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我说,你听,或者不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如今是知识付费的时代,什么知识最受追捧?经济学,成功学。为什么呢?因为这两者很实用啊,中国人历来是实用主义,这两年尤甚啊。从罗振宇大获成功可以看出,中国人是多么的渴望成功,多么喜欢走捷径,所以,你给他讲一讲比尔盖茨,讲一讲马云,或者讲一讲邓文迪,拥趸者都是过江之鲫。但是,如果跟他说一说道德经,好的说一句,这是真的吗?我该相信吗?对我以后的路有用吗?态度差的直接大笑,这什么鬼玩意,都是糟粕啊,谁听谁傻蛋。这就是现在的中国人,太多的下士。什么是下士?就是听到道的理论哈哈大笑的。中士是听到道的理论将信将疑的。上士听到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一个民族的可悲,鲁迅说是不识英雄,我认为,如今民族的可悲是太实用,一切不实用的,或者说不能立竿见影的理论,都要被束之高阁,只供某些专业人士去研究。好在,老子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后面自嘲了一句,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他说,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沌未开。什么意思呢?意思很简单,我们走的路都以为是坦途,没想到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死胡同,在死胡同坐以待毙的时候,忽然前面的墙倒了,前面又是一片坦途。所以说,道并不是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没有让你一夜暴富的本事,它看似暗昧,却是最光明的大道,它看似后退,却一直在前进,它看似崎岖,却是最平坦的路。就像一个婴儿一样,质朴纯真,混沌未开,你说他只是混沌未开,其实啥也不懂,其实在你啥都懂了以后,还能保持质朴纯真,那就是真正得道了。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6 11:51:35 +0800 CST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的网络小说最火的就是玄幻修真,一般这种小说,都会给主角弄个元婴修真大境界,一般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几句装逼的口诀,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被引用的很多,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主角不懂,作者不懂,读者更看不懂,但不懂不要紧,重要的就是不要人懂,你懂我懂大家懂,那还怎么装逼呢?世间有阴阳二气,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就连玉麒麟都要分个阴阳(参见红楼梦),所以,阴阳二气相辅相成,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此二者相交而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所以,阳气过多就会暴躁,阴气过多就会阴寒,只有阴阳相互调和才能万物共生。中国人喜欢重男轻女,喜阳厌阴,其实是大大的错误,当然,男人为阳,如果阴气过重也是不行的,女人为阴,太过阳刚也是不对的。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但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就是因为,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何意?皇帝妻妾众多,儿女成群,臣子俯首帖耳,民众顶礼膜拜,这样的权力,这样的地位,如果换个相对应的称呼应该是,老子天下第一。可是皇帝不能这么称呼自己,要是这么称呼自己,下面的臣子肯定会说,这个二逼!正是由于王公权力大,所以才在称呼上适当的减损,达到阴阳调和。强硬暴力的人阴阳不调,长此以往,可能死无其所,切记,切记!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6 17:31:41 +0800 CST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水滴石穿,大都用来形容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但你知道,为何水滴石头会穿吗?你可能会说,水里有杂志,跟石头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再列出一个个的公式。钢筋水泥算是坚固吧,可整天淋雨也会生锈,生锈就会易折,这些坚固的东西,平常看着坚不可摧,可是一遇到水就歇菜了,为何?因为水是天下至柔,可以腾跃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这就是以至柔克至坚。一个国家固若金汤,有人若想破坏,大多不会硬碰硬,而是从内部开始腐化,为何呢?因为他们知道,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此无形的力量不是电波,不是光波,更不是紫外线什么的,举个例子,意识就是无形的东西。很多人觉得意识就是政治课本的东西,跟自己遥远的不得了,可是,意识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如果有心人开始引导你,假以时日,你可能彻底变成另外一个人。