉啦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0-24 22:49:40 +0800 CST  
22 国共十五年(17)



当时朱德在南昌起义中并不是很重要的人物,国民党要是悬赏的话估计就不会有朱德的名字,但是另一位内战名将刘伯承和他境遇相似但被赋予重任,估计这和他们之前在军事上的表现有关吧。刘伯承作为四川内战的将领和朱德相似,在经历了一系列毫无前途希望的战争之后开始接受共产主义,在北伐进行的时候四川军阀还没有分出胜负,共产党人在四川为了策应发动了泸州起义,这次起义凭借着刘伯承一人之力坚持了半年多;之前刘伯承没有麻醉情况之下的眼科手术要比虚构的关羽刮骨疗毒来的更为壮烈,这一切让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将他当做党内最高级别的军事人才之一。武汉革命政府成立之后任命刘伯承为一个暂编军的军长,这种军队大抵是和国民政府为敌的川军或者北洋军被收编而来的,如果没有战力或者没有关系很可能就就地解散,刘伯承没有去把握这一个成为土霸王的机会,而是接受命令秘密去了南昌,担当了南昌起义的参谋长。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去攻占一个实力不强的中等城市对他来说一点难度也没有,再加上这群人的出谋划策,整个南昌起义进行的极为顺利。之后作为高级指挥人员刘伯承被送往苏联学习军事,其实他并不是正规军校出身,去苏联之前接受的军事教育是四川军阀自己办的估计连步兵操典都没有的学堂,只是他为人坚毅厚重又很自律,后来去苏联留学之后成了中共高级将领之中几乎唯一的一个有系统军事理论素养的人,这是新中国军队最缺的东西。
南昌起义之前共产党就号召所有能控制的武装力量去南昌,他们在随后几天陆续到达,之后就是讨论这支军队的前途。南昌起义之后的共产党军队虽然战力是很强的但它没有后勤,粮饷可以就地筹集,不过武器和弹药没有补给是很要命的;听说南昌起义的消息之后,国民党左右派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国共正式分家,朱培德预见过共产党的动作可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之后他和张发奎一起向南昌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南昌甚至整个江西对共产党来说是绝地,正所谓绝地无留,共产党迅速决定按照原来的计划南下广东,不过他们的目标也并不是和粤系争地盘,以当时的军队能力和朱培德打持久战都是问题,共产党南下的主要目标就是争夺一个出海港口以便接受苏联援助,然后进行第二次北伐;这条路线是当时城市暴动路线的延续,在那个大环境之下这是不可能成功的,苏联的援助是用船拉来的,毕竟慢,只要共产党占领一个大城市就会像流血的伤口一样吸引一大片鲨鱼,他们没能力站稳脚跟的。
国共分家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做出各自的选择,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只是兴趣的不同到了战场上依旧是并肩杀敌的同志,从四一二到八一,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军事精英们都要面临人生中最大的选择。因为国民党以残暴的方式开始先发制人,如果要认真分的话共产党吸引的人才要多于国民党。黄埔军校的那批人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精华,他们都有着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所以很多人对屠夫是不会有任何期望的,再说北伐虽然胜利但中国军阀混战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甚至于比以前更加严重,毕竟北洋的那些人在小站练兵的时候都一个锅里吃过饭,而蒋桂冯阎出身来路各不相同,打起来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共产党建国之后黄埔军人虽然重要但比例并不大,这是因为共产党红军时期的损耗太严重了,黄埔军人喜欢冲锋陷阵战损率高,更有遍及各个红军的肃反运动,像王尔琢、伍中豪、黄公略寻淮州、曾中生、蔡申熙、许继慎、段德昌这些人要是能活下来十大元帅恐怕都装不下了。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0-25 20:51:25 +0800 CST  
22 国共十五年(18)