譬如圣诞节,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庆祝,我们就像看二傻子一样,觉得这群人莫名其妙的很,又不是元旦,也不是中秋,庆祝个什么劲?可是,现在一看,谁家不庆祝一下圣诞反而成了另类了,为此,中央还三令五申,不准公职人员过圣诞,为啥呢?因为圣诞这种无形的力量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它已经开始渗透进了我们的血液,所以说,有形的暴力固然让人害怕,但这种无形的力量才是真的让人不寒而栗。为此,老子说,“无为”则无坚不摧,“不言”则让人臣服,不妄为,不妄言,才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7 18:06:52 +0800 CST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个更重要?一千个人有两个答案。说名声重要的,舍弃生命,杀身成仁,有的千古流芳,有的,嗯,还是没人认识,毕竟名声这东西,不能买一送一,有的名声,群众就是不买账。说生命重要的,苟且偷安,譬如杨四郎,当然杨四郎还是在乎名声的,真正不在乎名声的是汪精卫,当年也是精英人物,拥趸者无数,可就是一朝想不开当了汉奸,这位真的把名声当成了狗屎了。对于汪精卫们来说,货利比一切重要多了,比名声贵,甚至比生命还要贵,利益当前,一切都是狗屎。我们总纳闷,为何有人拼命求富贵,尊严生命都可以抛弃,难道货利真的那么重要么?其实,提出这种疑问的人要么是有富贵傍身,一切不用愁,要么就是没享受过富贵,还不知被人前呼后拥的滋味,当然,还有另外一种,真正的视金钱如粪土。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获取是什么?那是收获,是满足,一切功名利禄都到碗里来。丢失是什么?那是失去,是得到过然后忽然没了,想想就知道有多不甘,多难过。别说丢了富贵,就是丢了一个包包有些女性就会痛不欲生。所以,获取和丢失哪一个更有害,这就是一个送分题,真的是这样吗?老子说,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里不是可能,是必定,为何呢?身在名利场都是身不由己啊,若想得到必然失去啊。你想得到高工资,必然会选择加班,加班以后,身体肯定不会很好,所以,最后,你得到了高工资,失去了健康。你想娶美女,必然要讨她喜欢,要讨美女喜欢必然失去尊严,所以,最后,你得到了美女,失去了尊严。当然,人生在世,谁不爱名利,追求名利可以,但若过分追求,失去的想必更多。各位不妨算一算,你这些年究竟失去了什么。你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失去了纯真,你得到前呼后拥的地位,失去了真正交心的朋友……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积敛财富,往小处说是攒钱,往大处说就是搜刮别人的财富成为自己的,而且是名正言顺的,譬如庄家炒股。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7 18:08:22 +0800 CST  
什么叫过于积敛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看着房价上涨很是眼红,于是脑袋一热,贷款去炒房,前期趁着别人立足未稳肯定赚了不少钱。可是,随着财富越积越多,有多少人肯罢手呢?我想很少,为什么?看现在这么高的房价就知道了,都是炒房惹的祸啊。所以,到最后,过于积敛财富会导致什么后果,房子被套牢了,没人接盘啊,银行每天都在发催款单啊……对于那些富豪来说,跑马圈地,过于投资,看到好的投资机会忍不住不出手,最后,投资机会一大把,但是,资金链断了,这就是过于积敛财富的结果。过于积敛财富必然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我们要懂得满足,懂得满足了,就不会脑子一热随波逐流,更不会随便的高估自己,强迫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要懂得适可而止,什么叫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时候就停止。你肯定会说,我当然知道到了适当的时候就停止,可是,我哪知道什么是适当的时候呢?如果我停止了,别人反倒因此赚钱了,我该多亏啊。嗯,你顾虑的很有道理,但是,当贪婪占据你思想主导的时候,任何时候真的都不是停止的适当时候。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8 12:19:42 +0800 CST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我们都经历过同学时代,最让人讨厌的同学有哪些呢?是爱恶作剧的?是爱欺负人的?是爱搞事情的?反正我最讨厌的是那些学霸,当然不是纯粹因为嫉妒,而是因为他们在每次发成绩单的时候感叹一句,哎,都怪我这几天看球赛,白天睡觉都不听讲,考的不好啊。我以为他们是谦逊,赶紧安慰一句,其实我也考的不好。然后,我就看到了人家的分数,整整比我高出好几十分。把我气的呦!其实学霸成绩好我们都很羡慕,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付出的有多少,但是,我们嫉妒的是那些学霸们偏偏自以为谦逊的说,这次没发挥好,哎,我根本没复习,我逃课去看球差点错过考试……可是,明明他们的成绩比我们高出一大截,却还说出这么刺耳的话,让我们这些乖乖复习,乖乖考试,乖乖用功却怎么也考不过他们的人看起来像是笨蛋集合一样。所以,大获收获的人要体现出付出了很多,就跟大成功者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丰功伟绩一样,要暴露一定的缺点,这样才是适应社会的正理。你肯定会疑问,那些大成功者已然获得了成功,张扬一下怎么了?不张扬那些丰功伟绩谁会知道呢?其实,很简单,你张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可以,但不要过分张扬,更不要一味的张扬,要适当的暴露一定的缺点,这样在你不成功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人落井下石,因为嫉妒的人是最可怕的。当然,如果这些大成功者没有不成功的一天,一生都在成功者中度过,也不要过分张扬,因为,后世会评价你,如果一味的全是赞扬,会让人觉得很不真实,从而否定这些丰功伟绩,所以,被人嫉妒就会带来麻烦了。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8 12:21:01 +0800 CST  
古董局中局很多人看过,最后一部死了很多人,烧了很多钱,耍了很多阴谋,为的是什么,是柴瓷。何谓柴瓷?听说是精美不可方物,是工匠精心制成,奇货可居的很。正是由于柴瓷太过完美,历史上不断有人争夺,为之痴迷者不在少数,造成的祸事也是数不胜数。所以,老子说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如果一件器物太过完美,没有一点瑕疵,必然会导致争夺,引起麻烦,但是,如果它有一点瑕疵,就可以避免麻烦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人一般恃才傲物,即便不恃才傲物,也会引得别人无来由的不满。为什么不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人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对人真诚,深得老师信赖,同学信任,但是,这样的人做出的决策不管多么完美总会遭人反对,有人总会不满。反对的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不是厉害吗,要我们做什么……所以,即便你满腹经纶也要体现出欠缺,这样无论怎样施展才华都不会遭到反对。刚直不阿的人要能屈能伸,心灵手巧的人要体现一点笨拙,能言善道的人要体现一点嘴笨。可能你会说,刚直不阿跟能屈能伸不是相悖的吗,一个人刚直不阿为什么还要能屈能伸?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一味的刚直不阿,不能屈只能伸,最好的结果不过是被人厌弃,最坏的结果是小命不保。看过奇葩说的都知道,里面的人都是能言善道的,可你们都喜欢吗?不,你们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绝不会都喜欢的。什么人最得观众喜欢,能言善道咄咄逼人的马薇薇吗?应该不是。善于讲道理让人心服口服的黄执中吗?也不是。能撒娇能辩论的肖骁吗?可能也不是。人缘最好的应该是颜如晶,因为她看起来笨笨的,辩论起来却颇有气场,让人很生好感。所以,能言善辩的人要体现一点嘴笨,才能收获好人缘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8 18:36:18 +0800 CST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有人说是因为财富的争夺,有人说是武器的过分使用,有人说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其实,引起战争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知足,当然,不得不发动的战争除外,譬如为了国家统一,人民福祉。人类的欲望无穷,让人知足就如断人财路,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所以,很少人会劝你知足,即便有人劝了,很少人会听。治理天下如果合乎“道”,战马可以当耕牛使用,因为天下太平没有战争,战马只能来耕地。但是,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怀胎的母马也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所以,战争有多可怕,可怕的不是死了多少人,可怕的是战争以后留下的残局,没有数年是恢复不了的。老子说,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8 18:38:44 +0800 CST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见弥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从小被灌输进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做个书呆子。为了践行这句话,夏令营冬令营很流行,在咬着牙掏钱的时候,家长总会自我安慰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世界很大,就应该到处看看,不然没有见识是要被别的家长嘲笑的。而且这句话时常被放进政治的考题里,问的是这句话体现什么哲学意义。学过政治的都知道标准答案,这体现的是实践出真知,认识这个世界是靠做,不是靠想。可是,老子却反其道而行之,说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不望窗外就知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行万里路根本毫无意义,因为向外奔逐的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为什么老子要这样说,难道他生活在网络世界吗,动动手指就知道天下大事,戴着VR眼镜就能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当然不是,难道老子跟袁天罡一样,预感以后会是个智能世界,行万里路不如网上走两步?