跟随国民党的将军们并非就是十恶不赦的反动派,虽然他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就是这样。对于四一二和七一五屠杀,这些将军们很多也颇有微词;不过他们比起屠杀来更看不上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暴动,更不愿意中国被苏联红色赤化,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些人并不是为了到手的荣华富贵,他们也都是不怕死的,抗日战争是国民党将领战损率高的时候,旅长师长面对日本机枪重炮冲锋陷阵的也是很多。在一九二七年,黄埔毕业的那六期军人们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不应该因这件事被历史否定,只要一心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
起义军南下之后变成了流寇。共产党军队在江西站不稳在广东一样,江西的军阀是一部分滇军和粤军,顶不住他们的攻击就更别说留在广东的纯粤系军队了。南下之时蔡廷锴赶了回来向叶挺表忠心,叶挺相信了他之后他清理了部队的共产党员然后率部寻机脱离;之后的对手就是留守在广东的钱大钧部,他是蒋介石的嫡系所以自然是李济琛优先消耗的对象,双方交手数次起义军数次获得胜利,正如同后来的解放战争一样,胜利的起义军越来越弱而钱大钧背靠着广州政府损失六千以上依旧战力十足,虽然这支军队战力也很强盛不过对流寇的现实无能为力。之后起义军在三河坝分兵,朱德率领一批人殿后,其余的部队摆脱国民党军队快速冲到潮州汕头一代——这也算是完成了起义最初的目标,攻占一个出海口,但国民党军队比苏联船更早的来了。之后起义军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继续分兵,一部分率兵西进,不过这个错误也情有可原,当时并没有根据地的改变故而向西进军是为了收集粮草,然后便在汤坑发现了国民党堵截的迹象,起义军先发制人,面对真正的粤系王牌薛岳起义军先胜后败直至崩溃;双方的指挥官叶挺和薛岳以前是至交好友,双方指挥官之前在黄埔惺惺相惜,这一战算得上是中国革命最悲剧的一仗。
此一战后起义军在广东就成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死局,局面悲观到起义的上层人物如周恩来、贺龙、刘伯承等等等等几乎全都偷偷的离开了部队,就好像后来麦克阿瑟偷偷地离开菲律宾,这支军队的最后有三个去向。在悲观迷茫在军队里扩散的时候朱德带着三河坝阻击之后剩下的一半军队来了,面对溃势他勇敢的接过了指挥军队的重任,然后遣散了一批悲观者留下了将近八百人,包含了三个元帅和一大批将军、并且意志坚定的八百人,随后他们转战千里最后到了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中国共产党军队第一人也正是在这次危局中奠定的;第二批从潮州汕头退到海陆丰地区坚持武装斗争,这支军队是后来海陆丰起义的主力,不过因为领导人董朗被肃反冤杀、其中又没有成名的将帅,影响不太懂;第三批就不太好了,以贺锦斋为代表的一批人向国民党投降了,中国历史向来对投降者没有好感,中国士大夫文化从来轻视生命,三国于禁因为不能死节而被各方诟病,在大水冲了军营的情况之下选择投降保全三万多人命才不枉了他毅重的称号,同样的起义军对面的不是外寇,在死局之下选择投降保全人命,这样的英雄才是最难当的,贺锦斋被遣散之后又找到贺龙革命最后光荣战死,也算得上死得其所了。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0-27 21:28:55 +0800 CST  
出差中,不定时更新了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0-31 08:00:40 +0800 CST  
@张小蝶垢 2016-11-09 17:08:09
楼主能不能讲讲德占青岛时期的事情,最近看了个帖子对这块历史不太熟悉
-----------------------------
我也不熟悉这件事哎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1-09 18:19:01 +0800 CST  
@主动被代表 2016-11-09 09:30:54

-----------------------------
出差的事基本搞定,剩下一点后续
楼主 无水流觞  发布于 2016-11-09 18:19:44 +0800 CST  

楼主:无水流觞

字数:350166

发表时间:2015-06-29 03: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2:09:50 +0800 CST

评论数:11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