当然也不是。老子这话是说,万物都有运行的规律,只要了解其中内在的联系,足不出户就知道天下该走向何处?就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足不出户知道天下三分,这是靠不断的调查取证,不断的走访排查得到的吗?不是。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懂得周易八卦吗?也不是。难道诸葛亮是后世穿越而来的?更不是。因为诸葛亮了解了天下局势,然后根据规律合理推导,所以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日月星辰有自己变化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根本不用每天观星,然后拿着小本本记下每个星辰的轨迹。可能你会说,要是都像老子说的这样,大家都在家里冥思苦想,然后足不出户,没有走过家里三里以外的路,这样就对吗?当然不是这样。老子说,只要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他不是让你冥思苦想,更不是让你对着书本一页页的翻,而是让你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譬如,就跟你每天坐公交车一样,知道了时刻表就不会错过,这个时刻表就是公交车运行的规律。知道了时刻表就不必每天天不亮就等公交车,更不用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要是再知道早高峰是几点那就可以完美的避开拥堵了。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推知事理,不窥见就能明了“天道”,就是因为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啊。明了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明了了“道”的运行轨迹,只要不妄为就能有所成就了。所以,听过所有名人的成功史并不能让你创业成功,走过世界所有的山水并不能让你成为地质学家,经过很多事情并不能让你变得豁达,这就是事物运行的规律。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9 17:06:19 +0800 CST  
以道鉴史,项羽。
项羽的“吾可取而代之”是志气大还是在说大话?在总结项羽生平的时候,人们总会忍不住感叹一句,这小子年纪轻轻就志气远大,从小就能看出以后会成就一番事业啊。为什么人会这么感叹呢?因为项羽在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羽说过这样一句话,振聋发聩,让旁边所有人忍不住心里一颤,“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一说出来,吓得项梁忍不住捂住了他的嘴巴。项梁不能不捂啊,要是被有心人听见了,那可是满门抄斩的大罪啊。后世的人在读到这一句话时,忍不住拍案击节,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志气,果然不是凡人啊。其实,我倒觉得,项羽纯粹就是说了一句大话,根本没有什么取而代之的决心和计划。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项羽以前也说过大话。在他小时候学习写字和剑术,学了一点就不学了,这让监护人项梁很生气。可是项羽怎么说的呢?人家说写字剑术都是小儿科,一点不值得他这样的人学,他这样的人要学就学万人敌。既然项羽有这样的气魄,项梁很开心,家里有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家长总会很欣慰的。可是,让项梁想不到的是,项羽刚学了一点兵法的大意,又不愿意学了。其实,我总以为,项羽就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跟什么志向远大,不拘小节扯不上边的,所以,在说“彼可取而代也”的时候,焉知他不是又说了一句大话?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19 17:08:44 +0800 CST  
成功人物的第一桶金大多是不光彩的,就拿项梁来说,他的第一桶金就带着血淋淋的原罪。当时,项梁杀了人到处跑着避祸,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安身之所,还受到重用。当时的会稽郡守殷通看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强大声势,坐不住了,跃跃欲试,想着谋了秦朝的反。跟陈胜吴广相反,殷通可是秦朝的官,拿着人家的俸禄,却想端了人家的老窝,可谓是老白眼狼。可是人家殷通言之凿凿,丝毫没有愧疚之心,他说,既然反秦朝的那么多,干嘛我不做其中一个,占得先机就能控制别人,万一晚了,就会被别人控制了。殷通想的很好,与其被别的起义军给灭了,不如自己带着一队人单干,趁火打劫或许能有很大的富贵。作为殷通的赏识对象,项梁被委以重任,让他和桓楚统领军队。作为被赏识的那个人,项梁在想什么呢?在想我项梁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在想殷通大人真是我的知己,为了知己我定粉身以报?在想我项梁建功立业的机会终于来了,殷通这老小子真有眼光?在想,今天晚上吃什么?当然不是,项梁想的是,怎样杀死殷通然后接管他的军队。是不是出乎意料的很?是不是恶毒的很?没关系,成功人物大多都会经历这个阶段,以后洗白就可以了。于是,项梁和项羽里应外合,制造了一起流血事件,然后顺利接管了殷通的手下。我们总会疑惑,为什么项梁要这么狠,简直狠到没朋友?其实,想想他这个人所做过的事和所处的环境就清楚了。项梁可是会杀人的人,起码杀了有两个,他又是擅长兵法谋略的人,所谓才高必然志气大,让他在殷通这样的人手底下,他感觉到憋屈,所以,为了不憋屈,为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他只有杀人了。当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殷通是秦朝的官,没人知道他要谋反,项梁杀了他,等于杀了秦朝的官员,还是个大官,可以造成畏惧效应,顺利得到别人的追随。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0 17:02:11 +0800 CST  
军队的规模想要做大,必然需要很多的追随者,想要很多的追随者,必然需要一个上层人物来登高一呼。对于我们这些升斗小民来说,民族大义什么的都是空话,要是想投奔一支军队,领军人物是谁是个关键。所谓师出有名,要打仗必然要寻个好由头,就算要欺负别人,也要造个自己被别人欺负的假象,不然名声会很不好。如果有两支军队,一支军队的首领是个草莽,庄稼人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另一支军队的领导人是个贵族,还是个名声很好的贵族,你会选择哪个?很显然,大多会选择第二个。这就跟项梁立楚国后代为王,让熊心这个放羊的孩子捡便宜一样,他需要师出有名,让自己看起来像是正义之师。所以,在古代有个贵族血统是多么重要,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某种程度上还真有种。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0 17:04:06 +0800 CST  
求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日损,以至于无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做学问,求学问道都是好事。有人为了勉励人们求学,还专门写了几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孔子还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代把学者的地位提的高高的,可以为官,可以受人尊敬,而对那些手艺人,按照他们的说法,那是下九流。商人有再多的钱也不上一个秀才的地位,可以说,有学问在古代可以横着走。可是,这些备受推崇的学问,求学精神在老子看来就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什么意思呢?说的是,那些做学问的人,随着学问的增加,欲望也在增加,身上穿的,头上戴的,饰物不断有更新,治理天下的法度不断的变得繁杂。现在我们不好理解,如果换个说法就理解了。一个人有了学问,必然觉得自己颇有本事,信心一提升,必然要规定各种仪式,以显示自己真的有学问。就像孔乙己说“茴”字有好几种写法一样,这些写法是怎么来的?肯定是后人觉得自己学问本事颇大,不创造一种写法对不起自己著名学者的人设,于是“茴”字多了一种写法。老子的时代,学者如星星般闪耀,“礼”规定的颇为繁杂,磕头要规矩,祭天要规矩,见了王侯有十几种跪法。后世把这种繁杂发扬光大,不繁杂显不出对上位者的重视,不繁杂显不出自己发自内心的尊敬,而且,如果这些繁杂的礼法一旦错了几处,可是满门抄斩罪过,这为老子所不喜。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0 17:04:56 +0800 CST  
老子推崇求道的人,他说,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如果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了。此处的求道不是让你加入全真教,然后拿个拂尘修道问仙,此处的求道是让你懂得事物最本真的样子,了解事物最真实的联系,得出事物真正的规律。如果懂得其中淳朴的道理,就不会随意的妄为了。你肯定会疑问,别说事物最真实的样子,就拿人来说,陌生人暂且不提,就算是最亲的人,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爱人,尚且看不起他们的本来面目。多少闺蜜在背后插刀,多少爱人在后面算计,多少亲人为了钱罔顾亲情,难道我们求道就能认清他们的本来面目吗?其实,有人说过,色是万恶之源,这种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但欲望的确是人所有恶的来源,贪欲,情欲出了多少耸人听闻的案件,某波的新闻不正是贪欲和情欲之间不能妥协的结果吗?而求道的人,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减少,去掉这些繁杂的东西,你就会看清事情的本质。譬如拿恋爱中的男女来说,有些男的甜言蜜语,赌咒发誓,让不少女的甘愿做小三,小三觉得自己遇到了爱情,其实,如果求道的人就会明白,不过是情欲在作怪而已。如果懂得这层道理,那些甜言蜜语,赌咒发誓就不堪一击了。就拿塑料姐妹情来说,如果知道那是塑料姐妹情为何还要继续,所以,你们的塑料姐妹情之所以维持,是因为心里有需要,这也是欲望在作怪而已。所以,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就不配治理国家了。在我们网络社会,经常会看到一些啼笑皆非的新闻,有些城市出台一些规定,规定的不伦不类,譬如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这都是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虽然最后被撤销了,但这样的官员不配治理那个城市。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1 12:15:05 +0800 CST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我们常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意思就是,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报答他。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不必原谅他,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因为我们坚信,对坏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不仁慈,多少血淋淋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好人太圣母了。就像还珠格格的紫薇一样,在第一部原谅了皇后,然后第二部皇后马上以追杀和弄瞎她的眼睛作为报答。可是,老子说,圣人是没有私心的,对于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这些话一出来,所有人都会给老子冠以“圣母”的名号,然后举出一大堆对坏人仁慈然后害了自己的例子。的确,惯着坏人等于慢性自杀,坏人是骨子里的坏,怎么可能因为你善待他就向善呢?老子这是不了解人心的肮脏啊,还是老子周围都是好人,所以对坏人不是太了解?当然不是这样。老子说的是圣人治理国家,那些善良的人本分守法,不善良的人投机钻营,当然,在如今这个社会,本分守法不是什么好词,投机钻营也不是什么坏词,谁让现在一切向钱看呢。对于那些不善良的人,圣人如果不善待他的话,他就会变得更坏,如果善待他的话,就可以得到善良,让他向善,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以为,这些不善良的人并不是纯粹的坏人,圣人也不是圣母,他善待的方法并不是一味的对他好,有时候惩罚也是善待的一种方式。圣人自有他善待的方法,如果方法得宜,不善良的人是可以向善的。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1 12:17:31 +0800 CST  
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古代也重养生,此养生不是在汽水里加枸杞,熬夜的时候敷面膜,运动的时候带APP,古代的养生更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知识是无限的,我要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这好像是句名人名言,意思很简单,勉励我们要有求知精神,活到老学到老。但是,这不符合养生啊。什么是养生?不是让你殚精竭虑,也不是让你面黄肌瘦,更不是让你每天吊着药罐子,养生是让你的天性得到舒展,让你的身体得到活力,得以终享天年。所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并不符合养生原理。因为,在追求的过程中,人势必会体乏神伤,就像我们每天吸收这么多的资讯,却还有资讯焦虑一样,因为这种焦虑,于是,我们下载了更多的资讯APP,可是,这根本没有缓解我们的焦虑,因为每天的资讯我们依然看不全,这一点都不符合养生原理。因为我们不停地追求,生怕落在别人的后面,更怕别人谈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件我们没有反应,于是我们更焦虑,这种焦虑带来的结果就是体乏神伤。曾经我们做好事不留名,但都写进日记里,这当然是个玩笑,但是,做好事要不要留名呢?有人说,肯定要留啊,不留怎么知道是你做的,就算你不贪图名声,也要留名,因为传出去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效仿。说的好像很有道理,但这并不符合养生。养生告诉我们,要做善事,但千万不要贪图名声。想一想,你做善事如果贪图名声,势必也会神伤,因为名声跟钱一样,贪图永远没有止境,到最后,你做善事就有了目的,有目的的做事,势必会紧张激动或者兴奋彷徨,这样很不养生。如果做了恶事,千万不要达到受刑戮的地步,虽然恶事最好不要做,但如果做了,就不要做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譬如你跟室友不睦,这在女生宿舍最为常见,你可以小小的恶作剧,或者用个死老鼠警示一番,但不要真的在纯净水里下毒,即便警察找不到你下毒的证据,但根据养生原理,你总会为这件事付出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罪犯被抓了反而松了一口气,因为担惊受怕确实会让我们体乏神伤。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1 18:25:50 +0800 CST  
养生要遵从自然的中正之道,并以之为处世的准则。这样的理论历来是被年轻人不屑甚至斥为糟粕的。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里,我们为了彰显主角,势必会塑造一个小丑,而这个小丑,很多都被说着中正之道的中年男人所塑造,这样的男人,有些年纪,有些地位,说着中正之道,被我们看尼采叔本华喝咖啡的主角狠狠的打脸。可是,养生要遵从自然的中正之道,并以之为处事的准则,这是错的吗?当然不是。中正之道是自然之道,人要想长生,想安乐,必然要符合自然之道,中正之道是老祖宗的智慧,并不是我们用来诟病的糟粕。因为中正之道可以让我们保全天性,保全身体,得以终享天年。中正之道并不是圆滑,并不是谁都不得罪,更不是没有一点原则,整天和稀泥,这不是中正之道。中正之道,不会让你热血上头就冲动,不会让你阴险狠辣睚眦必报,不会让你谁也看不惯,觉得自己是宇宙中心,中正之道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什么?是鸟儿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是老虎吃肉,牛吃草……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1 18:30:03 +0800 CST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最忌讳的一个字莫过于“死”,死对于人来说,是大忌。为什么人对死这么忌讳呢?很显然,每个人都不愿意死。人越害怕什么,畏惧什么,就越忌讳什么。可是,人终归有一死,谁也不能万岁万岁万万岁啊,于是,人求仙问道,去东海求长生不老药,这是古代人的思维。现代人则先进的多,改基因,改图谱,让人彻底变成一个不死人。听说各国的富豪都在做这项研究,也不知成果怎么样,不过,不管研究结果如何,人就算躲过疾病,躲过衰老,躲过各种恐怖袭击,可能也躲不过意外事件,譬如,吃饭的时候被噎死,喝水的时候被呛死,走路的时候被门槛绊死,所以,人固有一死,千万别觉得自己不会死。老子说,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的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先不说那十分之三夭折的人,也不说那十分之三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单说说这十分之三长寿的人。这些人长寿,为什么长寿呢?很显然,他们没有入死地。什么是死地?就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譬如刀剑无眼的战场,譬如深山老林老虎的巢穴,譬如在满是犀牛的河里洗澡,这都是死地。只要避开了死地,犀牛对你就无处投角,老虎对你无处下爪,武器对你无处刺击锋刃。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2 12:11:19 +0800 CST  
你肯定会疑问,只要避开死地就可以得长寿吗?可是,人生处处是死地啊。我可能避过车祸,可能避过飞机坠落,可能避过恐怖袭击,可能避过自然灾害,但我有可能打着打着游戏就死了,喝着喝着水就死了,睡着睡着觉就死了,难道打游戏、喝水、睡觉都是死地吗?当然不是这样。就拿打游戏来说,只要不通宵达旦的打游戏,死的又有几个?人都害怕癌症,拼命做各种预防,譬如不能吃什么,不能做什么,于是,死在癌症上的人不断减少,癌症就由死地变成了生地。现在的人都有车,都知道会有车祸,但人都不怎么预防,就算预防也不会跟预防癌症一样小心翼翼,于是,死在车祸上的人不断增加,车祸就由生地变成了死地。长寿的人都很善于养护生命,绝不会随便踏入死地,当然,这不是让人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宅在家里,不踏入死地是不做任何侥幸。明知道喝酒还要开车,明知道熬夜不好还要熬夜,明知道身体不好却不去医院,明知道自己抑郁了却不想办法改变,这都是一脚踏入死地了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2 12:13:13 +0800 CST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光同尘,不露锋芒这些词出现的时候,总是英明正直的主人公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收敛了自己的光芒,混同在尘世间,显得与世无争,实际上却是在蓄势待发。这样看来,和光同尘,不露锋芒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大人物或者小人物喜欢的处事方式。现代人不喜欢收敛自己的锋芒,不喜欢混同于别人,对的错的要分的很清楚,和光同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遥远的一个成语,丝毫跟他们不沾边的。对我们来说,显露锋芒,标新立异是有个性的表现,有个性在很多场合都成了褒义词,相反,没有个性才是一件要命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人都有欲望,有了欲望就有了表达的冲动,有了表达的冲动就显露了锋芒,有了锋芒就有了纷争,有了纷争社会就有些不安宁。当然,你会说,社会安不安定关我屁事,我只要显露锋芒,然后表现出个性就可以了,说不定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呢。表现出锋芒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当然,有人说是好事,既然有了锋芒,干嘛藏着掖着,你藏着掖着,其他人可不会藏着掖着,等到人家锋芒毕露,平步青云的时候,你只有哭的份了。有人说不是件好事,某位大人物不就是锋芒毕露才被踩在脚下吗?成功的企业家大多不锋芒毕露,口出狂言,即便口出狂言,也不会行为放肆,他们可是“和光同尘”的很。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1-22 17:59:29 +0800 CST  

楼主:晓月听澜

字数:108021

发表时间:2018-12-21 02:08: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6 22:49:36 +0800 CST

评论数:35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